新工科软件工程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_1

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_1

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发布时间:2021-05-13T09:50:06.050Z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年2月作者:张建生张小红[导读] 以培养新型工科人才为目标,按照金课课程建设标准,探讨了线上线下混合金课课程建设的策略。

以新工科专业重要的基础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从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进、实践环节拓展等方面探讨了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教学改革。

实践证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江西新余工程学院张建生张小红 338000摘要: 以培养新型工科人才为目标,按照金课课程建设标准,探讨了线上线下混合金课课程建设的策略。

以新工科专业重要的基础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从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进、实践环节拓展等方面探讨了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教学改革。

实践证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工科; C 语言; 混合式教学;一、引言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到来,未来社会需要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型工程人才。

2016年以来,教育部大力倡导工程新学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提出了新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背景下,国内本科院校正积极行动,一系列新兴的工程专业逐渐发展起来,包括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区块链与虚拟现实等相关专业。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核心要素。

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建设,就是在国家已经建立的网络课程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重组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它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和先进思维的综合培养。

讲座内容贴近时代前沿,有一定难度。

并不是说学生一步一步地听课就能掌握所有的知识。

教学方法是先进的、创新的,教师在备课和设计上需要花费大量的心思。

学生可以方便地从网上开放课程平台上获取相应的课程教学视频及相关资源,也可以随时随地与知名高校的学生一起上课,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以软件工程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以软件工程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 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以软件工程为例张新,吴晓琴,程知,张琛(合肥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基于OBE 的混合教学模式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教学设计理念,符合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本文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基于OBE 反向教学设计理念实施软件工程混合式教学,将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翻转教学和案例驱动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新工科;OBE;教学设计;软件工程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7-0167-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OBE 反向教学设计理念图1OBE 反向教学设计理念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软件工程理论枯燥,已有的教学手段存在各种缺陷:传统教学无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翻转课堂无法实时跟踪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因此无法寓学于乐,现有教学模式也无法适应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信息化需求[1]。

基于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 )的反向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与专业认证理念相符。

因此,面向国家、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为软件工程课程制定支撑毕业要求的指标点,教育教学过程围绕预期学习成果进行设计、组织和重构。

基于此,设计了基于OBE 理念的软件工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2OBE 教学模式研究现状OBE 教育模式起源于美国工程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Spady 提出,OBE 的核心理念为学生经过学习过程后成功获得学习成果[2]。

自2006年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经教育部推广,OBE 教育模式逐渐兴盛。

目前国内教学在理工科和文科领域内都有相关研究。

清华大学的软件工程课程结合OBE 模式对课程的教学方案进行了优化和改进[3]。

新工科背景下实践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实践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实践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新工科教育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新工科教育强调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实践类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实践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及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期为高校实践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对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发展趋势进行简要介绍,阐述新工科教育对实践类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接着,文章对混合教学模式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其在国内外实践类课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实践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实施策略及其优势,同时探讨了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文章提出了促进实践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策略与建议,以期为新工科背景下实践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2. 新工科教育理念与实践类课程新工科教育倡导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管交融,使学生能够在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寻找问题解决方案。

实践类课程应设计成跨学科项目或案例,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原理,结合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新兴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能在实践中深化理解各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锻炼跨领域知识整合与应用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的实践类课程强调“做中学”,注重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能力,以及在真实工程场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应包含丰富的实验、实训、实习、设计竞赛等环节,采用现代工程工具与仿真软件,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从设计、制作、测试到优化的全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工程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新工科教育不仅关注技术技能的传授,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一、课程融合的基本理念新工科教育的课程融合并非简单地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将相关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课程融合的理念,强调跨学科的整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追求知识与技能的统一,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设计课程融合方式时,需要从多个学科领域中选取具有相关性和互补性的知识点,将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

二、课程融合的实施方式1. 跨学科融合新工科教育主张跨学科的整合,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将相关的学科知识相互融合。

将机械设计与控制理论、电路原理与编程技术、生物学与医学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机整合,形成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跨学科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新工科教育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课程融合中也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中,可以将电子电路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电路设计及调试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工作挑战。

3. 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在课程融合中,不仅需要注重知识的整合,还要注重技能的培养。

新工科教育追求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因此在课程融合设计中,可以融合相关的学科知识并结合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机械设计与制造类专业的课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又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实际工程项目。

三、课程融合的实际案例1. 机械设计与控制理论的融合在机械设计与控制理论的课程中,可以将机械设计的知识与控制理论的知识相互融合,设计一个智能控制的自动机械装置项目。

通过该项目,学生既能够学习和掌握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又能够学习和掌握控制理论的相关知识,并能够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工科下单片机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应用

新工科下单片机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应用

在新工科背景下,单片机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综合和实践性的学习体验。

以下是一些探索和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方法和实践:
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和资源,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如教学视频、在线教材、实验模拟等,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节奏进行学习。

实践性教学活动:结合实际项目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的单片机设计和开发活动,如小组项目、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个性化学习和辅导:通过在线讨论和交流平台,提供学生与教师互动和个性化辅导的机会,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实验室实践和远程实验:通过实验室实践和远程实验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硬件环境中进行单片机实验和调试,加深对单片机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翻转课堂教学:将理论知识的学习放到课前自学,课堂时间则用于讨论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实时评估和反馈:利用在线测验和作业平台,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和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的改革探索和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在单片机课程中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适应新工科的发展需求。

同时,教师也需要适应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C语言程序课程》中的改革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C语言程序课程》中的改革实践

2019年第03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基金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C 语言程序课程中的改革实践(XJQN2018122)作者简介:毕馨文(198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研究生,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教学。

孙雪岩(2000-),男,吉林松原人,本科一年级,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软件工程牛晶(1978-),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研究生,高级电气工程师,长期从事电气工程、新能源开发与应用等相关工作。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15日。

1《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一种被广泛学习、普遍使用的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大多数高等学校都把它作为入门的计算机语言教学课4程,而《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又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1]。

而我国传统的《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一直是以介绍语法为主线,配上一些作为语法应用示例的简单程序,缺少培养编程能力方面的知识,忽视了知识的应用,学生即使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但是自己却写不出程序[2]。

具体原因可以总结为:1.1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应用,脱离实际的情况较为明显,不能引起学习兴趣《C 语言程序设计》是学生在大学课堂里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这样的课程性质决定老师在课堂上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让学生适应计算机语言的逻辑思维,由于课时有限,往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往往实践经过积累才会形成理论,所以能够形成理论的知识往往都是比较滞后的,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将这些课程容纳进学生的培养方案,本意是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可实际上已经是高预期低回报操作了,所以对于很多学校而言,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学生面临的问题就是“毕业即失业”的实际状态[2]。

1.2教学方式不科学教学方式陈旧是影响《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3]。

软件工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

软件工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

软件工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软件工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教育界也开始逐渐引入线上教学模式。

然而,在软件工程这类实践性强、实验性多的课程中,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们通过参与实验室实践和团队合作来掌握专业知识。

因此,将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软件工程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实践环节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而线下教学实验室提供了一个由教师和同学们共同参与的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在指导下进行具体的软件开发项目,锻炼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的能力。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因此,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线下教学模式仍然是不可取代的。

另一方面,线上教学平台的发展为软件工程课程的线上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课程内容,方便自主学习和复习。

同时,线上教学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如课程讲义、视频讲座、在线测验等,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此外,线上教学平台还可以提供学生提交作业、交流讨论等功能,增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

因此,应当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并结合传统的线下实验教学,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可以通过线下实验和项目的形式进行实践性教学,如进行软件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软件测试等。

而线上教学可以结合线下实验内容,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学习资源。

学生在线上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线下课堂实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团队合作和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1. 线上教学为主,线下实验为辅。

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提供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在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

而线下实验室则提供实践环境,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新工科理念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新工科理念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新工科理念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软件工程专业逐渐成为高校中备受青睐的专业之一。

传统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往往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不合等问题,给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许多高校开始探索新工科理念下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跨学科融合新工科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也需要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合作。

可以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电子工程等学科的知识与软件工程相结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交叉传播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 产学结合新工科理念提倡产学结合,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也需要与企业合作,了解行业需求,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参与真实项目的开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软件工程的实际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实践导向新工科理念强调实践导向,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也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通过设计项目、实验操作、实习实训等环节,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课程设置在新工科理念下,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前沿性。

除了传统的理论课程外,还可以增加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障、敏捷开发等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学习到更加贴近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2. 教学方法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导下,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可以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团队合作、实际项目开发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 实习实训新工科理念强调实践导向,因此软件工程专业也需要加强实习实训环节。

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前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
新工科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一项改革,旨在引导学生培养跨学科、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课程融合
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多学科融合和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实现知识的整合与深化。

在新工科课改中,多学科融合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融合方式。

传统的学科划分已经无法
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新工科课程改革强调跨学科学习与合作,培养学生具备多学
科综合应用的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构建多学科融
合的课程模块。

在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可以融合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等
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并应用这些学科的核心理论和方法。

项目化教学是新工科课程融合的另一种方式。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通过项目驱动、以问
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新工科课改中,可以将不
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到一个项目中,由学生协作完成。

可以设计一个跨学科的创新项目,如
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学生需要在项目中运用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物联网等多
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新工科课程改革中,课程融合的方式有多种。

多学科融合、项目化教学和实验性教
学等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从传统的学科划分中解放出来,跨学科协作,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

对于学
生而言,需要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强调多学科融合和跨学科交叉,在课程设计中引入了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下面以1000字来介绍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

1. 学科融合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希望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在计算机科学和机械工程的课程中,可以设置机器人设计和编程等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运用不同的学科知识。

2. 实践导向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更加注重实践导向。

在电子工程的课程中,可以设置实际电路设计和调试的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项目驱动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鼓励以项目为驱动的学习方式,通过实际项目的实施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软件工程的课程中,可以设置项目开发的任务,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软件开发的技术和方法。

4. 教学资源共享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强调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教师可以与其他学校和专业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教学资源和经验。

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将自己的课程资源上传和分享,让学生在多个学校和专业都可以访问和使用这些资源。

5. 学生主导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设计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

在机械工程的课程中,可以设置学生自选的设计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具体的设计方向,并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注重学科融合、实践导向、项目驱动、教学资源共享和学生主导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推进,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的新工科课程改革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同学科之间往往是独立存在的,学生只能在各自的专业中深入学习。

而新工科课程改革则提倡跨学科融合,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够拥有跨界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在新工科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并提出一些实施建议。

新工科课程融合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来实现。

传统教学中,不同学科的课程往往是独立设置的,学生需要分别学习各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而在新工科课程融合中,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在工程设计课程中,可以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知识融入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

新工科课程融合可以通过项目实践来实现。

传统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听课和考试来获取知识。

而在新工科思维模式下,项目实践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学生通过参与项目,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可以开设一个跨学科的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从创意生成到产品设计再到市场推广,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新工科课程融合还需要改革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中,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而在新工科课程融合中,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项目报告、课程设计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新工科课程融合是以培养跨界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要实现新工科课程融合,需要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实践、跨学科团队合作和评价方式改革等多种方式。

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可以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培养跨界能力,为创新创业做好准备。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随着新工科课改的推进,课程融合已成为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学科边界模糊,知识点繁多的课程框架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对学生的需求。

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和整合,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新工科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工科课改的课程融合方式可以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有机的知识网络。

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科学、数学、设计等学科的知识点可以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将这些学科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并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得到实践锻炼。

新工科课改的课程融合方式可以通过跨学科项目的开展来实现。

跨学科项目要求学生在多个学科领域进行合作,通过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来整合和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有关环境污染的项目,学生可以从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角度来研究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这种跨学科项目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新工科课改的课程融合中,还可以引入专业导师,由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项目实践。

通过与专业导师的合作,学生可以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习到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

专业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新工科课改的课程融合方式还可以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来实现。

在综合性实验课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跨学科的项目进行实验和研究。

通过参与实验和研究,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实验课程可以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随着新工科教育的兴起,课程融合作为新工科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新工科教育注重跨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课程融合成为了必然趋势。

针对这一趋势,本文将从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展开探讨,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课程融合,以更好地满足新工科教育的需求。

一、课程融合的概念课程融合是指将原本分散的学科知识融合起来,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跨学科综合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新工科教育中,课程融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以项目为核心在新工科课改思维下的课程融合方式中,以项目为核心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方式。

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学习,学生可以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多学科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的意识。

在一个项目中,既需要理工科知识,又需要社会科学的知识,因此可以将不同学科的课程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的融合在新工科教育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在课程融合中,可以将传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应用理论知识。

在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中,可以引入相应的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跨学科融合在新工科教育中,跨学科融合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课程融合方式。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可以将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相融合,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将机械工程与电子工程相融合,开设智能制造课程等。

在新工科教育中,应该注重跨层次的课程融合。

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交叉合作,老师也可以开设跨层次的课程,通过跨层次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课程融合的实施途径1. 教师团队的建设要想实现课程融合,首先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引言新工科课程改革的推动,旨在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这一改革要求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能够在跨学科的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本文将探讨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并讨论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融合方式1.跨学科融合新工科课程改革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尤其是科学、工程、艺术和人文科学的融合。

跨学科融合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多样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工程设计课程中加入艺术元素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考虑产品的外观和用户体验。

2.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一种将课程内容按照模块划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的方式。

这种融合方式可以提供更灵活的学习路径,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和掌握知识。

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感兴趣的模块,研究生可以选择更深入的模块进一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

3.实践导向新工科课程改革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是重要的融合方式之一。

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

在计算机编程课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项目让学生实践编程,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影响新工科课程改革的课程融合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1.综合能力的培养跨学科融合和模块化设计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各个学科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能够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这种综合能力对于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和推动创新非常重要。

2.创新能力的提升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论。

新工科背景下以软件工程为核心的高职软件专业多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探析

新工科背景下以软件工程为核心的高职软件专业多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针对高职软件专业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依据新工科建设中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以软件工程为核心,对高职软件专业的多门课程进行整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工程教育和职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

[关键词]新工科;软件工程;软件专业;多课程整合[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34-0237-03新工科背景下以软件工程为核心的高职软件专业多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探析①陆公正,牛丽,尚鲜连(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104)目前,高职软件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各课程实行独立教学的方式,使得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脱钩,实践课程之间的关联度不够,课程之间的知识点存在重叠,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需求存在巨大的“鸿沟”。

所以,结合职业岗位需求和实际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一种“以软件工程为核心的多课程整合教学模式”,以“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为核心,依据软件生命周期,探讨和分析了把“软件工程导论”“UML系统分析与设计”“Web 系统开发”和“软件测试及工具应用”多门课程进行整合的必要性、整合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在整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及解决措施。

一、课程整合的必要性(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存在脱钩“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是软件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主要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的顺序讲述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技术方法,它用于指导软件开发实践。

但是它的内容过于理论,由于课时安排很少以实际的综合性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或者只是整个课程最后给出一个综合性案例,这样使得学生很难理解软件工程的各种技术是如何应用在实际软件开发过程中并如何对它们进行指导的,课后的一个综合性案例通常篇幅较短,很难真正体现出完整的软件开发过程和流程。

再者,在软件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中,如程序开发类课程中,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只注重程序开发语言的讲解,很少涉及如系统设计、编码风格等软件工程理论知识的讲解。

新工科背景下c语言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c语言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c语言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一、背景介绍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作为计算机专业中的基础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是培养学生编程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然而,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等。

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创新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介绍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将传统面授教学与在线教育相结合,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在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面授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高课程质量和效果。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应用1. 理论课程在线化将C语言程序设计理论部分放到在线平台上进行讲解和演示,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可以通过在线测试和作业来检测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

2. 实践课程面授化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课程需要进行实验操作,因此将实践课程放到面授环节中进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在面授环节中也可以进一步解答学生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个性化教育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需求和水平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例如,对于已经具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学生可以设置更加深入的教育内容和难度较大的编程作业;对于初学者则可以设置更加基础的编程内容和作业。

4. 实时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

例如,在在线平台上设置讨论区或者网络直播课堂等形式,让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效率,也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和感情。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案例1. 深圳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在线平台进行理论学习和测试,同时在面授环节中进行实验操作和互动交流。

新工科软件工程专业混合式教学研究

新工科软件工程专业混合式教学研究

新工科软件工程专业混合式教学研究摘要:本文以湖南工学院为例,探索和构建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涵盖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混合式教学1引言在新工科[1]背景下,未来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不仅能解决现有问题,而且还具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解决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问题[2]。

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背景下,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

本文以湖南工学院(下称我校)为例,探索和构建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混合式教学模式2018年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后,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打造金课”。

关于如何建设“金课”,专业是平台,课程体系是框架,关键要素是课程[4]。

课程教学,是学生最直接、最高效的一种学习途径。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开展混合式教学可以整合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从而构建一种高效便捷的教学模式[5]。

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类,包括以团队为中心、以评价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

其中,以团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构建学习团队,通过团队成员沟通互助,促进学习;以评价为中心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通过评价、分数等作为激励,以提升学习效果;而以知识为中心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体系化、碎片化,通过课外教学资源的分享,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具体教学中,尽量发挥三类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3教学实践3.1重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以软件行业需求为导向,确立以质量为导向的工程教育,重构课程体系。

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循序渐进“打造金课”;整合课程,强化技能实践以及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多元思维的能力。

3.2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的教学情况,主要分为两类混合式教学模式:第一类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第二类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教学。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

新工科课改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融合方式新工科课改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工科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举措,其中包括课程融合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往往是一门课程一门课程地教授,每门课程都有着明确的学科定位和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在于,学生无法从不同的课程中获取全面的知识和技能,缺乏跨学科的综合性思维。

而新工科课改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综合素质,因此需要采取更为综合和穿插的课程融合方式。

一种常见的课程融合方式是将不同学科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例如,可以将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和机械制造等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开设“智能制造技术”或“智能制造系统设计”等跨学科课程。

这种课程既包含了计算机科学的编程、数据处理等技能,又包含了电子工程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等技能,还包含了机械制造的机器人制造、加工工艺等技能。

通过这种课程融合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学科间的联系,掌握跨学科的综合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种常见的课程融合方式是将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融合。

例如,可以将讲座、实验、案例分析等不同的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形成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讲座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知识和技能;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在真实环境中实际操作并体验知识;在案例分析中,学生可以了解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应用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解决。

通过这种课程融合方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教学方式中获取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新工科课改要求课程融合方式的改革,旨在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工科人才。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可以采取跨学科课程的整合和教学方式的融合,以实现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 第6期 福 建 电 脑 Vol. 35 No.6
2019年6月
Journal of Fujian Computer
Jun. 2019
———————————————
本文得到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No.XJK18CXX013)资助,系课题最终研究成果。

陈纪铭(通信作者),男,1978年生,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图像处理、软件工程、高教管理。

E-mail: 30277404@ 。

陈利平,女,1966年生,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图像处理、软件工程、高教管理。

E-mail: chenlip1123@ 。

新工科软件工程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
陈纪铭 陈利平
(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摘 要 本文以湖南工学院为例,探索和构建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涵盖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软件工程;课程;混合式教学
中图法分类号 G642.0 DOI:10.16707/ki.fjpc.2019.06.045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Major
CHEN Jiming, CHEN Liping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ngyang, China, 421002)
1引言
在新工科[1]背景下,未来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不仅能解决现有问题,而且还具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解决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问题[2]。

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背景下,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

本文以湖南工学院(下称我校)为例,探索和构建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混合式教学模式
2018年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后,教育部又发布
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打造金课”。

关于如何建设“金课”,专业是平台,课程体系是框架,关键要素是课程[4]。

课程教学,是学生最直接、最高效的一种学习途径。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开展混合式教学可以整合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从而构建一种高效便捷的教学模式[5]。

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类,包括以团队为中心、以评价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

其中,以团队
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构建学习团队,通过团队成员沟通互助,促进学习;以评价为中心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通过评价、分数等作为激励,以提升学习效果;而以知识为中心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体系化、碎片化,通过课外教学资源的分享,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具体教学中,尽量发挥三类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3教学实践
3.1重构课程体系
通过企业调研,以软件行业需求为导向,确立以质量为导向的工程教育,重构课程体系。

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循序渐进“打造金课”;整合课程,强化技能实践以及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多元思维的能力。

3.2混合式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的教学情况,主要分为两类混合式教学模式:第一类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第二类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教学。

两类混合式教学模式,都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并持续改进。

(1)“翻转课堂”教学
开课历史较长的课程,如《C 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采用第一类混合式
126 陈纪铭等:新工科软件工程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第6期
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即通过“MOOC+SPOC+蓝墨云班课”等方式,完成三分之二以上理论教学活动,其他理论课时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图1 “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
(2)“项目式”教学
实践性强,技术更新快的课程,如《.NET技术》等,采用第二类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即开展“项目式”教学,通过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特别是通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协作,提炼、分解企业项目案例,让学生接受企业项目历练,提高学生实际工程能力。

图2“项目式”混合式教学
3.3教学评价
上述两类混合式教学模式,都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提高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

以《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核为例,如表1所示。

“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教师的评价结合;增加互动环节,关注学生的想象与协作过程等,从知识、能力及素质等多层次评价教学的实施情况。

“项目式、案例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基于项目驱动的考核方式,将实践能力、项目能力、科技创新成果纳入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自我评价、项目小组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评价结合;以提升项目驱动教学的实施效果。

表1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核
考核类别考核内容分数
线下学习考勤10
线下学习课堂表现10
线下学习课堂小测10
线下学习作业(实验)10
线上学习线上学习10
线上学习线上测试20
期末考核技能考查30 3.4课外实践
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举办计算机文化艺术节、创新创业大赛、科技作品比赛等活动,以及引导学生参与导师的教研、科研项目。

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另一方面也积累了项目经验,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拓展了就业前景。

4结束语
本校软件工程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循序渐进“打造金课”;整合课程,强化技能实践、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多元思维的能力。

实践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一些要解决的问题。

面向新工科,如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高效率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亮军.新工科: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黑龙江高教研
究,2018,36(09):32-35
[2] 高迪,印桂生,孙建国.新工科视域下的高等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研
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2):144-147
[3] 周静,刘全菊,张青.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实验技
术与管理,2018,35(03):165-168,176
[4] 郑静.国内高校混合式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黑龙江高教研
究,2018,36(12):44-48
[5] 谢欣,陈燕飞,刘先凤.基于学生自建微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探究—以
“设计思维与创新”课程为例.现代教育技术
,2019,29(01):59-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