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解 告子上
孟子·告子上读后感
![孟子·告子上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e2c4a6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f.png)
孟子·告子上读后感
《孟子·告子上》是《孟子》书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孟子与告子之间的辩论,涉及人性、道德、仁义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关于《孟子·告子上》的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对人性的思考:孟子在与告子的辩论中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而告子则主张“性无善无不善”。
这引发了我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人性是复杂的,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
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发扬人性中的善良,抑制邪恶。
2. 仁义与道德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了仁义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石。
这让我意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遵循仁义之道,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3. 辩论与思考的价值:孟子与告子之间的辩论展示了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和交流。
这种辩论的形式让我明白,通过积极的讨论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拓宽自己的思维,形成更全面的观点。
4. 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孟子·告子上》还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不仅为了自身的成长,更为了对社会的贡献。
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总的来说,《孟子·告子上》给我带来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仁义等方面的思考。
这篇文章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遵循仁义之道,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同时,通过辩论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希望这些读后感对你有所启发,让你对《孟子·告子上》有更深入的理解。
孟子告子上全文及解释
![孟子告子上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86f428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d.png)
《孟子·告子》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孟子·告子上》11·1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①;义,犹桮棬也②。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 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③?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注释〕①杞(qǐ)柳:也叫红皮柳,落叶灌木,枝条可编器物。
②桮棬(bēi quān):桮,同“杯”;棬,木制的饮器。
泛指杯盘类的容器。
③戕贼:残害,损害。
【译文】告子说:“人性就好像杞柳,仁义就好像杯盘。
让人的本性归于仁义,就好像用杞柳做成杯盘一样。
”孟子说:“你是顺着杞柳本来的样子做成杯盘呢?还是毁坏杞柳本来的样子然后做成杯盘呢?如果要毁坏杞柳本来的样子才能做成杯盘,那么也要残害人的本性来成就仁义吗?率领天下人来损害仁义的,一定就是你这种说法了!”11·2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①,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②。
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③,可使过颡④;激而行之⑤,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①湍水:急流。
②信:的确,确实。
③搏:拍打。
④颡(sǎng):额头。
⑤激:用戽(hù)斗抽水。
【译文】告子说:“人性就好像急流的水,在东方开个缺口它就往东流,在西方开个缺口它就往西流。
人的本性不分善恶,就好像水流不分东西一样。
”孟子说:“水流的确不分东西,但也不分高低吗?人的本性是善的,就好像水总是向低处流。
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低流的。
拍打水,可以让它溅得比人的额头还高;用戽斗抽水,可以把它引上高山。
但是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外在形势迫使它这样的。
人会做坏事,也是因为它的本性受到了外在形势的影响。
孟子学记 告子上06性善章
![孟子学记 告子上06性善章](https://img.taocdn.com/s3/m/c612d6d0a1c7aa00b52acb88.png)
孟子学记告子上06性善章性善章公都子曰(1):“告子曰(2):'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3):'性可以为善(4),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5),幽厉兴则民好暴(6)。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7),以瞽瞍为父而有舜(8),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9),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10)。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11)?”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12),乃所谓善也(13)。
若夫为不善(14),非才之罪也(15)。
恻隐之心(16),人皆有之;羞恶之心(17),人皆有之;恭敬之心(18),人皆有之;是非之心(19),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20),我固有之也(21),弗思耳矣(22)。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23),不能尽其才者也(24)。
《诗》曰(25):'天生烝民(26),有物有则(27)。
民之秉彝(28),好是懿德(29)。
’孔子曰:'为此诗者(30),其知道乎(31)!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1)公都(du1)子:人名,孟子弟子。
(2)告子:人名,孟子弟子。
(3)或:有的人。
(4)为(wei2):成为。
(5)是故:因此。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兴(xing1):兴盛的时候。
好(hao4):喜欢。
(6)幽厉兴:周幽王和周厉王兴盛的时候。
好暴(hao4 bao4):喜欢暴力。
(7)象:人名,帝舜同父异母的弟弟,但多次设计陷害帝舜而未遂。
(8)以:凭借。
瞽瞍(gu3 sou3):人名,也可以写作“瞽叟”,帝舜的父亲,因为目盲而有此名。
为(wei2):作为。
(9)以纣(zhou4)为(wei2)兄之子:凭借商纣作为则微子、比干兄弟的儿子,也就是说,微子、比干是商纣的伯父或叔父。
(10)微子启:人名,商纣的伯父或叔父,为了保护祖先灵位而离开商纣。
《学弈-孟子-告子上》解读
![《学弈-孟子-告子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ec3b38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1.png)
《学弈-孟子-告子上》解读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誉为“亚圣”。
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关于人性和政治伦理方面的思考。
本文将围绕着《告子上》篇展开解读,旨在深入理解孟子的学术思想以及对于人生智慧的启示。
孟子所倡导的“学弈”理念是其对于人性和人生态度的一种重要体现。
他认为,人类的心性本善,而世间的恶劣环境往往使人们的善良受到摧残。
因此,修养和教育对于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正如象棋中,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对弈,才能培养出高手。
孟子以弈喻人生的观点反映了他对于人性的积极评价和对人类潜能的无限信任,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孟子在《告子上》篇中具体阐述了人性的善恶之辩。
他以孝道为例,认为孝顺父母是人性自然而来的重要品德。
他引用了当时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当时的丧事习俗,其中提到有人在丧期内用块肉偷偷喂养其父,并且引发了一场道德争议。
孟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人性之善是天然而来的,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应该保持良好的道德和人际关系。
这种思想观念在孟子的学说中占据重要地位,强调了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孟子对于人性善恶的论述中,也涉及了治政问题。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善于调和人性的本善和恶劣环境之间的矛盾,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唤醒人们内心的善良和正义。
他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政治家的治理应该遵循平衡和稳健的原则,不偏不倚,不过分压制人性的欲望,也不放任人性的恶性扩张。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政治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此外,《告子上》篇中还涉及到孟子的“性善论”和“性与心”的关系。
孟子认为,人性中的善是一种天赋的本能,而心是对于善恶的判断和决策机制。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和教育,才能使人的心性得以完善和提高。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人性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孟子的这种思想对于我们扩展个体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子卷十一 告子上 原文 译文
![孟子卷十一 告子上 原文 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3b16c39580216fc700afd31.png)
孟子卷十一告子上原文译文(之一)作者:原文孟子来源:网络收集时间:11月04日09:25 提交:kwora原文: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
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
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
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
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 【读解】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辩风范。
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
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用刀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
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平?”一语杀入穴道,只需要轻轻一转,其论证便坚不可移,使读者读来,不得不束手就擒。
于是,我们便都是性善论者了。
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这种时候,我们即便不会成为苟子“性恶论”的信徒,多半也会同意告子的观点了罢:“人性之无分于善不时,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下一篇:孟子卷十一告子上原文译文(之二)上一篇:孟子卷十万章下原文译文(之五)孟子卷十一告子上原文译文(之二)作者:原文孟子来源:网络收集时间:11月04日09:24 提交:kwora原文: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和原文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和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8930dd00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22.png)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和原文(最新版)目录1.孟子介绍2.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3.孟子三章的启示正文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主张仁政,提倡孝悌忠信,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中,共有七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公孙丑下》、《告子上》和《尽心上》。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1.《公孙丑下》第九章: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翻译:孟子说:“仁慈的人爱别人,有礼貌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2.《告子上》第十五章:孟子告子上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也直,其长也正,其治也达,其化也成。
故曰:‘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已而为之,而获丰。
’”翻译:孟子告诉告子上说:“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扎根于内心,他生长时正直,成长时端正,治理时通达,教化时成功。
所以说:‘君子的道路费力而艰难,一旦混乱就会丧失其所为,但已经做了,就能获得丰收。
’”3.《尽心上》第二十章:孟子曰:“信于友有道,事亲弗离,故曰‘大德’。
大德者,天下归之。
礼者,敬而已矣。
敬者,尊而已矣。
尊者,贤而已矣。
贤者,德而已矣。
”翻译:孟子说:“对朋友讲信用,侍奉亲人不离不弃,所以称为‘大德’。
具备大德的人,天下人都归附于他。
礼节,就是尊敬;尊敬,就是尊贵;尊贵,就是贤惠;贤惠,就是有德行。
”【孟子三章的启示】孟子三章分别阐述了仁爱、正义和诚信的重要性。
仁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以爱心对待他人,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爱戴;正义则要求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保持正直,这样才能取得成功;诚信则是我们与他人交往的基石,只有讲信用,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总之,孟子三章传达了仁爱、正义和诚信的价值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子之《告子上》
![孟子之《告子上》](https://img.taocdn.com/s3/m/0c9b7fc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2.png)
孟⼦之《告⼦上》孟⼦之《告⼦上》《告⼦上》共⼆⼗章。
第⼀章告⼦说,把⼈的本性做成仁义,正好⽐⽤杞柳树来做成杯盘;意谓仁义是对⼈本性的扭曲。
孟⼦则反驳道,如果顺着⽽⾮扭曲杞柳树的本性来做成杯盘,岂⾮仁义是顺从⼈性吗?按,在缺乏形式逻辑⽽以⽐喻为主要说理⼿段的古代,这种辩论虽能⼀时分出⾼下,却不能⾃拔于诡辩论的泥淖。
第⼆章告⼦将本性⽐喻成急流⽔,哪边决⼝往哪边流。
孟⼦顺着告⼦的⽐喻说开去——正如⽔总是往下流,本性也总是向善的。
第三章讨论与⽣俱来的是否就是本性,辩论⼿法同⼀、⼆章,也是⽐喻。
第四章讨论吃喝以及性欲是否⼈的本性,同样⽤的是⽐喻法。
第五章辩论义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孟季⼦对公都⼦说,⼼⾥敬哥哥,却先斟酒给本乡长者,可见“义”是外在的。
孟⼦告诉公都⼦如何回答,叔叔和弟弟⽐,当然恭敬叔叔,但当弟弟做代祭者时,则暂时地恭敬弟弟。
可见“义”是内在的。
第六章,针对孟⼦主张的“性善”,公都⼦举出“性⽆善⽆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三种说法,孟⼦⽤“恻隐之⼼,⼈皆有之;羞恶之⼼,⼈皆有之;恭敬之⼼,⼈皆有之;是⾮之⼼,⼈皆有之”维护性善说,并指出四者即仁、义、礼、智。
第七章进⼀步指出“富岁,⼦弟多赖;凶岁,⼦弟多暴”是由于外在的不好的环境使“善性”变坏了,并通过味觉、听觉、视觉的⼈⼈相同来证明是⾮善恶感的⼈⼈相同。
第⼋章告诫说,⼈的善良本性如果不好好保养⽽任由外在不良环境摧折,那这⼈离禽兽也就不远了。
第九章以“弈秋诲⼆⼈弈”的故事说明“专⼼致志”是成功的阶梯,与《庄⼦》“庖丁解⽜”故事⼀样⼴为⼈知。
第⼗章讲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取熊掌,⽣和义不可兼得舍⽣取义的道理,则更加⼴为⼈知。
孟⼦进⼀步指出,由此可知,有⽐⽣命更宝贵的东西,贤者能保持⽽“勿丧”罢了。
⼗⼀、⼗⼆、⼗三章痛⼼⼀般⼈追求⼩的,如鸡⽝、⽆名指之伸等等,却放弃了⼤的,如仁义和良⼼。
⼗四章进⼀步指出只知保养⼩的,只是⼩⼈;能够保养⼤的,才是⼤⼈君⼦。
孟子“四端”读解
![孟子“四端”读解](https://img.taocdn.com/s3/m/1215730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4.png)
孟子“四端”读解孟子“四端”读解“四端”原文凡两见:《公孙丑上》、《告子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告子上》这两段话的大意合起来说:“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
何以知之?因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是此心之端倪,而人皆可见生而有之。
君子自反内求,由其发行,就得到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
进可以治天下保四海,退可以成就君子仁人。
以下分四层来看文意。
一.不忍人之心。
“忍”。
刚毅坚韧之谓,故《说文解字》释为“能也”。
也用作残忍冷酷、麻木不仁,故《康熙辞典》说:“安于不仁曰忍。
”段玉裁注《说文》,认为能耐与忍耐,“其为能一也。
仁义本无二事。
先王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中皆必兼斯二者。
”第一段里面首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继之以“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一句,意思是“之所以这样说”。
语意明显,是以“四端”来加以证明。
可知以下一大段讲四端,目的是推论证明“不忍人之心”这个更深一层的本质。
说四端,为了要讲“心”这个根本。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854d495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1.png)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摘要:一、孟子简介二、孟子三章内容概述三、孟子三章注释解析四、孟子三章的启示与应用正文:一、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孟子三章内容概述孟子三章分别为《公孙丑下》、《告子上》和《尽心上》。
这三章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个人修养方面的观点。
1.《公孙丑下》:论述了孟子对战争、政治和道德的看法,提倡以道德服人,强调政治家应具备道德品质。
2.《告子上》:探讨了人性善恶的问题,提出了“人性善”的观点,并论述了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
3.《尽心上》:论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尽心”,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三、孟子三章注释解析1.《公孙丑下》:孟子在此篇中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认为一个人在承担重大责任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其道德品质和坚韧性格。
2.《告子上》:在这一章中,孟子对人性善恶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矣。
庶民之为道也,日用而不知,及其知之,则曰:‘此吾心也。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其实是内在道德品质的体现。
3.《尽心上》:孟子在这一章中提出了“尽心”的概念,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尽心。
尽心意味着全力以赴地追求道德品质的完善,为实现社会和谐、国家繁荣做出贡献。
四、孟子三章的启示与应用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认识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以道德服人,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2.个人修养方面,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努力达到“尽心”的境界。
3.在国家治理和政治实践中,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实行仁政,关心民生,促进国家繁荣和社会和谐。
告子章句上(十)—《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告子章句上(十)—《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e4b5f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74.png)
告子章句上(十)—《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原文:公都子问曰:“钧①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②者。
先拉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注释:①钧:同“均”。
②我:泛指人类。
译文: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注重身体重要部分的成为君子,注重身体次要部分的成为小人。
”公都子说:“同样是人,有的人注重身体重要部分,有的人注重身体次要部分,这又是为什么呢?”孟子说:“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
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能力,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
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类的。
所以,首先把心这个身体的重要部分树立起来,其它次要部分就不会被引入迷途。
这样便可以成为君子了。
”题解:这一章正好可以作为上一章的补充。
上一章是从否定的方面达了“养小失大”的害处,这一章则从正面来说怎样树立“大”的问题。
而且,所谓“大”“小”也很清楚了;“心”是体之大者,也是体之贵者;其它器官如眼睛、耳朵等都只是体之小者,体之贱者。
所以要树立心的统帅作用,只要心的统帅作用树立起来,其它感官也就不会被外物所蒙蔽而误入歧途了。
单就本章内容来看,其中最突出的仍然是对心的重视,所谓“心之官则思”成为了后世的名言,“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更是强调了思考对人的重要性。
联系到本篇所记载孟子对于人与动物区别的一系列论述来看,这里所说的“此天之所与我者”实际上正是用“心之官则思”这一人类所独有的特点来划分人与动物协限,弘扬心灵的思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本章另一点值得重视的是心与耳目等感官的关系问题。
耳目等感官由于不会思考,所以容易为外物所蒙蔽,心由于会思考,所以不容易为外物所蒙蔽。
四书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八节牛山之木鉴赏
![四书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八节牛山之木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993101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d.png)
《四书·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八节·牛山之木》鉴赏一、《四书.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八节.牛山之木》原文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惟心之谓与?”二、《四书.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八节.牛山之木》译文孟子说:“牛山上的树木曾经长得很茂盛,因为它长在大都市的郊外,经常被刀斧砍伐,怎能保持其茂美呢?虽然它日夜生长,有雨露滋润,并非没有新枝嫩芽生长出来,但牛羊又紧接着在山上放牧,所以牛山就变得那样光秃秃的了。
人们见到它光秃秃的,便误以为它不曾生长过树木,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在一些人身上,难道就没有爱心及最佳行为方式吗?他们之所以放弃良心,是由于也象刀斧对待树木那样,天天砍伐它,怎么能茂美呢?尽管他们日夜息养善心,接触清晨的清明之气,他们的爱憎也与一般人有相近之处,但是他们第二天的所作所为,因为有束缚而受遏制而消亡了。
束缚的多次反复,就使夜里息养的善心不能存留下来;夜里息养的善心不能存留下来,便跟禽兽相距不远了。
人们看见他那近似禽兽的行为,以为他根本未曾有过善良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质特征吗?因此如果得到一定的培养,没有什么事物不生长的;如果失去培养,没有什么事物不消亡的。
孔子说:…把握住就能存留,舍弃就会消亡;进出没有一定,就不知道过去的了。
‟这就是针对人心而言的吧!”三、《四书.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八节.牛山之木》读解孟子再次强调“人性本善”,并以山举例说明,任何一座山都能长草木,但为什么很多山是光秃秃的呢?那是人们砍伐的结果!弗洛伊德的“压抑”论就是阐述这个问题的。
《孟子·告子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告子上》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61c880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8.png)
《孟子·告子上》原文及翻译原文: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1】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惟心之谓与?”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取材于《孟子·告子上》)译文: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因为它长在大都市的郊外,老用斧子去砍伐,还能够茂盛吗?当然,它日日夜夜在生长着,雨水露珠在润泽着,不是没有新条嫩芽生长出来,但紧跟着就放羊牧牛,所以变成那样光秃秃了。
大家看见那光秃秃的样子,便认为这山不曾有过树木,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在某些人身上,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他之所以丧失他的善良之心,也正像斧子之对于树木一般,每天去砍伐它,能够茂盛吗?他在日里夜里发出来的善心,他在天刚亮时所接触到的清明之气,他的好恶与一般人有了一点点相近,可是到第二天白昼,所行所为又把它压制消灭了。
反复地压制束缚,那么,他夜来心里所发出的善念自然不能存在;夜来心里所发出的善念不能存在,便和禽兽相距不远了。
别人看到他简直是禽兽,因之以为他不曾有过善良的资质,这难道也是这些人的本性吗?所以假若得到滋养,没有东西不生长;失掉滋养,没有东西不消亡。
告子章句上(十三)—《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告子章句上(十三)—《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ec163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b.png)
告子章句上(十三)—《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杯水车薪,应怪自己
原文: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械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
此又与①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
注释
①与:助。
译文:
孟子说:“仁胜过不仁,就像水可以灭火一样。
但如今奉行仁道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草所燃烧的大火一样;灭不了,没说是水不能够灭火。
这样的说法正好又大大助长了那些不仁之徒,结果连他们原本奉行的一点点仁道也必然会最终失去。
”
题解:
兵法说:“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
杯水车薪,自然是无济于事。
不审时度势,反省自己是否尽到了努力,而是自以为火不可灭,灰心丧气,放弃斗争。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实际上是助纣为虐。
所以,当不能取胜的时候,应自知努力不够而加强力量,改杯水车薪为桶水车薪、池水车薪,最好是再加上水龙和其它现代加灭火器。
如此一来,莫说是车薪,就是你一屋子的薪所燃烧的熊熊烈火也照灭不误。
孟子告子上原文与解析
![孟子告子上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4a4ed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14.png)
孟子告子上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教育。
其中,《孟子告子上》是孟子的一篇重要篇章,本文将针对该篇原文进行解析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孟子告子上》的原文:《孟子告子上》原文如下:子曰:“不其然乎!何有于我哉?抑亦无他,然而未始有吾言之无我也。
有诸?论语》中的这句话是指孔子回答子路提出的一个问题。
子路问孔子:“凡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兄弟也?”孔子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吗?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虽然如此,我的话也不能没有我。
有关于这个问题吗?”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表达了对于子路的疑问并做出回答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解读这句话:“不其然乎!何有于我哉?”: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难道不是这样吗?这对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句话中的“不其然乎”表示孔子对子路提出的问题表示疑问,他认为这个问题并不合理或者说没有必要。
“抑亦无他,然而未始有吾言之无我也。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虽然如此,我的话也不能没有我。
”孔子表示虽然他对子路的问题持有疑问态度,但他也意识到他的话语作为自己的表达,当然不能没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有诸?”: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对于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疑问吗?”这是孔子对子路的回答,他询问子路是否还有其他问题需要解答。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待问题的态度是非常明确和坚决的。
他不仅回答了子路的问题,还进一步引导子路思考问题的本质。
这种思考让孔子的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问题,并能够提出更加具有深度的问题。
孟子告子上的这段话也反映了孟子的教学风格。
他强调思考和理解问题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非常有益。
总结起来,《孟子告子上》通过孔子的回答展示了他对问题的深思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这段原文不仅表达了孔子对子路问题的疑问和回答,还体现了孔子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
这对于读者理解孔子的学说以及儒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孟子告子上赏析
![孟子告子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a2f65f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c.png)
孟子告子上赏析《孟子·告子上》赏析如下:孟子在这一篇中用了大量篇幅讨论“性善”的问题。
人性的善恶,在中国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课题。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礼记·礼运》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
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对人性的理解还是比较客观的。
但也有一些人,要对人性的善恶分出个究竟来,比如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公孙子认为人性无善无恶。
作为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至今也没有人能给出个定论。
但正因为如此,却使得对于人性的探讨和论争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丰富多彩的一章。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
但若是将性善作为一种学说,并期望通过性善达到仁义教化的可能,孟子就必须解释人性何以为善,并说明在人性本善的前提下为何还会有恶行产生,于是他提出了“四端说”来作为论证。
他认为有四种心理是人所共有的,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理分别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出发点,所以称为“四端”。
而“四端”虽是人所共有的,但又如何说明它们也是人们生而固有的呢?孟子举了“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来说明人都有“恻隐之心”——“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孟子认为面对“孺子将入于井”,人自然会产生恐惧怜悯之心,且并非出于任何功利,只是因为人皆有同情之心,假若人没有同情之心,就不能算是人了。
孟子的这种先天本善的人性说,给人人可以向善提供了可能性。
这种人皆尧舜的可能性,为孟子所主张的道德教化和修养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就这点来说,孟子可谓用心良苦。
告子章句上(八)—《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告子章句上(八)—《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83134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4.png)
告子章句上(八)—《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忧指忘心,舍本逐末
原文: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此之谓不知类②也。
”
注释:
①信:同“伸”。
②不知类: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译文:
孟子说:“现在有人,他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虽然并不疼痛,也不妨碍做事情,但只要有人能使它伸直,就是到秦国、楚国去,也不会嫌远,为的是无名指不如别人。
无名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
这叫做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
题解:
儒者的确是心灵美的呼唤者、卫道者。
我们在孟子这里就可以看到,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着这个主题。
忧指忘心,当然是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究其原因,则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指不若人,一目了然,无所藏匿(戴手套终不是办法);心不若人,抽象无形,可以伪装(虽然总有暴露的时候)。
第二,指不若人,标准清清楚楚,无可辨驳;心不若人,难以有所度量,甚至可以自欺欺人。
所以,指不若人,羞愧难当,莫说秦楚之路,就是飞越太平洋也在所不辞,只要能去其耻辱。
心不若人,不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又有何秦楚之路可去呢?。
告子章句上(九)—《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告子章句上(九)—《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98e00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c.png)
告子章句上(九)—《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饮食之人,养小失大原文: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
兼所爱,则兼所养也。
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
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
体有贵贱,有小大。
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今有场师,舍其梧檟①,养其樲棘②,则为贱场师焉。
养其一指而失其后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③人也。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④为尺寸之肤哉?”注释:①檟:梧桐。
檟(jia):即楸树,也是一种木质很好的树。
②樲(er)酸枣。
棘:荆棘。
③狼疾:同“狼藉”,昏乱,糊涂。
④适。
通啻”(Chi),仅仅,只。
译文:孟子说:“人对于身体,哪一部分都爱护。
都爱护,便都保养。
没有一尺一寸的肌肤不爱护,便没有一尺一寸的肌肤不保养。
考察她护养得好不好,难道有别的方法吗?不过是看他注重的是身体的哪一部分罢了。
身体有重要的部分,有次要的部分;有小的部分,也有大的部分。
不要因为小的部分而损害大的部分,不要因为次要部分而损害重要的部分。
护养小的部分的是小人,护养大的部分的是大人。
如果有一位园艺师,舍弃梧桐楸树,却去培养酸枣荆棘,那就是一位很糟糕的园艺师。
如果有人为护养一根指头而失去整个肩背,自己还不明白,那便是个糊涂透顶的人。
那种只晓得吃吃喝喝的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鄙视,就因为他护养了小的部分而失去了大的部分。
如果说他没有失去什么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吃喝难道就只是为了护养那一尺一寸的肌肤吗?”题解那失去了的“大的部分”到底是什么呢?孟子在这里没有明说。
不过,从他在其它地方所说的来看,我们知道,那就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滕文公上》)的“教”,也就是孔子所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的“用心”。
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饮食之人”就是“近于禽兽”的人了。
赵歧注《孟子》说:“只晓得吃喝的人之所以受到人们鄙视;是因为他保养口腹而失去道德。
告子章句上(十四)—《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告子章句上(十四)—《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c1182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b.png)
告子章句上(十四)—《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原文:
孟子曰:“到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①,学者亦必志于彀。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
注释:
①志:期望。
彀(gou):拉满弓。
译文:
孟子说:“界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期望把弓拉满。
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
”
题解:
这正是《离娄上》所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的意思。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
小至手工技巧,大至安邦定国,治理天下,凡事都有法则可依,有规律可循。
因此,一定要顺其规律,不可停逆而行。
如果悖逆而行,就会出现“上无道楼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离娄上》)那样的情况,天下大乱。
所以,规矩绝不是小问题。
大家都应该自觉遵守,从清洁卫生、交通规则等身边事做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曰: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若夫为 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 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恶之心, 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 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 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 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 者也。 蒸民,有物有则。 者也。《诗》曰:‘天生 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 好是懿德。 孔子曰: 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 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 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读解】孟子强调人性本善,认为恻隐、羞恶、恭敬、 读解】孟子强调人性本善,认为恻隐、羞恶、恭敬、 是非之心(仁义礼智)是人类本来就有的, 是非之心(仁义礼智)是人类本来就有的,至于变得 不善,不善天性的过错,而是不去思考探求的结果。 不善,不善天性的过错,而是不去思考探求的结果。
孟子读解 告子上
本篇共20章 集中讨论人性问题, 本篇共20章。集中讨论人性问题,是孟子 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 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 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 感性与理性、 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 及。 重要成语:成仁取义、舍生取义、一暴十寒、 重要成语:成仁取义、舍生取义、一暴十寒、 专心致志、 专心致志、杯水车薪
3.人性非物性, 3.人性非物性,不可混淆 人性非物性
告子曰: 生之谓性。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孟子曰: 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 玉之白欤? 玉之白欤?”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 与?” 【读解】人不仅物性,还有人性。人性远远高出 读解】人不仅物性,还有人性。 物性,否则,混淆了本性,人与牛马无区别, 物性,否则,混淆了本性,人与牛马无区别,与 禽兽无区别。 禽兽无区别。
2、人性向善,犹水就下 人性向善,
告子曰: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 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 之无分于东西也。 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 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 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 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读解】告子以水为喻,认为水无东西,性无善 读解】告子以水为喻,认为水无东西, 孟子也以水为喻,认为人性本善, 恶。孟子也以水为喻,认为人性本善,犹水就下 。 若有不善,是外力所致。由此也可见外力——环 若有不善,是外力所致。由此也可见外力——环 教育等的重要性。 境、教育等的重要性。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 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 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 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 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 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 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 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 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惟耳 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 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 相似也。惟目亦然。至 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 相似也。惟目亦然。 于子都, 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 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 口之于 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 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 于色也, 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于色也,有 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 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 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 也。圣人先得我心 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 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 口。” 【读解】本篇运用类比手法,说明了“人性本善” 读解】本篇运用类比手法,说明了“人性本善” 的道理。从味觉、听觉、视觉有同美出发, 的道理。从味觉、听觉、视觉有同美出发,说明 人心的同一性,即人性本善, 人心的同一性,即人性本善,对于真理好正义有,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 告子曰: 犹杞柳也, 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 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桮棬也? 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桮棬也?如将戕 贼杞柳而以为桮棬, 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 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 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 夫!” 读解】 【读解】告子认为仁义等善性是后天培养 犹如“以杞柳为桮棬” 的,犹如“以杞柳为桮棬”。孟子反对这 种看法,认为人性本善, 种看法,认为人性本善,要顺着本性来培 养。
4.仁义礼智, 4.仁义礼智,才是本性 仁义礼智
告子曰: 食色,性也。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 内也,非外也; 外也,非内也。 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 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 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 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 异于白马之白也, 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欤? 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欤? 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读解】告子提出“食色性也”,还 读解】告子提出“食色性也” 是证明人性无善恶。孟子认为, 是证明人性无善恶。孟子认为,那是 物性,而非人性。 物性,而非人性。仁义礼智等才是人 性,且非外力所致。 且非外力所致。
5.义内义外, 5.义内义外,敬在不变 义内义外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 何以谓义内也?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 敬兄。 曰:“敬兄。” 酌则谁先? “酌则谁先?” 先酌乡人。 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 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8.操则存, 8.操则存,舍则亡 操则存
孟子曰: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 伐之, 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 伐之, 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 非无萌蘖之生焉, 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非无萌蘖之生焉, 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 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 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 放其良心者,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 放其良心者, 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 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 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 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 其旦昼 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 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 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 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 谓与? 谓与?” 读解】还是说性本善 性本善, 【读解】还是说性本善,只不过侧重于后天的滋养保 持一方面罢了。人心如山,本性如木,善养则茂。 持一方面罢了。人心如山,本性如木,善养则茂。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 孟子曰: 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 叔父。 弟为尸,则谁敬? 彼将曰: 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 ‘敬弟。’子曰:‘恶在基敬叔父也?’彼将 敬弟。 子曰: 恶在基敬叔父也? 在位故也。 子亦曰: 在位故也。 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 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季子闻之, 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 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 在外,非由内也。 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 公都子曰: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饮食亦在外也?” 饮食亦在外也? 读解】公都子最终没能说服孟季子。 【读解】公都子最终没能说服孟季子。关于先 尊敬谁的问题,根据情况有所变化, 尊敬谁的问题,根据情况有所变化,涉及的应 该是“ 的问题,而不是“ 的问题。 该是“礼”的问题,而不是“义”的问题。
7.心之所同, 7.心之所同,理义者也 心之所同
孟子曰: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非天之降才 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 夫麰麦,播种而耰之, 地同,树之时又同, 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 地同,树之时又同,浡 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 不同, 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 不同,则 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 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 者,举 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 同类者。故龙子曰: 不知足而为履, 同类者。故龙子曰: 不知足而为履,我知其不为 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 蒉也。 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 有同耆四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喜者也。 有同耆四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喜者也。如使口 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 之于 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 牙之于味也?至于味, 则天下何耆皆从易 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 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 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