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物质研究进展
植物黄酮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植物黄酮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尤其是其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使其成为一类重要的天然化合物。
其中,植物黄酮是最为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黄酮类物质。
研究表明许多植物黄酮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植物黄酮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包括:①抗氧化作用:植物黄酮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清除自由基,对预防肿瘤起到重要作用;②抗炎作用:植物黄酮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少细胞内发生炎症反应的机会,降低肿瘤发生率;③促进凋亡作用:植物黄酮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④抑制肿瘤细胞分裂作用:植物黄酮可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与细胞周期,延缓肿瘤细胞的生长。
许多植物黄酮已经被证明对多种癌症具有治疗作用。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黄酮醇、卡路里醇、芦丁、异鼠李素等都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通过对植物黄酮的分离、提取和纯化,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新的植物黄酮类物质,这些物质对多种癌症也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总之,植物黄酮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植物黄酮的认识和应用,逐渐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
随着这一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相信会有更多的新发现和成果。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结构和生物活性,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其中,抗氧化作用是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防止氧化应激、延缓衰老、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本文旨在综述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文章将首先回顾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分类,明确其抗氧化作用的理论基础。
然后,从多个层面探讨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机制,包括但不限于直接清除自由基、调节氧化还原信号通路、诱导抗氧化酶的表达等。
文章还将关注黄酮类化合物在细胞、动物模型以及人体中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可能的应用领域。
文章将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推动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为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质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其抗氧化作用主要源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特别是分子中的酚羟基,这些基团能够稳定自由基,从而中断自由基链式反应,防止脂质过氧化等氧化损伤的发生。
清除自由基: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提供氢原子与自由基反应,将其转化为稳定的产物,从而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等。
螯合金属离子:黄酮类化合物中的酚羟基可以与金属离子发生螯合作用,从而阻止金属离子参与氧化反应,如铜离子和铁离子等。
抑制氧化酶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一些与氧化应激相关的酶活性,如黄嘌呤氧化酶、脂氧合酶和磷脂酶A2等,从而减少氧化产物的生成。
调节抗氧化酶活性: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以上调一些抗氧化酶的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以通过影响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等多种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因此,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研究进展,包括不同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提取方法及其优化条件等方面,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多酚结构的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植物、水果、蔬菜等生物体内。
根据结构不同,黄酮类化合物可分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不同类型。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在医药、保健品、食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中,不同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
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研究较多的植物主要包括银杏、柑橘、黑枸杞、虎杖等。
其中,银杏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等;柑橘类水果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黑枸杞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虎杖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抗炎、抗病毒等多种活性。
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可分为传统提取方法和现代提取方法两类。
传统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萃取、渗漉、煎煮等,而现代提取方法则包括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酶辅助提取等。
各种提取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也有所不同。
例如,溶剂萃取法操作简单,但提取效率较低;渗漉法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提取效率;煎煮法虽然操作简便且提取效率较高,但是不适用于热敏性成分的提取。
相比之下,超声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具有高效、快速、节能等优点,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传统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萃取法、渗漉法、煎煮法等。
这些方法操作简便,提取过程中无需特殊设备,适用于实验室和工业化生产。
在溶剂萃取法中,通常使用有机溶剂将黄酮类化合物从植物原料中萃取出来,然后进行分离纯化。
渗漉法则是在溶剂渗入植物原料的同时,将黄酮类化合物溶出,进而收集渗漉液进行分离纯化。
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

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引言黄酮是一类天然的次级代谢产物,在植物中广泛存在。
其化学结构包含苯环和苯并环,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
黄酮化合物被广泛用于中药领域,已被证明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微生物等多种药理活性。
本文将综述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
黄酮的药理活性研究表明,黄酮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首先,黄酮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其次,黄酮化合物显示出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并减轻炎症症状。
此外,黄酮还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过程。
最后,黄酮化合物还具有抗微生物活性,可以抑制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生长。
黄酮在中药中的应用黄酮化合物在中药中广泛应用,已被发现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含有黄酮的中药及其主要应用:1. 黄芩黄芩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芩素和栀子苷。
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炎活性,可用于治疗感冒、肝炎等炎症性疾病。
2. 金银花金银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如金银花苷和远志苷。
研究发现,金银花具有抗病毒和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感冒、咽炎等疾病。
3. 柴胡柴胡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材,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柴胡素和骨化素。
研究显示,柴胡具有抗肿瘤和抗抑郁活性,可用于治疗肝癌、抑郁症等疾病。
4. 桑叶桑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如桑黄素和槲皮素。
研究表明,桑叶具有降血糖和降血脂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和高血脂症。
黄酮的临床应用前景黄酮作为一种天然的药物成分,在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黄酮化合物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潜力。
例如,柴胡素被发现可用于治疗肝癌、肺癌等肿瘤;黄芩素被发现可用于治疗肝炎、过敏性疾病等;槲皮素被发现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进展,黄酮有望成为新型的治疗药物。
结论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表明,黄酮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并在中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黄酮类物质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物质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由于其良好的药理活性而被广泛研究。
黄酮的药理活性包括抗心血管疾病、抗炎、抗氧化和抗癌等。
本文综述了黄酮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为黄酮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黄酮;药理活性;作用机制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
黄酮与黄酮苷共同组成了自然界最大的一类多酚类物质。
黄酮家族按其结构分为以下几类: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酮类,花青素,黄烷-3-醇,黄烷,双苯吡酮,橙酮[1]。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各种药用植物中,是许多中华民族医药的有效成分。
例如,槲皮素和芦丁的抗炎活性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证实,并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二氢黄酮橙皮苷和新橙皮苷具有良好的抗过氧化物和抗DNA损坏的功能,而大多数的黄酮类物质均具有抗肿瘤作用[2]。
对黄酮类物质的研究始于对各类黄酮的提取分离和活性机制研究,目前已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多,其活性主要包括抗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抑制环氧合酶和脂肪氧化酶),抗病毒,抗菌等[3]。
下面详细介绍黄酮类化合物的各种生物活性以及相关机制。
1.黄酮的抗心血管疾病活性人体内的氧自由基通过氧化LDL,损伤血管内壁细胞,导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由于黄酮具有很好的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因此能防止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对血管系统的维护也有很大的影响。
有学者报道,有规律的摄取含黄酮的食物,能有效的减少老年冠心病的死亡率[2]。
对正常的麻醉犬静脉注射葛根素,发现其血压短暂而明显地降低,也可降低清醒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可见葛根素对正常动物和高血压动物都有一定的降压作用[4]。
2.抗炎活性环氧合酶和脂肪氧化酶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炎机制可能是其抑制了这两种酶的活性,并且有效的清除炎症反应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如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等。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的深入,其潜在的生物学活性及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本文将综述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的研究现状、常用研究方法及未来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水果和蔬菜中的天然产物,主要分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几类。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等,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抗氧化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衰老过程。
研究还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对某些慢性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抗炎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可有效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
研究显示,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抗氧化等途径发挥抗炎作用。
抗肿瘤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其他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过敏等生物活性,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然而,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多样,其生物学活性的发挥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物种、剂量、作用时间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因素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尚不透彻,需要加强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以便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纯化过程较为复杂,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对人体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未来需要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推动相关药物的开发和临床试验研究。
基因克隆技术: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可以了解黄酮类化合物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其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
黄酮类物质研究进展

黄酮类物质研究进展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引言 (1)1.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及分类 (2)2.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及药理、保健作用研究现状 (3)2.1 抗肿瘤、抗癌作用 (3)2.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3)2.2.1 对血压的影响 (3)2.2.2 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 (3)2.2.3 对外周血管的影响 (4)2.3 抗氧化及抗自由基作用 (4)2.4 抗炎、抗微生物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4)2.5 类黄酮对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 (5)3.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5)3.1 有机溶剂萃取法 (5)3.2 碱性水提法 (5)3.3 超声提取法 (5)3.4 微波法 (6)3.5 超临界萃取法 (6)4.黄酮类化合物应用中今后应解决的问题 (6)参考文献 (7)黄酮类物质研究进展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多酚类物质,具有强生物活性与药理活性。
文章综述了近些年来黄酮类化合物在结构特征、功能研究以及提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生理活性;提取;研究进展Abstract:Flavonoids exist extensively in plant kingdom with high bi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The advance of flavonoids in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of separation and exaction in recent year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future study trends was discussed and developed.Key words:flavones;physiological activity;exaction;research advance引言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多酚类物质。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产物,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牧草和药用植物中[1]。
目前,已于5000多种植物中发现了80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黄酮及黄酮醇类,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异黄酮及异黄酮醇类,花色素类,黄烷醇类,查耳酮类,双黄酮类及其他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广泛,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抗癌、抗炎、抗氧化、抗自由基、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
笔者就近年来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抗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抑癌基因表达、抗致癌因子、干预肿瘤细胞信号转导等途径来实现抗癌作用。
Billard等[2]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Flavopiridol可通过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降低NO生成,进而诱导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其主要作用于S期与G2期,并能够与细胞周期依赖型抗肿瘤药物产生协同作用。
Haddad等[3]考察了26种黄酮类化合物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及PC-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在低浓度下都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兰英等[4]研究表明,皮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可显著诱导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凋亡,这可能与该成分作用于肿瘤细胞增殖周期G2/M期,且能使G0/G1期细胞趋于同步化相关。
Handayani等[5]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提取物可显著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可通过下调白介素-8(IL-8表达,减少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 A表达,并将细胞周期阻断在G2/M期,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
2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强的还原性,可清除各种自由基,发挥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贾东辉等[6]研究表明,从构树叶中提取的黄酮,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且其抗氧化活性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单等[7]研究表明,橙皮苷具有较强清除活性氧能力。
胡琴等[8]发现根黄酮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抗氧化能力,能有效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抑制丙二醛的氧化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酮类物质研究进展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引言 (1)1.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及分类 (2)2.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及药理、保健作用研究现状 (3)2.1 抗肿瘤、抗癌作用 (3)2.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3)2.2.1 对血压的影响 (3)2.2.2 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 (3)2.2.3 对外周血管的影响 (4)2.3 抗氧化及抗自由基作用 (4)2.4 抗炎、抗微生物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4)2.5 类黄酮对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 (5)3.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5)3.1 有机溶剂萃取法 (5)3.2 碱性水提法 (5)3.3 超声提取法 (5)3.4 微波法 (6)3.5 超临界萃取法 (6)4.黄酮类化合物应用中今后应解决的问题 (6)参考文献 (7)黄酮类物质研究进展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多酚类物质,具有强生物活性与药理活性。
文章综述了近些年来黄酮类化合物在结构特征、功能研究以及提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生理活性;提取;研究进展Abstract:Flavonoids exist extensively in plant kingdom with high bi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The advance of flavonoids in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of separation and exaction in recent year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future study trends was discussed and developed.Key words:flavones;physiological activity;exaction;research advance引言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多酚类物质。
现已发现数百种不同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
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突变、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调节免疫、防治血管硬化、降血糖等功能[1]。
还有许多黄酮类化合物被证明有抗HIV 病毒活性[2,3]。
另外,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与消费观念的改变,天然活性成分的保健食品成为现代人追逐的目标,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以纯天然、高活性、见效快、作用广泛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黄酮类化合物中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很多,如槐米中的芦丁和陈皮中的陈皮苷,能降低血管的脆性,及改善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用于防治老年高血压和脑溢血。
由银杏叶制成的舒血宁片含有黄酮和双黄酮类,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全合成的乙氧黄酮又名心脉舒通或立可定,有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
许多黄酮类成分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菌的活性。
护肝,解肝毒、抗真菌、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
黄酮类化合物为一类低分子量的广泛分布于植物界的天然植物成分,为植物多酚类的代谢物,大多有颜色。
从植物系统学的角度,植物体产生黄酮的能力与植物体木质化性质密切相关。
因此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分布在维管束植物中,而在其它较低等的植物类群中分布较少。
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的植物很多,如银杏叶、茶叶、葛根、大豆、芹菜、黄瓜、小麦等,在这些植物中此类化合物的类型最全,结构最复杂,含量也最高。
1.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及分类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连接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
此外,它还常与糖结合成苷。
多数科学家认为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的。
经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而B-环则来自于桂皮酰辅酶A。
黄酮类化合物又名生物类黄酮化合物,是色原酮或色原烷的衍生物,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以C6-C3-C6的方式构成的三环天然有机物(如图1),其化学结构中C3部分可以是脂链,或与C6 部分形成六元或五元环,黄酮类化合物泛指这种两个苯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一般黄酮类化合物可根据母核基本结构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有黄酮醇、黄酮、黄烷酮、黄烷醇、花色素、异黄酮、二氢黄酮醇以及查尔酮等8 类。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类黄酮,如香豆素等。
类黄酮可以是配基和糖苷型,也可以是甲脂衍生物。
黄酮醇以及黄酮化合物是最为常见的类黄酮,而黄烷酮、黄烷醇类、二氢黄酮以及二氢查尔酮类化合物被认为是一类微量类黄酮,因为后者在自然界分布相对有限。
图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2.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及药理、保健作用研究现状2.1 抗肿瘤、抗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是通过促进肿瘤坏死因子,抑制致癌剂及抗氧化等多途径发挥疗效的。
如大豆异黄酮的A-环5、7 位及B-环的4 位的羟基是抑制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主要基团,在前列腺细胞增殖阶段大豆蛋白对其有抑制作用,因此,可减少前列腺肿瘤的发生。
Kenneth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能降低乳腺癌、前列腺癌[4]。
赵秀兰等的研究表明麦胚黄酮类粗提取物具有抑制乳腺肿瘤的作用[5]。
2.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2.2.1 对血压的影响黄酮类化合物对高血压引起的头痛、项强、头晕、耳鸣等症状有明显的疗效,尤以缓解头痛、项强为显著。
葛根素对正常和高血压动物都有一定的降压作用,静注葛根素能使正常麻醉犬的血压短暂而明显地降低,也能显著降低清醒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6]。
2.2.2 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对凝血因子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表现出较好的抗凝血作用。
不同浓度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大鼠血小板凝集,对5-羟色胺和ADP 联合诱导的家兔和绵羊血小板凝集也有同样的抑制作用[7]。
黄酮类化合物还可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羟脯酸代谢,使内壁的胶原或胶原纤维含量相对减少,利于防止血小板粘附凝集和血栓形成,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大豆异黄酮能抑制凝血酶和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高浓度抑制血管渗透性因子诱导的冠状动脉舒张。
2.2.3 对外周血管的影响静注黄酮类化合物于麻醉犬后,全部动物的脑血流量增加且血管阻力相应降低,还能使乙酸胆碱引起的脑内动脉扩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收缩减弱,使处于异常状态下的血管功能恢复正常水平[8]。
还可改善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微循环障碍,使毛细血管前小动脉管径增加,流速加快。
2.3 抗氧化及抗自由基作用自由基性质活泼,有极强的氧化反应能力,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性,在体内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作用导致细胞结构改变和功能破坏,而引起癌症、衰老及心血管等退变性疾病。
在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性研究方面,国外曾有人利用DPPH 法研究羟基黄酮以及单宁和类黄酮[9]的抗氧化能力。
徐雅琴研究了黑穗栗叶片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叶片黄酮提取物具有一定抗氧化效果,且其抗氧化性随天加量的增加而增强[10]。
于长青等研究表明,麦胚黄酮可显著增强大鼠血液中和活性,提示麦胚黄酮可能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酶类的生物合成而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11]。
2.4 抗炎、抗微生物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影响细胞的分泌过程,有丝分裂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而起抗炎及提高免疫功能。
多数黄酮类化合物能抑制大鼠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对多种刺激引起的组胺及慢反应物质的释放,抑制PGE2、白三烯的合成和释放,抑制透明质酸酶的活性,抑制大鼠中性粒细胞溶酶体酶的释放及其脱颗粒。
天然黄酮对小鼠急性胃溃疡有明显的消退作用。
甘草黄酮化合物中抗菌成分较多,其黄酮单体化合物licochalconeA,licochalconeB,glabridin,glabrene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Neobavai isolavone 亦能明显抑制烟曲霉菌和新型隐球菌的生长。
翟爱华等采用二倍稀释法和管碟法对麦胚黄酮进行体外抑菌试验[12],结果表明,对灰葡萄孢、白色念珠菌、黑根霉、意大利青霉等真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2.5 类黄酮对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有关对类黄酮作用的大量研究表明,类黄酮物质对动物的脂质代谢具有调节作用。
Lichtenstein认为,大豆产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作用归因于大豆类黄酮的降血胆固醇、抗氧化和保护动脉完整的作用。
Balmir等在大鼠试验中发现,大鼠日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可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浓度。
于长青等试验研究表明麦胚黄酮可明显地降低大鼠血清和肝脏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11]。
3.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黄酮类化合物分布范围广、种类多,近年来利用不同的质料进行提取研究多有报道。
3.1 有机溶剂萃取法利用黄酮类化合物与混入的杂质极性不同,选用不同的溶剂萃取可达到精制纯化目的。
常用的有机溶剂有甲醇、乙醇、丙酮等,一般采取乙醇为提取溶剂。
高金燕等以西芹作为测试样品,使用无水乙醇为提取剂,按西芹鲜重与提取剂的比例1:2,在80 ℃下回流提取2~4 h,西芹样品中的黄酮物质被提取的量较多,提取效果较好[13]。
3.2 碱性水提法黄酮类成分大多具有酚羟基,可用碱性水或碱性稀醇浸出,浸出液经酸化后析出类黄酮化合物。
张永煜等根据葛根黄酮结构中酚羟基易溶于碱水的性质,应用饱和氢氧化钙水溶液,分别以8倍量提取1次及6倍量提取2次[14]。
3.3 超声提取法此法也是一种较新的方法,具有能耗低、效率高、不破坏有效成分的特点。
在较低温度下,超声可以强化水浸提效率,达到省时、高效、节能的目的。
梁惠花等运用超声技术从油菜蜂花粉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可提高黄酮得率,大大缩短提取时间。
3.4 微波法此法一般作为前处理,具有可降低机溶剂浓度、缩短提取时间及提取率高等特点。
李嵘等人曾用微波法提取过银杏叶中的黄酮甙,他们发现溶剂萃取前对原料和水的混合液进行短时间微波处理,能大大提高黄酮提取率和缩短溶剂萃取所需的时间[15]。
3.5 超临界萃取法随着国际上超临界流体提取技术迅速发展,用该技术提取植物中的活性成分愈加广泛。
与有机溶剂法相比,具有提取效率高、无溶剂残留、活性成分和热不稳定成分不易被分解破坏等优点。
陈从贵、潘见、张宏康等研究探讨超临界CO2提取分离银杏叶药用成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出溶剂浸提与超临界流体萃取相结合的生产工艺,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保证产品质量[16]。
4.黄酮类化合物应用中今后应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功能等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并应用各种高新技术从各种植物中分离、提取了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掀起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热潮,但对其吸收、代谢机制、活性机理,具有生理功能的活性基团结构、稳定性等方面仍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应加强此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