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门静脉解剖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超声诊断学之-门静脉ppt
![超声诊断学之-门静脉ppt](https://img.taocdn.com/s3/m/fdd1889d9ec3d5bbfc0a742a.png)
门静脉内径0.8-1.2cm,脾静脉0.4-0.7cm,肠系膜上静脉 0.4-0.6cm。
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及舒张期均有血流信号的连续性、吹风样 带状频谱,平均血流速度15.2±2.9cm/s。
门脉肝外段
在纵切面上确定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
在横切面确定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
门脉肝内段
门静脉
(一)门静脉组成 (二)肝内门静脉解剖 (三)毗邻 (四)声像表现 (五)变异
组成
通常肝门静脉hepatic portal vein主要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 脉汇合而成。肠系膜上静脉与脾 静脉汇合的部位,一般在胰 颈的后方,但有的在胰颈、胰体交界处或胰头的后方,因此, 肝门静脉与胰的关系密切,胰的病变常可累及肝门静脉。门 静脉内没有瓣膜,因此当门静脉高压时,血液则可经属支逆 流。门静脉长6-8cm,直径达10-13mm。
左图显示的门静脉左右干的分叉处。L是左干,R是右干。 右图显示的是门静脉左干,其实就是所谓的“小鸭征”。
门静脉左、右干的图片。 R右干;L左干;Q右前叶支;H右后叶支。
飞鸟征
飞鸟征
左支矢状部
门脉变异
门静脉直接分出右前叶支、右后叶支、左干三支,相当于右干缺失。
看图(0门静脉主干;1右前叶支;2.门静脉左干;3.右后叶支):
门静脉分为两支占74%、三支占21%。左右独立分支占5%。 偶尔可出现无分支变异,门静脉分叉缺如,呈襟状进入右肝, 主干进入肝实质后向右向上走行,再以宽大的弯曲分支在肝 实质深处进入肝左叶。
一般认为:门静脉右支的分支形式常可变异,而门静脉左支 的分支比较恒定。
毗邻
肝门静脉自胰腺的后方上行,经十二指肠上部的深面进入肝十二 指肠韧带,然后继续上行达第一肝门,分为左、右两支,分别进 入左、右半肝。肝门静脉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其右前方为 胆总管,左前方为肝固有动脉,后方隔网膜孔与下腔静脉相对, 肝门静脉的方向多与下腔静脉交叉成角,少数为二者前后平行。
肝胆系统解剖PPT课件
![肝胆系统解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b427df19e8b8f67c1cb962.png)
(四)肝静脉
1.肝V包括肝左、中、右V,肝右后V和尾状叶V,分别 由第二、三肝门出肝。
2.肝V特点:
(1)无V瓣,壁薄,管壁 被肝实质固定,故损伤时 出血量大,且易出现空气 栓塞; (2)变异多。肝V变异是 肝非规则性切除的解剖学 基础。
11
右后上缘V 肝右V 肝中V
肝右后下V
左后上缘V 肝左V 左叶间V 尾状叶V
包绕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三者在肝内分支与分布基
本一致。
15
在门静脉系统中,肝 门静脉的分支较粗大且恒 定,故以肝门静脉的分支 为依据将肝分段:
Couinaud(1954年)
尾状叶
左、右半肝 五叶 右后叶
右段间裂
八段
右前叶
左外叶
左内叶
左段间裂
左叶间裂
右叶间裂
正中裂
16
Couinaud肝段(1954年)
冠状位T2W
横断位T1W压脂
肝静脉、门静脉和胆道在T1WI 上多表现为低信号影,在T2WI 上多表现为高信号影。
34
动脉期
肝脏动态增强MR表现
静脉期
35
36
37
2019/11/14
.
38
左半肝
尾状叶 (段Ⅰ) 左外上段(段Ⅱ)
左外叶 左外下段右前下段(段Ⅴ) 右前叶 右前上段(段Ⅷ)
右半肝
右后下段(段Ⅵ) 右后叶
右后上段(段Ⅶ) 17
经颈V肝内门腔V内支架分流
18
门静脉造影
19
正常腹腔动脉造影 肝总动脉及脾动脉起 源于腹腔干动脉。 肝总动脉又分出肝固 有动脉及胃十二指肠 动脉。 肝固有动脉分出肝右、 肝左动脉。 肝动脉分支走行正常, 管腔大小、形态正常。
超声诊断学之-门静脉PPT课件
![超声诊断学之-门静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719066e6c85ec3a87c2c589.png)
31
飞鸟征
32
33
左支矢状部
34
35
36
门脉变异
门静脉直接分出右前叶支、右后叶支、左干三支,相当于右干缺失。
看图(0门静脉主干;1右前叶支;2.门静脉左干;3.右后叶支):
37
画个示意图(0门静脉主干;1右前叶支;2.门静脉左干;3.右后叶支;4.右干):
38
“工字”变异
我们还应该注意左叶门静脉“工”字征的变异情况: 正常情况下,“工”结构的囊部向内分出一支左内叶支,向外分出1左外叶下段支。
3
肝内门静脉解剖
门静脉在肝门偏右处分为左右两支。 门静脉右支短而粗,长约1CM-3CM,肝外可显露的部分短,
分出:①尾状叶右段支,②右前叶支,③右后叶支,④胆囊 旁门静脉分支。
4
肝内门静脉解剖
门静脉左支分出后,沿横沟向左至左纵沟后弯向前上方,进 入肝实质。门静脉左支干分为横部(2CM-4CM)、角部 (90度-120度)、矢状部(1CM-2CM)和囊部,矢状部末 端膨大为囊部。门静脉左支分出:①尾状叶左段支,②左内 叶支,③左外上段支,④左外下段支,⑤静脉导管小支和左 叶中间支。
5
门静脉分为两支占74%、三支占21%。左右独立分支占5%。 偶尔可出现无分支变异,门静脉分叉缺如,呈襟状进入右肝, 主干进入肝实质后向右向上走行,再以宽大的弯曲分支在肝 实质深处进入肝左叶。
一般认为:门静脉右支的分支形式常可变异,而门静脉左支 的分支比较恒定。
6
毗邻
肝门静脉自胰腺的后方上行,经十二指肠上部的深面进入肝十二 指肠韧带,然后继续上行达第一肝门,分为左、右两支,分别进 入左、右半肝。肝门静脉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其右前方为 胆总管,左前方为肝固有动脉,后方隔网膜孔与下腔静脉相对, 肝门静脉的方向多与下腔静脉交叉成角,少数为二者前后平行。
飞鸟征
32
33
左支矢状部
34
35
36
门脉变异
门静脉直接分出右前叶支、右后叶支、左干三支,相当于右干缺失。
看图(0门静脉主干;1右前叶支;2.门静脉左干;3.右后叶支):
37
画个示意图(0门静脉主干;1右前叶支;2.门静脉左干;3.右后叶支;4.右干):
38
“工字”变异
我们还应该注意左叶门静脉“工”字征的变异情况: 正常情况下,“工”结构的囊部向内分出一支左内叶支,向外分出1左外叶下段支。
3
肝内门静脉解剖
门静脉在肝门偏右处分为左右两支。 门静脉右支短而粗,长约1CM-3CM,肝外可显露的部分短,
分出:①尾状叶右段支,②右前叶支,③右后叶支,④胆囊 旁门静脉分支。
4
肝内门静脉解剖
门静脉左支分出后,沿横沟向左至左纵沟后弯向前上方,进 入肝实质。门静脉左支干分为横部(2CM-4CM)、角部 (90度-120度)、矢状部(1CM-2CM)和囊部,矢状部末 端膨大为囊部。门静脉左支分出:①尾状叶左段支,②左内 叶支,③左外上段支,④左外下段支,⑤静脉导管小支和左 叶中间支。
5
门静脉分为两支占74%、三支占21%。左右独立分支占5%。 偶尔可出现无分支变异,门静脉分叉缺如,呈襟状进入右肝, 主干进入肝实质后向右向上走行,再以宽大的弯曲分支在肝 实质深处进入肝左叶。
一般认为:门静脉右支的分支形式常可变异,而门静脉左支 的分支比较恒定。
6
毗邻
肝门静脉自胰腺的后方上行,经十二指肠上部的深面进入肝十二 指肠韧带,然后继续上行达第一肝门,分为左、右两支,分别进 入左、右半肝。肝门静脉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其右前方为 胆总管,左前方为肝固有动脉,后方隔网膜孔与下腔静脉相对, 肝门静脉的方向多与下腔静脉交叉成角,少数为二者前后平行。
肝门静脉系PPT课件
![肝门静脉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82f7ec580216fc700afddf.png)
下腔静脉 髂总静脉
➢ 通过脐周静脉网和上、下腔静脉系相交通
新乡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脐周静 脉网
7 临床意义
静脉曲张
食直脐 管肠周 静静静 脉脉脉 丛丛丛 曲曲曲 张张张
新乡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食管静 脉丛
脐周静 脉网
直肠静 脉丛
7 临床意义
食直 脐 管肠 周 静静 静 脉脉 脉 丛丛 丛 曲曲 曲 张张 张
Superior mesenteric v. (4) 肠系膜下静脉
Inferior mesenteric v. (5) 脾静脉 Splenic v.
(6) 胆囊静脉 Cystic v. (7) 附脐静脉 Paraumbilical v.
67 1
P2 5
34
➢ 收集腹腔内不成对器官(肝除外)静脉血
新乡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新乡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思考题
肝门静脉把静脉血运送入肝脏,肝固 有动脉将动脉血也输送到肝脏,两种 血液在肝血窦汇合,经过肝脏处理后 流向了哪里?
新乡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THANK YOU !
新乡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肝门静脉系
Hepatic Portal Venous System
*** 新乡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E-mail:
精品课件
1
一个病例
患者金某,男,62岁,因呕血、便血等表现入 院,检查发现患者存在食管静脉曲张、直肠静 脉曲张和腹壁静脉曲张。医生初步诊断为肝硬 化所致门脉高压。
食管静脉曲张
直肠静脉曲张
无静脉瓣
门静脉解剖(PPT课件)
![门静脉解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6abddcfc4ffe473368abc1.png)
11
2020-12-09
门静脉解剖
12
• 填空题:肝门静脉的属支主要有 ( )、 ( ) 、 ( 和肠系膜下静脉,此外还有( ( ) 、 ( )。
) )、
2020-12-09
门静脉解剖
13
• 肝门静脉的属支主要有(肠系膜上静脉)、 (脾静脉) 、(胃左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 此外还有( 胃右静脉 )、 ( 胆囊静脉 )、 ( 附脐静脉 )。
门静脉解剖
20
2.直肠静脉丛:
门静脉系统肠系膜下静脉的属支,通过直肠 下段黏膜下层内的直肠静脉丛,与腔静脉系 统骼内静脉的属支之间相互吻合交通。
门静脉高压症时,直肠下段和肛管的静脉曲张形 成痔。
2020-12-09
门静脉解剖
21
3.脐周围静脉网:
门静脉系统的附脐静脉,在脐周围通过脐周 静脉网与上腔静脉系统的腹壁上静脉及胸腹壁 静脉相吻合;同时也与下腔静脉系统的腹壁下 静脉及腹壁浅静脉相吻合。
直肠上V 直肠V丛
髂外V
髂内V
门下静脉腔解剖静脉
睾丸(卵巢)V
24
Dr.Feng
2020-12-09
门静脉解剖
25
感谢您的聆听 您的关注使我们更努力
此课件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关注我 每天分享干货
2020-12-09
门静脉解剖
26
这些位于腹膜后连通门静脉系与腔静脉系的小静 脉,统称为Retzius静脉。
2020-12-09
门静脉解剖
23
2020-12-09
胸腹壁V
上腔静脉
低位肋间后V
奇V
腹壁上V
食管V 食管V丛 胃冠状V,胃短V,胃后V
腰升V
脐周V网
门静脉系统的解剖概要PPT课件
![门静脉系统的解剖概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10fa66b4daa58da0114a79.png)
3
根据门静脉血流受阻部位分类
肝后型:少见
BUDD-CHIARI
巴德吉亚利综 合症
肝 型:最 常见 约占 90%,肝 炎后肝硬 变,血吸 虫肝硬变
肝前型:
门静脉主干先天畸形 门静脉主干血栓
4
门脉高压的病理变化
1. 脾 肿 大 、 脾 亢 : 脾 窦 充 血 , 纤 维 组 织 增 生 ; 脾髓细胞再生,全血减少
9
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
1.分流手术
❖ 完全性门-体分流术
▪ 门-腔静脉分流术
❖ 部分性门-体静脉分流术
▪ 脾-肾静脉分流术 ▪ 脾-腔静脉分流术 ▪ 限制性门-腔静脉桥式分流术
❖ 选择性分流
▪ 远端脾肾分流 ▪ 自体静脉移植于下腔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之间,即
“桥式”或“H”吻合术(8-10mm)
限制性门-腔静脉桥式分流术
13
脾腔静脉分流术
14
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吻合术
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
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
15
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
分流术
优点: 降低门脉压力确切 止血效果好
缺点: 减少入肝血流、不利肝功维护
特点 降低门静脉的压力 减少肝的灌注量 影响肝的营养 肠道内的氨被吸收后部分或全部不再通过肝解毒直接进
血清胆红素 (μmol/L)
血清白蛋白(g/L)
腹水
肝性脑病 凝血酶原时间延
长(s)
1分 <34.2
> 35
无 无 <4
6
2分 34.2-51.3
30-35
易控制 轻 4-6
3分 >51.3
< 30
难控制 中、重
>6
根据门静脉血流受阻部位分类
肝后型:少见
BUDD-CHIARI
巴德吉亚利综 合症
肝 型:最 常见 约占 90%,肝 炎后肝硬 变,血吸 虫肝硬变
肝前型:
门静脉主干先天畸形 门静脉主干血栓
4
门脉高压的病理变化
1. 脾 肿 大 、 脾 亢 : 脾 窦 充 血 , 纤 维 组 织 增 生 ; 脾髓细胞再生,全血减少
9
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
1.分流手术
❖ 完全性门-体分流术
▪ 门-腔静脉分流术
❖ 部分性门-体静脉分流术
▪ 脾-肾静脉分流术 ▪ 脾-腔静脉分流术 ▪ 限制性门-腔静脉桥式分流术
❖ 选择性分流
▪ 远端脾肾分流 ▪ 自体静脉移植于下腔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之间,即
“桥式”或“H”吻合术(8-10mm)
限制性门-腔静脉桥式分流术
13
脾腔静脉分流术
14
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吻合术
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
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
15
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
分流术
优点: 降低门脉压力确切 止血效果好
缺点: 减少入肝血流、不利肝功维护
特点 降低门静脉的压力 减少肝的灌注量 影响肝的营养 肠道内的氨被吸收后部分或全部不再通过肝解毒直接进
血清胆红素 (μmol/L)
血清白蛋白(g/L)
腹水
肝性脑病 凝血酶原时间延
长(s)
1分 <34.2
> 35
无 无 <4
6
2分 34.2-51.3
30-35
易控制 轻 4-6
3分 >51.3
< 30
难控制 中、重
>6
肝胆、门静脉解剖
![肝胆、门静脉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5cdfb44f312b3169a451a41f.png)
肝静脉和门静脉在断面上的识别
1.肝V近膈面口径越大,呈椭圆形;肝门V越近肝门处口 径越大,呈不规则状 2.肝V在肝叶和肝段间行走,门V分支位于肝叶和肝段内
3.肝V及其属支和门V及其分支在肝内呈双手十指交叉状
六、淋巴引流
1.浅组:膈面的淋巴管按部位分
为左、右、后三组。后组中间部沿 下腔V→膈上及纵隔后淋巴结;后 组左侧部注入贲门淋巴结及胃左淋 巴结→腹腔淋巴结;后组右侧部注 入主A前淋巴结。膈面前部的淋巴 管分为左、右两组,部分随下腔V 注入纵隔后淋巴结,另一部分循肝 圆韧带上端注入肝门淋巴结。
脏面的浅淋巴管多走向肝门注 入肝淋巴结,仅右后叶后部及尾状 叶的淋巴管与下腔静脉伴行,注入 纵隔后淋巴结。
六、淋巴引流
2.深组:在肝内形成升、降
两干,升干随肝V出第二肝门, 降干伴肝门V出第一肝门。
浅、深两组除引流至肝周 淋巴外,还与胸腔纵隔淋巴结 密切相关,肝炎症或肿瘤易波 及纵隔。
七、神经
1.副交感N:兴奋性N
2.交感N:抑制性N
3.内脏感觉N:沿交感N、迷 走N、右膈N(与肝胆疾病的 右肩部放射性疼痛有关)。
4、肝外胆道
包括: 左、右肝管 肝总管 胆囊 胆囊管 胆总管
胆囊管的变异 Variations in cystic duct
Low union with common hepatic duct Adherent to common hepatic duct High union with common hepatic duct
肝门静脉属支
①肠系膜上V ②脾 V 外科干
⑥
⑦
④ ⑤ ②
③肠系膜下 V
④胃左 V
③
①
⑤胃右 V
1.肝V近膈面口径越大,呈椭圆形;肝门V越近肝门处口 径越大,呈不规则状 2.肝V在肝叶和肝段间行走,门V分支位于肝叶和肝段内
3.肝V及其属支和门V及其分支在肝内呈双手十指交叉状
六、淋巴引流
1.浅组:膈面的淋巴管按部位分
为左、右、后三组。后组中间部沿 下腔V→膈上及纵隔后淋巴结;后 组左侧部注入贲门淋巴结及胃左淋 巴结→腹腔淋巴结;后组右侧部注 入主A前淋巴结。膈面前部的淋巴 管分为左、右两组,部分随下腔V 注入纵隔后淋巴结,另一部分循肝 圆韧带上端注入肝门淋巴结。
脏面的浅淋巴管多走向肝门注 入肝淋巴结,仅右后叶后部及尾状 叶的淋巴管与下腔静脉伴行,注入 纵隔后淋巴结。
六、淋巴引流
2.深组:在肝内形成升、降
两干,升干随肝V出第二肝门, 降干伴肝门V出第一肝门。
浅、深两组除引流至肝周 淋巴外,还与胸腔纵隔淋巴结 密切相关,肝炎症或肿瘤易波 及纵隔。
七、神经
1.副交感N:兴奋性N
2.交感N:抑制性N
3.内脏感觉N:沿交感N、迷 走N、右膈N(与肝胆疾病的 右肩部放射性疼痛有关)。
4、肝外胆道
包括: 左、右肝管 肝总管 胆囊 胆囊管 胆总管
胆囊管的变异 Variations in cystic duct
Low union with common hepatic duct Adherent to common hepatic duct High union with common hepatic duct
肝门静脉属支
①肠系膜上V ②脾 V 外科干
⑥
⑦
④ ⑤ ②
③肠系膜下 V
④胃左 V
③
①
⑤胃右 V
肝胆系统解剖ppt课件
![肝胆系统解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429ce57e21af45b307a896.png)
肝脏的被膜
肝的表面,有两层被膜
内层为纤维膜
外层为腹膜
在腹膜与肝实质之间,为一层
结缔组织膜,称为肝纤维膜
( Glisson膜 )。此膜在第一肝门
处包绕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向
肝内延伸构成管道周围纤维囊,又
称Glisson囊。上述三种结构在肝
内共同分支分布,组成Glisson系
统。
肝胆系统解剖
• Glisson系统:肝门静脉 肝固有动脉 肝 管及其分支
右后叶上支 尾状叶右支
右前叶支
右后叶下支
肝胆系统解剖
左外叶上支 尾状叶左支 左外叶下支
左内叶支
第二肝门
在膈面腔静脉沟 的上部,肝左、 中、右静脉出肝 处称第二肝门, 被冠状韧带的上 层所遮盖。
其体外标志是沿镰状 韧带向后上方的延长 线,此线正对着肝左 静脉或肝左、中静脉 合干后注入下腔静脉。
肝胆系统解剖
肝胆系统解剖
肝脏的被膜
肝的表面,有两层被膜 内层为纤维膜 外层为腹膜
肝除膈面后的裸区、脏面的胆 囊窝、腔静脉沟及肝门等处之外, 均被有腹膜。
肝的腹膜与附近器官之间,形 成韧带,以固定肝的位置。
肝胆系统解剖
肝脏周围韧带的组成
• 膈面
镰状韧带 肝圆韧带 左右冠状韧带 左右三角韧带
• 脏面
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
肝动脉 门静脉 肝静脉 胆道系统
肝胆系统解剖
腹膜、腹腔与腹膜腔的概念 • 腹膜的概念:覆盖于腹、盆腔壁内
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 光滑的浆膜。分为:
壁腹膜 脏腹膜
• 腹腔:由膈、盆腔、腹前壁以及 腹后壁共同围成的腔,借小骨盆 上口分为上方的固有腹腔(通常所 指的腹腔)和下方的盆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