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字句语法意义在现代汉语‘把’字结构句中的不均衡表现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之_把_字句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之_把_字句偏误分析
二、偏误原因
对于 留 学 生 而 言,大 多 数 语 感 不 强 甚 至 没 有,他 们 对 “把”字句这一句式的掌握大多靠老师课堂上所讲的概念,总 结的公式; 而不少老师又直接把教中国学生那一套照搬过
去,就会让他们 感 到 似 懂 非 懂。于 是,他 们 就 根 据 自 己 已 掌 握的知识进行类推,许多不具有使用“把“字句条件的句子都 用“把”字句 来 表 示,造 成“把”字 句 的 泛 化; 或 是“畏 而 远 之”,该用而又不敢用,造成“把”字句的回避; 多数留学生对 “把”字句最大的困惑表现在两个方面:
总之,学习一门 语 言,最 重 要 的 是 能 学 会 如 何 运 用。 我 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时刻牢记其交际性原则,很多时候不 必面面俱到,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汉语水平有选择性, 有针对性进行讲解,否则将适得其反。
【参 考 文 献 】
[1]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 上册) [M]. 商务印书馆,1954. [2]宋玉柱. 现代汉语语法基本知识[M]. 语文出版社,1992. [3]吕文华.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M]. 北京语言文化
[作者简介]曹利娟,女,重庆万州人,汕头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现代汉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 85 —
说文解字
曹利娟 / 对外汉语教学之“把”字句偏误分析
语两个条件,但“很不舒服”不是“叫他”而对“他”所产生的 结果或影响,而是主语“我”的感受。应改为:
我觉得叫他名字是很不舒服的。 例( 3) 中谓语动词是“穿”,其指向的宾语是“你买的衣 服”,而结果 是“穿 不 上 ”不 具 备“把 ”字 句 的 条 件,因 为“衣 服”并未因“穿”这一动作而发生变化,如果是“穿坏了”等衣 服有实质性改变才这样用,应改为: 但是过六年后你买的衣服穿不上了,韩国菜的风味你也 会忘记。 例( 4) 中“照相”只是一个动作,而动作后面又没有指出 动作所产生的结果或状态,不符合“把”字句的使用规则,应 用“给”引出而不是“把”。改为: 他们给穿各种各样的衣服的我们照相。 以上所举例子要么谓语动词不合格; 要么谓语动词所导 致的结果或状态不明确,不具体; “把”字句的谓语动词“把” 字句对谓语动词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对宾语有“处 置”作 用,即 句 中 谓 语 动 词 所 表 示 的 动 作 对 “把”字所介引的对象施加某种积极的影响,从而使该对象 发生某种 变 化 或 产 生 某 种 结 果,所 以 一 般 为 强 动 作 动 词; “把”字所介引 的 客 体 对 象 受“把 ”和 谓 语 动 词 的 双 重 限 制, 因而它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 当谓语动词对其施加积极的 影响时其产生的影响或结果也应该是具体明确的,否则不符 合语义逻辑。 3.“把”字句错用。 ( 1) 我把她自己开车送到她的家,她很感谢我。 ( 2) 老师,请你把字大一点。 例( 1) 为语序错误,这里的“自己”是作“我”的同位语, 将自己放到“她”后面则成了“她”的同位语,其本意是“我开 车将她送到她家”,开车的是我自己而不是她自己,应改为: 我自己开车把她送到她家,她很感谢我。 例( 2) 缺谓语动词,“大一点”在句中作补语,“把”字作 为介词,介引受事宾语“字”,句子是不完整的,必须补出是受 哪一动作影响,“字”才产生了“大一点”的变化。因此,必须 补出谓语动词,可以改为: 老师,请你把字写大一点。

从句法语义角度漫谈“把”字句

从句法语义角度漫谈“把”字句

从句法语义角度漫谈“把”字句作者:赵艺珺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8期摘要:在汉语表达中,“把”字句是我们常用的句式之一,也是中国语言表达的最大特点之一。

“把”字句也是现代汉语热门话题,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讲,在教授外国留学生的时候,“把”字句是教授的重点与难点。

本文将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分析“把”字句,在此基础上明晰“把”字句的语言效果,以期幫助相关学习者深入掌握“把”字句的内涵与意义。

关键词:“把”字句句法角度语义角度语言效果一、引言“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最常见以及最常用的句子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语言学界最早有关“把”字句句法分析研究是崔希亮先生在1995年提出的“A(主语)+把(B字宾语)+VP(谓语)”。

这个句型就是“把”字句的典型结构。

“把”字句的相关研究历来是语言学界的学术热点和难点,大多数的期刊以及学术论文都着重研究句法结构、内部深层语义关系、生成条件和原因以及在教学之中的应用。

以往的研究更加注重成分分析。

重分析而不重整合,使一些“把”字句在整体上缺少细化的分析。

二、从句法角度分析“把”字句(一)“把”字句的语用标记“把”字句是指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内容加以处置的一种固定句式。

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认为信息的传递必须充分和明确。

最重要的信息是不可省略的,只有次要信息才可以省略。

“把”字句的主语可以省略。

例如,(我)把西红柿煮了。

在这个句子中,施事主语“我”可以省略,也就是说,施事主语“我”并不是“把”字句中最重要和最必要的信息。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把”字在“把”字句中的作用是凸显动作行为对象的语用标记,是一种前置语用标记。

(二)“把”字句具有强调句的作用“把”字句作为一种特殊且固定的句式,在现代汉语表达之中具有强调的作用。

两种观点大同小异,一种观点认为“把”字句强调动作的结果,而一种观点认为“把”字句强调动作的状态和结果。

三、从语义角度分析“把”字句从语义角度分析“把”字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

现代汉语非典型“把”字句研究

现代汉语非典型“把”字句研究

现代汉语非典型“把”字句研究“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功能。

通常,我们使用“把”字句来表示将某个动作或状态施加于某个对象上。

然而,除了这种典型的用法之外,现代汉语中还存在一些非典型的“把”字句,其用法和结构与传统的“把”字句有所不同。

非典型“把”字句在语法结构上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传统的“把”字句通常由“把”字、动词、宾语和补语组成,而非典型“把”字句则可能省略某一成分或增加其他成分。

例如,我们可以省略宾语,只保留“把”字和动词,如“把他打了”中的“把打了”,这样能够更加凸显动作的进行和结果的产生。

另外,非典型“把”字句还可以增加补语,如“把他打得头破血流”中的“头破血流”,这种构造能够更加详细地描述动作的结果。

非典型“把”字句在语义功能上也具有一定的变化。

除了表示施加动作或状态外,非典型“把”字句还可以表达其他语义,如强调、否定、疑问等。

例如,“把桌子擦干净了”中的“把”字句强调了动作的完成,而“把桌子没擦干净”则表示动作未完成。

同时,非典型“把”字句还可以用于询问,如“把这件事交给谁了?”中的“把”字句引出了一个疑问句。

非典型“把”字句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其灵活的语法结构和多样的语义功能使其成为表达复杂意义的重要工具。

然而,由于非典型“把”字句的构造和用法相对灵活多变,学习者在使用时往往容易出现错误。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对非典型“把”字句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其用法和应用。

总之,非典型“把”字句在现代汉语中具有特殊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功能。

它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表达工具。

通过加强对非典型“把”字句的研究和教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句式,丰富汉语的表达方式。

对外汉语教学中否定式“把”字句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否定式“把”字句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否定式“把”字句偏误分析作者:谢东岳石保玉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01期一、前言“把”字句作为汉语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句式,其特点是语用范围广,结构变化多,语义指称广。

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否定式的“把”字句却是一个公认的教学难点。

根据前人的研究以及笔者的考察,对否定式“把”字句使用时的“回避”,对否定式“把”字句中动词的“遗漏”,以及句中其它成分的“误用”[1],这些都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常见偏误,同时,也是我们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在泰国Roi Et Rajabhat University与宜都市第一中学合作交流课堂上课程内容的启发下而展开的,文中的许多观点,分析方法和教学策略均采用中泰师生上课时或者课间交流时的口头描述内容、讲义核心思想和分析思维模式。

二、否定式“把”字句的本体研究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否定形式,首先要弄清楚在本体研究中它具有哪些形式。

学者们大多认为“并非所有类型的‘把’字句都有否定形式”[2]。

一般而言,把“把”字句的否定形式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我们定义其为典型的否定形式“把”字句。

也就是否定副词出现在“把”前的句子,这类句子占否定式“把”字句的大多数。

第二大类即非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否定词否定的依然是“把”字结构,但是它们的位置却不在“把”前,一般都在句中的动词前。

2.1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否定式“把”字句,比较常见的是否定词前置对原有“把”字句的否定,如:(1)微軟:甭把我们不当企业级厂商(马文方《中国计算机报》 2004-11-29)(2)“不为百姓办实事,百姓不把你当事”(霍兴华《中国绿色时报》 2014-02-25)(3)别把自己置身其外(叶兵华《人民武警报》 2014-05-22)以上三例都是比较常见的“否定词+‘把’字句”形式,权威报纸标题的例证,再次说明了这一形式是比较常见和乐于为大众所接受的。

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分析本文以偏误分析为理论依据,着重分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的一种偏误。

文章将收集到的“把”字句偏误形式进行总结,并按照偏误的性质把它们归纳为成分遗漏,并以这种类型为依据,对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现象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外国人在“把”字句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偏误根源,即主要是由于对“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没有真正理解而造成的。

标签:“把”字句;偏误分析;成分遗漏“把”字句是指谓语部分带有介词“把”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动词谓语句①。

一般有主语、“把”字构成的介词短语做状语及动词性短语作谓语中心组成。

“把”字句是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最为困难问题之一,同时也是语法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胡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把”字句问题上还没有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足够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因为“把”字句太特殊,为世界上许多语言多没有,这就给留学生学习“把”字句带来许多困惑,而使用“把”字句时常出现各种偏误。

盛炎先生说:“错误分析被认为是第二代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前沿阵地和尖端科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

”所谓偏误分析,是以外语学习者发生的偏误为研究对象,它所关注的是学生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实际是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规范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③。

本文对“把”字句的研究,正是以偏误分析理论为指导,对外国人学习“把”字句的偏误形式进行总结,并按照偏误的性质将其归纳为成分遗漏类型。

一,偏误分析本文把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把”字句偏误形式,进行归纳,并按照偏误性质把它总结为成分遗漏类型。

1.成分遗漏成分遗漏指的是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一个或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

“把”字句的遗漏偏误常常表现在遗漏“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以及动词以及动词后的成分。

1.1.遗漏动词后边的相应成分(1)我要马上把这封信寄。

(2)我把新买的杯子打。

(3)你应该先把这篇文章看,然后再做练习。

“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及位移特征的加工

“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及位移特征的加工

“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及位移特征的加工“把”字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型结构,其在句法和语义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以及位移特征的加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把”字句的句法结构。

一般而言,一个“把”字句由“把”字、宾语、谓语和补语组成。

其中,“把”字起到引导宾语前置的作用,使得宾语出现在谓语之前。

例如,“我把书放在桌子上。

”中,“书”是宾语,“放”是谓语,“在桌子上”是补语。

通过“把”字的引导,宾语“书”被前置,以突出宾语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来探讨“把”字句的语义特点。

在语义上,“把”字句通常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将某物放在某个地方或进行某种处理。

例如,“我把书放在桌子上。

”中,“我”是动作的发出者,“书”是被处理的对象,“放在桌子上”表示动作的结果。

通过“把”字句,可以突出动作的发出者和对象,使得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最后,我们来讨论“把”字句的位移特征及加工方法。

在“把”字句中,宾语通常被前置,与传统的主谓宾结构不同。

这种前置的位移特征使得“把”字句在句法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为了加工这种位移特征,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句子的语序或者使用代词来实现。

例如,“我把书放在桌子上。

”可以改为“我放书在桌子上。

”或者“我把它放在桌子上。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处理“把”字句的位移特征。

综上所述,“把”字句具有独特的句法和语义特点,通过前置宾语和突出动作的发出者和对象,使得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在加工“把”字句时,我们可以改变语序或者使用代词来处理位移特征。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及位移特征的加工将对汉语句法和语义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把字句的常见偏误

把字句的常见偏误

把字句及常见偏误一、把字句及其语法意义「把」字句是在谓语中心词前用介词「把」或「将」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的主谓句。

其语法意义是:主语代表的人或事物通过动词代表的动作行为使某个确定的人或事物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某种影响,产生某种结果。

这种变化包含多方面内容,可以是位置或关系移动,可以是性质变化,还可以是认知变化。

二、把字句基本结构:肯定形式:主语+把+宾语+动词+其他。

否定形式:主语+否定词+把+宾语+动词+其他能愿动词形式:主语+能愿动词+把+宾语+动词+其他。

三、偏误类型外国学生使用“把”字句时,主要有以下偏误类型:遗漏、错序、误用、误代、回避、搭配不当。

(一)遗漏遗漏指的是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一个或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

“把”字句的遗漏偏误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遗漏核心动词。

(1)他把那些书都掉了。

(他把那些书都扔掉了。

)(2)我把这篇课文懂了。

(我把这篇课文弄懂了。

)(3)老师,请您把字大一点儿。

(老师,请您把字写大一点儿。

)(4)女同学每天都把宿舍干干净净。

(女同学每天都把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

)2、遗漏补语:(1)他把钱用。

(他把钱用光了。

)(2)他把水喝。

(他把水喝完了。

)“把”字句一般表示处置意义。

“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不可能是个光杆儿的形式,在动词前后(主要是在动词后)应当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与动词有联系的其他相关意义。

要表示结果或变化,动词后边就应当有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要表示动作的某种方式,动词谓语前就应当有表此类意义的词语形式。

(二)错序错序是指句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成分放错了位置造成的偏误。

1、能愿动词错序:你把书应该给玛丽。

(你应该把书给玛丽。

)“把”字句中“应该、会、能”等能愿动词必须用在主语之后,介宾短语“把……”之前。

2、表示时间的词语(时间名词、副词)的错序:妈妈把东西已经准备好了。

(妈妈已经把东西准备好了。

)表示时间的词语“已经”、“马上”等一般要用在“把”之前。

初级阶段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

初级阶段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

初级阶段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把”字句是现代汉语里最具特点的语法现象之一,同时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韩国留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把”字句时,因为不了解“把”字句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把”字句,又不了解和掌握“把”字句在运用时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的限制规则,所以初级阶段留学生普遍存在着“把”字句使用不足甚于回避使用“把”字句的情况,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结合语义采取设计具体语境背景来帮助留学生建立语感,增加对“把”字句的理性认识。

本文针对初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中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偏误句子,从语义、句法和语用的角度进行透彻分析,我们还对初级阶段韩国留学生“把”字句习得情况与中国儿童作了对比分析,并讨论了韩国留学生受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规则干扰的情况,中国儿童“把”字句习得过程中所运用的替换、扩展、移位、联结、纠错等方式,对留学生“把”字句教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最后,我们对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把”字句教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_把_字句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_把_字句

种社会的生活态度。西方语言学家也渐渐打破了“印欧语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驰骋往来,即所谓“神游八极,思接千
系中心论”的观念,不再把语言和逻辑视为“同一对象的知 载”。所以,在写作中适当运用一些成语,可以使语言变得简
识的两个不同分支”。⑦因为语言并非等同于逻辑,一定能 练而富于内涵。
唯一地指向外在世界。与其说语言在描述这个客观存在,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把字句的: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 笔应该是离开了它原来的地方,即卖铅笔的地方,所以可以
甲把乙怎么样。汉语动词谓语句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之后, 说:我把铅笔买走了。但是,这个动作和弟弟没有关系。因为
而用了“把”字就能把宾语提置于动词之前,以强调行为结 弟弟不能作买这个动作的宾语,买这个动作不能带人做宾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句式,也是汉
(2)把剩饭吃的干干净净。
语语法学家讨论最多的题目之一。有关“把”字句的研究是
有的“把”字句“把”字后面只是名词性短语。
现代汉语特殊句式研究中的传统课题。本人是在许多语法
如:
学家研究的前提下,对“把”字句的某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希
(3)我把你这个小淘气鬼!
非常不确定了。那种认为一定存在着一个确定的和唯一的
词类系统,而这种系统又是理性的语言和思想的必要组成
注释:
部分的看法,已证明是一个错觉。”⑧可以说,由于我们与西 方人持有不同的语言,我们看到的也是不同的世界。从这 个观点出发,“美文不可译”之说的提出,就是在说明一个民 族的生活感受是不能转达的,只有整个身心浸润在这种语 言中的人才能感觉得到。我们译得出一个具象的世界,却 译不出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整体情绪。可以说语言构成的这 个世界是一个审美的世界。不同的语言有着唯掌握此种语 言的人才能体会到的美感。

浅析《红楼梦》中的处置义和致使义“把”字句

浅析《红楼梦》中的处置义和致使义“把”字句

浅析《红楼梦》中的处置义和致使义“把”字句作者:郑周永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2期摘要:“把”字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子结构形式,许多学者从各方面对其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个长期的热点问题是“把”字句的语义分析,即并非所有的“把”字句都表示“处置”义,还有一部分“把”字句是表示“致使”义的。

本文全面考察《红楼梦》中出现的“把”字句语料,将其分为处置义“把”字句和致使义“把”字句两大类。

本文主要具体描写和讨论了“把”字句在《红楼梦》中的结构语义表现,发现两类“把”字句都有丰富的结构语义类型,与唐宋时期的“把”字句相比,其谓语成分更加复杂多样,不仅出现了新的结构类型,原有的结构还发展出新的语义类型。

关键词:《红楼梦》“把”字句处置义致使义结构语义一、引言王力(1944)提出“处置式”的概念:“中国语里有一种特殊形式,就是用助动词…把‟(或…将‟)字,把目的语提到叙述语的前面。

”“大致说来,…把‟字所介绍者乃是一种…做‟的行为,是一种施行(execution),是一种处置。

在中文里,我们把它称为处置式。

”本文研究《红楼梦》中的“把”字句语料,即《红楼梦》中以“把”字为标记的处置式。

“把”字句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邵敬敏(1985)、薛凤生(1987)、刘培玉(2001)、蒋绍愚(2005)等不少学者都对这个问题作过深入探讨,各家从历时的角度,紧扣“把”字句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寻求“把”字句的发展演变脉络。

但是对“把”字句的发展演变过程,各家的观点不尽相同。

关于“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学者们提出过不同的看法。

王力(1944)首先提出“把”字句的“处置说”,但是“处置说”一直受到质疑,如胡附、文炼(1955)。

后来的学者,如吕叔湘(1980)、蒋绍愚(1997)、范晓(2000)、沈家煊(2002)、刘子瑜(2002)等指出,“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有两种,一种表示“处置”,一种表示“致使”。

现代汉语特殊句式之“把”字句分析

现代汉语特殊句式之“把”字句分析

现代汉语特殊句式之“把”字句分析宋玉柱的《现代汉语特殊句式》提出汉语中七种特殊句式,“把”字句首当其冲。

本文将着眼“特殊”,分析“把”字句结构,对“把”字句主语,谓语,宾语等进行分析并比较汉英对“把”字意义表达的句式的不同特点,力尽全面。

标签:“把”字句;特殊;比较引言宋玉柱的《现代汉语特殊句式》提出来汉语中七种特殊句式,分别是“把”字句、被动句、连谓句、兼语句、存现句、主谓谓语句、可逆句。

“把”字句首当其冲,成为其说明对象。

它作为特殊句式的一种,应有明显特征区别于一般句式(即我们所说主谓宾常序句式)。

本文试图着眼“特殊”,对“把”字句进行全面分析,分“把”字句与汉语其他句式比较和“把”字句中英比较两部分,以见其“特殊”。

一、汉语中“把”字句有别于一般句式的特殊之处1.“把”字句之主语。

“把”字句的主语是可有可无的成分。

“把”字句的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等名词性成分充当,这与汉语普通句式无异,不多作分析。

2.“把”字句之“把”。

“把”字(或“将”字)必不可少。

“‘把’字句中的‘把’字,有论者认为是助动词、或副动词、或次动词,不过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将‘把’字句视作介词。

‘把’字也确实在其宾语与动词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1]“把”字的关键就在于其链接和中介的枢纽地位。

“把”字句之“把”(或者“将”)可以说是整句之眼,是“把”字句最鲜明的特征,“把”字句区别于一般句式的标志。

3.“把”字句之宾语。

“把”字句的宾语不可或缺。

“把”字句就是运用介词“把”将谓语动词所支配的对象置于动词前作状语的一种句式,并有其鲜明特点以“特殊”于一般句式。

最鲜明的是其定指性。

定指性,指“把”字句的宾语必须是有定的,指说话者认为或假定认为是听说双方都已知的人或事。

例一:我想把这幅画挂到墙上去。

“这幅画”是定指的,一般不能说“我想把一幅画挂到墙上去。

”例二:请把桌子上那本书递给我。

可以。

一般不说“请把一本书递给我。

”我们还可以从诸多实际应用中发现这种“定指性”的力量:①它迫使语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凸显出来。

“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

“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

“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一、本文概述“把”字句是汉语中一种独特且重要的句式,其句法、语义和语境特征对理解和运用汉语语言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把”字句的句法结构、语义内涵和语境运用,以揭示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实用价值。

我们将从句法角度深入探讨“把”字句的结构特点。

我们将详细解析“把”字句的基本句型,包括其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的构成和排列顺序,以及“把”字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我们还将对“把”字句的变换形式进行梳理,以揭示其句法结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我们将从语义角度揭示“把”字句的内涵。

我们将分析“把”字句所表达的动作行为、受事关系以及语态等语义特征,以揭示其独特的语义表达方式和功能。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把”字句在语义上的限制和约束条件,以进一步加深对其语义特征的理解。

我们将从语境角度考察“把”字句的运用。

我们将分析“把”字句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包括其在口语、书面语、文学作品等不同语境中的表现。

我们还将探讨“把”字句在交际功能、信息传递等方面的作用,以揭示其在语境运用中的独特价值。

本文将从句法、语义和语境三个方面全面分析“把”字句的特征和价值,以期对汉语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把”字句的句法特征“把”字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型,其核心特征在于使用介词“把”来引导受事宾语,并置于动词之前。

这种结构不仅改变了宾语的位置,而且赋予了句子以特定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

句法结构上,“把”字句由主语、介词“把”、受事宾语和动词短语四个部分构成。

主语通常是施事,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受事宾语则通过介词“把”被提前,置于动词之前,成为句子中的焦点。

这种结构使得受事宾语在句子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强调了受事宾语在动作行为中的重要性。

在句法功能上,“把”字句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它可以表达各种复杂的动作行为,包括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和不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把”字句还可以进行各种句法变换,如否定、疑问、被动等,以满足不同的表达需求。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把”字句和“被”字句是现代汉语中非常常见的句式,它们在表达动作及其结果、句子结构的变化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作用。

然而,因为它们在语法结构、意义表达、语用功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所以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局限性。

一、“把”字句的局限性1.语法结构的限制“把”字句需要将宾语提前放置,形成“把+宾语+谓语+其他成分”的结构,而且宾语必须是能够直接受到动作及其结果影响的实体。

因此,在表达无法直接操作的抽象事物或动作等方面,“把”字句的句式就会受到限制。

例如:(错误)把这篇文章分析得很清楚。

(正确)他把这篇文章的分析划分得很明确。

2.意义表达的限制“把”字句在强调动作及其结果的过程中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表达对于动作本身的描述时就显得不够明确。

在表达某些具体的动作、状态和性质等时,它的句式也会受到限制。

例如:(错误)把这个项目完成起来很不容易。

(正确)这个项目完成起来很不容易。

3.语用功能的限制“把”字句主要用于强调动作的结果,而不是动作本身。

这种句式适用于形式化、客观的场合,但在一些情形下,它可能会显得比较生硬,不够自然。

例如:(错误)把桌子搬到这边。

(正确)把桌子扶到这边。

以上问题可能影响了中文表达的多样性,如果不注意这些限制,就会造成句子表达不准确的问题。

例如:(错误)我被骑车上学。

(正确)我骑车去学校。

“被”字句在表达客观的被动事实方面很强,但是在表达主观感受、情感等方面就不太灵活。

因为该句式偏向于指出受事物的被动状态或遭受动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在表达积极、肯定的意思时就不太适用。

例如:(错误)今天的天气被晴朗的阳光洒满了。

(正确)今天天气晴朗,阳光很充足。

“被”字句在表达受到冤屈、不幸等情形时非常好用,可以突出受事物的被动状态和受委屈的心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句式比较复杂,因此在普通的口语表达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例如:(错误)他被老板压榨了十年。

把的用法现代汉语

把的用法现代汉语

把的用法现代汉语一、把的定义和基本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后面加上“把”字构成一个独立的句式结构,被称为“把字句”或“把字结构”。

这种结构在句子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把字结构的定义和基本用法。

1.1 把的定义“把”是一个助词,它没有任何具体意义,只有在与动词连用时才能发挥作用。

它主要起到引出所动作的对象,并表示对该对象进行处理或行动。

1.2 把的用法把字句的使用包括主观态度和客观内容两个方面。

即主观方面是说话人对某些事情或行动持有一定态度,在句子中反映出来;而客观方面则是指所处理或行动的对象。

二、把字结构表示行为处理把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用法之一就是表示行为处理。

当说话人希望通过表明拿起某种手段或措施来进行某种解决方法时,通常可以使用把字句。

2.1 对象放在谓语前面在表达行为处理时,把字句中的对象通常放在谓语前面。

例如:“我把书读了。

”“他把作业写完了。

”在这些例子中,“书”和“作业”就是动作的对象。

通过使用把字结构,说话人突出了动作的行使者和具体目标。

2.2 表示改变状态或位置把字结构还可用于表示对某个事物进行改变状态或位置的处理。

例如:“她把头发梳理得很整齐。

”“他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在这些例子中,“头发”和“家里”都是要进行改变的事物。

通过使用把字结构,在句子中强调了对这些事物进行了处理,使它们达到更好的状态。

三、把字句与其他句式结构的比较和其他句式结构相比,把字句有其独特之处。

下面我们将对比一下把字句与将、被及其他方式表达相同意思的句型。

3.1 把字句与将来表述行为把字结构与将来时表示行为两者都可以强调说话人对事物或动作持有态度,并注重过程以及结果。

例如:- 将来时:我明天会赢的。

(强调未来发生的动作)- 把字句:我明天把比赛打赢。

(着重于行为处理过程)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把字句在表达行为时更注重整个行为处理过程,并且强调说话人参与其中。

3.2 把字句与被字句对比在现代汉语中,把字结构和被字结构都能够表示某事物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论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句法语义

论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句法语义

论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论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关键词:“把〞字句;语义;句法;应用引言“把〞字句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是当前汉语特殊句式中使用频率较为靠前的一种句式,在汉语的长期研究中发现,“把〞字句是当前汉语中一种独特的结构,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把〞字句的构成关系,如动宾关系,构成条件等。

从“把〞字句的生成,“把〞字句的表达意义,“把〞字句和其他句式之间的转换关系,“把〞字句的应用范畴等方面都能表现出“把〞字句独特的语义。

1.“把〞字句的句法结构及其语义分类1.1“把〞字句的根本句法结构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把〞字句主要是指由介词“把〞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句子,这类句子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用简短的词句准确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把〞字句在句子应用中有着众多的表现方法,不同的表现方法所表现的语义自然也不同,如①去“把〞门翻开;②咱可“把〞话说在前面;③跑一千米“把〞他累得气喘吁吁;④过完元宵节“把〞孩子们的心都玩儿野了;⑤“把〞这块儿玉给他……等。

从语法结构上来讲,“把〞字句在句子中有多种句式,总体上可以将“把〞字句分为四类;①施事“把〞字句:S+“把〞+O+V;②受事“把〞字句:S+“把〞+O+V;③因事“把〞字句:S+“把〞+O+V;④预事“把〞字句:S+“把〞+O+V。

1.2“把〞字句的根本语义类别“把〞字句在教学过程中所代表的意义毋庸置疑,其根本语义类别有多种,通常将其分为工具义“把〞字句,处置义“把〞字句,致使义“把〞字句以及复合义“把〞字句,通过这几种表达异议能够准确表现出“把〞字句的根本语义。

在工具义“把〞字句中主要通过“把〞字来执行相关动作,在语义上表达了“利用〞、“依靠〞以及“凭借〞等意义。

在处置义中主要是用“把〞字来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明确一种处置意义。

在致使句中,“把〞字句表现的是致使句的意思,相当于“使〞及“让〞等词语。

复合义“把〞字句通常是前三种形式的组合句,能够更加深入表现出行为意思的一种句式。

现代汉语“把”字句的结构及语用功能分析

现代汉语“把”字句的结构及语用功能分析
一、“把”字句的定义 黄伯荣等[1](P254-256)将“把”字句定义为:在谓语动 词前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并对受事进行处置的主动 句。胡裕树[2](P264-299)认为“把”是将动词支配的对象提 到动词前面,旨在强调动作的结果。郭德润[3](P28-42)指出, “把”字句是用介词“把”将意念宾语提到动词前面,这 是“把”字句最大的特点。张斌[4](P169-171)认为,“把” 字句是将谓语动词涉及的事物放置在动词前面做状语的一 种句式。《辞海》中,“把”字句的结构模式是“甲把乙 怎么样”。一般情况下,宾语放置在动词后面,但在“把” 字句中,宾语被放置在了动词前面,实现了语义上的宾语 前置,结构上的介词结构作状语。上述各个表述虽然有所 不同,却不约而同地认为“把”字句是一般动宾谓语句句 式变换的结果。与之不同的是,邢福义[5](P138-258)认为“把” 字句不是一般动宾句的变换形式,只是“把”字句。他认 为,“把”字句是状语部分含“把”的句子,揭示了“把” 字句的语法特点。本研究中,采用邢福义的定义展开研究。 二、“把”字句的结构分析
(一)“把”字句的篇章衔接功能 “把”字句可以将语篇中不同部分、不同成分的具体 语义联系起来。例如,“爸爸买了一个西瓜,他把西瓜放
收稿日期:2019-09-06 作者简介:李玲琦(1990—), 女,吉林松原人,甘肃医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对外汉语教学。
上述 15 种句式中,共包括了四种类型的“把”字句。 (1)施事“把”字句:S(施事)+ 把 +O(受事) +V(二价或三价动词)。这其中,S 作为施事,是动作 的发出者;O 作为受事,是动作的承受者;V 则是二价 动词或三价动词。 (2)受事“把”字句:S(受事)+ 把 +O(施事) +V(二价三价动词)。这其中,S 作为受事,是动作的 承受者;O 作为施事,是动作的发出者;V 则是二价动词。 (3)因事“把”字句:S(因事)+ 把 +O(主事) +V(一价或二价动词)。这其中,S 作为因事,是让“把” 后面的宾语 O 产生某种情状或者结果的原因;宾语 O 是 主事;V 则是一价动词或二价动词。 (4)遇事“把”字句:S(遇事)+ 把 +O(主事) +V(一价动词)。这其中,S 作为遇事,是事件的遭遇者; 用来表示事物与宾语 O 所产生的状态并无必然的联系; 宾语 O 是主事;V 一般情况下是一价动词。 三、“把”字句的语用功能分析

把字句的偏误分析

把字句的偏误分析

把字句的偏误分析摘要:“把”字句一直是现代汉语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由于“把”字句是一个具有特色的语法句型,广大学者对它的研究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把”字句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特别是对外国留学生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把”字句的偏误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广大学生学习“把”字句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指导。

关键词:“把”字句;偏误;教学“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种句式结构,同时,也是容易误用的句型。

由于“把”字句的特殊性,使得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偏误,不利于汉语的发扬和传承。

随着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学习汉语几乎成了他们在华生活和学习的必要途径。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特殊的句型,也是用得最多的句型之一。

外来留学生只有将这种常用句型学习好,才能掌握现代汉语的精髓,才能将汉语的魅力发扬光大。

本文从“把”字句的语法特征,重点分析“把”字句偏误的几种类型,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对策。

一、“把”字句的含义及语法特征(一)“把”字句的含义“把”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并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

介词“把”字不能单独成句,后面必须有动词性谓语才成句,就算带宾语也不行。

例如,我们不说“小红把”,也不说“小红把小猫”,但我们可以说“小红把小猫抱走了”,所以,“把”字句后必须有动词性谓语。

需要指出的是,“把”字句是指具有一定语调的带“把”字的句式,是一个句子,是完整的语言使用单位,而不是不具有一定语调的没成为句子的带“把”字的格式,通常我们把这种格式叫做“把”字式。

从语义上看,“把”字宾语名词表示的事物在意念上大都是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的对象,即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小红把小猫抱走了”,“把”字带宾语“小猫”,“小猫”又是“抱走”的对象,联系主语“小红”来看,“把”字句也是主动句的一种。

(二)“把”字句的语法特征1.谓语中主要动词不能是个光杆动词,动词后必须有一点别的成分。

“把”字句与“将”字句差异的多角度考察与分析

“把”字句与“将”字句差异的多角度考察与分析

“把”字句与“将”字句差异的多角度考察与分析
吴亮
【期刊名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5)003
【摘要】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将”字句与“把”字句基本相同,因此大都可以互相替换,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将”字句结构简单,“把”字句结构形式复杂;“将”字句文言色彩较浓,多用于书面语,“把”字句口语色彩浓,多用于口语.通过定量分析统计了两种句式的使用比例,认为语体差异是造成“把/将”句共时差异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6页(P69-74)
【作者】吴亮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1
【相关文献】
1.留学生比喻辞格运用情况考察分析——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像”字句的
调查 [J], 张飞祥;
2.留学生比喻辞格运用情况考察分析——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像”字句的
调查 [J], 张飞祥
3."被"字句的语体差异考察 [J], 潘文
4."把"字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结构、语用差异考察 [J], 杜文霞
5."得"字句的多角度考察 [J], 邓小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把字句偏误分析

把字句偏误分析

老张 把 绳子 割
断 了。
施事+把+受事+动词+补语(了)
(一)光杆动词不能做“把”字句的谓 语 1.请你把这封信寄。 2.我们应该把野生动物保护。 1‘.你把这封信寄出去。 2‘.我们应该把野生动物保护好 。
(二)不及物动词、关系动词、趋向动词、 认知感受动词不能做“把”字句的谓语
1.我把刚买的杯子破了。 2.每个人都把这些樱花树是中日友好的象征。 3.我早就把泰山来过了。 4.校长把事情的全部经过知道了。 1.我把刚买的杯子打破了。 2.每个人都把这些樱花树当作中日友好的象征。 3.我早就来过泰山了。 4.校长知道了事情的全部经过。
谢 谢!
汉语“把”字句偏误 分析
教学内容:汉语“把”字句的偏误分析 教学重点:“把”字句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把” 字句在实现运用时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的限制规 则,留学生运用“把”字句的偏误类别。 教学目的:通过对学生偏误类型的分析,在突出 应用性、趣味性的交际训练中使学生基本掌握汉 语特殊句式“把”字句在什么情况下一定要用、 什么情况下一定不能用,使用时有什么语义限制 和形式特点。 教学难点:对不同类型病句的分析和用简明语言 指出错误原因。
(五)可能补语不能用于“把”字句 1.我一小时把这些练习做得完。 2.我把母亲的话永远忘不了。 1.我一小时能把这些练习做完。 2.我永远忘不了母亲的话。
(六)结果补语、状态补语在意义上应 指向“把”的宾语 1.孩子们把故事听高兴了。 2.我把汉语学得很努力。 1.孩子们听故事听高兴了。 2.我学汉语学得很努力。
(三)否定副词“不”、“没”应当出 现在“把”字之前 1.我把今天的课没预习好。 2 2.他们决定把小王的事不告诉老师。 1.我没把今天的课预习好。 2.他们决定不把小王的事告诉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NACCL-20). 2008. Volume 2.Edited by Marjorie K.M. Chan and Hana Kang. Columbus, Ohio: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ages 665-673.‘把’字句语法意义在现代汉语‘把’字结构句中的不均衡表现胡文泽US Naval Academy本文旨在从认知语法角度讨论现代汉语中‘把’字句语法意义在‘把’字结构句中的不均衡表现。

笔者指出,现代汉语里,在‘把’字结构句中存在一条从‘致使’结果义典型表现到非典型表现的连续统。

在这个连续统中,‘把’字句语法意义的表现程度是不均衡的,有一个由强到弱的分布,并认为这样的分析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汉语说话人对‘把’字句的认识全貌,而且更符合人们通常的分类认知。

1. 引言与传统‘处置’义(王 1944-1945,Li and Thompson 1981)解释不同,胡(2005)认为“‘把’字句‘A把B+C’的语法意义是‘与致使源A有关,‘把’字宾语B处于C描写的结果状态中”,以下简称‘致使义’。

继此结论,本研究将进一步指出,现代汉语中,由‘把’字结构组成的各类句中,这种语法意义的表现是不均衡的:(1)他把车洗干净了。

(2)桑椹把孩子的舌头吃紫了。

(3)他把车洗了。

(4)他把旗子一挥,……。

(5)他把车往河里开……。

从语感上讲,(1)-(5)是不一样的。

(1)- (2)带有很强的致使义,(1)、(2)都有很具体的致使结果,(3)有结果,但不具体。

(4)的结果在言外,并具备明显动感,而(5)的动作性明显,具有很强的处置义,结果隐含在某种预期中。

从形式上看,(1)-(5)也有所不同;(1)-(2)中的谓语均为动补结构加动态助词‘了’,(3)中的谓语只是动词加上‘了’,而(4) 的谓语带有‘短时貌’标记,动作义多于结果义;(5)的谓语则带有强烈的动作延续性。

按照‘把’字句致使义的分析,‘把’字句的语义重心是落在致使结果状态上的。

那么‘把’字句的语义表现就不应同动词表现的动作性,或动作延续性发生关系。

换言之,把字句谓语不应带有体现致使动作本身过程的标记,如短时、进行体貌。

从语言事实上看,典型的‘把’字句,如(1)、(2)、(3)的确是这样,加入短时貌‘一’或 表示进行的 ‘在’ 后都站不住。

可是(4)和(5)就不一样了。

(5)的情况特别棘手,因为可以说 “他正在把车往河里开呢“。

当然在分析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结构和语义上的限定,把(4)和(5)排除在‘把’字句以外,不予讨论。

但是这种非此即彼的做法,不能全面地反映汉语母语说话人对‘把’字句这一客观现象的认知,最多是分析手段上的权宜之举。

本文将从原型理论(Rosch 1973)出发,对‘把’字结构句中‘把’字句语法意义的分布做一系统地描述,并予以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2. 从‘典型’到‘非典’原型理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乃至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与传统分类理论不同,原型理论认为各个类别之间不是一种非此即彼,黑白分明的关系,而是一种从家族核心到外延逐渐变化,由典型到非典型的关系。

一个个体之所以属于某一类别,不是因为其具备某种区别性特征,而是因为此个体同本类中的核心成员之间存在有家族近似性。

这种近似性越强,则与核心成员的关系越近,反之,则远。

从这一观点来看,如果承认‘把’字句的语法意义为‘致使’义,我们就可以把强烈表现这种‘致使’义的‘把’字结构句看成‘把’字句的典型核心句,而将那些‘致使’义表现不那么强烈的,而又在结构和 ‘致使’义上与核心成员有着某种家族近似关系的‘把’字结构句看成边缘句。

(6) 就他的儿子,反正就叫明成祖是谁,把他杀掉了。

(7)你还能把他怎么样?(8)那时候有浦心余,那会儿想把满族团结起来,人名浦心余,画家。

(9)人就说话怎么土里土气的,怎么那么一点没礼貌没家教,把家长都 带出来了。

(10)这就算求着人家,让人家把这个尸体给咱们留着。

(11)他也没后代,没什么的,反正就一人儿了,国家也把他养起来了就。

(12)我把脚硌坏了。

(13)这事儿真把我急死了。

(14) 什么还能把他怎么样?(15)我编的,我还不怕,就把你怕成那样。

666(16)洗凉水澡把他洗病了。

(17)看他这样儿,把刘庸笑得前仰后倒的。

(18)他满以为这突然的枪响会把贺龙吓个半死。

(19)吃饭把他噎着了。

(20) 一不留神,我把他丢了1。

(21)我刚才的蛋糕哪儿去了,嘿,谁把我蛋糕吃了!?(22)...但是还有一个弟弟,反正是解,把他解职了。

(23) 后来到我们这么一穷了,把这刀啦什么伍的都买了,买废铁了,哈哈。

(24)干嘛,练练,来个掉毛儿,把脖子歪了。

(25)年纪轻轻的把个老婆跑了。

(26) 把旗子一挥,(就)冲了上去。

(27) 把裤腿一挽,(就)下河去了(28)他把眼一瞪,(就)抄起一根棍子来。

(29) 目前,世界各制鞋公司正在把高技术引入制鞋工艺,不断推出新款式的旅游鞋。

(30)...龙华人正在把梦变成现实。

(31)菏泽地区正在把清退引向深入。

(32)日元升值从宏观到微观正在把日本经济带入了非变革不可的境地。

(33)世界主要国家都在把主要注意力转向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34)现在全中国人民正在把现代化作为自觉的追求。

(35)图为工贸公司锅巴生产线的工人正在把成品锅巴装箱外运。

例(6)-(19)就‘把’字句语法意义表现而言,可以说非常完美,完全符合胡(2005)的定义,用通俗的话来说,都可以解释为与某人、某物、某事有关,某人、某物、某事由于某事件处于某种结果状态中。

表面上看,(6)-(11)与(12)-(19)有所不同。

主要区别是,(12)-(19)的例句没有具备意志性的致使源,而(6)-(11)中有。

正是这种区别给人们一种印象,似乎(6)-(11)更具备致使义。

实际上,从语法1丢在这里表示丢失的意思,而非扔掉。

667意义上看,这两组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他们具体句中的词汇意义。

具体来说,(6)-(11)中的致使源A恰好具备意志性,而(12)-(19)里的A恰好没有。

下面一些例子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12a)石头把我的脚硌坏了。

(12b)他把我的脚硌坏了。

(13a)这事儿真把我急死了。

(13b)你真地把我急死了。

(14a)你还能把他怎么样?(14b)什么还能把他怎么样?这里看出,a、b句的致使源有所不同,意志性的有无也有所不同,但就致使结果义而言,a、b没有区别,具体来说:(12a)、(12b)我的脚硌坏了。

(13a)、(13b)我急死了(14a)、(14b)他怎么样再来看一下(20)-(25)的情况。

有了前面两组的比较,我们对这一组就比较容易做出判断。

虽然在谓语构成上,本组与前面两组有所不同,但从‘把’字句语法意义表现上看,本组与前两组没有区别。

(20)-(25)的谓语都是由动词直接加‘了’组成的。

语感告诉我们,虽然没有补语,但结果状态的表现依然充分。

至于这种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笔者认为和‘动词时段语义’(Verbal Semantics)有关。

相关的具体分析因为同本篇关系不大,这里不予讨论。

这样(20)-(25)可以说具备所有(6)-(19)的特点。

细查之,(6)-(25)除了语法意义表现以外,有几点是共同的。

一, ‘把’字谓语或为动补结构,或为动词加‘了’,或为表示结果状态的词语, 呈现明显的结果义;二, 所有的句子都不表现事件或行为过程本身,句语义重心落在由事件或行为引起变化后的结果状态上。

正是因为这些共同的特点,(6)-(25)中都不可以出现标志事件或动作本身过程的成分,这包括“在、正在、一”。

因为这些成分的出现将与致使结果义发生冲突,而使这些句子不可接受,如:(36)*石头正把我的脚硌坏了。

(37)*石头在把我的脚硌坏了。

668(38)*石头正在把我的脚硌坏了。

(39)*石头把我的脚一硌坏了。

(40)*他正把我的脚硌坏了。

(41)*他在把我的脚硌坏了。

(42)*他正在把我的脚硌坏了。

(43)*他把我的脚一硌坏了。

(44)*我正把他丢了。

(45)*我在把他丢了。

(46)*我正在把他丢了。

(47)*我把他一丢了。

可是(6)-(25)的这些特点在(26)-(35)这些‘把’字结构句中却发生了变化。

这里实际上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字句谓语带‘一’的情况,一种是‘把’字标记前带‘在’或‘正在’的情况。

先看一下有‘一’的‘把’字结构句。

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26)-(28)其实是‘把’字结构与‘一...,就...’格式的结合。

准确地说,是‘一...,就...’格式做‘把’字句谓语而成的一种特殊的‘把’字句。

我们知道,‘一...,就...’有自己的功能,其意义表现在于表示两个连续的事件一个接着一个相继发生。

‘一’后的动词短语表现短暂的行为或事件,‘就’后面的成分代表前一事件后立刻出现的行为或事件,而后一事件在某一程度上是前一事件的结果,见以下例句(吕淑湘等1980):(48) 一请就来。

(49)门一推就开。

(50)他一解释我就懂了。

(51)一写就一大篇。

当然不是所有的‘一...,就...’的句子都可以同‘把’字结构结合,因为不是本文重点,不在这里讨论。

这里要说得是,因为‘一...,就...’结构的第二部分有结果义,这样就有了同‘把’字结构结合的可能性。

尽管在这种结合后的结构中,‘把’字结构C中动词表现带有一定的过程性,而且结果义与‘把’字结构C中的动词关系不如(6)-(25)中的那么紧密,但是由于C中带‘一’的部分表现的过程性669在这些句子中不是语义重点,其语义重心实际上还是落在‘就......’那部分上的,也就是结果上。

这样这些以‘一...,就...’格式组成的‘把’字结构句基本满足了‘把’字句表现致使结果的语法意义的要求。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这一类‘把’字句看成‘把’字句中的比较特殊的一类。

从语料上看,这类句子,尽管我们没有作系统的统计,是少数。

我们通过北京大学网上现代汉语语料库进行了非常粗略的概算,其结果如下:含‘把’的结构共408,708条(这里包括‘把’为名词和量词的条目,如前五十条中,有四条是这样的情况),我们任意选出500条,具体到本文,选了前500条。

在这500条中,没有一例以(26)-(28)格式出现的情况。

在人民大学《北京话口语语料库》中的1075条‘把’字结构中也只找到三条(26)-(28)格式的句子。

下面看一下带有‘在’或‘正在’的‘把’字结构句。

我们发现这类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其‘把’字谓语部分都表现一种‘趋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