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马克思哲学终结观视域下的现代性批判话语guide download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在当前的学术界中,现代性是作为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文章通过对马克思关于现代性内涵的界定以及如何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分析,为学术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当代价值引言在目前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研究课题中,现代性批判理论算是最为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之一。
马克思在现代性批判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理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对现代性内涵和纬度1.马克思现代性内涵界定在马克思原著中,并没有现代性一词,因此在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其首先问题就是对现代性一词内涵进行界定,而对现代性理论的内涵界定,也是解决马克思理论和现代性批判理论相关的基础。
根据学者尤西林的研究成果,“现代性主要是指包括了现代化过程与结果的现代条件下的精神心态和性格气质,换言之就是指文化心理和结构”这个界定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2.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维度分析在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维度的分析方面,学者衣俊卿的观点具有较强代表性,他认为现代性主要是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运行机理和文化模式,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系中脱离以后所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人为性的理性化运行规则和运行机制。
他认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维度并非是所谓的多元现代性或者是多种现代性,而是马克思讲现代性所有具有本质联系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作为内在机理和文化精神渗透到现代个体和整个现代社会中的各个方面,总体而言,马克思的现代性主要分为精神性维度和制度性维度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理论主要思想在对马克思现代性基本内涵进行界定以后,下面将对马克思关于现代性批判理论主要思想进行分析,进而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产生的内在机制——资本运作进行深度发掘,并借此佐证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的思想具有的超越性。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李承儒(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现代性问题作为当前社会发展遇到的瓶颈已经为许多哲学家所批判和反思,但仅从否定启蒙理性的角度批判现代性问题显然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后现代主义者不再存在论基础上去消解理性中心主义的做法也是流于表面。
尽管马克思没有直接使用过“现代性”一词,但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洞察,对资本逻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思、重构和超越,从异化劳动入手,提出只有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自由人共同体,才能使人回归本质,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这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批判反思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9)01-0144-04作者简介:李承儒,(1990—),男,汉族,甘肃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统战理论等研究。
现代性理想是一种以人的理性为基础,人的主体自由为标志的思维意识的转向,也是确立理性权威,重新建构人类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的拐点。
正是启蒙理性为近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体系,创造了新的世界秩序。
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人类所能企及的范围内,人的因素已经超越了自然因素,可以说,人成了世界的“主体”。
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
”[1](P561)当资本逻辑伴随着启蒙理性主导人们的思想之后,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便不断被推向前进,但全球问题却逐渐凸显,并不断扩大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这使得许多人对启蒙理性重新进行反思,以求解决现代性问题。
而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现代性已不再作为支配和衡量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标准,反而成了他们批判的对象。
但仅仅通过全面否定启蒙理性从而解决现代性问题是绝不可能成功的,现在宣告告别现代性而步入后现代更是不现实的。
马克思经济哲学概念的后现代解读及其批判

马克思经济哲学概念的后现代解读及其批判三、虚拟资本与符号经济随着资本循环的加速,作为商品交换中介的货币越来越脱离其所代表的实物形态。
生产和交换本来是为了获取商品,现在变成了为了取得货币,交换的中介成为生产的主导,手段变成了目的。
“货币本来是一切价值的代表;在实践中情况却颠倒过来,一切实在的产品和劳动竟成为货币的代表。
” 商品价值的社会形式逐渐脱离了使用价值,货币成了“交换价值的被人承认的符号”,由此带来的是资本的增值过程变为一种纯粹的能指操控。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提出虚拟资本概念用来描述货币符号如何成为“一个自行增值的自动机”。
在银行信用制度基础之上,借贷资本按利息计算能够定期带来一定的利息收入,由此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会表现出这样一个假象,即借贷资本可以按照一定的利息率取得定期收益,从而变成一个可以自行增值的资本。
马克思将股票、债券等一切资本所有权证书称为“现实资本的纸制复制品”,是一种典型的虚拟资本形式。
虚拟资本的出现,突破了产业经济部门利润率的限制,满足了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要求。
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虚拟资本逐渐控制了经济的运行过程,并成为当代经济活动的核心力量。
马克思考察了货币脱离实物形态并演化为虚拟资本的过程,当代西方经济学者也注意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分离给经济形态带来的深刻影响。
凯恩斯将经济划分为“符号经济”和“实体经济”,认为货币和信用贷款拥有纯粹经济性的控制能力,从而影响着实体经济活动。
德鲁克也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符号经济(资本的流动、汇率以及信用)取代了实体经济(产品与服务、流通)成为世界经济的飞轮,而且符号经济日渐独立于实体经济,这是一个最为醒目而又最难理解的变化。
经济学家们把符号经济理解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立的一种虚拟形态,而后现代主义者不仅仅消解了货币符号所指涉的物质性内容,而且论述了生产、消费中符号的核心地位,从而在文化—符号学意义上阐释并建构了一种新型的“符号经济”。
空间视域下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分析

空间视域下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分析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分析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是流行社会学理论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框架,它试图从社会空间的角度深入探索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秩序的发展。
它分析的核心是社会分裂,指向社会本质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本文将从逻辑方面加以分析,针对其批判内涵和马克思理论逻辑性以及现代社会特质展开讨论。
二、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分析马克思现代性批判将社会空间划分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秩序层级,然后在这些层级之间引入不同的斗争,调节不平等的关系,并重新构建社会资本的僵化关系。
在这种分析框架之下,马克思提出了对于改变这一秩序的批判:第一,正确的工具不能够完成一项任务;其次,社会空间的改变可以促进社会上不同阶层的变动,避免失去社会公平;最后,建立新的经济秩序,进行新的分配关系,从而实现社会变革。
马克思的理论努力实现批判的目标,即分析并批判社会空间的变化,解脱社会的隐性管控,改变社会格局,使社会更加公正。
马克思理论使用抽象逻辑分析方法,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从社会空间变化内部本质发展趋势,展示了新兴社会体系内部复杂、而又有机以及具有活力的多样性,进而展示出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实现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马克思的思想和现代社会的变革具有明显的紧密联系。
通过深入分析,捕捉到社会空间的变迁特征,了解其各个阶层在变革中的发展,推论出新的社会空间和社会资源的产生,从而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思路支持。
例如,比较了现代个人主义与其它社会观念,具体分析了财富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其理论均有助于理解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三、结论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框架可以从多个角度捕捉社会空间的变迁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分层秩序,它的批判内涵以及使用的逻辑分析方法都可以为当下社会变革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诸多有效洞见。
因此,正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推进现代社会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语境的哲学终结论

21 0 1年 1 2月 第 3 6卷 第 6 期
河 北 大学学 报 ( 学社 会科学 版 ) 哲 J u n l fHe e Unv ri P i sp ya dS ca S in e o r a o b i iest y( hl o h n o i c c ) o l e
派 ” 但这 并不 妨碍 他 的个 体 理论 思 维 原创 性 因素 ,
格 斯 如 何 批 判 地 独 特 界 定 “ 学 ”的 问 题 , 必 须 哲 就
《 意志意 识 形 态 》 成 之 前 , 德 写 马克 思 的理 论 思 维 的一 般特 征 就 在 于 , 多 的是 立 足 于独 立 的传 统 更 哲学 基 地 上 。这 大 体 上 类 似 于 “ 年 黑 格 尔 学 青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是现代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当代社会和思想界。
本文将重点探讨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主要体现在两部著作中:《资本论》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和矛盾,对人类的本性、自由和幸福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1. 资本主义的异化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被少数人垄断,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这样就会让工人和他的劳动进行分离,劳动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机械的活动,和人的本性、本我、价值观念等形成了巨大的冲突,从而产生了灵魂的寂寞、心灵的空虚等问题。
2. 现代社会的物化马克思还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是造成人类现代性危机最根本的原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都是以物化为前提,人变成了物,物变成了人,物的支配性大大增加,人类的自由、幸福等价值被压抑、弱化。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被迫过分强调物质利益,追求名利,完全舍弃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人格。
3. 社会的疏离和分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使得社会出现了疏离、分裂等问题。
现代社会的个体,互相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弱,独立行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样,不仅更加加剧了人们的孤独感、失望感、沮丧感等情绪,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分化、不公和敌对。
4. (虚假)意识形态的掩盖马克思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给人带来了很多迷惑、欺骗、误导和疑惑,因为这个社会需要一种精神单位,这种精神单位可以把支配的权利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同时它又可以被认为是很公正和民主的。
这个单位就是官方意识形态。
马克思认为,官方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意识形态”,它通过精心的洗脑、公关等手段,使得整个社会看似民主、自由,实际上是“事实上的专制”。
后现代视域下的价值秩序——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詹姆逊的现代

秩 序 重 建 具 有 重要 的 现 实 参 照 意 义
关键词
:
度的
;
,
进 而 使 得 人 们 对现 代 性 的 理 解 有 了 直 观 的
,
詹 姆逊
;
后 现代
,
;
,
现 代性
价值秩 序
或 感 性 的认 识
主 义本 身 具体 的
,
即人 们 可 以 将 现 代 性 等 同 于 资 本
,
詹 姆 逊 对 断 代 的 理 解 其 实 是 与 他对 现 代 性 的 解 释 方 式 紧 密地 勾 连在 一 起 的 味 着 存 在 一 个 开端 我在
”
,
一
、
解 构 的状 态 下 是 根 本 无法 被 把 握 到 的 把握到 而
, , ,
即 使能 被
。
直 率 地指 出
“
这 种历 史 化 意
,
詹 姆 逊 对 现 代性 的 理 解 是 从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立 场 出发 的
那 也 只 是 把 握到 现 代 性 的 碎 片 而 已
,
然
味 着 我 们 需 要将 断代 的 前 后 期做 一 个 比 较
:
’ `
资
续 与 断 裂 的 辩 证关 系
。
值 得注意的是
, ,
,
现 代性 本
界关注 的目 光
,
美 国 当代 著 名 的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
本 主 义全 球 化 在 其 制 度 的 第 三 阶 段或晚 期 阶 段 所 对所 有 这 些 关 于 未 来 世 界 的
,
身 还 是 对 一 种 对过 去 的 解释 方 式 断 代 史 的意 义 上来 把 握 现代 性 的 前 现 代 的断 裂 之
马克思语境中的现代性批判

马克思语境中的现代性批判作者:蔡文璞孔庚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05期摘要马克思虽然已经逝世一百多年,但是他留下的思想遗产却是异常丰富的。
很多当代的研究者都认为,马克思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在资本主义蒸蒸日上的时期就看出了其弊端,并且对其进行反思,实在是对现代性现象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先驱。
关键词马克思批判现代性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Critique of Modernity in Marx ContextCAI Wenpu, KONG Geng(He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Qinhuangdao, Hebei 066000)Abstract Although Marx had died a hundred years, but thought he left behind a rich legacy is unusual. Many contemporary researchers agree that, with its profound insight of Marx, capitalism flourishing in the period to see its drawbacks, and its reflection, it is a phenomenon of modern pioneer of critical reflection.Key words Marx; critique; modernity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横空出世,当时正是资本主义兴旺发达之时,很少有人对这种新兴的社会制度和新的价值观提出质疑。
如果用人来做比喻的话,那么资本主义就像是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少年,生命力旺盛,迸发出勃勃生机。
没有人会怀疑这个青少年会夭折,但是正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资本主义也会走向衰亡,而马克思则是最早看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先驱。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马克思的理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简要地审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其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是如何应用的。
马克思认为,存在着一系列显而易见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包括贫富差距,特权阶级的特权,以及广泛存在的社会不公正。
他认为,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政治结构。
他认为,这种经济结构是导致社会不公正的根本原因,而这种导致不公正的根本原因,必须改变才能实现社会正义。
因此,马克思提出了现代性批判理论,倡导重新评估社会结构,实现社会公正。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关键是要认识到社会结构的改变,而不是只停留在当前的分类上。
他指出,如果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就必须从根本上检视当前的社会结构,并设计出一种更具有公正性的新结构。
因此,他建议将社会结构重新分类,以便准确定位我们正在处理的社会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他还着重强调了人们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身行动来改变社会环境,进而改变社会结构。
在现代社会中,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用于认识和解决一系列具体的社会问题。
例如,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我们可以准确判断出导致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增加对低收入家庭的支持,实施紧缩的税收政策等。
此外,我们也可以用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来理解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群体如何被不公正地待遇,并确定有助于缩小不平等差距的措施。
总之,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至关重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社会公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现实性话语批判

The Critique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Its
Discourse of Realism
作者: 张文喜[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出版物刊名: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页码: 88-94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话语;语言形态
摘要:要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的性质问题,须对语言的实践意识做出反思.世界观的斗争体现着话语体系的斗争,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语言哲学,而是以无产阶级解放为使命.唯有在与物质生产交往的关系中,才能实现话语的充实.构成关于马克思"历史科学"定义的决定因素是从历史进入到话语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深刻认识到,对黑格尔主义哲学的批判只是为创造一种新的世界观及哲学语言做准备.。
福柯后现代政治哲学视域中的马克思

福柯后现代政治哲学视域中的马克思福柯(Michel Foucault)是20世纪欧洲的著名政治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经常阐述马克思的思想并且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
虽然福柯批判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方面,但是他也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和反对不平等的思考方式。
因此,福柯试图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哲学结合起来,以形成一种新的思考框架。
福柯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在于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汲取了启蒙主义的精华,忽视了权力问题。
在福柯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要实现一个平等的社会,以消除不平等的存在。
然而,马克思主义却将权力问题视为二元对立的问题,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
而福柯认为,权力不是仅仅出现在这种简单的情况下,它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内各个角落中的福柯通过分析知识和权力的关系来揭示这种问题。
在他的观点中,“知识与权力结合在一起”(knowledge is power)。
也就是说,知识是一种权力的来源,它可以用来实现各种目的。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专家和权威人士为了控制知识的流通而获得了巨大的权力。
福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它没有注意到这种权力的普遍性,而仅仅关注了经济和政治的方面。
福柯认为,马克思主义局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它关注的是总体性的政治体系,而忽视了微观的力量结构;二是它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启示,却没有关注现代社会中复杂而多元的权力关系。
福柯借此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即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哲学相结合,对社会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在福柯的后现代政治哲学视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了对权力问题进行反思的思考框架。
福柯认为,为了消除不平等的存在,必须反对权力的滥用,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平等秩序。
这种反思不是从政治经济角度出发,而是从知识和权力的角度出发。
福柯认为,权力是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而普遍的社会体系是由一系列微观的力量关系所构成的。
这种微观的力量关系是由各种不同的知识与权力结合形成的,它在社会中的发挥作用是决定性的。
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语境的哲学终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语境的哲学终结论一、引言背景介绍主题概述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观思想淵源理论基础主要思想三、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的语境历史背景哲学背景时代需求与人们期望四、哲学的终结与新的方式“哲学终结论”的真实意义新的思考方式的出现新哲学的趋势五、结论总结展望启发与反思六、参考文献一、引言背景介绍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哲学思想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到笛卡尔的怀疑主义,从康德的批判哲学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思想不断地推动着人们的认识和思考方式。
然而,在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出现,带来了一个革命性的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
他们提出的新世界观,不仅颠覆了传统哲学思想体系,而且促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本文主要旨在探讨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语境的哲学终结论,阐明其思想内涵及对当代的启示与影响。
主题概述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的思想淵源、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将被探讨。
其次,将介绍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的语境,包括其历史和哲学背景以及时代需求与人们期望。
接着,探讨哲学的终结与新的方式,阐述“哲学终结论”的真实意义、新的思考方式的出现和新哲学的趋势。
最后,总结全文,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启示进行展望。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观思想淵源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的淵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学史中的两个重要传统——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本质的重要性,认为世界的存在是实在的,物质具有永恒性和客观性。
辩证法则是一种思考方式,强调对相互联系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
这两个思想都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观做出了贡献。
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础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存在着种种矛盾,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自由市场与垄断资本、私人产权与共产主义等。
这些矛盾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会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加深,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
“当代性”与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视域下的文学批评与阐释

*此文部分观点和内容最初发表在吉林大学《华夏文化论坛》2018年第1期《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与文学批评读札》,如今进行了大幅度改写,融入了大量关于“当代性”理论建构与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关系的论述。
“当代性”与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视域下的文学批评与阐释*丁帆绪言2019年,我在撰写“当代性”概念进入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语境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时,并没有预料到2020年整个世界会发生如此巨大的人类灾难,以及这一灾难所带来的全球范围内的意识形态的剧烈震荡。
所以,重新考虑“当代性”内涵和外延的建构,以便让其更有普适性和更加适用于中国国情,应该成为我们重新厘定与思考“当代性”价值理念的一个前提。
西方所提出的“当代性”概念与中国语境下的“当代性”概念既有共通性,亦有差异性。
但是,经过2020年世界范围内的疫情传播,人类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紊乱、逆转和抵牾,原来从单一到多元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叙述交流话语已经紊乱,甚至连理论家都无法用自洽性理论去阐释现实世界的突变现象,人类面临的是无法从以往的文化理论中寻找到现实世界的答案。
意识形态的背离与抵牾,让人类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找不到归属感,友情、亲情和爱情可以在一个相悖的观点中分崩离析。
在这场人类浩劫中,可怕的不是瘟疫本身,而是瘟疫流行所带来的意识形态的巨大裂痕与冲突。
如何解决这个灾难性的文化命题,应该是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人文学科均需积极参与讨论的世界性问题。
如何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角度去建构具有真理内涵的“当代性”价值理念,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文化与文学命题,也是包括作家和批评家在内的每一个人文学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如何运用伟大的哲学理论来重新认识这个熟悉的陌生世界呢?这不仅是政治社会的大事,也是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阐释应该解决的问题。
窃以为,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哲学来解析这个世界的剧变,同时用这样的观念来阐释“我们的时代”的一切文学现象。
哲学话语中的现代性批判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9月Sep.,2012哲学话语中的现代性批判谢玉亮(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550001)摘要:从黑格尔确立现代性地位并开启现代性批判,到法兰克福学派在理性中找回克服理性异化的力量;从尼采告别启蒙辩证法,以非理性突破理性统治,到后现代主义者否定逻各斯中心主义,在理性之外寻找进行怀疑的多元原则,这些构成了迄今为止的现代性思想演化史。
每一种批判都以历史批判者的姿态宣告哲学的终结或是现代性的终结,其实质不过是哲学现代性话语的某种声张,同属于一种观念论的批判。
关键词:现代性;理性;主体性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7-0006-05当代德国著名学者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所开列的现代性理论谱系中,区划出现代性批判的三种视角:黑格尔左派、黑格尔右派和尼采。
其中,黑格尔左派和右派代表理性主义的批判传统,尼采代表着非理性主义的批判传统,但它们有着共同的批判对象,即理性和主体性原则。
哈贝马斯所区划出的现代性批判的三条脉络,比较清晰地勾勒出现代性批判的路向,为我们提供了探寻现代性批判复杂形貌的基本路标。
一、黑格尔与现代性的自我奠基在启蒙运动中,黑格尔通过创立启蒙辩证法原则,确立了主体性原则在现代性哲学话语中的地位。
在这个意义上,哈贝马斯认为黑格尔开创了现代性的话语,并开启了概念化、思辨性的现代性批判之路。
在黑格尔看来,主体性只是一个片面的原则,“这条原则尽管绝对能够塑造出自由的主体和进行反思,并削弱迄今为止宗教所发挥的绝对的一体化力量,但它并不能利用理性来复兴宗教的一体化力量。
”[1]24启蒙理性的彰显和宗教的衰退导致信仰与知识的分离,结果是教化越普及,异化越严重。
黑格尔确信:“在康德和费希特那里达到高潮的启蒙时代,不过是建构起了一个理性的偶像。
它错误地把知性或反思放在理性的位置上,并进而将有限上升为绝对。
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阈下的现代性话语

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阈下的现代性话语——从“理性主义”的摧毁到“人本主义”的终结摘要:马克思不仅对作为“现代性”的理论基础的黑格尔主义进行了一般唯物主义的批判,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进行了“人本主义批判”。
随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阐释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全面考察和批判,马克思不仅从哲学上彻底摧毁了整个“现代性话语”的理论基础,而且从现实上彻底解构了“现代性话语”的神圣性,实现了对“现代性话语”的整体批判和超越,而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大众化话语体系才能得以建立。
关键词:马克思;唯物史观;话语体系;现代性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自笛卡尔以来,“理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开始盛行,而且开始逐渐树立其话语霸权,资本主义“现代性”在其历史基调下得以发展。
因而,若要对“现代性的话语”进行彻底地批判就必须首先要对其“理性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予以彻底地摧毁。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从而为唯物史观语境中的“现代性话语批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提纲》中,马克思阐述了新唯物主义或新世界观的思想理路是既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直观性也不同于唯心主义抽象能动性的新的思想理路,而这必然导致历史对象观上的革命而创立唯物史观。
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1可见,在历史观上,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始终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感性人的活动或实践去理解,也就是把对象、现实、感性不仅从客体方面而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了。
资本逻辑的没落——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现代性批判

资本逻辑的没落——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现代性批判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现代性资本现代性批判论文摘要: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以“资本”为核心概念,揭露了现代性的窘境及其成因,实现了对传统现代性的批判超越。
这种批判超越,是现代性研究范式的变革,表现了理性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为人类解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现代性”作为现今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语,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从时刻意识、历史观、社会状况、哲学思维和美学艺术等不同视角对其给出了斑斓多彩的界定。
由于现代性本身的多维性和复杂性,这些研究为咱们熟悉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丰硕的思想资源。
但不管是“作为历史分期的现代性”、“作为启蒙的现代性”仍是“作为审美的现代性”,往往是从客体的角度而非主体的或实践的角度来诠释“现代性”的。
马克思那么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透过现代性制造的各类“幻象”和“迷雾”,深刻地揭露了“现代性”的本质。
一、马克思哲学对现代性问题实质的指认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进展进程的大体特点与表现,表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领域的整体性概念。
马克思从那时的历史语境动身,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多维透视,指明现代性内涵于资本的逻辑当中,处于历史的流变当中,展开于社会的矛盾裂变当中,呈现于全世界性的视域当中。
第一,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是牢牢围绕资本逻辑的分析来展开的。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说究竟是在现代生产基础上资本运动的产物,是随着资本运动而进展起来的。
而资本是以不断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为逻辑的,利润驱动着资产阶级不断地变革、创新,资本的内在本性刺激了现代性的生成和进展。
第二,现代性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
一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代性有其不同的重点。
文艺振兴时期的现代性不同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现代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现代性不同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现代性,而工业革命时期的现代性又不同于晚期资本主义的现代性。
另一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进展时期,同一种现代性因素在性质、作用和特点上会发生不同的转变。
哲学“终结论”批判

哲学“终结论”批判自康德从独断主义迷梦中清醒过来之后,西方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批判”不仅成为一种哲学、一种方法、一种口号,甚至上升为一种普遍的意识形态。
批判精神孕育并造就了伟大的德国古典文化,同时又鼓励着现代人对这个包罗万象的庞大体系的不断反思。
以尼采“一切价值之重估”为总特征的现代思潮走向了全面反传统的极端道路,引发了多层次多角度现代“主义”(isms)争奇斗妍的人文景观。
“解构”不仅是某个流派的鹄的,而且是贯穿所有思潮的根本宗旨。
解构运动的核心对象直指曾经是文化主宰的哲学,因为“哲学从关连着文化来讲,哲学就是指导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或智慧,也即指导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智慧。
”①故消解哲学的存在论意义即终结哲学就成了现代人扭转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
但当我们面对由解构精神所带来的极端怀疑、虚无、绝决、冷漠使文化处于历史困境和现实裂变之中时,我们不禁要问:从批判到解构在何种程度上规定着我们的文化发展方向,即在何种程度上是合理的?如果不合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这种本源性的追问中,直接关涉到当今激变中不得不面对的冷静话题:如何对待传统。
本文试图从时间上和内容上寻求解构运动理论根源上的合理性以及对我们现时代的意义。
一解构思潮的秘密在于否弃形而上学,进而否弃哲学,最后将传统文化连“根”拔起而另谋出路。
但现代“终结者”所宗主的康德黑格尔哲学并没有象他们那样简单地否弃形而上学。
康德看到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厄运,他认为形而上学成为“永无止境的纠纷战场”的原因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本身提出的问题,但又超出了理性的能力范围之外、僭越知识而成二律背反。
于是这种作为经验以外知识的形而上学成为不能由形而下知识来检验的“飘浮在上面的泡沫。
”康德一方面承认旧形而上学的功绩,他说:“普通形而上学曾经在研究纯粹理智的概念方面有过用处,使这些概念通过分析而明确起来,并且通过说明解释而得到规定。
”②但康德也看到“普通形而上学也就到此为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哲学终结观视域下的现代性批判话语黄 浩摘要:本文追问马克思哲学终结观的意蕴及其终结哲学的内在动力,考察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所表现的哲学批判、政治批判和实践批判三个层面,论述了马克思的哲学终结观与现代性批判话语的内在关联及其对解读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哲学终结观;现代性批判;哲学批判;政治批判;实践批判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7)01-0091-06一、马克思的哲学终结观应成为解读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视域对于马克思有无哲学终结的思想这个问题,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因为马克思一生中对哲学的态度是变化的,所以引起争议。
为此,我们要梳理马克思的哲学观变化的路径以及内在原因,才能明辨有无。
哲学观在某种意义就是哲学家从事哲学研究的本体论承诺,哲学观的变化从深层次上内在地展示了哲学家思想的变化。
在批判黑格尔以来德国哲学思想的体系,提出自己的哲学观的过程,马克思并不讳言,这也是对他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①。
1844年之前,马克思像传统哲学家一样,对哲学予以最高的热情和尊崇,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离开哲学我一步也不能前行”,在撰写《博士论文》和编辑《莱茵报》期间,马克思提出过一系列有关哲学的本质的理解和命题:哲学是有关人的“自我意识”的科学;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哲学作为现实的批判是“从本质上衡量个别存在,从观念上衡量特殊的现实”;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等等。
与宗教相反,哲学与科学一样,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②,虽然马克思不再像传统哲学家那样强调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而是强调它的现实性,但哲学在他那里仍然具有崇高的地位。
可是一年以后,情况有了显著的变化。
这表现在,马克思通过把哲学的现实功能具体化,进一步强调了哲学的现实意义。
在这时的马克思眼里,哲学的现实功能就是对现实的无情批判。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③这种批判本身虽是理论的、精神的活动,但它却是人类解放的历史运动的先声。
同时,作者简介:黄浩,哲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
马克思这时对以黑格尔的思辨的理性形而上学为代表的旧哲学形态表示出了极端厌恶之情,有时马克思在运用“哲学”一语时往往带有贬义、嘲讽之意,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黑格哲学时,指出:“在它们的现实存在中它们的运动本质是隐蔽的。
这种本质只是在思维中、在哲学中才表露、显示出来;因此,我的真正的宗教存在是我的宗教哲学的存在,我的真正的政治存在是我的法哲学的存在,我的真正的自然存在是自然哲学的存在,我的真正的艺术存在是艺术哲学的存在,在我的真正的人的存在是我的哲学的存在。
同样,宗教、国家、自然界、艺术的真正存在=宗教哲学、自然哲学、国家哲学、艺术哲学。
”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评价费尔哈尔时指出:“他希望加强对这一事实的理解,也就是说,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物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
不过,我们完全承认,费尔巴哈在力图理解这一事实的时候,达到了理论家一般可能达到的地步,但他还是一位理论家和哲学家。
”⑤《神圣家庭》序言中对思辨哲学的评价:“批判的批判(即‘文学报’的批判)愈是用哲学把现实歪曲得令人捧腹,那就对我们愈有教益。
法赫尔和施里加二人便是例子。
对‘文学报’所暴露的材料加以考察,就能帮助广大读者识破思辨哲学的幻想。
这也就是我们写作本书的目的。
”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消灭哲学”的命题。
纵观马克思哲学观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不断脱离以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创建崭新的哲学观“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过程,其中确实内蕴着哲学终结的思想,因为不终结旧哲学形态,就不可能创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哲学形态。
对于马克思的哲学终结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和理解:一方面,有文本上的依据,这就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消灭哲学”的命题。
他认为德国的实践派要求否定哲学是正当的,问题是他们仅仅提出了这一要求而没有认真实现它。
在马克思看来,“一句话,你们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
”“它(理论派)的根本缺陷可以归结如下:它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可以使哲学变成现实。
”(Sie glaubte,die Phil os ophie ver wirklichen zu K?nnen,ohne sie aufzuheben.)⑦这是马克思哲学终结观的经典表述,按照俞吾金、邓晓芒等学者的观点,这里“aufheben”不应翻译成“消灭”,而应翻译成“扬弃”,“扬弃”在黑格尔那里主要是事物的自我否定,马克思借用这个词在这里却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哲学的“扬弃”是哲学的自我否定,即哲学发展到自身的极限时的自我的消亡;另一方面,就是哲学的“扬弃”还有“人为”的因素在内,因为哲学的“扬弃”的前提条件是“在现实中实现哲学”,而“实现哲学”显然是指人为作用的结果,哲学本身是不能自发地实现出来的。
其实,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哲学是如何可能实现出来呢?这就是马克思一年之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所阐述的思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也就是说,哲学只有在“改变世界”中实现出来,才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从而走向终结。
对于不懂辩证思维的头脑来说,马克思的这种立场无疑是费解的。
既然哲学是批判的武器,既然要在现实中实现它,为什么还要消灭它?这其实正是辩证法深刻的地方。
⑧哲学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恰恰是通过否定自身完成的,不消灭哲学,就不能使哲学变成现实。
毫无疑问,哲学的否定自己,意味着哲学的自我批判,这种批判将导致哲学的自我消灭。
所以,马克思的哲学终结观的内涵的真意并不像有些论者从字面上所理解的那样,意味着哲学学科的“死亡”、结束,走到了终点,马克思哲学终结观的本真内涵恰恰是指哲学的实现,某种哲学形态在现实中实现出来,也就意味着这种哲学的终结。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哲学终结观还可以放在马克思哲学观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得到说明,这里关键是马克思对“哲学”本身的理解是和以前哲学家对“哲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即形而上学,而马克思恰恰是反形而上学的,早在写作《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就提出“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它的丧失”⑨的思想。
所以表面来看,马克思对哲学的态度前后有所变化,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马克思对“哲学”本身的理解是不断深入并发生改变的,这集中表现在“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的最终形成上。
所以,马克思的哲学终结观中的“哲学”主要不是指“哲学”本身,马克思终结的是特定的哲学形态,具体地说就是前马克思的旧哲学,即海德格尔在《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中所说的形而上学,所以马克思对传统哲学形态的终结也就是对形而上学的终结:“随着这一已经由卡尔・马克思完成了的对形而上学的颠倒,哲学达到了最极端的可能性。
哲学进入其终结阶段了。
”⑩形而上学在现实中的实现(“达到了最极端的可能性”),就意味着形而上学的终结,“终结”在这里的本真内涵就是实现,哲学的终结也就是哲学的实现,在这里,哲学即形而上学。
这其实在黑格尔哲学中就蕴含着,黑格尔谈论意识形态的发展时,其中每一形态实现时,同时也是它自己的否定,并从而过渡到一个更高的形态。
从此种意义上说,马克思到底有没有哲学终结的思想之所以有两种相反的理解,可能还是出在对“哲学”一词理解上的分歧,也就是说这里的哲学究竟是哲学本身还是某种特定的哲学形态,否则两派根本没有对上话,就不能形成富有意义的争论。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终结的只是传统的哲学形态即理性形而上学,而不是哲学本身。
与此相反,马克思开创了另一种崭新的哲学形态即“实践的唯物主义”,如果说理性形而上学是理论哲学形态的话,那么,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则属于实践哲学形态。
显然,马克思的哲学观是解读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视域,它对我们的启示是:不能用马克思已经终结的哲学形态和思维方式去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比如学界建构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努力、各式各样重建马克思本体论的企图、用思辨化的学院哲学思维方式解读马克思的文本,诸如此类的所谓“学术性”研究都是违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精神的。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本质是面向现实,面向时代,对现实和时代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批判性的哲学回应。
这才是真正的具有“学术性”的马克思哲学研究。
二、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个层面马克思为什么会从对哲学的热衷(“离开哲学我一步也不能前行”)转而走向终结哲学的道路呢?也就是马克思终结哲学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呢?马克思终结哲学正是现代性批判的必然的逻辑结果,因为传统哲学(即形而上学)是现代性的本体论基础,不批判形而上学,就不可能最终达到批判现代性的目的。
我们知道,现代性的外在表现就是现代(近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和工业化大生产的形成,而这恰恰是形而上学的“合法的完成” λϖ。
在此需要申明的是,马克思是充分肯定现代性相对于前现代而言的历史进步意义,并不一概地毫无分析地反对现代性。
但是必须承认的是,马克思对现代性的主导性话语是批判性的、否定性的,鉴于本文的篇幅和写作目的,在这里只考察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性话语。
具体地说,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表现在三个层面上:首先是哲学批判。
现代性的理论支撑是理性形而上学,所以批判现代性首先要对理性形而上学进行无情的批判,而理性形而上学是在黑格尔那里达到其极端形态的,也可以说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理性形而上学,完成了一种概念自洽的哲学。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黑格尔天才地把17世纪的形而上学同后来的一切形而上学及德国的唯心主义结合起来并建立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包罗万象的王国之后,对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一切形而上学的进攻,就像在18世纪那样,又跟对神学的进攻再次配合起来。
” λω对这种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主要在两个方面上展开:一是批判了这种思辨哲学的体系建构的虚妄性,“因为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以逻辑学,以纯粹的思辨的思想开始,而以绝对知识,以自我意识的、理解自身的哲学或绝对的即超人的抽象精神结束,所以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维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宇宙精神。
” λξ二是批判了其方法论上的神秘性。
这种方法论的神秘性的表现之一就是主谓语的颠倒:“黑格尔不把主观性和人格看做主体的谓语,反而把这些谓语弄成某种独立的东西,然后神秘地把这些谓语变成这些谓语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