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权法上的用益物权制度
五种用益物权的概念

五种用益物权的概念
用益物权是指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有五种主要的用益物权,它们分别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和居住权。
1.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业承包户对其承包的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用于农业的土地进行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2.建设用地使用权
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单位和个人依法享有的在城市和农村的集体土地上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权利。
这是一种重要的用益物权,对于城市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宅基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村民依法享有的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造住房及其附属设施的权利。
这是保障农村居民基本居住需求的重要权利。
4.地役权
地役权是指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为了自己不动产使用的便利、效益的提高,通过合同约定而使用他人不动产的一种用益物权。
地役权是一种独立的用益物权,它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存在,可以单独设立、变更和终止。
5.居住权
居住权是指居住权人对他人的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占有、使用,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这是一种为了保障居民基本居住需求而设立的用益物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第一百一十七条

第⼀百⼀⼗七条⽤益物权⼈对他⼈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和收益的权利。
●条⽂主旨 ⽤益物权⼈享有的基本权利和⽤益物权的基本特征。
●⽴法背景 ⽤益物权是权利⼈对他⼈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和收益的权利。
⽤益物权是以对他⼈所有的物为使⽤、收益的⽬的⽽设⽴的,因⽽被称作“⽤益”物权。
⽤益物权制度是物权法律制度中~项⾮常重要的制度,与所有权制度、担保物权制度等⼀同构成了物权制度的完整体系。
⽤益物权制度的建⽴,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归结起来,⼀是促进资源的有效利⽤.⼆是维护资源的有序利⽤。
⼀、促进资源的有效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们对物质尤其是对⼟地等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地等资源相对稀缺、不可替代。
为了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要提⾼对⼟地等资源的有效利⽤,充分发挥其效⽤。
在对资源的利⽤过程中,通过建⽴对物的利⽤予以保障的机制,以实现资源有效、充分利⽤的⽬的,便成为物权尤其是⽤益物权法律制度的任务之⼀。
⽤益物权法律制度,可以在不能取得⼟地等资源的所有权或不必取得他⼈之物的所有权时,使得⽤益物权⼈可以通过对他⼈所有之物的占有、使⽤⽽获得收益,同时为社会提供财富。
⽽对于所有⼈,也可以通过设定⽤益物权,将其所有的⼟地等资源交由他⼈使⽤收益,由此所有⼈可以不必直接使⽤其所有物也能获得收益。
所有权⼈和⽤益物权⼈都可取得相应利益,表明资源的使⽤价值得到了更为有效、充分的实现。
对整个社会⽽⾔,社会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社会的整体利益也就得到了程度的实现和满⾜。
⼆、维护资源的有序利⽤ 维护资源的有序利⽤,有以下四层含义: ⾸先,通过⽤益物权制度,确定所有权⼈与⽤益物权⼈之间的权利义务,以达到权利⼈之间的利益平衡。
⽤益物权制度并⾮是单纯为维护⽤益物权⼈的利益⽽建⽴的制度,⽽是在维护⽤益物权⼈权利的同时,兼顾所有权⼈利益的制度。
所以说,⽤益物权制度是平衡⽤益物权⼈和所有权⼈之间利益保障的法律制度。
民法典中的用益物权规定及其适用

民法典中的用益物权规定及其适用用益物权是指权利人可以将不动产或动产占有并取得其全部或部分收益的物权。
在我国民法典中,对于用益物权的规定十分详细,旨在保护权利人的权益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用益物权的定义、设置条件、内容及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用益物权的定义用益物权是指权利人以事物的占有取得其全部或部分收益,但该事物的所有权归属于他人。
用益物权既保障了权利人的利益,又兼顾了所有权人的权益。
在实践中,用益物权主要涉及土地的使用和建设。
二、用益物权的设置条件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设立用益物权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设定书面协议:用益物权必须经过书面协议的设定。
该协议应当明确约定用益物权的期限、范围、用途等内容,同时需要由双方当事人亲笔签名或者盖章。
2. 不违反法律规定:用益物权的设立不能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且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3. 符合公序良俗:用益物权的设立不能违反公序良俗,不得违背社会伦理道德,且不得有不正当的目的和手段。
三、用益物权的内容用益物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使用权:权利人享有用益物的使用权,可以占有并使用该物,具有向第三人转租的权利。
2. 收益权:权利人享有用益物的全部或部分收益权,包括土地的租金、房屋的出租收益等。
3. 改良权:权利人可以对用益物进行一定的改良和修缮,以增加其使用价值和效益。
4. 抵押权:权利人可以将其用益物权质押给债权人作为债务履行的担保。
四、用益物权的适用范围用益物权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可以通过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土地承包经营合同,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享受土地收益。
2. 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城市建设中,用益物权适用于土地的使用和建设。
权利人可以通过出让合同或租赁合同获得土地的使用权,进行房屋建设或商业开发。
3. 产权界定较为复杂的案例: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所有权和用益物权的界定可能存在争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
论我国民法典中的用益物权体系

论我国民法典中的用益物权体系
我国民法典中的用益物权体系是为了保护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或特殊经济利益所设立的权利体系。
它包括有归属权、用益物权和现实权。
其中,归属权指的是对拥有物权人合法拥有某物属性和归属关系上的权利形成的一种物权,它有助于保护主体在其物品中享有的全部权利。
而用益物权是指拥有者可以依法行使的其他个人的物品的使用权或特别的经济利益,其宗旨是保护权利人在物品中享有的使用物品和受益的特殊利益。
现实权是指拥有者对于特定物品的一种权利,物品的现实使用权可以有效地保护拥有者对物品的实际使用权。
它给物品的所有者提供了完全的实际控制权,保证其具有物品实际持有权,同时也保护使用者拥有使用物品的自由,及时享受物品的实际益处。
用益物权体系是民法典为了保护具有使用价值、权属价值以及实际物品使用价值而构建和保护的一种权利形式,保障了物品所有者及使用者的合法权利。
第三章 我国物权法中的用益物权

返回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述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 土地承包经营权指农业经营者依法律规定和合 同约定对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而由集 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土地长期进行耕作,养殖或畜牧 而为使用收益的权利.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我国土地公有制下的一种特 色物权,我国《宪法》 色物权,我国《宪法》,《土地承包法》和《物权 土地承包法》 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都有规定,从中看出:"农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都有规定,从中看出:" 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 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我国土地承包主要指农村土 地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根据客体性质和取得方式 的不同,可以分为:耕地承包经营权,自留地承包 经营权和荒地承包经营权.
三,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变更和消灭 (一)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 1权利主体须为集体组织成员. 2申请,审核,批准.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变更 宅基地使用权是一种财产权,具有使用价值和 交换价值,但是,由于其所具有的福利性质,以及 所有权制度的限制,对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抵押 等变更我国法律历来保守. (三)宅基地使用权的消灭
四,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消灭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消灭的原因 1土地本身灭失. 2使用期限届满. 3土地被征用. 4其他原因.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消灭的法律后果 建设用地使用权消灭后,使用权人应当返还 土地.而对使用权人而言,不同的消灭原因,法 律后果是不同的.在土地被征用时,对地上的建 筑物,可以要求补偿;在使用期限届满时,土地 使用权消灭,而其上的建筑物归属则应按照约定
4性质具有物权性.《物权法》专列第11章规定 性质具有物权性.《物权法》专列第11章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其中明确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其中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 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 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 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 对荒地承包的,还可以入股和抵押;承包期内发 包人不得调整更不得收回承包地.从以上规定看, 我国法律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物权而规定的.
物权法我国物权法中的用益物权

B.甲保留办公楼,将在乙地通行的权利转让给丙
C.甲将办公楼转让给丙,将在乙地通行的权利转让给
丁
D.甲将办公楼和在乙地通行的权利一并转让给丙
精选ppt
24
案例四
1、设上例中甲将办公楼卖给了丙、丁两家 分别4层、6层,则丙、丁可否都向乙主张通 行的权利? 2、设乙将办公楼卖给了戊、己两家单位分 别4层、6层,则甲(或丙、丁)可否向戊、 己主张通行的权利?
• 2011年元月,原、被告准备签订书面合同时,原告
发现被告猪场的土地使用权仅为18年,便拒绝签订合同
。被告表示会尽快办好28年的使用权。2011年2月,被
告尚未办好28年的土地使用权证,为此,原告诉至法院
。诉讼中,被告提供了一份村民代表同意其本人原承包
合同延期10年的申请书。
精选ppt
9
•
1999年1月,以临沭县某村村民祁某为户主的一家四口承包
精选ppt
6
讨论
•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性质? • 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所有权的关
系? • 建设用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的冲突及解
决?
精选ppt
7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概念及特征
㈠ 概念 ㈡ 特征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
㈠ 权利 ㈡ 义务
精选ppt
8
• 2010年,被告转包了本村小组荒山约12亩,转包期 为18年,准备发展养猪业,为此,被告与原告协商,邀
A.小区业主有权请求乙公司拆除超过6米的建筑
B.甲公司有权请求乙公司拆除超过6米的建筑
C.甲公司和小区业主均有权请求乙公司拆除超过6米的 建筑
D.甲公司和小区业主均无权请求乙公司拆除超过6米的 建筑
用益物权制度

用益物权制度
用益物权制度是指在物权法上,使用与收益的权利与所有权分离,并赋予他人对特定物件的使用与收益的权利。
用益物权制度的具体形
式包括地役权、地役权费、地役权地益、房地役权、地役权出让等。
用益物权制度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分权,即使用与收益权与所有权
分离,所有权人仅享有物权中的处分权,而将使用与收益的权利交予
他人。
这样可以更加灵活地使用和经营物件,提高物件的利用效益。
用益物权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有限性,即用益物权的权利人对物
件的使用与收益权利是有限制的,不能随意转让或处分。
这样可以保
护物件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防止权利人滥用权利导致物件的破坏或损失。
用益物权制度在我国的具体运用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租赁权、林木使用权等。
通过用益物权制度,可以更好地调动土地、房屋、林木等资源的利用,增加农民、企业等的收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
稳定。
然而,用益物权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权益保护不完善、权利人与所有权人之间的矛盾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用益物
权制度,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确保公平公正,保护各方利益。
《物权法》用益物权制度评析

《物权法》用益物权制度评析《物权法》的颁布,弥补了此前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相较于担保物权制度在体系上缺陷。
《物权法》在第三编第十章到第十四章,用53个条文较为系统的初步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用益物权制度框架。
从用益物权的种类来看,地役权属于我国物权法上的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已作规定,《物权法》对部分问题进行了具体化、修改和补充。
另外,《物权法》总则编的原则性规定和所有权编第40条、105条、116条适用于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编第180条、182条、183条、200条、201条对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问题作出了规定。
《物权法》上述条文和《民法通则》、《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一起,构成了我国现行的用益物权制度。
一、我国《物权法》用益物权制度的特点总的来说,我国《物权法》对用益物权的规定,具有以下特点:(一)通过制度创新解决了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物权法》将建设用地使用权按照不同的用途,分为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和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问题上适用不同的规则。
第149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
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
该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这就为解决困扰理论和实务多年的住宅用地建设使用权续期问题确定了基本规则,未来只需对自动续期的期限和费用问题作出具体规定即可。
而非住宅用地建设用地使用权本身具有很强的经济价值,需要有特别的法律作出规定。
这种分类设计很好的满足了不同类型建设用地使用权在续期问题上的需求,为我国土地制度的长期稳定实施和进一步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建筑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对于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的单独利用价值逐渐凸现出来。
《物权法》顺应这种趋势,对于分层地上权作出了规定。
中国物权法上的用益物权制度

中国物权法上的用益物权制度阅读次数:504使用大字体察看本文陈甦一、当代中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前,由于在经济领域实行严格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土地只是作为由国家计划支配的生产资料而存在。
虽然宪法上仍然确定了土地权利制度,如规定了土地国家所有权和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但土地所有权人以外的主体使用土地,不需借助于民事上的权利安排,而完全依赖于行政手段。
在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机制下,通过用益物权制度调整对他人土地之利用关系的必要性也已不复存在。
直到中国1982年宪法制定时,其第10条第 4 款仍然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1]在这种宪法确定的土地权利体系中,自然没有用益物权制度立足的空间。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也是用益物权制度不断形成、丰富和完备的过程。
因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成为必然,相应地,规范土地资源利用关系的民商法律制度成为必要,其中用益物权制度尤为重要。
1979年通过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5条第3款,即规定了“场地使用权”可作为一种投资形式。
1983年通过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53条又规定:“合营企业对于准予使用的场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其使用权不得转让”。
当时的法律对“场地使用权”的规定,是对引进外资过程中土地使用的现实做法采取的一种务实态度,至于“场地使用权”是债权性质抑或是物权性质,并未加以立法上的考虑。
尽管如此,场地使用权仍可被认为是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的雏形。
“场地使用权”是中方向合资经营企业的投资形式,采取债权形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法律又规定中外合资企业一般项目的合营期限为十年至三十年,特别项目可以延长到五十年或五十年以上,[2] 而债权性质的“场地使用权”不便于长期存在,因此将场地使用权设定为用益物权便成为法律的必然选择。
198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规定:“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物权法详解用益物权总论

物权法详解用益物权总论物权法是我国民法的一个重要分支,用益物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详细探讨用益物权的含义、特点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一、用益物权的定义及特点用益物权是指权利人对他人的不动产享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不能是占有物。
具体来说,用益物权是指在他人不动产上设立权利,让权利人享有实际支配他人不动产的权益。
用益物权的设立,通常通过合同或法律手段实现。
用益物权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不动产必须归属于他人所有:用益物权要求权利人享有他人不动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因此,这些不动产必须归属于他人所有。
2. 权利人享有实际支配权:用益物权赋予权利人对不动产的使用和支配权,使其能够实际支配这些不动产,从而获得相应的利益。
3. 不动产的财产性利益:用益物权使权利人能够获得不动产的使用权益、收益权益和处分权益,从而获得财产性利益。
4. 用益物权的相对性:用益物权是相对权利,即权利人的用益物权存在则必然对应有义务人的义务。
二、用益物权的种类及设立途径根据《物权法》规定,用益物权主要分为定期用益物权和永久用益物权两种形式。
1. 定期用益物权:定期用益物权是指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他人不动产的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的权益。
其设立通常通过租赁合同或者定期用益合同来实现。
2. 永久用益物权:永久用益物权是指长期、永久享有他人不动产的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的权益。
其设立通常通过转让、捐赠或者遗赠等方式来实现。
除了合同设立用益物权,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有些用益物权可以通过登记实现,例如地役权和联保物权等。
三、用益物权的设立条件用益物权的设立需满足一定的法定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受益不动产必须归属于他人所有;2. 用益物权的内容必须明确;3. 用益物权的期限必须明确;4. 用益物权的设立需要合法的事由。
同时,用益物权的设立还需要遵守法定的程序,特别是对于需要登记的用益物权,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
四、用益物权的行使和保护用益物权的行使主要包括权利人享有不动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论我国物权法上的准用益物权

2、权利的复合性:准用益物权既包括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也包括在 一定条件下转让的权利。这种复合性的权利内容使得准用益物权在实践中更加灵 活和实用。
3、设立的特殊性:准用益物权的设立通常需要与债权的关系相配合,如租 赁合同、借用合同等。这使得准用益物权的设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结合债 权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理解和应用。
论我国物权法上的准用益物权
01 引言
目录
02
一、准用益物权的概 念和特征
03
二、准用益物权的设 立和消灭
三、准用益物权在我
04 国物权法体系中的地 位和作用
05 四、结论
06 参考内容
引言
我国物权法体系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引入了一种新的物权类型—— 准用益物权。这种新型的物权类型,旨在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的财产权问题,进 一步明确和规范用益物权的行使方式和结果。本次演示将围绕我国物权法上的准 用益物权进行阐述,通过对其概念、特征、设立及消灭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其在 我国物权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感谢观看
当前,我国用益物权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1、用益物权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法律依据不充分、权利界限模 糊、权利主体不明确等方面。
2、用益物权行使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障碍。如土地使用权转让困难、流转不 畅等问题,影响了用益物权的行使和发挥。
3、用益物权监管机制不健全。对于用益物权的监管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手段, 容易导致用益物权的滥用和侵犯。
2、消灭原因
准用益物权的消灭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约定的期限届满;二是 准用益物权人违反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三是准用益物权的客体灭失或受到严重 损害无法恢复原状;四是准用益物权被依法撤销或宣布无效。在这些情况下,准 用益物权将失去法律效力,权利人需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或义务。
民法本位论物权法中的用益物权

民法本位论物权法中的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指一种权利人对特定物的利用、收益的权利。
在民法本位的物权法体系中,用益物权作为重要的一种物权形式,具有独特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民法本位论物权法中的用益物权的特点和运作机制。
一、用益物权的定义和特点用益物权是指权利人可以占有他人物并使用其自然收益的权利。
用益物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权利对象明确:用益物权的对象必须是具体的物,可以是土地、建筑物、森林、矿藏等。
权利人对该物享有占有和利用的权利。
2. 权利限制性:用益物权是一种有限的权利,权利人的利用和收益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
权利人不能随意加害于他人或超出合理范围使用物权。
3. 有限期限:用益物权的享有期限通常是有限的,可以是一定的时间期限,也可以是权利人一生的时间期限。
在期限届满后,用益物权会自然消灭。
二、用益物权的运作机制用益物权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用益物权的设立、行使和终止三个方面。
1. 用益物权的设立:用益物权的设立需要符合法定条件。
一般情况下,需要事先与物权归属人签订包括用益物权内容在内的协议或合同。
在合同中,需要明确约定用益物权的具体范围、权利和义务,确保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2. 用益物权的行使:用益物权的行使主要包括权利人的占有和利用。
权利人有权占有该物,并从中获得物权对象的自然收益。
同时,权利人可以将该物权作为财产进行转让和抵押等权利行使。
3. 用益物权的终止:用益物权的终止可以通过权利人放弃、期限届满、物权对象灭失等方式。
在终止后,权利人的权益和义务也会相应结束。
三、用益物权的适用范围和意义用益物权作为一种重要的物权形式,其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建筑物使用权、林权、矿权等。
用益物权的存在和合法运作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用益物权的设立和行使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满足人们对居住和生产的需要。
其次,用益物权的存在可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增加财富的创造和转移。
对《物权法》中用益物权制度的评析

保 障用益 物权人 的合 法 权利 , 至 于将 动 产 用 益 物 不
权人 的合 法权 利排 除在法 律保 护之外 。 2 首次 将海域 使 用权纳 入 了物权 法 的保护 范 围 .
权 ” 替“ 役权” 。 代 地 等
[ 关键 词 ]物 权 法 ; 用益 物 权 ; 析 评 [ 图分 类 号 ]D 2 . [ 献 标 识 码 ]B [ 章 编 号 ]1 0 中 932 文 文 0 8—6 8 2 0 ) 9—0 7 2 5( 0 9 0 0 7—0 3
20 0 7年 3月 1 6日 , 届 全 国人 大 五 次会 议 通 十
第2 1卷 第 9期 ( 0 9年 9月) 20
山 西高等 学校社 会科 学学报
S I C ENC SJ OC AL S I E OUR NAL OF C L E F S OL EG S O HANXI
V O . No. I 21 9
( e .2 0 ) Sp 0 9
过的《 物权 法》 是一部 立足于 中 国转 型经济 的法 , 律 。该法在第 三 编 , 用 益 物权 制 度 作 了较 为详 尽 对
的规 定 , 有许 多值 得肯 定之 处 , 同时其 中也不 可避 但
免地存 在一 些需 改进 和完 善之处 。
一
种重 要 的不动 产 ,物权 法 》 其进 行 规 定是 非 常 必 《 对
石 油及 建设 观光 休 闲设施 等 。而且 , 由于科 技 的发 展, 人们 已经 能够 将 海 洋 的一 部 分 与 其他 部 分 加 以
区分 , 并使 排 他性 支 配 成 为 了可能 。有 了必 要 性 与 可能 性 , 域使 用 权 便 应 运 而 生 了。 故海 域 作 为 一 海
物权法-用益物权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义务 1.支付承包金的义务 2.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 3.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 性损害的义务 4.不得弃耕抛荒的义务 5.依法交回承包地的义务 6.备案义务 7.容忍义务
第四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
一、消灭事由 1.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存续期间届满 2.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自愿交回承包地 3.承包地灭失 4.承包地调整 5.收回承包地 6.承包地被征收 7.承包人死亡,无人继承 二、消灭的法律效果 土地承包经营权消灭,承包人有权取回自己在承包地上兴建的农 田水利等设施、农作物、林木等;也可以留给发包人,但有权请 求补偿。承包人对其在承包地投入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有权 请求相应的补偿。
四、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
(一)协议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
出让人与受让人就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一对一的洽商,最终达成 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协议。
(二)招标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
国土资源部门发布招标公告,邀请特定或不特定的自然人、法人和其 他组织参加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投标,根据投标结果确定国有建设用 地使用权人的行为。
第九章 用益物权
第一节 用益物权的概念
一、界定 泳衣支配标的物的使用价值为内容的物权,或者说是权利人 对他人所有的物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定限物权。 二、性质 1.用益物权人的规格因具体类型的用益物权而表现出差异, 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户。 2.用益物权的标的物应为不动产,虽然《物权法》也承认有 动产。 3.用益物权的内容包含占有、使用、收益。 4.用益物权派生于所有权。 5.用益物权为他物权。 6.用益物权的存续期限较为复杂
一、概念 指农村村民(实际为农户)依法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造住 宅及其附属设施,并保有其所有权的用益物权。 法律性质: 1. 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具有身份性 2. 宅基地使用权的客体为集体所有的土地 3. 宅基地使用权的目的及功能 4. 宅基地使用权派生于集体土地所有权 5. 宅基地使用权为用益物权 6. 宅基地使用权为无对价物权 7. 宅基地使用权为无期物权
《民法典》物权编用益物权制度立法得失之我见

《民法典》物权编用益物权制度立法得失之我见一、本文概述《民法典》物权编用益物权制度是中国民法典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规范和保护物权关系、促进物尽其用、实现社会经济秩序的良好运行具有深远的意义。
用益物权,指的是非所有权人根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对他人之物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在《民法典》物权编中,用益物权制度的立法得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旨在从立法角度出发,分析《民法典》物权编用益物权制度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为未来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民法典》物权编用益物权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明确用益物权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该制度在立法上的亮点和创新之处,如用益物权种类的丰富、权利行使的规范化、权益保护的强化等。
本文也将揭示该制度在立法层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如权利冲突解决机制的不足、某些条款表述的模糊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完善用益物权制度的建议,包括明确权利边界、优化权利冲突解决机制、加强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等。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民法典》物权编用益物权制度的立法得失,为未来的法律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引发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对用益物权制度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国物权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二、《民法典》物权编用益物权制度概述《民法典》物权编中的用益物权制度,作为物权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立目的在于有效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物的最大效用发挥,以及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用益物权,即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权利。
其核心特征在于权利人对于他人之物的使用收益,而非对该物的完全支配或处分。
在《民法典》中,用益物权制度主要体现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以及居住权等方面。
这些权利类型的设立,不仅满足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对土地资源和其他不动产资源的高效利用需求,也体现了法律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物权法第三编 用 益 物 权

【合法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渔 业养殖权受法律保护】
第一百二十三条 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 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条文注释] 本条是关于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使用 水域和滩涂从事养殖、捕捞权利的规定。 我国对自然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矿产资源法、水法、 渔业法分别对单位和个人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做出了规定, 但是,由于这些法律多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权利进行规范 的,这些权利的物权属性并不明确,财产权利的内容并不完 善,更缺少对这些权利相应的民事救济措施。所以,物权法 有必要做出衔接性的规定,明确这些权利受物权法以及相关 法律的保护。至于进一步完善这些权利的问题,可以通过修 改相关法律加以解决。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适用的原则, 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利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 的权利,应当首先适用矿产资源法、水法和渔业法等法律的 规定;矿产资源法、水法和渔业法等法律没有规定的,适用 本法的有关规定。
【土地承包期】
第一百二十六条 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 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 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 前款规定的承包期届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 续承包。 [条文注释] 本条是关于土地承包期的规定。 土地承包期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存续的期间,土地承包期是土地 承包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享有较长的承包期也是承包经营权中的一 项重要权利。本法规定的承包期是法定期限,不得随意变更。 本条第2款规定,在承包期届满后,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 规定继续承包。这一规定有利于保障广大承包经营权人的利益,更好 地鼓励承包人在承包期即将届满时,继续向承包地进行资金、劳力和 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 的稳定。
用益物权的名词解释

用益物权的名词解释用益物权是我国民法典中的一个重要法律概念,也是财产权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在对某一物品的占有权既不是绝对占有权,也不是纯粹使用权的情况下,占有人对该物品享有的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用益物权是一种权益性权利,它在发挥个人自由支配财产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限制和义务。
首先,用益物权的核心内容是物的使用和收益权。
占有人可以依法对该物进行合理使用,并享有该物所产生的收益。
这意味着占有人可以利用该物开展自己的经济活动,如出租、出借、经营等,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用益物权不仅保护了个人和组织的合法利益,也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用益物权在享有使用和收益权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限制和义务。
占有人在行使用益物权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不得违反公序良俗。
此外,占有人还有义务对该物进行合理的维护和保养,保证该物的正常使用。
用益物权是一种有限制的权利,它不能侵犯他人的绝对占有权,也不能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第三,用益物权是可以转让和设定的。
占有人可以依法将自己对该物的用益权利转让给他人,也可以将该物的用益权利设定给他人。
这为个人和组织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财产运作方式,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用益物权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区别在于,用益物权不仅仅是纯粹的使用权,而是包含了对物品收益权的保护。
例如,在知识产权领域,著作权人对其作品的使用权属于用益物权范畴,而对作品的经济利益享有权则属于著作权范畴。
用益物权的涵盖面更广,包含了对物品的所有收益的权利。
总之,用益物权作为我国财产权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了个人和组织在物品的使用和收益方面的合法权益。
它充分展现了我国法律体系对个人财产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也为个人和组织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财产运作方式。
用益物权的认识和理解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合理行使用益物权,同时也要遵守用益物权的限制和义务,共同构建和谐的法律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物权法上的用益物权制度阅读次数:504使用大字体察看本文陈甦一、当代中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前,由于在经济领域实行严格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土地只是作为由国家计划支配的生产资料而存在。
虽然宪法上仍然确定了土地权利制度,如规定了土地国家所有权和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但土地所有权人以外的主体使用土地,不需借助于民事上的权利安排,而完全依赖于行政手段。
在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机制下,通过用益物权制度调整对他人土地之利用关系的必要性也已不复存在。
直到中国1982年宪法制定时,其第10条第 4 款仍然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1]在这种宪法确定的土地权利体系中,自然没有用益物权制度立足的空间。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也是用益物权制度不断形成、丰富和完备的过程。
因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成为必然,相应地,规范土地资源利用关系的民商法律制度成为必要,其中用益物权制度尤为重要。
1979年通过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5条第3款,即规定了“场地使用权”可作为一种投资形式。
1983年通过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53条又规定:“合营企业对于准予使用的场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其使用权不得转让”。
当时的法律对“场地使用权”的规定,是对引进外资过程中土地使用的现实做法采取的一种务实态度,至于“场地使用权”是债权性质抑或是物权性质,并未加以立法上的考虑。
尽管如此,场地使用权仍可被认为是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的雏形。
“场地使用权”是中方向合资经营企业的投资形式,采取债权形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法律又规定中外合资企业一般项目的合营期限为十年至三十年,特别项目可以延长到五十年或五十年以上,[2] 而债权性质的“场地使用权”不便于长期存在,因此将场地使用权设定为用益物权便成为法律的必然选择。
198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规定:“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第5款规定:“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1990年发布实施的《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一次按照用益物权的理念,较为系统具体地规定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
1994年颁布了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其中对城市房地产开发中的土地使用权制度,也给予了进一步的规范。
随着土地利用实践的深入发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逐渐演化为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
随着海洋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从事海洋采矿业,经常需要在海面、水体或底土上建造固定的采矿设施,为此同样需要对特定海域进行长期排他性的占有使用。
在近海或浅海中进行养殖、建造旅游设施等,也需要对特定海域进行长期排他性的占有使用。
这些经济活动促使中国实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最终使得海域使用权成为一种类似土地使用权的用益物权。
1993年财政部、国家海洋局联合颁发的《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第一次有体系地规定了海域使用权制度。
2001年制定的《海域使用管理法》,将海域使用权制度进一步系统化。
[3]中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农民对农用土地的使用,并不表现为民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在农村出现了以“包产到户”为发端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变革,其主要内容是将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农户自主使用,允许并鼓励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积极性。
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经营上的法律主体,农民对土地的使用关系采取了具有法律意义的形式。
这样,在实践中对农民使用农用土地的权利,便形成了一个通行的并且后来被法律认可的名称--土地承包经营权。
但是,最初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债权的性质,因为依据联产承包经营合同,发包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标的物(即农民承包的土地),仍有相当大的支配力,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质体现的是集体内部分工、分配的权利义务关系。
因这种内部关系而取得的承包经营权实际上只有对人(即作为土地所有者的集体)的效力,而并无对世的效力。
农地使用稳定性的经济需要以及作为承包方的农民权利安全需求,使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从债权性质向物权性质不断演进。
2002年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即按照用以物权的理念建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较长的存续期间(三十年),并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制度上采行登记对抗主义。
可以说,在物权法颁布之前,中国已经有了大量的用益物权立法,只是按照其类别分散规定在不同的民事法律中或相关的行政管理法当中。
但从分散于各种法律中的用益物权制度来看,也存在许多的问题:(1)用益物权法律规范散现于各种不同的法律中,导致用益物权制度存在体系上的缺陷,许多有关用益物权制度的法律条文,其内容或者重复,或者矛盾。
例如,《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关于土地使用权的规定,就有重复和不一致之处;《农业法》与《农村土地承包法》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定也不尽一致;[4]关于用益物权登记的制度,更是纷杂不一。
(2)用益物权制度缺乏统领体系的基本制度,以至于用益物权制度缺乏统一的立法理念、统一的建构原则和统一的适用规则。
(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用益物权法律规范已经不再适应现实。
所有这些,都给政府的管理、企业的经营、社会公众的生活以及司法机关的审判实践活动等,带来相当的不便。
因此,在中国物权法的制定过程中,整合现有的用益物权制度,并根据社会经济运行需要进一步完善用益物权制度,便成为物权法立法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关于用益物权体系的建构中国的物权法究竟应当包含哪些种类的用益物权,并且如何建构用益物权体系,在物权法的立法中,经历了一个几经取舍、几经反复的过程。
在学者主持的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中,对用益物权体系的设计不一。
梁慧星教授主持的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以下称“法学所建议稿”),将用益物权体系设计为:基地使用权、农地使用权、邻地利用权和典权。
[5]王利明教授主持的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则将用益物权体系设计为: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典权、空间利用权和特许物权。
[6]全国人大于2005年7月向全国公布并征求意见的物权法草案,将用益物权体系设计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居住权。
《物权法》设置的用益物权体系则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
除了对用益物权种类的名称有所不同之外,这些方案中一致认可的用益物权种类,[7]最终被《物权法》选择采纳;存有较大争议的用益物权种类,如典权和居住权,《物权法》最终未将其纳入用益物权体系。
对于《物权法》的用益物权体系中应否包括典权,法学界争议较大。
肯定者认为,典权制度作为我国法律文化中特有的制度,应该为我国物权法所承继;在我国目前民间融资渠道不畅,典权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融资功能;典权不同于买回、不动产质权等制度,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8]否定者认为,典权的融资功能可以为出卖不动产或设定抵押来替代;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就土地设定典权并无可能,就房屋设定典权的实例极少,可以说,典权已经走向没落;对于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少量典权关系,可由最高人民法院联合相关部门予以清理,制定相应司法解释予以规范调整,因而不必在物权法中规定典权制度。
[9]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研究认为,中国传统的典权,目的除融资外,主要是为保留祖产祖业。
现在,如果保留典权,主要目的是为融资。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需要资金,可以通过不动产抵押、出租、约定买回等方式解决,规定典权没有多大意义。
因此,建议不再恢复原草案关于典权的规定。
[10]尽管在物权法草案中曾经包含居住权的规定,但应否将其纳入用益物权体系的争议一致持续。
肯定者认为,通过创设居住权能解决老年人、离婚者、保姆等无房者弱势群体的居住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1]否定者则认为,从立法结构来看,居住权不能脱离人役权的框架而独立构建,我国《物权法(草案)》并未规定人役权。
居住权的功能与物权法的功能相违背,且可以为其他制度所取代,如《婚姻法》、《继承法》中有关继承权以及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等规定,已经保障了父母的居住问题;针对离婚后暂未找到居住场所的前夫或前妻的居住问题,可以通过买房来解决;从居住权的存在价值来看,我国没有设置居住权的现实需要。
[12]不同意在物权法中规定居住权制度的观点最终被采纳,在《物权法》建构的用益物权体系中,不再包括居住权制度。
三、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在物权法制定之时,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已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并且在《农村土地承包法》有系统的规定。
从《物权法》中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规定的内容来看,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相比较,其中的制度设计理念与具体制度安排并无明显不同之处。
在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条款内容,也明确表明了《物权法》“土地承包经营权”一章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一章共计11条,其中明确表明要准用《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条款,就有四条。
除此之外,有些条款的内容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应条款完全一样。
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物权法第125条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
“法学所建议稿”界定的农地使用权,是以种植、养殖、畜牧等农业目的,对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农用土地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
其中种植,是为了取得植物收获物,而在农地上从事耕作等农业活动;畜牧,为了获得畜产品而饲养牲畜和家禽;养殖,是为了获得水产品而在水面培育和繁殖水产动植物。
《物权法》规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使方式中,没有包括承包水面进行水产养殖。
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物权法》第127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
在此方面,《物权法》并没有坚持其第14条确立的不动产物权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的规定。
“法学所建议稿”主张,虽然目前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多未经登记,但物权法颁行后,应当坚持物权变动与原因行为的区分原则,并坚持不动产物权登记生效主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合同自合同成立之日生效,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应自登记之日设定。
《物权法》却沿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2条的规定,即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同时在第127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草原使用权证,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
这第127条第二款的规定,并不意味着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采取登记生效主义,因为承包经营权证等可以在承包经营权设定之后发放。
从物权法第129条的规定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