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学院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一、前言部分
(一)写作目的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无法很好的体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因此,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其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新会计准则修改的重点。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此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更有利于相关利益使用人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多数行业缺乏相关的活跃市场,外部公允价值参数获取渠道仍不透明,因此公允价值的确定难度较大,这就削弱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同时也加大了财务数据可操纵性,使企业管理当局达到了调整盈余的目的。
然而,盈余管理是否合法?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给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多大的利润操作空间?新准则的实施对盈余管理到底产生多大影响?这些问题的思考,构成了我们写作的目的。
(二)相关概念
2006年9月,FASB在正式发布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中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在计量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资产付出的价格。
国际会计委员会(IAS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或负债清偿的金额(1998)。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亦即在非强制或清算性销售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交易(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金额。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2条中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从以上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应用必须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公平交易。即交易双方在活跃的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达成的公平价格;(2)熟悉情况。即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要尽可能小,交易双方必须充分了解市场,任何价格都可以公开查阅;(3)持续经营。即非破产清算,清算等其他非持续经营下的交易价格或者强迫交易的价格不是公允价格。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众多专家和学者广泛研究的课题,他们对盈余管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了定义,以下是国内外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比较权威的定义。
美国会计学家 William·R·Scott 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美国会计学家 Kathehne·Schipper 提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魏明海教授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经理层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契约的结果,在编制财务报告时运用职业判断做出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吴江涛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基于特定主体的利益,利用各种可控手段,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调节,以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其存在时由会计对象、会计系统以及信息使用者和信息供给方的特点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应加以有效抑制。
可见,国外两位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理解侧重点不同,分别从政策选择和有目的控制两个角度对盈余管理概念进行了定义,并且Scott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更侧重于政策的选择,将其归属于一个较为中性的概念。从我国的这两位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来看,强调的是企业管理层对于盈余管理的操纵性,他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一个具有一定贬义性的概念。
(三)综述范围
本文主要研究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搜集了对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进行研究的国内外出版的相关著作及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的相关文章、各类杂志,以及各院校学报上所涌现有关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财会月刊》、《会计之友》、《商场现代化》、《现代商贸业》、《财经界》、《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等。通过对这些成果的学习、分析和总结,能够进一步解读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二、主体部分
(一)研究背景
盈余管理问题是当今西方尤其是美国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对象,被称为“市
场参与者的游戏"。继1720年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案英国南海公司事件以后,出现了影响较大的利润操纵案——安然事件,以及近年来国内出现的银广夏、蓝田股份等事件,都和盈余管理密切相关。与此同时,我国市场机制正处于转轨阶段,产权结构和市场环境还不合理,证券市场尚未成熟,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层腐败、财务欺诈的规范约束还有待完善,因此,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就显得更加迫切。随着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盈余管理空间,但在某些角度上为盈余管理打开了另一扇大门。由此可见,研究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的主要研究进展
国外对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研究较早,且其研究主要针对金融工具的运用。
《Fair value accounting:Effects on banks’earnings volatility, regulatory capital,and value of contractual cash flows》(Barth,1995)的研究表明,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净利润的稳定性虽然较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净利润弱,但其不稳定性并没有体现在银行的股票价格上。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under performance of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Teoh,Welch , Wong ,1998)指出,季节性股票发行公司的操纵性流动应计利润在发行前逐步增大,至发行当年达到顶峰,然后逐步下降,进而导致报告盈余在发行前增加,至发行当年达到最大,继而下降。
《Earnings Management: A Perspective》(Beneish,2001)提到,高管人员在公司收益被市场高估的期间更可能卖掉其持有的公司股票或行使其股票期权。所以,高管人员的股票的成交价格是夸大的,他们在预期股票上涨前买入股票或下跌前卖出股票。
《The sales of assets to manage earnings in Japan》(Herrmann,2003)通过对1993年至1997年日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日本上司公司通过出售有价证券的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发现管理当局的预测误差和有价证券的出售损益呈负相关,因此,管理当局通常会利用出售有价证券的方式来调整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