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来国际新城建设趋势探讨
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产业的优惠政策方面 ,伦敦采取开发简单廉价住宅 (初期 ) 、住宅供暖免费等措施 ; 法国明确规定了新 城与母城之间的距离 (20 - 40公里 ) 、配套大型公共 设施等措施 ;日本一方面提高中心城区的土地价格 , 限制新建工厂和大学 ,另一方面全面配套新城的生 活设施 ,创造与中心市区相当甚至更加优越的工作 和居住条件 ,吸引中心市区人口和产业的进入 。
·96·
外国城市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城市问题 》2005 年第 6 期
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担 ,国外新城建设也积极拓展民间投资的渠道 ,鼓励 和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 。如在伦敦密尔顿凯恩斯的 开发成本中 ,中央政府直接投资占 49% ,地方政府 投资占 21% ,私人投资占 30%。从新城的有效开发 模式来看 ,主要存在三种主要模式 ,即以政府为主 体 、事业化运作的开发模式 ———以伦敦为代表 ;政府 控股 、商业化经营的开发模式 ———以香港为代表 ;以 私人开发商为主体 、政府政策倾斜的开发模式 ——— 以东京为代表 。
一 国际新城建设的主要经验
1. 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与功能定位 :新城建设 的初始动机
国外大都市的新城建设 ,一方面 ,是适应城市郊 区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 ,也是为了 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和功能配置合理化的政府行
为 。因此 ,每一座新城的规划建设 ,政府对其都有明 确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 ,对整个新城的规划 、建设 和管理发挥总体性指导作用 。一般来说 ,新城建设 的主要目标是有效疏散中心城区高密度人流 ,解决 诸多城市问题 ,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 ,发挥大城市产 业转移和人口疏散的职能 ,使其成为新的地区经济 增长点或者成为振兴当地正在衰退经济的复兴地 。 但这种目标在不同地区也会有所差异 。英国大多数 新城的建设目的主要是从伦敦 、伯明翰 、曼彻斯特 、 利物浦等大都市区那些过于拥挤 、堵塞 、甚至不卫生 环境中疏解人口 ,以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有的新城 (如伦敦艾克利夫 、彼得利 、昆布兰 、科比等 )主要是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2 ] ;而有的新城建设则是为 了解决当 地特 殊问 题 , 如 增加 就业 等 [ 3 ] 。与 此 同 时 ,西方国家比较注重新城的功能定位 ,以便发挥其 独特功能 ,保持自身特色 。日本在东京大都市圈内 开展的“展都型首都机能再配置 ”计划 ,对规划建设 的新城都做出了明确的主导功能定位 ,如多摩新城 为大学 、商业职能 ;千叶市为国际空港 、港湾 ,工业集 聚 ;茨城为科学城等职能 [ 4 ] 。而香港 8个新城中 ,荃 湾 、屯门是以货柜码头与仓储运输为主 ;元朗 、大埔 新城是以制造业为主 ;将军澳新城依托香港科技大 学向高科技园方向发展 ; 大屿山北部东涌 、大壕新
部分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之启示
这种 规 划结 构 既保 障北 京 高速 发展 又 保持 城 市正 常 的运 转 ,标志 着北 京 已
采取多元化的
得 的经 验教 训 。
经基本接受了国外城市普遍采用的用
新 城进 行 城 市 功 能 区域 重 构 的方 式 。
融资渠道和开发模式
目前 ,从 国外新 城 建设 的 资金 筹
推 动新 城 的建设 ,专 门成 立 了 “ 新界
拓 展署 ” ,在各 新城 下设 分 区拓 展处 ,
市总体规划借鉴 了国外城 市的经验 ,
打破 了 “ 大 饼 ” 的 城 市发 展 模 式 , 摊 在 北京 “ 轴一 两 带一 多 中心 ” 的城 两
往 往会 被摊 人 城市 连绵 建成 区 中,例
吸 引 中心 区足 够 的人 口和 产业 ,就 必 须 与母 城 具有 一 定 的距 离 , 离太 近 , 距
决大城市问题 ,实现城市功能合理分
散 的 重 要 手 段 之 一 。2 0 0 4年 北 京 城
备局 ) ,与东京等大都市政府 合作进 行新城的建设。香港在 17 年 为了 93
集 和开 发模 式 来看 ,具 有 明显 的多 元 化 特 征 ,但 不 同 国家 之 间有 所 差 异 。
高度重视新城和 内城的协调
很 多 国 际 大 都 市 在 郊 区 建 设 新 城 ,培 育新 中心 的同 时 ,往往 比较 忽
视 对 城 市 市 区 内部 空 间 的重 组 。 这
的新 城 作 为 城 市 空 间结 构优 化 和 功 能
配 置 的主 要 途 径
。
,
年还 清
。
I
土地权
,
即 可 以 按 现 有 土 地 使用 功 能
战后中西方新城研究回顾及对国内新城发展的启示
战后中西方新城研究回顾及对国内新城发展的启示朱东风;吴明伟TheReviewofPost-WarNewTownStudiesinChinaandin WesternCountriesandItsReferencetotheDevelopmentof China'sNewTowns ZHUDongfeng.WUMingweiAbstract:BysummingupandclassifyingallwesternandChineseresearcheson"newtowns"sinceWorldWarⅡ,somedeficiencyofresearchesarepointedoutonmechanismofspatialdevelopment,integritiesandproblemsof"transitional city".Someadvisesandsuggestionsareputforwardon thespatialdevelopmentofcurrent"newtowns"inChina withtheideaof"ScientificDevelopment",basedonthe experiencesandlessensondevelopmentofwestern"new towns"andthepracticesinChina.Keyword:WesternandChineseresearcheson"new towns";deficiency;enlightenment提要总结了二战以来中西方新城研究成果,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相应归类,指出当前新城研究对于空间发展机制、综合性及转型城市问题研究的不足。
在借鉴西方新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内新城开发的实际,遵循科学发展观思想对当前的新城空间发展提出相应对策思路。
房地产国内外新城发展模式
研究展望
新城发展趋势
政策建议
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城发 展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 方向之一。因此,需要进一步 关注和研究新城发展的新趋势 和新技术应用。
针对当前新城发展中所面临的 问题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政 策建议和发展策略,包括加强 规划引领、完善政策支持、推 进产城融合等。
市场主导型
01
市场化运作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商业运作和投资回报来推动新城发展。企业作为
开发主体,负责资金筹措和基础设施建设。
02
土地出让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
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方式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共同推动新城建设。房
地产开发商在获得土地使用权后,负责项目的规划、建设和销售。
03
城市综合体与商业地产开发
新城建设对经济增长、社会发 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新城发展模式存 在多种形态,需要深入研究其 发展模式、特点和问题。
研究范围与方法
研究范围
国内外典型新城,包括中国一线城市的新城和国际上著名的新城。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
02
国内新城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型
政府直接投资和规划城市Fra bibliotek划浦东新区在城市规划方面注 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同 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
国外案例:日本东京的新城建设模式
公共交通导向
东京新城建设以公共交通为导向 ,通过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设 施的建设和优化,提高城市交通 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
政府与市场合作
东京新城建设采用政府与市场合 作的方式,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 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实 现资源优化配置。
浅析国内外新城建设
浅析国内外新城建设摘要:介绍了新城建设,通过国内外不同的新城建设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国外新城形成的原因,找出我国新城建设失败的原因。
总结了新城建设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发展方式对我国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新城;城市化所谓新城是指在城市以外规划,用于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产业、公共服务中心的空间单元,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社区。
然而经过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实践,对于新城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它不仅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也作为城市的次中心,产业集中地等。
新城的建设最早起源于英国。
20世纪初在霍华德基于城市现状的改良,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念,欧美国家则建立起一批实验性的卫星城。
但是真正的新城建设是随着二战以后的战后重建工作开始的,此后新城的建设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由于各国经济状况的不同、政治文化的差异等原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对于新城建设则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具有各自特点。
一、国外新城运动1.英国的新城英国新城建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1945年到1974年间共建立了33座新城。
其中英格兰地区占据主要部分。
共有21个新城,占英国新城建设的64%。
在伦敦周围建设11个新城。
三个阶段的划分分别在1950年、1965年。
第一阶段主要在战后,新城的建设主要为缓解退役兵归乡对住房产生的压力。
第二阶段则主要发生在英国经济复苏,伴随着人口增长,对城市压力增大。
新城的建设不仅单单吸引大量的人口,更是为了新城的拓展,成为城市新兴的经济据点。
而第三阶段则注重增加就业机会,是新城发展的成熟阶段,从附属于大城转变为独立的小城市。
2.法国新城建设在1964年之前,巴黎先后编制了各项城市规划方案,这些规划主要是以限制为主,主要通过界定城市的范围来限制城市市区的蔓延,但是由于巴黎城市的发展,这种限制以失败告终。
1964年之后,巴黎作为一级行政区,管辖范围扩大。
面对之前的巴黎地区城市化问题编制了《巴黎地区国土开发与城市规划指导纲要1965——2000》。
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3陶希东 黄 (华东理工大学城市管理学院 200237;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200062) 内容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伦敦、东京、巴黎、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的新城建设获得蓬勃发展,其城市空间结构开始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本文在分析西方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背景与阶段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的相关经验,并对21世纪上海的新城建设得出若干启示。
关键词:国际大都市 新城 经验 启示 上海中图分类号:F 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5)08-0030-0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球化与市场化——城市空间经营模式研究(40201015)的主要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05-07-18 新世纪的上海正处于以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发展时期。
当前上海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中心城市向心作用过强,单极化程度过高,而当前占全市十分之九的郊区城镇的吸集作用太弱,难以形成与国际大都市相符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体系。
如根据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外环线内的城市规划人口为800万人,而2000年第五次普查的现有人口为915万人,显然需要向外疏解大约100多万人。
同此,积极借鉴西方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经验,科学合理、成功有效地规划建设若干个郊区新城,有效地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城市功能,是今后上海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的背景与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市区用地不断向四周蔓延,形成了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很高,这种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诸多问题。
①为了有效疏解中心城区人口与产业、维持城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西方大都市全面实施“城市区域”发展战略。
1990年以来国际新城建设趋势探讨
1990年以来国际新城建设趋势探讨杨东峰a,熊国平b,王静文b(清华大学a .21世纪发展研究院;b .建筑学院,北京100084)摘要:19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许多新城随着所在大城市地区发展战略的转变和自身功能定位的调整,而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并逐渐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建设趋势:一是在大城市地区多核心空间重构过程中,谋求成为区域新核心;二是在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作为重塑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工具;三是面对功能衰落与环境老化的自身状况,致力于新城中心区复兴;四是随着满足居住需求和足够的环境意识成为规划的新焦点,展开了可持续性新社区的建设探索。
关 键 词:新城;区域核心;战略工具;城市复兴;可持续新社区中图分类号:T U9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7)06Ο0018Ο05收稿日期:2006-12-18;修回日期:2007-09-20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20070410064)作者简介:杨东峰(1977-),男,河南陕县人,助理研究员,博士后,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E 2mail )ydf03@mails .tsing 2hua .edu .cn 。
1 引言新城作为现代城市规划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具有多重内涵:首先,它作为一种规划理念,源于人们对大城市恶性膨胀问题的理性反思;其次,它作为一种政策手段,在战后城市快速发展和大规模重建的背景下,成为解决大城市地区人口和经济活动过度集中的应对之策,成为实现区域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有力手段;再次,它作为一种建设实践,在田园城市等早期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二战后以英国为代表的大规模新城建设的实践,并且迅速扩展到其它国家和地区,最终形成了遍布世界范围的新城建设浪潮;另外,它作为一种物质形态,是与西方城市郊区化进程紧密相关的。
这种郊区化进程最终产生出两种主要的物质形态———一种是在缺乏主动规划和由私人力量主导的情况下,受到商业利益和消费者偏好的内在逻辑驱动而产生的,在大城市边缘呈现出无序扩张的郊区形态;另一种就是在政府宏观目标指引和规划控制下,有意识地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规划建设起来的新城;在西方郊区化的历史进程中,美国基本选择了前者,而欧洲则遵循了后者(L.S .Bourne,1998[1])。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专题研究报告的形式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课题负责人某某某北京富达尔城市发展咨询有限公司富达尔综合研字第001号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城区不足以容纳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和产业,从而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就导致了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
一般城市扩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老城区为基础,逐步向郊区扩展,俗称“摊大饼”;二是有计划地在老城区以外建设新城——城市新区或卫星城。
近年来,新城建设在国内很多城市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探讨新城建设的国内外经验,对我国今后新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从先从新城开发建设的起源进行研究,并探索新城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征及新城建设的发展模式。
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新城开发建设大都经历了由“近郊建设的卧城阶段”到“部分功能相对完备的半独立卫星城阶段”再到“功能相对独立的边缘新城阶段”这三个过程,形成了“通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影响而成的自上而下的新城发展模式”和“依靠自身独立优势发展起来的自下而上的新城发展模式”。
在新城开发建设理论基础上探索了国外新城的开发建设比较成功的案例,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华盛顿以及日本东京周边新城的建设,并对其开发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对我国新城建设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我国的新城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这些未来的国际大都市新城开发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借鉴,与此同时须认识到我国新城建设存在的问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全面推进我国新城建设。
【关键词】:新城国外国内经验启示【研究员】: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编号】:FDAR01-001【完成日期】:2009年11月30日目录一、新城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一)新城建设的由来 (1)(二)新城建设的发展阶段 (2)(三)新城建设的发展模式 (3)二、新城建设的国外案例与经验 (4)(一)英国伦敦的新城建设 (4)(二)法国巴黎的新城建设 (6)(三)美国的新城建设 (8)(四)日本东京的新城建设 (9)(五)国外新城建设经验总结 (13)三、国内的新城建设 (18)(一)北京新城建设 (18)(二)上海新城建设 (20)(三)广州新城建设 (21)(四)香港新城建设 (21)(五)经验总结 (22)四、对长春南部新城建设的启示 (23)(一)从区域整合的角度出发,制定新城规划 (23)(二)建立包括政府、民间、外资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24)(三)组建负责新城建设的专门机构,并制定配套性法律政策 (24)(四)构建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 (24)(五)挖掘和突出文化特色,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人居环境 (25)一、新城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一)新城建设的由来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的追随者恩维和美国规划建筑师惠依顿对“田园城市”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
世界城市新城建设和多中心发展对北京的启示
世界城市新城建设和多中心发展对北京的启示摘要:通过新城建设向多中心城市结构转型是世界城市空间拓展的共同选择,对其国际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分析了伦敦、巴黎和东京三个世界城市新城和多中心发展历程,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新城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世界城市北京新城启示伦敦、巴黎和东京位居顶级世界城市之列,其城市空间普遍为多中心结构,各中心之间通过高效的交通系统相连接,从而形成的分散分布又相对集聚的网络空间结构。
新城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经济能量,集聚一定量的经济活动,承担某种或几种突出的城市功能。
本文通过对伦敦、巴黎和东京新城建设促进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变化的经验研究,对新城在世界城市建设中承担的职能和发展规律进行总结,以此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1 世界城市向多中心空间结构转型的背景近三十年世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符合城市自组织发展的内在逻辑。
基于集聚经济原理的单中心城市曾是主要的城市形态。
对大城市而言,该中心所具有的强大的设施条件和服务条件具有相当的集聚效应,大量的人口、工商业、服务业不断向这一中心集中,达到一定规模后,造成了通勤长距离化,由此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社会成本的提高,如城市交通堵塞、地价上升、住房紧张、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和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产生集聚不经济。
“单中心”集中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和传统的外延型空间拓展模式带来诸多问题,需要实现“分散基础上的有机集中”,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组合。
它最初是在大都市区周围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后来发展为建设新城新区,从而疏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最终形成具有与中心区优势互补和相互竞争的郊区次中心的现代多中心城市网络结构模式。
2 世界城市新城建设与多中心发展的历程与经验2.1 伦敦伦敦地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伦敦城,由一个自治性机构管辖,包括了伦敦旧城东部地区,日常的就业人口35万;二是大伦敦市,由大伦敦市政府管辖,约1580平方公里,2000年的居民人口700万;三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化地区,包括了三个区域管治组织,人口约1700万。
我国新城建设的历史演变及其新发展_以南京江宁为例_孟晖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1):181 186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我国新城建设的历史演变及其新发展———以南京江宁为例孟晖1,刘晶晶2,潘春燕2收稿日期:2012-08-22作者简介:孟晖(1987—),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规划。
(1.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发改局,江苏南京210011;2.江苏省南京城理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8)摘要:通过回顾我国新城发展的历史演变,结合南京市江宁区从工业新城向综合新城转变的典型案例,重点研究了近几年新城发展的内部功能组织、外部区域联系及宏观城市化过程,指出当前我国新城具有城市功能综合化、外部联系区域化和城乡关系复杂化的特征,并对开发中的不理性、城乡统筹的误区等新问题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新城;历史演变;特征;问题;江宁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12)11-0181-06Evolution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of New Town Construction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Jiangning in NangjingMENG Hui 1,LIU Jing -jing 2,PAN Chun -yan 2(1.Xiaguan District Development and Reform Bureau of Nanjing ,Nanjing 210011,China ;2.Nanjing Chenglire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Limited Company ,Nanjing 210008,China )Abstract :By reviewing the general evolution history of new town in China and combining the typical example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n industrial city to a comprehensive new town in Jiangning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ed the organization of interior functions ,the exterior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gion ,and the macroscopic process of the urbanization of new town in recent years.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new town were proposed here :(1)the interior functions became comprehensive ;(2)the exterior linkages be-came more regional ;(3)the relationship with rural area became more complicated.It was also analyzed that the emerging problems like irrational exploitations and mistakes in urban -rural integration.Key words :New tow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Problem ;Jiangning新城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的英国,并作为解决伦敦都市区扩张的对策进行了建设实践,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和成熟的新城理论,并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处于新城建设热潮期的我国所广泛研究和学习。
1990到2011年的城市发展情况
1990到2011年的城市发展情况1. 经济快速增长1990年至2011年间,我国的城市经济快速增长。
在这21年的时间里,我国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许多城市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2. 城市规模扩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城市规模也得到了显著扩大。
从1990年到2011年,许多城市井喷式增长,人口数量增加迅速,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特别是一些特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人口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3.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1990年至2011年间,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
许多城市投入巨资建设大型公共建筑、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等,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4. 城市环境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1990年至2011年间,我国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垃圾、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成为了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难题。
一些城市因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而受到严重影响,环境保护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5. 城市管理和治理能力提升1990年至2011年间,我国城市管理和治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政府加大对城市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力度,建立了许多新的城市管理制度和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居民的参与和监督也得到了加强,城市管理和治理呈现出良性的发展态势。
6. 城市社会和文化发展1990年至2011年间,我国城市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城市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社会文明程度大幅度提升。
7. 城市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1990年至2011年间,我国的城市分工和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
许多城市转型升级,从传统的重工业和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向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完善。
国际大都市推动新城建设的政策及其对北京的启示
优 化 城 市空 问结 构
… , … 、 、 、 . . , 、
加
区新城。积极借鉴国际大都市在新城
昙
‘ 羞
恢 I 城 边 进 的重 l 『t :
要 战 略选 择
效地疏解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并承载世
界城市具备 的其他功能,是今后首都
优 化城 市 空 间结构 、加快 向世界 城市
市 政 府 合 作 进 行 新 城 建 设 。英 国 政 府 初 始 就 成 立 了 新 城 开 发 局 , 成 员 由 国 务 大 臣 任 命 ,开 发 局 被 赋 予 了 编 制 规 划 、 确 定 选 址 、 集 资 建 设 基 础 设 施 、 强制 购 买 土地 权 等职 权 。 16 年 ,英 国 成 立 了 新 城 委 员 会 主 91
新 城 建 设政 策 推动 方 面 的 经 验 ,使 新 城 有 效地
市相符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体系。新时 期北京提出分类推进新城建设, 集中
疏 吣城 城 功 刚 市能
歼 承 载 城 『 备 的 =具 f
其 他 功 能 , 是 今 后 甬都
: 综合 服 务能 力不 断提 升 ,逐渐 成 为城
新城 ” 三个 阶段 ,逐渐 成 为城 市扩 散 进程 中新 的 集聚 中心 和边 缘经 济增 长
30 投 资 北 京 IV S EJN N E TB I G I
政 策之 窗
城 建设 相 结合 成为 许 多大 都市 提 升 国 际竞争 力 的 重要 手段 。如 香港 在 大 屿
中于中心城区,交通拥堵严重、人 1 7 1 急剧增长、产业发展空间受 限等 “ 大 城市病” 日 益严重。而 目前新城疏解、
用 ,
为 大 城市 发展 的 明显趋 势 。新城 的 发
国外大都市新城交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大都市新城交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大都市新城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新城在全球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新城建设过程中,交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它直接影响着新城的整体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通过学习国外大都市新城交通发展的经验,可以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一、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公共交通是大都市新城交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碳排放、提高城市品质的有效途径。
在国外大都市新城交通发展中,公共交通建设一直是优先考虑的方向。
例如,伦敦的地铁系统向来被誉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它为伦敦的居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成为伦敦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也开始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比如北京的地铁系统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为首都的居民提供了高效快捷的出行方式。
因此,我国在发展新城时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水平。
二、发展多元化的交通方式在国外大都市新城的发展中,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出行需求,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多元化的交通方式。
除了地铁、公交等传统交通工具外,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电动汽车等新型交通方式也逐渐成为新城交通发展的热点。
这些新型交通方式不仅可以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还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在我国,共享单车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选择,共享汽车、电动汽车等新型交通方式也正在逐步普及。
因此,我国应该在发展新城时,积极引入和推广多元化的交通方式,提高城市的出行效率和便利性。
三、加强交通规划与管理在国外大都市新城的发展中,交通规划与管理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环节。
有效的交通规划可以为城市交通发展提供指导,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同时,科学的交通管理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提升城市的居民生活品质。
上海大都市地区新城发展与规划的思考——以上海南桥新城规划为例
( ) 城 的 区域 空 间 定 位 二 新
具有 很大 发展潜 力 的产业 带 。新城 是 未 来 上 海 市 产 业 发 展 的 一 个 新
地 理 中心 位置 , 利 用 已经 具 备 的 并
市 发生相互作用 . 成为城镇 体系中
的 一 个 组 成 部 分 , 涌 人 大 城 市 的 对
人 口起 到 一 定 的截 流作 用 。 二 、 海 南 桥 新 城 发 展 与 规 划 上
实 践
I海 城 市 发 展 空 间及 功 能 布 局 的 -
根 本性 变化 。
进 入到 2 1世 纪 .上 海 为 了 适
经 验 总 结 的 基 础 上 . 海 又 在 不 断 上
新城之 一。 中心城 区功能疏散和 是
产 业 迁 移 的 重 要 节 点 城 市 , 是 上 也
海 市 域 范 围 内 先 进 制 造 业 集 聚 的 重要城市之一 。
南 桥 新 城 地 处 杭 州 湾 北 岸 滨 海 产业带 。 是联 系 黄 浦 江 和 杭 州 湾 的 重要 门户 和 节 点 。当 前 南 桥周 边 区域 已经成 为上海经 济发 展整体 格 局 中 的 亮 点 . 杭 州 湾 北 岸拥 有 措
一
新 城 发 展 之 所 以 能 够 作 为 大 都 市 地 区 功 能 和 空 间 结 构 完 善 的
重 要 途 径 . 要 在 于 新 城 的发 展 更 主
强调其相对独立性 . 它基本 上是一
定 区 域 范 围 内 的 中 心 城 市 . 其 本 为 身 周 围 的 地 区 服 务 , 且 与 中 心城 并
个 层 次 构 成 层 ” 形 成 以 中心 城 多 .
域 城 乡 规 划 体 系 中 确 定 的 南 上 海
九零年代的城市建设有哪些特点?
九零年代的城市建设有哪些特点?一、城市规划的科学化与环境友好型在九零年代,城市建设注重科学化规划,旨在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城市规划强调人文关怀,注重社区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例如,引进了绿地系统,通过建设公园、广场等绿化空间,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场所。
其次,城市规划注重环境友好型,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推动了城市绿色化建设。
通过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了城市的能耗,并增加了城市的生态承载力。
因此,九零年代的城市建设在规划上体现出了科学化和环境友好型的特点。
二、城市交通的快捷化与智能化九零年代是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城市交通快捷化是城市建设的重点。
首先,九零年代引入了城市快速路和地铁系统,显著提高了城市交通的效率。
具体来说,城市快速路的建设缓解了交通拥堵,提高了车辆的运行速度,促进了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
其次,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例如实施电子收费、交通信号智能控制等,进一步提升了城市交通的智能化水平。
因此,九零年代的城市建设在交通方面呈现出了快捷化和智能化的特点。
三、城市建筑的现代化与多样化九零年代的城市建设注重建筑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给城市增添了更加现代化的面貌。
首先,九零年代兴起了摩天大楼的建设热潮,城市天际线逐渐变得高耸起来。
这些摩天大楼不仅在技术上具备先进性,同时也塑造了城市的独特风貌。
其次,城市建筑在设计上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
例如,建筑外立面采用了多种材料和装饰元素,突破了传统的单一风格限制,为城市建筑增加了更多的艺术感和活力。
因此,九零年代的城市建设在建筑方面呈现出了现代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综上所述,九零年代的城市建设具有城市规划科学化与环境友好型、城市交通快捷化与智能化、城市建筑现代化与多样化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使城市更加宜居和便利,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我们应继续秉持科学化规划、环境友好、智能交通、现代化建筑的原则,不断推动城市建设进一步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1990年以来国际新城建设趋势探讨
1990年以来国际新城建设趋势探讨
杨东峰;熊国平;王静文
【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07(26)6
【摘要】19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许多新城随着所在大城市地区发展战略的转变和自身功能定位的调整,而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并逐渐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建设趋势:一是在大城市地区多核心空间重构过程中,谋求成为区域新核心;二是在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作为重塑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工具;三是面对功能衰落与环境老化的自身状况,致力于新城中心区复兴;四是随着满足居住需求和足够的环境意识成为规划的新焦点,展开了可持续性新社区的建设探索.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杨东峰;熊国平;王静文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3
【相关文献】
1.以湘湖新城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建设更加富裕和谐的国际化休闲新城 [J], 卢方利;
2.公园城市建设目标下的新城综合交通规划研究——以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综
合交通规划为例 [J], 王建蓉
3.公园城市建设目标下的新城综合交通规划研究
——以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综合交通规划为例 [J], 王建蓉
4.国际化城市新中心规划建设路径探讨:以南京河西新城区为例 [J], 项志远;黄晗
5.新城发展取向与创新试验
——基于国际建设经验与未来趋势 [J], 郑德高;王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新城开发的经验研究_苏艳
划人口规模 25 万人。1980 年,在密 发展最快、最成功的一个新城。其新 面积扩大 40%。汉堡市前市长于 1997
尔顿 . 凯恩斯兴建了火车站,并建立 城开发的成功经验有以下三点。
年宣布了港口新城的建设构想,成为
起欧洲第一个美国式购物中心,使只
第一,通过系列小区建设,吸引 近年来汉堡作出的对城市发展具有深
里斯顿新城位于华盛顿市以西 35 的口碑,在过去的 30 年里,吸引了大 方便的交通和娱乐工具。
公里,占地约 45 平方公里,距离杜 量的居民和商业机构。这种努力使尔 勒斯机场 15 分钟。开发始于 1962 年, 湾市成为有竞争力的社区,并将一直
三、英国密尔顿 . 凯恩斯新
规划户数 2.8 万户。经过 40 多年的开 保持。尔湾市的开发,其成功之处有 城建设案例和经验
美国最大的规划城市社区之一,占地 全美最安全城市前 10 或前 20 的名单
二、美国新城建设案例和经 88 平方公里,现有人口 17.5 万。尔 上。除此之外,尔湾拥有超过 100 个
验
湾市努力保持作为美国最安全、规划 公园和公共游泳池,还提供自行车道
(一)里斯顿新城
完善、便于开展商业活动的最佳社区 系统,以鼓励使用自行车作为安全和
《新住宅街市地开发法》和《土地区 引导下,多摩新镇的开发才更有计划 中心不远的相对欠发达的走廊地带,
划整理法》的规定,分区域共同承担 性。
然后投资建设铁路和土地开发。多摩
开发,而且是新开发和再开发同时进
第二,限制私家车,增强人们对 新镇开发初期,把规划铁路的地方修
行。1965 年制定了多摩新镇的建设规 快速铁路的依赖性。日本政府在战前 建成公车通道,等待客流量增加到一
规模最大的新城,同时也被作为 20 世 就职问题尽可能制定相应政策 ;收购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论文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论文摘要:国内外的新城在建设之初,便重视与对外交通特别是与母城的交通联系,建立先进的交通系统如快速交通、轨道交通等方式与母城取得便捷的联系。
国内外的新城建设,大多是由政府主导建设的。
在投资资金方面,由于新城开发成本巨大,因此,国内外新城开发多采用政府投资为主,同时积极吸纳多方投资的方式,来减轻政府的压力。
1. 相关概念根据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载,新城(New Town 或New City)定义为: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区。
2. 国外新城建设经验新城建设最早起源于英国,“田园城市”思想是新城建设的源头,以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范围内的新城建设运动在二战后的三四十年间蓬勃发展,而发展中国家的新城建设大都始于20世纪60年代。
2.1 英国新城建设英国新城建设经历了三代,从以疏散大城市的人口为主的第一代新城发展到功能相对独立的第三代新城。
第三代新城注重从就业功能、消费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等方面不断完善发展城市功能,以摆脱以往单纯作为中心城市郊外住区的角色。
英国共建了33座新城,仅英格兰地区就建有21个,占64%,其中,11个新城布置在伦敦周围129公里左右的范围内。
这三十几座新城一共容纳了200多万人,为解决城市向郊区蔓延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70年代后英国很多主要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心城区衰退现象,因此城市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内城问题上,新城镇的功能也开始转为如何协助大城市恢复内城经济上。
3. 国内新城建设经验3.1 上海新城建设回顾上海的新城建设。
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
卫星城建设阶段卫星城是最初上海新城建设的主要指导思路.1959年上海规划建设闵行、吴泾、松江、嘉定、安亭五座卫星城。
1970年代又相继规划建设金山、宝山卫星城。
7大卫星城规划居住、就业人口占上海城市规划总人口的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0年以来国际新城建设趋势探讨杨东峰a,熊国平b,王静文b(清华大学a .21世纪发展研究院;b .建筑学院,北京100084)摘要:19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许多新城随着所在大城市地区发展战略的转变和自身功能定位的调整,而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并逐渐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建设趋势:一是在大城市地区多核心空间重构过程中,谋求成为区域新核心;二是在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作为重塑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工具;三是面对功能衰落与环境老化的自身状况,致力于新城中心区复兴;四是随着满足居住需求和足够的环境意识成为规划的新焦点,展开了可持续性新社区的建设探索。
关 键 词:新城;区域核心;战略工具;城市复兴;可持续新社区中图分类号:T U9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7)06Ο0018Ο05收稿日期:2006-12-18;修回日期:2007-09-20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20070410064)作者简介:杨东峰(1977-),男,河南陕县人,助理研究员,博士后,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E 2mail )ydf03@mails .tsing 2hua .edu .cn 。
1 引言新城作为现代城市规划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具有多重内涵:首先,它作为一种规划理念,源于人们对大城市恶性膨胀问题的理性反思;其次,它作为一种政策手段,在战后城市快速发展和大规模重建的背景下,成为解决大城市地区人口和经济活动过度集中的应对之策,成为实现区域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有力手段;再次,它作为一种建设实践,在田园城市等早期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二战后以英国为代表的大规模新城建设的实践,并且迅速扩展到其它国家和地区,最终形成了遍布世界范围的新城建设浪潮;另外,它作为一种物质形态,是与西方城市郊区化进程紧密相关的。
这种郊区化进程最终产生出两种主要的物质形态———一种是在缺乏主动规划和由私人力量主导的情况下,受到商业利益和消费者偏好的内在逻辑驱动而产生的,在大城市边缘呈现出无序扩张的郊区形态;另一种就是在政府宏观目标指引和规划控制下,有意识地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规划建设起来的新城;在西方郊区化的历史进程中,美国基本选择了前者,而欧洲则遵循了后者(L.S .Bourne,1998[1])。
近年来,对于世界范围内新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重新成为一个热点课题,这些研究对于指导我国新城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作者通过现实背景考察和大量案例分析,旨在对1990年以来国际新城建设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
2 研究背景纵观历史,世界范围内新城的共性根植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历史渊源和英国新城实践的基本诉求;但是,由于发展阶段和地域环境的不同,也造成了各国新城实践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具体目标、操作主体、以及制度环境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了不同国家新城实践的各自明显特征———“每座新城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这源于它们所处的地域环境差异、开发建设主体差别以及设计者不同的想象力等因素”(Frederick,1977[2])。
而且,新城可以说从来不是一个固定不变或僵化教条的事物,它一直随着地域环境的不同和时代背景的发展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迥异的实践特点和灵活的物质形态。
新城建设也正是在理论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在适应不同地域环境的丰富多样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够始终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的创造力。
审视现实,世界范围内的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国家基本都已经走过了城市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世界城市化的重心正在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随着现实形势的转变,国际上大规模新城建设已从历史发展的聚光灯下逐步淡出。
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城,如今已进入“成熟期(age of maturi 2ty )”,大多面临着社区老化和功能失落的困境。
英国很多新城从建成之后,就长期面临着人口结构过于单调、经济发展困难、缺乏自平衡、社区失落等问题(ThomasRay,1996[3];Southerto Dale,2002[4];Forsyth Ann,2002[5]);当初大量建设的工人新村也存在着缺乏维护、逐步衰败的问题;1980年以后在英国的埃塞克斯(Es 2sex ),牛津郡(Oxfordshire ),伯克郡(Berkshire )等地,许多新城开发的倡议屡屡遭到了否决。
在美国,大量以私 第26卷 第6期 2007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ARE AL RESE ARCH AND DE VE LOP ME NT Vol .26 No .6Dec .2007人力量为主建设的新城,由于财政等原因半途中止,至今仍未建成;一部分所谓的新城实质上成为开发商牟利的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缺乏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并且就业基础薄弱。
总之,目前国外原有的大量新城已经或步入困境或沦为一般的城镇。
1990年以来,经济活动全球化浪潮对世界的城市和区域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引导着新的全球城市体系的出现和世界城市的形成,正如Hall所指出的:“20世纪末4个主要力量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第三产业化;信息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分离;指挥、控制功能与生产功能不在同一地点进行;制造业和信息业不断革新,结果是形成了由少数全球城市主宰的新城市等级体系”(Peter Hall,1996[6])。
一系列变化需要对那些现行的旨在提高城市竞争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城市与区域差距的城市发展战略进行重新调整:新形势下,通过多中心的区域空间结构来加强区域协作、通过巨型开发项目来提升城市竞争力等日益成为大城市地区发展的明显趋势;在此过程中,新城自身的功能定位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在历史上作为城市政策重要手段之一的新城建设实践,在全球化新形势下也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转变。
以下将对国际新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趋势,进行概括归纳。
3 发展趋势3.1 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中承担新核心角色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地区的多核心空间重构已经成为了主要的趋势之一。
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不断增长的竞争态势,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使全球城市区域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更有效的运作,协同发展战略在不同空间尺度得到推行;全球化城市区域的出现是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化的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Scott, 2001[7])。
这种全球化的城市区域建立在区域内部联系的基础上,应该具备多中心的圈层空间结构形态(Peter Hall,2001[8]);而这种提倡副中心形成多中心城市结构的空间战略,能够在今后适应于不断增加的规模和功能(杨汝万,1998[9])。
在大城市地区空间重构的背景下,国外现有新城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即在网络化或多中心的大城市区域战略重构格局中,谋求担当区域次核心的新角色。
在欧洲地区以法国巴黎为例。
1994年的《法兰西岛地区发展指导纲要》主张通过牵引,而不是阻碍,来控制城市蔓延,提出3个主要的规划原则———区域的中心多极化、提高农村的环境质量和美化自然空间、城市的多中心组织。
此后,巴黎城市规划就不再过于强调人口的单纯增长,而是强调在区域范围内创造出为全欧洲服务的强有力的新生长点,即建设“多中心的巴黎地区”。
巴黎地区的新城之所以能够成为欧洲近来发展最快的新城,主要归因于新城始终作为区域范围内多功能的新城市中心成为区域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用以加强城市化的空间整体性,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
这些新城建设的目的在于重建郊区(集中人口和服务设施)、减少老城市内的交通和就业压力、建立真正的城镇(有完善的商店和服务设施)。
例如,巴黎东部的马恩拉瓦莱新城通过第四分区的建设,致力于发展第三产业就业中心,并以创建巴黎迪斯尼主题公园为契机,共同投资、分期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即旅游、娱乐、商务、居住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实现从单纯的新城到欧洲中心的角色转变。
在亚太地区以日本东京为例。
进入1990年代,东京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变得日益模糊,并且受到来自亚洲其它城市的威胁;为了通过区域重整来促进东京的城市竞争力,东京政府在1999年第5次首都圈规划中,提出了在中心城区外围建立各分区之间的网络结构,结合原有的新城和现状城镇,致力于小型城市群复合功能开发,来构筑由居住和副都心组成的环状据点都市群,形成都心—副都心—郊区新城—邻县中心构成的多中心结构。
在日本新一轮都市圈规划中,单个巨大城市建设已经不是日本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手段,取而代之的是对区域协同发展和整体实力的重视,以东京为核心的首都圈提出的“分散型网络构造”,利用原有新城结合周边地区开发形成自立性较高的小都市圈群、强调复合功能开发都成为实现新的都市圈构造的重要手段。
3.2 全球化背景下重塑城市竞争力的工具全球化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控制生产活动的权利分布与指挥网络的急剧重组,以及新的国际城市体系形成:一方面,经济组织的流行趋势已经从精心组织的整体垂直链转变到复杂的网络系统;另一方面,这些链接仍然面临着中央从上到下的控制,与此相应的是,在现代国际城市体系中包含着等级结构和非等级结构的要素,而前者包含了极少数无可争议的全球城市(Peter Hall,1996[6])。
金融、信息等高级生产服务性产业的高度聚集,逐步取代了制造业的领导地位,促进发达国家中的少数城市如纽约、伦敦和东京发展形成“全球城市”;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地区,为了在新的全球城市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纷纷谋求成为新的正在崛起中的全球城市(H.W.Yeung,2001[10])。
城市之间的竞争成为了永恒的主题,塑造国际竞争力成为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
城市竞争力的建构需要强大先进的物质设施支持,例如・91・ 第6期杨东峰等:1990年以来国际新城建设趋势探讨“别具一格的建筑设计、显示出权威和威信形象的办公楼、大规模的机场、超高速的火车和信息公路,藉以维系国际化城市通达全球的交通”(杨汝万,1998[9])等。
在此背景下,通过将国际机场、大型港口、主题公园等巨型项目(mega 2p r ojects )与新城建设相结合,来吸引竞争性资源,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提升城市在更广泛区域的影响力,成为许多大城市重塑城市竞争力的手段之一。
在亚太地区以中国香港为例。
香港面对全球化竞争压力和亚洲金融风暴冲击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在《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中提出要致力于发展成为“一个世界主要城市、亚洲国际都会、中国主要城市以及一个创新科技中心,提升中枢功能和促进旅游业”。
在此背景下,香港一方面以加强其在区域中的枢纽地位为目标,选择在港岛和新界之外的大屿山西北部建设新国际机场工程;另一方面为发展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观光旅游业,在大屿山东北部展开了迪士尼主题乐园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