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控制与轨迹规划实验

合集下载

创建机器人理想轨迹曲线及路径实验原理

创建机器人理想轨迹曲线及路径实验原理

引言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下,机器人技术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军事防卫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机器人能够顺利执行任务并且避免发生意外情况,创建机器人理想轨迹曲线及路径实验原理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技术。

一、了解机器人运动学原理在探讨创建机器人理想轨迹曲线及路径实验原理前,首先需要了解机器人的运动学原理。

机器人的运动学可以分为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两个部分。

正运动学是指已知机器人关节角度或者长度,求解执行器末端的位置;逆运动学则相反,是指已知执行器末端位置,求解机器人关节角度或长度。

二、创建机器人理想轨迹曲线的需求1. 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业生产中,机器人需要沿着一定路径进行执行任务,而理想的轨迹曲线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和时间浪费。

2. 保证运动平稳性:创建理想的轨迹曲线还可以保证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平稳性,减少振动和冲击,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 提高工作精度:理想的路径实验原理还能提高机器人的工作精度,确保机器人能够准确地抵达目标位置,完成任务。

三、创建机器人理想轨迹曲线的实验原理1. 动力学模型:在创建机器人理想轨迹曲线之前,需要建立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包括机器人的质量、惯性、运动学结构等参数。

通过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可以为机器人的轨迹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 最优化路径规划:基于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可以使用最优化路径规划算法来确定机器人的理想轨迹曲线。

最优化路径规划算法能够考虑机器人的运动学特性,结合工作环境和任务要求,生成最优的轨迹曲线,以确保机器人能够高效、精确地执行任务。

3. 轨迹跟踪控制:一旦生成了理想的轨迹曲线,就需要设计轨迹跟踪控制器来实现机器人沿着理想轨迹进行运动。

轨迹跟踪控制器可以根据机器人的实时状态和外部反馈信息,对机器人进行实时调整,使其始终沿着理想轨迹运动。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创建机器人理想轨迹曲线及路径实验原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意义重大的工作。

机器人实验报告2019

机器人实验报告2019

实验一机器人认知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机器人的机构组成2、掌握机器人的工作原理3、熟悉机器人的性能指标4、掌握机器人的基本功能及示教运动过程二、主要仪器及试材1、SCORBOT-ER 4u型机械臂一套、机械臂控制软件SCORBASE、机械臂教导器一个;2、RBT-6T/S01S机器人一台、RBT-6T/S01S机器人控制柜一台、气泵一台。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首先由实验指导教师介绍机器人系统的基本组成。

2、然后开机,系统回零。

(1)开机:接通主电源,系统完成初始化。

控制器上指示灯亮,软件进入主菜单界面。

(2)接通伺服电源:(3)点击“回零”或“复位”按钮,系统自动回零,机械手各轴回到零位。

3、通过软件对机器人的六轴进行人工操纵,初步了解控制器的功能及机器人的空间运动,抓取木块。

四、实验结果分析1、为什么机械臂移动前需要执行回零操作?2、针对下图的机器人建立D-H坐标系,列写参数表;实验二机器人轨迹规划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机器人关节空间插补方法2、掌握机器人连续轨迹插补方法二、主要仪器及试材Matlab仿真软件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给出下述3种不同类型的机器人A、B、C,不考虑机械干涉,所有转动关节可以0~360°自由转动,竖直方向为z向。

其中A为柱坐标系机器人,由2平动+1转动构成,h=0~200mm,r=0~200mm;B为球坐标系机器人,由1平动+1转动构成,r=0~200mm;C为SCARA机器人,由1平动+2转动构成,h=0~200mm,L1=L2=100mm zR rφθr(A) (B) (C)2、给出以下3种不同的轨迹规划要求:轨迹起点终点中间点1点位运动(100,0,100) (-100,100,0)2直线运动(100,0,100) (-100,100,0)3圆弧运动(0,0,100) (100,0,0) (60,0,80)(A1A2A3B1B2B3C1C2C3),每组在MATLAB中编程实现不同机器人的轨迹仿真运动过程(总的运行时间t=10s):1)、用MATLAB的直线绘制命令,绘制直线表示机器人的手臂;2)、动态显示运动过程中十幅图像;3)、绘制运动过程中3个关节的角度变化图;4)、直线、圆弧运动不要求考虑加减速情况;5)、给出相应的Matlab程序;四、实验结果分析1、关节空间插补方法与连续轨迹插补方法有何不同;。

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轨迹规划与优化技术研究

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轨迹规划与优化技术研究

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轨迹规划与优化技术研究摘要: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中的轨迹规划与优化技术对于机器人在各种应用领域的性能和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机器人运动控制中轨迹规划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及其优化技术,并分析了轨迹规划与优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1. 引言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是机器人技术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决定了机器人在工业自动化、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领域的性能和效率。

轨迹规划与优化技术作为机器人运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机器人运动路径和轨迹的选择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轨迹规划和优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轨迹规划的基本概念与方法2.1 轨迹规划的基本概念轨迹规划是指确定机器人自身和末端执行器的路径,使其能够在特定的环境和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运动。

主要包括全局轨迹规划和局部轨迹规划两个方面。

全局轨迹规划是根据机器人的起始位置和目标位置,寻找一条完整的路径,以实现从起始位置到目标位置的连续运动。

局部轨迹规划则是在机器人运动过程中,根据机器人的实时感知信息,根据机器人自身的动力学特性和操作要求,动态地规划调整机器人的运动轨迹。

2.2 轨迹规划的方法常用的轨迹规划方法包括几何方法、采样方法、搜索方法等。

几何方法是通过定义机器人的几何形状和约束条件,计算机器人的最优路径。

采样方法是通过采样机器人的状态空间,选取一个合适的采样点构造路径。

搜索方法是利用搜索算法,在状态空间中搜索最优路径。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需求进行选择。

3. 轨迹优化的技术方法3.1 轨迹平滑轨迹平滑的目标是使机器人的路径更加平滑,减少轨迹的变化率和曲率,从而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和精度。

常用的轨迹平滑方法包括贝塞尔曲线、B样条曲线等,可以将离散的路径点插值为连续的平滑曲线。

3.2 动态轨迹规划动态轨迹规划是指根据机器人的实时感知信息和环境变化,动态地规划机器人的运动路径。

基于伺服电机的机器人轨迹规划与控制

基于伺服电机的机器人轨迹规划与控制

基于伺服电机的机器人轨迹规划与控制伺服电机是一种将电信号转化为机械运动的装置,广泛应用于机器人领域。

基于伺服电机的机器人轨迹规划与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伺服电机在机器人轨迹规划和控制中的应用,并介绍其中的关键技术和挑战。

一、轨迹规划1.1 机器人轨迹规划的概念机器人轨迹规划是指确定机器人在给定任务下的运动路径。

通过合理规划机器人的轨迹,可以实现高效、精确的运动控制,在各种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伺服电机作为机器人的驱动装置,能够提供高精度高速的运动控制,因此在轨迹规划中起到关键作用。

1.2 常用的轨迹规划算法目前,常用的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包括插值法、最优化方法、规划器法等。

其中,插值法是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在给定的路径点之间进行插值,生成平滑的轨迹。

最优化方法利用优化理论,通过最小化运动代价函数,得到最优的轨迹。

规划器法则是利用特定的规划器,根据给定的任务,生成合适的轨迹。

二、控制方法2.1 伺服电机的控制原理伺服电机的控制原理是通过对电机的电流、速度或位置进行控制,实现对机器人的精确运动控制。

为了准确控制伺服电机,通常需要采用闭环控制方法,即通过传感器反馈信息对电机进行控制。

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比例积分控制(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等。

2.2 伺服电机控制在机器人轨迹规划中的应用伺服电机控制在机器人轨迹规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精确控制伺服电机的位置或速度,可以保证机器人在轨迹规划过程中的准确运动。

同时,伺服电机的高响应速度和精度也为轨迹规划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可行性。

三、挑战与展望3.1 挑战伺服电机在机器人轨迹规划与控制中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伺服电机的精确控制需要高性能的控制算法和硬件设备支持。

其次,机器人运动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使得轨迹规划和控制更加困难。

此外,多自由度机器人轨迹规划与控制的复杂性也是一个挑战。

3.2 展望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伺服电机的应用前景也愈发广阔。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高性能、更智能的伺服电机和相关控制算法的出现。

工业机器人的运动规划与控制研究

工业机器人的运动规划与控制研究

工业机器人的运动规划与控制研究工业机器人是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汽车制造、电子工业、食品加工等。

为了使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任务,运动规划与控制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对工业机器人的运动规划与控制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一、工业机器人的运动规划1. 关节空间和笛卡尔空间控制工业机器人的运动规划可以采用关节空间和笛卡尔空间两种方法。

关节空间控制是指通过控制机器人各个关节的角度和速度来实现运动控制;而笛卡尔空间控制是指通过控制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来实现运动控制。

关节空间控制可以直接控制机器人的关节角度,简单直观;而笛卡尔空间控制可以直接控制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在工作空间内的位置和姿态,更加直观方便。

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根据任务需求选择适合的控制方法。

2. 路径规划和轨迹规划路径规划和轨迹规划是工业机器人运动规划的重要环节。

路径规划是指确定机器人从起始位置到目标位置的最短路径或最优路径;轨迹规划是指确定机器人在路径上的运动轨迹,使其满足运动要求和约束条件。

常用的路径规划和轨迹规划算法有最短路径算法、速度规划算法等。

在路径规划和轨迹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运动的平滑性、连续性和避障等问题,以保证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3. 姿态规划和插补姿态规划是指确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姿态变化路径,以满足任务的要求。

在工业机器人的运动规划中,常采用线性插补、圆弧插补等方式,通过控制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姿态变化,实现机器人在工作空间内的灵活操作。

姿态规划的关键是确定适合的插补方法和算法,以保证机器人的姿态变化过程平滑、连续,并减少运动的震动和抖动。

二、工业机器人的运动控制1. 基于PID控制的运动控制PID控制是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分析机器人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差异进行反馈控制,实现机器人位置的精确控制。

PID控制算法简单易实现,但在一些复杂的运动控制场景下,可能无法满足要求。

机器人轨迹规划与运动控制方法研究

机器人轨迹规划与运动控制方法研究

机器人轨迹规划与运动控制方法研究机器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而机器人的轨迹规划与运动控制方法作为机器人技术中的重要一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探讨机器人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的方法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机器人轨迹规划机器人轨迹规划是指确定机器人在特定环境中运动的路径和速度的过程,其目标是通过合理的规划使得机器人能够快速、稳定地完成指定的任务。

在机器人轨迹规划中,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环境约束以及任务要求等因素。

1.1 基于几何形状的轨迹规划方法基于几何形状的轨迹规划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环境的几何形状进行建模,计算机器人在该环境中的运动轨迹。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离散化的方式表示环境,然后根据运动的要求,搜索其中一条或多条最优路径。

1.2 基于优化的轨迹规划方法基于优化的轨迹规划方法是通过建立优化模型,寻找最优的机器人轨迹。

这种方法可以考虑到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和系统约束,使得机器人能够在不同的运动要求下选择最优的运动轨迹。

二、机器人运动控制机器人运动控制是指对机器人进行控制,使其按照规划好的轨迹进行运动。

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中,需要实现对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和力矩等参数的控制,保证机器人能够准确地按照预定的轨迹运动。

2.1 传统的PID控制方法传统的PID控制方法是一种经典的控制方法,通过比较机器人当前的状态与设定值之间的差异,计算控制量来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在某些复杂的任务中,效果可能不佳,需要进一步优化。

2.2 基于模型预测的控制方法基于模型预测的控制方法是一种先进的控制方法,它通过对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建模和优化,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多种参数同时控制,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响应速度。

三、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目前,机器人轨迹规划与运动控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设计与实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逐渐成为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的设备之一。

无论是工业生产线上的自动化控制,还是医疗卫生领域的手术辅助,机器人的应用都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的生产和服务之中。

运动轨迹规划算法作为机器人技术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对机器人行动的有效控制和高效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概念和作用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简单说来,就是在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中,根据机器人的运行环境和任务需求,设计和实现一种能够使机器人在给定空间内完成指定任务的运动轨迹的算法和控制方案。

这种规划有利于机器人的准确运动和高效操作,从而为生产和服务的高质量实现提供了坚实基础。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设计和实现,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如机械设计、动力学、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因此要求设计和实现者具备强大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经验。

二、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实现方法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实现方法,包括了几个方面,如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选择和实现、控制系统建立与实时控制等。

在这些方面中,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需要高精度的过程,因为它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效果和控制效率。

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一般采用符号表示法或基于模型的方法。

在符号表示法中,机器人被视为一个刚体系统,在运动中受到各种外力和内力的作用而产生运动,而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则是对这些力学作用的表达和描述。

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的机器人模型和较为简单的控制任务。

而基于模型的方法,则是利用CAD等计算机软件对机器人进行建模,然后基于建好的模型进行机器人运动轨迹的规划和控制。

这种方法在模型复杂度要求较高和控制精度要求较高的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选择和实现,依据应用任务和运行环境来进行定制化设计。

一般可以采用最优路径、RRT(rapid random trees)、PSO(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GA(genetic algorithm)等方法来完成运动轨迹规划。

工业机器人轨迹精确规划与控制技术一体化

工业机器人轨迹精确规划与控制技术一体化

工业机器人轨迹精确规划与控制技术一体化工业机器人在现代制造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以高精度和高效率执行各种任务。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和控制成为了一个关键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种工业机器人轨迹精确规划与控制技术一体化的方法,旨在提高机器人性能和工作效率。

第一部分:轨迹规划1. 现有轨迹规划方法的不足传统的轨迹规划方法往往基于预设的轨迹点或者示教运动,存在精度不高、效率低下以及难以处理复杂环境等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更加先进的轨迹规划方法来克服这些挑战。

2. 基于路径规划的方法基于路径规划的轨迹规划方法通过在环境中搜索一条可行路径,并将路径转化为机器人能够执行的轨迹。

这种方法能够处理复杂环境和避开障碍物,但在提高精度和效率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性。

3. 基于优化的方法基于优化的轨迹规划方法通过数学优化模型来寻找最优轨迹,以在给定约束条件下实现最高的性能。

这种方法能够提高轨迹的精度和效率,但计算复杂度较高,在实时应用中存在一定困难。

第二部分:轨迹控制1. 现有轨迹控制方法的不足传统的轨迹控制方法通常基于PID控制器或者运动学方法,无法满足高精度和高速度的要求。

因此,需要一种可实现精确控制的新方法。

2.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方法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轨迹控制方法通过建立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并使用预测模型来对机器人进行控制。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控制,但需要准确的动力学模型和实时的计算能力。

3. 基于传感器反馈的方法基于传感器反馈的轨迹控制方法通过使用传感器来获取机器人的实际位置和姿态信息,并根据实际数据进行控制。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实时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模型预测控制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轨迹规划与控制技术一体化1. 整合轨迹规划和控制将轨迹规划和控制方法整合在一起,可以实现轨迹规划和控制的同步执行。

这样可以减少通信和计算延迟,提高轨迹的精度和实时性。

2. 优化参数调整通过对轨迹规划和控制方法中的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可以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性能。

智能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与轨迹规划

智能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与轨迹规划

智能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与轨迹规划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机器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工业、医疗、农业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而智能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与轨迹规划是其能够进行高效工作和完成任务的基础。

本文将从智能机器人的控制架构、运动学模型和轨迹规划三方面来论述智能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与轨迹规划。

一、智能机器人的控制架构智能机器人的控制架构一般分为三层: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

感知层主要负责收集环境信息,包括传感器、视觉系统、声音系统等;决策层主要根据环境信息和任务要求制定相应的策略;执行层主要通过电机、液压等机械运动驱动器进行相应的机械运动,完成任务。

在执行层中,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是实现机器人精准运动和定位的关键。

运动控制系统一般由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三部分组成。

控制器是指执行运动控制任务的计算机,包括运动控制板、单片机、工控机等;传感器主要用来检测环境信息,如颜色传感器、激光测距仪、扫描仪等;执行器是控制机器人运动的关键部件,如电机、液压缸等。

二、智能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智能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描述了机器人的运动学特性,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等。

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是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基础。

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由联轴器、关节、机械臂等组成。

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中,关节是机器人的运动基本单元,通过关节的转动控制机器人的运动。

机器人的位姿由每个关节的角度和机械臂的长度决定。

而机械臂的长度,则决定了机器人的工作范围。

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是基于机器人的几何模型和运动参数建立的,它能够描述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特性。

掌握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能够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工作规划。

三、智能机器人的轨迹规划智能机器人的轨迹规划是实现机器人精准运动和完成任务的关键,通过规划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能够确保机器人能够以最小的误差完成任务。

轨迹规划的目标是通过运动控制算法和运动学模型,制定一条最优的机器人运动路径。

轨迹规划包括离线规划和在线规划两种方式。

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与运动控制技术

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与运动控制技术

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与运动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与运动控制技术是现代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

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并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技术,并探讨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前景。

轨迹规划是工业机器人操作的重要步骤之一。

它涉及到确定机器人执行任务时的最佳运动路径,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效率。

在轨迹规划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避障、路径平滑性、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控制等。

首先,避障是轨迹规划中的重要问题。

工业机器人常常需要在有限的空间中执行任务,避免与周围环境中的障碍物发生碰撞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实现避障,可以利用传感器技术来感知机器人周围的环境,如使用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等。

通过实时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机器人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路径来避免障碍物,以确保安全和顺利的任务执行。

其次,路径平滑性也是轨迹规划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需要保持平稳的运动,以避免机械振动和冲击。

通过使用插补方法,可以将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优化为平滑的曲线,从而提高机器人的运动质量。

常见的插补方法包括线性插补、圆弧插补和样条插补等,可以根据具体的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插补方法来实现路径平滑。

此外,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控制也是轨迹规划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机器人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需要根据具体的任务需求来进行合理的控制。

过高的速度和加速度会导致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发生失控,而过低的速度和加速度则会影响机器人的生产效率。

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控制方法,将机器人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与轨迹规划相关的是运动控制技术。

运动控制技术包括位置控制、力控制和视觉控制等。

其中,位置控制是最常见的一种控制方式,通过对机器人关节进行控制,使其能够精确地达到给定的目标位置。

另一方面,力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机器人施加力的控制。

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

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

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机器人技术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智能家居到工业制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控制系统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如何规划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控制机器人的运动仍然是机器人领域中的难题之一。

本文将从机器人轨迹规划和机器人运动控制两个方面探讨机器人的发展。

机器人轨迹规划机器人的轨迹规划是指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规划机器人的运动轨迹。

该技术可以帮助机器人完成各种任务,如物品搬运、工业加工和医疗治疗操作等。

机器人轨迹规划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将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与环境的变化相结合,以确保机器人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运行。

此外,噪音、摩擦和其他干扰因素也可能影响机器人的轨迹规划。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一些高精度的轨迹规划算法。

例如,启发式搜索算法是一种常用的算法,它可以根据环境的特征来找到机器人的最短路径。

有些研究人员还使用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例如贝塞尔曲线和样条曲线来确定机器人的轨迹。

这些方法可以确保机器人的轨迹平滑且没有突变,从而提高机器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机器人运动控制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是指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解决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控制问题。

具体来说,这项技术涉及到控制机器人的速度、位置、加速度和姿态等参数,以保持机器人在规定的路径上运动,并避免与其他物体碰撞。

机器人运动控制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如何确定机器人的位置和速度。

为此,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很多算法,例如基于位置反馈的控制算法、基于力反馈的控制算法和最优化控制算法等。

这些算法可以根据机器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智能处理和调整,从而保证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提高机器人的控制速度。

目前,一些新型的运动控制器可以使机器人的响应速度达到毫秒级别,从而使机器人可以迅速适应任何复杂的工作任务。

通过这些运动控制器,机器人可以在快速运动和精准定位之间实现完美平衡。

未来发展趋势无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技术可以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与控制

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与控制

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与控制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日益普及,成为生产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

为了让工业机器人更加高效、精确地完成任务,轨迹规划与控制技术成为了工业机器人领域中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主要是指根据工艺要求和机器人动作的限制,规划出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使其能够高效、精准地完成任务。

轨迹规划技术主要包括离线规划和在线规划两种。

离线规划是指在计算机上通过程序计算出机器人运动的轨迹,然后将结果存储在机器人控制器中,使机器人能够按照存储的轨迹进行运动。

离线规划的优点是计算速度快、轨迹精度高,适用于重复性高的工艺任务。

在线规划则是在机器人实际运动的过程中实时计算并调整机器人的轨迹,以满足动态的工艺要求和环境变化。

在线规划的优势是适应性强、实时性好,适用于一些变化较大的任务。

二、工业机器人的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控制主要包括轨迹控制和力控制两个方面。

轨迹控制是指控制机器人按照预先规划好的轨迹进行运动,保证精度和稳定性。

力控制则是在机器人运动的过程中控制机器人受到的力和力矩,保证机器人的强度和安全性。

在轨迹控制方面,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PID控制、模型预测控制和逆向动力学控制等方法。

PID控制是一种经典的控制方法,具有简单易操作、精度较高的优点。

模型预测控制则是一种先进的控制方法,能够适应复杂系统和多变条件的控制要求。

逆向动力学控制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控制方法,需要大量的模型计算和数据处理,但可以实现较高精度的轨迹控制。

在力控制方面,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策略主要采用基于阻抗的控制方法和基于力/力矩传感器的控制方法。

基于阻抗的控制方法是指在机器人遇到外部阻力时,通过改变机器人的刚度和阻尼来实现力的控制。

基于力/力矩传感器的控制方法则是通过传感器对机器人所受的力和力矩进行实时测量和反馈控制,实现对机器人力的精确控制。

总之,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与控制是实现机器人高效、精确操作的重要技术,对于提高生产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工业机器人机械臂轨迹规划与控制方法

工业机器人机械臂轨迹规划与控制方法

工业机器人机械臂轨迹规划与控制方法工业机器人机械臂是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设备,其精确的轨迹控制对于生产线的自动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轨迹规划和控制方法两个方面对工业机器人机械臂进行详细讨论。

一、轨迹规划机器人机械臂的轨迹规划旨在确定机械臂末端执行器的运动路径,使其能够准确、快速地完成指定任务。

常用的轨迹规划方法有基于正运动学的方法和基于逆运动学的方法。

1. 基于正运动学的轨迹规划基于正运动学的轨迹规划方法是通过已知机械臂关节角度和臂长,计算机械臂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并根据给定的目标位置和姿态,计算出机械臂关节的运动路径。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计算速度较快,适用于简单的运动任务。

2. 基于逆运动学的轨迹规划基于逆运动学的轨迹规划方法则是根据给定的目标位置和姿态,计算机械臂关节角度的解,使得机械臂末端执行器能够准确到达目标位置。

这种方法较为复杂,计算量较大,但适用于需要精确控制的复杂轨迹任务。

二、控制方法机器人机械臂的控制方法包括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和力控制等。

1. 位置控制位置控制是指控制机械臂末端执行器的位置达到指定的目标位置。

常见的位置控制方法有PID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

PID控制通过比较目标位置和当前位置的偏差,调节控制量来使偏差最小化。

模型预测控制则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机械臂的轨迹,并根据预测结果来调节控制量。

2. 速度控制速度控制是指控制机械臂末端执行器的速度达到指定的目标速度。

常见的速度控制方法有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开环控制是根据预先设定的速度信号直接驱动机械臂运动,但无法对实际运动状态进行实时调整。

闭环控制则是通过与位置或力传感器相结合,对机械臂的运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以保证速度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3. 力控制力控制是指控制机械臂末端执行器的力度达到指定的目标力度。

常见的力控制方法有压力控制和力矩控制。

压力控制是根据力传感器的反馈信息,实时调整执行器的力度,以满足特定的工艺要求。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技术研究及应用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技术研究及应用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技术研究及应用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自主行动,自主感知、学习和控制的人工智能系统。

它们已经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工业制造、医疗护理、空间探索等。

保证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运动能力是机器人技术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要保证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能够稳定、准确地运动,涉及到运动控制、路径规划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一、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技术的概念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技术是指在给定的环境下规划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使机器人能够在规划轨迹的基础上完成任务。

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机器人的动力学、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多个方面。

机器人的轨迹规划技术可以分为全局规划和局部规划。

全局规划是指将整个空间划分成网格或其它形式的离散化空间,通过搜索算法确定机器人的全局路径。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没有障碍物的环境或障碍物比较简单的环境。

局部规划是指在机器人移动过程中,通过实时感知机器人周围环境的情况,对机器人轨迹进行实时调整。

二、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技术的研究现状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技术是机器人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已经有很多相关研究。

其中,一些典型的研究成果如下:1. RRT(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算法RRT是一种路径规划算法,能够高效地规划出复杂环境下的机器人路径。

该算法以机器人为起点,通过随机扩展树的方式构建路径,并通过树的扩展方法不断优化路径。

RRT算法具有自适应性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2. A*算法A*算法是一种最优路径搜索算法,它能够在有限时间内找到最短路径,并具有高效性、准确性等特点。

该算法基于机器人当前位置向目标位置搜索,并逐步生成一个网格图,不断搜索最短路径,直到找到目标路径。

3. D*算法D*算法是路径规划中的一种重要算法,它通过实时感知机器人周围的环境信息,对机器人轨迹进行动态规划。

该算法能够针对不同的环境进行动态路径规划,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更新路径信息,使机器人能够应对多变的环境。

智能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研究

智能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研究

智能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研究引言智能机器人是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重要代表,广泛应用于生产流水线、无人驾驶、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领域。

为满足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下执行复杂任务的需求,运动规划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基本原理、现有算法及其特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机器人研究工作者和技术应用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一、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基本原理机器人在执行某个任务时需要遵守一些规则,比如去除碰撞、避开障碍、达到目标点等。

此时,机器人就需要根据目标点、起始点、环境信息以及任务要求等进行运动轨迹规划。

运动轨迹规划的基本原理包括两个方面:路径生成和时间参数化。

1.路径生成路径生成可以分为全局路径规划和局部路径规划两个层次。

全局路径规划是将机器人从起点移动到目标点的路径规划,通过求解机器人从起点到目标点的最短路径或最优路径来实现。

局部路径规划是机器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遇到障碍物等情况需要调整路径的过程,需要对机器人当前所在位置周围的环境进行感知和分析,从而生成能够满足限制条件的路径。

2.时间参数化时间参数化是将轨迹分为若干个相邻时间区间,通过对每个时间区间内的姿态进行规划,使机器人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目标点。

最常用的时间参数化方法是基于加减速段的时间规划方法,即从静止状态开始,先加速到最大速度,再减速到静止状态。

二、现有算法及其特点1.RRT算法随机区域树(RRT)算法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该算法的思路是通过随机化地建立树来解决问题,无法保证生成全局最优解,但具有良好的收敛性、高效性和可扩展性,被广泛应用于路径规划、人工智能、机器人控制等领域。

2.A*算法A*算法是一种基于图论的搜索算法,可以求解最短路径问题。

该算法主要用于解决运动规划中的全局路径规划问题,具有计算效率高、性能稳定等优点,同时可以应用于建图、定位、导航等领域。

3.D* Lite算法D* Lite算法是一种修正版的D*算法,主要用于局部路径规划问题。

《6R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与控制研究》范文

《6R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与控制研究》范文

《6R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与控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6R工业机器人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作为能够进行多轴协同运动的重要工具,6R工业机器人能够实现复杂的工艺操作和高效的自动化生产。

其中,轨迹规划和控制系统作为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直接决定了其工作性能和效率。

本文旨在研究6R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与控制方法,以期提升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效率。

二、6R工业机器人概述6R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多关节机器人,具有六个可独立控制的旋转轴。

其运动灵活,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作业环境。

在制造业中,6R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装配、焊接、喷涂、搬运等工艺流程中,具有极高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轨迹规划研究轨迹规划是6R工业机器人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目的是根据机器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规划出最优的路径和速度曲线。

轨迹规划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精度。

(一)轨迹规划方法目前,常用的轨迹规划方法包括插值法和优化法。

插值法通过已知的起点和终点信息,利用插值函数生成中间路径;优化法则是在满足约束条件下,通过优化算法寻找最优路径。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轨迹规划方法。

(二)轨迹规划算法针对6R工业机器人,常用的轨迹规划算法包括多项式插值法、梯形速度规划法、S型曲线速度规划法等。

这些算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任务要求进行选择。

例如,S型曲线速度规划法能够使机器人以平滑的速度变化进行运动,适用于对速度变化要求较高的任务。

四、控制策略研究控制策略是6R工业机器人实现精确运动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机器人的工作性能和效率。

(一)控制方法目前,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经典控制方法和现代控制方法。

经典控制方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具有简单易实现的特点;现代控制方法如神经网络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和鲁棒性。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

(二)控制器设计控制器是机器人的“大脑”,负责发出指令控制机器人的运动。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与控制技术研究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与控制技术研究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与控制技术研究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越发广泛,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机器人的运动过程中,轨迹规划与控制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轨迹规划可以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效率和精度,并且能够在不同环境下实现机器人的智能运动;而控制技术则是指对机器人的自动控制和监测,以达到更准确和稳定的运动效果。

本文将从机器人运动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探讨机器人轨迹规划与控制技术,并介绍目前机器人技术的一些前沿发展。

一、机器人运动的基本概念机器人运动是指机器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运动过程,通常包括前进、后退、上下、左右等方向的运动。

机器人具有复杂的运动形式,比如直线运动、旋转运动、圆弧运动等,不同的运动形式需要采用不同的运动控制方式。

例如,直线运动通常采用平移关节的方式,而旋转运动则需要使用旋转关节。

另外,机器人的运动可以分为离线运动和在线运动。

离线运动是指预先规划好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并将其存储在计算机中,机器人按照预设的轨迹进行运动。

而在线运动则是指机器人在运动中实时检测周围环境的变化,通过内置传感器调整运动轨迹。

二、机器人轨迹规划技术机器人轨迹规划是指在组成机器人的各个部件运动实现复杂任务的基础上,确定机器人运动轨迹并优化控制方法的技术。

轨迹规划的目标是解决机器人运动路径预测和控制问题,能够为机器人提供适当的运动参数并控制运动方向。

在轨迹规划中,关键问题在于确定机器人运动的路径,需要考虑到机器人自身特性和任务要求。

其行进方向可以是直线或曲线,曲线通常可视为由许多直线衔接而成,这些直线段被称为轨迹线段。

轨迹规划通常需要考虑机器人的运动速度、角速度、方向变化、路径长度、相对位置和加速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决定了机器人运动轨迹。

三、机器人控制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是指机器人的自动控制和监测,以达到更准确和稳定的运动效果。

控制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对机器人运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其运动过程进行控制和反馈。

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和控制

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和控制

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和控制在现代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能够高效、精确地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而要实现工业机器人的精准动作和高效作业,轨迹规划和控制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简单来说,就是为机器人确定一条从起始点到目标点的最优路径。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考虑众多因素。

首先是工作空间的限制,机器人的运动范围是有限的,必须确保规划的轨迹在这个范围内。

其次,要考虑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

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关节结构和运动方式都有所不同,这会影响轨迹的规划。

此外,还需要考虑任务的要求,比如速度、精度、加速度等。

为了实现有效的轨迹规划,工程师们通常采用多种方法。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基于关节空间的规划。

在这种方法中,直接对机器人的关节角度进行规划。

通过给定起始和终止的关节角度,以及中间的一些关键点,然后使用插值算法来生成连续的关节角度轨迹。

这样可以保证机器人的运动平稳,避免出现突变。

另一种方法是基于笛卡尔空间的规划。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在三维空间中对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姿态进行规划。

这种方法更直观,更容易与任务需求相结合,但计算量相对较大。

在轨迹规划中,还需要考虑一些约束条件。

比如,速度约束,以防止机器人运动过快导致不稳定;加速度约束,避免过大的冲击;还有关节角度限制、力矩限制等,以确保机器人的运动在安全范围内。

有了规划好的轨迹,接下来就是控制机器人按照这个轨迹运动。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主要分为位置控制和力控制两种方式。

位置控制是最常见的控制方式。

通过不断测量机器人的实际位置,并与规划的位置进行比较,然后计算出控制量,驱动机器人向目标位置运动。

这种控制方式适用于大多数对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任务,比如装配、焊接等。

力控制则主要用于需要与环境进行交互、施加特定力的任务,比如打磨、抛光等。

在力控制中,通过安装力传感器来测量机器人与环境之间的接触力,然后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来调整机器人的运动。

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轨迹规划及柔顺控制

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轨迹规划及柔顺控制

04
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控制策略 研究
基于运动学的控制策略
基于运动学的控制策略主要关注机器 人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通过逆 向运动学求解得到各关节的期望位置 和速度。
该控制策略计算量较小,适用于实时 控制,但可能存在奇异位形和多解问 题,需要额外处理。
基于动力学的控制策略
基于动力学的控制策略考虑了机器人各关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力矩,能够更精确地预测和控制机器 人的运动。
柔顺控制是一种先进的控制策略 ,旨在使机器人能够适应环境变 化,提高机器人的操作能力和安
全性。
柔顺控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 机器人的运动状态,使其在满足 操作要求的同时,能够减小对环
境的干扰和冲击。
柔顺控制的关键在于建立机器人 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并 利用该模型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
优化和控制。
柔顺控制在并联机器人中的应用场景
用于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 等。
并联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发展现状
并联机器人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控制精度、稳定性等。
发展趋势
未来并联机器人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提高控制精度、增强稳定性、降低能耗等 方面,同时随着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工厂的兴起,并联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应用 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发展。
并联机器人是一种具有多个独立 运动链的机器人,通过各运动链 的协同工作来实现机器人的整体 运动。
特点
高刚度、高精度、高速度、高可 靠性、低能耗等。
并联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01
02
03
04
航空航天
用于飞机和卫星装配、检测等 。
汽车制造
用于汽车零部件装配、检测等 。
电子制造

移动机器人基础实验报告

移动机器人基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移动机器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 掌握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和轨迹规划方法;3. 熟悉移动机器人的控制算法和仿真实验;4.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移动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自主移动的智能设备,主要由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通信模块等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信息,控制器根据预设算法进行决策,执行器根据控制指令执行动作,实现机器人的自主移动。

三、实验内容1. 移动机器人组成及工作原理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机器人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2)实验步骤:①观察移动机器人的结构,了解其组成及各部分功能;②分析移动机器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作用;③总结移动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2. 移动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

(2)实验步骤:①建立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②推导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方程;③分析运动学方程中各个参数的意义。

3. 移动机器人轨迹规划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移动机器人的轨迹规划方法。

(2)实验步骤:①设定移动机器人的起点和终点;②根据起点和终点,规划移动机器人的路径;③分析路径的优缺点,优化路径。

4. 移动机器人控制算法实验(1)实验目的:熟悉移动机器人的控制算法。

(2)实验步骤:①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滑模控制等;②编写控制算法程序,实现机器人的控制;③调试程序,使机器人按照预期轨迹运动。

5. 移动机器人仿真实验(1)实验目的:验证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2)实验步骤:①搭建移动机器人的仿真模型;②将控制算法程序应用于仿真模型;③分析仿真结果,验证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移动机器人组成及工作原理实验实验结果:通过观察移动机器人的结构,了解了其组成及各部分功能,掌握了移动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2. 移动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实验实验结果:建立了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推导了运动学方程,分析了运动学方程中各个参数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器人控制与轨迹规划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学院:
电话:
邮箱:
2016年5月
论述题(每题10分)
1)SSF2000机器人有哪几个轴,请对每一个轴的性能进行详细说明;
2)对于示教模式、再现模式、远程模式进行详细说明;
3)对于关节插补、直线插补、圆弧插补、自由曲线插补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4)如何实现程序内容的删除;
5)请详细说明在示教模式下如何实现机器人第7轴的运动控制;
6)请对机器人常用坐标系进行详细说明;
7)机器人安全模式分为哪几种?
8)试述机器人示教编程的过程及特点。

现场操作题(20分)
一、SSF2000机器人有哪几个轴,请对每一个轴的性能进行详细说明:
答:SSF2000机器人具有6个控制轴,其中,基本轴3个,分别为S轴、L轴、U轴;腕部轴3个,分别为R轴、B 轴、T轴。

各个轴的作用及性能如下:
1、S轴,控制本体左右回转,最大动作范围:±170°,最大速度:3.67 rad/s,210˚/s;
2、L轴,控制下臂前后运动,最大动作范围:+155°,-90°,最大速度:3.32 rad/s,190˚/s;
3、U轴,控制上臂上下运动,最大动作范围:+250°,-175°,最大速度:3.67 rad/s,210˚/s;
4、R轴,控制上臂带手腕回旋,最大动作范围:±180°,最大速度:6.98 rad/s,400˚/s,允许力矩:11.8N·m,允许惯性力矩:0.24Kg·m2;
5、B轴,控制手腕上下运动,最大动作范围:+225°,-45°,最大速度:6.98 rad/s,400˚/s,允许力矩:8.8N·m,允许惯性力矩:0.17Kg·m2;
6、T轴,控制手臂回旋,最大动作范围:±360°,最大速度:10.47 rad/s,600˚/s,允许力矩:5.9N·m,允许惯性力矩:0.06Kg·m2。

二、对于示教模式、再现模式、远程模式进行详细说明
答:1、示教模式:即“TEACH”模式,可用示教编程器进行轴操作和编辑,在此模式中,外部设备发出的启动信
号无效。

在示教模式下可以进行:编制、示教程序、修改已登录程序、各种特性文件和参数的设定。

示教时,必须把示教编程器的模式旋钮旋至“TEACH”。

2、再现模式:即“PLAY”模式,可对示教完的程序进行再现运行,在此模式中,外部设备发出的启动信号无效。

在再现模式下可以进行:示教程序的再现、各种条件文件的设定、修改或删除。

再现时,机器人从程序点1开始移动,把光标移到程序开头,用轴操作键把机器人移到程序点1。

3、远程模式:即“REMOTE”模式,可通过外部信号进行操作,在此模式中, [START] 按钮无效。

在远程模式下,可以通过外部输入信号指定进行以下操作:接通伺服电源、启动、调出主程序、设定循环等与开始运行有关的操作,在远程模式下,外部输入信号有效,示教编程器上的 [START] 按钮失效,在远程模式下,数据传输功能(选项功能)有效。

注:“PP”表示示教编程器。

三、对于关节插补、直线插补、圆弧插补、自由曲线插补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答:1、关节插补: 按 [ 插补方式 ] 键,将插补方式设定为关节插补[MOVJ]。

机器人在未规定采取何种轨迹移动时,使用关节插补。

用关节插补示教机器人轴时,移动命令为 MOVJ。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通常在程序点
1 用关节插补示教。

设定关节插补的再现速度:把光标移到再现速度上,按[转换]+光标键,设定再现速度。

2、直线插补:按 [ 插补方式 ] 键,将插补方式设定为直线插补[MOVL]。

用直线插补示教的程序点,以直线轨迹移动。

设定直线插补的再现速度:把光标移到再现速度上,按[转换]+光标键,设定再现速度。

3、圆弧插补:按 [ 插补方式 ] 键,将插补方式设定为关节插补[MOVC]。

机器人沿着用圆弧插补示教的三个程序点执行圆弧轨迹移动。

设定圆弧插补的再现速度:把光标移到再现速度上,按[转换]+光标键,设定再现速度。

A:单一圆弧:只有一个圆弧时,如图所示,用圆弧插补示教 P1 至 P3 三点。

用关节插补或直线插补示教进入圆弧插补前的 P0 时,P0 至 P1 的轨迹自动成为直线。

B:连续圆弧:两个以上圆弧相连时,必须执行圆弧分离,在如图的 P4点,即前圆弧与后圆弧的连接点处,同一点加入关节插补或直线插补的程序点。

4、自由曲线插补:按 [ 插补方式 ] 键,将插补方式设定为自由曲线插补[MOVS]。

对于有不规则曲线的工件,使用自由曲线插补方式后,可使此类示教更为简单。

轨迹为经过三点的抛物线。

设定自由曲线插补的再现速度:把光标移到再现速度上,按[转换]+光标键,设定再现速度。

A:单一自由曲线:如图,用自由曲线插补示教 P1 至 P3 三点。

用关节插补或直线插补示教进入自由曲线前的 P0后, P0 至 P1 的轨迹自动成为直线。

B:连续自由曲线:用重叠的抛物线的合成作为轨迹。

与圆弧插补不同,两个自由曲线的连接点不用加入同点程序点。

为重叠抛物线时,作成合成的轨迹。

四、如何实现程序内容的删除
答:
五、请详细说明在示教模式下如何实现机器人第7轴的运动控制
答:在使用7轴机器人时,同时按[转换]+[S-]或[转换]+[S+],移动第7轴。

六、请对机器人常用坐标系进行详细说明
答:机器人常用的坐标系有关节坐标系,直角坐标系,圆柱坐标系,工具坐标系,以及用户坐标系。

1、关节坐标系:机器人各轴进行单独动作,称关节坐标系,设定关节坐标系时,机器人的 S、L、U、R、B、T 各
轴分别运动,按轴操作键时各轴的动作情况如下图所示;
2、直角坐标系:不管机器人处于什么位置,均可沿设定的 X 轴、Y 轴、Z 轴平行移动,设定为直角坐标系时,机器人控制点沿 X、Y、Z 轴平行移动,按住轴操作键时,各轴的动作情况如下图所示;
3、圆柱坐标系:θ轴绕 S 轴运动, R 轴沿 L 轴臂、 U 轴臂轴线的投影方向运动, Z 轴运动方向与直角坐标完全相同,设定为圆柱坐标系时,机器人控制点以本体轴 S 轴为中心回旋运动,或与 Z 轴成直角平行移动。

按住轴操作键时,各轴的动作情况如下图所示;
4、工具坐标系:工具坐标系把机器人腕部法兰盘所持工具的有效方向作为 Z 轴,并把坐标定义在工具的尖端点,设定为工具坐标系时,机器人控制点沿设定在工具尖端点的 X,Y,Z 轴做平行移动,按住轴操作键时,各轴的动作情况如下图所示;
工具坐标系把机器人腕部法兰盘所握工具的有效方向定为 Z 轴,把坐标定义在工具尖端点,所以工具坐标的方向随腕部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工具坐标的移动,以工具的有效方向为基准,与机器人的位置、姿势无关,所以进行相对于工件不改变工具姿势的平行移动操作时最为适宜;
5、用户坐标系:机器人沿所指定的用户坐标系各轴平行移动。

在关节坐标系以外的其他坐标系中,均可只改变工
具姿态而不改变工具尖端点(控制点)位置,这叫做控制点不变动作,在机器人动作允许范围内的任意位置,设定任意角度的 X、Y、Z 轴,机器人均可沿所设各轴平行移动,如下图所示。

七、机器人安全模式分为哪几种?
答:安全模式有三种类型;分别为操作模式、编辑模式、管理模式。

在编辑模式和管理模式下的任何操作,都要设定用户口令。

用户口令由 4 至 8 位字母、数字或
符号组成。

1、操作模式:是面向生产线中进行机器人动作监视的操作者的模式,主要可进行机器人启动、停止、监
视操作等。

可进行生产线异常时的恢复作业等;
2、编辑模式:是面向进行示教作业的操作者的模式,比操作模式可进行的作业有所增加,可进行机器人
的缓慢动作、程序编辑、以及各种动作文件的编辑;
3、管理模式:是面向进行系统设定及维护的操作者的模式,比编辑模式可进行的作业有所增加,可进行
参数设定、时间设定、用户口令的修改等机器管理。

八、试述机器人示教编程的过程及特点
答:
1、过程:操作者根据机器人作业的需要把机器人末端执行器送到目标位置,且处于相应的姿态,然后把这一位置、姿态所对应的关节角度信息记录到存储器保存。

对机器人作业空间的各点重复以上操作,就把整个作业过程记录下来,再通过适当的软件系统,自动生成整个作业过程的程序代码。

2、优点:
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操作者不需要具备专门知识,不需复杂的装置和设备,轨迹修改方便,再现过程快。

3、缺点:
(1)示教相对于再现所需的时间较长;
(2)很难示教复杂的运动轨迹及准确度要求高的直线;
(3)示教轨迹的重复性差;
(4)无法接受传感器信息;
(5)难以与其他操作或其他机器人操作同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