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会计学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目前,国内外研究关于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文献主要分为几个方面:(1)研究是否存在大量企业利用现有资产减值制度进行盈余管理;(2)研究企业利用现有资产减值制度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体现在哪些方面;(3)研究在现有的资产减值制度下能够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和改进资产减值制度的建议措施。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1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关于运用资产减值制度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学者们从不同的动机、手段等方面进行解释,并大都采用了实证研究。

Zucca,Campbell(1992)采用实证的方法提取了1978-1983年67家企业公布报表的资产减值数据,结果显示,72%的公司属于制造业,而且大部分企业在第4季度自行确认减值损失。研究表明,超过80%企业的减值行为属于“大清洗”或“利润平滑”,他们的研究验证了利润操纵的存在。

Nichols(2000)的研究表示,因为在前三个季度发布计提减值消息会对公司股票造成很大影响,所以管理层一般都选择在第四个季度才公布减值消息,这和Zucca,Campbell的发现有相似之处。

Krishnan(2003)选取了1989-1998年由6大会计师实务所审计的公司,从审计师的角度检验了其职业水平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司利润操控可能性相对较小。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与前面学者观点不一样的是Francis,Hanna,Vincent(1996),他们对3年间674家美国公司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们找到价值减损变量、减值损失的变量分别是公司和行业的历史股票回报率、账面市值比以及总资产回报率,验证了资产减值并不是所说的“大清洗”或“平滑利润”的工具。

2 国内文献综述

王跃堂(2002)对1998年 A 股上市公司执行三大减值政策(除坏账准备

外)的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不是西方的“三大假设”,而是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经营水平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有扭亏现象的公司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可能性更小,被处以特别处理的公司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可能性更大。业绩越差的公司,减值的比例越高,证明了被特别处理的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做大亏损而扭亏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做大盈余的假设。

李增泉(2001)对1999年上市公司计提四项减值准备的情况进行研究,并通过应收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的检验,得出结论:当上市公司面临是否提取减值准备的会计选择时,一般不予计提。而当被强制要求执行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时,具有扭亏动机、配股动机和临界动机的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增加(或不减少)当前收益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具有“大洗澡”、利润平滑动机的上市公司则一般会增加(或不减少)未来期间收益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在控制相关因素(资产规模、负债比率、资产质量)的影响后,仍然发现具有不同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在提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时存在程度不同的有利于其动机的偏差行为。

赖朝晖(2003)通过对上市公司1999、2000、2001三个会计年度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情况的实证分析,发现亏损公司和扭亏公司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上存在的盈余管理现象在1999至2001年间具有较好的统计稳定性。

文秀勤、张秀英(2007)采用规范性研究方法,运用案例分析法、图表分析法进行研究,得出结论:20家摘帽的上市公司,摘帽前利润为负,利用资产减值的转回利润变为正的公司有9家,占到45%,说明资产减值的转回对上市公司避免被停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资产减值的转回最高可高达总利润的98.99倍。资产减值对想要摘帽的上市公司尤为重要,这主要是由其避免停牌、退市的动机引起的。通过对2005年度选取的样本进行分析,得出了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图和资产减值平均数图。可以看出新准则规定前一些上市公司确实存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做法。通过对2003、2004年亏损,2005年盈利的30家公司分析得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转回是ST公司操纵利润的一个重要手段。新准则的规定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盈余管理的空间。

马施、吴国萍(2007)以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为研究起点,以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前后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和转回情况为研究对象,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现状和新资产减值准则变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抑制过度的盈余管理的具体办法。

王丽、张世兴(2009)以新资产减值政策为研究背景,以盈利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用实证方法检验准则交替年代,盈利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

行盈余管理的变化。同时,进一步证明了在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中,盈利上市公司更多的采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来应对准则的变化。研究得出,我国于06

年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同规定,更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更有利于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市场监管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

张宇、李红霞(2008)通过对2002年至2006年间上市公司的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自我国正式实施资产减值政策以来,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方面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上市公司在会计政策发生变动的年度存在利用减值政策调节利润的情况,证明了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确实存在着大量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

舒红娟、俞雪华(2010)从经典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了资产减值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提供的新空间。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他们以2005-2007

年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公司,选取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资产减值新准则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为工具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第二,上市公司有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项目的可转回性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

3 小结

国外文献主要对1995年前后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当时美国还没有实施第121号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的操控性非常强;研究范围涉及资产减值公司的动机、减值公告的市场反应、减值金额及其对盈余的影响。在样本的定义和选择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难以对这些文献进行有效的比较研究。考虑到我国资产价值政策本身的特殊性(比如以强制性的执行为主,允许大比例的追溯等)以及资本市场的制度背景,国外学者关于资产减值的研究对我国公司的计提行为缺乏解释力度。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国内的实证文献主要围绕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研究,并且初步证实:具有避免ST、扭亏、亏损、变更及配股动机的上市公司存在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这些文献的意义在于探索了中国特定的制度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这是国外的文献所没有涉及的。

本文试图在借鉴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浅析资产减值制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以上市公司实证研究方法验证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