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距离和时间
初二物理测速仪计算题讲解
初二物理测速仪计算题的讲解
题目:小明用一个测速仪在平直的道路上对一辆汽车进行测速,得到了如下数据:测速仪距离汽车起点10米处时记录下汽车通过的时间为2秒,距离20米处时记录下汽车通过的时间为4秒。
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解析: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测速仪记录的数据来计算汽车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差。
根据题意,汽车通过10米到20米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是4秒减去2秒,即2秒。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汽车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并将其除以距离的差值来得到汽车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 距离/ 时间
距离= 20米- 10米= 10米
时间= 2秒
平均速度= 10米/ 2秒= 5 米/秒
最后,我们还可以计算汽车通过这段距离时的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可以通过求取汽车通过这段距离时的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 距离/ 时间
距离= 20米- 10米= 10米
时间= 2秒
瞬时速度= 10米/ 2秒= 5 米/秒
因此,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都是5米/秒。
1。
网络规划与设计:10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4.4.2 问题: 计数至无穷大
26
4.4.2问题: 计数至无穷大
27
4.4.2问题: 计数至无穷大
28
4.4.3 设置最大值
为了防止度量无限增大,可以通过设置最大度量值来 界定“无穷大”.
29
4.4.3设置最大值
▪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指定一个度量值来限定无穷大 ▪ 一旦路由器计数达到该“无穷大”值,该路由就会被标记
9
4.1.4路由协议特征
▪ 路由协议特性比较
10
4.2 网络发现
11
4.2.1 冷启动
▪ 路由器初始启动 -最初的网络发现 ▪直连网络写入路由表
12
4.2.2 初次路由信息交换
13
4.2.3 路由信息交换
14
4.2.4 收敛
▪ 路由器收敛完成 -当所有路由表包含相同网络信息
▪ 路由器继续交换路由信息 -当无新信息时收敛结束
15
4.2.4 收敛
▪ 网络在达到收敛前无法完全正常工作. ▪ 收敛的速度包含两个方面:
-路由器在路由更新中向其邻居传播拓扑结构变化的速度。 -使用收集到的新路由信息计算最佳路径路由的速度。
16
4.3 路由表维护
17
4.3.1定期更新: RIPv1 & IGRP
▪ 定期更新: RIPv1 & IGRP 路由器以预定义的时间间隔向邻居发送完整的路由表
▪ 当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就会发出触发更新: - 接口状态改变(开启或关闭) - 某条路由进入(或退出)“不可达”状态 - 路由表中增加了一条路由
21
4.3.4 随机抖动
同步更新:
当多路访问 LAN 网段上的多台路由器同时发送路由更新时. ▪同步更新的问题
五年级奥数学第10讲行程问题
相遇次数: 1, 2, 3, 4 两人所走走程和;S, 3S, 5S, 7S 则甲乙两地相距:1.4*3-0.6=3.6千米(?) 第4次相遇时,2人共走了7S,那么小赵的路程是 1.4*7=9.8 9.8/3.6=2……2.6(即9.8除以3.6等于2,余数是2.6, 即,小赵从甲地走到乙地,又回到甲地,又走了2.6千 米),也就是距离甲地2.6千米。
4.行程问题的电梯问题
电梯问题核心公式: 异向:电梯级数=(人速-电梯速)*时间, 同向:电梯级数=(人速+电梯速)*时间
• 例1 商场的自动扶梯以匀速由下往上行驶,两个 孩子嫌扶梯走得太慢,于是在行驶的扶梯上,男 孩每秒钟向上走2个梯级,女孩每2秒向上走3个梯 级。结果男孩用40秒钟到达,女孩用50秒钟到达。 则当该扶梯静止时,可看到的扶梯级有: A.80级 B.100级 C.120级 D.140级 • 解析:若设电梯匀速时的速度为X,可列方程: (X+2)×40=(X+3/2)×50 解得 X=0.5 也即扶梯静止时可看到的扶梯级数= (2+0.5)1千米又逆流航行4
千米,第二天在同一河道中顺流航行12千米, 逆流航行7千米,结果两次所用的时间相等,假 设船本身速度及水流速度保持不变,则顺水船 速与逆水船速之比是: A.2.5:1 B.3:1 C.3.5:1 D.4:1
解析:典型流水问题。如果设逆水速度为 V,设
2011湖南选调:
• 电梯速:(2*50-16/6*30)/(50-30)=1 • 电梯级数=(2-1)*50=(X-1)*20
5.环形运动问题:
例1 甲、乙、丙三人沿着400米环形跑道进行
800米跑比赛,当甲跑1圈时,乙比甲多跑1/7圈。 丙比甲少跑1/7圈。若他们各自跑步的速度始终 不变,则当乙到达终点时,甲在丙前面: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量是距离、速度和时间。
其互逆关系可用乘、除法计算,方法简单,但应注意行驶方向的变化,按所行方向的不同可分为三种:(1)相遇问题;(2)相离问题;(3)追及问题。
行 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距离=速度×时间。
它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距离÷速度和 (2)相背而行:相背距离=速度和×时间。
(3)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在环形跑道上,速度快的在前,慢的在后。
追及距离=速度差×时间。
解决行程问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图示把题中的情节形象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分析数量关系,有助于迅速地找到解题思路。
两辆汽车同时从某地出发,运送一批货物到距离165千米的工地。
甲车比乙车早到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
甲车行完全程用了多少小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已知甲车比乙车早到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
这句话的实质就是:“乙48分钟行了24千米”。
可以 先求乙的速度,然后根据路程求时间。
也可以先求出全程165千米是24千米的多少倍,再求甲行完全程要用多少小时。
解法一:乙车速度:24÷48×60=30(千米/小时) 甲行完全程的时间:165÷30—4860=4.7(小时) 解法二:48×(165÷24)—48=282(分钟)=4.7(小时) 答:甲车行完全程用了4.7小时。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420千米。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
第一辆每小时行42千米,第二辆汽车每小时行28千米。
第一辆汽车 到乙地立即返回。
两辆汽车从开出到相遇共用多少小时?2、A 、B 两地相距900千米,甲车由A 地到B 地需15小时,乙车由B 地到A 地需10小时。
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遇时甲车距B 地还有多少千米?3、甲、乙两辆汽车早上8点钟分别从A 、B 两城同时相向而行。
数学春季教案 六年级-10 行程问题(一)
第10讲行程问题(一)[教学内容]春季六年级精英版,第10讲“行程问题(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利用行程问题中的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并结合分数、比、比例等的知识解行程类应用题,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数学思考理解数学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问题解决获得分析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和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行程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分数、比、比例等知识解决行程问题。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较复杂的行程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动画多媒体语言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本讲内容参考答案:自主探究例1:2420米例2:1.75小时例3: 39千米/时例4: 126分例5: 315千米例6: 150千米大胆闯关1、675米2、308千米3、10分钟4、7时40分5、11秒本讲内容的补充习题及答案:1、邮递员去送信,已知回来时沿原路返回,但速度提高了25%。
并且来、回的时间差是小时。
求往返一次用多少小时?路程速度时间去 1 1 5回 1 125% 4÷(5-4)×(5+4)=小时2、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出发时他们的速度比是3:2,他们第一次相遇后,甲的速度提高了20%,乙的速度提高了30%。
这样,当甲到达B地时,乙离A地还有280km。
那么A、B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3×(1+20%)=3.62×(1+30%)=2.6280÷(-÷3.6×2.6)=900千米3、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去B,出发后,甲、乙两车的速度的比是5:4。
当甲车行至中点时,乙离中点还差60千米。
当乙车到达中点后,速度提高50%。
当甲到达B地时,乙离B地还有多少千米?÷5×4=—=60÷=600千米-÷4×5=4×(1+50%)=6÷5×6=600×(-)=30千米4、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两车第一次在距A地32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各自到达B、A两地后,立即沿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A地64千米处相遇。
奥数行程问题及公式
在郑州小升初考试中,数学试题基本为奥数题目。
其中,行程问题类的奥数题占了很大的分值,尤其是应用题,经常会考到行程问题。
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行程问题应用题,小编整理了行程问题的学习资料和35道经典练习题和详解如下:1、行程问题:行程问题可以大概分为简单问题、相遇问题、时钟问题等。
2、常用公式:1)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2)速度和×时间=路程和;3)速度差×时间=路程差。
3、常用比例关系:1)速度相同,时间比等于路程比;2)时间相同,速度比等于路程比;3)路程相同,速度比等于时间的反比。
4、行程问题中的公式:1)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2)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例1:一辆汽车往返于甲乙两地,去时用了4个小时,回来时速度提高了1/7,问:回来用了多少时间?分析与解答:在行程问题中,路程一定,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也就是说速度越快,时间越短。
设汽车去时的速度为v千米/时,全程为s千米,则:去时,有s÷v=s/v=4,则回来时的时间为:即回来时用了3.5小时。
评注:利用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解题,其中任一项固定,另外两项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正比或反比)。
例2:A、B两城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计划用6小时从A城开到B城,汽车行驶了一半路程,因故障在中途停留了30分钟,如果按原计划到达B城,汽车在后半段路程时速度应加快多少?分析:对于求速度的题,首先一定是考虑用相应的路程和时间相除得到。
解答:后半段路程长:240÷2=120(千米),后半段用时为:6÷2-0.5=2.5(小时),后半段行驶速度应为:120÷2.5=48(千米/时),原计划速度为:240÷6=40(千米/时),汽车在后半段加快了:48-40=8(千米/时)。
答:汽车在后半段路程时速度加快8千米/时。
例3:两码头相距231千米,轮船顺水行驶这段路程需要11小时,逆水每小时少行10千米,问行驶这段路程逆水比顺水需要多用几小时?分析:求时间的问题,先找相应的路程和速度。
六年级上册导学练备课稿--10.距离和时间
课题
10距离和时间
课时
1
备课
形式
学习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知识目标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的记录。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关心新科技等社会问题。
3.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3.回归课初,解决问题:学生的百米跑用了15秒,世界冠军万米跑的成绩是28分钟,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
4.课堂小结
重点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难点
学会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导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谈话:学生的百米跑用了15秒,世界冠军万米跑的成绩是28分钟,他们谁跑得快?
2、学生猜测谁跑得快。
3、揭示课题:距离和时间。
2、小组探究,自主学习。
1.初步受距离和时间的关系,学习秒表的使用方法。
2.教师总结:速度一定,时间越长,经过的距离越长;时间越短经过的距离越短。时间相同,经过的距离越长,速度越短,经过的距离越短,速度越慢。
3.谈谈你对这节课的表现如何?
5、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请同学们课下根据自己5秒走的路程和从家到学校用的时间,估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2.查阅列车时刻表及铁路沿线各地之间的距离,分析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教给学生使用秒表的方法
学生用正常的步伐走5米和10米,分别测量出用了多长时间。
分析:走的越远越长。
2.测量每段距离用的时间。
学生自愿分成“百米组”和“玩具组”。
数学暑期实验版教案 五升六-10 行程问题(一)
《佳一数学思维训练教程》教案第二课时本讲教材及练习册答案:教材:探究类型1:100÷(1.5+1)=40秒 2×40=80(米) 探究类型2:640÷(100+60)=4(分)100×4=400(米)60×4=240(米)400-240=160(米)探究类型3:250-100=150(米)18×100=1800(米)1800÷150=12(分钟)探究类型4:180÷60=3(分)(90×3+180)÷2=225(米)探究类型5:75×3-55=170(千米)大胆闯关:1.(100+80)×5÷(100-80)=45(分钟)(45+5)×100=5000(米)2. 2400×3÷(70+50)=60(分)3. 相遇时间:108×2÷(54-48)=36(分钟)两地距离:(54+48)×36÷3=1224(千米)练习册:1. 两车路程差:32×2=64(千米)相遇时间:64÷(56-48)=8(时)两地距离:8×(56+48)=832(千米)2. 两车相遇时间:480÷(35+45)=6(时)燕子飞行路程:6×50=300(千米)3. 相反方向两人第一次相遇需要时间:3000÷(160+240)=7.5(分)同向出发乙追上甲所用时间:3000÷(240-160)=37.5(分钟)4. 小明准时到校所需时间:3÷15=0.2(时)逆风开始1千米所用时间:1÷10=0.1(时)所剩时间:0.2-0.1=0.1(时)剩下2千米的速度:2÷0.1=20(千米/时)5. 第一次相遇两人合走一个全程各需40分钟,第二次相遇两人合走3个全程各需40×3=120(分)B的速度:(6000+2000)÷(40×3)=66.7(米/分钟)A的速度:(6000+4000)÷(40×3)=83.3(米/分钟)。
计数单位与数位
计数单位与数位计数单位与数位的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是我们衡量、计算和描述事物的基本工具。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一些常见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一、计数单位1. 时间单位:时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用时间单位来描述事件的发生和持续时间。
常见的时间单位有秒、分钟、小时、天、周、月、年等。
例如,一分钟有60秒,一小时有60分钟,一天有24小时。
2. 距离单位:距离是我们衡量空间位置的基本概念。
常见的距离单位有米、千米、英里、海里等。
例如,一公里等于1000米,一英里约等于1.609千米。
3. 重量单位:重量是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结果,用于衡量物体的质量大小。
常见的重量单位有克、千克、磅、吨等。
例如,一千克等于1000克,一磅约等于0.454千克。
4. 容量单位:容量是用来衡量物体能够容纳其他物质的大小。
常见的容量单位有升、毫升、加仑、盎司等。
例如,一升等于1000毫升,一加仑约等于3.785升。
二、数位1. 十进制:十进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计数方式,它基于数字0-9,以10为基数。
每一位的权值是10的幂次方。
例如,1234表示的是1个千位数、2个百位数、3个十位数和4个个位数。
2. 二进制:二进制是计算机系统中广泛使用的计数方式,它只包含数字0和1,以2为基数。
每一位的权值是2的幂次方。
例如,1010表示的是1个八位数、0个四位数、1个二位数和0个一位数。
3. 八进制:八进制也是一种常见的计数方式,它基于数字0-7,以8为基数。
每一位的权值是8的幂次方。
例如,123表示的是1个百位数、2个八位数和3个个位数。
4. 十六进制:十六进制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的计数方式,它基于数字0-9和字母A-F,以16为基数。
每一位的权值是16的幂次方。
例如,1A7表示的是1个256位数、10个十六位数和7个个位数。
三、数位的应用1. 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中广泛使用二进制和十六进制来表示和处理数据。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及公式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及公式》1、行程问题:行程问题可以大概分为简单问题、相遇问题、时钟问题等。
2、常用公式:1)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2)速度和×时间=路程和;3)速度差×时间=路程差。
3、常用比例关系:1)速度相同,时间比等于路程比;2)时间相同,速度比等于路程比;3)路程相同,速度比等于时间的反比。
4、行程问题中的公式:1)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2)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3)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4)水流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5、基本数量关系是火车速度×时间=车长+桥长1)超车问题(同向运动,追及问题)路程差=车身长的和超车时间=车身长的和÷速度差2)错车问题(反向运动,相遇问题)路程和=车身长的和错车时间=车身长的和÷速度和3)过人(人看作是车身长度是0的火车)4)过桥、隧道(桥、隧道看作是有车身长度,速度是0的火车)例1:A、B两城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计划用6小时从A城开到B城,汽车行驶了一半路程,因故障在中途停留了30分钟,如果按原计划到达B城,汽车在后半段路程时速度应加快多少?例2:两码头相距231千米,轮船顺水行驶这段路程需要11小时,逆水每小时少行10千米,问行驶这段路程逆水比顺水需要多用几小时?例3:汽车以每小时72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到达后立即以每小时48千米的速度返回到甲地,求该车的平均速度。
例4: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到300千米外的乙地去,在一开始的120千米内平均速度为每小时40千米,要想使这辆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50千米,剩下的路程应以什么速度行驶?例5: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行驶,下午1时到;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行驶,下午1时到;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行进,上午11时到;如果希望中午12时到,应以怎样的速度行进?例6:一架飞机所带的燃料最多可以用6小时,飞机去时顺风,时速1500千米,回来时逆风,时速为1200千米,这架飞机最多飞出多远就需往回飞?例7:有一座桥,过桥需要先上坡,再走一段平路,最后下坡,并且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相等,某人骑车过桥时,上坡平路,下坡的速度分别为每秒4米、6米、8米,求他过桥的平均速度。
小升初数学行程问题计算公式及例题解析
小升初数学行程问题计算公式及例题解析1、行程问题:行程问题可以大概分为简单问题、相遇问题、时钟问题等。
2、常用公式:1)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2)速度和×时间=路程和;3)速度差×时间=路程差。
3、常用比例关系:1)速度相同,时间比等于路程比;2)时间相同,速度比等于路程比;3)路程相同,速度比等于时间的反比。
4、行程问题中的公式:1)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2)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3)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4)水流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5、基本数量关系是火车速度×时间=车长+桥长1)超车问题(同向运动,追及问题)路程差=车身长的和超车时间=车身长的和÷速度差2)错车问题(反向运动,相遇问题)路程和=车身长的和错车时间=车身长的和÷速度和3)过人(人看作是车身长度是0的火车)4)过桥、隧道(桥、隧道看作是有车身长度,速度是0的火车)例9:已知某铁路桥长1000米,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共用120秒,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80秒,求火车的速度和长度。
分析:本题关键在求得火车行驶120秒和80秒所对应的距离。
解答:设火车长为L米,则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行驶的距离为(1000+L)米,火车完全在桥上的行驶距离为(1000-L)米,设火车行进速度为u米/秒,则:由此知200×u=2000,从而u=10,L=200,即火车长为200米,速度为10米/秒。
评注:行程问题中的路程、速度、时间一定要对应才能计算,另外,注意速度、时间、路程的单位也要对应。
例10:甲、乙各走了一段路,甲走的路程比乙少1/5,乙用的时间比甲多了1/8,问甲、乙两人的速度之比是多少?分析:速度比可以通过路程比和时间比直接求得。
小学科学六上《10、距离和时间》PPT课件 (9)
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
第一名: 刘翔(中国),12秒91(平世界纪录); 第二名: 特·特拉梅尔(美国),13秒18; 第三名: 安·加西亚(古巴),13秒20。
• 通过距离都是110米,用 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就快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 在相等的距离内,用的时 间短的运动较快。
速度的比较
速度的比较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距 பைடு நூலகம்长的运动较快。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通过距离长的运动较快, 反之运动较慢。
⑵比较通过相同距离所用时间。 所用时间短的运动较快, 反之运动较慢。
10行程问题
十、行程问题在关于走路、行车等匀速运动中,已知距离、时间和速度三个数量中两个量的值,求第三个量的值,这类问题叫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大致上说有以下情形,其解法要点是:(1)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的时间=距离÷速度和;(2)同时同地背向而行:距离=速度和×时间;(3)同时同向而行,慢前快后:追及时间=距离÷速度差;(4)同时同地同向而行,慢后快前:距离=速度差×时间;注;这类问题的特点数量带有方向性,速度均匀无变化,而且行程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它可以包括平均问题,和差问题,盈亏问题,鸡兔问题等各种问题,所以在解答复杂的行程问题时要掌握各种问题的特点。
1.甲乙两地相距98千米,某人2小时前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自甲地去乙地,而乙地另一人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向甲地行进,几小时后二人相距2千米?2.一飞机从甲地飞往乙地,计划每分钟飞行9千米,现将速度提到每分钟飞行12千米,结果比计划早到30分钟。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3.某人骑摩托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46千米,行了2.5小时恰好走了全程的一半,然后速度比原来增加4千米,还需几小时可到乙地?4.甲乙二人从相距6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5小时相遇,若从同地同时同向而行,6小时甲在乙前12千米,求二人的速度。
5.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客货二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货车速度每小时30千米,客车速度每小时20千米,货车到达乙地后停留0.5小时后返回甲地,从甲地出发后经几小时两车相遇?6.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骑车相向而行,甲时速20千米,乙时速18千米,二人相遇时距中点3千米。
求全程。
7.自行车时速15千米,汽车所用的时间是自行车的5倍,而所行使的路程是自行车的18倍,求汽车时速。
8.甲以一定的速度走完一段路需3小时,乙所走的路程是甲的5倍,而速度是甲的一半,求乙所用的时间。
9.一架飞机飞出时每小时950千米,飞回时每小时850千米,往返只需4小时,问最远飞出多远就应飞回?10.某人骑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每小时30千米,回时每小时75千米,回时比去时少用6小时。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第10课《距离和时间》(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第10课《距离和时间》(教案)引言: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学习了很多有关物理世界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而距离和时间是最基本的两个物理量之一。
本篇教案将以小学科学第三单元第10课《距离和时间》为核心,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距离和时间的正确理解,并培养他们对于测量和计算这两个概念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描述距离和时间的概念。
2. 培养学生使用简单工具(如尺子、秒表)测量距离和时间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简单计算求解距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秒表、课件或黑板。
2. 实验材料:小球、纸条、标记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a. 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速度的概念。
b. 引入新课题:距离和时间的概念。
与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距离单位和时间单位,如米、千米、小时、分钟、秒等。
c. 引出问题:你知道如何测量距离和时间吗?请举例说明。
2. 活动一:测量距离a.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至少准备一条纸条和一支标记笔。
b. 学生围坐在教室的一边,每个小组一人坐在教室的另一边。
c. 学生使用标记笔在纸条上标记出两个点,分别表示起点和终点。
d. 学生用直尺或尺子测量起点和终点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e. 小组成员交换位置,重新进行测量,比较结果。
3. 活动二:测量时间a. 让学生拿出秒表,并向他们解释如何使用。
b. 学生以单独或小组的形式,选择一个简单的跑步或走路活动,使用秒表来测量他们所需时间。
c. 学生记录下测量结果,并与同伴分享。
4. 活动三:距离和时间的计算a.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选择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小朋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和时间。
让他们测量并记录下来。
b. 随后,学生通过计算并相互比较距离和所需时间的关系。
c. 引导学生总结出距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式,并绘制出简单的图表。
5. 结束活动:a. 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经验和发现。
四年级常考的奥数题:距离时间的问题
四年级常考的奥数题:距离时间的问题(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四年级常考的奥数题:距离时间的问题四年级常考的奥数题:距离时间的问题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
物体从高处掉落的速度和时间
物体从高处掉落的速度和时间一、重力加速度物体从高处掉落时,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其速度会不断增加。
重力加速度是指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每秒钟速度增加的量。
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大约为9.8 m/s²,但这个值会受到地理位置、海拔等因素的影响。
二、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重力作用下,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因此,在自由落体运动中,所有物体在同一地点下落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三、物体下落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物体从高处掉落的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其中,v 表示物体下落的速度,g 表示重力加速度,t 表示物体下落的时间。
四、物体下落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物体从高处掉落的距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h = 1/2gt²其中,h 表示物体下落的距离,g 表示重力加速度,t 表示物体下落的时间。
五、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在实际情况中,物体从高处掉落时,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
空气阻力与物体的速度、形状、面积和空气密度等因素有关。
当物体下落的速度较小时,空气阻力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当物体下落的速度较大时,空气阻力显著增加,会减缓物体的下落速度。
六、降落伞和飞行器为了利用空气阻力减缓下落速度,人们发明了降落伞和其他飞行器。
降落伞利用面积较大的伞面产生空气阻力,使降落伞下的物体在空中缓慢下落。
飞行器则通过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和空气阻力平衡,实现空中飞行或缓降。
物体从高处掉落的速度和时间涉及到重力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空气阻力等因素。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下落的规律,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一只苹果从树上掉落,苹果离地面的高度为10米,求苹果落地所需的时间。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h = 1/2gt²,我们可以求出苹果落地所需的时间。
消防510折返跑规程
消防5×10折返跑规程
消防5×10折返跑规程是指每天进行51公里的折返跑训练,分为5组,每组跑10公里。
具体规程如下:
1. 训练时间:每天早上6点开始,按照训练要求完成51公里的折返跑。
2. 分组训练:将训练人员分为5组,每组人数相等。
3. 路线设定:根据训练场地和环境,规划出一条合适的往返路线,确保全程51公里的跑步。
4. 组间距离:每组之间的距离大约为1公里,保持组与组之间的一定距离,便于管理和组织。
5. 加油补给:在每个折返点设立加油补给点,为跑步人员提供水、运动饮料等补给物资,确保训练人员的体力消耗。
6. 指导员管理:每组分配一名指导员,负责组内人员的训练指导和组织管理。
7. 灵活调整:根据训练人员的体能状况和天气等情况,灵活调整训练计划和路线,确保训练的安全和效果。
8. 安全保障:在跑步过程中要注意交通安全和人身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并根据需要安排交通警察或工作人员协助。
9. 数据记录:记录每组的跑步时间和速度等数据,以便评估训练效果和个人进展。
10. 适应训练:根据训练人员的身体素质和跑步水平,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距离,培养持久力和耐力。
通过这样的规程,消防人员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折返跑训练,提高个人的体能素质,增强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为更好地履行消防救援任务提供保障。
匀加速直线运动等距离时间比例推导
匀加速直线运动等距离时间比例推导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匀加速直线运动。
可能你听到这些词就觉得头大,哎呀,听起来是不是很专业、很高深?别担心,今天咱们就用最简单、最接地气的语言,来聊聊这个看似复杂的物理概念。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原理,真心不难搞懂,就像你学骑自行车一样,刚开始有点忐忑,慢慢你就发现,哦,其实不就是这么回事嘛!要是把这个问题看成是个数学公式,你可能会觉得它很生硬,但只要咱们把它转化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瞬间就能明白了。
想象一下,你正坐在汽车上,车子突然启动了。
刚开始,车子加速的时候,你的身体可能会感觉有点被推向后座。
这就是加速度,车子在不断地变速,速度越来越快。
这就是匀加速的感觉,什么意思呢?就是车子每一秒加速的程度都差不多,速度增加得均匀不急不慢。
它不像突然打了个突如其来的“急刹车”,也不像开车不踩油门那样慢慢挪。
它就是稳稳地在加速。
好啦,说到这里,你也许会想,这和时间有什么关系呢?我告诉你,匀加速运动的一个神奇之处就在于,时间和距离之间有个非常特别的关系。
你试想一下,如果你在一段固定的时间里行驶了一段固定的距离,这段时间越长,车子行驶的距离肯定越长。
加速度越均匀,车子走的路程也就越长。
可是这里有个问题,时间的比例和路程的比例是不是完全相同呢?嘿嘿,答案可不是简单的“是”或者“不是”哦!匀加速运动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时间和路程的比例不完全成正比。
举个例子,假如你在匀加速的情况下走了一段路,第一秒你走了10米,第二秒可能你走了18米,第三秒可能你走了26米……是不是有点懵?你会发现,时间越长,路程并不是简单地加倍,而是越加越快。
也就是说,每一秒钟,车子行驶的路程不是固定增加的,而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快。
大家记得小时候玩过一个游戏,叫做“捉迷藏”吗?每次藏在角落里,听到对方喊的“准备好了吗?”心里就像有一股“加速度”在涌动。
你越等越急,心跳得越来越快,最后一瞬间,你冲出去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这种心理反应和匀加速运动有点相似,就是时间一秒一秒过去,速度也在不断变快。
时间和周期计算公式
时间和周期计算公式1.时间的计算公式:时间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量,用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持续性。
时间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来确定。
a.时间计算公式1:时间=距离/速度这个公式适用于物体以匀速运动的情况。
速度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如果我们知道物体移动的距离和速度,就可以通过这个公式来计算出物体运动所需的时间。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以20米/秒的速度移动了100米,那么它所需的时间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得到:时间=100米/20米/秒=5秒。
b.时间计算公式2:时间=1/频率这个公式适用于周期性事件,其中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事件次数。
如果我们知道事件的频率,就可以通过这个公式计算出每次事件所需的时间。
这个公式也可以表示为:时间=周期×事件次数。
例如,如果一个振动物体的频率为10赫兹,那么每次振动所需的时间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得到:时间=1/10赫兹=0.1秒。
2.周期的计算公式:周期是指一个周期性事件完成一次循环所需的时间。
周期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事件的频率计算得出。
a.周期计算公式:周期=1/频率周期的倒数就是频率,也就是单位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次数。
所以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事件的周期。
例如,一个振动物体的频率为10赫兹,那么它的周期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得到:周期=1/10赫兹=0.1秒。
b.周期计算公式:周期=时间/事件次数在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发生次数已知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公式计算出事件的周期。
这个公式也可以表示为:周期=时间×频率。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以20米/秒的速度移动了100米,使用5秒完成移动,那么它的周期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得到:周期=5秒/1次=5秒。
综上所述,时间和周期的计算公式包括时间=距离/速度、时间=1/频率、周期=1/频率和周期=时间/事件次数。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公式进行计算。
六年级上册单独修路问题公式。
六年级上册单独修路问题公式。
在六年级上册的数学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关于修路的问题。
这类问题通常涉及到距离、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公式,用于解决这类问题:
**公式:速度 = 距离÷时间**
这个公式描述了速度是如何由距离和时间决定的。
在修路问题中,我们可以根据给出的信息来找出其他缺失的信息。
例如,假设一条路的长度是100米,一个人修路的速度是10米/小时,那么他修完这条路需要多少时间?
**解法:**
1. 确定需要计算的时间:时间 = 距离÷速度
2. 将已知的距离和速度代入公式:时间 = 100米÷ 10米/小时 = 10小时
因此,这个人需要10小时来修完这条100米的路。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基本的公式和示例。
在实际的数学问题中,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变量和条件需要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语文年级六年级课时 1 课题10.距离和时间课型新授教学具课件主备人任振河执教教师任振河
教学目标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能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习惯;能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并愿意合作与交流。
3.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会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重点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懂得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过程思考与调整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京沪高铁线路图
教师谈话:同学们,这是京沪高铁线路图,线路全长1318千
米,和谐号高速列车每小时行驶300千米,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
少时间?
预设1.学生根据前概念,认识距离和时间的基本知识。
教师
适时组织学生讨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2.教师播放视频课件:京沪高铁与京沪普通列车视频。
3.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还蕴含着哪些有关运动
的科学知识呢?
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京沪高速列车与京沪普通列车运动的快慢呢?距离和时间和运动快慢有关吗?
5.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提的问题都很好,那距离和时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距离和时间。
教师板书课题:距离和时间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预设 1.学生发现在实地测量运动的物体在距离和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关系,而不能准确的描述。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科学探究是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1.明确测量意图
教师展示卷尺和秒表,谈话:它们各自能为我们收集哪些有关运动的第一手数据?引导学生明确通过测量就能收集到运动距离和时间两方面的数据,数据是重要的探究证据。
2.课件出示:测量提示
测量提示:
①是测量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如可在5、10、15、20、25米处插上小旗安排组员掐表,并有组员做好记录。
②是测量的物体尽量沿直线运动。
③是在测量中,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玩”上而忽视了对时间和距离的测量和记录。
3.分小组实地测一测。
(1)教师谈话:同学们,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中去进行测量活动吧!
(2)师生来到操场,共同进行测量活动。
学生自愿选择测量方式,有的学生在学校操场的百米跑道上进行步行测量。
有的学生在跑道外的篮球场区域,进行电动玩具车比赛测量(学生进行其他测量也可以)。
教师提示每类测量都要进行2次,以便比较。
4.绘制统计图表
教师谈话:学生分小组先用统计表简单记录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笔制作成折线统计图,竖轴表示的是距离,横轴表示所用的时间。
教师发放记录表格。
距离(米) 时间(秒)
距离(米)
时间(秒) 学生根据统计图观察讨论距离和时间关系。
5.观察统计表。
教师谈话:根据刚才的测量和记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分析这个统计表,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汇报:运动的距离越长所用时间就多,运动的时间越多距离就越长。
在这幅图上我们发现线的坡度越大说明速度越快,线越直说明越匀速运动。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根据学生的测量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
预设1.学生发现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和时间有关,即距离和时间结合才能够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教师谈话:观察统计图表你有什么发现?根据测量结果,我们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2.学生分析比较图表、讨论并交流。
3.引导学生理解:时间不同行走的距离不同,时间越长走的距离越长。
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距离,走的距离远,说明运动的速度快,反之,运动的速度慢;相同距离比较所用的时间,用的时间越短,说明速度越快,反之,运动的速度慢。
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将运动的时间、距离等数据结合起来才能说清楚。
课件出示:
0 2 4 6 8 100
12 5
10 15 20
25
温馨提示
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将运动的
时间、距离等数据结合起来才能说清楚。
4.教师概括:距离和时间结合才能够描述运动的快慢。
然后呼应导入新课出示的问题,让学生加深理解本课重点知识。
预设2.学生发现物体是运动的,教师及时跟进指导让学生学会描述物体在什么位置、向哪个方向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
1.教师谈话:我们如何用语言对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呢?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教师补充举例:小车向前移动,足球在地面滚动,吊扇在空中转动,秋千前后摆动等。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体会。
4.教师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方向和快慢三要素。
5.再次让学生对测量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并相互进行交流。
6.教师概括:我们描述物体的运动,要说出物体在什么位置向哪个方向运动,是快还是慢等。
预设3.学生发现可以根据记录表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预测,再通过实际测量验证自己的预测。
1.课件出示:
我的预测
5秒钟走8米,10秒钟走多远?20秒走多远?
走20米大约要多少时间?
2.学生分析、讨论并交流。
3.教师谈话:通过研究测量结果,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4.学生分析、讨论并交流。
学生汇报: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记录表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预测。
5.教师安排学生课后进行实际测量,验证自己的预测。
6.教师补充说明科学家对卫星轨道的预测,各地的列车时刻表等都是测量、预测、验证的结果。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预设1. 学生认识距离和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距离和时间在科学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帮助,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距离和时间的结合呢?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展示课件:运动会上比较谁跑的快慢;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根据两地间的距离大体估算出我们所需要的时间等等。
3.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距离和时间又有了哪些理解?描述物体运动状态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你还有哪些收获?赶快交流一下吧。
4.学生相互交流学生。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
课件出示:
我们的收获
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从位置、方向和运动的快慢等方面来说明;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通过比较相同的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或比较经过相同的距离用的时间;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记录表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预测。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请同学们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思考:如何估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设计方案。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5秒钟走的路程要测量3次,求出平均值,从家到学校要尽量走直线,中途不要逗留。
路途远的可以测量1分钟走的路程。
2.查阅京沪高铁列车时刻表及铁路沿线各地之间的距离,分析一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调查社会生活中对距离和时间的应用。
板书设计:
10.距离和时间
相同时间比距离
相同距离比时间作业设计:
如何估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设计方案。
教学反思(大于150字)
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能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习惯;能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并愿意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