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说课稿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说课稿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b332b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9.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包括《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
这三首诗词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其中,《沁园春·雪》描绘了北国雪景的壮美,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爱这土地》以土地为象征,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乡愁》则以个人的乡愁折射出整个民族的心灵历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能力,但对于现代诗词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思想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现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思想内涵,把握诗人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以及诗人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北国雪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沁园春·雪》的意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和《乡愁》。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指导。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深入剖析诗词的意境和思想内涵。
5.情感体验:让学生闭眼聆听诗词的朗读,感受诗人的情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重要性和价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诗词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课教案_8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课教案_8](https://img.taocdn.com/s3/m/2e6774b6551810a6f52486c0.png)
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第十三课《诗词三首》一往情深深几许深情化作豪情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设计理念:刘禹锡比苏轼更多一份执着,比辛弃疾又多一份通脱,所以他亢奋而不狂躁,悲债而不沉沦,洒脱而不放浪,执着而不拘泥,他的人生态度最少偏执,既不高蹈出尘,又不哀伤消沉;既保持积极进取的锐气,又保持着相对开朗豁达的心态。
学习刘禹锡的诗歌,应该从中感受作者豪放、乐观的做人态度,学习作者积极、昂扬的人生哲学。
学习目标:1. 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
2.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 感受、理解诗人的情感,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
学习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学习难点: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朗读伴奏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近年,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中国诗词大会》非常火爆。
老师也将诗词大会搬到了我们教室,我们来玩一玩看字猜诗句的游戏好不好?请从以下12个字中识别一句诗。
提示七言诗。
答案: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刘禹锡。
我们曾经在初一初二学过他的《秋词》和《陋室铭》,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进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很快地走入诗歌。
二、一读倾心1.师: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由“读”开始这首诗的学习之旅!老师想先问问大家要把一首诗读好,咱们要注意哪些要求呢?学生讨论生:(1)掌握节奏(2)注意停顿(3)读出情感屏显:朗诵要求:(1)掌握节奏(2)掌握停顿(3)理解诗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生示范朗读,生点评。
师指出,诗贵以情动人,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朗读要重视读出情感。
而情感需要在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之后。
屏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诗词三首——行路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诗词三首——行路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ac35de6bceb19e8b8f6ba73.png)
13 《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准确认读多音字塞、行,理解羞、直、歧路、济等词义,初步理解诗意。
2.过程和方法:品读诗歌,了解李白在失意和迷惘中仍不失洒脱乐观的形象。
吟诵诗歌,入情入境地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仙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气概,学习失意中仍怀希望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品读诗歌,理解诗人曲折有致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体贴入微,感受诗人抉择的艰难和可贵。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出示: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填空,并说说你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学生思考:好酒,有才,狂放,傲岸••••••这是李白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他在他的超级粉丝杜甫眼中的形象。
此时,李白正接受了玄宗皇帝的邀请,来到长安任翰林学士,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可是,不过短短两年之后,李白竟写下了一首诗歌,题为《行路难》(生读题目)。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不禁会猜想——学生回答:李白在仕途上遇到了困难?李白的心情很郁闷?生再读题目,读出感觉。
二、初读诗歌,感受诗意1.自由放声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学生朗读。
个别展示,注意正音(塞、斗、箸、行等);齐读。
3.诗中哪些语句证实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李白怎么了?PPT插引写作背景:李白怀着治国安邦的理想来到长安,却发现玄宗皇帝早已年老昏聩,不理政事,他不过想借李白的诗才粉饰太平而已;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更是同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于是,谗言纷纷而至;于是,皇帝旨意又下:赐金放还!三、品读诗歌,走进李白内心,感受李白形象1. 吟读这些诗句,你能从中感受到李白此时怎样的心情?2. 学生品读,发言。
预设:“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以宴席之精美来侧面烘托诗人内心的茫然,并与下句“停”“投”“拔”“顾”形成对比。
[推荐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2)
![[推荐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2)](https://img.taocdn.com/s3/m/1a596b3b5f0e7cd184253671.png)
②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教学反思
1.赏析诗句是教学重点,本课侧重引导学生从炼字、写法、情感、修辞等角度赏析名句。
2.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注重“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颈联巧用比喻。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意在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4.尾联化龙点睛。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二、归纳艺术特色,感受结构之美。
笛赋(fù)烂柯(kē)侧畔(pàn)长精神(zhǎng)
2.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
三、整体感知
文题理解:“酬”这里是“以诗相答”之意。“乐天”,白居易的字。“扬州”,相逢的地点。“见”有“感谢”之意。“赠”指白居易的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是对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的酬答。文题的意思就是在扬州与白居易初次相逢的酒席上酬谢他的赠诗。
2.背景介绍: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白居易相逢,在酒宴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二、字词积累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重音。
二、字词积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e22ba4763231126edb11dd.png)
13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金樽、歧路”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展示课外资料,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深入了解作者,并学会对诗词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
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他是谁呢?(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
”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诗风天真自然,豪放飘逸。
有《李太白集》三十卷传世,存诗约一千首。
2.背景资料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 济.沧海(jì)(2)通假字玉盘珍羞.(xiū)直.(zhí)万钱(“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学设计_3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学设计_3](https://img.taocdn.com/s3/m/075cedd7856a561252d36fbc.png)
学生听讲,回忆,批注,记忆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词风。通过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和文本、作者建立联系,从而为深刻理解文本作铺垫。
书
声
琅
琅
诵
明
月
苏轼曾说过: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古人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诗词是经得起反复诵读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书声琅琅诵明月”。
古
诗
世
界
寻月影ຫໍສະໝຸດ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幅斑斓的画。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的确,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在漫漫的文学长河中,众多的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对月抒怀,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绝唱。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先到古诗世界里去寻找月影吧。请大家调动我们的大脑仓库,说一说和月亮有关的诗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
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美
1、诵读法 2、品读法 3、合作讨论法
4、拓展延伸法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情分析:
对于本课而言,学生们已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于作者苏轼,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外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也有初步的了解。这首词,是借景抒情,借月抒怀之作,所以学生学习这首词会顺利得多,而且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课,学生也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受作者表现出来的人生哲学。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13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13](https://img.taocdn.com/s3/m/191576a504a1b0717ed5dd50.png)
2019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参赛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课班级:单位地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理解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朗读词的方法,通过朗读《水调歌头》,理解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赏析词的重点句子的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人生哲理。
(难点: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走近新课通过猜作者和交代写作背景导入新课,通过老师编写的“生于北宋间,家乡在眉山。
此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此家竟占三。
诗词与散文,苏黄辛欧阳。
文学书画家,造诣堪称高。
缘政见不同,贬谪至密州。
江城子记梦,无处话凄凉。
熙宁九年间,明月几时有。
”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字号、朝代、出生低、文学地位等等,了解写作背景,顺利导入新课。
二、预习汇报通过预习《水调歌头》你都知道了什么?(温馨提示:词前小序、文题解读、文学常识(作者)、写作背景、字音字词等)三、指导朗读一)、先听读范文,通过听读和视觉感受,理解文章大意。
1、提要求: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
要读准字音,读清句逗,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2、学生朗读。
二)、根据词义指导学生学会朗读。
1)、开篇问月,宜用升调来读,读出对月亮的向往。
“我欲”句宜用升调读出期盼,“又恐”句宜用降调读出惊恐、孤独,“起舞”两句感情已升华,应读得缓慢一些,读出知足常乐的感情。
2)、“转朱阁”三句属于过渡句,应读得轻缓;“不应有恨”两句应读得急促写,读出反诘的语气;“人有悲欢离合”三句要读得缓慢一些,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最后两句诗蕴含着词人的美好祝愿,要读得慷慨高昂些。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d95ed8192e45361166f5fc.png)
13 诗词三首【教材分析】《行路难》(其一)是大诗人李白怀才不遇的愤慨,也是他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酬乐天某某初逢席上见赠》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是X禹锡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是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是苏轼词的典X之作。
这三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
学习这三首诗词要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特点,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与豁达胸怀。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预习提示】(1)我搜集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2)我积累的文言字词(音形义)(1)诵读课文,注意不同体裁诗歌(乐府诗、律诗、词)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2)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每首诗词的内容。
(3)这三首诗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与胸怀?(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是谁如此的豪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又是谁如此的旷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谁又如此的乐观?你来谈谈你心目中的大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生平、时代、代表作品;有关故事、传说;你对诗人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一)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三首诗歌,根据注释和字典标注字音。
(二)认真听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三)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然后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注意三首诗歌(乐府诗、律诗、宋词)的节奏和韵律,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行路难课件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行路难课件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052ed0bcd126fff6050b79.png)
李白图片
太 白 醉 酒 图
行 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 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写器皿贵重
写酒馔佳美
1、3、5句或写实或比兴,都是侧重客观现实的一面。 2、4、6句或直言或用典,都是表现主观思想的一面。
酒之诗话
• 诗酒巅峰—唐诗与酒
•
中华民族的盛世唐朝把诗酒结缘推向了历史的巅峰,
后世难以超越!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酿酒业空前开展,酒已不在是
奢侈品。唐代的诗人又把饮酒聚会、吟诗作赋两项活动融为
一体,文人们常常借酒激发诗歌创作热情。唐代诗酒最相连
心是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
行 路难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诗人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 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 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 ,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 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真正做到了诗酒交融,形成了无酒就无诗,有诗必有酒的
独特文化。赞美酒的诗歌更是不计其数。
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等人以田园山水诗表现出盛唐时代
的和谐宁静,反映出诗人喜山好水、淡泊宁静的思想状态。
很多作品都写出了诗人饮酒游赏、把豪放的诗情合着酒意融
入自然,到达令人神往的境界。
将进酒
酒 之 诗 话 李白
• 过故人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
“斗十千〞、“值万钱〞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2100bb72e3f5727a4e96224.png)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设计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苏词的代表作,全词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围绕中秋之月,把自己仕途的失意和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哲理的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完美的文学意境中,在诗词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词中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对正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塑形期的中学生而言更是一个很生动的教育素材。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接触过诗词,能够理解词的内容,并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但对文本的探究能力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词节奏并体会词人传达的情感;2.品析重要词句,感受词作优美的语言和豁达、乐观的情感;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4.背诵此词。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理解内涵、把握情感、感悟意境。
分析:教学中根据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如此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但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还是很有难度的。
所以,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理解内涵、把握情感、感悟意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如此。
有人说,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你都知道哪些带“月”字的诗句?(生发言)中国的诗人常常喜欢把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生爱月咏月的词人苏轼,共同学习他的一首美丽的词——《水调歌头》,看看他借月亮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的导入设计意在调动学生古诗词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诗词的学习氛围。
【读词】1.教师范读(配乐)。
要求:听准字音,划出停顿,感悟情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7ad5b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a.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和《乡愁》。
这三首诗词分别反映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土地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诗人对家乡、祖国和自然的情感表达,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于这一单元的诗词,他们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 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底蕴的理解不够深入;2. 在欣赏诗词时,难以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境;3. 部分学生对于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首诗词;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词的能力;学会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乡、祖国和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诗词艺术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词的背诵、理解及情感体验;诗词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掌握。
2.难点:对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和诗人情感的把握;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底蕴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故事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受诗词美的同时,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词内容、诗人背景、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课件。
2.参考资料:收集与诗词相关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讲解。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游戏和活动道具,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调歌头》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调歌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76e071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c.png)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是本册书第13课《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古诗文作品中的优秀篇章。
这首词是苏轼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营造了优美的意境,情理结合,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对于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魅力,树立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
全词蕴涵了深邃的哲理趣味。
学习本词,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魅力。
通过本篇诗歌可以达到《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所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了解过作者苏轼,也知道很多借月咏怀的诗句。
因此疏通文意已不再是难点,但学生在赏读词作时,可能对于苏轼当时被贬官密州的背景不了解,理解词句时会停留在诗词文字表面,缺乏词人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心情抑郁怅惘,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情感体验会成为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1、多形式朗读,感受词的内容,熟读成诵。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2、在想象与拓展中,感受词的意境。
在品读和朗诵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新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体验。
(语文学科不仅注重工具性认知,也注重人文性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修养。
)四、教法学法分析: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诗词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33820a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14.png)
《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李白、刘禹锡、苏轼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这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三首诗词。
2、品味诗词的语言,掌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3、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古诗词,培养阅读兴趣,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音频朗读、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发展到顶峰。
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三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称“诗仙”。
他是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写作背景《行路难》这组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检查预习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的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五、诗歌赏析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3.理解字词。
(1)金樽:金酒杯。
樽,盛酒的器具。
(2)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3)直:同“值”,价值。
(4)箸:筷子。
(5)歧路:岔路,大路分出的路。
(6)会:一定,必然。
(7)云帆:高悬的帆。
(8)济:渡。
(9)沧海:茫茫大海。
4、理解诗意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行路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行路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14b7076bec0975f465e2ec.png)
13《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诵,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诗词。
2.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行路难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读重点语句,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诗歌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
2.写作背景《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
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3.明确生字词的音、形。
2019秋人教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3诗词三首(共92张PPT)
![2019秋人教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3诗词三首(共9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f9dba3e561252d380eb6ecd.png)
13 诗词三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栏目索引
1.体现了诗歌的结构美。
首联,是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悲
凉低沉的基调。颔联,是诗的第二层,通过写对受害的朋友的悼念,以及
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进一步深化悲凉情感。颈联,是诗
的第三层,将自己比作“沉舟”“病树”,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豁达,而
前面悲凉之情至此发生转变。尾联,是诗的第四层,诗人表示并不消极
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本诗各联
安排有序,情感、内容均在结构中融为一体,体现了诗歌的结构之美。
13 诗词三首
栏目索引
2.巧用典故。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 《思旧赋》。另一个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 朋友王叔文等人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13 诗词三首
栏目索引
[注释] ①太行:太行山,在今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评析] 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 塞,交代了诗人惆怅的原因,蕴含着无限的悲怆。这两句诗以形象化的 语言写出了诗人受到重重阻力,理想无法实现的愁苦。 闲来垂钓碧溪上①, (还是像姜太公那样)闲来在碧溪边上垂钓, 忽复乘舟梦日边②。 也许会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注释]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 磻(pán)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②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受商汤 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此处暗指作者希望自己会得到重用。
3.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本词实写中秋月景,虚写天上宫阙,又感叹世事无常,最后以对人间美好 的祝愿收笔,可谓集景、情、理于一身,不愧为千古绝唱。
[精品]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精品]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de3ed9158f5f61fb736665a.png)
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和忧乐情怀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时所要关注到的。
单元梳理课主题阅读课痴狂总一人(第三单元山水清晖赏一方胜境,感一段人生课型:单元导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把握单元双线,确定单元学习基调与目标;2.勾画重点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3.体会排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及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学习过程:活动一:师生读、解析单元提示,理解单元双线,把握本单元学习的基调与目标;活动二:自读,勾画疑难字。
对疑难处组内交流、组间交流、老师答疑;并且各小组练习朗读,勾画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活动三:各小组朗读展示,分享阅读收获;活动四:测试字音、节奏、重点句子作业:熟读成诵知人世晓文意,汇文言读美感课型:单元梳理课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抒发的情感;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3.积累常用的文言词。
学习过程:活动一:交流作者及背景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补充并且老师辅助补充。
活动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汇报,各组共同解决疑难句,老师引导补充。
活动三:美读课文,《岳阳楼记》中体会排比、对偶等修辞效果;《醉翁亭记》中体会“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作业:1.熟记文言词语2.流利翻译课文三节课任务分解建议:第一课时:《岳阳楼记》第二课时:《醉翁亭记》第三课时:《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心系苍生感疾苦,忧乐天下诉衷肠课型:主题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目标:1.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2.体会作者优乐天下、心系苍生的高尚情怀学习过程:活动一:美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思考:1.作者身处怎样的环境?2.作者却发出怎样的心声?作者拥有怎样的情怀?活动二:美读《岳阳楼记》思考:1.文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蕴含着什么样的心境?2.“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3.作者倾向于哪一种人?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活动三:对比阅读两文最后一段思考:两人同是抒写家国情怀,同是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然而两位作者的性格及形象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杜甫:心系苍生感疾苦范仲淹:忧乐天下诉衷肠作业:背诵课文观岳阳一楼,品人生百味课型:群文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陈与义《登岳阳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诗词三首【教材分析】《行路难》(其一)是大诗人李白怀才不遇的愤慨,也是他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刘禹锡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是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这三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
学习这三首诗词要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特点,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与豁达胸怀。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2)我积累的文言字词(音形义)2.边读边悟(1)诵读课文,注意不同体裁诗歌(乐府诗、律诗、词)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2)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每首诗词的内容。
(3)这三首诗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与胸怀?(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是谁如此的豪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又是谁如此的旷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谁又如此的乐观?你来谈谈你心目中的大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生平、时代、代表作品;有关故事、传说;你对诗人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一)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三首诗歌,根据注释和字典标注字音。
(二)认真听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三)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然后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注意三首诗歌(乐府诗、律诗、宋词)的节奏和韵律,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
(四)学生朗读,疏通、理解三首诗歌。
朗读诗歌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
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三、美读诗歌,比较品味朗读诗歌,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比较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一)《行路难》(其一)“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细读诗歌,看看李白“难”在哪里?面对现实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1.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
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被贬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怀想往事,展望未来,心绪难平中又有刚健昂扬之气。
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预设: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同样被贬的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1.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白诗的“二十三年折太多”,巴山楚水、凄凉、二十三年、弃置。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被朝廷抛弃置放在那里。
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首联直抒胸臆。
“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心酸愤懑之情表现了出来。
2.颔联运用了两个典故:向秀作赋和王质烂柯。
“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翻似”,倒好像,有抑郁不平、愤愤不平的意思。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白诗“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的意思是您长守寂寞独自蹉跎,真令人悲叹不已;而刘诗的意思是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
此联被后人赋予的的哲理意义是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尾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振作精神、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气概。
事实上,战斗精神一直充盈在刘禹锡的血脉中。
(三)《水调歌头》词中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中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有感情地朗读,请结合具体词句,梳理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预设: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
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
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
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点明饮酒赏月。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
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
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的规律。
这里饱含着人生哲理。
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
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
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四、品读诗歌,领会情感学生思考探究,感情朗读,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预设: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运用了“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2.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劝慰,诗人刘禹锡的情感变化是沉郁中见豪放,语调变化是从低沉到高昂,诗歌风格雄浑豪迈。
让我们尝试用这种“沉郁中见豪放”、“从低沉到高昂”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诵诗歌。
3.《水调歌头》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预设:(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4.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三首诗歌却都表达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请谈一谈你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
五、拓展延伸,开阔视野(一)阅读积累李白诗二首行路难·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行路难·其三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二)阅读积累刘禹锡诗二首: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三)念奴娇·中秋对月明文征明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四)古诗词中,月是常见的意象,大量积累相关诗歌整理在积累本上,并作思考:“月”在不同的古诗词中含有什么不同的情感?六、朗读诗歌,熟读成诵有感情地朗读,当堂成诵。
附:板书设计13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李白忧郁悲愤矛盾痛苦不甘消沉进退失据乐观豪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抒情——用典——比喻——点题开朗、豁达、乐观、坦荡水调歌头苏轼望月(写景)旷达乐观怀人(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