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海不死
教学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一般特点和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
2、学习从客观实际出发,辨证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道理,懂得科学知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教学设想:
1、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给全文划分段落,并简要说出每段的内容。
2、搞清“死海不死”,这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3、全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能举出实例加以说明。
教学重点
1.“死海”的特征。
2.“死”与“不死”是怎么回事,作者是怎样通俗而简明的解释的。
3,举事例、列数据、引用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世界上有许多不解之谜,你们能举出实例吗?
学生回答。
教师提示:所谓不解之谜,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形成“谜”的原因。
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正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探索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的奥秘,以便一个一个
解开这些谜团,使它们为人类服务。
今天,我们学习的《死海不死》这篇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让学生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游弋(yì)耶路撒(sā)冷告诫(jiè) 不逊(xùn)
安然无恙(yàng) 干涸(hé)
二、解题。
1.教师提问:课文中哪一句话交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死海”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
2.教师出示地图,指出“死海”具体的地理位置,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3.教师提示:《死海不死》这个标题新颖、生动,引人入胜。
它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提供了全文的结构线索。
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死”和“不死”的关系来理解课文。
三、内容分析。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划分段落,概括每段的内容。
经过分析,学生应明确全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1—4自然段)介绍“死海”的特征。
第二段(5—6自然段)说明“死海”的成因。
第三段(7—8自然段)简介“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教师提问:课文中哪两句话给我们提供了划分段落的根据(或“标志”)?
学生思考得出以下结论:第5自然段开头“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提出问题;第6自然段结尾“……,便形成了今天
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这两句话把前后两部分从结构上分开了。
教师提问:“死海不死”这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死海”指的是死亡之海,在这个海里没有任何生命存在;“不死”,指的是人在这个海中不会下沉,不会被淹死。
因为它的浮力很大。
教师提示:死海中鱼虾水草不能活,连岸边都寸草不生,但人却不会淹死。
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出乎人们的意料和想象。
课文中是怎样加以说明的呢?
第1自然段,课文用“但是”一转,运用“竟没有”、“甚至”、这些词语,举出事例描述了这种奇异现象,突出了死海的特征。
第2自然段,文章用“然而”再转,运用“竟能”、“即幢”、“也总是”等词语,举事例描述“令人惊叹”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不死”这两个自然段,既点出了“死海”得名的原因,又描述了“不死”的现象,以引出下文对“不死”缘由的分析,进一步说明“死海”的特征。
这样,既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理,在结构上又顺理成章了。
教师提问:在第3、4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抓往死海的特征说明“死海不死”的原因的?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分析、思考,以明确以下问题:第3自然段用叙述的语言点明了“死海”的表面特征--死海浮力大。
运用了引用传说的方法。
引用传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形象性,又科学
地说明海水浮力大,人就淹不死的道理。
第4自然段用设问句揭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说明人淹不死的根本原因。
运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前三个数据从多到少依次列举各种矿物质的绝对含量,后一个数据指出盐类和海水相对比例,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列数据可以增强文章的准确性。
教师提问:作者提出了“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对这个问题是怎样回答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作者从两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一是引用神话传说,一是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
这样写是为了进行对比,以突出科学知识的巨大作用。
教师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
这个结论就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这里的“无法”就是指缺乏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正因为这样,古人对死海成因的探索只能陷入种种猜测的迷惘之中。
因而,更加证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师提问:课文第6自然段哪句话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句话有哪两点含义?
这句话是“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前一句指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后一句点明了死海形成的根本原因。
教师提示“第6自然段后面的三句话从不同角度具体分析了死海的成因。
一是从死海的地理位置分析它的地形特点,列举四个数据予以说明。
二是从死海的源头分析死海的化学
成分,即矿物质含量高,种类多。
三是从自然界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死海受物理变化的影响,使矿物质积淀下来。
这三点都是围绕“死海浮力大”这一特征加以说明的。
物质的本质总是通过物质运动的现象表现出来。
教师提问:课文最后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要加“也可能”三个字?
根据是“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
”作者之所以要加“也可能”三个字,是人们对死海未来的一种推测,这种推测的根据也只是当前的现实状况。
自然界千变万化,任何人不可能对死海的未来下一个完全肯定的结论。
加上这三个字,文章的语言表述显得更准确。
教师提问:对“死海真的要死了”一句中的“死”字应怎样理解?
“死海真的要死了”是指‘“死海”作为一个海,将不复存在,“死”字是消失的意思。
四、板书设计。
第一段(1—4)自然段:死海的特征。
1、死海的地理位置
“死海”的得名。
——“死”指生物的死。
△说明方法:举事例
2.“死海不死”——“死”指人不会被淹死。
△说明方法:举事例
3. 死海的表面特征:死海浮力大。
△说明方法:引用传说
4.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
△说明方法;列数据
第二段(5—6)自然段:死海的成因。
5.古人的猜测,从反面说明科学的重要。
△说明方法:引用传说
6.推翻猜测,科学分析: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①从地理位置分析地形特点
②从死海源头分析化学成分
③从物质相互关系分析物理现象
△说明方法:列数据
第三段: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7.死海的现状
△说明方法:举事例
8.死海的未来:死海真的要死了。
死——消失
△说明方法:列数据
五、小结
《死海不死》是一篇知识小品。
首先,它说明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世界上的一切不解之谜,任何事物的奥秘,都必须靠科学知识和科学分析方法,才能逐渐揭开。
科学的作用是无比巨大的。
其次,必须对事物作具体的实际的分析,才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课文第6自然段在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时,文章就从死海的地理位置分析它的地形特点,从它的源头分析
它的化学成分,从它与日光的相互关系分析它的物理现象,集中地说明了死海浮力大的根本原因。
这种分析既通俗易懂,又有很强的科学性。
《死海不死》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举事例,使文章表述上具体、形象;列数据,使文章表述上准确、科学;引用传说,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趣味性。
《死海不死》在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
在大的结构上,文章以“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和“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两句话将文章的三个部分自然划开、结构非常清晰。
在层次转换上,文章也显得很自然。
例如,第6自然段开头“这当然是神话……”总结了上文,否定了无根据的猜测,接着用“其实”开头,提出了科学分析的结论。
在语言运用上,文章不仅力求准确、具体,而且力求生动、形象。
例如在引用神话传说的部分,语言风格显然不是说明性的,而是叙述描写性的。
本文的标题新颖独特,既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文章是以“死海——真的要死了”为主线进行说明的。
三个“死”字含义不同,但通俗易懂,突出事物的特征。
因此,我们应当明确说明文一定要紧紧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这就是说明文最基本最重要的文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