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初步
古诗词简短鉴赏

古诗词简短鉴赏
古诗词简短鉴赏如下: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鉴赏: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静夜思乡的场景。
月光洒在床前,让人不禁想起远方的家乡。
诗人通过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的动作,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鉴赏: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
诗人通过“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辽阔和壮美。
而“欲穷千里目”则表达了诗人对更高境界的追求,“更上一层楼”则暗示了只有不断努力、攀登更高峰,才能看得更远、更清晰。
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古诗词的欣赏,对于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
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
一般而言,诗歌鉴赏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反复诵读,品出诗味;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一、反复颂读,品出诗味读是理解诗歌最直接的方式。
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
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使静止的诗歌行动起来,变成听得见、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把诵读放在首位,在课堂上,可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分组读、角色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
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不妨把音乐引进来,给诗歌配一段音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
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
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融视听于一体,增强学生的感受,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
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观的情调。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突出情感的变化,让学生在这种变化中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内”。
诗歌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感情去体验、去品味。
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反复诵读,读出诗味来。
知识点——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知识点解析】
二、作用 1、“起”的作用一般有三点: (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 (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 2、“承”的作用主要是: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 (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知识点解析】
三、考点要求 1.了解古代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初步读懂 诗歌的内容。 2.理解“起”、“转”的几种常见方式,在读与品 中把握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知识点解析】
四、特别提醒 起法 1、明起——开头就将题面说出,毫无做作。 2、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 暗起比明起的难度在于表述的技巧要更高,要抓住事物的独特 的特征,尽可能少的使歧义产生。 3、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 4、反起——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 本题。 5、兴起——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知识点解析】
解析及答案 这是一道鉴赏题,由于诗句有省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那么我们不妨利用“转”联与“合”联的密切关系,先向“合” 联寻求破解线索,以求得对“转”联诗意的理解,再进一步鉴 赏。“合”联“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诗意显阔, 是诗人在殷勤邀请好友登临江楼消暑,因为这里非常清凉。由 此不难推测“转”联该是转向此意,这时再看诗句“晴天 雨……夏夜霜”就有了清凉的感觉,原来两句是诗人为江楼做 的“广告词”:“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 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古诗词鉴赏(一)

古诗词鉴赏(一)双调殿前欢薛昂夫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
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
有丹青画不如。
迷归路,又撑入荷深处。
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
木兰花宋祁(2004全国卷)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为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对词中的“闹”字,你认为写的好不好?为什么?村行王禹偁(2004年成人卷)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2004天津卷)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的理解。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002年全国卷)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附录: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苦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附录:《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
范仲淹《苏幕遮》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李重元《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江南逢春李龟年杜甫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相思王维(2004上海春考卷)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 能够运用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进行欣赏和赏析;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读懂一些经典的古诗词;4. 能够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前置知识梳理通过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初步了解,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古诗词有什么独特魅力?2)你觉得古诗词的词汇和语言方式有何不同?3)你曾经读过哪些古诗词?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首?2. 理论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鉴赏的意义和重要性,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古诗词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3)古诗词鉴赏是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3. 实践操作针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包括结构鉴赏、语言鉴赏、文化鉴赏等;2)使用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所学鉴赏技巧进行诗词赏析。
4.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并进行以下评价:1)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2)对学生诗词鉴赏的兴趣和能力的评价,包括对于古诗词文化的积累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和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 个案分析法:通过个案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古诗词中的文化内含,锻炼学生分析和批判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前期准备通过课前探究调研,搜集一些古诗词的鉴赏案例,并选择一些经典名篇,准备一些教学名句和解析,为后期课堂使用做准备。
古诗词鉴赏的三种方法

古诗词鉴赏的三种方法古诗词鉴赏的三种方法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师头疼,学生害怕。
其实,只要注意方法,就可以化难为易了。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词鉴赏的三种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一,三看法。
一首诗词到面前来要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
看标题,能基本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和主题,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看标题的话,这首诗分明是在写“池塘”的,其内容很难和“书”联系上;看作者,可知作品的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飘逸豪放;看注释,如在诗的底部加上“这是诗人在安史之难期间写的一首小诗”一行小小注释,作用很大,可知此诗内容可能是对国家命运的兴叹,对民不聊生的悲歌。
其二,填表法。
一首诗词不管是什么内容一定都遵循一个规律:要么写景,要么叙事,但都表达一种情感,因为诗词的语言是浓缩的、是凝练的,因为有这个语言障碍,很多学生读诗时像读文言文一样,理解起来很费时,所以学生可以越过这道障碍。
就是填表法,时间(季节)——;地点——;人物——;事件——;景物——;情感——。
其三,记忆法,要求学生平时记住三个概念及该概念下的小小的术语。
(一)诗词的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古诗词鉴赏(通用6篇)

古诗词鉴赏(通用6篇)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篇一《于易水送人》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全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于易水送人⑴此地别燕丹⑵,壮士发冲冠⑶。
昔时人已没⑷,今日水犹寒⑸。
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⑶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⑷昔时:往日;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mò):死,即“殁”字。
⑸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已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一年级语文初步学习诗词赏析

一年级语文初步学习诗词赏析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学习诗词赏析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感和想象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的经典儿童诗词,并针对这些诗词进行简单的赏析和解读。
一、《小白杨》小白杨,身姿高大健壮,绿叶婆娑迎风舞蹈,根深蒂固抵御风沙,向阳生长无惧磨难。
这首《小白杨》是一首描写白杨树的儿童诗。
它通过对白杨树的描述,展现出白杨树挺拔、茂盛的形象,同时又蕴含了勇敢、坚强的品质。
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这首诗,感受到大自然中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
二、《梅花》梅花傲雪冬,独立风雨中。
白雪映红梅,清香扑鼻融。
这首《梅花》是一首描写梅花的儿童诗。
它以梅花独立风雨中的形象,表现了梅花的坚韧和品格。
梅花虽然生长在严寒的冬天,但依然傲立不屈,给人以希望和勇气。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感受到梅花的美丽和勇敢的精神。
三、《蜘蛛与蝴蝶》蜘蛛上天梁,结网织牢强。
通过绳索飞翔,蝴蝶自由忙。
这首《蜘蛛与蝴蝶》是一首对比描写蜘蛛和蝴蝶的儿童诗。
蜘蛛在天梁上结网,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坚固和稳定,而蝴蝶则通过自由的翱翔展示了它的自由和灵活。
这首诗通过对蜘蛛和蝴蝶的对比,告诉学生努力和自由的重要性。
四、《小山羊和小驴》小山羊跃欢快,小驴随其后。
唱歌追逐戏,快乐真可爱。
这首《小山羊和小驴》是一首描写小山羊和小驴欢快游戏的儿童诗。
小山羊和小驴跳跃、唱歌、追逐,展现出他们的欢快和友爱。
这首诗通过描写小动物的欢乐场景,向学生传达了快乐与友谊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和模仿,感受到快乐和友谊的力量。
五、《小燕子》小燕子飞高屋檐,捉虫儿忙不停。
用勤劳换美丽,展翅飞向天。
这首《小燕子》是一首描写小燕子的儿童诗。
小燕子勤劳捉虫、飞翔,用自己的勤劳获得了美丽和自由。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到努力和付出所带来的成果。
同时,也能从小燕子身上学到坚持不懈的品质。
以上是一些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儿童诗词赏析。
鉴赏古诗词的四项基本步骤

鉴赏古诗词的四项基本步骤鉴赏古诗词的四项基本步骤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鉴赏古诗词的四项基本步骤,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认真审读,整体感知鉴赏诗歌,首先应读懂诗歌,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倾向。
这当然要从诗的文字符号入手,在文本上下一番苦功,反复咀嚼,但一些提示性的信息,如标题、作者、注释等也是不可忽视的。
标题往往包含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思想内容、情感倾向、诗歌类型等,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主题;作者能揭示诗歌的背景、创作的思想倾向等;注释往往是对关键词句、时代背景的交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在鉴赏时,对这些辅助性的东西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合理想像,感悟意境鉴赏古诗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诗中描绘的图景相融合而形成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品味诗歌的意境,离不开想像。
鉴赏诗歌应抓住具体的意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的意境。
三、吟咏推敲,品味语言诗贵含蓄。
由于诗歌要用极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意蕴,所以,与其它文学作品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鉴赏诗歌,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就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
品味语言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品味关键词语。
动词、修饰语、叠词、表颜色的词等都是要关注的对象,而改变了词性的词,应特别予以重视。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诗眼”或“词眼”。
其次,品味变化了的句式。
诗歌为了格律的需要,给读者留下艺术想像的空间,不仅改变词性,还常常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
品味语言,还需将这些诗句还原,把握诗意诗情。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读起来不知所云,但实际上是运用了倒装,正常的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诗词鉴赏基本要求

诗词鉴赏基本要求:●1、古诗词材料出自课本内。
●2、重点是浅易的古代诗词。
●3、“初步”,说明难度不会太大。
●4、诗词的“理解”其实还是“鉴赏”,只是浅显的“鉴赏”。
●难点:如何鉴赏,教学生鉴赏的方法。
从外省市中考看诗词鉴赏题:1、中考时的诗歌鉴赏题,大多选用课内外短小精悍、写景抒情的绝句。
2、考查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语言的赏析;二是艺术形象的赏析;三是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赏析;四是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的赏析。
3、一般采用填空题和简答题的形式,重在检测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例如:2006年杭州市中考题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
(5分)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绦(tāo):丝带。
⑴一、二两句中,诗人用“碧玉”“绿丝绦”写出了早春杨柳的哪些特征?⑵“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你对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23. ⑴嫩绿柔美(2分,各1分)⑵把春风比作神奇的剪刀,将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描绘出来了,突出了春风给大地万物带来了活力。
(3分。
意思符合即可)知识点梳理:1、赏析诗歌语言a. 从关键词语入手,体会诗歌语言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
如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数量词的运用等,去品味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从而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如李白《望天门山》一诗,“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断”“开”,就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声势浩大,而“碧水东流”和“两岸青山”中的“碧”“青”,则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江水碧绿的图景。
四川省课改区毕业卷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学前幼儿古诗鉴赏10篇

学前幼儿古诗鉴赏10篇学前幼儿古诗鉴赏(篇1)静夜思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古诗词鉴赏》ppt课件

杜甫
范仲淹 苏轼 李贺 辛弃疾
唐
宋 宋 唐 宋
古诗词鉴赏
即景抒情 / 言志
《登飞来峰》
《望岳》 《使至塞上》
王安石
杜甫 王维
宋
唐 唐
《观沧海》
曹操
三国
唐 唐
抒发对自身遭 《酬乐天扬州初逢 刘禹锡 遇的感慨 席上见赠》 《行路难》 李白
七、方法小结
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 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 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八、练一练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 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 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 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5、对比鉴赏题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同是写秋,两首诗表露出诗人的心境有何不 同?
[答案: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乐观豁 达、昂扬向上的心境;马致远的《秋思》是悲秋, 表达的是失意、凄苦、思乡、感伤的心境。] 温馨提示: 诗歌对比赏析类的试题通常给出两首相关的诗歌, 它们或者主题相同或者意境相近。答此类题,需 仔细阅读所给诗歌,提炼意象,从写法、语言、 主旨、情感等方面细心比较其异同,答案往往就 在比较中。例如本题,即可从枯藤、老树、昏鸦、 断肠人等意象看出马致远的凄苦与感伤;而刘禹 锡的《秋词》里,春潮、晴云等意象让人看到的 则是乐观豁达、昂扬向上
古代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 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 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 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 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 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 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 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 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 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 . 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 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 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 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 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 形象更 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 一 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 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 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 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设想的未来之境。这 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 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 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 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 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 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 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 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 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 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二)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是一种不 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 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 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2 、间接抒情(借景 / 物抒情、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
古典诗词鉴赏之步骤与方法,答题思路

古典诗词鉴赏之步骤与方法对古代诗词的鉴赏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述。
一、感知、感触感知、感触,就是读诗、读懂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古典诗词知识积淀1.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
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即事咏怀诗、咏史诗等。
而词按风格,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3.把握诗歌的主要特征。
即诗歌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4.强化格律意识古代诗歌,多数讲究格律,所以必须强化格律意识,对诗词的平仄、对仗、韵脚、词牌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5.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1)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2)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3)语言特点类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等。
(4)风格类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1、看标题。
从题材看诗人写诗的缘起及情感的触发点,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
例如白居易的《惜牡丹花》。
2、看作者,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
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谈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
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
而与之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有: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3、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察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送别类、怀古类、思乡怀人类、战争或边塞类、闲适类、借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爱情类、民生类等九种类型。
只要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认真去读,就可以定住类型。
4、找意象,定感情。
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他们各自的寓意的。
例如代表相思的红豆,代表离别的折柳、代表孤高独立的梧桐等。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
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5、找关键字,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
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6、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得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方面去分析。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 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中考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考点透视中考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
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简要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近年来中考对古诗词(曲)的考查,一般有:1.理解、鉴赏诗句内容及表达效果;2.感知诗句中的艺术形象;3.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4.评析诗词凝练的语言。
因此,考生平常就要注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古典诗词鉴赏题目的特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或元明清的曲,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二、历年的试题多为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少量律诗和词曲,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歌。
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四、鉴赏的诗歌多选自课外,有少数选自课内。
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课外古诗词鉴赏

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讲练结合
重点关注 动 词
修 饰 语 特 殊 词
讲练结合
关 注 动 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
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
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
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 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 “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 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 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 思绪”。
语言风格
平淡 清新
绚丽 质朴 明快 含蓄
简洁
洗炼
练
一
练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暗”、“惊”、“寻”、“没”四字妙在
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 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 “惊” 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 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 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 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
映等;此外还有修辞方法的运用。
表 达 技 巧
记叙、议论、说明
表 达 方 式
直接抒情
抒情
间接抒情 直接描写
描写
间接描写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
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直 接 抒 情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 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①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 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 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高考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要求和命题方式

3.赏析表达技巧
包括: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 包括:(1 )比喻、 比拟、借代、夸张 、互文、 通感、双 衬托、对比、反复等修辞技巧; 直抒胸臆、 关、衬托 、对比、 反复等修辞技巧; (2)直抒胸臆、 间 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接抒情(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等抒情手段; 用典、象征、铺垫、 借古讽今)等抒情手段;(3)用典、象征、铺垫、对比衬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 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 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 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表现手 表达方式,如记叙、抒情、议论等。 法;(4)表达方式,如记叙、抒情、议论等。
2.鉴赏作品的语言
包括对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韵律格式、语体 色彩等进行分析。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丰富内涵, 就是要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基本含义,并能分 析其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等;还包括准 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例如2006年广东卷: 例如2006年广东卷: 2006年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例如2006年江西卷:三江小渡杨万里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 溪水将① 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 不管风波去又来。 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①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 要分析。 [答案](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2)全诗围绕 答案](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全诗围绕 ](1)交情 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 “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 等手法, 溪水将桥不复回” 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 进行对比, 山溪渡”比喻“交情” 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 山溪渡” 风波”象征意义, “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 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初步中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是一个诗的国度。
中国的古人写诗,今人还在写;中国的孩子闭着眼睛背诗,老人捋着胡须吟诗;中国的普通老百姓能随口作诗,满腹经纶的文人更是出口成诗。
中国诗风蔚然,令外国人惊叹不已。
当我们含英咀华,说唐诗,说宋词,说元曲的时候,要饮水思源,切莫忘了《诗经》这部古老而辉煌的诗歌总集,还有“诗歌之父”屈原。
乐府诗向我们展示了底层人民的快乐与痛苦,文人五言诗为中国的诗歌史锦上添花,曹氏父子三人血性相同,一样的刚健慷慨,史称“建安风骨”,魏晋南北朝时代,打得天昏地暗,可好诗却不断地涌现,陶渊明率先表明心迹:不为五斗米折腰!谢灵运更是不问战事,沉浸在山水诗的自由世界里。
繁花似锦的唐朝,是中国诗的黄金时代。
前后不到300年,留给后人的诗歌却多达5万多首。
它比从西周到南北朝留下的诗歌还要多出三倍以上,而这段时间长达1700年左右。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圣用他们的个性、才华以及人品在唐诗的世界里各撑半壁江山。
在杜甫大放光辉的时候,白居易这个最年轻的新科进士以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轰动了京城,随后,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
当李白、杜甫、白居易正忙于吟诵自己的诗作时,“胡夷之音”悄悄在朝野流传开来。
爱唱燕乐的人们,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在燕乐中填进自己喜欢的诗词。
为了使诗词能入乐,这些词便变成了长短句,人们叫它曲子词。
为宋词的兴盛培土育苗的要数晚唐作家温庭筠。
南唐后主李煜不是一个成功的皇帝,却是一个了不起的词人。
“奉旨填词柳三变”混迹于烟花柳巷,词风浮艳柔婉;然而“婉约以易安为宗”,才貌双全的李清照一出来,人们马上抛开了柳永。
东坡的诗好,词也好。
尽管有人嘲笑他“以诗为词”、“诗词不分”,但他生性倔强,不懈努力,终于把豪放派的词发展到了顶峰,和婉约派平分秋色。
南宋时期,在东坡众多的追随者之中,有一位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豪放派逐渐变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还出现了一位最为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陶冶情操,濡染文化,丰富底蕴,请从欣赏古诗开始。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1.美在传神。
杜甫的绝句中“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燃”字,不仅写出了花的色彩艳丽,而且写出了如火焰般跳跃的动感。
又如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相传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
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2.美在空灵。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引严东友论诗说:“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
”这里的“空”就是空灵的意思,指作者不完全托出,而给读者留下大片想象的空间,以激发读者进行审美再创作的热情。
崔颢的《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何处住,在横塘,不待对方回答,已经忍不住自报家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心无城府的船家女形象。
“或恐是同乡”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是文字之外的描写,即“不写之写”,也即“留白”。
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不说“今日得相识”,而说“生小不相识”,婉曲地表达相见恨晚之情,空灵蕴藉,清新无邪。
3.美在简远。
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岳飞《满江红》中有一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于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
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高大形象便凸现在读者的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
4.美在韵律。
诗歌的音乐美由押韵、节奏和音调构成。
押韵能使全诗在音响上联结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鲜明的节奏感如能与诗的内在情感保持一致,能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音调由平仄协调、双声叠韵、重言复唱等几方面组成。
平仄和谐,有助于形成诗歌语言的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重章叠唱,令人有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之感。
诗歌中运用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同时给人一种特殊的形象感受,适于表达舒缓、悠然、深沉、婉转、缠绵的情感。
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叠词不仅使得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把感情表现得格外鲜明准确。
5. 美在含蓄。
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篇抒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
作为一种隐秘、微妙、复杂的内在感情,若从正面去直接刻画,纵然字斟句酌,呕心沥血,也难尽如人意。
诗人显然深谙此道,他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达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所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6.美在意境。
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是杜甫很难得的闲适诗,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写诗人的强烈感受,用工笔描绘的飞燕图和睡鸳鸯与粗线条勾勒的春日艳丽图景交相映衬,清晰表达出安史之乱后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境和面对欣欣向荣景色的喜悦心情。
又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急风、高天、沙渚、啸猿、飞鸟、落木、流水”都是包含着作家悲怆感情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哀猿长啸、鸟群回旋、落木萧瑟、长江汹涌的雄浑而深沉的意境。
7.美在变化。
诗家语讲究变化,在色彩、景情、景人、动静、远近、今昔、虚实、明暗、高低、抑扬、褒贬等方面,诗人的笔法必定是摇曳多姿的。
语言的变化美,是吸引读者的要素之一。
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最后一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二、鉴赏诗歌的技巧1.妙在对比、衬托和烘托。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比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登峰造极的六代皇宫图;另一幅则是野草丛生、满目疮痍、惨碧凄迷的瓦砾堆,昔日的繁华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主体事物,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又叫烘云托月,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就用了烘托。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烘托”与“衬托”不同。
“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或凸现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例如宋代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骚人搁笔费评章”明写骚人搁笔,无法加以评论,实为烘托二者美得不分高下,正所谓平分“春”色。
而末两句写梅不如雪白,雪却不如梅香,是对比,通过对比来表现一个意思:天下事物各有长短优劣,各有各的美。
2.妙在比喻、拟人和移情。
比喻、拟人是诗中常用的手法,二者比较容易理解;移情包含有拟人的成分,但比拟人多一些要素。
所谓“移情”,就是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并且,这种外物还与诗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真正达到了物我为一。
例如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O洲。
”本词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思妇不见归舟的惆怅之情。
其中,“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是思妇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
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而且与自己灵犀相通: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
又如陆游的《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四十八岁这一年,他来到当时抗金的前线――南郑,这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
上阕写的就是作者在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中面对长安南山登高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之情。
下阕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则运用了移情手法。
诗人先是移情于南山之月,“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诗人把本无情的自然之物――月,赋予人的感情,它为了让诗人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