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代词+都+……”与“都+疑问代词+……”的语义、语用分析
_都_的加合性语义功能及其分配性效应
![_都_的加合性语义功能及其分配性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08cd6345be1e650e52ea99d1.png)
例 ( 74 )搜自 北大天网 ,例 ( 75) 搜自 网 。2005 年第 4 期
303
Cheng , L isa L.- S( 郑礼珊 ). 1995 . O n dou quantification. J ournal of East A sian L ingu istics 4, 3: 197- 234. D ow ty , D av id and Be linda B rodie . 1984. The se m antics o f floated quantifiers in a transfo r m ationaless g ramm ar . Proceedings of the W est Coast Conference on For m al L inguistics 3. Stan fo rd L inguistics A ssoc ia tion , Stanford U n iversity , Stanford, Ca lifo rn ia . Pp . 75- 90 . G ao , M obo C. F . 1989. LF representations o f quantifier scope in terpretations . PhD diss. , E ssex U n ive rsity . . 1994. D ou as a w ide scope universa l quantifier . Australian J ournal of L inguistics 14: 39- 62. Huang , Shi- Zhe ( 黄师哲 ). 1995. D ou as an ex isten tia l quantifier . In Jose Cam acho , L ina Choue ir, i eds. , NA CCL - 6 V. I. , GSIL at USC. P p . 85 - 99. T he S ixth N o rth Am er ica Conference on Chinese L inguistics , U SC, L os Ange les, 1994. . 1996 . Q uantifica tion and pred ication in M andarin Chinese : A case study of D ou. PhD diss. , U n iversity o f Pennsy lvan ia , Philadelph ia . Lee , T hom as , H un tak ( 李 行 德 ) . 1986 . S tudies on quantification in Ch inese . PhD d iss . , U n iversity o f Ca liforn ia , Los A ng eles . Lew is , D av id. 1975 . A dv erbs of quantifica tion. In E. K eenan, ed . , Formal S e m antics of N a tura l L anguage. Ca m bridge : Cambr idg e U niv ers ity P ress. Pp. 3- 15 . L in, Jo w ang ( 林若望 ). 1998. D istr ibutiv ity in Ch inese and its i m p lication. N atural Language S emantics 6: 201- 43. M ay , R. 1977 . T he g ramm ar o f quantification. PhD d iss ., MI T, Ca m bridge , M assachuse tts . . 1985. Logical Form: I ts Structure and D erivation. Ca m bridge , M A: M IT Press. Pa ris , M ar ie- C laude ( 白 梅丽 ). 1979. Some aspec ts o f the syntax and sem antics o f the L ian Ye /D ou construction in M anda rin Chinese . Cahiers de L ingu istique A sie O rientale 5: 47- 70. 中译 本 : 罗慎仪据法 文文本 ( 与英文文本有所不同 ) 节译 , 汉语 普通话中 的 连 也 /都 。《 国外语 言学》1981 年第 3 期 , 50- 5 转 11 页。 Sportiche , D. 1988. A theo ry of floating quantifie rs and its coro llaries fo r constituent structure . L inguistic Inquiry 19 , 3 : 425- 49. W u, Jianx in ( 吴 建新 ). 1999. Syntax and sem antics o f quantification in Ch inese . PhD diss . , U n iversity o f M a ry land at Co lleg e Park. 蒋 严 , 1998, 语用推理与 都 的句法语义特征。《 现代外语》 第 1 期 , 10- 24 页。 蒋 严、潘海华 , 1998, 《 形式语义学导论》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吕叔湘主编 , 2001[ 1980], 《 现代汉语八百词》( 增订本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杨凯荣 , 2000, 也 的含义和辖 域。《 中国语学》 247 号 , 172- 87 页。 袁毓林 , 2002a , 多项副词共现的语序规则及其认知解释。《 语言 学论丛》 第 26 辑 , 313 - 39 页。另见袁毓 林 , 2004, 42- 81 页。 , 2002b , 语言学中的 假设 - 演绎 法及其使用限制 , 提交湖南大学 岳麓论坛 , 长沙。见 袁毓林 , 2004, 525- 68 页。 , 2004, 《 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詹卫东 , 2002, 范围副词 都 的语义指 向分析。 T he 2nd K ent R idge International R oundtable Con ference on Chinese L ingu istics ( T he me : Syntax M orpho logy Phono logy Interface ), N ationa l U niversity of Singapo re , N ove m ber 27- 9, 2002 。见《 汉语学报》2004 年第 1 期 , 74- 84 页。 张谊生 , 2003, 副词 都 的选择 限制和内在联系。《 中国语文》 第 5 期 , 392- 8 页。 中川千枝子 , 1985, 汉语副词 都 的语境分析和语气分析。中译本 : 荀春生译 , 见 大河内康 宪、施光亨主 编 , 1993, 《 日本近、现代汉语研究论文选》 北京 :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309- 22 页。 朱德熙 , 1982, 《 语法讲义》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00871 北京 北京大学中文系 / 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 E ma i:l yuany@ l pku . edu. cn 当代语言学
总括副词“都”的语义指向浅析
![总括副词“都”的语义指向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deab3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8.png)
总括副词“都”的语义指向浅析提要:“都”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副词。
本文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都”的语源进行考察,理清总括副词“都”的发展脉络,并着重从语义指向的分类,“都”指向的语法单位、“都”指向的句法成分等方面对“都”的语义指向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副词都语义指向一、引言“都”是现代汉语副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副词,近年来,学者们对副词“都”的研究,大多从句法表达功能、语义指向和语用选择限制以及针对留学生的偏误分析等角度,对副词“都”展开研宄。
王红(2001)对“都”的义项进行了划分,确定了范围副词和语气副词两个义项,并对各个义项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征进行详细的探讨,找出了义项之间的联系。
[1]张谊生(2003)认为范围副词“都”是一个表总括的全称量化词,对其在语义和语用上的选择性限制进行了分析,并且从不同角度对“都”受到限制和制约的原因进行解释。
[2]詹卫东(2004)例举了副词“都”的几个义项,探讨副词“都”的语义指向成分和判定方法,得出被指向成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被指向成分应该是复数成分并可以充当谓语的某个参项;结构位置应尽可能靠近范围副词“都”。
[3]胡蓉洁(2012)分析了留学生学习汉语范围副词“都”常见的几种偏误类型和相应教学对策。
[4]总结来说,学者们对副词“都”的研宄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副词“都”的句法、语义、语用的分析比较研宄,二是对“都”的各个义项进行考察,并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其中前类研究也主要是以“都”作为总括副词的用法为研究重点。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范围副词“都”的语源进行考察,并着重分析范围副词“都”的语义指向。
二、总括副词“都”的语源探讨“都”是汉语中最为常用的副词之一。
《现代汉语八百词》将“都”的意义分为三类:1.表示总括全部;2.表示甚至;3.表示已经。
[5]根据现代汉语副词分类的原则以及“都”的语法特征,“都”的语法意义有三个:范围副词、语气副词、时间副词。
浅析范围副词“都”与语气副词“都”
![浅析范围副词“都”与语气副词“都”](https://img.taocdn.com/s3/m/d99e244e5f0e7cd1842536ed.png)
浅析范围副词“都”与语气副词“都”作者:许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5期摘要:“都”是汉语中最为常用的副词之一。
副词“都”可以分化为三类,分别是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和时间副词,这三种用法是有内在联系的。
多年来,语言学界对“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成果很多。
本文以范围副词“都”和语气副词“都”为主,探讨其语义特征、语用特征以及二者的主要句式搭配,作以简要比较。
关键词:范围副词“都”;语气副词“都”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122-01一、范围副词“都”的语义特征及语用特征《现代汉语词典》对副词“都”的词义解释中,第一个义项为“表示总括,所包括的成分一般在前”,指的就是作为范围副词的“都”,该义项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
“都”由名词“都市”义虚化衍生为范围副词,表示数量上没有例外,语义上可分为“合而括之”和“分而括之”两类,还可以分为居前量化和居后量化两种。
陆剑明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中利用变换分析法深入指出表示总括的“都”的确切语法意义为:“不是一般地表示总括,而是强调表示“都”后面所说的性状或情况适用于它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或无一例外地独自进行了后面谈到的行为动作,或无一例外地各自具有后面所谈到的性状,或无一例外地属于后面所谈到的情况。
”例如:(1)爸爸、妈妈、姐姐都给我送了礼物(无一例外地独自给“我”送了礼物)。
(2)小云和小玲都天资过人(无一例外地各自具有“天资过人”的特征)。
(3)小张和小李都是八字脚(无一例外地各自属于“八字脚”的一类人)。
语言中被陈述的对象是语境强依赖成分,范围副词“都”的指向对象也不例外,在使用中往往伴随着一种心理预期。
范围副词“都”的一个最重要、最常用的用法,就是左向全称量化用法,另外还有左向多次量化用法。
在范围副词“都”的左向量化过程中,左向被量化的对象一般都是表达主观性大量的复数式(数量非单一)或者是允许再进一步切分为更小的个体的单数式,往往具有整体性和可分割性。
“什么”的语义语用分析
![“什么”的语义语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f2c95703d8ce2f006623d5.png)
“什么”的语义语用分析作者:仝肖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8期摘要:“什么”是疑问代词,它有两个基本语义特征,一表示指代,二表示疑问语气。
指代是代词的范畴,是实;疑问是语气的范畴,是虚。
本文把“什么”一词分为四大类,分析指代和疑问语气这两个语义特征的关系,以及在语用上的体现。
关键词:疑问代词;“什么”;疑问语气;指代作用作者简介:仝肖肖,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2前言疑问代词“什么”的研究从上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一直到现在。
关于它的讨论很多,主要包括:词性和语源;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任指和虚指等。
观点各式各样,特别是疑问用法、非疑问用法、任指、虚指等描述错综复杂,本文把“什么”一词分为四类,其依据是它的语义和语用。
“什么”是疑问代词(吕叔湘在其《近代汉语指代词》中通过历史考证有所论证,不再赘述),它有两个语义,一表示指代对象,二表示疑问语气。
指代是代词的范畴,是实;疑问是语气的范畴,是虚。
本文把“什么”一词分为四大类(表询问、表反诘、一般性陈述、否定性陈述),并分析在这四类中,指代和疑问语气这两个语义特征的关系,以及在语用上的体现。
一、表询问“什么”用在疑问句中,表询问的情况有以下三种:1、单独使用。
“什么”单独做主语、宾语。
如:你找什么?这是什么?什么叫押韵?2、固定搭配。
用在疑问句中,可以询问处所如:什么地方?问时间如:什么时候?问样式如:什么样?问原因、目的如:为什么,干什么?3、用在名词前问人或事物。
在表示询问中多数做限制性定语,询问人或事物。
如什么人?什么房子?什么药?什么名字?等等。
“什么”在疑问句中表询问时,语义方面:疑问语气和指代未知信息这两种作用同时发生效能,即既指代未知信息又负载疑问语气,词义较实。
语用方面:主要是表达中性的态度,字面的意义就是说话人本身所要表达的意义。
副词“都”“就”的语义指向分析
![副词“都”“就”的语义指向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5dbdfd4b73f242336c5ff0.png)
副词“都”“就”的语义指向分析副词问题一直是汉语研究中的热点。
本文有选择地对常用的两个副词“都”“就”进行语义指向的分析,或可对副词研究有所贡献。
标签:语义指向“也” “就” “都”一、什么是“语义指向”近年来,随着语法研究的逐步深入,“语义指向”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语义属于语义平面的研究内容,具体指句子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了一般所认为的“语义辖域”。
“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是语言结构或者语言成分之间并存着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
句法结构是语法的句法方面,而语义指向是语法的语义方面。
语言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语义指向分析着重于句法关系和语法关系不一致的语法现象。
换言之,语义指向主要考虑句法上非直接成分之间所发生的语义上的直接联系。
副词一直是汉语研究中的热点。
本文试就“都”“就”两个常用副词的语义指向进行分析。
二、“都”的语义指向分析关于副词“都”,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的解释,“都”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a.范围副词,表总括;b.语气副词,相当于“甚至”;c.时间副词,相当于“已经”。
下文只讨论作为范围副词的“都”。
“都”所总括的对象一般在“都”前,也可以在“都”后。
例如:(1)粥和糖包都是温的,糖包里的白糖部分已经凝结成砂状。
(2)小朋友都笑了。
(3)他们都长了半头,也显得更知道和大人合作了。
(4)桌子,那儿童桌子很矮,她一迈腿不费劲就能站上去,那样抓我打我都易如反掌。
(5)我们看不透其中的内容,不知道前边有什么在等着他,无论好坏他都得一一受着。
(6)楼道里很黑,方超一路都在啜泣。
(7)花果草坪遍地枯黄——看到哪里都是一幅曝光不足的照片。
(8)这孩子心里明白着呐,什么都懂。
(9)谁都知道。
(10)都谁知道?(11)都什么地方?(12)跟小朋友打架,顶撞阿姨,从保育院往外跑,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承认错误后都可以原谅。
2024届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之“语境 词义”专题
![2024届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之“语境 词义”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7b5befc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f.png)
高考语用新题型之“语境+词义”专题【本节目标】1.全面认识2023届高考语用新题“语境+语义”,熟悉题型;2.了解人称代词、实词、虚词等不同题型的解题要领,培养在具体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3.辨析相同语言形式语义上的细微差别;4.认识语言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关注复杂的语言现象,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培养语感;5.高考真题引导,各地最新试题专练,精讲+精练,提高得分率。
2023届高考语用新题“语境+语义”汇展★(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T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3分)T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3分)★(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T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T21. 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
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
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
(6分)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T17. 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T18.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画线句:“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2023年高考,“语境词义推断”类题目较2022年推进了一大步。
★2024年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T19.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考情速递】词语类别题目内容题型及分值高考风向虚词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能”新课标Ⅰ卷、全国乙卷有两道此类主观题,分值共计6分。
全国甲卷,要求在具体语境中解读成语,分值占比较高,一题6分。
四套试题中“语境词义”类题共计6题,总分值21分,其中客观题6分,主观题15分,主观题占比71.4%。
副词“都”的语义、语用研究
![副词“都”的语义、语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bc58a3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b.png)
例(2)的“都”,高育花[4]在分析中古汉语副词的语义指向时,说“句中 的副词“都”字,如果没有具体的语境,“都”的语义既可以指向主语“儒”,也 可以指向宾语“古今”。还可以同时双指,既指向主语,又指向宾语。但从上下 文义来看,副词“都”的语义指向应是宾语“古今”。”例(1)的“都”语义指 前,为“凤凰”与“麒麟”二者。无论“都”的语义是前指还是后指,他们都具 有“并”、“兼”的意义,所指对象是有定的,即包含有数量关系“二”。这正反 映了东汉时期“都”由动词演变为副词时在语义上具有的特点。分析东汉佛经文 献中的同类材料,也能够发现这些特点。如:
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理论对“都”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迄今为止,语法学界 所达成的基本共识大致可以归纳为:
1.副词“都”可分化为三个义项,分别是范围副词表总括(都1)、语气副 词表“甚至”(都2)和时间副词表“已经”(都3)。这基本观点除了可以以《现 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学习词典》、《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 典》、《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的权威辞书为代表外,还有徐枢1982、刘凯鸣(1982)、 张爱民(1987)、史锡尧(1990)周行1992、刘川平1997、郭春贵1997等等。
(3)舍利弗持草木着火中熏烟而行,其烟上于虚空中,亦于虚空中而行, 亦于虚空中都灭,不知所至处。(东汉支谶《阿冈佛国经》)
(4)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具皆散华,并持旃檀捣香、蜜捣香、
4
杂碎珍宝,都持散昙无竭菩萨及诸燕萨上。(东汉支谶《道行般若经》) 其中“都”语义所指的对象都是有定的。这种情况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其语 义所指对象的无定或者不可数。如: (5)(薛孟尝)与弟子共居,弟子常求分,力不能止,固乃听之,都与,奴
副词“都”研究
![副词“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039940a581b6bd97f19ead2.png)
副词“都”研究“都”是现代汉语里使用很多的一个副词,《现代汉语词典》里,“都”一共有四个义项:第一个是表示总括,所总括的成分一般在前。
第二个意思是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
第三个是表示“甚至”。
第四个是表示“已经”。
一般把副词“都”分为三类,一是范围副词,也就是表示总括的义项。
第二类是语气副词,就是表示“甚至”的义项。
第三类是时间副词,就是表示“已经”的义项。
在这里分别进行讨论。
一、作为范围副词的“都”王还曾经在《“ALL”与“都”》中说,“一般认为‘都’表示‘总括全部’这说法,用在复数事物上不太准确。
”“事实证明,‘都’就是不能代替全体。
”比如,“‘我把馒头都吃了’也可能是一个馒头,也可能是三个馒头。
如果是一个,‘都’就表示全部,如果是几个,‘都’就表示其中的每一个。
”董为光认为,“都”在总括前,是对前面的事物“逐一看待”的。
“都”表示总括的意义,是强调每一个对象都能跟谓语部分搭配。
因为“都”表示总括意义的时候,包括的方面比较多,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类型:1.总括主体。
主体指的是包括动作行为的施事,也包括非动作动词或者形容词作谓语时的主语成分。
例如:“大家都想去游泳。
”“他们都是黑龙江大学的学生。
”“这些姑娘都很漂亮。
”2.总括动作行为的对象。
比如:“我把书都看完了。
”3.总括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比如:“我每天都从这里走。
”4.总括条件。
比如:“不管有多少困难,我们都要完成任务。
”5.所总括的对象前可以用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
比如:“你什么都不想要。
”6.和“是”字连用,说明理由。
常有抱怨的语气。
比如:“这都是你的错。
”在使用时,“都”在以下几种条件下可以或者必须出现:1.当句子主语所指不止一个,表主观大量,而且要突出“全部”的意思时,一般要用“都”。
比如:“吉姆的兄弟姐妹都长得很高。
”2.当句子的主语所指是可切分的一个个体,交际也要求明确表示动作包括的范围是“全部”时,可以用“都”。
比如:“作业都做完了。
古代汉语常识考试要点2
![古代汉语常识考试要点2](https://img.taocdn.com/s3/m/cbe8c2848762caaedd33d466.png)
第十一节代词本节讲述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类别以及各自的语法功能和表达的语义。
代词是具有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虚词。
在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里,除了和现代汉语一样有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以外,还多一类无定代词和一类辅助性代词。
代词都有指代作用,被指代的不仅可以是名词性成分,有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不仅可以是单个的词,有可以是复杂的词组,甚至是句子。
一、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可以分为三类:指人、指事物、指处所。
其中存在着交叉的现象。
疑问代词在句中主要做主语、宾语、定语,状语。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何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二、指示代词古代汉语中的指示代词在句中主要做主语、宾语、定语。
其系统较为复杂,分以下五类。
1、特指与泛指代词之、兹、其2、近指代词此、是、斯3、远指代词彼、夫4、谓词性指示代词尔、若、然5、特殊指示代词焉、诸三、人称代词在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余、予、朕(秦始皇以后,只限于皇帝本人使用)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3、第三人称代词(上古无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使用指示代词来兼指)彼、之、其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同一个词既可以用于单数,又可以用于复数。
第一二人称代词后也可加“侪、属、曹、辈”表示复数。
四、无定代词1、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或2、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五、辅助性代词1、所“所”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所字结构分为以下三类:(1)所+动词(2)所+介词+谓词性成分(3)所+(介词)+谓词性成分2、者“者” 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
者字结构分为如下两类:(1)谓词性成分+(动词、形容词、数词)+者(2)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思考与练习一、根据本节常识,列表说明古代汉语代词的类别,各自的语法功能和表达的语义。
汉语词性分类及用法
![汉语词性分类及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83a9560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2.png)
汉语词性分类及用法汉语词性分类及用法汉语又称华语、中国话、中文等,属汉藏语系,至少15亿使用者,是中国、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亦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汉语词性分类及用法,欢迎阅读参考!!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
(一)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例如: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例如: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表示判断:是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动词的语法特点: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讲——讲讲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I、“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语文-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用解析
![语文-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用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7e52af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c.png)
高考新高考Ⅱ卷·语用题两年高考(2022年、2023年)比对分析2022年高考新高考Ⅱ卷语用考点:填写成语+修改病句(主观题型)+写作人称(主观题型)+句子效果+修辞手法(主观题)2023年高考新高考Ⅱ卷语用考点:填写成语+原句与改句效果分析+人称代词语境分析+补写句子+修改病句(主观题型)两年对比,语用题型过渡平稳,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高考新高考Ⅰ卷·语用题两年高考(2022年、2023年)比对分析2022年高考新高考Ⅰ卷语用考点:补写成语+句式变换(长句改短句)+修辞手法(主观题型)+词语用法(“你”的特指与泛指)+补写句子2023年高考新高考Ⅱ卷语用考点:补写句子+修改病句+叠词语意+标点作用+词语表意不同两年对比,语用题型变化程度达90%以上。
2024届语用题复习备考,在兼顾常规考点、常规题型的同时,要以语用题型变化大的新高考Ⅰ卷、全国甲卷这两套试题为方向,研究新题型、新考法,注意语用题目的基础性和情境性,凸显语言在具体环境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
我放下饭碗,下了楼。
《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
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喙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让仙鹤_① , 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见我对皮影戏有兴趣,服务员就介绍说,皮影戏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
皮影是用驴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动物,用细绳拴着,再连接着小竹竿。
引语的“提及”与“使用”及其语篇差异考察
![引语的“提及”与“使用”及其语篇差异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c025dcc4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18.png)
引语的“提及”与“使用”及其语篇差异考察作者:***来源:《华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03期[关键词] 引语;提及;使用;语篇;自我引用[摘要] 本项研究从话语关联的角度出发,探讨引语产生的本质因素和外在表现。
在对引语的“提及”和“使用”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其下位类型也做出了系统归纳。
统计语料发现,不同语篇类型对引语提及或使用的实现方式的选择与引语的话语功能实现均产生影响。
文艺语篇多使用提及的方式突出引语和主文本的话语边界,也会采用引语使用的方式转化叙述视角,将上下文语境衔接。
而新闻语篇和科技语篇需要清晰区分主文本与引语的边界,多提及性引语。
科技语篇基于话语结构调整或解释论证的需要会出现大量引用自身话语(或数字、图表等)的情形,自我引用使得语篇结构由静态表达变成动态调控,能够引导阅读者按照指示进行阅读,进而调控整个阅读过程。
[中图分类号] H146; H109.4; H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174(2022)03-0022-081.问题的提出语言在描述外部事物和描述语言自身时,实现的方式有所不同。
当语言单位用作描述外部世界时,一般是语言的“使用”(use);当语言单位用作描述语言自身时,就是语言的“提及”(mention)(John Lyons,1977:6),语言的使用和提及作为一组概念多出现在语言哲学的讨论中。
比如:(1)“偏正短语”是个偏正短语。
例(1)中的第一个加了引号的“‘偏正短语’”指向语言本身,而第二个“偏正短语”则指称外部世界。
前者便是语言的“提及”,而后者则是“使用”。
为了避免这种“提及”与“使用”的混淆,话语研究和哲学研究中对引语的“使用”(use)和“提及”(mention)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认为引号内的成分只是被“提及”而不能被“使用”,“侧重从逻辑学和形式语义学的角度解释引语现象,认为引号的常规含义构成话语命题内容和真实条件的一部分。
”(辛斌,2009)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语料不止如此,如:(2)“啪!”他一拍大腿,“听上去的确不错,那就这么着吧。
“都”字特指问句的使用条件及其答句形式
![“都”字特指问句的使用条件及其答句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0551a88e3186bceb19e8bbe9.png)
“都”字特指问句的使用条件及其答句形式作者:王彦杰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9期摘要:“都”字特指问句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都”前带有或者隐含表示范围的词语,询问的内容一般是判断、领属或存在的主体或对象、某一特定事件及其所涉及的语义角色、惯常性动作行为及其所涉及的语义角色。
语用含义分为询问、查问或埋怨、责备两类。
常见的答句形式有四种:否定预设、一一列举、避而不答、事物类。
关键词:“都” 特指问句使用条件答句引言课堂上,留学生在练习对话时出现了这样的句子:“A:你家都有什么人?B:我家都有爸爸、妈妈、哥哥和我。
”答话人遵循了答句与问句词序一致的原则,但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并不这样说。
答句的错误显然是受到了问句的影响。
本文以位于疑问代词之前表示总括的副词“都”为着眼点,分析“都”字特指问句的使用条件及其答句形式。
其中,副词“都”的总括语义指向后面的疑问代词。
例如:(1)碑庙这地方都有些什么中草药?副词“都”位于疑问代词之后,而总括语义指向前面主语成分的特指问句排除在外。
程美珍(1987)对“都”字特指问句的研究表明:疑问代词的所指必须为复数,问话人的预期答案中包含多个个体,希望受话人一一列举,穷尽回答。
本文将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都”字特指问句进行进一步地描写和解释。
一、“都”字特指问句的使用条件(一)“都”前边带有或隐含表示范围的词语徐颂列(1993)指出,“都”字总括的对象有抽象的,有具体的,有空间的,有时间的,有可数的,有不可数的,但都是一定范围内的全部对象。
史锡尧(1990)认为,“都”不仅总括具体对象,还可以对一个范围进行总括。
考察中发现,“都”前边常常带有表示范围的词语,范围类型主要包括事物范围、时间范围、空间范围、数量范围、事件范围等。
1.事物范围。
这类词语具有[+复数] 的语义特征。
例如:(2)这些东西都是谁送给他们的?2.时间范围。
这类词语具有[+时段] 的语义特征。
“疑问代词+都+……”与“都+疑问代词+……”的语义、语用分析
![“疑问代词+都+……”与“都+疑问代词+……”的语义、语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e58abca45177232e60a2a1.png)
“疑问代词+都+……”与“都+疑问代词+……”的语义、语用分析引言关于“都”的意义及用法,很多专家、学者作过研究,问题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常用副词“都”的基本义是表示总括还是指“事物的每一个”,如王还先生曾三次撰文指出“都”用在复数上不太准确,认为应是指“事物的每一个”;二是“都”的义项究竟有几个的问题,如吕叔湘先生将其归纳为三项,即表示总括全部的范围副词、表示“甚至”义的范围副词、表示“已经”义的时间副词。
吕叔湘先生的观点在汉语界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提出疑问,如周利芳和蒋静等从总括全量的角度认为:“都”的三个义项可以合并为两个,一为总括各项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范围副词;二为用极性手段表全量同时又表达了说话人语气的语气副词。
本文拟从语义指向、句式转换两个角度,对“都”的两种句式“疑问代词+都+……”与“都+疑问代词+……”进行语义、语用方面的进一步分析和思考,以期对当前语言学界有关此问题的分歧进行实证性的廓清。
一、两格式中“都”的语义指向语义指向属于语义平面,我们可以把语义指向界定为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之间一定方向和一定目标的语义联系。
其实,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直接相关,邵敬敏先生就此曾提出了“指”“项”“联”三个概念。
“都”语义上指向能接受它总括的成分,我们称这样的成分为“都”的语义指向对象,“都”必须在句中找到一个合适的指向对象,否则句子就不可接受。
总括反映的是“都”与它的作用对象(总括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因此,我们要分析与“都”相联系的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
作为范围副词“都”一般指向“都”前面的成分,因为前面名词性成分都具有复数意义。
如:①砍柴、担水、种自留地都行。
②他们都是刚刚从各公社中学毕业后,被推荐来县城上高中的。
③所有的窑洞都亮起灯火,简直就像一座宏伟的大厦。
邵敬敏提出的“指”即副词的语义联系所指的方向,分前指、后指和双指。
这两个格式中,第一个是前指,第二个是后指。
“什么”与“都”共现对的主宾不对称现象考察
![“什么”与“都”共现对的主宾不对称现象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68d2caf4700abb68a982fbdc.png)
( )本 文 的研 究 对 象 一 “ 么 ” 是 汉 语 中 常 见 的 疑 问 代 法 ,可 表 任 指 、虚 指 、 列 举 、否
法 呈 现 互 补 分 布 :如 果 “ / ” 总 括 的 是 疑 问 代 词 ,那 都 全 后 ; 当疑 问代 词 表 示 任 指 时 ,一 定 在 “ / ” 之前 。这 一 都 全 这 一 互 补 的 前 提 是 “ / ” 总 括 的 是 疑 问 代 词 , 但 如 果 都 全 “ / ” 总 括 的 不 是 疑 问代 词 ,但 疑 问代 词 又 表 示 虚 指 都 全 义 , 如 “ 们 都 不 愿 说 什 么 。 ” 这 时 ,互 补 分布 是 否 仍 成 他 立 ,在 文 中 作 者 并 未 说 明 ,更 没 有 解 释 其 内在 原 因 。 本 文
是 说 ,这 个 集 合 中 的 元 素 应 是 有 界 的 ,而 非 无 界 的 。 在表 任 指 用 法 时 , “ 么 ”指 代 S 的任 何 一 个元 素 ,表 示 集 合 什 中 去掉 “ ”后 ,上述 句 子 的变 化 可 以分 为两 类 : 都
第 一类 :去掉 “ ”后 ,句子 语 法 上不 成立 。例 如 : 都 ( 0 五 味 俱全 ,什 么有 1 ) 第 二 类 : 符 合 语 法 ,但 语 义 改 变 , 任 指 性 消 失 。这
这 就 出 现 了一 种 有 趣 的 现 象 : 当 “ 么 ” 位 于 “ ” 什 都
前 时 , “ 么 ”表 示任 指 ; 当 “ 么 ”位 于 “ ”后 , 什 什 都
浅析都和全的使用情况和语义指向
![浅析都和全的使用情况和语义指向](https://img.taocdn.com/s3/m/61a63c2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0.png)
浅析都和全的使用情况和语义指向副词“都”的产生和发展“都”的本义:名词,有先君宗庙的城市。
都:大邑,城市。
《左传·庄公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p334都:诸侯子弟、卿、大夫设有祖庙、经常居留的城邑。
说文:“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p1475 用作动词后产生“聚集”义。
如,《史记》“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
”副词的“都”产生于什么时候?大约是东汉。
“然则凤凰、麒麟都与鸟兽同类。
”(《论衡·讲瑞》)这个“都”总括主语所指事物的范围,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
“儒不能都晓古今,欲各别说其经。
”(《论衡·谢短》)这个“都”总括宾语所指事物的范围,指儒生不能对古今事物都了解,与现代汉语不一致。
魏晋六朝时期,副词“都”用例增多,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都”用于总括其前的主语所指事物的范围,“都”为全部义。
“都”后的动词多为简单动词,尤以“尽、无、灭、弃”等词为多。
如:“器物都无,唯有铜镜一枚。
”(《西京杂记》卷六)“前后所作斧,都不可用。
”(诸葛亮《作斧教》)(此种用法与现汉一致)2、“都”用于总括宾语所指事物的范围,有“完全”义,语义指向宾语所指的事物。
多为“都+动词+名词性宾语”的结构。
如:“平至之日都委诸事,君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
”(诸葛亮《弹李平表》)又如:“宁都亡诸宝,不失斯珠。
”(晋·法护《六度集经》)(此种用法与现汉不同,是受了动词“都”的影响)3、“都”为“全然”、“根本”义,主要表示程度。
格式亦为“都+动词+名词”,但从语义上看,“都”的作用主要是表程度而不是总括。
常见于否定句中。
此种用法当是表范围义的引申。
如:“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
”(《世说新语·言语》)“向使三贤都不晓画,直运素业,岂见此耻乎?”(《颜氏家训·杂艺》)4、“都”+数量词,为“总共”义。
副词_都_的语法意义试析
![副词_都_的语法意义试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6367a1284ac850ad0242a1.png)
1. 1. 3 我们可以将“都1”的语义用格式显示如下:
A 1B
A 2B A 3B ……
(A 1+ A 2+ A 3+ ……) 都 B
A 1、A 2、A 3……是事物的各部分, B 是它们的共同点, 所以“都”的前后应该是多对一的关系, 这
一点在格式中显示得很清楚。 我们看下面的句子:
⑤他们俩是朋友。
立的条件不同: ⑤" 句中“他们”的人数可以是 2 以上的任何数字, 这是因为“朋友”这个关系具有开
放性 (即每个人都可与多人存在朋友关系) ; 而⑥" 句中却要求“他们”的人数是 2 以上的偶数, 且男
女数目相等, 这是由“夫妻”关系的专一性或排他性决定的; ⑦" 句有歧义, 当“父母”指的是孩子的双
βµ我·什·么都好着哩。 (路遥) βν 他·哪·里都可以凑合一夜。 (路遥) βο ……同台看舞的人·什·么样的都有。 (三毛)
S3: 关联词“无论 不论 不管”……+ 都+ 谓语。 如:
① 但当指“身体”时, 是可以分成几部分的, 所以“他给我都按摩了一遍”是成立的。 ② 参看刘平《句式“S 都是O ”中“都”的语义语用分析》,《汉语学习》, 1997 年第 4 期。 ③ 以下书目相同的, 都只写作者名。
·55·
1999 年 12 月 第6期
副词“都”的语法意义试析
D ec. , 1999 N o. 6
义 项
例 句
1. 表示总括, 所总括的成分在前。
全家人·都搞财贸工作。 他无论干什么·都很带劲儿。
2. 跟“是”字合用, 说明理由。 3. 表示“甚至”。
·都是你磨蹭, 要不我们不会迟到。 你待我比亲姐姐·都好。 一动·都不动。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https://img.taocdn.com/s3/m/be84d5b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ca.png)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在文言文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何”、“胡”、“奚”、“曷”、“安”、“恶”、“焉”等。
其中,“何”是最常用的疑问代词,它可以用来询问事物、人、时间、原因等。
例如,“何为者也?”(这是干什么的人呢?);“何所似也?”(像什么样子呢?);“何以为计?”(用什么作为计策呢?);“何当取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取得天下呢?)。
除了“何”,其他疑问代词也有各自的用法和特点。
例如,“胡”常用于询问原因、目的,“奚”常用于询问方式、方法,“曷”常用于询问时间,“安”常用于询问处所,“恶”常用于询问程度或程度较轻的事物,而“焉”则常用于表示反问。
总之,掌握这些疑问代词的用法和特点,对于理解文言文中的疑问句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非常有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疑问代词+都+……”与“都+疑问代词+……”的语义、语用分析引言关于“都”的意义及用法,很多专家、学者作过研究,问题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常用副词“都”的基本义是表示总括还是指“事物的每一个”,如王还先生曾三次撰文指出“都”用在复数上不太准确,认为应是指“事物的每一个”;二是“都”的义项究竟有几个的问题,如吕叔湘先生将其归纳为三项,即表示总括全部的范围副词、表示“甚至”义的范围副词、表示“已经”义的时间副词。
吕叔湘先生的观点在汉语界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提出疑问,如周利芳和蒋静等从总括全量的角度认为:“都”的三个义项可以合并为两个,一为总括各项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范围副词;二为用极性手段表全量同时又表达了说话人语气的语气副词。
本文拟从语义指向、句式转换两个角度,对“都”的两种句式“疑问代词+都+……”与“都+疑问代词+……”进行语义、语用方面的进一步分析和思考,以期对当前语言学界有关此问题的分歧进行实证性的廓清。
一、两格式中“都”的语义指向语义指向属于语义平面,我们可以把语义指向界定为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之间一定方向和一定目标的语义联系。
其实,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直接相关,邵敬敏先生就此曾提出了“指”“项”“联”三个概念。
“都”语义上指向能接受它总括的成分,我们称这样的成分为“都”的语义指向对象,“都”必须在句中找到一个合适的指向对象,否则句子就不可接受。
总括反映的是“都”与它的作用对象(总括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因此,我们要分析与“都”相联系的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
作为范围副词“都”一般指向“都”前面的成分,因为前面名词性成分都具有复数意义。
如:①砍柴、担水、种自留地都行。
②他们都是刚刚从各公社中学毕业后,被推荐来县城上高中的。
③所有的窑洞都亮起灯火,简直就像一座宏伟的大厦。
邵敬敏提出的“指”即副词的语义联系所指的方向,分前指、后指和双指。
这两个格式中,第一个是前指,第二个是后指。
前指即指向对象出现在“都”前,所总括的对象可以用表示任指的疑问词。
后指即指对象出现在“都”后,所总括的对象为疑问代词所表示的不知道的那一部分。
分析如下:(一)疑问代词+都+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等,他们的主要用途是表示疑问,但它们的后边用“都”字与之呼应,就不表示疑问。
例如:①谁都应该遵守我们定下的规章制度。
②我什么都好着哩。
③他哪儿都可以凑合一夜。
例①句中的“谁”代替“任何人”,例②句中的“什么”指“任何方面”,例③句中的“哪儿”表示“任何地方”。
如果句中的“都”字去掉,句中的疑问代词随即表示疑问。
以例①为例,“谁都应该遵守我们定下的规章制度”是说“任何人都应该遵守我们定下的规章制度”,句中有“都”,“谁”就不表示疑问了,如果去掉“都”,成为“谁应该遵守我们定下的规章制度”,那么“谁”就表示有疑而问了。
以上例句中疑问代词作主语,例①句中的“谁”作全句的主语,例②③句中的“什么”“哪儿”作全句的谓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疑问代词不表示疑问。
疑问代词作其他语法成分,只要它后边也用上“都”,同样不表示疑问。
请看:①哪条路他都走过了。
②他什么时候到飞机场都有人关注。
③还没告诉你们,怎么就都来了。
此时疑问词表示任指。
任指就是指称一定范围内的任意一个对象。
当“都”与表示任指的词语相配合呼应时,往往起任指作用,“都”的任指作用也是呼应作用的结果。
含有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的体词性成分,可受“都”总括。
“都”的语义指向谓语前的主语。
此时,作主语的是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给出一个对象域,“都”对这个对象域涉及的所有对象进行总括,表示没有例外。
“都”是指向这些表任指的疑问代词的。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1.某成分必须具有“多数意义”“周遍意义”“整体意义”这三种语义之一,才可以受“都”总括。
“都”对其总括对象的这种语义要求是强制性的,句子在使用时必须表现出可以受“都”指向的某些语义特征。
这是一种双向的语义兼容关系。
这种语义必须互相兼容的特点就使表示某种语义的成分往往与“都”共现,这样就形成这一固定格式:……疑问词……+“都”表示周遍意义。
这一格式的凝固性比较强。
2.在“连……都”这个格式中,“连”后成分的极性特点使得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及其修饰的名词性成分不能出现在“连”的后面,如:“*连谁都不相信”。
不表任指的疑问词则可以与“连”共现。
例如:他连自己在哪儿都不知道,还能给你带路?“连”后可以出现主谓短语,而且一般是由疑问代词或不定数词构成的。
例如:①哼,我连自己的命在哪里都不知道呢!②他连班级有几个学生都不知道。
上面①和②中的“自己的命在哪里”和“班级有几个学生”也是谓词性成分的广义受事成分。
这是因为无论“连”后成分的句法属性如何,都具有极性特点。
如果“连”后面出现疑问词或不定数词也不可能是任指或虚指的,即“连”字句与疑问词的任指和虚指用法是不相融的。
(二)都+ 疑问代词+ ……此时,问话时总括的对象(疑问代词)放在“都”后;也就是说,“都”后指。
此时,“都”的语义指向是谓语后的宾语,例如:①您的手提包里都有什么呀?②你都喜欢谁的作品?③张明都把什么东西落在那里了?以上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但是,此类句子中的“都”究竟是不是指向这些疑问代词?有人认为这类句子中“都”的语义指向是这些疑问代词,包括吕叔湘先生、陆俭明先生以及马真先生等都是这样认为的。
笔者认为,“都”的语义不是指向疑问代词的。
这一点将在后面的句式转换中解释。
这一格式主要有这样三种情况:1.在结构“都+动词+疑问代词”中,“都”向后指向宾语。
如:①你都听过什么音乐?②他们都知道哪些电影?这些句子为疑问句,疑问代词表示疑问。
指向疑问代词的“都”与指向其他名词性成分的“都”具有同一性。
如果疑问代词在意义上是单数的,就不能成为“都”的指向目标。
当“都”的指向目标为疑问词时,句子的语义是说话者认为有一个集合S存在,S中的成员参与了某一事件或处于某种状态。
说话者想要知道的是S中的具体成员。
当然,这个集合可能只有一个成员存在,如:甲:你都看过什么外国书?乙:我就看过《简爱》。
还有非疑问句,疑问代词不表示疑问,表虚指,如:①你都会做些什么!②你看他都写了些什么!在这一小类中,疑问代词只限于“什么”,前面有不定数量词“一些”,“都”所总括的对象总是说话人持否定态度的事物。
2.都+介词+疑问代词+动词当句中不止有一个状语时,“都”可以与其他状语中的有关成分有直接语义关系。
这时介词宾语具备了“都”所要求的语义条件,“都”对其总括。
“都”可以向后指向谓语中的状语的有关成分,例如:①你都被谁打过?②你都从哪些书中找资料?③你都用什么笔写字?从例句中可以看出,一般在格式“都”+介词+疑问代词+动词的结构中,“都”可以对它后面做状语的介词短语的宾语部分进行总括,疑问代词必须表示疑问。
3.(体词)+都+体词性成分(表示时间的疑问代词短语)+了①都什么时候了,还不起床!②都多少天了!还没做完作业!③都啥时候了,你咋还不知羞耻,还有这个闲心。
在这个格式中,“都”是否可以换成“已经”?笔者认为:在“都NP了”句式中,存在着这样一条规则,就是时间副词“已经”可以自由隐现,但必须依托于“了”的存在,也就是说当句末有“了”,就必然蕴含“已经”的意义。
典型的时间副词“已经”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是一种单纯的叙述,没有特殊的语用信息内容。
而“都”与“已经”语法功能不同,“都”只能是对说话时已经完成或实现的情况的进一步确认和强调。
在现代汉语中,凡是带有强调夸张意味的句子,句中往往用“都”而不用“已经”。
例如:①已经正月十五了,我们再等几天。
(单纯的叙述)②都正月十五了,我们都等不及了,快交作业吧。
(有语用信息内容)“正月十五了”是一个单纯的叙述,如果没有“嫌其时间长”的语用信息内容,我们常用“已经”,如上例。
如果这里我们感觉正月十五时间很久,我们就会说“都正月十五了,我琢磨也应该写完作业了吧”。
综上所述,“都”在这个格式中是个表强调的语气副词,而不是一个时间副词。
二、句式变换“都”在句法上修饰后头的谓词性成分,可是在语义上往往是总括它前面的词语,而且这种对于某个成分的指向可以跨越层次甚至跨越小句而实现,这是一种形式与语义背离的现象。
(一)为什么说在句式“都+疑问代词+…”中,“都”的语义不是指向疑问代词的,这是因为它的语义没有在句子中明显地体现出来,有的可以补充出来,有的不能补充出来。
例如:①你都喜欢谁的作品?②谁的作品我都喜欢。
③张明都把什么东西落在那里了?④什么东西张明都落在那里了。
在这几组句子中,例句①③都是疑问句,在“都”的后面有疑问代词。
“谁”“什么”这些词是虚指的,也是表疑问的。
如果把这些疑问代词放在“都”的前边,整个句子的语义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虚指的“谁”“什么”就变成表任指的了。
如果要让疑问代词仍然有虚指的性质,还可以把句子转换成:①你都喜欢谁的作品? (你喜欢谁的作品,都?)②张明都落在那儿什么东西了?(张明落在那儿什么东西了,都?)变换以后,不难看出,“都”的语义不是指向疑问代词,因为“谁”“什么”是句子中未出现而又想知道的那一部分。
所以说表疑问的疑问代词不能作为“都”的语义所指的直接对象,即表疑问的疑问代词不是总括的对象。
总括对象应该是不知道的那一部分。
这是建立在表疑问的疑问代词不表达概念,不可能成为总括对象的观点基础上的。
即表示疑问的疑问代词不能作为“都”的指向对象。
(二)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讨论这两个格式的转换问题,即对含有疑问代词的格式中“都”字句的变换。
当疑问代词表示虚指用在非疑问句中时,如“谁”“哪儿”“什么”这些词是虚指的,也是表疑问的,“都”可以总括它。
当疑问代词表示疑问,用在特指问句中,“都”可以总括它。
这两种情况,“都”后指。
当我们给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代入具体的“值”,其他句法成分在句中不变时,句子往往不成立。
而如果把“真值成分”置于“都”的前面,则句子成立。
例如:①a你都喜欢吃什么水果?b*我都喜欢吃香蕉和苹果。
c香蕉和苹果我都喜欢吃。
②a你都比谁跑得快?b*我都比小王和小李跑得快。
c我比小王和小李跑得都快。
另一方面,表示疑问的疑问代词又不能出现在“都”前,受其总括。
例如:①a你都喜欢吃什么水果?b*什么水果你都喜欢?②a你都比谁跑得快?b*比谁你都跑得快?表示虚指的“谁”“哪儿”“什么”这些词放在“都”的前面,整个句子的语义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虚指的“谁”“哪儿”“什么”就变成表任指的了。
如果要让疑问代词仍然有虚指的性质,还可以把句子转换成:①你都喜欢吃什么水果?(你喜欢吃什么水果,都?)②你都比谁跑得快?(你比谁跑得快,都?)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当疑问代词表任指时,它只出现在“都”前,“都”前指;当疑问代词表虚指或疑问时,它只出现在“都”后,“都”后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