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群体辅导群体的一般问题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群体的一般理论
• 5.群体的工具作用 • 人们加入某一群体有时是为了达到某种功利目的, 或实现与群体无关的期待。此时,人们加入群体 成了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 • 心理学家罗斯(I.Rost,1952)研究发现,工会 成员们报告,工会成员身份的意义在于得到高薪 和更大的工作保障。威勒曼等人的研究则揭示, 女大学生参加联谊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试图通 过这种身份增加自己的学校的声誉。其他研究者 对不同生活领域所做的大量研究,也得出了同样 结论。
2014-11-6
群体的分类
• 一、从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将群体划分为: 1.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 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 2.实际群体,是指实际上存在的群体。 • 二、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 <1>大型群体,是指凡是群体成员之间只能以间接方 式进行接触和联系的群体。 <2>;小型群体。是指凡是群体成员个人之间能面对 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
2014-11-6
4.专业维度 • 这是群体维度中的特殊因素。因为个体所具有的专业是通 过W练得来的,所以,专业维度合理的群体,有着特别强 大的活力,这种群体,能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群体的维度 很多,还有性格、信念、观念等等,这里只讲以L几种主 要的维度。所谓群体的维度,是指由这些多种多样的维度 的有机组合,使不同的群体各具特色。群体的维度对群体 的活动效率有很大影响。群体的维度组合适当,会使群体 成为一个凝聚力很强的活动体,这样的群体活动效率非常 高。否则,群体只能是一个涣散的、冲突不断的、纠纷不 绝的、活动效率非常低的组合体。 • 5.群体行为 • 群体行为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群体介于组织和个 人之间。
组织行为学教学辅导(第四
《组织行为学》教学辅导(第四、五章)第四章群体行为1、群体的概念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奋斗目标。
2、群体的基本类型对群体的最基本的分类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们加入群体是要完成某项任务或是要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
具体说来,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和满足。
(1)安全需要。
(2)情感需要。
(3)尊重和认同需要。
(4)完成任务的需要4、群体的发展阶段塔克曼认为群体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即形成阶段、风暴阶段、正常化阶段和发挥作为阶段。
5、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一个人单独工作同有别人在埸观察或与别人一起工作时相比,工作的效率很不相同。
在一些埸合,有别人在埸或与别人一起工作效率会有明显地提高。
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在另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不仅不会反而会大大降低。
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抑制作用”。
6、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群体规模即组成—个群体的人数多少。
工作群体规模应视群体任务的性质而定。
任何工作群体都应有其最佳人数,也应有其上限。
群体人数与人均效率的关系是,往往获得最佳工作效率的群体规模有一个最佳值,当群体规模是这个最佳值时,人均效率在群体规模的最佳值附近作微小的变动,对人均效率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变化的范围超过一定的“度”,则人均效率会大幅度应当指出,不同的工作任务、不同的工种、不同的机械化程度以及工作的不同熟练水平等因素,决定着不同的群体应有不同的数、不同的上限和下限。
7、群体结构的概念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
群体成员的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方面,如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以及观点、信念结构等。
群体结构就是指这些结构的有机结合。
8、群体规范的概念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它可以是成文的(如职业道德手册),也可4、我国对领导者素质的研究概括起来说,优秀的领导者的素质应包括四大方面,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
第四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维护角色
• (1)鼓励者,热心赞赏他人对群体的贡献; (2)协调者,解决群体内冲突;(3)折衷 者,协调不同意见,帮助群体成员制定 大家都能接受的中庸决策;(4)监督者, 保证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动寡 言的人,而压制支配者。
• 一个研发小组 • 参加合唱的学生 • 某个商场前围观的群众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 人们加入群体是要完成某项任务或是要满足 自己的社会需要。
• 群体之所以产生和存在,是因其具备特殊的 功能: 1、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2、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3、满足群体成员的需要
(1)安全需要(2)地位需要(3)自尊需要 (4)归属需要(5)权力需要(6)完成任务的需要
4.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 强化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削弱不符合组织目 标的规范。阿尔文赞德提出指导原则。 • 强化群体规范的原则:1.向群体成员解释群体 的规范和他们的愿望基本一致,不需要牺牲多 少东西;2.奖励那些遵循群体规范的成员;3. 帮助成员了解他们是怎样为完成群体目标做贡 献的;4.在建立规范时,给所有成员发言的机 会,因为只有自己建立的规范,自己才更愿意 遵守;5.让成员知道,不遵守群体的规范将受 到驱逐(但也原谅悔过的成员)。
2.群体规范的影响因素
• • • • 个体特征。智力越高,越不愿意建立遵循规范 群体构成。同质群体比异质更容易确认规范。 群体任务。常规、清楚任务,规范易形成。 地理环境。工作地点近、相互作用机会多,易 形成规范。 • 组织规范。多数群体规范与组织规范一致,如 果群体成员不赞成组织的规范,发展与组织相 对抗的规范,如怠工、罢工等。 • 群体绩效。成功群体维持现有规范并发展与其 一致的新规范。失败群体改变重建有关规范。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_群体心理与行为
② 消极作用
扼杀个体的创造力; 限制个体观察事物的视野,堵塞了一些言路; 迫于压力的行为不会有高的积极性.
14
复习: 第二节 群体的动态特性
一、群体中的角色 需要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引导?
二、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指成员对自己与群体的关系的体验与认
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个体是群体的细胞,群体是组织的基 本组成单位.
二、构成群体的条件
群体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① 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② 成员在心理上相互认同;——成员有角色意识.
③ 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群体存在和能够延 续的基本条件.
④成员间有工作、信息、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相互依 存
27
一、冲突的概念
冲突是行为主体之间,由于目的、手段分歧而
导致的行为对立状态.
微妙的意见分歧
公开、暴力的活动
冲突的水平
冲突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
① 冲突是分歧的表面化;
② 冲突的行为主体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
③冲突包括一个人的内部心理矛盾、人与人 之间的争论,以至阶级、政党、国家、民族或集
28
团之间的斗争,甚至战争等等.
协调,步调一致——防止力量的耗散 .
〔3〕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个体的需要是多样性的,有物质上的,也有心理上的,满 足的途径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的许多需 要只有在群体中才能满足.
4
① 认同感——实现群体认同,包括角色的认同和群体规范、群 体目标以及群体行为方式的认同.
两种群体认同
自觉性的——人际关系密切,凝聚力强。 被动性的——避免被冷遇和抛弃。
群体的基本问题
一、群体的概念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但群体并非个体的简单集合,如果有5个人在排队购物,相互间没有任何交流,那么,这5个人不能认为是群体。
如果这5个人通过谈判的方式达成一致协议,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团购,那么这5个人就可以称为群体。
组织行为学中研究的群体是指为了待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个体的集合体。
车友俱乐部、车间、班组等都是群体。
群体和个体的集合有什么区别呢?以下三个持征是判断群体的基本特征。
第一,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追求或共同的目标,是将不同的个体结合在——起的基本条件利原因,是群体存在的基石。
这种日标反映厂个体追求的方向,但只有依靠群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第二,群体拥钉共同的规范和规则。
为了达到和实现群体的目标,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是必要的”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共同制定的,要求每一个成员必须共同遵守。
第三,群体又有—定结构。
这即是说,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占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职务,负有—定的责任和义务,享受一定的权利,并以做好自己的工作而配合他人的活动,从而保让群体目你的有效实现。
在这种结构体系小,成员之间心理L4B互认同,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
二,群体的类型1.小群体和大群体根据群体的规模,可以将群体划分为小群体(P;”ar g凹uP)和大群体、有人把大群体称为“第二级群体,这类群体成员关系比较松散,接触较少,成员之间以间接的方式通过组织机构、目标等发生联系:小群体的成员数日没有确切的规定,但是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成员之间能够直接地相互交往和沟通信息c雷曼斯在《人类的群体》一书中写道:小群体“是一群人,他们通常可以相互沟通”。
由于人数是那么少,每个人都可以与他人直接地面对沟通,而不需要其他人员。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是小群体,在小群体中存在着直接的互动关系。
常见的小群体像学校的班级、寝室,工厂的班、组,各单位不同的领导班子。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根据群体的组织属性可以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组织行为学群体
群体规范: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 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广义:制度、法律、道德、文化、语言、风俗 狭义:厂规、校规、公约、守则、纪律等 有明文规定的准则条文,也有自发形成、无
明文规定的行为模式
群体规范作为联结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媒介 因素之一,象棱镜一样折射着社会对个人 的一切影响,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人的态 度和行为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影响 对学生学习时心境的影响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对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 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影响 对教师职业态度和工作有效性的影响 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影响 ※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 民主 平等 和谐 真诚 接受 理解
& 群体的特征: ♣ 人数是在两人或两人以上; ♣ 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相互制约; ♣ 具有共同的目标; ♣ 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彼此意识到自己属
于某个群体,并意识到群体的界限; ♣ 群体内存在一定的结构。
& 判断: 自由买票进入同一家电影院看同一场电影的一群人; 下班时,乘挤一辆公共汽车的一群人 & 心理学家霍曼斯认为: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着相互联
群体支柱的功能
评价准则的功能
P120
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行为矫正功能
★ 群体规范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其对一个组 织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增加还是降低生产率
★ 群体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P121
群体规范会对群体成员产生一种压力,迫使 他按照群体目标和准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这种 压力与权威命令不一样,后者是由上级发出的, 具有强制性,而前者作为多数人的一致意见, 虽不具有强制性,但个体在心理上感到难以违 抗。如果个体一旦偏离群体规范,就会受
群体的基本问题附件
(二)群体的构成要素
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认为, 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认为,任何一个群体中的交互活动都 由三个要素组成,即工作活动、相互作用和情感活动。 由三个要素组成,即工作活动、相互作用和情感活动。
工作活动
情感活动
群体的心理气氛与行为一致性理 论和方法
——群体的基本问题
一、群体的概念
(一)群体的概念与形成 群体( 群体(Group)是若干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 )是若干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 满足共同的需要, 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 活动的集合体。 活动的集合体。
具有以下特征的人的集合体才能称为群体
(二)特殊分类
A.功能型群体
B.工作任务型群体
C.兴趣型群体
四、群体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一)五阶段模型
(二)平衡— 间断模型
阶段
特点 群体成员开始互相熟悉;探索群体可接受 的行为并形成最基本的群体规则;基本的 人际关系开始建立,例如确定领导者;当 群体成员开始将自己看成是这个群体的一 员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 群体内部存在着高度的冲突;成员常常抵 制领导者的控制;成员之间也可能出现敌 意;如果群体中的冲突不能得到解决,那 么群体就面临着解散。相反,如果冲突得 到解决并且群体的领导得以接受,群体就 度过了这一阶段而进入下一阶段。
相互作用
二、群体的功能
Ⅰ Ⅱ Ⅲ
(一)力量聚合功能 (二)完成组织任务 (三)满尊的需要 .自我表现的需要
三、群体的类型 (一)一般分类
规模: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是否实际存在: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不同层次: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构成原则: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意义: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第四章 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1.群体: 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心理上相互作用,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在利益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2.群体结构: 指群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以及保证群体有序运行的特征。
3. 社会惰化: 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4. 角色: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定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5. 地位:是他人对于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进行的一种社会界定,也可以说是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社会职位或等级。
6. 群体动力:群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一种“力场”。
这些力涉及群体成员在其中活动的环境,还涉及群体成员的个性、感情及其相互间的看法。
人和群体的行为方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7.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标准与行为准则,它是一个群体能保持一致的基本因素,它是由价值观、心理、行为方面的相互接近达成一致而形成的。
8. 群体压力:指由于群体规范的形成而对成员在心理上产生的压力。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群体规范所形成的群体压力而起作用。
9. 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
10. 冒险转移现象:又称极端性转移,是指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容易出现冒险倾向。
11. 小集团思想:小集团思想指的是群体中成员的一种思想作风,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因此也称作小群体意识。
12. 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13.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成员间可能因为住得近、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互相满足需要而形成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13. 群体决策: 是群体成员共同参与作出决定。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与团队
(5)成员对群体的依赖。个人参加一个群体是因 为他觉得群体是一个有助于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心理 需求的集体。一个群体对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 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大。 (6)群体的地位、声望和成功经验。一个群体如 果具有一贯成功的表现,如果在组织中的级别地位 声誉和知名度很高,就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合 作精神来吸引和团结群体成员,其凝聚力就会很强。 (7)成员间的沟通。群体成员相互间的沟通机会 越多,信息越畅通,越容易相互理解支持,群体凝 聚力越高。 (8)领导方式。领导方式和领导要求会影响领导 的感召力和向心力,从而影响群体的凝聚力。成员 信服、钦佩、拥护的领导会增加群体的凝聚力。
3.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事实上,从众行为有表面的和内心的两个层面。对 同一个人来说,内外两个层面的反应,并一定都是 协调一致的,有以下4种情况: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
•表面服从,内心却拒绝
•表面不服从,内心却接受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4.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规模 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 行为的人越多,则个体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也就越 容易从众。 (2)群体的一致性 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立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 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得多。 (3)群体凝聚力
领导压力 (即外界压力)
成员一致性
群体规模 (反比)
沟通交流
凝聚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群体与外界 沟通程度
群体任务完成程度 (成员自由实现 自我价值)
群体的地位
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依赖 (需求的满足是否 要群体提供条件
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3.内聚力与生产效率
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证明,仅仅靠群 体的内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 的诱导,才能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四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知识巩固一、简答题1.什么是群体?群体的功能有哪些?答: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群体的功能有组合功能、分工协作功能、教化和协调功能、平台或手段功能、满足个人多种需要的功能。
2.产生组织政治行为的因素有哪些?答:产生组织政治行为的因素包括组织因素和个体因素两个方面,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环境、组织文化、组织结构、政治管理等方面;个体因素包括个体差异、权力需求、控制地位、冒险倾向等方面。
3.冲突处理的策略有哪些?答:冲突管理策略包括强制策略、回避策略、妥协策略、克制策略、解决问题策略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1.D2.B三、应用练习题1.试用组织行为学所学的知识举例分析周围常见的从众行为和顺从行为。
答:从众行为,几个要好的家庭一同出游,他们购买亲子装时,会倾向于购买同一款式,这就是从众行为;顺从行为,这几个购买家庭装的成员中有不喜欢大家买的款式的,但仍然为了群体的要求购买了统一样式的服装,这就是顺从。
2.你周围有非正式群体吗?会不会影响你们群体的行为呢?如果有,请详细说明。
答:通常我们周围都会有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会影响群体的行为。
举例:略。
案例分析:一个虚拟工作团队斯德恩斯公司(T.A.Stearns)是美国的一家税务会计公司,主要为个人提供税务服务。
该公司有着很好的声誉,这得益于公司能对客户提供优质的建议和出色的服务,而其关键在于该公司拥有不断更新的计算机资料和分析工具,使员工们都能运用这个工具为客户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
编写分析工具程序的程序员都受过相当专业的培训,他们编写的程序技术含量很高。
他们有高超的编程技能,对法律有透彻的理解;能迅速整合新的法律内容并对已有法律做出解释,然后准确无误地把它们编入已有的规则和分析工具中。
该公司的分析工具程序由4名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程序员组成的虚拟团队编写。
他们4个人都在家里工作,相互之间和与公司的联系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和会议软件进行。
群体问题
从众的意义
从众有助于形成群体的一致行为,有助 于实现群体目标。 从众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 人的观念和行为。 从众心理倾向于形成“舆论一致”,这 种压力容易迫使人“人云亦云”,窒息 成员的独创精神。
群体压力的施用与个体对抗
群体成员合理讨论阶段(理智讨论) -理 智的压力 说服劝诱阶段(怀柔政策) -情感的压力 攻击阶段(铁腕政策) -舆论压力 心理上的隔离阶段(开除政策) -“暴力” 性压力
(二)、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领导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团体的同质性对凝聚力的影响 来自团体外部的压力能增强团体内部的凝聚力 团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团体成员的荣誉感、成就感、归属感等集体主 义的精神和情感对凝聚力的影响 团体的规模、规范与风气对凝聚力的影响 其它因素影响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二、群体的功能
群体对组织的作用 群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详见以下PPT
群体对组织的作用
群体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来实现组织的总 目标,这是正式群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 非正式群体对组织起着重要的维持作用。某些 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工作任务也有积极作 用,其对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也是有 效的。
信息沟 通状况 群体的领 导方式 群体的 地位
群体目 标结构 群体规 范性质
群体凝聚力
群体 与外部 的关系 成员的个 性特征
群体规 模大小
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低
高 群 体 目 标 与 组 织 目 标 一 致 性 程 度 低
P320
凝聚力的高低
高
(S· P· Robbins)
内聚力与生产效率
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证明,仅仅靠群体的内 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的诱导,才能有助 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
第四章群体行为重点问题解答
第四章群体行为重点问题解答一、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二、群体互动三、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四、沟通五、工作团队六、弱势群体的保护与管理一、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㈠群体的概念与类型1.群体的概念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也就是说,群体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
2.群体的类型对群体的最基本的分类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此外,群体也可以分为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㈡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们加入群体是要完成某项任务或是要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
㈢群体的发展阶段群体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提出了不少关于群体发展的理论。
其中公认为比较完善的是塔克曼在1965年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群体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形成阶段; 风暴阶段;正常化阶段;发挥作为阶段。
㈣群体规模群体规模即组成—个群体的人数多少。
其对群体行为的影响曾被广泛研究,发现有如下结果。
1.小群体(7人以下)比起大群体、往往内聚力更强,更倾问于寻求一致性。
2.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成员的工作满意感降低。
3.大群体比起小群体决策速度慢。
一个小型工作群体的规模应该多大,其成员人数应有多少,这是组织行为学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群体规模的确定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应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确定群体人数的下限,这个下限应保证能一般地完成工作任务;其次,应确定群体规模的最适当人数,这个人数能保证群体的工作效率达到最佳程度;再次,群体规模的上限应确定在这样的人数上,如果超过了这个上限,群体的工作效率会急剧下降。
㈤群体的结构1.群体结构的概念和意义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
群体成员的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方面,如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信念结构等。
所谓群体结构就是指这些结构的有机结合。
不同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其自己的特征,他们的特征有相似的(同质群体),也有不相似的(异质群体)。
第四章-群体行为(上)-课件PPT课件
影响群体规范的因素: 群体构成 物理环境 群体成员的个性特征
四、群体的有效性
(一)内涵 群体的有效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绩效; (2)群体成员满意度; (3)群体学习; (4)外部满意度。
(二)有效群体的特征
1、清晰的目标; 2、相关的技能; 3、相互的信任; 4、一致的承诺; 5、良好的沟通; 6、人际技能; 7、恰当的领导; 8、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 9、成员的工作自主性和精神状态。
参照群体
是指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成为人们 行动的指南,成为人们要努力达到的标准, 又叫标准群体和榜样群体。功能: ① 为群体成员提供可比较的行为体系;
② 规范社会行为和工作行为。 ——积极参照群体和消极参照群体 ——实际参照群体和想象的参照群体
三、群体的规模与结构
(一)群体的规模 就是要确定群体的下限、上限和奇数与偶数
行为一贯和展示能力。 群体中成员间相互作用关系
——工作任务型和人际关系型。 ——正的工作任务型和负的工作任务型。 ——正的人际关系型和负的人际关系型。
四、群体决策
(一)含义 群体决策就是由多人组成的群体所进行
的决策。 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 群体决策的纬度
——群体成员参与决策的程度 ——群体决策的范围 ——群体决策的内容
(二)群体决策的内容
美国行为学家迈尔将决策的内容分为四种典 型的决策问题:
A/Q型:这类决策是与下级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但 与组织的利益无重大影响的决策。这类问题对认可 水平要求高,而对决策质量要求不高。因此,最好 用下级民主讨论、协商解决的办法,提高下级的认 可水平。
Q/A型:这类问题与组织利益关系密切,而与下级的 利益无直接联系。因此,这类问题对决策质量要求 高,而对认可水平要求较低,主要应由领导者和有 关专家进行决策,以确保决策质量。
团体辅导第四章
• 对治疗师产生敌意是团体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 原因: • 1、病人们在私下赋予治疗师不切现实的神奇色彩,并对其抱有 无限的期望,以致于再能干的治疗师也终究会让他们感到失望。 继而团员们自然而然对治疗师产生敌意。 • 2、惯常的游戏方式的失败。成员们可能在理智上主张利用自身 资源建立团体,然而在他们内心深处仍渴望依赖并试图先创造一 个权威形象然后摧毁之。(戏剧三角形)但是,治疗师并不去扮 演传统上的权威形象,这使得成员大大受挫。 • 3、对治疗师憎恨的另一个原因源于每个成员都渐渐意识到自己 水远也不可能成为领导者最为宠爱的孩子。在团体的进程中,成 员意识到自己并不能从治疗师那里获得多于他人的关注。于是团 体内部开始滋生你争我夺的敌对氛围。同时,每个成员都隐约地 感到自己被冶疗师所背叛。 • 4、还有些人将团体成员和领导者的关系模式看做是原始部落轼 父现象的重演。对此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有所描述。
• 这种依赖还可能来自人性深处的非理性因素,如,人类对无所 不能、无所不知、无微不至的父母或拯救者的需求——这种需 求和人类无尽的自欺能力相互结合,创造出了个人所渴望敬仰 的超人形象并深信不疑。 • 5、在初始阶段沟通模式和话题都是相当固定和局限的,这种 现象在鸡尾酒会或类似的社交邂逅中也非常普遍。成员们理性 地探讨问题,对于发问者的非理性一面则用支持、客套、友善 等手段予以压抑。“高脚杯主题”是此时的沟通现象。 • 6、在团体初始阶段,寻求共同点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成员 们会对他们发现自己并不是世上唯一的受难者惊呀不已,并被 这个现象所吸引,于是,大多数团员都会不遗余力地证明他们 是何等地相似。这个过程为成员们带来了很大的慰藉,同时也 为建立团体凝聚力奠定了基础。 • 7、团体初始阶段的另一个特征是给予和寻求建议。指导虽然 鲜有实效但却能够成为成员们表达相互兴趣和关注的媒介。
团体辅导是一群有共同问题的人
团体辅导是一群有共同问题的人(原创版)目录1.团体辅导的定义2.团体辅导的目的和优势3.团体辅导的实施步骤4.团体辅导的注意事项5.团体辅导的案例分析正文一、团体辅导的定义团体辅导是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是由一群有共同心理问题的人组成一个小组,通过相互支持、分享和交流,达到解决问题、改善心理状况的目的。
团体辅导具有成本低、效果显著等优点,因此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应用。
二、团体辅导的目的和优势1.目的:团体辅导旨在帮助参与者认识并理解自己的问题,学会应对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心理健康。
2.优势:团体辅导具有以下优势:(1) 成本低:相较于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团体辅导的成本较低,可以节省人力资源和经济支出。
(2) 互助性强:团体辅导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支持、鼓励,共享资源和经验,达到共同成长。
(3) 普适性强:团体辅导适用于各种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人群,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4) 效果显著:团体辅导在很多情况下能取得与一对一心理辅导相当的效果,甚至有时效果更佳。
三、团体辅导的实施步骤1.确定辅导主题:根据参与者的需求和问题,选择适当的辅导主题。
2.组建辅导小组:招募有共同问题的人组成辅导小组,人数一般在5-12 人之间。
3.安排辅导时间:根据参与者的时间安排,合理安排辅导次数和时间。
4.确定辅导方式:根据辅导主题和参与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辅导方式,如讲座、讨论、角色扮演等。
5.开展辅导活动:按照安排的计划,开展辅导活动,引导参与者分享、交流和解决问题。
6.结束辅导:在辅导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馈,评估辅导效果,为后续辅导提供参考。
四、团体辅导的注意事项1.保密原则:在团体辅导过程中,要尊重参与者的隐私,确保个人信息不外泄。
2.尊重和平等:要尊重每个参与者,给予平等的发言机会,避免歧视和偏见。
3.引导和控制:在辅导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控制场面,确保辅导活动有序进行。
4.专业知识和技能:辅导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提供有效的辅导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群体(辅导)一、群体的一般问题(一)什么是群体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群体是对个体而言的,个体是单独活动的个人,而群体就是两个人以上的,相互作用的。
(二)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们加入到群体中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和满足。
1.安全的需要2.情感的需要3.尊重和认同的需要4.完成任务的需要(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
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没有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非正式群体是不定型的、多变的和多样的。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兴趣爱好一致、利益一致、态度一致或地理位置接近等。
非正式群体永远存在是因为正式群体不可能满足人们的所有的需要。
二、影响群体行为和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一)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1.社会助长作用社会助长作用是指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会有明显的提高。
德国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的实验。
40个孩子单独绕钓鱼线,然后一起做。
结果发现,其中20人共做时增量。
10个年龄大的不明显,10个年龄小的因紧张而减量。
此为操作性活动。
原因:(1)被他人评价,自尊心被激活,动机强烈;(2)减少单调枯燥的感觉,减少疲劳感;(3)可以模仿他人。
2.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抑制作用是指在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时,工作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大大下降。
奥尔波特对思维活动进行实验。
选择10段古代教育著作,叫被试写批驳文章。
结果发现,一起做的时候数量很多,但质量不好。
原因:(1)他人在场干扰个人精力集中;(2)他人评价意识产生焦虑。
3.两种作用的条件作业性质和个人的熟练程度有关。
简单工作且个人技能熟练有社会助长作用,否则有社会抑制作用。
(二)群体结构及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1.同质群体和异质群体群体成员在年龄、能力、知识、专业、性格、信念等方面的特点相似的是同质群体,不同的则是异质群体。
2.同质群体可以达到最高效率的条件:(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2)当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大家密切配合时;(3)连锁性的工作。
3.异质群体可以达到最高效率的条件:(1)完成复杂的工作;(2)当做出决策太快时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3)需要创造力的工作。
三、群体规范(一)群体规范的概念由群体成员共同建立的行为准则,或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二)规范的形成1936年,谢立夫的“光点实验”实验说明:1.群体中的规范是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2.群体规范比个人规范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更强。
(三)群体规范的功能1.群体支柱功能群体规范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
群体规范被成员接受的程度越高,异质性越强,关系越密切,群体也越团结。
2.评价准则的功能群体规范是成员的行为准则,因此,用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3.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群体规范的约束功能主要表现在舆论。
这种舆论是大多数成员对某种行为的共同评论意见。
这种往往带有情绪色彩的共同意见对个人行为有约束作用,使其不至于违反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代表的是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反映的是中等水平,因此,这种约束作用既有监督、促进后进的作用,又有打击先进的保守的作用,如漫画所示,是管理中应该特别注意的。
4.行为矫正功能群体成员如果违反了群体规范就会受到群体舆论的压力,迫使它改变行为,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因而群体规范有矫正个体行为的功能。
群体压力下个体产生从众行为。
1958年,心理学家阿虚的“三垂线”实验。
在群体压力下个体产生知觉从众、判断从众和行为从众。
知觉从众为真从众;判断从众和行为从众都是假从众。
从众的原因,主要来自两种压力:(1)信息压力,个体有多数人的意见可能是对的信念。
(2)规范压力,多数人的意见就是规范。
四、群体的内聚力(一)什么是群体内聚力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二)群体内聚力和生产率的关系内聚力和生产率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群体内聚力与生产率之间存在两种相反的关系,就是内聚力高既可能提高生产率,也可能降低生产率。
简单地说,群体的内聚力是高生产率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五、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功能1.产生合力 2.形成互补 3.激励功能 4.联络感情 5.交流信息(二)人际交往的原则1.平等的原则 2.互利的原则 3.信用原则 4.相容原则六、群体中的冲突(一)什么是冲突冲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或行为上的矛盾。
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产生意见分歧、争论、冲突和对抗,使彼此之间的关系出现紧张状态就是冲突。
冲突的产生不仅会使个体体验到一种紧张的情绪,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群体活动和组织秩序,对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冲突观念的演变传统上对冲突的看法多是消极的,近年来,有很大的变化: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保证高绩效所必须的。
冲突有时是有害的,但它更是有益的。
它可以促使产生新的策略和方针,帮助克服停滞和自满的情绪,所以对冲突应该是适当地处理而不是消除。
(三)冲突的解决方法1.设置超级目标设置超级目标可以使对立的双方减弱冲突,因为他们必须把精力集中到目标的达成上,从而缓解了对立的情绪。
2.采取行政手段(1)管理者可以通过改变结构来减少冲突(2)设置综合领导(3)妥协(4)压制冲突(5)教育(6)拖延或和平共处(7)转移目标3.处理冲突的二维模式托马斯提出的二维模式,以“合作”,即满足他人利益为横坐标,以“武断”,即满足自己利益为纵坐标构成的二维空间的模式,构成5种处理方法:强制、开诚合作、妥协、回避和克制。
七、学校中人际关系的特点(一)学校人际关系的教育性特点1.实现教育目标是学校里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
学校里的一切人际关系都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存在的。
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唯一基础就是实现教育目标。
而学校里的一切其他关系都是由这一关系派生出来的。
2.学校人际关系是教育的手段。
教育活动是通过人对人的影响而完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媒介。
“有效的教学是由有效的交往实现的”,决定学生学到多少的不是教师教多少,而是师生关系。
3.学校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教育是示范性的,学校里的人际关系是无字的道德教科书,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榜样。
(二)学校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性特点学校里的人际关系更受道德规范的制约,相对纯洁。
(三)学校人际关系的丰富性特点学校里的人际关系比其他任何社会组织中的关系都更加丰富,因为学校是一个准社会,基本具备了各种社会角色,各种人际关系。
八、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一)重要性1.增进双方对学生的了解良好的关系,有效的沟通,才能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
2.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和家长互相支持,默契配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渗透,教育才更有效。
3.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影响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态度家长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与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程度高度相关。
(二)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特点1.强烈的教育性教师和家长的关系的唯一的基础和目的就是共同合作教育好学生。
交往的内容也都是关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
2.关系的平等性教师和家长是平等的关系,任何一方不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
没有谁领导谁或管理谁的问题,也没有谁有求于谁的问题。
3.关系的无可选择性师生关系就决定了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没有其他选择的可能。
4.学生是关系的主要媒介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围绕学生建立和展开的,交往的内容是关于学生的,有时学生在其间传递信息。
(三)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矛盾1.对这一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如教师认为家长有求于自己,认为教师可以教育家长。
家长认为交了学费,自己是消费者,教师应对学生在学校里的一切负责,教师应满足下降的一切要求等等。
2.教师和家长因角色差异而引起的矛盾由于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和家长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如对某一个学生的表现,教师是将其放在全班中比较看待的,是横向比较,而家长只看到自己的孩子,是纵向比较,往往发生分歧。
九、教师与同事的关系(一)重要性1.良好的同事关系是教师个人成功的条件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的,教师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学生,而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必然是全体教师工作的结果。
因此教育工作的本质决定了教师之间必须是合作的,教师集体的成功是教师个人成功的条件。
2.良好的同事关系是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教师群体是教师个人成长发展的最微观和直接的环境,教师之间的互相切磋、互相帮助,使教师增长教学才能和教育智慧。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课间和课下的办公室成了教师集体研究工作的好场所。
3.良好的同事关系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繁重琐碎,而且多应激,因此,教师经常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而且经常会遇到挫折,教师的环境又相对封闭,与外界交往少,因此教师非常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
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同时关系给教师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缓解心理压力,并且可以帮助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二)教师之间关系的特点1.具有较强烈的道德规范性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文明、友好、和谐。
2.教师之间冲突有隐蔽性教师之间的矛盾冲突很少公开化,比较隐蔽,所以不易觉察,也容易形成积怨,比较不好解决。
3.教师之间的冲突多能自我调节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道德水平比较高,一般能自我调节。
4.教师之间多限于工作上的交往教师之间的交往多限于工作时间,而且内容也多与工作有关。
5.教师之间的关系多不密切中国知识分子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
也与教师工作繁忙独立性强有关。
(三)教师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1.不适当的竞争教师个人盲目地追求个人成就;管理上教条的形式主义的“末位淘汰“等造成。
2.角色差异引起的矛盾教师都强调各自学科的重要性,产生矛盾3.教师不良的个性“文人相轻“、骄傲、自卑、封闭、猜疑、嫉妒等不良性格。
十、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特点师生关系的特点教材中列出5点,这里重点解释两点。
1.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实现教育目标是师生关系的唯一基础和目的。
“尊师爱生”是学生和教师的健康心态。
2.教师和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度上有很大的差异师生关系本质上是成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两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度有很大的差异。
这意味着,成熟的成年人——教师对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学生负有教导、帮助、关怀的责任。
(二)师生关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1.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和教师的关系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动机。
学生喜欢教师,认同教师,同时希望教师喜欢自己,于是趋向教师。
学生将对教师的情感泛化到与教师有关的一切方面,“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