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庾信诗风转变的原因与价值文献综述
概述庾信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概述庾信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实用版)
目录
1.庾信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
2.庾信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3.庾信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正文
庾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本文将从庾信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主题和风格以及艺术成就和影响三个方面,概述庾信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一、庾信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
庾信生活在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年代。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受到了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庾信的诗歌创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二、庾信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庾信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包括山水田园、离别思念、咏史抒怀等。
他的诗歌风格以豪放、奔放著称,富有个性和激情。
同时,庾信的诗歌还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以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表达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和思考。
三、庾信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庾信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作品以其优美的诗句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庾信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南北朝文学的瑰宝,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庾信的诗歌创作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的代表,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少年绮艳句,中年老成诗——从庾信人生际遇分析其诗歌风格转变
以文采清高受人称赞,大伯庾黔 员。他在东宫文学集团诗文“新变”
娄以孝顺为世人称道,二伯父庾 的基础上,融入新的体会,做出
於陵位任冼马,举家都行仁义之 创新,不久便在当时的文坛上崭
则 兼 而 有 之, 既 承 袭 南 朝 文 学 的
于名教复圆矣”。
柔婉,又有北方文学的刚健浑厚。
济 孤 弱, 助 宗 族, 魏 晋 以 来
(扬州大学文学院) 庾信人生经历是他诗歌风格转变
纸 贵
44
的 主 要 原 因。 早 年 的 庾 信 深 受 家 学渊源的影响,对儒家学说颇有研 究, 他 从 小 就 受 到 忠 君 爱 国 思 想 的 熏 陶。 在 诗 歌 创 作 上, 他 主 张 诗歌的声韵格律,以宫体诗著称。 假 如 庾 信 一 直 生 活 在 太 平 盛 世, 那么他可能只是一个受祖上恩荫 的颇具才华的世家子弟或宫廷诗 人。 然 而 世 事 无 常, 梁 朝 五 十 年 无 战 事 的 繁 华 表 面 一 朝 破 碎, 庾 信 的 人 生 波 折 骤 起, 历 尽 沧 桑。 庾 信 深 受 梁 朝 皇 室 的 恩 遇, 梁 朝 却 被 西 魏 灭 掉, 这 对 他 来 说 不 仅 是 一 种 内 心 的 煎 熬, 还 是 精 神 上 的 痛 苦。 在 文 学 创 作 上, 庾 信 前 半 生 致 力 于 宫 体 诗 的 创 作, 在 诗 歌风格上洋溢着南朝文学的婉转 柔 媚; 后 半 生 融 合 北 朝 刚 健 浑 厚 的 文 学 风 格, 这 也 导 致 了 庾 信 前 后 诗 歌 创 作 风 格 的 转 变。 笔 者 主 要从庾信的四个人生阶段来分析 其诗歌风格的变化。
十分耽于世俗的快乐,禁不起物 的接受上,《杜子春》承袭了道 文采见证了一位文人在乱世之中
从文学地理学看庾信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
从文学地理学看庾信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
杨操;邱美琼
【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1)1
【摘要】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考察作家的创作风格,除了作家自身的性格特点、人生经历、社会环境等会对其诗歌风格产生必然的影响外,诗人创作时所处的地理
空间、区域气候特点等方面也会对诗人的创作题材和诗歌风格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庾信作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有着特殊的跨地域空间创作经历,庾信在南方这个
地域空间内诗歌创作风格表现为“绮丽轻靡”,由南入北后诗歌创作风格转变为“沉郁悲凉”,其诗歌创作风格呈现出极大的风格差异。
造成庾信诗歌创作风格转
变的诸多原因中,不可忽视地理环境对其诗歌创作风格转变产生的影响。
【总页数】6页(P1-6)
【作者】杨操;邱美琼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从女性形象看庾信作品风格之转变
2.从"唯美主义"到"爱国主义"——闻一多诗歌创作风格转变论
3.杜甫的秦陇行迹与丝绸之路题材诗歌创作——兼论文学地理学
在古代丝绸之路诗歌研究中的价值4.抒情风格的丧失与文学意味的贫弱——对当前诗歌创作中一种现象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十世纪以来庾信研究综论
第29卷 第4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9 No.4 2009年8月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 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Aug.2009二十世纪以来庾信研究综论3何世剑(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074)[摘 要]庾信研究是20世纪以来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从时间上来看,可以1949年、1978年为界分为较为明显的三期,经历了由承传新创到曲折演进再到深入拓展的嬗变历程。
从表征来看,庾信研究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几个热点:庾信年谱考订、作品系年校正和文集整理评介;以《哀江南赋》为焦点的庾信赋文研究及争鸣;以《拟咏怀诗》为核心的庾信诗歌研究及论争;以“文风”为主导的庾信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研究;庾信“人格”评价、文学史地位及影响史研究等。
[关键词]二十世纪以来;庾信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193(2009)0420032209 庾信是六朝文学之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同时,庾信也是文学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
不仅在古代有关他的人格、文品等学者们论争的焦点,而且进入20世纪以后他也一直是古代文学领域研究关注的热点。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自1901年初至2007年底,国内外共出版庾信研究专著14部,庾信诗文选译(有引言推介和整理评述)论著5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的研究论文378篇。
博士论文4篇,硕士论文18篇。
综论20世纪以来庾信研究概况,从时间上可大致分列较为明显的三期:第一阶段(1901年—1949年),承传新创期;第二阶段(1950年-1978年),曲折演进期;第三阶段(1979年-现在),深入拓展期。
并且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几个研究热点:庾信年谱考订、作品系年校正和文集整理评介;以《哀江南赋》为焦点的庾信赋文研究及争鸣;以《拟咏怀诗》为核心的庾信诗歌研究及论争;以“文风”为主导的庾信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研究;庾信“人格”评价、文学史地位及影响史研究等,本文拟循此梗枝作一鸟瞰式回顾,为论述清晰,大陆地区以外的庾信研究专列一节。
庾信由南入北的文学史意义
庾信由南入北的文学史意义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南京刘宋朝的重要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由南入北对于中国文学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庾信由南入北意味着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南北朝时期,北方与南方政权相互对抗,而庾信作为南方文人,选择北方举贤任能,展现了文人墨客不拘一格的风采。
他在北方长安举办文艺会演,与北方文人以及北方文化产生了深入的交流,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和碰撞,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风貌。
其次,庾信由南入北对于北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庾信不仅在政治上为北方政权策划谋划,还在文学上为北方文学注入了新的元素。
他的诗文作品风格独特,既有南方文学的柔美和细腻,又带有北方文化的豪放和奔放,为北方文学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为北方文学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庾信由南入北还体现了文人的忠诚和智慧。
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文人需要适应时局变化,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尊严。
庾信能够在南北交替之间保持忠诚和坚持,不仅展现了他的智慧和风度,还为后来的文人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庾信由南入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北方文学的发展,同时展现了文人的忠诚和智慧。
他的文学成就和文化贡献不仅影响了当时,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合庾信经历谈谈其诗歌特色与成就
结合庾信经历谈谈其诗歌特色与成就庾信字子山,是北周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自幼随父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因庾信与徐陵的文风相近,常被称为“徐庾体”。
(1)庾信诗歌的特色庾信的文学创作特色鲜明,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异于他人,大体来说,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其作品的主要特色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①前期作品多为宫体诗,轻艳流荡,富余辞采之美和“流连哀思”的审美趣味。
a.诗作多供君王消遣娱乐,内容轻浅单薄。
《和咏舞》、《奉和初秋》、《鸳鸯赋》等题就属于萧纲率领周围文人同题共作的篇章。
庾信在梁时的作品,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基本上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
b.打破陈规,开启了唐诗、律赋发展的道路。
《乌夜啼》七言八旬,声调铿锵,已基本符合律诗的平仄。
庾信在梁朝积累起来的文学经验,不仅进行美感形式上的经营,还加强了对于诗歌美感内容上的体认。
②后期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
a.感伤时变、魂牵故国。
《代人伤往》有诗句“正是古来歌舞处,今日看时无地行”,沉醉于50年太平景象的梁朝政权,因侯景之乱而濒于破碎。
梁元帝试图在江陵复振,却很快毁于西魏。
庾信以使臣身份出使长安,因江陵陷落而不得南归,历仕西魏及北周,庾信遭逢亡国之变,内心受到巨大震撼。
这种沧桑之感,使他更深刻地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之情,风格转为苍劲悲凉,充满深切的情感,艺术上也更为成熟。
他在抒发个人的亡国之痛时,也能以悲悯的笔触,反映人民的苦难,并归咎于当权者内部的倾轧与荒嬉。
久居北方的庾信渴望南归,魂牵梦绕予故国山河。
b.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拟咏怀》“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虽然北迁之后得到了高官后位,但此时的庾信内心仍旧感到无限的悲凉,这种情形无异于“质子”,他的羁旅之恨与忧生之嗟是交织在一起的,他感慨于个人生存的软弱,借由诗作表达自己仕北的隐恨与南归的渴望,因此后期诗歌读来真挚感人。
庾信创作风格的转变
庾信创作风格的转变摘要: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他的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期。
与徐摛徐陵父子和其父庾肩吾开创了“徐庾体”。
其文学作品原是齐、梁的正体,后来到了北方之后,作风却发生了改变。
由浮艳变到深沉,由虚夸变到深刻,由泛泛的骈语变到言必有物的美文。
像那样的深挚又美艳的作风是六朝所罕见的。
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雄浑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
关键字:庾信由南入北改变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分期中一般把魏晋南北朝分在了一个时期段落中,但是把这段历史细分一下在魏晋南北朝中的北朝文学却很少被人提起。
在文学史的著作中,北朝的文学所占的篇幅也不及其他时间段或地理区分的文学。
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在文学史上的分期是隋唐,在短暂的隋代以后是一个辉煌时代的到来它就是唐代。
唐代的文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唐的首都在今天的西安也就是在淮河以北,长安成为当时世界的聚焦点,是当时中国也是世界的文化中心。
不可否认在唐代文学的中心已经慢慢北移,文学更多的受到北方不同于南方的民风、地理环境的影响。
同样也受到了前朝文人的影响,在唐之前是隋,在隋之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北朝文人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唐代的诗人。
文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传承的过程。
唐代文学的发展也是继承了前朝文学,并对其发展,进而形成了有自己时代特点的文学。
‘杜甫在他的《戏为六绝句》曾言:庾信文章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1这表现了杜甫对庾信的推崇,也表明杜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庾信的影响。
‘明代的张溥认为: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
’○2这说明在后世庾信的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庾信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擅长融会众家之长,吸取前代作家的创作精华,并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近十年来庾信诗歌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庾信诗歌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庾信诗歌研究得到了不断发展。
受到庾信伟大的诗歌创造影响,在诗歌分析和研究领域,有许多学者从多种角度来研究庾信的诗歌。
首先,许多学者着重研究庾信诗歌的艺术特色,例如他的诗歌风格,其独到的观点和方法。
他的诗歌在风格上张力十足,充满激情,诗意流畅,富有对比色彩,充满着浪漫的情怀。
他擅长以不言自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避免了直接表达的束缚,使诗歌更具有艺术上的感染力。
其次,许多学者着重研究庾信诗歌思想内涵,凸显了浪漫主义精神。
他的诗歌深受浪漫主义精神的影响,思想上的无拘无束,对现实的直面,深植进历史和社会环境的融入,无不充分表达了浪漫气息。
通过诗歌中的生命描写和精神追求,浪漫主义思想在庾信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此外,学者也关注庾信诗歌的语言特征。
他的诗歌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乡土色彩,集中展现了他对乡土环境的深刻理解。
加上他强烈的语言节奏和富有抒情色彩的语言手法,使他的诗歌有着浓郁的乡土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庾信诗歌的研究也是积极的,旨在从新的视角探讨庾信的诗歌,展示庾信诗歌的新面貌。
从文本层面出发,以庾信诗歌的叙事方式、时代风格、实验性等多种视角,着重强调个人主义和虚构性,探讨庾信诗歌的独特性。
通过对庾信诗歌的综合研究,反映出庾信不断探索新诗歌形式和艺术表现方式的精神内涵,表现出他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庾信诗歌研究得到了不断发展。
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庾信诗歌,重新认识了庾信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其信仰义理,丰富了人们对庾信诗歌创作性格的理解,更加深刻的感受他的诗歌的价值与魅力,也为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庾信辞赋研究
庾信辞赋研究绪论阐述了庾信辞赋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分析了六朝末期南北冲突中庾信创作风格的变化,此种风格变化的意义和后世的评价。
庾信辞赋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章,庾信辞赋的题材和内容。
第一节,金谷华林――酬和应制之篇。
庾信仕梁期间,辞赋创作主要围绕宫廷贵族生活,视野浅近,题材狭窄。
羁北期间郁结心绪下的宫体篇章,渐趋古雅,有敷陈夸饰、索古演绎的倾向。
第二节,乱离羁旅――仁悯悲哀之章。
庾信思想及创作风格的改变起始于“侯景之乱”。
仕北期间辞赋创作的题材和内容主要体现在乱离羁旅、仁悯悲哀、故国乡关之忧等方面,并始终贯穿着屈仕异国的痛苦。
第三节,人何以堪――隐逸悲秋之作。
庾信盼望脱离现实清静自守,隐逸的目的是“去危以图其安。
”实际上庾信的归隐并不能够付诸实际行动。
庾信之悲秋非专指年华不再,而是借悲秋感叹生机失落,外力摧残,以秋景烘托肃杀场面,以万物凋零寓意人生悲惨。
第四节,《哀江南赋》――“赋史”辨析。
《哀江南赋》形制雄浑宏伟,意趣沉郁深邃,以凄艳秾丽、经典古雅的语言,总括了梁代末期社会各阶层之迁延剧变,博得了“赋史”的赞誉。
第二章,庾信辞赋的形式特征和表现手法。
第一节,“雅润清丽”――辞赋的诗体化。
庾信辞赋中大量呈现与诗的结构相类似的句式,同时该种句式所包含的意象之撷趣和所蕴涵的意韵具备诗的特征。
诗体赋兼以诗歌简隽、灵动之长,状物疏朗,神思绵邈,意象转换迅速,思维富于跳跃性。
第二节,“字有条数”――辞赋的骈体化。
庾信后期赋作叙事和寓意为主,抒情为辅,风格沉郁,笔意遒劲,更加侧重于赋的骈化,并运典极其繁浩。
骈体赋增添了典雅庄重、简约整饬、音韵铿锵的特色。
第三节,辞赋叙事功能的拓展与诸体并用。
庾信辞赋常常杂合多种文体表达方式。
诗体、骈体、散体、骚体合用拓展了辞赋的表达空间,为辞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得辞赋之体兼具各体之长,辞赋之用杂合诸体之用。
第三章,庾信辞赋的接受和影响。
第一节,“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辨析。
庾信晚期的诗歌创作对唐诗的影响
庾 信 晚 期 的 诗 歌 创 作 对 唐 诗 的 影 响
。宋成英
何
平
摘 要 :庾信后期 的亡 国 北,使他的诗风得 兼南北之长,尽管宫廷诗仍 占 入 主导 ,但他 的诗歌风格 已经向质朴方 面转变,对扭转宫体 诗风还是起到 了一定的作用;庾信晚期诗歌在声律方面刻 意追求 ,更接近唐代 的近体诗 ,对
“ 冰 ”、 “ 度 经寒 ”二句颇 具 边塞 特 色 ,全 诗语 气 与前 四句相粘 ,则几乎为一首唐人五律 了。
豪壮 ,颇 具风骨 ,让人看 到了 “ 建安风 骨”的再现 ,对 唐 代边塞诗 的影响也十 分大 。如陈子 昂在 唐初提倡 “ 魏风 汉
( )对仗精工 ,语辞 自然流畅 二
验——乡关之 思、哀怨之情 等 。翻 阅庾信后 期诗文可 以看 题材超越 了狭窄 的宫廷诗 。除了乡关之作 ,作者还写 了一
到很多这样 的诗句,如:
“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 ( 哀江南赋并序》 )
些 边 塞 诗 , 如 《 赵 王 送 峡 中 军 》 、 《 益 州 上 柱 国赵 王 和 上
风 偏 于 纤 小 而 浮 靡 , 多 为 应 制 之 作 , 有 的 只 是 文 风 的 绮
笛 断肠歌 。纤腰 减束素 ,别泪损横 波。恨心终 不 歇 ,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三个 “ ”字 的使用 ,体现 了作者有家难 归的心酸 , 断
艳 ,而 少建安诗歌 的风的技 巧与北风独有 的刚健风格融合 在一起 ,开启 了南 感 ,而且语 言的表达也十分流畅,如 《 出塞》: 北诗风融 合的序幕 ,也为唐代诗歌突破 宫体诗 的拘 囿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
飞蓬似征客 ,千里 自长驱 。塞禽唯有 雁 ,关
庾信晚期文风之变
庾信晚期文风之变习 毅 摘要 庾信的一生可以公元554年(元帝承圣三年)梁元帝江陵之败、梁朝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其文学创作亦据此划分。
前期是他少年得志时期,也是文风浮艳时期。
创作上多描绘性,少抒情性,比较讲究形式、技巧,体现了梁诗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特点;内容上空虚、轻浮、绮艳,具有“宫体诗”的特色。
后期(晚期)是庾信羁旅北国、楚材晋用时期。
其创作题材从狭小单一走向阔大多元;其作品的情感基调从纤弱苍白走向沉郁悲凉;其艺术表现手法从以绮丽取胜走向藏骨于艳、纳绮于质。
形成了深沉凄怆、苍凉激楚的晚期文学风格。
关键词 庾信 文风之变庾信(513—581)是中国文学处于转变时期的一位集大成的作家。
他晚期的文学创作,把深沉的亡国之恨与精湛工丽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①“悲感之篇,常见风骨”,②成为中国中古文学向盛唐文学过渡的重要桥梁。
庾信的一生可以公元554年(元帝承圣三年)梁元帝江陵之败、梁朝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文学史家亦多据此,将他的文学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是庾信少年得志的时期,也是他文风浮艳时期。
他生于以文获誉的士人家庭中,自小就受到浓郁的文学氛围熏陶,加之“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③喜好《诗经》、《楚辞》,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为他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作昭明太子东宫讲读时,年仅十五岁,文章已经崭露颖锋。
十九岁时,与其父———梁代诗人庾肩吾并仕于朝,“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
东海徐 为右卫率。
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
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
既文并绮艳,故世号‘徐庾体’焉。
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④梁武帝很赏识他,经常委以重任。
他曾屡次出使东西魏,以文才知名于北朝。
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84年)爆发的侯景之乱,打破了青年庾信的美好生活,这场叛乱直至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三月才告平定,这时的庾信已入不惑之年了。
论庾信后期诗歌创作的特点及其发展
论庾信后期诗歌创作的特点及其发展庾信后期的创作,虽谓“老成”,但早年那一种风格,并没有抛弃。
他同北朝显贵唱和的诗,依然是雍容华贵,且多艳情成分。
另有《题画屏风》二十五首,也以精巧见长。
题画诗在此之前极为少见,故这一组诗在题材的开拓上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诗的特点,是善于运用山水诗的手法,把画面的内容同想象结合,既不脱离画面,又富于自然的生趣。
这启发了后代常在画上配诗以扩充欣赏内涵的风气。
不过,在庾信后期创作中,最受重视的,是与前一种风格很不相同的自抒胸怀与怀念故国之作。
庾信的性格,既非果敢决毅,又不善于自我解脱,亡国之哀、羁旅之愁、道德上的自责,时刻纠绕于心,却又不能找到任何出路,往往只是在无可慰解中强**解,结果却是愈陷愈深。
所谓“情纠纷而繁会,意杂集以无端”(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使得诗中的情绪显得沉重无比。
《拟咏怀》二十七首,就是这一类诗的代表。
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
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
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
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
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
(《拟咏怀》之三)庾信只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却被命运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上,并且必须承担这种“错位”带来的痛苦。
这就是此诗的内涵。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湖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
谁论身后名?(《拟咏怀》之十一)这一首悲悼梁的覆灭,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把一切归诸“天意。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拟咏怀》之十八)这一首感慨自己虽有才学,却于国无益,想学庄子的旷达,又不能做到,所以忧愁无止。
“残月”、“新秋”二句,写出日复一日的无聊与绝望,看似简单,其实精警非凡。
“露泣”一联写景抒情,也是精美异常。
《拟咏怀》二十七首,大多是感情真实而深沉,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作品。
庾信诗歌对南北文风融合的意义
庾信诗歌对南北文风融合的意义摘要:晋室南迁以来,北方在经济文化方面远远逊色于南方,北朝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北朝人更加注重于务实方面,长期的民族杂居与战争使北朝人性格中有粗犷、豪放的特点。
这使得北朝诗歌形成了豪放粗犷、朴实雄健的特点。
相反,南方文人在写作技巧方面工于词藻,擅用典故,南方诗歌逐渐形成了华丽纤巧、细腻秀丽的特点。
至西魏灭梁之后,一些诸如庾信的南方著名文士来到北方,对南北文学走向融合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庾信在入北周之后,合南北文风之长,将宫体诗的精美与北朝朴质的文风相结合,加上乡关之思、故国之恋,他的诗歌集南北之大成,写的既清新又浑厚,形成了悲凉慷慨的艺术风格。
在字法、句法、修辞法、以及表达方式讲求方面,庾信也有相当大的成就。
关键词:用典、合南北之长、思想感情引文:庾信诗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他的诗歌以华丽纤巧为美,创作了大量宫体诗,运用大量精巧的语言来表现“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欢快情调。
侯景之乱以后,庾信等大批南方文人流亡北方,庾信开始了文风上的大转折。
他擅于运用南朝的美文因素创造出内涵深厚、富于力度的诗文,这给北朝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文风的融合。
南朝与北朝长期处于分裂、割据、对峙状态之中,又因地理、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南北文风的差异逐渐明显:南朝多俏丽华美之诗赋,北朝多经世致用之散文。
北朝诗风朴实,较为重“质”。
北朝文人在写作技巧方面不如南朝文人工于词藻,擅用典故,在诗歌数量上也远不如南朝诗歌“多产”。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今属河南)人,曾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因为风格绮丽,被称为“徐庾体”。
后来在出使西魏时,梁被西魏所灭,于是他被羁留在北方。
他前期在梁时,所作诗歌均为宫廷唱和之作,具有“宫体”意味。
他前期的作品内容空虚、轻浮、绮艳。
庾信后期由宫廷走向了现实,诗歌主要是抒写国破家亡之感与孤独寂寞的羁旅飘泊之情,《拟咏怀》27首代表性地体现了他后期的思想感情,“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体现了人生苦闷的忧思之情,感情深厚而真挚。
论庾信后期诗作的复变
论庾信后期诗作的复变
宋健
【期刊名称】《重庆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庾信后期诗歌创作的或复或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宫廷文学环境和集体创作方式是沿袭还是突破,这也是其在风格上驳杂而非纯然老成的根本原因.庾信后期诗歌重操旧调,是因为南朝文学在北风靡使他难以骤然摆脱宫廷集体创作;同时庾信又可以再奏新声,并浑然老成,在心理上是由于个人坎坷经历的激变,在创作上则是对宫廷集体创作的突破.
【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宋健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试论庾信前后期对《楚辞》的不同认识和继承--兼论庾信后期文风的转变 [J], 姚圣良
2.入北后的哀音——陆机、庾信后期赋中的乡关之思比较 [J], 王洪军
3.论庾信后期诗文中的“黍离之悲” [J], 吴妍;张喜贵
4.《拟咏怀二十七首》中庾信后期诗歌思想分析 [J], 奚萌
5.论庾信后期赋之抒情意味 [J], 王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庾信前期与后期的诗歌比较
庾信前期与后期的诗歌比较作者:刘家祯来源:《文化产业》2015年第05期摘要: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集大成者,大体说来,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出使魏国为界线,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在梁国时,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诗歌华丽,富于辞采之美。
扣留北方后,创作了大量怀念故国乡土的作品,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
通过对两个时期庾信作品的对比,体会庾信的情感变迁。
关键词:庾信;作品;风格;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1一、庾信的生平庾信(513—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其父是著名的梁朝宫体诗人庾肩吾。
据《周书·庾信传》记载,庾信“自幼聪明,博览群书”。
庾信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是梁朝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十九岁时作梁朝皇帝萧纲的东宫学士。
因为当时的梁朝皇帝萧纲大力倡导写作宫体诗,所以,庾信及其父亲庾肩吾都成为了当时宫体诗的重要作家。
并且与当时另一支写作宫体诗的重要力量,徐摛、徐陵父子合称为“徐庾体”。
四十二岁之后,庾信的一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这一年,他奉命出使西魏,被西魏的君臣扣留,从此屈节而逗留于西魏,北方的君臣仰慕庾信的文采,所以,庾信很受器重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后来北周代魏,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故世又称之为庾开府,如杜甫即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来称誉李白。
皆因庾信的典故。
二、庾信前期的作品风格庾信前期的作品主要以宫体诗为主,诗文的主要内容大抵都是应承奉和之作,题材基本不外乎宫廷游乐如《春赋》中“ 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游春的地点就在宜春苑与披香殿。
有描写美人衣着的诗句,如“镂薄窄衫袖,穿珠贴领巾”。
还有闺房欢愉例如《和咏舞诗》:“洞房花烛明。
燕余双舞轻”。
闺房的欢愉之情跃然于纸上。
以及着重写陈设器物的诗歌如《奉和示内人》“燃香郁金屋,吹管凤凰台。
”例如《和咏舞诗》:“洞房花烛明。
燕余双舞轻”。
庾信创作风格的转变
摘要: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他的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期。
与徐摛徐陵父子和其父庾肩吾开创了“徐庾体”。
其文学作品原是齐、梁的正体,后来到了北方之后,作风却发生了改变。
由浮艳变到深沉,由虚夸变到深刻,由泛泛的骈语变到言必有物的美文。
像那样的深挚又美艳的作风是六朝所罕见的。
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雄浑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
关键字:庾信由南入北改变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分期中一般把魏晋南北朝分在了一个时期段落中,但是把这段历史细分一下在魏晋南北朝中的北朝文学却很少被人提起。
在文学史的著作中,北朝的文学所占的篇幅也不及其他时间段或地理区分的文学。
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在文学史上的分期是隋唐,在短暂的隋代以后是一个辉煌时代的到来它就是唐代。
唐代的文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唐的首都在今天的西安也就是在淮河以北,长安成为当时世界的聚焦点,是当时中国也是世界的文化中心。
不可否认在唐代文学的中心已经慢慢北移,文学更多的受到北方不同于南方的民风、地理环境的影响。
同样也受到了前朝文人的影响,在唐之前是隋,在隋之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北朝文人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唐代的诗人。
文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传承的过程。
唐代文学的发展也是继承了前朝文学,并对其发展,进而形成了有自己时代特点的文学。
‘杜甫在他的《戏为六绝句》曾言:庾信文章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1这表现了杜甫对庾信的推崇,也表明杜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庾信的影响。
‘明代的张溥认为: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
’○2这说明在后世庾信的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庾信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擅长融会众家之长,吸取前代作家的创作精华,并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庾信在唐代诗坛的接受
庾信在唐代诗坛的接受摘要:庾信是唐代诗坛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欣赏,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师。
本文主要从庾信的生平经历、创作特色、诗歌取向、社会背景等方面,详细了解和阐述了庾信在唐代诗坛的接受情况。
通过对其诗歌内涵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唐代诗坛的文化氛围、时代变革的背景、文学思潮的变迁等问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庾信;唐代诗坛;受众;文化氛围;艺术特点一、生平经历庾信,字子容,唐代文学家、诗人,世称庾公。
他出生在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祖籍江陵(今湖北襄阳)人,家族世代为官。
明成化年间,庾承租淮安府红巷庵,并号称“清风子”,后世称“庾公庵”,故先人多称之为庾公。
庾信少年时颇得父亲庾袭之爱,家境殷实,但是很早就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努力走向文学之路。
他年少聪慧,受父亲庾袭之熏陶,自小学习经史,不断涉猎典籍,后得到了王绩的指导,进而在诗歌创作中获得了极高的成就。
庾信诗才横溢,如冠绝当时,不仅受到了当时士子、文人的认可,而且还受到了当时的文学大家杜甫的高度赞赏。
二、创作特色庾信的诗歌以词章清丽、意境深远、含蓄涵义和音乐性强、表现手法独到、艺术效果卓著等特点而驰名于世。
他的诗歌有深刻的思想性、高超的艺术性和极强的情感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具体而言,庾信的诗歌在艺术特点上表现为用词雅致、寓意深远、形象清新、蕴含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社会、爱情等方面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现实等的思考。
其诗歌结构严谨、富有节奏感,韵律优美、读起来感染力强。
三、诗歌取向庾信的诗歌取向有宗教信仰、儒家理念、道家思想、佛家文化、心灵诗歌等。
他的诗歌既有民族性,也有人文主义倾向。
在宗教信仰方面,他以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为基础,探索人类灵性的深度。
在儒家思想方面,他倡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在道家思想方面,他关注个体自我价值和宇宙道理的关系。
东晋南朝诗风与趋势:鉴赏庾信、谢灵运等文人的作品与精神
东晋南朝诗风与趋势:鉴赏庾信、谢灵运等文人的作品与精神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旨在探讨东晋南朝时期的诗风与趋势,并通过鉴赏庾信、谢灵运等文人的作品和精神内涵,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意义。
东晋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诗歌作品在表达情感、抒发思想以及形式创新等方面具备一定独特性。
因此,通过对庾信、谢灵运等重要文人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可以更好地揭示该时期诗歌创作的整体氛围和精神内核。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篇文章的目的,并简要介绍文章结构。
其次,第二部分将回顾东晋南朝时期的诗风与趋势,包括该时期的社会背景、主题和表现形式以及对后世文坛的影响和意义。
接下来,第三部分将着重于庾信及其诗歌特点进行鉴赏与解读。
我们将介绍庾信的背景资料,并选取其代表作进行深入分析,以探究庾信的诗歌艺术和思想内涵。
然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同样对谢灵运进行鉴赏与解读。
通过介绍谢灵运的背景特点,并选取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谢灵运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东晋南朝诗风与趋势的特点,并对庾信、谢灵运等文人的评价和影响进行综合总结。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东晋南朝时期诗歌创作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庾信、谢灵运等文人的作品鉴赏与解读,探究该时期的诗风与趋势。
首先,我们将回顾东晋南朝时期社会背景、主题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内容,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时期文学发展的背景环境。
然后,通过分析庾信、谢灵运等文人的选定作品,揭示他们在艺术创造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特点和思想内涵。
最后,通过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评价,进一步归纳东晋南朝诗风与趋势的特点,并评估庾信、谢灵运等文人对后世文坛的影响。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欣赏东晋南朝时期诗歌的视角。
2. 东晋南朝诗风与趋势2.1 时代背景东晋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庾信诗风转变的原因与价值文献综述
引言
庾信是中国文学发展到南北朝处于转变时期的一位集大成的作家,庾信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为唐代诗歌繁荣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他的后期创作,把深刻个人的生命体验与将精湛工丽的艺术形式结合,他的创作最终成为了中古文学向唐朝文学过渡的重要桥梁,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后世对庾信的批评往往就其为人与为文的悖谬展开,论争的焦点总是集中在诗风的转变上,由于论者所持的标准不一,得出的结论差别也就很大,有时甚至偏离了历史的真相,这些混淆与谬误的地方,都有澄清与纠正的必要。
因此,本论文选择庾信诗风转变作为论题,在深入地比较庾信前后期作品的基础上,对庾信诗文进行了一番有效的廓清与阐发,详细论述了风格转变的缘起及与庾信入北后心态变化的关系,挖掘出庾信诗文风格演变的大致规律与价值。
论文试图通过多视角的研究,对庾信诗文风格之变的诸多要义—如庚信诗文风格究竟变了吗?变在何处?为何会变?研究庚信诗文风格之变具有多大的价值?——作出较为辨证客观而又合乎情理的解释。
全文分三章对上述问题展开论述:庾信前期的诗风的形成,庾信诗风转变的原因,庾信后期诗歌创作及其价值。
主题
一庾信前期诗风的形成
前期,是庾信的诗艺养成的时期,其诗风是以绮艳而清新著称,这一时期的诗风形成为他后来入北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的,但在查阅文献时,很少发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和分析。
因此资料有限,只能在少许期刊论文中找到一两段的阐释,主要的也见于徐宝余先生的研究。
陈丽钦的《试论庾信前后期诗歌内容和风格的变化》,就是比较详细从庾信的生活、社会环境即庾信的出身、经历、教养、学识、气质、情趣和当时生活在宫体诗大盛的时代环境、社会地位出发分析其前期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大量了解庾信前期诗风形成的材料。
而徐宝余先生在《庾信研究》中也有一个章节是“入北前后诗风的变化”,考证了十二篇庾信在前期创作的诗歌,给学年论文提供了直接的资料,论文就这十二篇作品分析得到了庾信前期诗歌的主要特点。
就这样,根据有限的资料探讨了庾信的前期诗风形
成的原因和诗风的主要表现,为他的后期创作打下了诗歌创作技巧的基础。
二庾信诗风转变的原因
庾信诗风的转变过程是有一个过渡的。
在查阅文献中,也发现这么一种情况:大多文献是就庾信入北后的实际情况或在北朝的真实处境联系作品研究分析,在考证中一致认为,庾信入北后仕宦不如意,政治处境微妙,甚至连生活也有困难;在内心情感上,庾信极为挣扎矛盾,特别是入北之初近十年里心中有对亡国家破、身世之感、怀恋故土的苦闷悲痛无奈。
就如这些文献所提到的“乡关之思”“隐遁之念”“羁旅心态”等,其中似避开庾信的“爱国之节”不论,有也只是提到应具体地历史地看待,有所取舍。
其中,汤蓓蕾的《对庾信“失节”的分析及其评价》就比较正面这个问题,肯定庾信“失节”的逼不得已,从五个方面分析其“失节”的表现,又从主客观因素分析“失节”的原因,对这一行为进行了公平而客观的评价。
这些文献材料研究分析的方法和出发点各有不同,有的是根据作者在大量史书记载基础上分析,从而探析出庾信在北朝的实际情况、真实处境不容乐观的结论,主要是针对庾信在北的仕宦道路不顺,政治处境危险、生活贫困及其性格、内心情感这些方面出发的,材料真实可信;有的是探讨了庾信的入北处境后,联系庾信入北后的作品主题探析出一系列话题,如“乡关之思”等,这些都是在与说明庾信入北与其后期作品是紧密相连的,诗人的处境心态深深影响了后期诗歌的创作内涵,诗歌创作也表现出诗人在入北后的处境和心态。
再者是比较全面总结的,运用的是对比庾信前期、后期的诗歌创作方法,在了解庾信的前期创作上再对庾信的后期诗歌创作进行分析,清晰地展现出庾信诗风转变的事实。
三庾信后期的诗歌创作及其价值
这一主题的研究,与上面的主题是离不开的,在研究了庾信诗风转变的原因后,才得以分析庾信在后期诗歌创作的特点。
在查阅到的文献中可知庾信在后期创作中主要是围绕他入北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因此也得知庾信后期诗歌创作中的内容是对亡国家破、身世之感、怀恋故土的苦闷悲痛无奈。
接着,在《庾信诗“绮丽”“清”“新”略论》《论庾信后期创作中的“悲苦类”意象》等文献中,可知作者是对庾信后期作品的具体分析下,立足于文本下探讨出庾信后期诗歌创作有这样的艺术特点,继承了前期的“绮艳清丽”,加上后期的由南入北经历,创
造出一种既秀美细腻,又富有清刚之气的艺术风格。
这都给我的学年论文以启示,在分析了庾信后期诗歌基础上,具体了解了庾信的后期创作。
庾信诗风转变之价值,不少文献都提到庾信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为唐代诗歌繁荣奠定了基础,但具体又表现在哪里呢,这都是没有的。
后根据《唐代庾信接受研究》《论庾信诗文风格之变》两篇近两年发表的学位论文,里面对唐朝诗人接受庾信诗歌创作的风格有详尽的介绍,包括唐初对庾信的评判和继承两方面进行,由此我可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庾信后期诗歌创作开启了唐代的诗歌发展。
总结
从上述研究情况可知,对庾信的研究主要是其后期的入北进行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庾信前期诗歌创作研究甚少,研究力度不够,态度不够端正,造成这一原因主要是认为庾信的前期创作绮靡,其宫体文风不为大众接受;对庾信诗风转变的原因研究部全面,大多学者都是根据公元554年梁元帝遇害,梁朝灭亡为界来划分庾信的前后期,不错,但忽略了庾信在公元548年遭逢的侯景之乱,庾信由南入北皆是这一动乱开始了命运舜转,因此侯景之乱、江陵之祸的创伤记忆也是促使庾信诗风转变的原因,作家的生活经历是深深影响其创作的。
最后,对庾信的诗风转变的价值研究缺乏具体分析,庾信的诗歌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可以从具体作品入手探析的,而开启了唐朝诗歌的发展,主要可以从庾信的五言七律诗歌和转变后的诗风对唐人的影响为研究出发点的。
鉴于此,应围绕、立足庾信的作品,通过前后两个时期的诗歌风格对比,在探讨前期诗歌风格的基础上,得以研究庾信诗风确有转变,其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从四方面分析:侯景之乱与江陵之祸、仕北的悔恨与无奈、对故国和家园的思念、北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而转变后庾信的后期诗歌在内容、艺术特点上的表现最为突出,其价值在当时和唐朝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这些都是在查阅文献中积累和受到启发而展开的。
参考文献
[1]徐宝余.庾信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12
[2]张喜贵.创伤记忆与庾信后期的创作[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
年第3期
[3]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1
[4]鲁同群.庾信在北朝的真实处境及其乡关之思产生的深层原因[J].南京
师大学报,1990年第一期
[5]曾肖.庾信入北仕周的心态辨析—兼论其“乡关之思”的复杂性[J].广
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9月第37卷第3期
[6] 陈小燕.唐代庾信接受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
[7]李长庚,谢朓与庾信对唐诗影响之比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年3月第12卷第1期
[8]吴小如、王运熙等撰写.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社,1992.9
[9]安家琪、刘顺.庾信诗“绮丽”“清”“新”略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12月第8卷第12期
[10]陈建刚.论庾信诗文风格之变[D].湖南:湘潭大学,2003.4.
[11]吴栓虎. 略论北朝环境对庾信后期诗歌创作的影响[J].内蒙古大学学
报,2009年1月第41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