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

摘要: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供给主体,无疑承受着巨大的运营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应做好以下几点: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应对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挑战;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加速国际化经营步伐。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对策

一、概述

2008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中央政府迅速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银行体系也相应放出9.8亿天量信贷。2009年,在全球金融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整体上保持了较好态势。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导致银行信贷规模超常增长,大部分资金流向国有企业主导的公共基础项目以及楼市、股市,造成资产价格急速膨胀。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退去,多个国家已经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提高利率等措施以应对通货膨胀,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受制于尚待完善的金融体系和汇率政策,陷入两难境地,加之固有的体制缺陷以及调整中的产业结构,这一切都给银行业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

二、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的原因探究

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在2009年出现了强劲的上扬,价格进一步脱离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泡沫严重。房地产开发的主要资金大都来自银行信

贷资金,且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业务单一,高度依赖房地产贷款,而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资产价格的正确引导、房价的逐步回落等,这无疑将继续加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2009年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达到7.2万亿元,并随着今后两年后续贷款到位甚至有可能达到10万亿元。而大多数融资平台本身并不具备还款付息的能力,且其自身的还款意愿也比较弱。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公司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银行并不能真正掌握偿债主体总体负债规模和偿债能力。加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整体债务水平过高,致使银行面临较大的隐性风险。一旦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问题集中暴发,造成的呆坏账水平将达到银行无法承受的地步,届时只能由政府为其承担。

宽松信贷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恶化,也迫使政府不得不对去年的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修正,但是,政策逐步退出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节奏,可能会使信贷出现较大幅度波动。随着中国经济在危机冲击下企稳复苏,包括产能过剩行业在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这其中会面临许多产业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同时也考验银行的风险把握能力。相对于全球经济,中国经济更早的实现了触底复苏,因此面临宽松政策的退出问题,如果政策退出的力度和节奏掌握失当,就可能导致银行体系信贷市场的大幅波动。

全球金融危机尚未退去,又出现希腊债务危机,而欧元区经济更加堪忧。美国经济在政府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后依然疲软,美元却持续走强,

使盯住美元浮动的人民币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多个国家已提高利率以应对通货膨胀,我国国内的经济虽然企稳增长,但是基础并不牢固,加之各种天灾和不良社会事件,国内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商业银行应做好充分准备。

商业银行业务单一,高度依赖房地产贷款,风险很高。中国商业银行收入利润主要依赖低端业务,高端业务发展滞后。例如,代客理财、个人财务咨询等高端业务非常落后,主要依靠网点较为齐全的优势,发展存贷业务,依赖政府设定的存贷利差盈利。银行业务中房地产贷款比重过大,如果房地产价格走低,银行将陷入困境。

目前部分银行进行股改和上市,这确实是银行改革迈出的一大步,但是对于银行治理,长期的真正压力主要来自于机构战略投资者和大股东,当前上市银行治理结构中该类主体的作用还十分有限,政府在人事、存贷等方面依然有很大影响力。由于银行未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盲目放贷,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后,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依然较差。

银行风险高危的局面与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特性是分不开的。中国金融体系长期附属于政府财政,独立的金融体系发展较晚,改革尚未完善,造成中国金融体系仍然处于中央、地方政府的控制之下。这样在经济转轨时期,一方面是国有企业不顾成本追求贷款,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和各地分行领导人受各种非经济目标影响,向一些不具有贷款资质的企业发放贷款,导致银行呆坏账大量积累。目前,业界对“业务运营风险”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大体上可归纳

为二种,一是广义的概念,它把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外的所有风险都视为业务运营风险;二是狭义的概念,认为只有与业务运营部门有关的风险才是业务运营风险。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比较重视,但是对于业务运营风险的界定和作用却存在认识误区。把业务运营风险与操作性风险混为一谈,缩小了业务运营风险的覆盖范围。由操作失误,越权行为等人员因素所造成的操作性风险仅仅是业务运营风险中发生频率最大,占比最高的风险类型,是业务运营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把那些由于银行自身制度的不完善或系统漏洞以及外部事件等因素造成的业务运营风险考虑在内;业务运营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形成一种完整的,健全的管理文化,疏不间亲,孤立地分析和处理每次发生的业务运营风险,认为是局部的、偶然的,只关注表面现象,没有深入分析不同业务运营风险产生的根源。只注重对已经发生的业务运营风险事件进行查处和处罚,忽视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

实施新的监督体系改革前,工商银行同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一样,风险管理架构都属于大型、非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多层次管理模式增加了操作链的长度,管理主体不明,管理半径过长,管理效力衰减,发生业务运营风险的可能性和诱发因素也随之增加;业务运营风险信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传递;对于风险事件的处理也不能尽快得到实施;不同风险的管理职责由各个业务部门分别负责,存在职能交叉、管理目标冲突、管理流程紊乱。在业务运营风险的识别、评估上以定性估计与职业判断为主,不能做到定量分析;没有成熟的业务运营风

险计量模型。在短期内也不存在实施高级计量法的前提条件和数据积累;不能对业务运营风险事件给以全面的定性评估。

三、降低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系数的可行性思路

国内商业银行必须主动实施经营模式、增长方式和经营结构的战略转型,积极发展综合经营,全面调整资产结构、业务结构、负债结构、收益结构、客户结构、营销渠道结构以及员工知识与技能结构,使经营结构转变为传统存贷款业务与投资性、交易性和收费性业务并重,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并重,贷款利差收入与非信贷收入并重的集约化、多元化和综合化结构,实现经营模式由以规模扩张为主向以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实现增长方式由主要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收益向多元化综合化收益的转变,提升核心竞争力和金融服务水平。

通过大力推进体制、机制、管理、业务和技术创新,推动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的提高。在正面吸收次贷危机教训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创新加快综合化经营步伐,以并购、合资等方式拓展证券、保险等业务领域,建立中国自己的投资银行和具有完备服务功能的金融控股集团;要通过创新稳步完成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控制为主线的业务和管理流程改造,建立高效的营销团队和强大的产品支持体系,打造专业化、集中化的风险管理平台;要发挥金融技术创新对业务和制度创新的推动与支持作用,优化科技投入结构,提高科技开发效率,增强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后过渡期内外资银行将在大量进入的同时成为中国境内市场的重要竞争者。为了应对外资银行在核心客户、核心业务、核心人才等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