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解 万章上

合集下载

孟子万章上原文和翻译

孟子万章上原文和翻译

孟子万章上原文和翻译摘要:1.孟子万章上原文概述2.孟子万章上的核心观点:仁、义、礼、智3.孟子万章上的具体论述:人性善恶、君臣之道、交友原则、修身齐家4.孟子万章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正文: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千年。

孟子的著作《孟子》共有七篇,其中《万章上》是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篇。

本文将从《孟子·万章上》的原文概述、核心观点、具体论述以及历史和文化价值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孟子·万章上》原文概述:《孟子·万章上》是《孟子》的第二篇,主要记录了孟子与万章的问答和对话。

全篇共有四十二章,内容涉及人性、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展现了孟子丰富的思想内涵。

孟子万章上的核心观点:仁、义、礼、智。

孟子认为,仁是天地之大德,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最高原则;义则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道义准则;礼则是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的具体规范;智则是人们追求道德、智慧和幸福的基本能力。

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孟子的道德哲学体系。

孟子万章上的具体论述:人性善恶、君臣之道、交友原则、修身齐家。

孟子在《万章上》中论述了人性的善恶问题,认为人性本善,人们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

君臣之道方面,孟子主张君主要仁爱臣民,臣子要忠诚于君主。

在交友原则上,孟子提倡以德为根据,主张朋友之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帮助。

修身齐家方面,孟子强调个人要修身养性,家庭要和睦相处,国家要安定繁荣。

孟子万章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孟子·万章上》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和文化价值方面,它丰富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儒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同时,《孟子·万章上》中的许多观点和论述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万章上翻译赏析_万章上阅读答案_孟子的意思

万章上翻译赏析_万章上阅读答案_孟子的意思

万章上翻译赏析_万章上阅读答案_孟子的意思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昊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

号泣于昊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契。

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

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

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

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

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

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人少,则慕父母。

知好色,则慕少艾。

有妻子,则慕妻子。

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

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

是以不告也。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文命矣。

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

瞽瞍焚廪,使浚井。

出,从而拚之。

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

’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柢朕。

二嫂使治朕栖。

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

象曰:’郁陶思君尔。

’忸怩。

舜曰:’惟兹臣舜,汝其于予治。

’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曰:“奚而不知也。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曰:“然则舜伪喜者与?”曰:“否。

贤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

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第09章万章上(译文)儒家思想

《孟子》第09章万章上(译文)儒家思想

《孟子》第09章万章上(译文)儒家思想《孟子》第09章万章上(译文)万章问道:“舜到田地里去的时候,总是一边向天诉苦,一边哭泣,舜为什么要这样呢?”孟子答道:“对父母既怨恨,又想念的原故。

”万章又问道:“(曾子说):‘父母喜欢他,即使很高兴,也不会因此而懈怠;父母厌恶他,即使很忧愁,也不会因此而怨恨。

’那么,舜会怨恨他的父母吗?”孟子答道:“长息曾问公明高:‘舜到田地里去,我已懂得了;但他向天诉苦哭泣,这样对他的父母,我却不知道是为什么。

’公明高说:‘这不是你能懂得的。

’公明高认为孝子的心理是不能像这样满不在乎的:我尽力耕种田地,恭恭敬敬地尽我作儿子的职责,至于父母不喜欢我,叫我有什么办法呢?帝尧派遣他的子女———九男二女,跟百官一起带着牛羊、粮食等物,到田间为舜服务。

天下的士人也有很多人跑到舜那里,帝尧便把天下禅让给舜。

舜却因为得不到父母的欢心,就像走投无路之人找不着归宿一般,变得非常忧愁。

天下的士人喜欢他,是人人都希望的事情,却不足以使他消除忧愁;美色,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他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却不足以使他消除忧愁;财富,是人人都想获得的,他已经拥有天下的财富,却不足以使他消除忧愁;尊贵,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他已经拥有君主的尊贵,却不足以使他消除忧愁。

人人都喜欢他、美色、财富和尊贵,这一切都不能使他消除忧愁,只有讨得父母的欢心便可以消除他的忧愁了。

人在年幼之时,就依恋父母;懂得美色之时,便想念年轻貌美的人;有了妻子儿女,便迷恋妻子儿女;做了官,便去讨好君主,如果得不到君主的欢心,便内心焦虑不安。

只有最孝顺的人,才会终生想念父母。

到了五十还想念自己父母的人,我从伟大的舜身上看到了。

”万章问道:“《诗经》上说:‘娶妻应该怎么办?一定要告诉父母。

’相信这句话的人,应当没有超过舜的了。

但舜却事先没有告诉父母而娶了妻子,这是为什么呢?”孟子答道:“如果舜告诉了父母,那就娶不成妻子了。

男女结婚,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道德关系。

孟子万章上原文和翻译

孟子万章上原文和翻译

孟子万章上原文和翻译摘要:1.孟子万章上原文概述2.孟子万章上翻译概述3.孟子万章上原文和翻译的详细内容正文:1.孟子万章上原文概述孟子万章上是《孟子》一书的第二十三篇,共有六章。

这一篇主要讲述了孟子与齐宣王之间的对话,内容涉及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

文章以孟子的言论为主,阐述了仁政、王道、孝悌等儒家思想。

2.孟子万章上翻译概述孟子万章上的翻译主要有多种版本,如朱熹的《孟子集注》、杨宽的《孟子译注》等。

这些翻译版本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孟子的思想,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会。

3.孟子万章上原文和翻译的详细内容(1)第一章: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孟子告诉齐宣王,要实行仁政,关心民生,爱护百姓。

这一章节通过讲述齐宣王和孟子之间的问答,表达了儒家的政治理念。

(2)第二章:孟子谈论孝道。

孟子认为,孝敬父母是天下最根本的道德。

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那么他还能对谁好呢?(3)第三章:孟子谈论君子的品质。

孟子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

这些品质是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石。

(4)第四章:孟子讲述舜的故事。

孟子以舜为例,说明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如何对待国家和人民。

舜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以德治国,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5)第五章:孟子谈论万章这个人。

孟子认为,万章是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他既能够辅佐君主,又能够教育百姓,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6)第六章:孟子谈论君子的修养。

孟子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坚定的信念、博大的胸怀、高超的智慧和卓越的能力。

这些修养是君子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

总之,孟子万章上通过讲述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以及孟子的一些观点,向读者传达了儒家的政治理念、道德观念和君子品质。

《孟子·万章上》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万章上》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万章上》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9·1 万章问曰①:“舜往于田②,号泣于旻天③,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④。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⑤。

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⑥:'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⑦,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⑧,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⑨。

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⑩。

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11)。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12);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13)。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注释〕①万章:孟子的弟子。

②舜往于田:舜到田里去干活。

相传舜曾在历山耕田。

③旻天:即天。

④怨慕:朱熹注:“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

”怨,怨恨。

慕,思慕,怀恋。

⑤此四句见于《礼记·祭义》,曾子语。

劳,忧愁。

⑥长息:公明高弟子。

公明高:曾子弟子。

⑦恝(jiá):不在乎,无忧无虑的样子。

⑧共:通“恭”,恭敬。

⑨畎亩:田地。

⑩胥:尽,全。

迁之:给了舜。

(11)穷人:困窘之人。

(12)少艾:年轻美貌的少女。

(13)热中:焦躁。

9·2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①。

’信斯言也,宜莫如舜②。

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

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

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③,是以不告也。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④,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孟子·万章章句上全文

孟子·万章章句上全文

孟子·万章章句上全文本篇以长文为主,内容几乎全是有关尧、舜、禹、汤、孔子百里奚等三代贤王和春秋贤人的事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但一般读者读来较为生涩,全篇原文共9章,本书除9 5 君权谁授为全章外,前面3章均为节选。

大孝终身慕父母【原文】人少,则慕①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②;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③。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注释】①慕:爱慕,依恋。

②少艾:指年轻美貌的人。

③热中:焦急得心中发热。

【译文】人在年幼的时候,爱慕父母;懂得喜欢女子的时候,就爱慕年轻漂亮的姑娘。

有了妻子以后,便爱慕妻子;做了官便爱慕君王,得不到君王的赏识便内心焦急得发热。

不过,最孝顺的人却是终身都爱慕父母。

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身上见到了。

【读解】终身都爱慕父母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终身都只爱慕父母,其他如年轻漂亮的姑娘、妻子、君王等统统不爱。

另一种是既终身爱慕你母,又不妨害爱姑娘,爱妻子,爱君王等。

若以弗洛依德博士的观点来看,第二种是正常的情感心态,第一种则出于恋父、恋母情结了。

这段话是通过对大舜作心理分析后引出的。

大舜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喜爱,所以,即使获得了绝色美女和妻子,甚至自己已做了君王,达到了权力和财富的顶峰以后,也仍然郁郁寡欢,思蓦父母之爱。

所以,如果我们要做到大孝,那就应该既终身慕父母,又爱少艾和妻子,这才是健康正常的心态。

下一篇(君子也难免受骗)万章上君子也难免受骗【原文】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①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2)焉;少则洋洋③焉;攸然④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注释】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官②圉圉(yu):疲惫的样子。

③洋洋:舒缓摇尾的样于。

④攸然:迅速的样子。

【译文】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畜养在池塘里。

孟子 万章上(译文)【长梦上传】

孟子 万章上(译文)【长梦上传】

孟子万章上(译文)【长梦上传】.txt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孟子·万章上》译文(一)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万章问道:“舜走到田里,对着天诉说、哭泣,他为什么要诉说、哭泣呢?”孟子曰:“怨慕也。

”孟子说:“因为他(对父母)既抱怨又眷念。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

’然则舜怨乎?”万章说:“‘父母喜欢自己,高兴而不忘记父母;父母讨厌自己,忧愁而不抱怨父母。

’(按您这么说,)那么舜是抱怨父母吗?”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①:‘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②: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

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③,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孟子说:“(以前)长息曾问公明高:‘舜到田里去,我听您解说过了;对天诉说、哭泣,这样对父母,我还不理解。

’公明高说:‘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了。

’公明高认为,孝子的心是不能像这样无忧无虑的:我竭力耕田,恭敬地尽到做儿子的职责就行了,(要是)父母不喜欢我,我有什么责任呢?(舜却不是这样。

)帝尧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两个女儿,带着大小官员、牛羊、粮食,到田野中侍奉舜,天下的士人投奔他的也很多,帝尧还将把整个天下让给他。

《孟子》孟子谓万章曰 一乡之解词

《孟子》孟子谓万章曰 一乡之解词

孟子与万章1. 孟子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儒家代表人物,其思想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孟子的著作《孟子》中,有一段与万章有关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2. 在《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解词,非所谓知音也。

天下之大谓也,何足以知音?”这句话是孟子对万章的评价,也暗藏着深刻的哲理。

3. 我们需要了解孟子和万章分别代表的意义和内涵。

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中的一员,他倡导“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仁政。

而万章则代表了一种普通人的态度和修养,是一个普通村民的名字,因此孟子在评价他的解词时,也折射出对普通民众的尊重。

4. 从孟子评价万章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思想中的关怀民众、重视人民生活的特点。

他认为普通乡民的解词不足以称为天下大谓,这种评价既包含了对万章的现实表扬,也体现了孟子的政治理想和治国思想。

5. 对于我们当代人而言,孟子与万章的故事也在提醒着我们关注民生、尊重普通人,不失为一种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人生观念。

6. 通过细读孟子关于万章的评价,我们不难发现孟子的思想内涵是丰富多彩的,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哲学家,更是一位关心民生、尊重人民的伟大思想家。

7. 《孟子》中有关孟子与万章的评价,反映出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治国理念,也给我们当下的社会和政治带来一些启示和警示。

8. 通过对孟子与万章的故事的重新审视和总结,我们对孟子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意识到对普通人的尊重和关爱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9. 我个人认为,孟子对万章的评价,既是对乡村普通人的尊重和赞美,也是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和哲学底蕴的体现。

以上内容供参考。

孟子与万章的故事在《孟子》中,不仅是对万章的评价,也深刻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对民生的关注。

这段故事不仅是一种历史记载,更是对当代社会和政治的一种启示和警示。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孟子与万章的故事来启发人们的思考,并指导我们的社会和政治实践。

万章上读后感

万章上读后感

万章上读后感《万章》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的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孟子思想与言论。

这本书对于了解孟子的政治观、伦理观、教育观等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尤其是《万章上》这一部分,它主要讲述了孟子对于君臣关系、君民关系以及道德问题的看法。

在君臣关系方面,孟子主张君臣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基于道义和责任的信任关系。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心治理国家,以德治国,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权力和威严。

同时,臣子也应该尽职尽责,为国家和人民尽忠职守。

这种思想体现了孟子对平等和公正的追求,也反映了儒家学派对于君臣关系的独特见解。

在君民关系方面,孟子强调了君民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

他认为,君主和人民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彼此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依赖。

君主应该关注人民的福祉,为人民谋福利,而人民也应该支持君主的工作,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种思想体现了孟子的人本主义理念,强调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

在道德问题上,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

然而,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选择,这些美德可能会被遮蔽或扭曲。

因此,孟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致力于发掘和发展人的内在美德,使人们能够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阅读《万章上》,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孟子的思想魅力与智慧。

他的言论深入浅出,富有哲理,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孟子的思想体系体现了儒家学派的精髓,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孟子的君臣观和君民观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企业单位,都需要建立基于尊重、平等和互信的关系。

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和理解,才能够实现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其次,孟子的道德观和教育观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各种诱惑时,我们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品德的提升。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孟子·万章上

孟子·万章上

孟子萬章上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于旻天何爲其號泣也孟子曰怨慕也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于旻天于父母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爲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爲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於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爲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爲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揜之象曰謨蓋都君咸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象往入舜宮舜在牀琴象曰鬱陶思君爾忸怩舜曰唯茲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識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曰奚而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曰然則舜僞喜者與曰否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僞焉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爲事立爲天子則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萬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曰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貴之也身爲天子弟爲匹夫可謂親愛之乎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曰象不得有爲於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不及貢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謂也咸丘蒙問曰語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見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於斯時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堯老而舜攝也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勛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舜既爲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爲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爲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爲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爲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此之謂也書曰祗載見瞽瞍夔夔齋栗瞽瞍亦允若是爲父不得而子也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於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昔者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曰敢問薦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爲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大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有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者舜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爲也莫之爲而爲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繼世而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湯崩大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顚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復歸于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孔子曰唐虞禪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繫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爲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爲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爲堯舜之民哉吾豈若於吾身親見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絜其身而已矣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伊訓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萬章問曰或謂孔子於衛主癰疽於齊主侍人瘠環有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爲之也於衛主顏讎由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彌子謂子路曰孔子主我衛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是無義無命也孔子不悅於魯衛遭宋桓司馬將要而殺之微服而過宋是時孔子當阨主司城貞子爲陳侯周臣吾聞觀近臣以其所爲主觀遠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何以爲孔子萬章問曰或曰百里奚自鬻於秦養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繆公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爲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晉人以垂棘之璧與屈產之乘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百里奚不諫知虞公之不可諫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繆公之爲汙也可謂智乎不可諫而不諫可謂不智乎知虞公之將亡而先去之不可謂不智也時舉於秦知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相秦而顯其君於天下可傳於後世不賢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鄉黨自好者不爲而謂賢者爲之乎。

孟子万章上第一章读后感

孟子万章上第一章读后感

孟子万章上第一章读后感读了孟子万章上的第一章,我心里就像被投进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一章里,孟子和万章的对话,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的时代,站在他们身旁,静静地聆听。

他们探讨的那些关于尧、舜的事儿,初读时觉得离咱的生活挺远,可细细琢磨,却发现其中的道理就藏在咱们日常的点点滴滴里。

就说尧把天下让给舜这事儿吧。

以前总觉得,这就是个高高在上的传说,跟咱没啥关系。

可这次读来,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尧能看中舜的德行和才能,不因为自己的权力而自私,一心为了天下百姓去寻找最合适的接班人,这得有多大的胸怀和眼光啊!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村的老村长。

我们村以前那叫一个穷,家家户户都紧巴巴地过日子。

老村长呢,没日没夜地操心,头发都白了好多。

后来,村里来了个年轻人,有想法,有干劲儿,还特别热心肠。

老村长就跟发现了宝贝似的,天天带着他到处跑,教他村里的大小事儿。

一开始,大家都不理解,说老村长咋对一个毛头小子这么上心。

可老村长说了:“我年纪大了,咱村要想富起来,得靠年轻人,得靠有本事又心善的年轻人!”这不就跟尧看中舜一个道理嘛,都是为了大家能过上好日子,把希望寄托在了有能力的人身上。

再说说舜吧,他能得到尧的赏识,那可不是靠运气。

据说他在历山耕田,在雷泽捕鱼,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在哪儿干活都干得特别出色,而且还能感化周围的人。

我就想啊,这得多不容易。

就好比我有次参加学校的大扫除,本来想着随便弄弄就完事儿了。

可看到其他同学都那么认真,把教室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我这脸上就挂不住了,也跟着仔仔细细地干起来。

结果呢,教室变得焕然一新,老师还表扬了我们。

从那以后,我做啥事儿都不敢马虎了。

所以说,一个人的好品行真的能影响身边的人,就像舜一样。

还有啊,舜面对他那不讲理的父亲和弟弟,还能一直保持孝顺和友爱,这更让我佩服得不行。

想想我自己,有时候弟弟调皮捣蛋,抢我东西,我就忍不住发火。

跟舜一比,我真是太小心眼儿了。

舜能不计较那些不好的,只记得亲情的重要,这得有多大的度量啊!读这一章的时候,我越想越多。

孟子卷五万章原文译文

孟子卷五万章原文译文

孟子卷五万章原文译文万章上原文译文(之一)原文: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译文——————————人在年幼的时候,爱慕父母;懂得喜欢女子的时候,就爱慕年轻漂亮的姑娘。

有了妻子以后,便爱慕妻子;做了官便爱慕君王,得不到君王的赏识便内心焦急得发热。

不过,最孝顺的人却是终身都爱慕父母。

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身上见到了。

【读解】终身都爱慕父母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终身都只爱慕父母,其他如年轻漂亮的姑娘、妻子、君王等统统不爱。

另一种是既终身爱慕你母,又不妨害爱姑娘,爱妻子,爱君王等。

若以弗洛依德博士的观点来看,第二种是正常的情感心态,第一种则出于“恋父”、“恋母”情结了。

孟子这段话是通过对大舜作心理分析后引出的。

大舜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喜爱,所以,即使获得了绝色美女和妻子,甚至自己已做了君王,达到了权力和财富的顶峰以后,也仍然郁郁寡欢,思蓦父母之爱。

所以,如果我们要做到“大孝”,那就应该既“终身慕父母”,又爱少艾和妻子,这才是健康正常的心态。

万章上原文译文(之二)原文: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译文——————————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畜养在池塘里。

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回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它还要死不活的;一会儿便摇摆着尾巴活动起来了;突然间,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

”于产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所以,君子可能被合乎倩理的方法所欺骗,但难以被不合情理的方法所欺骗。

孟子_全文翻译

孟子_全文翻译

孟子_全文翻译《孟子》解读万章上(共九章)(一)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万章问道:“舜走到田里,对着天诉说、哭泣,他为什么要诉说、哭泣呢?”孟子曰:“怨慕也。

”孟子说:“因为他(对父母)既抱怨又眷念。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

?然则舜怨乎?”万章说:“…父母喜欢自己,高兴而不忘记父母;父母讨厌自己,忧愁而不抱怨父母。

?(按您这么说,)那么舜是抱怨父母吗?”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①:…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②: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

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③,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孟子说:“(以前)长息曾问公明高:…舜到田里去,我听您解说过了;对天诉说、哭泣,这样对父母,我还不理解。

?公明高说:…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了。

?公明高认为,孝子的心是不能像这样无忧无虑的:我竭力耕田,恭敬地尽到做儿子的职责就行了,(要是)父母不喜欢我,我有什么责任呢?(舜却不是这样。

)帝尧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两个女儿,带着大小官员、牛羊、粮食,到田野中侍奉舜,天下的士人投奔他的也很多,帝尧还将把整个天下让给他。

(舜却)因为不能使父母顺心,而像走投无路的人无所归宿似的。

天下的士人喜欢他,这是人人想得到的,却不足消除他的忧愁;漂亮的女子,这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财富,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富有天下,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地位尊贵,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尊贵到当了天子,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

孟子·万章上8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

孟子·万章上8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

孟子·万章上8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9.8[原文]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①?”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②。

于卫主颜雠由③。

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④。

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⑤。

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⑥。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⑦。

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⑧。

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⑨。

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⑩。

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⑪。

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⑫!”9.8[通释]万章问道:“有人说孔子在卫国时住在痈疽家里,在齐国时住在瘠环家里,有这样的事吗?”孟子答道:“不,不是这样的,是好事之徒捏造出来的谣言。

孔子在卫国时住在颜雠由家里。

弥子暇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姊妹。

弥子暇告诉子路说,孔子住在我家里可以得到卫国卿的位置。

子路把这话告诉给孔子,孔子说看命运怎么安排。

孔子依礼依义进依礼依义退,得到官位说是命运安排的没得到官位说是命运安排的。

如果他住在痈疽与瘠环家,就是放弃义拒绝命运的安排。

孔子在鲁国和卫国不得意,遇到宋国的司马桓魋打算截杀他,只得改变常服路过宋国。

这时候孔子正处在困难的境地,便住在了陈国司城贞子的家里,做了陈侯周的臣子。

我听说观察在朝的臣子要看他的家寄住什么样的客人,观察外来的臣子要看他寄住在什么样的人家。

如果孔子住在痈疽跟宦官瘠环的家里,还算什么孔子!”9.8[注释]①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有人说孔子在卫国时住在痈疽家里,在齐国时住在瘠环家里,有这样的事吗。

主,同“住”,本“以……为主”的意思,进而形成“住”的意思。

痈疽,音yōng jū,本是一种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即毒疮,这里指的是擅长治疗毒疮以其命名的卫灵公宠幸的宦官。

侍人,也作寺人,宦官。

瘠环,长相羸弱名字叫环的齐景公的宦官。

瘠,音jí。

孟子万章上原文和翻译

孟子万章上原文和翻译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瓦匠中被举用,胶鬲从贩鱼卖盐的人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中获得释放而得到重用,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被起用,百里奚从集市中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九节》原文译文

《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九节》原文译文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

’信乎?”孟子曰:“否,不然。

好事者为之也。

百里奚,虞人也。

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

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

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文言文翻译:万章问:“有人说,百里奚把自己卖给秦国饲养牲畜的人,得到五张羊皮,去跟人家放牛,以此求取秦穆公的使用,你相信这件事吗?”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这是好事之徒编造出来的。

百里奚是虞国人,晋国人用垂棘产的璧玉和屈地产的良马为礼物,向虞国借路以便去征伐虢国。

宫之奇劝谏虞君,百里奚不劝谏,因为他知道虞君是劝谏不了的于是就离去了。

他到秦国时,已有七十岁了,竟然不知道以养牛的方式去求秦穆公是一种卑劣的方式?这能说是明智吗?知道不可劝谏而不劝谏,能说是不明智吗?知道虞君将要毁亡而事先离开他,就不可以说不明智了。

当时在秦国被选荐,知道秦穆公是个有作为的人而辅佐,难道说不明智吗?辅佐秦国而使秦国的君主扬名于天下,能留传于后代,不贤明能做到这样吗?卖掉自己以成就君主,连一般乡党中清白的人都不肯干,怎么能说贤者倒肯这样干呢?”注释1.百里奚:人名,虞国大夫,虞灭后被转卖到楚国,秦穆公听说他有贤才,遂以五张羊皮的代价将他赎出,任命他为秦国大夫。

在他的辅佐下,秦穆公成就了春秋霸业。

2.鬻:(yu育)《左传·昭公十四年》:“鲋也鬻狱。

”《国语·齐语》:“市贱鬻贵。

”这里用为卖,出售之意。

3.秦穆公:(?——前621年)春秋时秦国君,名任好。

4.虞:(yu鱼)周初所封诸侯国名,在今山西平陆东北。

5.虢:(guo国)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境。

「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上)第八节(短文)

「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上)第八节(短文)

「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上)第八节(短文)前言:此节是为万章询问孔子之旧事。

说明:几乎占尽90%的章节篇幅,出现了不下十个的史实名词(包括史实中的人物与环境(国家)),而无论是宦官也好,贤士大夫也罢,皆由孔子串联而体现出几个史实背景。

①、万章道听途说言于孔子在卫、齐之时居住在宦官家里。

②、于卫主颜讎由(只提及一次,不多展开)。

③、弥子瑕(幸臣)与子路的对话:如果孔子住在他家里,卫国的卿相可得。

④、孔子遵循礼仪行事,且相信自己是否能为天下、百姓效劳(做官)是为天命使然,然若孔子以幸臣为主而侍,则丢弃了礼仪、违背了天命(是无义无命也)。

⑤、孔子在时下境遇惨烈,以司城贞子为主。

(文中较多史实人物已不可考,故不多做展开)。

提(赏析):文中的“主”字是为此节内容的节眼(主:以……为主人),或长期、中长期客居于自己的友人住所且为友人办事。

在如今,这样的现象并不存在或其本身古今异义(今日有类似于Host family的存在,但与文中所提及的“主”字没有实际关联)。

可以说host family也许比较容易理解,而文中的“主”字因为没有了时代背景而体会不到其中的内涵。

主:在古时,主客的立场是相互的,也即由主可以判断客,由客可以判断主(文中,会成为孔子主人的人,定然是孔子认可的人,其品性应与孔子相仿),有怎样的人就与怎样的人同道的掩藏意味在其中(离娄下二十四节有所提及,故不作为引申展开)。

引申【说明】:是无义无命也:无义:幸臣、宦官的存在说的好听一些是打酱油的存在,说的难听一些就是祸国殃民的存在,若与其同道,自己早晚会在自身内在(心性)与外在(风评)上被拖进深渊,无法再以凡人的身份生存,且把自己所携带的所有,拥有的所有全部丢弃(幸臣、宦官在如今即是小人、禽兽的同类)。

无命:若自比君子,或跟随君子前行,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必将符合天理——好生之德,若与灭绝人性,泯然人伦的人同道,即违背了天命,更违背了孔子降世的意义。

无命也可以理解为天地间已然没有了自己生存的地方,生命与灵魂终将因为自己的错误选择而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察人品行,看其交往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 有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雠 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 ‘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 ‘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 命’ 。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 “孔子不悦於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 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 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 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读解】以孔子为例,说明察人品行,要看其交往。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孔子的言行和品行推断, 他不可能与受宠幸的宦官交往,并奉为主人。
2、君子之心,兄弟友爱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 使浚井,出,从而揜之。象曰:‘谟盖都君, 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 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 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 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 不知象之将杀己与?” 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9、知人知耻,方为智者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於秦养牲者,五 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 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於虞以伐 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 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 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 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於秦,知 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 其君於天下,可传於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 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读解】百里奚不谏、去虞、之秦,相秦而显其君, 说明他知人、有智、知耻,因此,他不可能做有辱 人格的自鬻之事。



曰:“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 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 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 谓亲爱之乎?”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 曰:“象不得有为於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 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 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 有庳。’此之谓也。” 【读解】象日以杀舜为事,但毕竟没有杀人事实, 所以舜没有处罚他,反而出于兄弟之情封他为诸 侯。这既表现其处事的原则,也表现他的宽厚仁 慈。友爱兄弟,才能宽待天下人。
孟子读解 万章上
本篇共9章,主要涉及古代贤人事迹。 重要成语:以意逆志、以文害辞、枉己 正人、先知先觉、自怨自艾。
1、终身孝顺,舜乃大孝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 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 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曰:“长息问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 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尔所之也。’夫公明高以孝子 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 矣;父母之不我爱,於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 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於畎亩之中;天下 之士多就之者,帝章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於 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6、禅让与否,民心所向(节选)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 也,历年多,施泽於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 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於民未久。舜、禹、益 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 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 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 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读解】王位更替,是禅让还是继承,最终还是看 民心所向。否则,即使继承帝位,也只是像桀纣一 样,惹得天怒人怨,不能久长。
3、友爱兄弟,才能宽待天下人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 子则放之,何也?” 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 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於羽山:四 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 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 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4、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 (节选)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 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於王事而不得养 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读解】本章讲“孝”。即使做了天子,也还必 须孝敬父母,人伦大义也。孟子批评读《诗经》 拘泥文辞、不顾大义的做法。
7、自洁其身,不如以天下为己任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乐尧、 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 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 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 4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 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 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 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 之民哉!吾岂若於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 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 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 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 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 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於父母,可以解忧。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 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於君则热中。大孝终 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见之矣。” 【读解】舜拥有人所共好的一切,却不足以解忧。 只有让父母顺心无忧,才能解忧。这才是大孝。
5、天视自民视,天听自民听(节选)


曰:“敢问:‘荐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 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 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 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 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 於南河之南。天子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 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 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读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之位,其实是百姓给 予。只要有仁德,就能的民心,就能得天下。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 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 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 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 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 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 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 ‘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 【读解】仅仅是自耕自食、自得自乐,这 一生就有价值吗? 孟子赞扬伊尹,首先是 “乐道”的自洁其身,然后更重要的是以 天下为己任的积极精神。


曰:“然则舜伪喜者与?” 曰:“否。昔者有馈生鱼於郑子产,子产使 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 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 ‘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 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 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 奚伪焉?” 【读解】君子往往被看做天真,因为君子以 己之心度人,往往容易被蒙蔽。子产非不智, 而是真诚;舜非伪喜,而是真友爱兄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