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族谱——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族谱
丁⽒族谱
丁姓是当代第46⼤姓,丁⼜是我国诸家姓⽒中笔画最少的⼀个姓⽒。
丁⽒,起源地于⼭东淄博,后繁衍⾄全国,乃⾄世界各地。
据《姓⽒考略》云:丁⽒望出济阳,济阴。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西汉时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公元290-306年在位),从陈留郡分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置,在今⼭东省定陶县⼀带。
秦汉时期,丁⽒的聚居地主要在今⼭东、江苏、河南省境,同时已有迁⾄今河北、陕西、⼴西、湖北等省者,在三国两晋时期,发展到了长江下游地区。
祖籍:济阳,祖宗:丁公亻及,郡望:济阳郡梦松堂钟德堂。
关于丁姓的出处有三,据《通志.⽒族略》记载,丁⽒源⾃姜姓,始祖是齐太公⽣丁公亻及,其⽀系⼦孙以丁为⽒。
⼜依《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记载,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导致军⽤不⾜,遂令孙筐⼀族为丁⽒。
另据《东⾥⽂集》记载,西域⼈,多名丁,⼊中国后,以丁为姓。
望族居济阳郡(今⼭东定陶县⼀带)。
另有关史籍认为丁姓⾄少有五⽀来源。
第⼀⽀见诸于《姓⽒考考略》,该书云:“太公⾦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
”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
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字记载。
丁⽒的第⼆⽀姓源来⾃于姜⼦⽛⼀族。
姜⼦⽛是周朝的⼤功⾂,⼉⼦姜及死后,也被周王追谥为丁公,其⼦孙便以丁为姓,藉此缅怀先祖曾位尊丁公。
史书记载较为详细。
“丁⽒,姜姓,齐太公⽣于公,⽀孙以丁为⽒。
”(见《通志.⽒族略.以次为⽒》)“齐太公⽣于公,⽀孙以谥为姓。
”(见《元和姓纂》)⾃从这⼀⽀丁姓问世之后,其散居的地盘最⼴,⼈数最多。
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中国的丁姓⼤都源⾃这⼀世系。
这⼀系的主要发源地,在今⼭东济阳。
姓⽒书说“系承姜,望出济阳”,即是证明。
丁⽒的第三⽀姓源,始于三国时期。
三国时东吴孙匡将军⼀族的后⼈全部改姓丁。
这就是《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所说的:孙权的族⼈因过失造成军粮仓库失⽕,贻误了战机,孙权⼤怒,不许孙匡姓孙。
孙匡的后代⼦孙也被迫因袭丁姓。
从三国时期开始,在丁姓之中,于是有了三⽀姓源,同在繁衍滋长,承袭相传。
后来出现的丁姓第四⽀和第五⽀姓源。
⼀⽀是西域⼈改姓为丁,⼀⽀则改⾃丁⽒。
这样,丁姓就出现了5个分⽀,即丁侯之后,丁之后,孙匡之后,西域⼈改姓,于庆之后,他们共同组成了丁姓的庞⼤阵容。
丁⽒名⼈,不绝于史。
汉时,有帮刘邦打天下、被列为“⼗⼋元功”之⼀的丁复,项⽻的部将丁公,东汉经学家丁恭;孙权的⼤将丁奉,颇受曹操赞赏的才⼦丁仪、丁等。
清时有丁宝桢、丁⽇昌、丁汝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丁耀亢等,其中丁⽇昌在光绪年间,任江苏巡抚,是洋务运动中的活跃⼈物。
丁姓当代名⼈,⾸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者丁肇中。
丁姓⼈家传统对联有:梦松应兆,刻本事亲。
留仙⼥塔,⼈名宦祠。
⼀、丁⽒族⼈初迁⽇照及其发展
相传周代姜太公的长⼦,封为丁公,遂以封号为姓⽒,从此开始有丁姓。
“丁世系⾃公之后,在齐为公族,繁衍与姜⽒等;其后分析离迁南北,祖远不可稽”。
然⽽丁⽒家族有史可据的,则是世居湖北武昌的远祖丁兴,在元末天下纷乱时,以铁枪奔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呼为“⿊丁”。
其后,以军功除淮安海州卫百户,⼦孙世袭⽽定居其地。
明初,沿海边境不时为倭寇所扰,⽇照丁⽒始祖顺以避乱从海州迁来⽇照,定居于城南刘家寨迤东⼆⾥许,傅疃河北,丁家楼的东北隅,后⼈呼其处为丁家庄。
其时,族⼈由海州迁来⼭东者,尚有去诸城、寿光、潍县、莱阳、黄县、东平和沾化等县定居者。
其它尚有迁往河南永城、⿅⾢和南京江浦者。
据最近了解,在东明县宋庄村的碑记记载,此处丁⽒系明永乐年间由青州府⽇照县迁来。
可能是顺之弟丁昂的后裔。
当时,明朝廷令郡县募壮⼠守沿海哨墩,丁顺以勇敢中选,遂以军籍⾪青州伍。
之后,⼦孙均事农业,勤劳耕作,家道⼩康。
其后传四世⽆⽂,名讳均失记⽆考。
另据台湾政治⼤学丁原澧先⽣和其⼦丁肇宾根据《海州⼤谱略》研究考证,始祖丁顺⾄⼀世良儒之间,其名讳失考者仅为两世,⽽⾮四世,顺有⼀⼦名“照”,照有⼀⼦名“钊”,“钊”之⼦名“良儒”,此说仍需待考。
清康熙⼗⼀年(1672)初修家谱时,即以有姓名的六世丁良儒为⼀世,然其兄弟、⼦侄若⼲亦不可考;⼆世丁尧
受“⼤马徭”之困,家境不⽀,⼏乎倾家荡产,不得已携家迁往涛雒场。
丁尧有四⼦,长(⽼长⽀),⼆珮(⽼⼆⽀),三少亡,四珩(⽼四⽀)。
丁珩(1565-1638),字荆璞,⽼四⽀,三世(始祖丁顺后第⼋世),涛雒⼈。
丁珩有⼆⼦,长房允元,⼆房允登。
丁⽒⾃明初迁⽇照⾄⽼四⽀三世。
历经近⼆百年才从事笔耕,始有⽂墨,因丁珩“痛念先荫凋零,⼀意向儒业,倾赀延名宿,督之就塾执经”。
倡
导族⼈读书者⽇多。
其后,补弟⼦员者有之,中秀才者有之,此为丁⽒有功名之始,故⽽家声稍振,门户稍昌。
丁珩谢世后,葬于德靖⼭南坡之丁家林。
⽇照县志传载:丁珩不以⼦贵受封⽽⾃倨,⾃谦⼀如寒素时;“……不⾯誉⼈长,不背毁⼈之短,古君⼦也……”
丁允元(1602-1671),字长仁,号右海,⽼四⽀长房,四世,涛雒⼈。
丁允元有⼦⼗⼆⼈。
乃明天启甲⼦科举⼈,崇祯⾟未科进⼠。
历任中书科中书舍⼈、京闱同考官、户部给事中、江南苏州知府、庐州兵备道副使等职。
他在留京任户部给事中时,“彼此照有⼤徭役,岁破中⼈之产数⼗家;富者贫,贫者窜,⾢⼏不⽀矣”。
他痛恨⼭东⽇照这种“签⼀⽽扳⼗”的沉重劳役骚扰百姓,上《特申瘠⾢之苦疏》给朝廷,请⾏“条鞭法”,禁签报民差,以减轻民众的负担,使百姓得以活命。
他⼜弹劾都御史袁鲸逆党遗孽,后竟以“不畏强御,上劾权相”⽽被外调苏州府知府。
他为官清廉,在任苏州知府时,苏民称他为“赔钱太守”。
他任庐州兵备道副使时,奉旨丈量⼟地,⼒排虚报陋例,据实向上呈报,不虚报邀功请赏。
他⼜⼤胆地纠正⼆千余⼈的所谓邪教冤案,使他们保全了性命,但却受到抚军的诬谄,被就地免职。
后来真相⼤⽩,朝廷补他为陕西榆林道台。
此时他已
⼆、⽇照丁⽒宗族的主流——⽼四⽀长房之⼗⼆⽀
⽼四⽀长房的丁允元有⼦⼗⼆⼈,长泰、⼆春、三时、四易、五昱、六、⼋早夭、七晨、九晟、⼗景、⼗⼀昆、⼗⼆昂。
因⼆春⽆嗣,六、⼋早夭,实际上⽼四⽀长房的后代是丁⽒九⽀。
由1925年七修《⽇照丁⽒家乘》算起,当时在世的丁⽒族⼈近两万⼈,近九成丁⽒族⼈出⾃此丁⽒九⽀。
其中:长⽀丁泰的后代约占四分之⼀,三⽀丁时的后代约占六分之⼀强,五⽀丁昱的后代约占七分之⼀强,⼗⼆⽀丁昂的后代约占⼋分之⼀。
⽇照丁⽒家族的乡贤名宦及儒学之⼠,也⼤都出⾃这⽼四⽀长房的丁⽒九⽀。
这也就是⽇照丁⽒家族繁衍兴隆的开始。
丁泰(1628-1680),字来公,号洛湄,⽼四⽀长房长⽀,五世,涛雒⼈。
清顺治丁⾣科举⼈,戊戌科进⼠。
他在河南陈留县任知县时,与民休养⽣息,以解民困。
陈留遭兵燹之后,宽徭缓征,招徕逃户,民皆复业。
陈留濒临黄河,河⽔常暴涨,淹⾄城边。
他率众筑城堤防,保卫陈留,永免⽔患。
清康熙⼗四年(1675)补授吏部给事中后,“职司⾔路”,他即具有升员改补、查追侵欺⼆疏,后⼜具有豫东漕折⼀疏、屯粮悬额⼀疏,后在任⼯科给事中期间,具有河⼯管理报地未尽疏,⼜具有营兵需饷⼀疏,为河南、⼭东、⼭西闹饥荒,⼜具有缓征遇籴⼆疏,以苏民困。
以上诸疏都是为了国计民⽣⽽上奏朝廷的,对改⾰运输漕粮、减免地⽅拖⽋、严惩贪官污吏、治理黄河、赈灾民等都有⼀定贡献。
此时,郑成功据台抗清,清廷严令海禁,沿海居民数⼗年不能从事赖以⽣存的捕鱼和海运业,⽣活苦不堪⾔,多数失业转徙。
他具有开海禁疏上奏朝廷,以家居濒海和海滨之情形,补陈滨海情形⾈楫道路,陈述海禁弊端。
海禁应开。
这使⼭东、江苏活动开禁,民庆更⽣。
在他去世三⼗年之后,清康熙帝还问起他的事情,可见他不凡的治国才⼲了。
丁时(1634-1698),字及庵,另字忆慈,号钝斋,⽼四⽀长房三⽀,五世,涛雒⼈。
清康熙丁未科进⼠,历任内阁中书等职。
内阁⼤学⼠李⾼阳、冯益对他⼗分器重。
清康熙⼗⼀年(1672)返乡居家,⾮常关⼼民间疾苦,凡亲朋困难及⽥赋、丁役不能完纳者都尽⼒资助。
居家时受知县杨⼠雄之邀与本县李璇⼀起倡修《⽇照县志》。
该志“记载详明,议论得体”,“⼈称良史”,为后世留下⼤量翔实可靠的历史资料。
同时,在他主持下进⾏初修《⽇照丁⽒家乘》,确定了以其⾼祖丁良儒为⼀世的⽇照丁⽒世系,消除了⽇照丁⽒的“前世淳朴少⽂,世系宗⽀茫⽆考据”的状况。
初修《⽇照丁⽒家乘》“则⽊本⽔源,按籍如在,虽世远⽽⼈不湮云”。
晚年修筑“万松别墅”,常和⼆、三知已者相约于内,吟诗唱词,互相酬和。
著有《半奎楼集》,诗作在境内⼴为流传。
在他去世之际,乡⼈学者为他私谥为“名列贤书”的“⽂简先⽣”,并慨叹地说:活⽂献没了。
丁昱(1640-1725),字⽤晦,号朗倩,⽼四⽀长房五⽀,五世,涛雒⼈。
清康熙丙戌科举⼈,后在会试中因半字之差,险些罹⼊⽂字狱,蒙怨⼗载,在清康熙帝亲政后,⽅蒙昭雪。
他⽆意再去会试。
⼆⼗年后被选拔为睢宁知县。
其时,该县困于⽔旱,被兵凋残;他轻徭减税,为民请命,拒绝上司突加新垦的赋税,但当知其不可挽回之时,不为五⽃⽶折腰,毅然辞官回籍。
去时,“⾏李萧然,图书⼀箧”⽽已。
他“志洁⾏清,不乐仕进”,年逾
⼋⼗,犹劝勉族⼈向学,“⼿不停披,⼝授经义”。
丁⼠⼀(1665-1732),字鹗荐,号河峰,⽼四⽀长房三⽀,六世,苗家村⼈。
清康熙壬午科举⼈,丙戌科进⼠,历官四川什邡县知县、户部陕西司主事,江西道监察御史、福建按察使、江西布政使等职。
在什邡县他奋⼒兴学,常集⼠⼦讲论⽂章,经他栽培有10余⼈乡试中举,誉满四川。
任福建按察使时,奉命赴台湾巡视,安抚百姓,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严禁官兵骚扰百姓。
公事之余考察当地风俗,绘图24幅,流传⾄今。
后提拔为江西布政使,因受查嗣庭(⾦庸的先祖)⽂字狱冤案牵连被⾰职。
著有《此游⽇记》、《舂余集》、《三⼭诗草》、《⽀邛集》、《双砚斋⽂稿》等。
其三⼦丁宜曾(1707-1773)著有《农圃便览》,“⽬为布帛菽粟,⼈皆⽤也”。
丁⼠⼀为清⼀代丁⽒官品之极。
当时曾有“祖孙⽗⼦兄弟叔侄同进⼠”匾额,祖孙系指允元、⼠⼀;⽗⼦系指允元、泰,允元、时以及时、⼠⼀;兄弟系指泰、时;叔侄系指泰、⼠⼀。
在科举时代,⼀门三进⼠即视为殊荣,丁⽒⼀门祖孙⽗⼦兄弟叔侄四进⼠则过之。
⾄允元的曾孙丁续曾、丁勺曾进⼠题名之后,就是⼀门六进⼠了,在⼭东乃⾄全国可谓轰动⼀时,奠定了⽇照第⼀家族的基础。
总之,丁⽒⾃允元之后,读书之泽未衰,甲⼄之科未断,簪缨相继。
据查,清代267年中,全县中举者179⼈,丁⽒就占49⼈;中进⼠者41⼈,丁⽒有14⼈,各占三分之⼀强,⽂风之盛为鲁省各地少有。
丁⼠可(1681-1754),字⾏我,号峙奎,⽼四⽀长房⼗⽀,六世,涛雒⼈。
清雍正甲⾠科举⼈,由云南抱母井盐课⼤使仕⾄姚州知州,护理姚安府知府。
他“⼀⽣以清廉仁明⾃⽮,宽严交济,正⼈⼼,励风俗,劝农桑,赈孤贫,造多⼠,民咸德之”。
载州志者“如修浚崩坝,⾰除包纳,运送兵⽶,承领绝⽥,尤深⼊⼈⼼”。
丁续曾(1679-1755)字古似,号霍庵,⽼四⽀长房⽀,七世,清康熙⼄末年进⼠,历官归安知县。
他勤于吏治,关⼼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
后告归课⼦孙,守先业。
丁勺曾(1681-1773)字幼⽂,号稽岑,⽼四⽀长房三⽀。
清康熙戊戌年(1718)联捷进⼠。
历任宿松知县,⼴德知州。
他幼⽽聪颖,与兄续曾同砚攻苦孙峨⼭。
为官后政绩卓著。
有《幼⽂制艺》⾏世。
丁恺曾(1697-1761),字萼亭,号统九骚⼈,⽼四⽀长房五⽀,七世,奎⼭郭家湖⼦⼈。
清雍正癸卯科拔贡⽣,与秦露、李在郛⼆⼈同为“海曲三君⼦”。
他“少负异才,博览群书,为⽂豪放不羁;奇⽓溢⾏间,选拔⼊都,名动公卿”。
他在中年后绝意仕进,闭户潜⼼著书。
他“所居望奎楼架罗数千卷,冥⼼探讨”。
著有《说书偶笔》、《四库全书存⽬》、《治河要语》、《韵法本俗》、《圆盖管窥》、《西海征》、《海曲⼀隅史》、《烟波钓叟歌直解》、《读书在⽬》、《望奎楼集》等。
他的著作博纳多采,包罗万象。
有他的裔孙丁惟熙所搜集的《望奎楼遗稿》刊印⾏世。
三、近代社会(1840-1919)的⽇照丁⽒⼈⼠
新变法派,有反封建民主⾰命的先驱,有的曾是新民主主义⾰命的⽃⼠,有的是经济建设的栋梁,有的是专家、学者等。
真是⼈物辈出,各有千秋,⼈才济济,各领风骚。
如:
丁守存(1812-1883),字⼼斋,号⽵溪,晚号⽯涛钓叟,⽼四⽀长房⼗⼆⽀,⼗世,涛雒⼈。
清道光⼄未科进⼠。
他历官户部主事、军机处章京、湖北督粮道、两署按察使加布政使衔。
他在求学时,除学习⼋股⽂外,还学习和钻研天⽂、地理、测量、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书籍。
鸦⽚战争之际,为对付外国侵略者,他赴天津制造炮船,此举虽未成,却制出了⾃动启爆的地雷和⽕炮,为近代较早的洋务派和著名的军事科学家。
时称中国的南北“⼆丁”之⼀(福建的丁拱⾠,⼭东的丁守存)。
1853-1860年到⼭东办理团防,在故⾥他设计出⽯雷、⽯炮和⽤碉堡战术对付太平军,其杀伤⼒和威胁⼒很⼤。
著有《造化原理》、《⽕法本论》、《丙丁秘⿕进程》、《筹河议》、《旷视⼭房全集》等。
其长⼦丁凤年(1834-1893)为清同治癸亥科进⼠。
曾任河南乡试同考官,涉县等知县;次⼦丁麟年为清光绪壬⾠科进⼠。
号称⼀门⽗⼦三进⼠;其家有李鸿章所书“⼀门三进⼠”的匾额。
丁⾉善(1829-1893),字少⼭,⽼四⽀长房三⽀,⼗⼀世,涛雒苗家村⼈。
监⽣,翰林院待诏。
清末著名⼩学家、⾦⽯学家、校仇学家、书法家,世称“⼭左宿学”。
——他⾃幼聪颖好学,从师于本⾢著名学者许瀚。
他精通⼩学,在⽂字、⾳韵、训诂等
⽅⾯有较深的造诣,都有精深独到的研究,不囿于前⼈之见,富有独创性。
在此基础上他精研⾦⽯之学,校刊古代群籍,取得了巨⼤的成就。
他所校刊的《说⽂解字》极为精审,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的影响。
他擅长书法,⼯⾪、篆、楷书;师法历代名家,博采众长,⾃成⼀家;其书不尚奇,不求怪,挺拔⽽隽媚,刚柔相济。
现河南许昌和济南千佛⼭,⾄今尚留有他的墨迹。
他著作宏富,有:《阮⽒钟⿍款识校录》、《说⽂部⾸句读》、《弟⼦职校录》、《吕⽒春秋校录》、《⽇省斋⽂集》、《篆字论语》等。
丁麟年(1870-1930),字绂⾂,号幼⽯,⼜号⽊多林,⽼四⽀长房⼗⼆⽀,⼗⼀世,涛雒⼈。
清光绪戊⼦科举⼈,壬⾠科进⼠。
历任户部郎中,陕西兴安府知府等职。
⾟亥⾰命后由陕西弃官回⾥。
之后,虽有就任上海道和烟台道的机会,他都不予理睬,只有在1920年,请他出任⼭东省图书馆馆长时,才满⾜了他⼀⽣“笃嗜⾦⽯,热爱考古,酷研篆籀,精练书法”以及收藏、⾦⽯和图书的夙愿。
他出⾝于进⼠世家,才智过⼈。
在任职期间,搜集了很多陶器、铜器、汉画、⽯刻等出⼟⽂物,时⼈谓之:“考古家公可当之”。
他还为图书馆收集到珍贵图书286种,6875册;其中明刻精本较多,使馆藏更加丰富。
著述主要有:《林馆吉⾦图录》、《林馆丛书》、《三代名器⽂字拓⽚集录》、《林馆钟⿍款识浅释》、《⽇照丁⽒藏器⽬》、《殷周名器考证》、《出⼟⽂物分类集录》、《⼭左乡贤书画甄录》等。
丁汝绶(1893-1962),字紫⽣,号⽯荪,⽼四⽀长房⼗⼆⽀,⼗⼆世,涛雒⼈。
著名琴师。
他⾃幼居住北京。
在中学毕业后,拜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为师;学习操琴,亦习唱京剧。
他常与王⼜宸、刘宏声等著名京剧演员交往,在他们帮助下,琴艺造诣渐深。
他曾为京剧⼤师梅兰芳操琴伴奏。
⾟亥⾰命后,他离京回到⽇照。
他见家乡演出的京剧曲谱⼟俗,与正宗京剧差距很⼤,便亲⾃校正改造。
为此,他经常为剧团登台演奏,调谐谱调,使县内京剧⼀时以谱正间圆⽽名噪四⽅。
他被京剧爱好者称为“操琴名师”。
著有《操琴要诀》。
丁惟鲁(1871-1954),字揆野,⽼四⽀长房长⽀,⼗三世,涛雒⼈。
清光绪⾟卯科(1891)举⼈,戊戌科(1898)进⼠,授翰林院庶吉⼠;奉调北洋襄办直⾪全省学务。
历任济南府知府、济西道观察使、⼭东东临道尹、北洋⼤学堂总办(校长)等职。
参与1895年的“公车上书”,主张维新变法,改⾰帝制,其政治观点与谭嗣同等⼈相同。
民国建⽴后,于1913年任留⽇学⽣副总监;1915年因反对复辟帝制,被选为国民代表;1916年冬,⽇本在⼭东设⽴民政署,引起民愤,他和王讷赴京交涉。
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其书法攻颜,尤善⼩楷。
晚年弃官归⾥,闭门读书,偶有达官贵⼈来访都被拒之门外。
他的著作有《⽇本学制纂要》、《新式万国地理》、《医学管窥录》、《揆野诗集》等。
丁惟晋,字象明,⽼四⽀长房长⽀,⼗三世,涛雒⼈。
清光绪⼄⾣科拔贡⽣,朝考⼆等,以知县⽤。
历任⼭西⼴灵、⼤同、阳曲,浙江永嘉、长兴等县知县,在任候补直⾪州知州,加知府衔。
他为政勤慎爱民,有“惠民之政,治民之绩……不啻以恒河沙数”之誉。
⼴灵、永嘉两县俱为其⽴有⽣祠。
在⼴灵县任内,值岁⼤饥,他请赈久⽽未⾄,为迅速拯救受灾黎民,不待呈准,即拨县库公款,并拿出私蓄,购粮急赈,为之全活者甚众。
上级初怒他专擅,后查明实情,即报请嘉奖记功。
永嘉县为⼀海⼝,居民五⽅杂处,民性颇⽋淳朴;⽽衙中胥役,每与豪强勾结,鱼⾁良善。
他到任后,⽴即整肃内部,惩汰猾役,锄强扶弱,以安民⽣。
⼀时弊绝风清,颂声洋溢。
其政绩并见于沪报。
著有《求德楼⽂稿、诗稿》。
丁汝彪(1866-1914)字孔章,⽼四⽀长房三⽀,⼗⼆世,苗家村⼈,曾任民政部咨议、⼭东巡警道道尹等职。
丁惟椽,字⽵怡,⽼四⽀长房三⽀,⼗三世,苗家村⼈,民初曾任⼭东⼤学校长。
四、对现代(1919-)⽇照丁⽒⼈⼠的寻踪
丁⽒⾃明洪武⼗三年(1380)迁来⽇照⾄今,已历时六百多年了,⼦孙繁衍数万⼈。
近百年来,丁⽒族⼈“闯关东”、“闯⾼丽”陆续迁居东北和朝鲜的很多。
在抗⽇战争中,⽇照丁⽒族⼈有不少青年⼈投奔到⼤后⽅或投奔到陕北等根据地去。
在解放战争中,则有不少⽇照丁⽒南下⼲部奔赴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开展⼯作。
还有不少的⽇照丁⽒去了台湾及美国、⽇本、西欧等地。
⽬前全国各省区、各⼤城市和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照丁⽒族⼈。
⽇照丁⽒犹如繁星,⼈才辈出,光照九州,其中有不少学有所成的佼佼者,丁肇中就是杰出的代表。
1903年考⼊保定师范,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留⽇官费⽣,⼊明治⼤学法学系学习。
1905年加⼊同盟会,⽮志匡复中华,追随孙中⼭先⽣致⼒于推翻满清建⽴民国的运动。
1906年,成为同盟会⼭东分会的主盟⼈。
并与蒋衍升创办《晨钟》周刊,揭露清廷腐败,宣传⾰命思想。
1907年春回国,先后任⼭东政法专门学校教师、校长。
他秘密发展同盟会员,联络省内同志,建⽴基层组织。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与⾰命党⼈积极响应,组织⼭东各界联合会,迫使⼭东巡抚孙宝琦宣布独⽴,响应⾰命。
当独⽴被迫取消后,他赴上海与黄兴晤商后与胡瑛回烟台发动起义,声援武昌。
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中华⾰命党,丁惟汾受命为⼭东省党部理事,负责全省党务。
同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与宋教仁等抵制袁世凯贿赂选举。
后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阴谋称帝,并对⾰命党⼈⼤加挞伐。
他为免遭横祸,于1914年避居原籍。
期间,他⽀持外甥薄⼦明发动⼭东各地同时起义,搞护国倒袁运动。
1916年3⽉到上海联络⼗七省国会议员通电讨袁,同时公告各国公使,决⼼诛除叛逆。
1917年北京政权落⼊段祺瑞之⼿,解散国会。
他南下⼴州襄助“⾮常国会”,成⽴军政府,选举孙中⼭为⼤元帅,展开护法之役。
1918年他赴上海组织建设社,发⾏《建设杂志》,并创办《北⽅周刊》⿎吹思想⾰新。
1919年10⽉,孙中⼭将中华⾰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他积极协助改组⼯作,后受命为⼭东⽀部长。
1921年2⽉⾮常国会在⼴州开会,他以北京议员⾝份赴会,选举孙中⼭为⾮常⼤总统。
翌年9⽉,孙中⼭在上海召集改组中国国民党会议,他为九名改组⽅案起草⼈之⼀,参加了《中国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总章》的草拟⼯作。
1924年1⽉在⼴州召开的国民党“⼀⼤”上,当选为第⼀届中央执⾏委员。
此时,他与⽑泽东相处甚洽。
会后,他奉命主持在北京的国民党北⽅执⾏部,与共产党⼈李⼤钊等开展对军阀的⽃争,成为国共合作的嚆⽮。
在此新形势下,北⽅的国民党组织发展很快,仅⼀年间,在北京即有14000余⼈;在⼭东发展到20000⼈。
1925年国民党右派——“西⼭会议”派在北京西⼭召开⾮法的中央全会,进⾏⼀系列反⾰命活动。
他极⼒反对,并与其他中委联名发出《致各级党部电》,斥责“西⼭会议”派。
1927年“四⼀⼆”事变时,他的思想有点偏向蒋介⽯。
当年秋天,他出任国民党中央党校训导长。
1928年,当选为国民党中执委常务委员,国民党政治会议委员及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并任国民党中央训练部长。
1931年6⽉,被选为中央党部秘书长;12⽉兼任监察院副院长。
1935年后历任五届、六届国民党中央常委。
1949年去台湾。
他的前半⽣对国民党的创建与民国的成⽴功绩颇⼤,有“蒋家天下丁家党,陈家⼀门三部长”之说,民国时期称之为“党国元⽼”。
他⼀⽣以清⽩⾃⽮,守⾝如⽟,以廉洁⾃奉,⽣活简朴。
但他重视教育,1935年在家乡⽇照涛雒西官庄创办“⿍⽴⼩学”进⾏义务教育,将历年的积蓄,购置百亩良⽥和⼗五间⽡房作为学产,延请名师,严谨治学。
⼀时本村外村、丁姓他姓来此⼊学受教育,有⼀百五⼗⼈之多。
当时“⿍⽴⼩学”是全县有名的教学质量较⾼的完全⼩学。
其⽗丁以此⼀⽣从事儒业,对⽂字、⾳韵颇有研究,曾著有《⽑诗正韵》⼀书,深得民初汉学家章太炎等⼈的赞赏。
丁惟汾的主要著述有:《诂雅堂丛著》6种50余万字。
丁基实(1903-1988),原名履俱,⼜名群、君⽺,⽼四⽀长房长⽀,⼗四世,涛雒西官庄⼈。
他少年失怙,跟随叔⽗丁惟汾在外,就读于青岛、天津等地。
1921年考⼊上海同济医⼯专科⼟⽊专业学习。
1924年,经郓代英、邓中夏介绍加⼊社青团,1925年春加⼊中国共产党。
同年8⽉,他与邓恩铭倡导成⽴“少年⽇照学会”,组织⽇照在济南学⽣安哲、郑天九、牟春霆(陈雷)、李平章等⼗余名会员,学习进步书刊,研讨时事政治,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参加共产党的⾰命活动。
1926年春,他介绍安哲、郑天九加⼊中国共产党。
北伐军攻克武昌后,他⽀持⽇照籍青年南下参加北伐。
1927年秋,他任中共⼭东省委组织部长。
1928年6⽉,他与爱⼈于培真⼀起赴莫斯科参加中共第六次代表⼤会。
回国后,根据共产党中央的指⽰,离济南赴上海⼯作。
1929年春,与刘少奇⼀起在中共满洲省委⼯作,任组织部长。
1930年4⽉,他因执⾏“⽴三路线”,搞极左的宣传活动,与其他中共党员和进步学⽣30余⼈,以所谓“满洲破坏案件”⽽被捕,关在沈阳监狱⾥。
据说,当时已内定他与饶漱⽯、赵尚志等七⼈枪决。
此时,中共满洲省委组织营救,即派内部关系到上海找他的叔⽗丁惟汾,利⽤亲属的上层关系,找张学良活动营救。
张学良答应此七⼈由枪决犯改为看守犯。
“九⼀⼋”事变后,⽇寇占领沈阳,丁惟汾派⼈通过关系,后营救成功,把他与同案关押的30余⼈在同⼀天交保释放。
他出狱后,在哈尔滨住了半年,在严重的⽩⾊恐怖下,与共产党组织失去联系。
之后,他赴德国留学,专攻⼯科。
1938年回国后,曾任国民参政员、⼭东省建设厅厅长。
解放后,调上海市城建局⼯作,
从事城市建设事业,享受⾼级知识分⼦待遇。
丁履观,⽼四⽀长房三⽀,⼗四世,苗家村⼈。
他是上世纪⼆、三⼗年代⼭东⼤学的著名教授,学识渊博,著作颇丰,美籍华⼈王浩就是他的弟⼦。
丁履德(1912-1972),字骥甫,⽼四⽀长房长⽀,⼗四世,朱家官庄⼈。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学,次年公费留学意⼤利,在都灵⼤学攻读航空⼯程。
抗⽇战争爆发以后,他即回国担任航空委员会航空机械学校教官。
1940-1944年,先后在西北⼯学院、浙江⼤学、西南联⼤任教。
1945年初,考取公费留学美国耶鲁⼤学深造,取得硕⼠学位。
1946年他应聘任美国钮沃克⼯学院教授。
1947-1948年任厦门⼤学、⼭东⼤学教授。
1950年被任命为⼭东⼤学⼯学院院长。
1952年他出任⼭东⼯学院院长。
他曾是第⼀、⼆、三届全国⼈⼤代表,中国民主同盟会⼭东省主任委员、⼭东省政协副主席、⼭东省科协副会长和⼭东省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等。
他为⼈虚怀⼤度,光明磊落,平易近⼈,深孚众望,是爱国知识分⼦的楷模。
他勤奋好学,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学识渊博。
他在航空⼯程和内燃机⽅⾯的造诣颇深,为我国⼯业科技和教育界培养了许多⾼级⼈才。
曾发表《飞机发动机废⽓喷射推进之商榷》、《螺旋桨叶素原理性能曲线直接积分法》等论⽂。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四⽀长房三⽀,祖籍涛雒镇。
1936年⽣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
1956年⼊美国密执安⼤学学习,1960年获硕⼠学位,1962年获博⼠学位。
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作。
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亚⼤学⼯作。
1967年起任美国⿇省理⼯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
主要从事⾼能实验物理,基本粒⼦物理,量⼦电动⼒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等⽅⾯的研究。
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希特各⾃独⽴地发现了J/Ψ粒⼦。
为此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美国布鲁克海⽂国家实验室的质⼦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
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