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 文言文阅读 分析综合 高考试题
江苏省2020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练习
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课后练习(1)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可靠的。
C.焚百家之言言:言论,句中指著作。
D.……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徒:门徒。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4.下列是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的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山东诸侯以合纵策略对抗秦国,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出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余威震于殊俗②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③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6.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苏洵《六国论》(使…退,击退。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回头)C.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连词,相当于“又”)D.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西厢记·长亭送别》(连词,表转折)7.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懂得,认识,知道;读音:shí)B.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孔雀东南飞》(识别,辨认;读音:shí)C.博闻强识《屈原列传》(知识,才能)D.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2020届山东省邹城一中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练习试题
2020届山东省邹城一中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练习试题《隋史・梁彦光列传》翻译:(1)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
上闻而谴之,竟坐免(2)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文学常识改错: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如赠言。
也指古代皇帝对在职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如赠官《史记·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翻译:(1) 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2) 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文学常识改错: 刀笔吏,古时读书人及政客常随身携带刀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故用来称文职官员和讼师幕僚,“谓其深谙法律规则,用笔如刀”《宋书·顾凯之传》翻译:(1) 礼年六十不服戎,以其筋力衰谢,况年且八十,敢闻命(2) 殷、刘之隙已著,觊之不欲与殷景仁久接事,乃辞脚疾自免归文学常识改错: 海内和九州、神州、赤县、瀚海等同为中国别称,源于我国疆土四面环海之说沈括《梦溪笔谈》翻译:(1)得一幕僚官,遂尔轻脱。
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2)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文学常识改错:字,指“表字”。
古人的“字”不是随便起的,是有年龄、性别、含义规范的。
只有男子才能有字,必须在加冠之后,而且和“名”要互为表里,所以叫“表字”。
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因为“祷于尼丘而生孔子”。
《明史·方孝孺传》翻译:(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2)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文学常识改错:皇太子,皇帝的长子,是封建社会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明史•张居正传》(1)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
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
(2)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
文学常识改错:户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
掌全国疆土、户籍、屯田、赋税、俸饷等事宜。
长官为户部尚书《后汉书•桓谭传》(1)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
江苏省各地2020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南京市2020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选自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二)读史者知太史公作《游侠传》之意,则知太史公作《刺客传》之意也。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练习(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练习(名师精选真题+解题思路与技巧,建议下载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
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
召试,为集贤校理。
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
”神宗以为名言。
知谏院。
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
”拜御史中丞。
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
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
”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
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
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
”除田祖,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
知开封府。
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
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
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
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
历齐、邓二州,会妇党【注】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改安州。
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
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遂上章自讼,神宗览之恻然。
哲宗登位,知郓州。
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遂绝其讼。
时淮南、京东饥,元发虑流民且至,“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为疠疫。
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
元发威行西北,号称名帅。
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
以老力求淮南,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滕元发传》,有删改)【注】妇党:妻子的亲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B.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C.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D.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阅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避讳:对去世(在世的除外)的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练习(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训练(名师精选全国真题+解析答案,值得下载)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
十九登进士第,又制策登科。
元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历中书舍人。
群在内职,常以谠言正论闻于时。
宪宗嘉赏,降宣旨云:“自今后学士进状,并取崔群连署,然后进来。
”群以禁密之司,动为故事,自尔学士或恶直丑正,则其下学士无由上言。
群坚不奉诏,三疏论奏方允。
元和七年,惠昭太子薨,穆宗时为遂王,宪宗以澧王居长,又多内助,将建储贰,命群与澧王作让表。
群上言曰:“大凡己合当之,则有陈让之仪;己不合当,因何遽有让表?今遂王嫡长,所宜正位青宫。
”竟从其奏。
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绢五千匹,充助修开业寺。
群以为事实无名,体尤不可,请止其所进。
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
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
十二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孺坐赃,诏付京兆府决杀。
长孺母刘氏求哀于宰相,群因入对言之。
宪宗慜其母耄年,乃曰:“朕将屈法赦长孺何如?”群曰:“陛下仁恻即赦之,当速令中使宣谕。
如待正敕,即无及也。
”长孺竟得免死长流。
群之启奏平恕,多此类也。
时宪宗急于荡寇,颇奖聚敛之臣。
故藩府由是希旨,往往捃拾,目为进奉。
处州刺史苗稷进羡余钱七千贯,群议以为违诏,受之则失信于天下,请却赐本州,代贫下租税。
时论美之。
穆宗即位,征拜吏部侍郎,召见别殿谓群曰:“我升储位,知卿为羽翼。
”群曰:“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数日,拜御史中丞。
大和六年八月卒,年六十一,册赠司空。
(选自《旧唐书·崔群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B.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C.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D.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含解析版)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
《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2020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各题答题技巧与专题训练(含答案详解)
2020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各题答题技巧与专题训练(含答案详解)一、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二全文把握题答题技巧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包括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和文中的人物、故事等揭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等。
由于现在高考中的选文大都是人物传记题材,所以高考在此考点的设题常常体现在对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对人物形象的简要概括、对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等。
这是对全文信息的综合考查,在命题的形式上为客观选择题,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
对正确信息的提取就需要大家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把握和分析。
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在此考点的设题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设错类型常常有以下几种:1.错位信息。
这是高考设错常用的形式,常常是非此人的行为当作了此人的行为,非此时间的事情当作此时间的事情等。
2.错解词语。
有些信息选项是直接对文中某些存在重点词语的句子的间接翻译,表述时将重点词语的意思故意弄错。
3.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
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强加了这种关系或将这种关系倒置。
4.无中生有。
原文中没有透露这种信息而无端地增加了这种信息。
5.颠倒是非。
山东省2020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含答案【高考】
高三语文试题2020.02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2019年频频登上热搜。
一年来,这首歌如此火爆,首先是因为举国上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热烈氛围。
可为何爱国主义歌曲这么多,唯独它火了起来呢?2019年4月,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节就挑选了《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
音乐家们给出以下几点理由:质朴深情的歌词,柔和舒展的旋律,好听;歌声里寄托着由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直抵人心;圆舞曲风格,节奏欢快,朗朗上口,适合大众唱、大合唱等。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成为“网红”,远不止歌曲自身的特点,还在于它打破了各种圈层。
无论是金领还是蓝领,无论是明星还是路人甲,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都在这段时期不由自主地哼唱起这首优美的歌曲,都以“我”的角色汇入歌曲形成的新潮流,一起参与庆祝祖国的生日。
报告会、文艺汇演、千人合唱等等,每一个活动都能以“我和我的祖国”冠名。
活动中的每一个“我”,都是中国故事里的主角,都以自己真挚的爱国情意唱响对祖国的赞美和祝福。
另外,流行文化助力主流政治文化。
人们在微信头像上,甚至自己的脸上添上那一抹红色,显得格外自然。
流行音乐天后王菲演绎的《我和我的祖国》,自在、辽阔而温暖。
虽然争议不断,但并不妨碍这一文化现象维持高的品质和热度。
(取材于网络文章)材料二:2019年春节,央视连续播出了快闪系列节目——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随后引发了全国的模仿热潮。
“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节目是如何吸引观众参与,提升节目传播效果的呢?节目制作:品牌效应激活现场观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品牌优势十分突出,《我和我的祖国》本身也是艺术精品。
2020-2021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分类:文言文综合题汇编附答案
2020-2021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分类:文言文综合题汇编附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完颜陈和尚,丰州人,系出萧王诸孙。
贞祐中,陈和尚年二十余,为北兵①所掠,大帅甚爱之,置帐下。
时陈和尚母留丰州,从兄斜烈事之甚谨。
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
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②奇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人以秀才目之。
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总领,屯方城。
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中事皆预知之。
斜烈时在病,军中李太和者,与方城镇防军葛宜翁相殴,诉于陈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
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
妻讼陈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杀其夫,诉于台省。
以故陈和尚系狱。
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
奏上,久不能决。
未几,斜烈卒。
上闻,始驰赦陈和尚,曰:“有司奏汝以私忿杀人。
今以汝兄故,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议我者。
汝奋发立功名,始以我为不妄赦矣。
”陈和尚且泣且拜,不能出一言为谢。
乃以白衣领紫微军都统,逾年转忠孝军提控。
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达问谁可为前锋者,陈和尚出应命。
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
是日,以四百骑破八千众,名动天下。
六年,有卫州之胜。
八年,有倒回谷之胜。
九年正月,三峰山之败,走钧州。
城破,大兵入,即纵军巷战。
陈和尚趋避隐处,杀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
”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
时欲其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绝,时年四十一。
是年六月,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勒石纪其忠烈。
(摘编自《金史·忠义传》)【注释】①北兵:蒙古兵。
②宣宗: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至1224年在位。
1234年金朝灭亡。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B.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C.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D.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兄,指父亲的亲兄弟即自己的伯父、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也称“从父兄”,现在一般称“堂兄”。
【精准解析】山东省青岛市2020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精准解析】山东省青岛市2020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青岛市2020年高三自主检测语文试题2020.06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
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
《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材料二: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
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
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
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精准解析】广东省普通高中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一)语文试题
【精准解析】广东省普通高中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一)语文试题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题(一)本试卷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县(市、区)、学校、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技术作为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对外部世界(自然)的规律性认识及运用规律创造出的有利于实践活动开展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从最初的狩猎、采集,到后来的驯养、种植等,都需要人类对劳动实践对象的属性有充分认知,并根据认知结果寻求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工具和方法来展开实践活动。
这种在对劳动实践对象的属性认知基础上寻求和探索相应的劳动工具和方法的行为,构成了科技活动的最初样态。
与此同时,劳动实践对象遵循着特定的生长规律,这要求人类在运用科技开展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尊重其客观规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最终促成了科技与伦理的有机结合,科技活动遵循自然规律的要求成为早期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伦理准则。
而在工业社会,随着资本逻辑横行,追求利益最大化让包含科技在内的人的多数活动陷入功利主义之中,出现了科技与伦理相分离的异化景观,科技沦落为向自然无节制索取物质利益的冰冷工具。
江苏省2020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5)
文言文整体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练习(5)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B.《史记》体例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其中“世家”用以记述帝王将相的事迹,如《陈涉世家》。
C.“二十四”史诗是指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都属“二十四史”。
D.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下列句中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是()A.闻于诸侯B.故燕王欲结于君C.而君幸于赵王D.使不辱于诸侯E.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F.归璧于赵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A.且相如素贱人( )B.不欲与廉颇争列( )C.臣等不肖,请辞去(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下列“于”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乃设九宾礼于廷B.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C.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D.拜送书于庭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高三年级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顺应国际自然文化速产保护潮流、承担自然生态保护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自然文化遗产规范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需要。
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首先要做的是完善保护机制。
国家公园的最初称谓是“国家自然保护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公园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用来“被保护”的。
然而,自然保护与人类追求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需要舒适;商人渴望利用公园、开发自然获得收益,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自然造成破坏。
但是,天然性、原始性、珍稀性是森林公园最为宝贵的财富,容不得后天的破坏与践踏。
一些国内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力度不够,导致资源品位和质量下降;更有一些风景名胜区人工化、商业化和域市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与自然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
必须认识到,国家公园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当开发利用可能会损害保护功能的发挥时,要从属于保护。
野生动植物的价值不在于其皮毛和牙齿,它们活着,在这个地球上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最具价值的事。
人类能做的,除了保护还是保护。
其次,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凸显公益性的理念。
一般来说,国家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投资,部分设施的运营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由企业来运作。
但相关部门也必须以保护资源的完整性为原则对其进行严格监管。
同时,国家公园公益性的体现也离不开相关法律的“保驾护航”。
没有相关政策对商业行为的约束,没有具体法律来规范游客行为,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国家公园中承载着大量人文信息,反映着区域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
因此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要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准则,寻找一条兼顾保护自然与当地社区开发的建设模式。
一方面,要将国家公园内的自然保护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进行严格区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区域内的原有居民在不破坏周边环境的前提下获得相应收益,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
2020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3:文言文阅读 二十四史下】专练卷附详析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分类训练23.文言文阅读二十四史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
运少好学,涉猎经史。
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
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
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
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
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
为露门学士。
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
抑挫豪右,号称强直。
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
既至,谓日:“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日:“中人也。
”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日:“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
”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①。
运上疏日:“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
先王制礼,安可诬之。
”书奏,帝不纳。
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
运乃舆榇②诣朝堂,陈帝八失。
帝大怒,将戮之。
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
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日:“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
”乃赐御食以赏之。
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
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
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
频历二县,并有声绩。
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
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
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
②舆榇(chèn):载棺以随。
1.下列对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B.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C.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D.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在,亦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2020届高三语文专项综合演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高考试题
2020 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操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高考试题1.( 2020·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后边的题。
(原文见“文言实词”高考试题 1)(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示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分析】陈说主体是“何灌” ,事由是“行事有成” 。
“行事有成”的意思是“做事情收效显著”。
②③⑥都表示何灌射技了得,对辽人有震慑之效,⑤表示何灌修葺沟渠引水的建议富裕收效。
①不过做法,未见其效,④不过建议,也未见其效,故清除①④。
【答案】 D( 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归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撼契丹。
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代替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致使三十年后说起旧事契丹太师都惊慌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遇到徽宗赞成。
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推荐获取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解说,形象生动,徽宗很快理解了边战局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措施获取皇上认同。
为达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节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
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挡败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迫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分析】“拒不降敌”于文无据,因为并无仇敌对何灌劝降。
何灌也没有阻挡败退,而是望风溃败。
【答案】 D2.( 2020·全国纲领卷)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后边的题。
(原文见“文言实词”高考试题2)( 1)以下各组句子中,所有表示熊鼎做事精美务实的一组是()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②复以细故烦御史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分析】应注意陈说主体是“熊鼎”,事由是“做事精美务实”。
山东省临沂市、枣庄市2020届高三语文临考演练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临沂市、枣庄市2020届高三语文临考演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文学批评在当下确实面临着尴尬的生存处境,一方面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另—方面文学批评也面临作家和读者的质疑,就是文学批评家本身也对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产生了怀疑。
究竟我们该如何应对现实的问题,该如何走出文学批评的尴尬处境,我们呼唤着文学批评的实与真。
导致文学批评如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批评家自身的问题,如批评家缺乏对作品的真正的感悟能力,无法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读;批评家缺乏责任感和艺术良知,自愿堕落为商业写作和消费主义写作的吹鼓手;批评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修养,无法准确估价和判断文学创作的各种现象;还有的批评家甚至缺乏跟踪与熟悉文学创作现象的热情,不了解文学的基本态势。
一句话,文学批评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批评家作风浮躁,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
批评家坚持批评要落实到“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在批评中坚守文学的精神是一个关键,只有落实到了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批评家才能与作家进行平等对话,批理家才能和作家一道展开与人类生存有关的通向真理与道德的对话,文学批评才能引导文学创作对崇高精神价值的追求。
批评家要开拓视野,丰富理论资源,建构全新的批评话语空间。
有些批评家不但没有真正领会和吸收中国文论的精髓,而且对西方的文论还抱有成见甚至充满敌意。
对西方思潮在吸收其合理成分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警惕和怀疑是必要的,批评家也应该有这种文化的自觉和自律,但我们应该避免在倒掉洗澡水的时候连婴儿都抛掉了,应该尽量使西方学术资源本土化,新的批评话语空间不能建构,文学批评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谭旭东《文学批评的实与真》)材料二:如何重建文学批评与读者的联系,使其获得一般读者的认可,从而实现文学批评引领审美潮流的使命,这就要使文学批评克服各种“寄生”的缺陷,重塑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同时要从尚未消化的艰涩理论中摆脱出来,消除理论依赖症,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高考试题1.(2020·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原文见“文言实词”高考试题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解析】陈述主体是“何灌”,事由是“行事有成”。
“行事有成”的意思是“做事情成效显著”。
②③⑥都表明何灌射技了得,对辽人有震慑之效,⑤表明何灌修缮水渠引水的建议富有成效。
①只是做法,未见其效,④只是建议,也未见其效,故排除①④。
【答案】 D(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
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
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
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
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解析】“拒不降敌”于文无据,因为并没有敌人对何灌劝降。
何灌也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
【答案】 D2.(2020·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原文见“文言实词”高考试题2)(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②复以细故烦御史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解析】应注意陈述主体是“熊鼎”,事由是“处事精细求实”。
①是因家庭原因推辞朝廷的任命,表明的是熊鼎的孝;②是直谏,不是“处事精细求实”。
排除①和②即可。
【答案】 D(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
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
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
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
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解析】C项说“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不合文意,因为“坐赃”意谓“犯贪赃受贿之罪”;说熊鼎释放梅镒是“依法”也不合文意,从熊鼎手下官吏所言“释知州,如故出何?”可知,熊鼎释放梅镒并没有法律依据。
【答案】 C(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意,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反复比较,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由“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句可知,管仲对于齐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并未明确反对。
【答案】 C4.(2020·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原文见“文言实词”高考试题4)(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②独庆礼甚陈其利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④招辑商胡,为立店肆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③④⑤【解析】陈述主体是“宋庆礼”,事由是“雅有方略”。
“雅有方略”意谓“向来有计谋韬略”。
①是治安有方,②是善于谋划,④是善抓经济,这三句都属于“雅有方略”;③是按诏行事,⑤⑥是说宋庆礼处理政务清明严肃,勤于公务,获得人们敬重,故不合题意。
【答案】 A(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
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
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
朝廷商议给他加谥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
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准则:于是加谥为“敬”。
【解析】“另址再建营州城”不正确,应是“在原址柳城再建营州城”。
【答案】 B5.(202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原文见“文言实词”高考试题5)(1)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①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④乃改行,投身军营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②④⑥【解析】①叙述他曾经率兵到南山,表现罗提督的“勇”;④叙述他投身行伍;⑥叙述他跟妻子商量卖身以求钱治病事,谈不上“足智多谋”。
【答案】 B(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
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解析】“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无依据,属无中生有。
【答案】 D6.(2020·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原文见“文言实词”高考试题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解析】从文中第一段“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可以推知B项说“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是错误的,“周公、齐桓和曹子”论证的是做人应该“寸而伸尺”“小枉而大直”。
【答案】 B(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
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
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解析】此题设题很简单,错误处很明显,C项“安排他到鄂州做官”,这并非陈公弼所做之事,他只是“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所以朝廷才“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答案】 C8.(2020·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原文见“文言实词”高考试题8)(1)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②登者忘其险焉③日就圮毁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⑤因以告之⑥必能有为无疑矣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
①句写的是作者到临川的目的,意在引出下文,与新修一柱峰亭没有关系;②句表现的是作者登山的感受。
⑥句介绍的是李侯的胸怀与气魄,虽说与新修一柱峰亭有关系,但非直接关系。
③④⑤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机和发起人,故有直接关系。
本题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①②⑥的选项均可以排除。
【答案】 D10.(2020·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原文见“文言实词”高考试题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解析】“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错。
“侮”字含义理解错误,不是“嘲笑侮辱”,是“轻慢,看不起”。
【答案】 B11.(202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原文见“文言实词”高考试题11)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注意文章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要点,不能遗漏。
此题最好用原文回答。
【答案】因为严祺先的文章:①命意立论,卓尔不群,不被世间平庸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讥笑;②说理叙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
(只答“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或“文辞之工如此”也可)12.(2020·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原文见“文言实词”高考试题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
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
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