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素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2
锦葵科植物的苯丙素类及相关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a ,a d i e ae h mi M o s t e t o la e e a d t er p a ma o o i a f cs a e r ve e . l n t r lt d c e c c n t u n s fMa v c a n h i h r c l gc lef t r e i w d s i e
面 的研 究 进展 。
关键 词
中图分类 号 :9 6 8 Q 4 .
Pr g e s i h s a c n t o r s n t e Re e r h o he Phe l o a i n I s Re a e ny pr p no dsa d t l t d
Fb 0 2 e .2 1
锦 葵 科 植 物 的苯 丙 素 类 及 相 关 化 学成 分研 究 进 展
谷 栩 薇 , 陈 雨 王 , 呜 董 云发 冯 , , 煦 梁敬钰 ,
( .中国药科大学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 室 , 1 江苏 南京 2 19 ;. 1 18 2 江苏省 中国科学 院植 物研究开发 中心 , 江苏 南京 2 0 1 ) 10 4 摘 要 综述 了锦葵科植物 的简单苯丙素 、 木脂 素、 豆素 , 香 木脂 素并香 豆素等 苯 丙素类化 学成分 、 药理 作 用等 方 锦 葵科 ; 苯丙素类化学成分 ; 药理作 用 ; 综述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6— 60 2 1 ) 1— 0 7— 5 10 9 9 (0 2 0 0 1 0
Ke r Ma v c a y wo ds l a e e;ph n l r p n is;ph r c lg c lef cs;r ve e y p o a od a ma o o ia fe t e i w
锦 葵科 植物 在 全 世 界 约有 7 5属 , 0 100~150 0 种 , 布于 温带 、 带 及热 带地 区 。中 国有 l 分 亚热 6属 , 8 种 ,6变种 或 变 型。该科 植 物具 有强 壮 、 1 3 清热 、 解 毒、 利胆 、 尿 、 炎 、 吐 、 虫 、 敛 、 利 抗 止 驱 收 降压 平 喘之 功 效 。近年 来 , 又先 后发 现其 具有 抗肿 瘤 、 生 育及 抗 抗 衰老 等功 能 。苯丙 素是 天 然存在 的一类 苯环 与 三 个 直链碳 连 接 ( 一C C 。基 团 ) 成 的化 合 物 。一 般 构 具有 苯 酚结 构 , 主要 包 括 简 单 苯 丙 素 , 脂 素 , 豆 木 香
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分类及研究进展

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分类及研究进展薛景;王英爱;贾献慧;杜成林;唐文照【摘要】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阅读整理,对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按年份顺序对植物来源进行整合,并按照糖基的个数对其进行了分类,根据结构特征简述了药理活性,以便更为有效地开发利用苯乙醇苷类化合物.【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8(037)005【总页数】9页(P282-290)【关键词】苯乙醇苷类化合物;植物来源;结构分类【作者】薛景;王英爱;贾献慧;杜成林;唐文照【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200;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卫生部生物技术药物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罕少见病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62;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200;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卫生部生物技术药物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罕少见病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62;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卫生部生物技术药物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罕少见病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62;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卫生部生物技术药物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罕少见病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62;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卫生部生物技术药物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罕少见病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苯乙醇苷类化合物(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是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苯苷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和波谱技术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普遍应用所发现的一大类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结构式见图1。
目前从自然界分得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大多是从世界各地的民间药用植物中分离出来的。
马鞭草科、苦苣苔科、唇形科、玄参科、木犀科、列当科、木通科、车前科的多种植物中均存在该类成分。
其是一类以β-葡萄糖为母核,分别与苯丙烯酸酯化、与α羟基苯乙基苷化;中心葡萄糖基上常连有乙酰基、咖啡酰基、阿魏酰基、香豆酰基、桂皮酰基、香草酰基或鼠李糖、阿拉伯糖、芹糖、葡萄糖等糖基,多为无定形粉末,具有吸湿性。
苯丙素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Ⅱ)

目前世界上有 多家实验室在从 事苯丙 素苷类化合物 的提取 学癌症研究 中心 用 P G P s的一种抗 氧化剂 i vracs e s e soi 对人类 o b d 分离 、 结构鉴定 以及对其 生物活性的测定研究工作 。研究表 明苯 胃癌细胞增 殖和分化 的影响做 了研 究 , 结果 表 明 P G 抗 氧化剂 Ps 丙素苷类 化合物 具有抗菌消炎 、 肿瘤 、 抗 抗病 毒 、 抗氧化 、 保肝护 能显著地抑制人类 胃癌细胞的增殖 , 并改变 了细胞恶性表 型的特 肝和碱基修复作用, 对于糖尿病及相关 疾病 , 以及对 由于身心压 征 , 而 引 起 MG 0 从 C83的分 化 。 力所致 的性功能障碍, 习、 学 记忆 能力低下等 都具有 明显 的改善 张 三 奇 等 人 的 研 究 表 明 单 糖 苯 丙 素 苷 抗 肿 瘤 活 性 较 弱 , 。 作 用 。人 类 所 患 的许 多 无 法 治 愈 的疾 病 均 是 人 体 自我 免 疫 调 节 糖 苷 抗 肿瘤 活性 与 苷 元 的 结 构 有 关 。他 们 用 7种 P G P s作 了 实 系统 失 控 所 造 成 的 , P G 而 P s化 合 物 对 此 显 示 出 良 好 的 改 善 作 验 , 结果显示 7种化合 物在浓度 为 1 。 0 o L时 , 消化 0‘ ~1 。m l / 对 用 。对 其 药 效 活性 的研 究 , 多 指 标 已 从 动 物 实 验 进 行 到 细 胞 、 道肿瘤细胞( 许 食道癌细胞 E a0 , cl9 胃癌细胞 7 0 、 9 1 肝癌 细胞 72 71 分子水平 , 其活性作用机 制也逐步被阐明。一些 活性指标 已申请 和结肠癌细胞 S 4 0 的生长抑制率在 2 % ~3 %。当浓度大 于 w8 ) 0 0 专利 , 还有一些提取 物已制成片剂用于临床治疗。本文就其近十 1 。m lL时 , 苷 类 化 合 物 则 呈 现 明 显 的 生 长 抑 制 作 用 。 作 0 o / 糖 其 年来 的生物活性研究 以及其合成 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用特点表现 为剂量依赖性 。 1 生 物 活性 及 其 构 效 关 系 的研 究 进 展 13 抗病毒 活性 P G . P s的抗病 毒表 现在其 对呼 吸道 合胞体 病 11 抗菌活性 韩 国学 者的研究表 明… , P s 以抗金黄 色葡 毒 , H V一1整合酶 , . PG 可 对 I J对单纯疱疹 I( S H V一1 J 水泡性 ) , 萄球 菌 a r s( G 1 , 8 n 0 ) 链 球 菌 poee A 0 n 口炎病 毒( S 有潜在抑制作用 , ue S 5 1 2 5ad53 , u ygns( 3 8ad V V) 在由氧化低密度脂蛋 白引起细 A 7 和 f cu 8 ; 国学 者 的研 究 表 明t P s 以抗 革 兰 胞毒性 时, 7 ) a im MD b 法 e zP G 可 j 可以保护 内皮细胞 ” …。对 由谷氨酸盐引起神 经毒性 , 氏 阳性 和阴 性 细菌 , 其抗 菌作 用 主 要 依 赖 于 甲 氧基 的存 在 。 E— P—M A E— C ( P—m toyinm cai) ehxc a i c 可以起 到保护其皮质 n d 1 2 抗肿瘤活性 含有咖啡酸的 P G 具有 抗癌作用 J并 且在 神经元 的作用 , . Ps , 至于其构效关系 , 实验结果表 明: 1不饱和酯和 , 3 此过程 中不影响原代培养的小 鼠肝细胞 的生长 和活力 , 其构效关 P一羟基对神经元 的保护起着比较重要 的作用 …J 。 系的研究表明邻位二羟基芳香 系统 与细胞毒 素的活性有着 必然 14 对血 小板 聚集 的影响 在血小板 聚集作 用上 , . 西班牙学 的联 系 。 P G 可 以诱 导 巨噬 细 胞 里 的 白细 胞 介 素 I Ps L一1 L一6 者认 为 P G 在 腺苷 二 磷 酸 诱 导 小 鼠 血 小 板 聚 集 时 显 示 了 抑 制 ,I Ps 和 肿瘤 坏死因子 ( N T F—a h ) l a 的产 生 , p 并且 当牛 的’ 肾小球 作 用 , 可 能 和 已报 道 的环 腺 苷 一 磷 酸 一 酸二 酯 酶 的 抑 制作 用 这 磷 内皮 细 胞 G N— E T受 到 P G 刺 激 时 , 产 生 I 6 。厦 门 大 有关 , Ps 会 L一 J 但在此过程 中小 鼠的血 压 、 心率 以及前列腺 素的合成都不 受影响 。意大利学者将从 蒲包草属 的金 丝桃里面分 离出来 的蒲 包苷对家兔的血小板 做了体外 实验 , 在兔子 的血小板上 弓 起 l 作者 简 介 : 敬 英 (9 9), ( 族 ) 四川 泸 州 人 , 为 石 河 子 大 学化 学 了与 剂 量 有 关 的 聚 合效 应 , 个 聚合 效 应 不 受 消 炎镇 痛药 和降 压 许 17 - 女 汉 , 现 这 化工学院在读硕士研 究生, 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工作. 药 的 影 响 , 反 , 胞 内 的钙 阻 滞 剂 T 相 细 MB一8 成 功 减 少 了 P G , Ps 通讯 作 者 简 介 : 静 (96 ) 女 ( 族 ) 湖 南 湘 乡人 , 任 石 河 子 大 周 15 . , 汉 , 现 的聚 合 作 用 , 表 明 P G 的 血 小 板 聚 集 作 用 可 能 和钙 依 赖 性 机 这 Ps
天然植物中苷类化合物提取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2 0 1 3年 9月
文章 编 号 : 1 0 0 7 — 2 8 5 3 ( 2 0 1 3 ) 0 9 - 0 0 1 3 - 0 5
天 然 植 物 中 苷 类 化 合 物 提 取 纯 化 方 法 的 研 究 进 展
刘 洋 , 刘 海 霞 , 马 先 红
( 1 . 吉林 化工学院 化 学 与 制药 工 程 学 院, 吉 林 吉林 1 3 2 0 2 2 ; 2 . 吉 林 化工 学 院 环 境 与 生物 工 程 学 院, 吉 林 吉林
1 3 2 0 2 2 )
摘要 : 苷类化合物是天然植 物中重要 的活性成分. 目前 , 提取 方法 的研 究多集 中于酶解法 、 超声提取法 、 超高压提取法 、 微波辅助提取法 和联合 提取 法 , 纯化方式多采用 高速逆 流法 、 高效液相 色谱 法 、 凝 胶色谱 法和大孔树脂法 . 本文对天然植物 中苷类化 合物 的提取分离纯化进行 了总结 , 为天然植 物 中苷类 化合物 的深入研究提供必要 的理论 基础和依据. 关 键 词: 苷类化合物 ; 提取 ; 分离 ; 生理活性
第3 0卷
第 9期
吉 林 化 工 学 院 学 报
J O UR N A L O F J I L I N I N S T I T U T E OF C HE MI C A L T EC HN O L OG Y
Vo 1 . 3 0 No . 9 S e p. 2 0 1 3
繁多 , 性质 差异 亦很 大 , 需根 据欲 提苷 的性 质来 考
相 应酶 , 将 细胞壁 组 分水解 或 降解 , 使 壁 内有效 成
分溶解 、 混 悬或 胶溶 于溶 剂 中 , 达到 提取 分离 细胞
内有效 成 分 的 目的 J .
天然药物化学第3章苯丙素类

研究进展
近年来,科研人员对苯丙素类天然药 物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了许多具有 新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在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方面,也取 得了很大的进展,为苯丙素类天然药 物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技术支 持。
烯醇式丙酮酸提供碳架,形成苯丙氨酸。
02
苯丙氨酸的合成需要维生素B6作为辅酶,由谷氨酸脱氢酶催化 谷氨酸脱氢,生成酮戊二酸,再经过转氨酶的催化,生成苯丙
氨酸。
03
苯丙氨酸的合成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由ATP提供能量。
苯丙素类的生物合成过程
苯丙素类化合物是由苯丙氨酸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的,首先由苯丙氨酸转氨酶将苯丙氨酸转化为 酪氨酸,然后酪氨酸经过羟化、氧化、环化等反应,生成多种苯丙素类化合物。
物理性质
苯丙素类化合物多为固体,具 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
多数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鲜艳 的颜色,如黄酮类化合物多为 黄色或橙色。
苯丙素类化合物大多具有特殊 的气味和味道,如香豆素类化 合物具有香豆素的特殊气味。
化学性质
苯丙素类化合物中的 碳碳双键可以发生加 成、氧化等反应。
苯丙素类化合物中的 羰基可以发生还原、 成酯等反应。
合成。
在苯丙素类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存在着负反馈调节机 制,当某一中间产物浓度过高时,会抑制相应的酶活
性,从而调节整个合成过程的速率。
除了负反馈调节机制外,还存在着正反馈调节机制, 当某一中间产物浓度过低时,会促进相应酶的合成和
活性,从而加速整个合成过程。
05
苯丙素类的药理作用与机制
抗炎作用
01
苯丙素类化合物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酶和细胞因 子的产生,发挥抗炎作用。
藏药短管兔耳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理作用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短管兔耳草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短管兔耳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392.5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98.027
本文引用格式:谈利红,杨宗发,张婉露,等. 藏药短管兔耳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98):
有研究表明短管兔耳草正丁醇提取物对胃癌 SGC-7901 细 胞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成正比[10]。刘雪松
等研究发现短管兔耳草的抑瘤作用可能的机制是增强机体抗氧
化能力,增强机体自身的免疫力,但其具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尚不明确[11]。 2.3 抗肝损伤
朱继孝等研究表明短管兔耳草提取物可通过清除自由基, 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而产生抗肝损伤作用[12]。史亚夫等研究了短
1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短管兔耳草化学成分比较复杂,目前,从短管兔耳草分离 出的化合物中主要为黄酮类、环烯醚萜苷类、苯丙素苷类、挥 发油类和其他类。 1.1 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为短管兔耳草主要化学成分,具有抗炎、调 节免疫、抗衰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抗自由基或抗氧化有 关 。 [16] 化合物名称见表 1。
称见表 4。
1.5 其他类 其他类包含环烯醚萜苷类等。据研究,环烯醚萜苷类化合
物具有抗肿瘤、保肝、抗氧化作用[3]。化合物名称见表 5。
基金项目: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自然科学项目(ygz2017103)。 作者简介:谈利红(1989-),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天然产物分离 纯化及活性研究。
表 2 短管兔耳草分离出的苯丙素苷类
65-66.
0 引言
短管兔耳草 Lagotis brevituba Maxim 系藏族习用药材洪连, 为玄参科兔耳草属多年生矮小草本,分布于甘肃西南部、青海 东部及西藏等地,海拔 3000-4420 米的高山草地及多砂砾的坡 地上。临床常用于发热烦渴,肺热咳嗽,头痛眩晕,湿热黄疸, 月经不调,药食中毒等 。 [1,2] 目前关于短管兔耳草的研究开发较 少,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关于短管兔耳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 研究文献,以期为其临床合理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苯丙素天然药物化学PPT课件

VS
抗氧化
苯丙素天然药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 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对机体的损 害。
03
苯丙素天然药物的合成 与改造
合成方法
苯丙素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其合成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两种途径。
生物合成是通过微生物或植物细胞代谢途径产生苯丙素,具有原料来源广泛、环保 等优点。
化学合成则是通过一系列有机化学反应,将简单原料转化为苯丙素或其衍生物,具 有高选择性、产物纯度高等特点。
虚拟筛选则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 预测化合物与靶点的结合模式和亲和 力,从而筛选出潜在的候选药物,具 有低成本和短周期的优势。
高通量筛选是通过自动化技术,在大 量化合物中快速筛选出具有目标活性 的候选药物,具有高灵敏度和高效率 的特点。
04
苯丙素天然药物的生物 合成与代谢
生物合成途径
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
临床应用前景
苯丙素类化合物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已有一些苯丙素类新药进入了临床 试验阶段,针对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治疗展现出良好的疗效。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药的开发,苯丙素类化合物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例如,在抗炎、 抗菌、抗病毒等领域,苯丙素类化合物可能成为重要的治疗药物。此外,苯丙素类化合物还 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常见病。
苯丙素生物合成的调控
苯丙素的生物合成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基因表达、酶活性、代谢物浓度等。这些调 控机制有助于植物适应环境变化,调节苯丙素的生成。
代谢过程
01
苯丙素的代谢
苯丙素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代谢反应,转化成其他化合物。这些代谢
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有助于苯丙素在生物体内的活化、转运
和排泄。
苯丙素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_

〔14〕
caffeoyl - beta - d - glucopyranoside; ③ luteoside
C, 1 - O - ( 3, 4 - dihydroxyphenyl) ethyl beta - D
- ap iofuranosyl (1 - - > 2 ) - alpha - l - rham 2
①segetoside A ,α - D - (D - O - dihydroferuloyl) glucopyranosyl( (1→2) -β - D - frustofuranoside
〔16〕
①cis - m artynoside ②cis - leucoscep toside A
〔17〕
①[ 4 - ( 3 - β - D - glucopyranosyloxy - 1 - E -
〔6〕
①2 - (3, 4 - dihydroxyphenyl) ethyl - O - beta - D
6
N ew bou ld ia lae2 vis roots
- ap iofuranosyl - (1 - - > 2 ) - O - alpha - L rham nopyranosyl - 1 - - > 3) - 6 - O - E - feru2
型的多样性 。近年的研究表明 ,该类化合物作为药用植物的主要
有效成分具有广泛而显著的生理活性 ,因而日益受到植物化学 8 Pedicularis torta
家 、药物学家及有机化学家的重视 。本文对近十年来在苯丙素苷
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 , 自 1963年第
〔7〕
苯丙素类及醌类化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第三组

08制药1 08制药1班 组员:陈志华,邢晓纯,钟晓红,朱琳
理化性质
苯丙素类
苯丙素是天然存在的一类苯环与三个直链碳连接(C 苯丙素是天然存在的一类苯环与三个直链碳连接(C6-C3基团)构 成的化合物。一般具有苯酚结构,是酚性物质。在生物合成上,这类 化合物多数由莽草酸通过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等芳香氨基酸,经脱氨、 羟基化等一系列反应形成。
理化性质
醌类
醌类化合物是中药中一类分子内具有不饱和环二酮结构 (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 四种类型。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和致泻作用,在中药中以蒽醌 及其衍生物尤为重要。
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来,人类对于苯丙素类及醌类化合 物的药理作用已经有了多方面的了解,目 前关于苯丙素类及醌类化合物方面的文献 较多围绕在植物中苯丙素类及醌类的化学 成分分析方面和食疗等应用方面的研究, 有助于人们更好去利用这类植物的药用价 值。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醌类
芦荟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 , 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王莲【4】 等研究植物芦荟的化学成分、药理作 用以及其应用,发现芦荟中最主要的 活性成分之一 ,目前已经发现的 20种 20种 中绝大部分属于大黄素型蒽醌 ,即羟 基分布在两侧的苯环上的蒽醌。其性 味苦, 味苦,可清热、通便、杀虫、治热结 便秘、妇女闭经、癣疮等疾病。
【4】王 莲 ,吕 方 ,张荣泉,植物芦荟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9,21(2):63-65;
总结
苯丙素类及醌类化合物大多数存在于植 物当中,人们可以通过食疗,让植物中的 苯丙素类及醌类化合物发挥作用,治疗糖 尿病、风湿疼痛等疾病,从而让人们减缓 或远离此类病痛有良好的效果。
苯丙素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Ⅰ)

1
表 1 已分 离 出 的苯 丙 素 苷 化 合 物 的 名 称 和植 物 来 源
收稿 1 :060 -4; 修订 1期:070 —9 3期 20 -81 3 20 -11 作 者 简 介 : 敬 英 ( 9 9), ( 许 17 一 女 汉族 ) 四 川 泸 州人 , 为 石 河 子 大 学在 读 , 现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天 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工作. 通 讯 作 者 简 介 : 静 (9 6 ) 女 ( 族 ) 湖 南 湘 乡人 , 任 石 河 子 大 周 15 - , 汉 , 现 学化学化工 学院教授 , 学士学位 , 主要从 事有机合成 , 然产物研究与 开 天
XU Jngy n ,S i i — i g U Ku ,ZHOU Jn i g
( .F o o ee fS i z U i n t, i a g, 3 0 3 C ia 2 C lg C e ir n hmi l n i 1 odC lg hh i n e i X n n 8 2 0 , hn ; . ol e hm sya dC e c g— l o e v y i f e o f t aE ne n , hhz U i  ̄t, i in 8 2 0 , hn ) er g S i i nv i X n ag,3 0 3 C ia i e e y j
Ke y wor ds: h n lrp n i y oie Ioain P e ypo a odGlc sd ; slt o
苯丙素苷化合物 ( h nlr ao yoi s P G )是一 类 续表 p ey o n i g cs e , P s p p dl d 含取代苯乙基和 肉桂 酰基 的天 然糖苷 , 广泛存 在 于双 子 叶植 物 中。通常是以 1 o 吡喃葡萄糖 为 中心糖 核 , 3 一 - 取代 苯 乙基为 其苷 元 , 代肉桂酰基 以酯键与糖核相连 , 取 中心糖 核的 C ,3位 上还 6C 可 以连接其它的糖。因其苷元 为取代苯 乙基 , 亦称 为苯 乙醇苷。 由于糖 的种类的变化 , 支链糖 的连接位置 、 顺序 的不 同 , 以及 肉桂 酰基和苯乙基上取 代基团的变化 , 从而导致 了该类化合物结构类 型 的多样性。近年的研究表 明, 类化 合物作为药用植物 的主要 该 有效成分具有广泛而 显著 的生 理活性 , 因而 日益受 到植 物化 学 家、 药物学家及有机化学家的重视。本 文对 近十年来 在苯丙素苷 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面的研究进展 做一综述 。 苯丙素苷 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双子 叶植 物中 ,自 16 9 3年第 1 P G 被分离以来 , 个 Ps 该类化合物数 目不断增加 , 每年都 有一些 新的苯丙素苷化合物被分离 、 鉴定 , 19 到 9 3年其分离 的总数 目已 达 19个 ” 。在近 1 0 J 0年中又从 近 4 0种植 物 中分 离鉴定 了近 8 0 种苯丙素苷类化合 物。见表 1 。
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与药用研究进展

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与药用研究进展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能够通过特殊的代谢途径,产生出各种天然产物,其中不乏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化合物。
这些植物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可以被用于疾病的治疗、预防和控制。
因此,对这些植物化合物的研究成为了当前医药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近年来关于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用研究进展的内容。
一、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分类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苷、苯丙素类、龙胆苦苷、皂甙、萜类化合物等。
其中,生物碱是药用植物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种。
许多草药成分的药效主要就是由生物碱发挥的。
例如常见的罂粟生物碱,可以缓解疼痛、镇痛、镇静等。
此外,生物碱还可以用于治疟疾、口腔溃疡等疾病。
另一类常见的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是黄酮类。
这类化合物具有多种抗氧化、抗过敏、抗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
因此,黄酮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
二、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药理活性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例如,一些植物生物碱可以激活α-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起到镇痛、镇静、抗炎症等作用。
此外,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效的抗氧化作用,可以阻止细胞的氧化损伤,延缓衰老。
对于各种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黄酮类化合物也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三、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与现代药物的联系许多现代药物的成分和植物中的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例如,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见药物地高辛就是从毛地黄中提取出来的。
此外,一些草药,如白附子、乌头等,含有剧毒物质,不能直接作为药用,但是经过提取、分离、纯化等多种工艺处理,其有效成分可以被人体所吸收,产生一定的药效,用于治疗一些疾病。
因此,对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成为了现代药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可以发掘新的药物,还可以提高现有药物的效果,并减少副作用等不良反应。
四、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药用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与药用研究的工作在不断拓展和深入。
我国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我国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药用植物在我国的医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对药用植物的化感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综述我国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逐渐受到。
通过对中药材、调料、绿化植物等各类药用植物的化感作用进行调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许多药用植物具有显著的化感作用,能够抑制或促进其他植物的生长。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运用,通过分离、鉴定和提纯化合物的结构,研究其作用机理和实际应用。
在化感作用研究成果方面,我国科学家发现许多药用植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例如,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抗肿瘤作用,可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金银花中的绿原酸具有广谱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对多种疾病均有疗效。
化感作用在药用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和连作障碍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然而,我国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药用植物,而对其他未知领域的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尚待深入;在研究方法上仍有待创新和完善,例如加强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应用,提高研究效率;对于药用植物化感作用机理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以便为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近年来,我国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对中药材产地生态及药用植物化感作用方面,科学家们研究了中药材生长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发现化感作用在中药材的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黄芪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其黄酮和多糖的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
通过研究化感物质对中药材生长的影响,为优化中药材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调料及绿化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应用方面,研究者们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花椒中的生物碱具有显著的抗菌和抗炎作用,其提取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苯丙素类化合物》课件

苯丙素类化合物在 环保、可再生能源 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苯丙素类化合物 的研究进展和未 来发展趋势
汇报人:
多苯丙素:苯环和丙基在三个或更多的 碳原子上,如三萜类、甾体类等。
苯丙素类化合物是 由苯环和丙基组成 的有机化合物
苯环具有芳香性, 丙基具有亲脂性
苯丙素类化合物具 有多种化学性质, 如氧化、还原、加 成、取代等
苯丙素类化合物广 泛应用于医药、农 药、染料等领域
合成方法:苯丙素类化合物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合成,如氧化、还原、加成、缩合 等
医药领域:用于治疗皮肤病、 心血管疾病等
农业领域:用于杀虫剂、除草 剂等
化工领域:用于合成树脂、涂 料等
食品领域:用于食品添加剂、 防腐剂等
PART FOUR
溶剂萃取法:利用有机溶剂将苯 丙素类化合物从植物中提取出来
蒸馏法:将植物材料加热,使苯 丙素类化合物挥发并冷凝收集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利用超临 界流体的物理性质,将苯丙素 类化合物从植物中提取出来
苯丙素类化合物 的抗病毒活性与 其结构有关,如 苯环、丙环、羟 基等结构元素对 活性有重要影响
抗炎作用:抑制炎症反应,减 轻炎症症状
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保 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抗肿瘤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生 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毒复制, 减轻病毒感染症状
PART SIX
毒性:苯丙素类 化合物具有一定 的毒性,可能对 人体健康造成影 响
抗炎作用:苯丙素类化合物具 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关节 炎、风湿病等疾病。
抗病毒作用:苯丙素类化合物 具有抗病毒作用,可用于治疗
病毒感染性疾病。抗真菌作用:苯素类化合物 具有抗真菌作用,可用于治疗
真菌感染性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饭石水,可以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增加食欲,有助于排除因环境污染而蓄积在人体内的有害物质,使细胞净化。
长期饮用麦饭石水,可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因此,日本人把麦饭石称为“细胞洗涤剂”,广泛用于饮水净化与污水处理方面,且制成食品、饮料和人工矿泉水以及应用在蔬菜、水果保鲜,动物饲料、植物栽培和冰箱除臭等方面。
长期实践和临床验证,麦饭石对人的机体确有促进生长发育、抗疲劳、抗缺氧、增强免疫功能等生物活性。
以上所述除日本外,法国、美国和东南亚国家不但对麦饭石药用和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且已将麦饭石广泛应用于家庭矿泉浴、健身饮料、医治皮肤病、创伤、胃肠病以及神经系统的疾病等方面。
在我国目前已出现的麦饭石产品有:麦饭石营养素、麦饭石健身浴晶、麦饭石矿泉水、麦饭石冰箱除臭剂、麦饭石保健醋、麦饭石啤酒、麦饭石美容霜、麦饭石防冻霜以及各色各样的糖果、饼干、饮料等等,真可谓应用广泛。
(文献综述(收稿日期:2006208214; 修订日期:2007201219作者简介:许敬英(19792),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现为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工作.3通讯作者简介:周 静(19562),女(汉族),湖南湘乡人,现任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工作.苯丙素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Ⅱ)许敬英,苏 奎,周 静3(1.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2.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摘要:苯丙素苷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取代苯乙基和取代肉桂酰基的天然糖苷,因其具有广泛多样的生理活性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就近几年对苯丙素苷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以及合成研究做一总结。
关键词:苯丙素苷; 生物活性; 合成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805(2007)0721770203Study Progress of Phenylpropano i d Glycosi des(Ⅱ)XU J ing 2ying,S U K ui,ZHOU J ing3(1.Food S cience College of S hihezi U niversity X injiang 832003,Ch ina;2.College of Che m istry and Che m ical Engineering,S hihezi U niversity,X injiang,832003,China )Abstract:Phenyl p r opanoid Glycosides (PPGs )are natural glycosides exist widely in f olk herbal p lants .The bi oactivity and synthesis of PPGs in recent years a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Phenyl p r opanoid Glycoside; B i oactivity; Synthesis 目前世界上有多家实验室在从事苯丙素苷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以及对其生物活性的测定研究工作。
研究表明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保肝护肝和碱基修复作用,对于糖尿病及相关疾病,以及对由于身心压力所致的性功能障碍,学习、记忆能力低下等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人类所患的许多无法治愈的疾病均是人体自我免疫调节系统失控所造成的,而PPGs 化合物对此显示出良好的改善作用。
对其药效活性的研究,许多指标已从动物实验进行到细胞、分子水平,其活性作用机制也逐步被阐明。
一些活性指标已申请专利,还有一些提取物已制成片剂用于临床治疗。
本文就其近十年来的生物活性研究以及其合成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1.1 抗菌活性韩国学者的研究表明[1],PPGs 可以抗金黄色葡萄球菌aureus (SG511,285and 503),链球菌pyogenes (A308andA77)和faeciu m MD8b;法国学者的研究表明[2]PPGs 可以抗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其抗菌作用主要依赖于甲氧基的存在。
1.2 抗肿瘤活性含有咖啡酸的PPGs 具有抗癌作用[3],并且在此过程中不影响原代培养的小鼠肝细胞的生长和活力,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表明邻位二羟基芳香系统与细胞毒素的活性有着必然的联系。
PPGs 可以诱导巨噬细胞里的白细胞介素I L -1,I L -6和α肿瘤坏死因子(T NF -al pha )的产生[4],并且当牛的肾小球内皮细胞GE N -T 受到PPGs 刺激时,会产生I L -6[5]。
厦门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用PPGs 的一种抗氧化剂is overbascoside 对人类胃癌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做了研究,结果表明PPGs 抗氧化剂能显著地抑制人类胃癌细胞的增殖,并改变了细胞恶性表型的特征,从而引起M GC 803的分化。
张三奇等[6]人的研究表明单糖苯丙素苷抗肿瘤活性较弱,糖苷抗肿瘤活性与苷元的结构有关。
他们用7种PPGs 作了实验,结果显示7种化合物在浓度为10-7~10-5mol/L 时,对消化道肿瘤细胞(食道癌细胞Eca109,胃癌细胞7901、肝癌细胞7721和结肠癌细胞S w480)的生长抑制率在20%~30%。
当浓度大于10-5mol/L 时,糖苷类化合物则呈现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其作用特点表现为剂量依赖性。
1.3 抗病毒活性PPGs 的抗病毒表现在其对呼吸道合胞体病毒[7],对H I V -1整合酶[8],对单纯疱疹I (HS V -1)[9],水泡性口炎病毒(VS V )有潜在抑制作用,在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引起细胞毒性时,可以保护内皮细胞[10]。
对由谷氨酸盐引起神经毒性,E -p -MCA (E -p -methoxycinna m ic acid )可以起到保护其皮质神经元的作用,至于其构效关系,实验结果表明:α,β不饱和酯和P -羟基对神经元的保护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11]。
1.4 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在血小板聚集作用上[12],西班牙学者认为PPGs 在腺苷二磷酸诱导小鼠血小板聚集时显示了抑制作用,这可能和已报道的环腺苷一磷酸-磷酸二酯酶的抑制作用有关,但在此过程中小鼠的血压、心率以及前列腺素的合成都不受影响。
意大利学者将从蒲包草属的金丝桃里面分离出来的蒲包苷对家兔的血小板做了体外实验[13],在兔子的血小板上引起了与剂量有关的聚合效应,这个聚合效应不受消炎镇痛药和降压药的影响,相反,细胞内的钙阻滞剂T MB -8,成功减少了PPGs 的聚合作用,这表明PPGs 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可能和钙依赖性机制有关。
・0771・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8卷第7期L I SH I ZHEN MED I C I N E AND MATER I A MED I CA RESEARCH 2007VOL.18NO.7 1.5 净化效应PPGs的净化效应和抗氧化效应都与羟基的数目和空间位置,以及其共轭体系有一定的关系[14,15]。
兰州大学生物系的研究表明,PPGs可以抑制由Fe2+/抗坏血酸诱导而在老鼠肝微球蛋白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的抗氧化作用,他们用脉冲辐解技术证明了酚羟基的数目和苯丙素苷类化合物的净化效应有直接的关系。
同时用自旋捕集技术对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进行了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并且证实了含有两个酚羟基的作用比含两个甲氧基的作用强[16]。
他们用硫代巴比土酸法检测了其抗氧化活性[17];用差示光谱法检测了螯合活性。
结果表明, is overbascoside的螯合活性,是由酚羟基所起到的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效应,主要是由其螯合特性所决定的,在生理条件下,PPG -Fe2+的螯合非常稳定,因此,PPGs可以通过螯合Fe2+来抑制由Fe2+引起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另外,对PPGs抗氧化活性的报道非常多,其研究结论表明其抗氧化活性与其酚羟基的数目有关。
1.6 护肝作用孙奎等[18]通过用D-Gal造成大鼠体外和体内肝细胞损伤,观察PPGs对肝细胞存活率、LDH(乳酸脱氢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影响,其结果表明PPGs可以在体外提高肝原代培养细胞的存活率,降低LDH水平,在体内能降低肝衰竭大鼠ALT和AST水平,说明PPGs对D-氨基半乳糖造成的肝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黄才国等[19]采用D-Gal造成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通过观察玄参中PPGs对此模型肝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其能明显抑制模型肝细胞凋亡,上调bc122蛋白表达,下调Fas/Fas L的表达,而玄参中PPGs抗损伤细胞凋亡可能与其调控肝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有关。
吴军等[20]从爵床科(Acanthaceae)老鼠簕属植物老鼠簕A2 canthus ilicif olius和小花老鼠簕Acanthus ebracteatus中分离得到一新PPGs-老鼠簕苷A(ilicif oli oside A)。
分子式为C31H40O16,该化合物有抗神经细胞、肝细胞病理性细胞凋亡作用。
屠鹏飞等[21]采用HP LC法,从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7个PPGs,并将其制成制剂,此制剂可作为活性成分用于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和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制备(此发明已申请专利)。
1.7 碱基修复活性由氧自由基造成的DNA损坏被认为是变性性疾病的原因,要治疗这种疾病一是将氧自由基清除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对已损坏的DNA进行修复。
对此,兰州大学生物系用辐射分解技术做了较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脱氧鸟嘌呤核苷一磷酸(dG MP)或脱氧胸苷(d AMP)的羟基加合物以及脱氧核苷酸自由基阳离子和鸟苷聚合物的羟基加合物都可以被PPGs及其衍生物快速修复[22~25]。
法国学者认为PPGs及其类似物可以修复由氧自由基引起的DNA破坏,机理是PPGs分子可以被接入DNA双螺旋的小沟,形成带有适当的几何形状的复合体从而适应鸟嘌呤自由基和配位体之间的电子转移,这样的复合物的形成不但不会引起DNA 分子的变形,反而会因为其和鼠李糖的交互作用而变得更牢固[26]。
1.8 其他活性PPGs可以诱导低再生性白血病细胞死亡[27];可以延缓骨骼肌的疲劳[28];可以抑制由Cu(2+)引起的低密度脂蛋白的过氧化作用;内皮素的增加会产生有毒的影响,PPGs可以抑制内皮素的增加,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29,30];在发炎的过程中可以抑制一些引起炎症的巨噬细胞的功能[31];还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从而起到降血压的作用[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