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6.5科学探究:摩擦力导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

6.5科学探究:摩擦力导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

6.5科学探究:摩擦力导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介绍本教学设计是针对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的第6.5科学探究“摩擦力”进行的。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性;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实验器材,包括滑轮、绳子、不同材质的物体等;–复习相关知识,准备解决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实验记录表和数据分析表。

2.学生准备:–复习有关摩擦力的知识。

教学流程1. 导入与探究(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并提出问题,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摩擦力吗?摩擦力有什么特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2. 实验准备(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准备工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教师分发实验记录表,并向学生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流程,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

3. 实验进行(30分钟)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

4. 数据分析与讨论(20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数据,分析不同因素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填写数据分析表,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展示实验结果。

5. 结论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总结摩擦力的特性和影响因素,写出结论。

6. 拓展与练习(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问题或练习题供学生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记录学生实验记录表和数据分析表,查看学生对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的理解。

2.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讨论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6.5科学探究:摩擦力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6.5科学探究:摩擦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对应的实验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
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次数
压力情况
接触面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1
一辆小车
木板
2
一辆小车
纱布
3
一辆小车和一个钩码
木板
请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控制变量
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压力保持不变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根据前面的讨论和描述请归纳总结:什么样的力是摩擦力?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摩擦力
1.定义:在物理学中,我们把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
在学生归纳后,向学生简单介绍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并将他们所举的例子进行了简单归类,同时列举几个他们熟悉的例子。
教学难点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资源及媒体
1.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纱布
2.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六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说课稿 (1)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六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说课稿 (1)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包括三方面内容,对摩擦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因此教材直接提出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随后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控制变量法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是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及学习的一种方法。

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是“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素材,课本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来突出这一新课程理念。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继重力、弹力等内容的延伸,是力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它为今后的学习作好知识铺垫,也是学习运动和力、二力平衡、压强、浮力等内容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具有好奇心,乐于动手,表现的欲望强。

2、通过这几个月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同时学生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3、但是学生的自信心不足,不善于分析思考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及表达纳总结等综合能力都比较差。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应该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所以本课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理解摩擦力及其相关内容,更重视如何通过实验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根据要研究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索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因此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能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初步体会如何合理的进行科学猜想,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归纳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力的利与弊的分析,养成一分为二看问题的习惯。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知道摩擦力;2.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少摩擦的具体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教具学具:多媒体、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毛巾、木板、小车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创设情境(1)演示;运动的小车最终静止。

(2)演示:用手拿装有水的啤酒瓶,当在瓶壁上涂上肥皂水后再试试,就不易拿起。

(3)播放视频:下雪天汽车追尾事故等。

引发学生思考以上问题----------引入新课新课讲授:一、认识摩擦力活动1:做做下面的实验(1)手放在桌面上滑动;(2)推动刷子向前滑动;(3)用手捏住竖直的铅笔或其他物体。

思考、讨论1、手在桌面上滑动时,手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对手的运动起什么作用?你认为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2、刷子滑动时,刷毛向哪弯?原因是什么?3、对铅笔受力分析,铅笔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各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小结:1、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1)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接触、接触面粗糙;b.物体间有相对运动(3)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联系生活:列举生活中存在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例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学习摩擦的利与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力的利与弊的分析,养成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一、情景导入当你的墨水瓶的瓶盖难以拧开时,你可以用一块较粗糙的布包上,用力就能拧开瓶盖;当你的自行车骑的时间长了,你会给车轴等经常转动的部位涂上润滑油,这样,自行车骑起来就轻松多了,你所做的这些看起来不很起眼的小事,都与一个重要因素有关,那就是摩擦力。

二、合作探究1.什么是摩擦力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验手的感觉,向下用力按着桌面试一试;让学生用手在衣服上蹭一蹭,体会手的感觉;脚在地上蹭一蹭,体会脚的感觉。

【教师点拨】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外表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当你在拉桌子时需要一定的力,是因为桌子受到了地面的阻力(摩擦力)。

拉空桌子比拉装满书的桌子轻松,说明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点拨】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可能有很多,我们在实验中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通常我们采用下面的实验。

图中甲、乙所示的实验是在接触面相同的前提下,改变木块与木板之间的压力,比拟它们拉力的大小。

甲、丙两图所示的实验是在压力相同的前提下,改变木块与木板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比拟它们拉力的大小。

【归纳总结】(1)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它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即F1=F,拉力F的数值可以从弹簧测力计上直接读取,于是就测出了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

实验桌面要水平,沿水平方向拉木块,要沿直线且要匀速。

(2)由甲、乙两图可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压力的大小__有关,而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__压力__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六章第五节科学探讨摩擦力教案3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六章第五节科学探讨摩擦力教案3新版沪科版

科学探讨:摩擦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明白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明白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式,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利用方式。

2.进程与方式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进程,体会如何进行科学的猜想,明白得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如何运用“操纵变量”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教具】弹簧测力计、长方体木块、正方体木块、等质量等底面积的铁快和铜块、木板、玻璃板、毛巾、小木棍、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讨【教学进程】一、学生演出,引入新课学生演出:1.在地面上转动的篮球渐渐停下。

2.用筷子夹表面粗糙不同的铁球。

教师问:“篮球什么缘故停了下来?筷子什么缘故能把铁球夹起来?”学生回答:因为存在摩擦力。

二、进行新课(一)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教师追问:“既然大伙儿都明白摩擦力的存在,那大伙儿能不能举一些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的例子呢?”学生试探回答:车轮与地面的摩擦,鞋与地面的摩擦,擦黑板时板擦和黑板间的摩擦,用笔写字时手与笔杆之间的摩擦……(教师板书)(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摩擦的分类)教师:摩擦分为滑动摩擦、转动摩擦和静摩擦。

那么你能不能从字面意思上对这几种摩擦简单的说明一下?(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自我矫正)教师问:适才大伙儿举的这些例子别离属于哪一种摩擦?学生试探后回答。

教师:咱们初中时期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力。

大伙儿看讲义找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学生看书后回答。

教师指出: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那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二)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1.猜想。

教师:生活中,大伙儿见到过很多滑动摩擦力,这些摩擦力有的大,有的小。

那么是那些因素阻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追问他“你什么缘故要如此想呢?学生讨论后回答: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不是与压力有关?2.是不是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是不是与接触面积有关?4.是不是与材料有关?5.是不是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有关?……教师: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讨中。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沪科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并能自主探究出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摩擦有所认识,这一节知识更容易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并且,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容易进行。

其次,由于本节实验不难,要重视设计实验的教学。

设计实验用到控制变量法,分析与论证用到比较法,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重视交给学生方法。

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是迷你实验室中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有好处,也应作为正式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以加强对摩擦力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弹簧测力计、带钩的正方体木块、带钩的长方体木块、毛巾、小车、钩码、光滑的长木板。

学生准备带盖子的玻璃瓶、肥皂水、油、毛巾、餐巾纸。

教学过程滑动摩擦力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假如没有摩擦力课堂小结:什么叫滑动摩擦力?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1、写一篇小短文: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2、课本P.95:1、2题教学探讨与反思初二的学生物理学习刚刚入门,在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上的能力有所欠缺,较多的学生对方案设计难以形成愉快体验。

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师生互动,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把丰富多彩的实际情境、亲身经历的操作过程与方案设计结合起来,必定能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信心和更多的成功感。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2、教材版本:上海科技出版社版八年级下册3、学科:物理4、课时:2课时5、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本,根据导学案初步掌握知识。

二、教学课题一、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二、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滑动摩擦力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现状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6.5科学探究:摩擦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6.5科学探究:摩擦力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材分析】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摩擦力的定义,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力在生活、生产中的诸多表现,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材将摩擦力安排为一次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很好的向学生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

重视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操作和交流。

【学生分析】对摩擦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知,让学生对于这节课从心理上觉得摩擦力的学习不难,并且实验探究过程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教法分析】以“问题导引,启发探索,互动交流、精讲释疑”为教学思路的自主型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课堂努力做到“六要”:即教材要让学生读、问题要让学生提、过程要让学生说、规律要让学生找、实验要让学生做、结论要让学生下。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帮助。

只讲学生不知道、不理解、不清楚的疑点、盲点和难点,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有自主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以帮助他们完成由“学会”到“会学”到“好学”的转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②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乐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两种力?生:重力、弹力师:什么是重力?什么是弹力?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引入:师:足球在地上滚动,最终会不会停下了。

那是什么原因能使足球停下来呢?生:因为受到阻力。

师:手上如果有油,请问你能容易打开密封的矿泉水吗?生:不能,因为太滑了。

(观看筷子提米视频)师:这些现象都是描述了摩擦力,那什么是摩擦力呢?摩擦力可以分为哪几类呢?(由此推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注意说明什么是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1)实验探究:(4人一小组进行实验)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猜想,小组派代表阐述)1、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六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六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

《沪科版第五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教学课型】新授◆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知道滑动摩擦及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⑶.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能力目标:经过探究过程,尝试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对探究的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和假设,认识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突出“猜想与假设”。

2.难点:“制定计划”环节中的“控制变量法”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毛巾、凡士林、玻璃瓶、细麻绳、一双旱冰鞋、抹布。

◆教学情景导入【教师活动1】提问:(1)重力的定义(2)重力的大小计算(3)重力方向与作用点【学生活动1】回忆、回答师的问题。

【教师活动2】组织实验:(1)找两位同学、一根钢管(一端做的粗糙,另一端做的光滑)(2)让两位同学分别拉两端,进行拔河比赛。

根据现象采访提问:(1)拉光滑一端的同学,为何抓不住,容易脱手呢?(2)拉粗糙一端的同学,为何那么轻易的把钢管拉过来?师述: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很容易看出,导致此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手和钢管之间的摩擦力不同所致。

本节课就来一起探究此问题。

板书课题:科学探究:摩擦力【学生活动2】配合老师做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师的问题并做回答。

根据教师的引导进入新课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一)、从生活到物理(准备一个盖子盖紧且抹上一些凡士林,很光滑的玻璃瓶,一块抹布;一条拔河用的细麻绳,一双旱冰鞋)师:(展示材料)这节课我想先与同学们一道玩几个游戏。

哪位同学来帮我把玻璃瓶的盖子打开?(几个男同学上来,却拧不开瓶盖,后有甲生用了抹布,终于拧开了瓶盖)师:(赠送瓶中的小礼物)谢谢!这小礼物归你了!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别人打不开,你却能拧开了?甲生:原来瓶子太滑了,擦干净后就不滑了。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6.5 科学探究:摩擦力- 教案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6.5 科学探究:摩擦力- 教案设计

6. 5 科学探究:摩擦力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背景分析】内容分析: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滑动摩擦力”这一知识点,是该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安排该内容为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课,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中,主要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在“制定计划”环节中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注重学生利用知识去观察身边的自然、社会的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能力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本章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用弹簧测力计,了解测力计应用转换法及二力平衡知识测力的原理,对摩擦力有初步的了解。

本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地观察、讨论、归纳、反思来参与学习,学会发现问题、猜想假设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学会用科学术语描述实验结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主要特征,能在观察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学习拟定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及课堂经历的回顾,总结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

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

6.5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我设计这节科学探究课的初衷,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物理的乐趣,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们熟悉的自行车为载体,通过观察自行车的各个部件,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思考。

同时,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以及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在本节课中,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们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掌握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并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自行车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具,同时让学生们准备了自行车零部件的图片和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的例子。

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展示自行车模型,让学生们观察自行车的各个部件,引发他们对摩擦力的思考。

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接着,我组织学生们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

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特别关注学生们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以及他们能否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课后反思中,我认为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但还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实践活动中的组织和指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所学的摩擦力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并将这些现象拍照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如何有效地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思考,让他们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2.分组实验:每组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摩擦力的变化,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数据记录与分析:要求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摩擦力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4.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收获。
(四)课堂练习
1.判断题:设计关于摩擦力的判断题,检验学生对摩擦力概念、产生条件等知识的掌握。
-小组间进行交流、评价,互相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要求:
-书面作业要求字迹清晰、逻辑性强,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实验报告的撰写,提升写作表达能力。
-思考作业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发挥想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小组作业要求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1.摩擦力的概念:讲解摩擦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本质和特点。
-解释:摩擦力是指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分析摩擦力产生的必要条件,让学生明确摩擦力的来源。
-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有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接触面不光滑。
-总结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大小及其影响因素,绘制知识结构图,以直观地展现摩擦力相关知识体系。
2.实践作业:
-观察生活中至少三个摩擦现象,并分析摩擦力在这些现象中的作用,如滑板运动、汽车刹车等,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设计一个简单的摩擦力实验,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条件,探究摩擦力的变化,并撰写实验报告。
-提问:大家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摩擦现象?摩擦力在这些现象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实验演示:通过简单的摩擦力实验,如拉动物体、滑动物体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5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摩擦力的应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认识控制变量发的意义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愿望,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重点1.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控制变量发的应用。

三、难点控制变量发的应用四、教具准备【学生】小车也受到了摩擦力。

【教师】什么是摩擦力?它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1.摩擦力;【教师】通过以上的实验,你能试着对什么是摩擦力进行定义吗?【学生】(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和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然后回答)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是,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

【教师】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是滑动摩擦力。

仿照上面的定义,你能对滑动摩擦力进行定义吗?【学生】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在接触面上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教师】你能举几个在生活中常见的滑动摩擦力的例子吗?【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滑动摩擦力的例子)略【教师】通过这些例子,你知道了摩擦力的对物体的作用和摩擦力的方向吗?为什么?【学生】因为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所以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2.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通过前面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实验,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请同学们进行合理的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1】可能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有关;【学生2】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学生3】可能与物体受到的拉力有关;【学生4】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学生5】可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物理八年级沪科版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愿望,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学会猜想与假设,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的作用。

师:这摩擦力起到什么作用?生甲:阻碍手运动的作用。

师: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生乙: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拖动越困难,说明所受摩擦阻力越大。

师: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生丙:手压在毛巾上拖动比手压在光滑的桌面上拖动更困难,说明受到的摩擦阻力更大。

师:什么叫滑动摩擦力?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师:注意,运动是相对的,所以应加以“相对”两个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摩擦力。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提出问题。

师:对滑动摩擦力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生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生乙: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师:你们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摩擦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其产生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

2.猜想或假论。

师:你们的猜想是什么?生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
2、教材版本:上海科技出版社版八年级下册
3、学科:物理
4、课时:2课时
5、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根据导学案初步掌握知识。

二、教学课题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二、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
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滑动摩擦力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现状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

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对于接受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应该不会难。

四、教学方法
就学生状况来说,本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喜欢老师用点拨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思考和讨论;所以对于本节课中的难点理解突破应该不是大问题。

但是由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注意引导。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要调动学生相互交流。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观看花样滑冰表演
同学们看到运动员用力一滑,能够滑得很远,但让运动员在泥地上滑滑看,也能滑的远吗,同学们想一下这是由于什么得缘故?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

并进一步指出,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

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

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滚动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2)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同学来说他探究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请部分学生说出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探索精神。

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并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比较一下自己做的和别人做的有什么区别,自己做的在哪个方面没有注意到。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怎么办?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什么。

我们以前有没有用到?试着回答一到两个实验。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学生都很熟悉,而且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试着说说将有哪些情景发生。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5.课后作业:
(1)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六、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地位。

这与传统的教学不同,这节是按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将学习的重点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过程。

2、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

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