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台寺”及庾信是否信佛考辨
庾信
• 《燕歌行》拓展了七言古诗的体制,不但篇幅变长以便铺 燕歌行》拓展了七言古诗的体制, 叙,而且配合感情的起伏,变逐句押韵为数句一转韵。庾 而且配合感情的起伏,变逐句押韵为数句一转韵。 信早期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探索值得珍视, 信早期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探索值得珍视,明代杨慎指出 :“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升庵诗 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 话》卷三)清代刘熙载也指出:“庾子山《燕歌行》开初 卷三)清代刘熙载也指出: 庾子山《燕歌行》 唐七古, 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 唐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排所 本者,尤不可胜举。” 本者,尤不可胜举。 • 此诗的基本题材乃是写征人思妇的,前半写边关战况以及 此诗的基本题材乃是写征人思妇的, 征人思归,后半则写思妇盼望征人归来以及她的寂寞无奈 征人思归, 。开头四句写得阔大流转,气完韵足,技艺精致。且以其 开头四句写得阔大流转,气完韵足,技艺精致。 中所包含的明显比兴作为提领自然引出以下六句, 中所包含的明显比兴作为提领自然引出以下六句,描写征 人身处敌军重围,外界隔绝,无法传递音。 人身处敌军重围,外界隔绝,无法传递音。
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 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干寻瓦 裂。 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 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 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 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 淮南子》 木叶落,长年悲" 斯之谓矣。 《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 乃歌曰: 乃歌曰: 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 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 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桓大司马闻而叹曰: 桓大司马闻而叹曰: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枪江潭; 今看摇落,凄枪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作者借《续晋阳秋》 世说新语》 思想感情 作者借《续晋阳秋》和《世说新语》所记两则晋人殷仲 桓温对树兴叹故事,演绎敷衍,借阐说树的荣枯, 文、桓温对树兴叹故事,演绎敷衍,借阐说树的荣枯,抒写自己的 乡关之思。 枯树赋》在写树之荣枯时,奢丽宏衍,恣肆夸炫, 乡关之思。《枯树赋》在写树之荣枯时,奢丽宏衍,恣肆夸炫,且 极力征事用典,以显文思富赡,也使此赋在情感充沛、 极力征事用典,以显文思富赡,也使此赋在情感充沛、气骨清健的 风格中,带有齐梁文学的华丽面貌,是庾信文风集南北大成的体现。 风格中,带有齐梁文学的华丽面貌,是庾信文风集南北大成的体现。 这篇赋写作时期不能确定,或根据上引《朝野佥载》 这篇赋写作时期不能确定,或根据上引《朝野佥载》,以为成于庾 信羁滞北方的初期。但从本文看,其情调之沉痛与绝望情绪, 信羁滞北方的初期。但从本文看,其情调之沉痛与绝望情绪,更接 近其晚年颓唐的心态。 近其晚年颓唐的心态。
杜诗“法华三车喻”钱笺辨议
杜甫研究学刊二〇二二年第三期总第153期杜诗“法华三车喻”钱笺辨议王帅王红蕾〔摘要〕钱谦益引《宋高僧传·大慈恩寺窥基传》中“三车和尚”的典故笺注杜诗“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一句,看似颠覆旧说,翻出新意。
但通过文学赏析和史料考证可以确定此条笺注是错误的。
它并不符合高、杜二人赠答诗的本义。
而且“三车和尚”之说并非史实,是南宋之际出现的传说。
“法华三车喻”在杜诗以及唐宋其他文人诗歌中多次出现,均取《法华经·譬喻品》的本义。
钱谦益对于这一典故是非常清楚的,并曾在诗歌中使用过。
之所以误注,与其注释杜诗时“刻意求新”的心态和“以注为著”的方法有关。
〔关键词〕杜诗《法华经》三车喻以杜证杜《钱注杜诗》《钱注杜诗》是钱谦益的代表作之一。
钱谦益从明崇祯六年(1633)开始注释杜诗,到清康熙三年(1664)定稿,前后历时三十余年。
该书一经推出就获得学界的认可,认为其是“凿开鸿蒙,手洗日月”①之作。
《钱注杜诗》在很多方面属实是探骊得珠,超凡越俗。
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钱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
近阅《钱注杜诗》,见其笺释《酬高使君相赠》引用《大慈恩寺窥基传》中“三车和尚”的典故推翻旧注。
乍看之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但是仔细查考玩味诗意发现,这一笺注并不符合高适、杜甫互相赠答的诗意。
考察史料又发现,“三车和尚”之说是南宋之际才形成的一种传说,杜诗所用绝非此典。
“法华三车喻”“三车和尚”都是极其常见的典故,在唐宋诗歌、乃至钱谦益本人的诗歌中都有使用。
以钱谦益的渊博,因为不熟悉典故而误注的可能性极作者简介:王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100075;王红蕾,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六朝譬喻文学研究”(20BZW050)阶段性成果。
①〔唐〕杜甫著,〔清〕钱谦益笺注:《钱注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第4页。
小。
那么钱注又为何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
庾信交游资料考辨
庾 信 交 游 资 料 考 辨
吴瑞侠
( 安徽 艺术职 业学 院 校 刊编 辑部 , 安徽 合肥 200 ) 3 0 1
摘要 : 庾信一 生交游广 阔, 与南北朝 众 多文士都有 交游唱和 。关 于庾 信 交游的研 究, 只有 少数论 著和论 文有 所涉
及 。总体 来说 , 目前学界对庾信 交游的研 究还 不够充分 。在前人考辨的基础上 , 结合庾信 的生平、 创作情 况和相 关
的交 游唱 和 可 能 始 于此 时 。《 子 山 集 注》中有 许 庾
多 与徐 陵 唱 和 或 同题 的 诗 文 , 《 斋 》 《 和 山 如 山 、奉
倪瑶 的《 庾子 山年谱 》 、 廷灿 《 川 梁 庾子 山年谱
池》 《 日》 《 鸡》 《 自蓟 北 门行 》 《 、春 、斗 、出 、 鸳鸯 赋 》
节 、 军将 军 , 抚 右金 子光 禄大 夫 、 大都 督 , 又进 封为 后
车骑 大将军 , 同三 司 , 仪 位望 通显 。他 与北朝 的众 多
传 》:初 , 宗 在 藩 , 好 文 章 士 , 肩 吾 与 东 海 徐 “ 太 雅 时 搞 、 郡 陆杲 、 吴 彭城 刘遵 、 孝仪 、 刘 仪弟 孝 威 , 同被 赏 接 。及 居 东宫 , 开文 德 省 , 学士 。肩 吾 子 信 、 又 置 搞
史料记载 , 对庾信作品 中出现的颇有争议 的 “ 徐报使 ” 裴仪 同” 何仪 同” “ 、“ 、“ 、 薛文学” 等交游资料进 行详细的考 证 和 辨析 , 出较 为合 理 的 结论 , 能 进 一 步 理 清 庾信 与 徐 陵 、 政 、 妥 、 道 衡 的 交 游 情 况 , 准 确 地 解 读 庾 信 得 才 装 何 薛 更
的 内心世 界 和 文 学作 品 。 关键词 : 信 ; 庾 交游 ; 料 ; 辨 资 考 中 图 分 类号 : 0 .2 I 72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0 6 2 1 )0— 0 0— 3 17 20 (0 0 1 0 7 0
庾信诗歌作品考辨
意的南朝时期 。及读周明帝的《过旧宫 》诗 ,这种猜 想得到了证实 。其诗云 :“玉烛调秋气 , 金舆历旧 宫 。还如过白水 ,更似入新丰 。秋谭渍晚菊 ,寒井落 疏桐 。举杯延故老 ,今闻歌大风 。”这首诗对庾信的 模仿是很明显的 ,“白水 ”、“新丰 ”乃庾信常用之典 。 如其“白水良剑 ,罢朝而赠陈宠 ”[ 1 ]834 ;“风松云盖 , 白水山衣 ”[ 1 ]966 ;“上林柳腰细 , 新丰酒径多 。”[ 1 ]317 “秋谭渍晚菊 ,寒井落疏桐 ”两句与庾信《山斋 》:“圆 珠坠晚菊 ,细火落空槐 ”的句法 、用词极其相似 。如 果未读过庾信的原作 ,在创作上如此巧合是不太可 能的 ,可以 断 定 周 明 帝 应 读 过 庾 信 的 前 一 首《山 斋 》。而庾信南朝时的作品毁于战火 ,滕王未能见 到 ,谓其“一字无遗 ”,那么明帝读到其前期作品的 可能性也很小 ,可以据此断定庾信的前一首《山斋 》 应创作于入北之后 。且作者入北后失意的处境与诗 中流露出来的凄惨悲凉之情也是相吻合的 。清水凯 夫根据简文帝 、徐陵的同体之作 ,认定《山斋 》作于 南朝时期 [ 5 ]275 ,没有对两首《山斋 》作仔细的考辨 , 实误 。
2 《忽见槟榔 》
《庾子山集注 》有《忽见槟榔 》一诗 。关于它的 创作时间 ,清水凯夫认为根据庾肩吾同类之作《谢 赉槟榔启 》、《谢东宫赉槟榔启 》,可断定此诗作于南 朝时期 [ 5 ]276 。实际上 ,清水凯夫对这首诗并没有深 入地研读 ,诗云 :“绿房千子熟 ,紫穗百花开 。莫言 行万里 ,曾经相识来 。”槟榔是我国南方的水果 ,原 产地在海南 。在古代 ,只有贵族统治者才有可能享 用到这种少见的水果 。根据诗意 ,作者行经万里 ,他 乡偶遇槟榔 。槟榔远离故土 ,移植他乡 ,成为异地根 株 ,恰与庾信自身的遭际相似 ,故有他乡遇故知的喜 悦之情 ,因作是诗 。知此诗当为庾信远离故土 ,在北 朝时的创作 。庾肩吾的两篇谢启正好落实了庾信的 “曾经相识来 ”的含义 。
试论章学诚对庾信诗的“误读”
所忽 略 ,而神 解精 识 ,乃 能窥及 前人所 未 到处 。初 亦见祖 父评 训诂 ,不究 古人 立 言宗
到启 发 的一 段文 字 ,讲 他赞 同其 父对 吴注 《 开 府集 》 中 《 酒 庾 对 歌 》一 诗的注 释 表示 不满 的 做法 ,在 理解 诗 歌上 持与 其 父相 同 的 观点 , 我们 也从 中看 到 章的这 种 理解 活动 也 体现 出他 自己偏 重义 理之 发挥 的 学术 路数 。其 治 学精 神对 后学 影 响深远 ,但他 对庾 诗 的理 解 却是值 得 商榷 的 ,其对 诗 歌的 理解 是基 于 自己治 学方 法而
旨。犹 记二 十 岁 时,购 得吴 注 《 开府 集 》 ,有 “ 水 望桃 花 ” 庾 春 句 ,吴注 引 《 月令 》章 句云 : “ 月桃 花水 下 。” 父 亲抹去 其 注 三 而评 于下 日 : “ 望桃 花 于春 水之 中,神 思何 其绵 邈 !” 吾彼 时便 觉有 会 ,回视 吴 注 ,意 味 索 然 矣 。 自后 观 书 ,遂 能 别 出意 见 , 不 为 训 诂 牢笼 , 虽时 有 卤莽之 弊 , 而 古人 大 体 ,乃 实 有所 窥 。 (《 史通义 新编新 注 》第89 ) 文 1页 按照 章学 诚父 亲 的解释 ,把那 一 句诗 理解 为 “ 桃花 于春 水 望 之 中, 思何 其绵 邈 ! 神 ”确 实 是很 有味 道 , “ ”字动 词用 , “ 望 桃 花 于春 水 之 中 ”为 ~ 状态 。便 好 似 这 样 一 幅 生动 情昧 悠 长 的图 景 :诗人 站在 水边 ,望到 春水 桃花 之 景致 遂 生感慨 ,神情 悠远 。 依此 理解 , 当为 写实 。 同时这 两句 中的字 词 也便有 了着 落 了 。晋 陆机 《 文赋 》 : “ 函绵邈 于 尺素 ,吐滂 沛 乎寸 心 。 ”清 ・ 廷 陈 焯 《 白雨 斋词 话 》卷二 : “ 田 以 《 水 》一 词得 名 ,用冠 词 集 玉 春 之 首 。此词 深 情绵 邈 ,意余 于 言 , 自是 佳作 。”近 人刘 师培 《 论 近 世文 学之 变迁 》 : “ 以文 词著 者 ,则 阳湖 张 氏 、长 洲宋 氏, 其 均 工绵 邈之 文 ,其 音则 哀而 多 思 ,其词 则丽 而 能则 。”从 古人 的 这 些文 句 中可 以将 “ 绵邈 ”可大 致 理解 为神 情 、情 思含 意悠 远 , 情 意深长 之状 。章 父大概 是基 于此 而 作 出他 那样 的理 解 的。 ‘ 庾 信 这 首 诗 叫 《 酒 歌 》 ,全 诗 为 : “ 水 望 桃 花 ,春 洲 对 春 藉 芳杜 。琴 从绿 珠借 ,酒就 文君 取 。牵 马 向渭桥 , 日落 山头 脯 。 山简接 篱倒 ,王 戎如 意舞 。筝 呜金 谷园 ,笛 韵平 阳 坞 。人 生 一 百
南朝诗人庾信
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的家国之思杜甫有一组诗叫《咏怀古迹》,其中第一首写的是南北朝的大文学家庾信: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信字子山,出身于一个“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书香家庭,父亲叫庾肩吾,是当时著名的文人。
他从小就特别聪明,喜欢读书,所以成名很早。
南梁大通元年(527年),年仅十五岁的庾信就成为了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
萧统去世后,萧纲被立为太子,萧纲也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一大群文人学士。
庾信父子和徐陵父子同时受到了太子的礼遇。
庾信和徐陵都年轻而有才华,他们所写的宫体诗,被人们称为“徐庾体”。
当时的文士,都竞相模仿他们的作品。
所以每当他们写成一篇文章,都会被人们传诵。
但这些宫体诗,风格浮靡艳丽,题材范围狭窄,成就并不高。
这一段日子是庾信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他无忧无虑,沉浸在风花雪月和醇酒美人之中,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马蹄和刀剑打破了生活的平静。
太清二年(548年),东魏降将侯景率军反叛。
腐朽的南梁军队不堪一击,叛军势如破竹,直逼都城。
危急之下,太子萧纲派庾信率领宫中文武官员千余人去抵抗叛军。
只会吟风弄月的庾信哪里懂得打仗,他看见侯景赶到时,匆忙领兵逃走。
很快台城就失陷了,庾信见势不妙,就逃到了江陵投奔湘东王萧绎。
后来萧绎即位,就是梁元帝。
承圣三年(554年)四月,庾信奉命出使西魏。
他刚到长安,西魏大军就攻克江陵,杀死了萧绎。
西魏的权贵也听过庾信的名字,仰慕他的才华,就把他扣留了下来。
庾信被迫留在长安为官,听到江陵城破,元帝已死的消息后,他悲痛不已,写下了组诗《拟咏怀》中的第十一首: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经历了两次国家破亡,且身陷异乡之后,庾信的诗歌由以前的轻艳浮荡变得苍劲悲凉了许多。
庾信在唐代诗坛的接受
意输 赅入 的你
诗
接 坛 阐 的
述正 观文 点,
受 对 文
字 是
您 思 想 的 提 炼 ,
庾汇 报 人
信:
XX
请
的
壹
目 录 标 题
肆
庾唐
接受 信风格
代 诗 坛
的对
贰
庾唐 信代 的诗 认坛 知对
伍
庾唐
接 受
信 地 位
代 诗 坛
的对
叁
庾唐
接 受
信代 作诗 品坛
的对
陆
原庾唐 因信代 与接诗 影受坛 响的对
唐代诗人对庾信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借鉴,对他的诗歌风格和技巧进行了继承 和发展。
庾信的作品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和技巧成为了唐代诗 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唐代诗人对庾信的作品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使得他的作品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 流传和影响。
品对唐
第 三
的庾代 章
接信诗
受作坛
与受对唐
第 六
影的庾代 章
响原信诗
因接坛
唐代诗坛对庾信接受的原 因分析
庾信文学成就:庾信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
唐代文学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诗人们对前代文学的借鉴 和吸收非常重视。
庾信诗歌特点:庾信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抒情性、叙事性、哲 理性等,这些特点对唐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庾信的诗歌作品在 唐代文学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被视为 经典之作
唐代诗坛对庾信与其他文 学家的比较与评价
庾信与李白的比 较:庾信被誉为 “诗仙”,李白 被誉为“诗圣”, 两人都是唐代诗
庾信《奉和山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庾信《奉和山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庾信乐宫多暇豫,望苑暂迴舆。
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
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
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
这是庾信奉和梁简文帝《山池》所作的一首诗。
庾信生于世代书香之家,少而聪敏,“妙善文词”,早年受当时时代风尚影响,注重音律词藻,推崇华美绮艳,与父庾肩吾以及徐摛、徐陵父子同为皇太子萧纲的抄撰学士、彼此唱和往来,创风靡一时的“徐庾体”。
与其他人相比,庾信这一时期的创作,虽也流丽精致,题材狭窄,但趣味自然悠远,颇多清新之气,历受人们的好评。
这首《奉和山池》,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
诗开头四句,首先描绘了一幅欢快的宫廷游乐图。
“乐宫多暇豫”,宣叙出悠闲逸乐的情调;“望苑暂迴舆”,颇有“停车坐爱枫林晚”之意趣。
写抒情主人公被山池的秀美景色所吸引,不由回车瞻望,留连不前。
短短两句,就把山池的魅力借悠然自得的欣赏品味烘托出来。
接着,三四句抒写在山池中尽情游览的情景:“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人们时而乘木舟在水浪中腾跃,时而驱快车在大道上奔弛,好不畅快淋漓!山池的景物,随着人们情绪的激荡仿沸也跳动起来,全诗的动感节奏达到高潮。
骤然,后六句一转,以黄昏的景物描写,衬托出一种静谧、宁寂的美:“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桂亭悄然枝头的花朵,桐门疏密相间的枝叶,表现出诗人久久凝望山池景色时,油然而升的恬适和舒畅。
“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晚风徐徐吹动荷花、惊动了在池水中沐浴的禽鸟;夕阳在桥旁投下水影,引来了一行行游鱼。
远处,金黄色的余晖、映照出萦绕群峰的山岗,一片片白云掠过,带来点点清凉的雨滴……这真是一幅清新淡远的图画,它野香扑鼻,沁人心脾,读之令人疏沦五藏、澡雪精神。
尤其“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两句简直可以和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相媲美,被后人称之为“此等六期人出色句,恐盛唐诸公亦不易仿佛也。
”中国诗歌美学家司空图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情性所至,妙不自寻。
“庾台寺”及庾信是否信佛考辨
敬德改寺名之事,当为传说,既无以为考,亦不足征信。 三 我们再看庾信出生至15岁这一段。 (清)倪璠撰《庾代世系图》云"信之八世祖","南阳新野人。从晋元帝过江,官至 散骑常侍,领大著作,封遂昌县侯。因家於南郡江陵。"《哀江南赋》云"彼凌云建国,始 播於吾祖。分南阳而赐田,裂东岳而胙土。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末两句云, 庾滔在江陵建造宅第,宅基为宋玉故居。"临江府"指楚怀王柱国共敖的府第,共敖被项羽 立为临江王,都江陵。庾季才和庾信同八世祖滔,是族兄弟。《北史·庾季才传》云: "八世祖滔,随晋元帝过江,官至散骑常侍,封遂昌侯。徙居南郡江陵。"[5](P2947)《南 史·列传》曰:"庾易,字幼简,新野人也,徙居江陵。" [4](P10)庾易是庾信的祖父。 庾肩吾是庾信的父亲。"庾肩吾字子慎。八岁能赋诗,特为兄於陵所友爱。肩吾常随府。 历王府中郎,云麾参军,并兼记室参军。大中通三年,王为皇太子,兼东通事舍人。...... 俄以本官领荆州大中正。"[6](P1246)庾信在《哀江南赋》中称誉其父,"文词高于甲观, 楷模盛于漳滨。"漳滨,即指漳水之滨江陵。清代倪璠认为庾氏"自滔徒居江陵即是宋玉旧 宅,非信始居也。"[4](P106) 上述材料表明,庾家从八世祖滔始至父肩吾及其本人,在庾信仕北以前,世代居家江 陵。其父辈在荆州江陵几度为官。江陵"庾信宅"距枝江县百里洲"庾台寺"约百里之遥,在 庾信15岁以前,尚未成人离乡万里建庾台寺既不大可能,也找不出任何依据。庾信出生在 一个"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世族家庭,其父辈兄弟3个都有文名,大伯庾於陵, "清警博学,有才思";二伯黔娄"少好学,多所讲诵。性至孝,不会失色于人。"[6] (P1246)其父诗文"辞采甚美",乃当时著名诗人。可见,他的父辈都是奉儒的,似不可能 支持他奉佛。 庾信本人亦精于儒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妙擅文词,尤工诗赋。" [5](P2793) 谈佛不等于信佛,虽然其后期诗赋碑铭用了一些佛家典故,但这在佛教盛行 的社会,口说笔用,是极为常见之事。在文坛与他齐名的好友徐陵痴迷于佛是在入仕之 后,且于史有载,而地方史志传言庾信"讲经"则于史无据。 顺便交代一下:笔者倒为乾隆五年版《枝江县志》"陆法和讲经台"之说找到一点依 据。唐·李延寿《北史·列传》云,陆法和"隐于江陵百里州,衣食居处,一与戒行沙门 同。"又云:"梁元帝以法和为都督,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法和始於百里洲,造寿王 寺,既架佛殿,更截梁柱,曰:'后四十许年,佛法当遭雷雹,此寺幽僻,可以免难。'及 魏平荆州,宫室焚烬,总管欲发取寿王佛殿,嫌其材短,乃停。后周氏灭佛法,此寺隔在 陈境,故不及难。"[5](p2941-2944)乾隆十八年(1753),由"知枝江县事安恒、熏沭"二人 撰写、置于清修寺内的碑刻《讲经台记》云:"则庾台之山,实祖龙焉,为萧梁庾信之别 墅。北数十步,则陆法和之讲经台,更隆起,若元首。"此说与《北史》所记陆法和于百 里洲造寺事迹相合,同时又与乾隆五年县志之说同调,且更详实。据此,笔者认为"庾台 "不是庾信讲经说法之处,极有可能是其别墅。 另,庾亮在武昌有"庾楼",陆法和在百里洲有"说法之处"、"讲经台"。于是笔者疑其 初说者当是将"庾楼" [3](p1924)误为"庾台",将 "讲经台"事主陆法和误为庾信,移花接 木,后人均未曾深考,则以讹传讹。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枝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枝江县志[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出版社, 1990. [2] 吴海林,李延沛. 中国历史人物辞典[Z]。 哈尔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3](唐)房玄龄. 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 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 附庾子山年谱.注释庾集题辞)[M].北京:中华书 局,1980.
北周庾信资料_庾信代表作
北周庾信资料_庾信代表作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
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
庾信代表作有《庾开府集》。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北周庾信资料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北周庾信资料北周庾信,子子山,生卒年(513——581年),南阳新野人(今河南新野)。
他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家室也算显赫,父亲庾肩吾曾是当时的大官更是有名的文学家。
北周庾信祖籍是南方人,后人称他为北周庾信是因为在他的后半生一直在北方生活,并被北方帝王所青睐。
这也实属无奈,他一心想回故土,可是北周帝王都很喜好他的文采不肯放其回去,最后只能客死他乡。
庾信从小就喜好文学,也天生聪慧,勤奋好学。
十五岁时入宫为太子萧统所在的东宫讲读,后来萧统去世,十九岁的他又担任东宫抄纂博士,父子两人同时为东宫效力。
庾信与徐陵都才华横溢,文采出众被世人称之为“徐庾体”。
后来由于侯景之乱,被迫逃至江陵,辅佐梁元帝。
在承圣三年时,受梁元帝所派出使西魏,在此期间西魏攻破江陵,庾信被迫留在长安,从此以后他的一生都在北方度过。
由于庾信文采出众,又早已名声大作,北方的帝王将相都很钦佩他。
当时的帝王都喜好文学,而他的文采又都很出色,所以北方帝王对他很是重用,而且加官进爵,不比在南方时的待遇差。
在陈朝与北周互通友好之时,曾提出要寄居他乡的南方人士重回故土,但是北周武帝只放还了王克、殷不害等人,而将庾信、王褒继续留任北方,而且把庾信征调为司宗中大夫。
虽然虽然庾信一生显贵,但是也常念故乡,然而时局如此他最终还是没能回到故乡,最后客死他乡。
庾信代表作庾信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写过很多诗词歌赋,而且庾信代表作也有很多。
在了解其作品之前,我们应该先谈谈其人,庾信是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入宫给太子讲读,到了十九岁就开始担任东宫抄写博士,当时他和他的父亲均在东宫,其受到的恩宠是无人能及的,好景不长,就在台城失陷以后,庾信逃往江陵,被湘东王封为御史中丞。
到了承圣三年,庾信出使西魏,自此以后,庾信也被留在了长安。
庾信是哪个朝代的
庾信是哪个朝代的庾信是哪个朝代的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
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
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
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
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
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
后奉命出使西魏,因梁为西魏所灭,遂留居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北周代魏后,更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
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
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
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追赠原职,并加荆、淮二州刺史。
有《庾子山集》传世,明人张溥辑有《庾开府集》。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
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主要成就文学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在梁朝,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
羁留北朝后,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
前期庾信在南朝度过的前期生活,正逢梁代立国最为安定的阶段,他的《哀江南赋》中描述为“五十年中,江表无事”。
他前期的诗文,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
他在梁时的作品,特别是19岁至36岁在东宫任职期间的诗赋,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基本上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
如《和咏舞》、《奉和初秋》、《鸳鸯赋》等题,属于萧纲率领周围文人同题共作的篇章。
庾信的诗集锦10首
庾信的诗集锦10首庾信兼善众体,在诗、赋、文等方面都取得相当高的成就,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
当时曾有“徐庾体”之说,时人将徐陵与其并列。
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
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庾信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周五声调曲·征调曲·二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淳风布政常无欲。
至道防人能变俗。
求仁义急于水火。
用礼让多于菽粟。
屈轶无佞人可指。
獬豸无繁刑可触。
王道荡荡用无为。
天下四人谁不足。
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二首·其一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铜梁影棠树,石镜写褰帷。
两江如渍锦,双峰似画眉。
穿荷低晚盖,衰柳挂残丝。
风流盛儒雅,泉涌富文词。
无因同子淑,暂得侍临淄。
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二首·其二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寂寞岁阴穷,苍茫云貌同。
鹤毛飘乱雪,车毂转飞蓬。
雁归知向暖,鸟巢解背风。
寒沙两岸白,猎火一山红。
愿想悬鹑弊,时嗟陋巷空。
和李司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纯阳实久亢,云汉乃昭回。
临河沈璧玉,夹道画龙媒。
离光初绕电,震气始乘雷。
海童还碣石,神女向阳台。
云逐鱼鳞起,渠随龙骨开。
崩沙杂水去,卧树拥槎来。
嘉苗双合颖,熟稻再含胎。
属此欣膏露,逢君摛掞才。
愧乏琼将玖,无酬美且偲。
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其十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千寻木兰馆,百尺芙蓉堂。
落日低莲井,行云碍芰梁。
流水桃花色,春洲杜若香。
就阶犹不进,催来上伎床。
见游春人诗·长安有狭斜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长安有狭斜。
金穴盛豪华。
连杯劝上马。
乱菓掷行车。
深红莲子艳。
细锦凤凰花。
那能学噀酒。
无处似栾巴。
赠别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藏啼留送别。
拭泪强相参。
谁言畜衫袖。
长代手中浛。
奉和平邺应诏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天策引神兵。
风飞扫邺城。
阵云千里散。
黄河一代清。
周五声调曲·商调曲·四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风力是举。
庾信是个怎样的人历史上对庾信的评价
庾信是个怎样的人历史上对庾信的评价庾信庾信曾任右卫将军、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封爵义城县侯,在侯景之乱后逃往江陵,之后羁留北朝,思念故国,却不得回到南方,尽管深受礼遇却无法忘记家乡,于581年老死北方。
庾信是个怎样的人>庾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
在鲍照之后的齐、梁、陈三朝和北朝,没有一个人能和他相比。
当时曾有“徐庾体”之说,时人将徐陵与其并列,其实徐陵成就在其之下。
庾信兼善众体、诗赋,文都取得相当高的成就,它是中国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赋在中国赋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同于前人骚赋,也不同于后人的律赋。
他将两汉以散文入赋变为以骈文入赋,使赋更具有形式美,将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同时,庾信还开唐人以诗入赋的先河,唐代王勃、骆宾王的骈作皆受其影响。
六朝骈文盛极,而庾信可谓集大成者。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
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历史上对庾信的评价>宇文护:庾信南人羁士,至孝天然,居丧过礼,殆将灭性,寡人一见,遂不忍看。
>李延寿:①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
简文(萧纲)、湘东(萧绎)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
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也。
②王褒、庾信、颜之推、虞世基、柳抃、许善心、明克让、刘臻、王贞、虞绰、王胄等,并极南土誉望,又加之以才名,其为贵显,固其宜也。
>张说:兰成追宋玉,旧宅偶词人。
笔涌江山气,文骄云雨神。
>杜甫:①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②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③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黄庭坚:谢康乐庾义城之诗,于炉锤之功不遗力也。
然陶彭泽之墙数仞,谢庾未能窥者,盖二子有意于俗人赞毁其工拙,渊明直寄焉耳。
>杨慎: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北史 庾信传》原文及翻译
《北史·庾信传》原文及翻译北史原文: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客止颓然,有过人者。
父肩吾,梁武帝时,为粱太子中庶子,掌管记。
东海徐摛为右卫率。
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
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
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
及景至,信以众先退。
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
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
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
出为弘农郡守。
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
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
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寻征为司宗中大夫。
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
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多相托焉。
唯王褒颇与信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大象初,以疾去职。
隋开皇元年,卒。
有文集二十卷。
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文苑传》)译文: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
祖父庾易,父亲庾肩吾,都在《南史》中有传记。
庾信年幼时就才识卓越,聪慧无比,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高大健壮,动静举止都很恭顺,有过人之处.父亲庾肩吾,是太子的侍从,做掌管书记的文职。
东海人徐摛为太子东宫的护卫军。
徐摛的儿子徐陵和庾信都是太子的抄撰学士.父子都侍奉东宫,出入宫中,恩宠没有人能跟他们同样多。
文章文辞华美绮丽,因此被当时文坛称为徐庾体。
庾信的名词解释
庾信的名词解释庾信(558年-618年),字聖千,世称庾子山,是中国南朝的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在文学创作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并且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有不俗的成就。
庾信的名词解释,既可以从他的文学作品中探索,也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中解析。
庾信的文学作品以诗歌和赋文为主,代表作品有《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咏史·风华绝代三般在》等。
他的诗歌以豪放而雄浑的风格为特点,表达了他对壮丽自然、人生哲理和爱国情怀的独特感悟。
庾信对诗歌的贡献在于打破了以律诗为主流的传统,推动了乐府诗的发展,并在唐代乐府诗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庾信的赋文也是他的创作重点之一,他的赋文以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思想感情为主题,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和感官的艺术表达,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庾信的赋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文人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除了文学创作,庾信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有出众的才能。
他曾担任过官职,多次参与国家政务,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他以清廉的政治风格和治国理政的智慧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庾信在军事方面也表现出色,他曾领导军队征战四方,在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庾信的书法技艺也是他的非凡之处,他精通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多种字体,驰骋于书法艺术的巅峰。
他的书法作品笔力雄健有力,字迹流畅自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庾信的书法风格影响了后世书法家,并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庾信是中国南朝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
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贡献和影响广泛而深远,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局限,开创了新的文学风格。
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也为国家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他的书法作品精彩绝伦,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宝贵遗产。
庾信的名词解释不仅仅限于对他的个人生平理解,更是对中国文化传统和艺术发展的重要解读。
他的作品和思想一直在激励着后人,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庾信辞赋历代批评研究
庾信辞赋历代批评研究
庾信(4世纪-5世纪),字子山,是晋朝末年至南朝宋时期的
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辞赋作品是他最著名的文学成就之一,被称
为“庾体”,具有豪放奔放、形象生动和气势磅礴的特点。
庾信的
辞赋作品在当时非常受欢迎,成为南朝文学的代表之一。
然而,他
的文学风格也引起了一些批评和争议。
庾信的辞赋作品在历代文论中被广泛讨论和批评。
唐代文学家
韩愈认为庾信的辞赋太过华丽、虚浮,缺乏实际的内容和感悟;而
唐代文学家刘勰则认为庾信的辞赋语言精炼优美,富有情感,能够
唤起读者的共鸣。
宋代文学家苏轼则对庾信的文学风格表示赞赏,
并将其与楚辞、唐诗、宋词一起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奇迹”。
在现代研究中,学者们对庾信的辞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
分析。
一些学者认为,庾信的辞赋描写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
冲突,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庾
信的辞赋在内容和形式上过于夸张,不够真实,缺乏历史价值。
总之,庾信的辞赋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一
直受到诸多文学评论家和学者的研究和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庾台寺"及庾信是否信佛考辨
杨尚梅
(宜昌教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300)
[摘要] 《荆州府志》和新、旧《枝江县志》所记 "庾台寺"乃庾信讲经之处,当因清
人张冠李戴,将庾亮"庾楼"误为"庾台",并将 "讲经台" 事主由陆法和误记为庾信;若有
"庾台"极有可பைடு நூலகம்为庾信别墅;庾信未曾信佛。
[关键词] 庾台寺;庾信;佛教
[中图分类号] K81.82
[文献标识码] A
枝江县百里洲有一处名为"庾台寺"的古迹,因关涉南北朝文学家庾信与佛教的关系, 而引起笔者极大的探究兴趣。庾信和佛教关系如何,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一件悬案,如汤用 彤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云:"王褒,庾信均自江陵入蜀('蜀'字应为'北'字之 误--笔者注),二人均有关于佛教文字,但其信仰与否不详"。1990年10月,中国城市经 济社会出版社出版的《枝江县志》(以下简称"新《志》")说:"刘巷有两处古迹。一是 今法庭处的清修寺,建于梁武帝三十八年(539年),当时名将兼诗人庾信弃官为僧,同 其弟庾亮讲经于此,名'讲经台',唐李世民即位(627年)鄂国公胡敬德更名曰'庾台寺 '。"[1](P53)寺院乃信佛者修行悟道之所。如新"志"所记,庾信与佛教关系的悬案似乎已 有答案,果真如此么? 一 新《志》所记"庾台寺"(亦即"清修寺")就在笔者家乡村头土台山上。寺院小巧,矗 立山巅,俯视平川,可谓孤山独秀。1957年前后,寺空门敞,笔者儿时常在寺院内外玩 耍。后因年久失修,多处坍危,于1990年拆除。2003年4月,笔者偕乡人张贤红一同前往查 考,发现原"清修寺"遗址与今抗洪广场毗邻。遗址处,仅存后殿东墙残壁半堵,原寺后的 一片古树尚存3株。在菜畦菽丛的瓦砾堆中,有一块石碑。回忆原寺院格局,确认此碑当 是置于前殿与后殿之间的那块。清除瓦砾,掘土两尺多,才得见石碑全貌。此碑立于乾隆 十八年,刻有800字的《讲经台记》,比所见的历代县志有关"清修寺"的记载都要详细。 阅碑文可知,新《志》所记的"清修寺"是由清人依庾台遗址重修、扩建而成。重修于清顺 治十三年(1656年)。碑刻《讲经台记》云:"今此台也,崭然独存。国初移署刘巷,前 令李公花白率里人沿台构,建亭,供奉准提大士。曲公允斌又率里人鼎建大殿,更庄严。 "在康熙九年周廷桂主修的《枝江县志·艺文志·山水记》中有"今建清修寺于上"之语。 可见,清修寺是清代在所谓"庾台寺"遗址上修建之寺。至于"庾台寺"是"台"是"寺",若为 寺,又是否为庾信"讲经之处",都须考辨。 新《志》云庾信"同其弟庾亮讲经于此",错误明显。庾亮(289-340),东晋大臣,颖川 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庾氏是西晋末南迁大族之一[2](P121)。《晋书》曰:"庾亮, 晋衮弟子","字元规,明穆皇后之兄也。父琛,在外戚传" 。"年十六,东海王越辟为 掾,不就,随父在会稽,嶷然自守,时人皆惮其方俨,莫敢造之" 。"陶侃薨,迁亮都督 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开府仪同 三司,假节。亮固让开府,乃迁镇武昌。"[3](P1921)"咸亮六年薨,赠太尉","太尉亮乃 信远祖之族。" [4](P50)庾亮为庾信同族远祖,且在庾亮辞世173年后,庾信方才出生。 新《志》共记述120年间枝江一方之事,上限为清同治五年(1886),下至1985年。
敬德改寺名之事,当为传说,既无以为考,亦不足征信。 三 我们再看庾信出生至15岁这一段。 (清)倪璠撰《庾代世系图》云"信之八世祖","南阳新野人。从晋元帝过江,官至 散骑常侍,领大著作,封遂昌县侯。因家於南郡江陵。"《哀江南赋》云"彼凌云建国,始 播於吾祖。分南阳而赐田,裂东岳而胙土。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末两句云, 庾滔在江陵建造宅第,宅基为宋玉故居。"临江府"指楚怀王柱国共敖的府第,共敖被项羽 立为临江王,都江陵。庾季才和庾信同八世祖滔,是族兄弟。《北史·庾季才传》云: "八世祖滔,随晋元帝过江,官至散骑常侍,封遂昌侯。徙居南郡江陵。"[5](P2947)《南 史·列传》曰:"庾易,字幼简,新野人也,徙居江陵。" [4](P10)庾易是庾信的祖父。 庾肩吾是庾信的父亲。"庾肩吾字子慎。八岁能赋诗,特为兄於陵所友爱。肩吾常随府。 历王府中郎,云麾参军,并兼记室参军。大中通三年,王为皇太子,兼东通事舍人。...... 俄以本官领荆州大中正。"[6](P1246)庾信在《哀江南赋》中称誉其父,"文词高于甲观, 楷模盛于漳滨。"漳滨,即指漳水之滨江陵。清代倪璠认为庾氏"自滔徒居江陵即是宋玉旧 宅,非信始居也。"[4](P106) 上述材料表明,庾家从八世祖滔始至父肩吾及其本人,在庾信仕北以前,世代居家江 陵。其父辈在荆州江陵几度为官。江陵"庾信宅"距枝江县百里洲"庾台寺"约百里之遥,在 庾信15岁以前,尚未成人离乡万里建庾台寺既不大可能,也找不出任何依据。庾信出生在 一个"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世族家庭,其父辈兄弟3个都有文名,大伯庾於陵, "清警博学,有才思";二伯黔娄"少好学,多所讲诵。性至孝,不会失色于人。"[6] (P1246)其父诗文"辞采甚美",乃当时著名诗人。可见,他的父辈都是奉儒的,似不可能 支持他奉佛。 庾信本人亦精于儒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妙擅文词,尤工诗赋。" [5](P2793) 谈佛不等于信佛,虽然其后期诗赋碑铭用了一些佛家典故,但这在佛教盛行 的社会,口说笔用,是极为常见之事。在文坛与他齐名的好友徐陵痴迷于佛是在入仕之 后,且于史有载,而地方史志传言庾信"讲经"则于史无据。 顺便交代一下:笔者倒为乾隆五年版《枝江县志》"陆法和讲经台"之说找到一点依 据。唐·李延寿《北史·列传》云,陆法和"隐于江陵百里州,衣食居处,一与戒行沙门 同。"又云:"梁元帝以法和为都督,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法和始於百里洲,造寿王 寺,既架佛殿,更截梁柱,曰:'后四十许年,佛法当遭雷雹,此寺幽僻,可以免难。'及 魏平荆州,宫室焚烬,总管欲发取寿王佛殿,嫌其材短,乃停。后周氏灭佛法,此寺隔在 陈境,故不及难。"[5](p2941-2944)乾隆十八年(1753),由"知枝江县事安恒、熏沭"二人 撰写、置于清修寺内的碑刻《讲经台记》云:"则庾台之山,实祖龙焉,为萧梁庾信之别 墅。北数十步,则陆法和之讲经台,更隆起,若元首。"此说与《北史》所记陆法和于百 里洲造寺事迹相合,同时又与乾隆五年县志之说同调,且更详实。据此,笔者认为"庾台 "不是庾信讲经说法之处,极有可能是其别墅。 另,庾亮在武昌有"庾楼",陆法和在百里洲有"说法之处"、"讲经台"。于是笔者疑其 初说者当是将"庾楼" [3](p1924)误为"庾台",将 "讲经台"事主陆法和误为庾信,移花接 木,后人均未曾深考,则以讹传讹。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枝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枝江县志[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出版社, 1990. [2] 吴海林,李延沛. 中国历史人物辞典[Z]。 哈尔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3](唐)房玄龄. 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 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 附庾子山年谱.注释庾集题辞)[M].北京:中华书 局,1980.
《年谱》(清·倪璠《庾子山年谱》,下同)云:"大通元年 丁未","信时年十有五 岁,侍梁昭明太子东宫讲读。"梁"中大通三年 辛亥",即公元531年,庾信19岁。这一年 他与徐陵"并为抄撰学士,文并绮艳,世说'徐庾体'时,信为湘东国常侍,转安南府参军" [4](P14) 。《年谱》还记载,"大同三年"至"大同七年",每年东魏都派散骑常侍这类官 员来聘请庾信讲学。即庾信从公元537年至公元541年不但仍然为官,还频繁出使东魏。 《年谱》又云,"大宝二年辛未",即公元551年,庾信39岁时,从建邺回到江陵。据李延 寿撰《北史·庾信传》:"台城(笔者注:指晋建康宫城)陷后,信奔江陵。"途中,庾遇 侯景叛军袭郢之兵。《哀江南赋》中有"吹落叶之偏舟,飘长风于上游。彼锯牙而钩爪, 又循江而习流"语句印证。《年谱》云,王僧辩平郢,信至郢州(笔者注,今武汉),奔 江陵当在七月后,元帝承制时也。信至江陵,居城北三里宋玉旧宅。《诸宫故事》曰: "庾信因侯景乱,自建康遁归江陵,居宋玉之宅。宅在城北三里。" [4](P106)"诸宫:在 湖北江陵县内",孔颖达"以为诸宫为郢都之南。" [7](P908)《年谱》云:"时信父肩吾亦 奔江陵,历江州刺史,领羲阳太守,封武康县侯卒。""时信适奔江陵,始一见父,遂尔遭 丧。""承圣元年十一月,帝即位时,已近小祥,袭父爵为武康县侯。"这些事迹,有许多 赋句参证,限于篇幅,不引。可见,庾信39岁时,即侯景之乱发生,建邺陷落后,才不得 不从建邺出发西行,经江夏、郢州、巴陵到江陵。庾信返回江陵的第二年,即承圣元年, 梁元帝(萧绎)即位。《年谱》云"信转右卫将军......加散骑侍郎。"读《滕王逌原序 》"昔在扬都,有集十四卷,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及到江陵又有三卷,即重遭军火, 一字无遗" [4](P66)。各种文献资料均表明,庾信15岁到42岁之间,他一直在萧梁为官, 于建邺一带生活24年,返回故乡江陵生活3年。这27年间,庾信无弃官为僧和到庾台讲经 之事。新《志》"庾信弃官为僧之说",与事实不符。 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庾信42岁。这一年,萧梁因疆界与东魏发生矛盾,魏伐 兵占襄阳,陷江陵,元帝被戕。在江陵未陷之先,庾信因聘於东魏,已至长安,且被东魏 "囚于别馆" [4](P94),其后,有《哀江南赋》"提挈老幼,关河累年",《滕王逌原序 》有"携老入关","蒸蒸色养"之语,言他羁北[4](P65)。 《年谱》云,"信仕周,位望通 显,凡历二十八年,以寿终。"这就是说,庾信从梁元帝承圣三年入北之后直到去世,再 也未回江南(包括江陵)。"石头去矣,建邺何路可归?鹑首剪诸,江陵无家可寄!"[4] (P4) "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4](P232) 等语句均可参证:庾信从42岁直至69岁这一 时段,一直羁北,惟哀叹"魂兮归来",又岂有庾台讲经? 关于"庾台寺"的建造年代,重修《荆州府志》云"未详",这比新《志》稳妥。至于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