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_论文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结构和生物活性,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其中,抗氧化作用是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防止氧化应激、延缓衰老、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本文旨在综述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文章将首先回顾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分类,明确其抗氧化作用的理论基础。
然后,从多个层面探讨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机制,包括但不限于直接清除自由基、调节氧化还原信号通路、诱导抗氧化酶的表达等。
文章还将关注黄酮类化合物在细胞、动物模型以及人体中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可能的应用领域。
文章将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推动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为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质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其抗氧化作用主要源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特别是分子中的酚羟基,这些基团能够稳定自由基,从而中断自由基链式反应,防止脂质过氧化等氧化损伤的发生。
清除自由基: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提供氢原子与自由基反应,将其转化为稳定的产物,从而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等。
螯合金属离子:黄酮类化合物中的酚羟基可以与金属离子发生螯合作用,从而阻止金属离子参与氧化反应,如铜离子和铁离子等。
抑制氧化酶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一些与氧化应激相关的酶活性,如黄嘌呤氧化酶、脂氧合酶和磷脂酶A2等,从而减少氧化产物的生成。
调节抗氧化酶活性: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以上调一些抗氧化酶的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以通过影响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等多种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产物,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癌、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
为了发掘黄酮化合物的更多生物活性,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对其结构的修饰以及生物活性的评价。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主要包括在C环、B环和侧链上进行改变,从而获得具有更好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
C环是黄酮类化合物的骨架,通过在C环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可以对其生物活性进行调控。
一些研究发现,引入羟基取代基可以增强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在C环上引入氨基、硫氨基和硫基等取代基,可以显著增强抗氧化和抗癌活性。
在B环上的结构修饰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和环化等反应,可以改变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抗氧化活性。
在侧链上的结构修饰可以通过改变侧链长度和引入不同的取代基,来调节化合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来评价。
体外实验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来评估化合物的抗氧化、抗癌、抗炎和抗菌活性。
在抗氧化活性评价中,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法是常用的方法,可以测定化合物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在抗癌活性评价中,MTT法和细胞凋亡检测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可以确定化合物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和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
体内实验可以通过小鼠模型来评价化合物的药效学活性和毒性。
在抗氧化和抗癌活性评价中,小鼠肿瘤模型和小鼠氧化损伤模型是常用的实验方法,可以评估化合物对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和对氧化损伤的保护能力。
近年来,关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和改变侧链结构,设计合成了许多新的黄酮类化合物,并对其抗氧化、抗癌、抗炎和抗菌等活性进行了评价。
研究发现,一些新的化合物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和药效学特性,展示了其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目前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生物活性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合成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生物活性评价的标准不够统一等。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因此,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研究进展,包括不同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提取方法及其优化条件等方面,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多酚结构的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植物、水果、蔬菜等生物体内。
根据结构不同,黄酮类化合物可分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不同类型。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在医药、保健品、食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中,不同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
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研究较多的植物主要包括银杏、柑橘、黑枸杞、虎杖等。
其中,银杏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等;柑橘类水果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黑枸杞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虎杖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抗炎、抗病毒等多种活性。
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可分为传统提取方法和现代提取方法两类。
传统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萃取、渗漉、煎煮等,而现代提取方法则包括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酶辅助提取等。
各种提取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也有所不同。
例如,溶剂萃取法操作简单,但提取效率较低;渗漉法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提取效率;煎煮法虽然操作简便且提取效率较高,但是不适用于热敏性成分的提取。
相比之下,超声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具有高效、快速、节能等优点,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传统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萃取法、渗漉法、煎煮法等。
这些方法操作简便,提取过程中无需特殊设备,适用于实验室和工业化生产。
在溶剂萃取法中,通常使用有机溶剂将黄酮类化合物从植物原料中萃取出来,然后进行分离纯化。
渗漉法则是在溶剂渗入植物原料的同时,将黄酮类化合物溶出,进而收集渗漉液进行分离纯化。
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

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引言黄酮是一类天然的次级代谢产物,在植物中广泛存在。
其化学结构包含苯环和苯并环,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
黄酮化合物被广泛用于中药领域,已被证明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微生物等多种药理活性。
本文将综述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
黄酮的药理活性研究表明,黄酮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首先,黄酮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其次,黄酮化合物显示出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并减轻炎症症状。
此外,黄酮还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过程。
最后,黄酮化合物还具有抗微生物活性,可以抑制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生长。
黄酮在中药中的应用黄酮化合物在中药中广泛应用,已被发现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含有黄酮的中药及其主要应用:1. 黄芩黄芩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芩素和栀子苷。
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炎活性,可用于治疗感冒、肝炎等炎症性疾病。
2. 金银花金银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如金银花苷和远志苷。
研究发现,金银花具有抗病毒和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感冒、咽炎等疾病。
3. 柴胡柴胡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材,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柴胡素和骨化素。
研究显示,柴胡具有抗肿瘤和抗抑郁活性,可用于治疗肝癌、抑郁症等疾病。
4. 桑叶桑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如桑黄素和槲皮素。
研究表明,桑叶具有降血糖和降血脂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和高血脂症。
黄酮的临床应用前景黄酮作为一种天然的药物成分,在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黄酮化合物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潜力。
例如,柴胡素被发现可用于治疗肝癌、肺癌等肿瘤;黄芩素被发现可用于治疗肝炎、过敏性疾病等;槲皮素被发现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进展,黄酮有望成为新型的治疗药物。
结论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表明,黄酮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并在中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黄酮类物质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物质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由于其良好的药理活性而被广泛研究。
黄酮的药理活性包括抗心血管疾病、抗炎、抗氧化和抗癌等。
本文综述了黄酮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为黄酮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黄酮;药理活性;作用机制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
黄酮与黄酮苷共同组成了自然界最大的一类多酚类物质。
黄酮家族按其结构分为以下几类: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酮类,花青素,黄烷-3-醇,黄烷,双苯吡酮,橙酮[1]。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各种药用植物中,是许多中华民族医药的有效成分。
例如,槲皮素和芦丁的抗炎活性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证实,并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二氢黄酮橙皮苷和新橙皮苷具有良好的抗过氧化物和抗DNA损坏的功能,而大多数的黄酮类物质均具有抗肿瘤作用[2]。
对黄酮类物质的研究始于对各类黄酮的提取分离和活性机制研究,目前已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多,其活性主要包括抗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抑制环氧合酶和脂肪氧化酶),抗病毒,抗菌等[3]。
下面详细介绍黄酮类化合物的各种生物活性以及相关机制。
1.黄酮的抗心血管疾病活性人体内的氧自由基通过氧化LDL,损伤血管内壁细胞,导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由于黄酮具有很好的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因此能防止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对血管系统的维护也有很大的影响。
有学者报道,有规律的摄取含黄酮的食物,能有效的减少老年冠心病的死亡率[2]。
对正常的麻醉犬静脉注射葛根素,发现其血压短暂而明显地降低,也可降低清醒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可见葛根素对正常动物和高血压动物都有一定的降压作用[4]。
2.抗炎活性环氧合酶和脂肪氧化酶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炎机制可能是其抑制了这两种酶的活性,并且有效的清除炎症反应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如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等。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的深入,其潜在的生物学活性及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本文将综述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的研究现状、常用研究方法及未来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水果和蔬菜中的天然产物,主要分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几类。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等,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抗氧化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衰老过程。
研究还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对某些慢性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抗炎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可有效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
研究显示,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抗氧化等途径发挥抗炎作用。
抗肿瘤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其他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过敏等生物活性,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然而,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多样,其生物学活性的发挥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物种、剂量、作用时间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因素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尚不透彻,需要加强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以便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纯化过程较为复杂,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对人体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未来需要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推动相关药物的开发和临床试验研究。
基因克隆技术: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可以了解黄酮类化合物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其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
黄酮类物质研究进展

黄酮类物质研究进展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引言 (1)1.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及分类 (2)2.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及药理、保健作用研究现状 (3)2.1 抗肿瘤、抗癌作用 (3)2.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3)2.2.1 对血压的影响 (3)2.2.2 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 (3)2.2.3 对外周血管的影响 (4)2.3 抗氧化及抗自由基作用 (4)2.4 抗炎、抗微生物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4)2.5 类黄酮对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 (5)3.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5)3.1 有机溶剂萃取法 (5)3.2 碱性水提法 (5)3.3 超声提取法 (5)3.4 微波法 (6)3.5 超临界萃取法 (6)4.黄酮类化合物应用中今后应解决的问题 (6)参考文献 (7)黄酮类物质研究进展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多酚类物质,具有强生物活性与药理活性。
文章综述了近些年来黄酮类化合物在结构特征、功能研究以及提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生理活性;提取;研究进展Abstract:Flavonoids exist extensively in plant kingdom with high bi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The advance of flavonoids in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of separation and exaction in recent year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future study trends was discussed and developed.Key words:flavones;physiological activity;exaction;research advance引言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多酚类物质。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被广泛用于药物研究和开发领域。
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和吲哚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菌等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针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主要是通过改变其苯环和吲哚环的取代基或者增减其环的数量,来获得更好的生物活性或药理活性。
在这方面,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发现。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在苯环或者吲哚环的特定位置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可以显著改变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也有研究发现通过改变不饱和度或者环的大小也可以影响其生物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研究者还通过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立体化学修饰来获得更好的药理活性。
立体化学修饰通常包括手性中心或者手性诱导基的引入,这种修饰可以显著改变分子的立体结构,从而影响其在生物体内的活性。
一些手性黄酮类化合物被证明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好的药理效果。
除了结构修饰外,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发现新的生物活性,并研究其作用机制。
一些研究表明,某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衰老和抗氧化的作用,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来发挥作用。
也有研究表明,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和抗炎作用,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调节炎症因子来发挥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为进一步开发新型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更好的黄酮类化合物问世,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数量之多列天然酚性化合物之首,属于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产物。
主要存在于双子叶及裸子植物的叶、果、根、皮中;在植物中主要与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分为:黄酮、黄酮醇、异黄酮、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噢弄、黄烷酮、花色素、查耳酮、色原酮等10多个类别。
黄酮类化合物已达5000多种。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癌、调解内分泌系统、调节心血管、抗炎、抗过敏、抑菌、抗病毒等多方面生物活性。
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应用广泛。
对该类化合物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天然药物。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含量测定、生物活性以及在医药、食品方面的应用,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含量测定生物活性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1.绪论 (1)2.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与分布 (2)2.1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2)2.2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4)2.3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 (5)3.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工艺 (6)3.1热水提取法 (6)3.2有机溶剂提取法 (7)3.3碱性稀醇提取法 (7)3.4微波提取法 (7)3.5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7)3.6超声波提取法 (8)3.7酶解法 (9)3.8半仿生提取技术 (9)4.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10)4.1pH梯度萃取 (10)4.2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法 (10)4.3柱色谱法 (10)4.4大孔吸附树脂 (11)4.5高效液相色谱法 (12)5.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分析方法 (13)5.1平面色谱法 (13)5.2分光光度法 (13)5.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5.4极谱 (14)5.5气相色谱法 (14)5.6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 (15)5.7毛细管电泳法 (15)6.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6)6.1清除氧自由基、抗肿瘤作用 (16)6.2调节心血管系统作用 (16)6.3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17)6.4抑菌、抗病毒作用 (18)6.5免疫调节作用 (18)6.6抗炎、镇、痛抗过敏作用 (18)6.7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18)7.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20)7.1在药学方面的应用 (20)7.2 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21)8总结 (22)参考文献 (23)致谢 (26)1 绪论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三万余种高等植物,据普查其中已发现药用植物一万一千多种,这些药用植物资源是开发新药的不竭源泉。
据专家统计,做过药理研究的只有一千余种,较为深入研究的不过二百种,可见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力。
对植物药的研究与开发,我国主要是寻找单一活性化合物或以其为先导化合物开发新药。
当今世界植物药的研究开发和使用,主要有药品、保健品、饮食补充剂和化妆品等形式,大体有植物药标准化提取物和单一成分及以其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半合成的衍生物。
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一些大的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纷纷成立天然药物研究部门。
认识到天然药物有着千变万化和包罗万象的新结构类型的化合物,是筛选活性化合物和寻找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源泉。
利用现代的分离手段和结构测定的先进技术以及现代活性筛选体系,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和先导化合物,是创制新药的重要途径。
据资料统计,目前已知生理活性黄酮类化合物有5000多种,各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与深入,提取和分离出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对医药、食品工业的贡献是巨大的,是当前植物药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与分布2.1 结构黄酮是一类植物化学物质的简称,全称为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又称物黄酮(Bioflavonoids)或植物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泛指拥有15个碳原子的多元酚化合物,其中两个芳环(A环、B环)之间以一个三碳链相连,其骨架可用C6-C3-C6表示[1]。
基本结构如图2.1。
A B图2.1黄酮(A)和异黄酮(B)的分子结构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的位置(2-位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等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2]。
如图2.2。
图2.2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类型及结构2.2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2.2.1外观大多数为结晶状固体,具有一定的结晶形状,少数为非晶形粉末。
大多呈黄色,所构成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交叉共扼体系及助色团的数目多少和取代的位置有关。
2.2.2溶解性游离的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脂、乙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碱中。
其中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因它们的分子中存在交叉共扼体系,所以是一些平面型化合物,平面型分子堆砌得比较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很难溶于水。
在游离的黄酮类化合物母核上引人的取代基的种类和数目不同,对溶解度影响也不同。
例如,引人羟基后,水溶性增加,脂溶性降低。
羟基引人越多,水溶性越增加。
黄酮类化合物多是多羟基化合物,一般不溶于石油醚当中,故可与脂溶性杂质分开。
引人甲氧基或异戊烯基后,脂溶性增加,水溶性降低,取代基位置不同,对溶解度亦有影响。
黄酮类化合物的羟基被糖化后,水溶性增加,脂溶性降低,一般易溶于热水、甲醇、乙醇、乙酸乙脂及稀碱溶液中而难溶或不溶于苯、乙醇、氯仿、石油醚等有机溶剂中[3]。
2.2.3酸碱性①酸性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多个酚羟基,显酸性,可溶于碱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中。
由于酚羟基数目及位置不同,酸性强弱也不同。
以黄酮为例酸性由强到弱:7,4-二OH>7或4-OH>一般酚羟基>5-OH。
溶于:NaHCO3、Na2CO3、0.2%NaOH、4%NaOH。
可利用此性质进行提取、分离工作[3]。
②碱性黄酮类化合物1位氧原子,有未共用的电子对,表现为微弱的碱性,可与强酸成盐,该盐不稳定,加水分解。
图2.3黄酮水解2.3 分布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低分子的天然植物成分,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黄酮在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及裸子植物中有分布,广泛分布于被子植物和维管植物中,尤以芹菜素和木犀草素黄酮最常见;黄酮醇主要分布于双子叶植物特别是木本草植物的花和叶中,常见的是山奈酚、槲皮素、杨梅素;查耳酮分布广泛,在蕨科、苔藓和种子植物中发现,在菊科、豆科中分布较多;花色素在被子植物中分布较广,尤其以花青素最为常见;黄烷酮分布较广泛,在双子叶植物中特别是含大量蹂质的木本植物中较为常见,自然界尚未发现游离的存在;双氢黄酮,较普遍地分布,尤其在被子植物的蔷薇科,豆科、菊科、姜科中较多分布;双氢黄酮醇,普遍地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特别是豆科植物相对较多,也存在于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姜科的少数植物中;双黄酮、二聚黄酮主要分布于裸子植物中,亦在苔藓植物及被子植物中不断发现;异黄酮主要分布在被子植物中,尤以豆科蝶形花、蔷藏科植物居多;新黄酮,主要分布在豆科蝶形花亚科[2]。
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目前,黄酮类化合物的传统提取方法主要有热水提取法、醇提法、碱性水或碱性稀醇提取法和其他有机溶剂萃取法等。
各种提取方法都各有利弊,并且在我国仍然广泛使用。
在传统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有许多研究者也做了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最佳工艺研究,发现黄酮提取量与提取温度、时间、溶剂、物料比、材料颗粒度、溶剂扩散速度等有重大关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仪器的发展,新型提取技术也应运而生,如微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酶法提取和半仿生提取法等,并在研究与生产中广泛使用。
3.1 热水提取法热水提取法仅能提取黄酮苷类,此法成本低、安全、适合于工业大生产。
李冬菊[4]等从山桔叶中用热水提取了总黄酮,采用的是全物理过程,无任何化学变化及污染,是一条理想的提取山桔总黄酮的途径。
在银杏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先取晾干的银杏叶,加水浸泡24h、大火煮沸30min,文火焖蒸30min,待稍冷倾出上层黄绿液,蒸发、萃取、过滤即得[5]。
但用水作溶剂浸提黄酮类化合物,在提取过程中主要考虑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及煎煮次数等因素,此工艺设备简单、安全,但有提取杂质多,收率较低,提取液过滤、浓缩等操作困难且又费时等缺点[6]。
3.2 有机溶剂提取法这是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很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
常用的有机溶剂有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
本法主要用于提取脂溶性基团占优势的黄酮类物质,对设备要求简单,产品得率高,但成本较高,杂质含量也高。
常见的有冷浸法、渗滤法和回流法。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
冷浸法虽不需加热,但提取时间长、效率低;渗滤法提取效率高、浸液杂质少,但费时长,溶剂用量大,操作麻烦;回流法效率最高;但受热易破坏成分的药材不宜用此法。
葛根总黄酮的提取采用冷浸法[7],陈皮苷的提取用乙醇渗滤法[8],银杏叶总黄酮提取[9]为回流提取。
常楚瑞[10]用乙酸乙酯回流提取了木瓜总黄酮。
在提取过程中,乙醇的浓度对总黄酮的提取有较大影响,一般认为乙醇的浓度增高有利于总黄酮的提取,但并不绝对,还跟黄酮类物质的结构有关,高浓度乙醇适于提取黄酮甙元类,低浓度乙醇适于提取黄酮甙类。
3.3 碱性稀醇提取法利用黄酮类多含酚羟基的性质,溶于碱性水(石灰水、氢氧化钠)或碱性稀醇而浸出,酸化后析出黄酮类化合物。
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浸出能力高,但杂质较多不利于纯化;石灰水可以使一些鞣质或水溶性杂质沉淀生成钙盐,有利于纯化,但是浸出效果不如氢氧化钠好,同时有些黄酮类化合物能与钙结合成不溶性物质,不被溶出,一般可根据不同的原料使用不同的碱性溶液。
丁利君从菊花中提取黄酮类物质时,用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浸出效果较好[11];曹永刚等而从槐米中提取芦丁,则应用碱性较强的饱和石灰水作溶剂,这样则有利于芦丁成盐溶解[12]。
3.4 微波提取法目前,微波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微波提取法是一种外加物理场微波加热,透入内部的能量被物料吸收置换成热能对物料的加热,形成独特的物料受热方式的方法。
此法在黄酮类物质的提取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在提取过程中具有操作时间短、溶剂消耗量少、有效成分得率高、不产生噪音,适用于热不稳定物质、受热均匀、反应高效性和强选择性等特点。
而且操作简便,副产物少,提取率高及产物纯度高等优点。
本法多用在药材的浸出,在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段蕊[13]等人对微波法提取银杏叶中黄酮类物质进行研究,用175W微波强度处理5min后,以体积分数80%的乙醇,在70℃提取1h得到提取物的黄酮类物质质量浓度比未经微波处理的高出18.8%。
此外李嵘与金美芳[14]在以水为介质的条件下,对银杏叶进行微波处理,提取效果与传统方法对照,表明此方法提取率高,省溶剂,大大提高了提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