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勃伦
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
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我们这几天都发现学校外面的小吃街正在加紧的建设,相信建好之后会比以前好多了,也规范了我们学校交通主干道旁小摊贩的经营和管理。
针对小摊贩的管理,这始终是我们城市城管的老大难,现在无论是闹事区或者居民区,小摊贩乱摆设的问题依旧严峻,严重影响市容和市民生活。
我们的城管应如何处理,小摊贩如何经营,两者矛盾如何解决,后面我们用凡勃伦的经济学观点来分析。
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 伟大的美国经济学巨匠、制度经济学鼻祖。
凡勃仑是作为一个辛辣的社会批评家而为一般公众所知的,他这一风格的代表作是《有闲阶级论》一书。
但从职业上说,他是个经济学家,是政治经济学杂志的第一主编,并在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上有广泛著述。
制度经济学——几十年来的一个重要学派,是凡勃仑和约翰·R·康芒斯(John R. Commons)创立的。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
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
制度经济学的分支或领域不尽相同,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制度本身的产生、演变及制度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或倾向于制度与分配的关系,或倾向于制度与经济增长、资源配置的关系。
事实上,所有的制度都是关于产权的制度制度经济学的最初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以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运用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而主张运用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强调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以T·凡勃伦、J·R·康芒斯、W·C·米切尔等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派别。
尽管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
但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都重视对非市场因素的分析,诸如制度因素、法律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和伦理因素等,其中尤以制度因素为甚,强调这些非市场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
凡勃伦效应
凡勃伦效应
目录
•
凡勃伦效应的发现
• •
凡勃伦效应的介绍
•
凡勃伦效应中的心理学
•
凡勃伦效应在生活中的效应
总结
情景引入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 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 最好但求最贵。
凡勃伦效应的发现
成功人士买东西为什 么要买最贵的而不是买最 好的呢?
• “凡勃伦效应”的根本原因是:某 些时候,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不仅 仅是为了商品的物理功能,而更多的 是为了获取另一种“社会效用”,即 通过购买高价商品传递出富有等信号 ,以此来博取社会地位和名声,提升 自我感觉水平。
凡勃伦效应的介绍
• 价格越高越有吸引力的“凡勃伦效应”包含两种效用:
•
•
一只鞋子就是一只鞋子的使用效用
•
总结
总结
凡勃伦效应
核心概念:价格定位越高,消费者越青睐 两种效应:实用效应和炫耀性消费心理效应 心理学:满足心理上的需要、追求品质和格调 在生活中的效应:不要看低自己
谢谢大家!
•
价格越高这种效用就越明显,在市场就越受欢迎
举个栗子:款式级别差不多的珠宝首饰在普 通商场里可能只卖几百元,但带上奢侈品牌的logo 可能就要上万元。
凡勃伦效应中心理学 人们说... ...
为什么会有这种凡勃伦效应呢?
有人说,凡勃伦商品的独特设计和明显 风格代表着高品位、高品质,体现了文化内 涵和社会阶层。
凡勃伦效应在生活中的效应
迷失自我,得不到别人的认可
失掉自信,找不到自己的优势
如果你自己看低了自己, 那么别人也会看低你,如果 你想让别人看重你,那么首 先,你要自己看重你自己。
《凡勃伦的经济学说》PPT课件
3、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在后来的消费经济学中 得到重视,他本人被现代消费经济学看成是有影 响的研究者。
精选课件ppt
17
精选课件ppt
13
2、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 (1)社会上存在两种消费方式,并且具有 不同的消费特点。
家庭内部生活的消费方式 简陋
大庭广众中的消费方式 奢侈
(2)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根据其消 费标准,而不是其品行、道德和才能。
(3)较低社会阶层的消费总是以较高阶 层的消费标准为争取目标。
1892年,凡勃伦进入芝加哥大学执教。1899年, 发表畅销书《有闲阶级论》,一举成名。凡勃伦 不仅创立了“奇异”的学说,行动做事也总是特 立独行。他还频繁地变换任教的学校。
1929年,凡勃伦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
精选课件ppt
3
二、主要著作
1、《有闲阶级论》 (1899)
2、《企业论》(1904) 3、《工程师和价格制度》
⑵反对个人主义方法论和生物还原论。
精选课件ppt
6
2、主张运用历史分析法,从社会整体或社会 结构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经济行为。
⑴人不总是理性的,制度和习惯等制 约着人类的经济理性。即影响经济行为的 力量是多重的,并不仅仅只有经济理性。
⑵理性思考是人们习惯的结果,习惯应 取代理性居于首要地位。
精选课件ppt
(4)消费方式易奢不易俭。
精选课件ppt
14
3、凡勃伦物品理论 1950年,哈维·莱本斯坦(Harvey
Leibenstein,1922——1993)将凡勃伦的消费 理论整合进新古典分析框架。
凡勃伦
凡勃伦学术背景(理解):美国最初的社会学家大部分是社会心理学家。
但是早期的凡勃伦属于另类脱颖而出是因为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因为人们要对经济危机做出解释,所以他在1899年的《有钱阶级论》中的理论和观点可运用在美国社会和经济的问题的分析上,同时对美国的经济企业有指导意义。
这个时候凡勃伦属于当时的泰斗人物,但是在美国早期,类似于凡勃伦从经济层面进行社会学分析的社会学家是少数。
凡勃伦的大致情况(理解):凡勃伦是北欧的挪威移民,北欧是新教地区,一般信仰新教,家中信仰路德教,移民到美国后,居住在美国的挪威人社区。
经过努力,凡勃伦家有一个农场。
挪威人社区相对于外界来说是封闭的,有自己一套从挪威带来的传统方式,对美国人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看不上,但是凡勃伦虽然成长在挪威社区路德教的家庭中,但是成人之后不喜欢这个家庭,放弃了路德教的信仰。
所以他成为了挪威移民中的另类。
一方面,与美国社会格格不入,一方面与挪威社区格格不入,完全成为了一个边缘人。
凡勃伦学习很好之前在刻板的教会学校,然后转到霍浦林斯大学,最后转成社会学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萨姆娜(对社会学的贡献不是特别突出)。
美国社会学形成体系在30年代,自帕森斯回到美国,跟随耶鲁大学校长波特,但关系若即若离,所以凡勃伦的理论较独立,凡勃伦之后在康奈尔大学学习的是经济学,随后被芝加哥大学聘为研究员,同事有:杜威、托马斯等人。
凡勃伦在芝加哥大学期间故意与学生作对,因为不想给本科生上课。
学术来源(理解):一、进化论思想1.贝拉米《回顾》乌托邦式作品,提出一个在美国当时机械工业的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机器是吃人的,所以无产阶级的斗争不是直接和人斗而是和机器斗,所以政党会把斗争矛头指向大工厂里的机器来阻止生产。
贝拉米认为无产阶级斗争矛头不应指向工厂的机器,工厂的机器也可被无产阶级拿来当作工具。
机器不仅仅是资本家的工具,也可以是无产阶级或底层的工具,运用这些机器实现社会主义,并建立一套有组织的工业体系,这个与凡勃伦对美好社会的幻想很一致。
《企业论》[美]凡勃伦著读后感
凡勃伦还分析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他认为竞争是推动企业进步的动力,但过度竞争会导致资源浪费。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凡勃伦在书中还分析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他认为竞争是推动企业进步的动力,但过度竞争会导致资源浪费。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种竞争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更是一种社会竞争和社会选择的体现。企业在竞争中不仅要追求利润,更要关注社会责任,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可持续发展。这种关注社会责任的行为,在社会学中被称为“社会责任”,它体现了企业对社会发展的参与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书中的人物塑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凡勃伦对企业家这一角色的描写尤为精彩。他认为企业家不仅要具备创新和领导力,还要关注社会责任。这种对企业家角色的塑造,让我对企业家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书中对消费者的描写也让我对消费者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书中的主题深度也让我深感震撼。凡勃伦通过对企业和经济活动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和经济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他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解释了企业如何通过创新和营销策略来吸引消费者。他还指出了“炫耀性消费”的现象,揭示了消费者行为的复杂性。这些观点都让我对企业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书中,凡勃伦通过对“消费者剩余”的剖析,揭示了企业如何通过创新和营销策略来吸引消费者,满足他们的需求。他指出,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具有附加价值的商品和服务。这一观点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依然适用,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创新和满足需求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行为的简单重复,更是一种社会互动和社会影响的体现。企业通过不断创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这种成功不仅仅是经济的成功,更是社会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凡勃伦的制度思想及其范式
凡勃伦的制度思想及其范式顾自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作为一个反叛性的角色,凡勃伦对经济思想史的贡献是以一种尖刻犀利的批判者的形象著称的。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猛烈地抨击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两个支柱:(1)马歇尔的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即物品价格下降时人们必然增加对该物品的购买数量。
他通过描述炫耀性商品和炫耀性消费对此给予了否证。
(2)劳动者工资假设,即劳动者仅仅是为了报酬而工作,而不会为了工作而工作。
他在对有闲阶级的批判和对有闲者与劳动者的对比分析中描述了两种差异。
他对新古典分析中边际主义者们“关于平稳渐进的、理性导致的趋于均衡点的分析思路”表示了极大的怀疑。
他指责说,在马歇尔那些改变信仰的信徒中,其抽象的理论忽略了太多的现实。
他讽刺地描述说,当马歇尔主义者们天真烂漫而又兴致勃勃地沿着他们的曲线滑向均衡时,他们忘记了制度在不断的演进,经济理论正在偏离真实的世界。
[1]他指出,均衡并不存在,经济总是处于变动之中。
所谓“均衡”只不过是那些生活在幻想世界中的经济学家们的白日梦。
与新古典均衡分析的方法相反,凡勃伦明确主张了一种关于变迁过程的分析方法,但这一观点相比于新古典的均衡观而言,则带有明显的进化论色彩。
凡勃伦认为,如果经济学家要提出好的理论,他们就必须减少肤浅的认识,更加自愿地和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交流。
[2]他指出,新古典经济学家假设每个消费者都是独立地权衡所购商品的成本和收益,这一假设是新古典需求模型的前提,但它却不堪一击。
他认为这个模型的错误在于,每个个体并非在决策上是绝对独立的,相反他们总是在决策自己的行为之前,先观望他人的行为。
而且个人对效用的评价,同样不具有独立性,这种评价更依赖于他人对同物品的效用评价。
此外,他在《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进化的科学》一文中用更加风趣的语言指出:“享乐主义观念认为,个体是认识快乐和痛苦的灵敏计算器,他们就像一个个渴求快乐的同质小水珠,在刺激物的推动下在其周围来回振荡滚动,但又不让自己破裂。
托尔斯坦 凡勃伦
经济学家
目录
01 简介
03 《有闲阶级论》介绍
02 曲折的学术生涯 04 主要成就
托尔斯坦·凡勃伦,男,出生于1857年威斯康辛州,代表作《有闲阶级论》。
简介
托尔斯坦·凡勃伦,英文名ThorsteinB.Veblen,1857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马尼托沃克县卡托镇的一个挪 威移民家庭的小农场。他生长在威斯康星州与明尼苏达州的乡村。他的父母重视教育,鞭策孩子们出人头地和不 断接受更高的教育。在卡尔顿学院,凡勃伦跟随约翰·贝茨·克拉克学习经济学,克拉克最先阐明了收入分配的 边际生产力理论。接着凡勃伦又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学院师从查尔斯·皮尔斯(CharlesPeirce)学习哲学,皮 尔斯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和美国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学院期间,他还师从美国经济学会的创 立者、杰出的经济学家——理查德·伊利(RichardEly)研修政治经济学。尽管拥有如此显赫的老师,凡勃伦还 是对约翰斯·霍普金斯学院非常不满,因而转学至耶鲁大学。在那儿他跟随社会达尔文主义者 (SocialDarwinist)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WilliamGrahamSumner)研究哲学,并于1884年获得了哲学博 士学位,1929去世。
拥有博士学位后的凡勃伦,依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回到明尼苏达州的家里过起了“啃 老”生活。他可以不干农活,一天到晚,除了阅读就是思考,间或同农忙归来的家人聊天。时光如梭,眨眼间七 年的时间就过去了。这“无所事事”的七年,表面上一事无成,实际上是凡勃伦最重要的学识积累时期。1891年, 凡勃伦重新出山,继续当学生,进入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注册学习研究生课程。在康奈尔大学, 凡勃伦受到资深政治经济学教授詹姆士 ·劳克林(J. Lorence Laughlin)的极大赏识。1892年,当劳克林受 邀到新成立的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创办经济系时,唯一的条件就是带上凡勃伦。自此,凡勃 伦总算告别了学生年代。
心理学凡勃伦效应
心理学凡勃伦效应心理学凡勃伦效应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理学凡勃伦效应是指一种心理现象,即当一个人被其他人的行为或态度所影响时,他会自发地采取同样的行为或态度。
这种心理现象由美国心理学家凡勃伦(John B. Watson)于1920年提出。
凡勃伦效应的本质是社会模仿。
人们常常会根据他们周围的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凡勃伦效应。
人们不仅会根据他们周围的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且还会根据他们周围的人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态度。
凡勃伦效应的发生有三个基本因素:感知、评价和行动。
首先,一个人需要感知到周围的环境,如别人的行为或态度。
其次,一个人需要对这些行为或态度进行评价,认为它们是正面还是负面。
最后,一个人会根据自己的评价采取行动,也就是采取同样的行为或态度。
凡勃伦效应可以用来解释很多心理现象,如人际关系中的压力、社会评价、同化和保留。
社会压力是指当一个人受到来自其他人的压力时,会不由自主地采取同样的行为。
社会评价是指当一个人受到来自其他人的正面评价时,会不由自主地采取同样的行为。
而同化是指当一个人受到来自其他人的影响时,会不由自主地采取同样的行为。
最后,保留是指当一个人受到来自其他人的压力时,会采取相反的行为。
凡勃伦效应也可以用来解释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现象,如集体行动、群体思维和社会风气。
集体行动是指一群人集体采取相同的行动或表现出相同的态度;群体思维是指一群人形成共同的思想、看法或信念;而社会风气是指一群人在某些事情上有共同的习惯或偏好。
这些都可以归因于凡勃伦效应。
此外,凡勃伦效应也可以用来解释广告、政治和新闻媒体中所使用的方式。
在广告中,凡勃伦效应可以帮助广告商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气氛;在政治中,凡勃伦效应可以帮助政客构建一种有利于自己的形象;而在新闻媒体中,凡勃伦效应可以帮助媒体在传播新闻时构建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气氛。
凡勃伦效应也可以用来帮助人们学习新的技能或习惯。
通过看别人如何做事,一个人就可以学习如何去做。
凡勃伦效应心理学
凡勃伦效应心理学
凡勃伦效应,又称巴诺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指人们对一些模糊、广泛或普遍适用的描述自己的特征、性格或情况的陈述,常常错误地认为适用于自己。
这个效应常见于心理学中的人格测验和占星等领域。
凡勃伦效应主要是指人们往往容易对一些模糊或普遍的描述产生认同感,因为这些描述通常是泛泛而谈的,可以适用于大部分人,从而使人产生“这是在说我”的错觉。
这种效应的产生原因可以归结为主观验证(subjective validation),即人们对个人信息往往倾向于过度解读和确认自己的特点或经历。
凡勃伦效应在心理学和市场营销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在心理学领域,研究人员使用这个效应来探索人们对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的心理机制。
在市场营销中,广告商和销售人员常常利用凡勃伦效应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通过以泛泛而谈的方式描述产品的特点,让消费者产生认同感,从而增加销售量。
凡勃伦效应提醒我们要对市场上的各种描述和评价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在面对各种评价时要理性思考、辨别真伪,并不盲从他人的意见或评价。
凡勃伦思想论文凡勃伦的演化思想简析
凡勃伦思想论文凡勃伦的演化思想简析凡勃伦(Erich Fromm)是20世纪哲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他的思想涉及了社会政治、人性、宗教信仰、爱和自由等广泛领域。
从1941年至1955年,他在墨西哥城期间,他写就了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其中包括《人的本质》、《爱的艺术》和《逃离自由》等。
从凡勃伦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代世界所存在的问题的深度思考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探索和提出。
一、凡勃伦的人类本质思想凡勃伦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人类本质的探讨。
他认为如果我们不了解人类本质,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且也无法找到处理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他的著作《人的本质》中,他提出了他的见解:人类是一种具有存在、生长和死亡的生命体,他们是有意志和自觉能力的,他们能够感知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因此人类是理性的。
他同时认为,人类被赋予了选择自由,这是人类最重要的特性。
他强调言及自由不仅是行为,也是思想的自由,人类应该有权利自由的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二、凡勃伦的爱的艺术主张《爱的艺术》是凡勃伦思想中最重要和最受欢迎的一本书。
他认为,爱不仅是一个情感,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他认为,大部分的人都不会表达爱,也不知道如何接受爱。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如下四种爱的方式:1、关切(爱的注视)。
关切不是只是为了控制或占有别人,而是通过一个需要理解和传达情感。
通过关注和理解他人,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并得到他们的感情,这种关注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2、责任爱(关爱)。
爱意味着承担偙于伴侣的责任,不是为了给对方(或自己)带来个人利益,而是为了让他们(或自己)成长和发展。
自我与爱的结合是关键.3、爱的渴求(占有)。
爱的渴望是指愿意和一个人在一起,在他们的周围,甚至将另一个人放在你的心中。
这种爱是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的一种幸福,是将自己完全地投入其中以获得爱的回报。
4、感觉爱(恋人关系)。
凡勃伦效应举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凡勃伦效应举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凡勃伦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对某些特定情况下的表现,比对其他情境更倾向产生的认知偏差。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在决策和判断过程中出现偏见,从而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的选择。
本文旨在探讨凡勃伦效应的起源、作用机制及影响范围,同时结合实际案例来展示凡勃伦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凡勃伦效应,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认知偏差,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概述和介绍,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组织和框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凡勃伦效应的概念,并说明了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2. 正文部分详细解释了凡勃伦效应的定义、作用机制和影响范围,通过分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3. 结论部分回顾了凡勃伦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举例分析了具体的实例,以展示其广泛的影响和应用。
4. 最后,结论和展望部分总结了整篇文章的观点和思路,对凡勃伦效应的未来研究和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和探讨。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凡勃伦效应,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心理学现象。
通过分析凡勃伦效应的定义、作用机制和影响范围,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一理论于实际生活中,并发现其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凡勃伦效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希望能够启发读者对于心理学的兴趣,激发更多关于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探讨。
最终,我们希望读者通过本文的阅读,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凡勃伦效应,并运用这一理论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
2.正文2.1 什么是凡勃伦效应:凡勃伦效应,又称为马太效应或累积效应,是指在某个领域或方面,一开始的小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巨大的差距。
这种效应可以在各种领域中得到体现,包括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
基于凡勃伦效应的民宿消费行为研究
基于凡勃伦效应的民宿消费行为研究摘要:民宿在旅游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消费者选择民宿的行为背后存在着各种心理因素。
本研究以凡勃伦效应为理论基础,探讨了消费者在选择民宿时受到的凡勃伦效应的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我们发现了凡勃伦效应对民宿消费行为的影响,并对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本研究对于理解消费者在选择民宿时的心理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凡勃伦效应;民宿;消费行为;心理因素引言一、凡勃伦效应理论概述凡勃伦效应又称为“外表美学效应”,是指个体根据其他人的外表特征来评价其人性格、品质等。
即人们通常会更加倾向于相信外貌好看的人更有可能具有更好的品质和能力,而对于外貌不够好看的人则持有相反的看法。
这一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在人们的社交、工作以及消费行为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消费行为方面,凡勃伦效应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或服务时,往往会受到商品或服务提供者的外表特征的影响而产生某种偏好或评价。
当购买同一款产品时,如果产品的销售员外貌英俊或者销售员的服务态度良好,消费者可能会更倾向于购买该产品;而当销售员外貌普通或者服务态度不佳时,消费者可能就会对该产品持有负面看法甚至放弃购买。
凡勃伦效应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民宿消费行为的特点在选择民宿时,消费者通常会考虑价格、地点、设施、服务等因素,以及消费者个人的旅行偏好和特殊需求。
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也会对他们的选择行为产生影响。
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了消费者选择民宿时的一些心理特点:民宿通常具有更加独特和个性化的特点,这会使得消费者更加倾向于选择民宿而非酒店,因为他们更加希望通过住宿体验来感受当地的文化和特色;消费者通常更注重住宿环境和家庭氛围,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那些看起来“温馨”、“舒适”、“古朴”的民宿,因为这些特点符合他们对于旅行的心理预期和需求;消费者通常会受到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和分享的影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选择。
凡勃伦:凡勃伦效应
“消费并不仅仅是满足需求的手段,它也是一种社会表达的方式。人们通过 消费来展示他们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凡勃伦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于某些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越高,反而越愿意购买 的现象。这种现象源于人们对于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的追求,他们认为通过高价 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可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水平。”
同时,凡勃伦效应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注 重实用和性价比,而现代的消费观念则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情感体验。高价商品往 往能够提供更好的情感体验和品牌价值,因此更能够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凡勃伦:凡勃伦效应》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它不仅让我理解了 凡勃伦效应的本质和影响,还让我思考了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和人们内心的深层 次需求。我相信,只有深入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 和商业机会。我也意识到,消费并不只是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更是满足人们的 精神需求和情感体验。因此,在未来的消费行为中,我会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情感 体验,同时也更加理性地看待商品的价格和质量。
我最近读了《凡勃伦:凡勃伦效应》这本书,感触颇深。这本书以美国经济 学家凡勃伦的名字命名,主要探讨了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心理反应,尤其是当商 品价格较高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反而增加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凡勃伦效 应”,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凡勃伦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一双款式、皮质差不多的皮鞋, 在普通的鞋店卖80元,但如果这双鞋进入了大商场的柜台,标价几百元,却总有 人愿意购买。这正是因为凡勃伦效应的作用。消费者可能认为,价格更高的商品 质量更好,更有价值,因此更愿意购买。
我想说,《凡勃伦:凡勃伦效应》这本书虽然探讨的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但 它所揭示的人性和社会的本质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 读到这本书,理解凡勃伦效应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消费行为和社会现象。
第六讲 凡勃伦
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 炫耀性闲暇(conspicuous leisure) 代理消费(vicarious consumption) 代理闲暇(vicarious leisure)
相对剥夺(满足)
潜功能(latent function)
三、评价与思考
商品的价格如何影响购买者的行为?
第六讲 凡勃伦
一、生平 二、主要社会学思想 三、评价与思考
托斯丹· 邦德· 凡勃伦: Thorstein B Veblen,
1857—1929,伟大的美国 经济学巨匠、制度经济学 鼻祖、社会学家。
凡勃伦至少有三个形象:第一个是 严肃的不严肃者,虔诚的不虔诚者,
失去自我尊重的痛苦。
如此,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
竞争的动力就存在于对丧失自我尊重的
恐惧之中。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获取金钱的多寡为人
们成功与否的标志的社会,因此人们的价值 是通过其占有财富的多寡来衡量的。 不仅人们希望在占有财富的竞争中获胜,而 且因为这种占有关乎一个人的荣辱,使得人
们会想尽一切办法炫耀这种占有的胜利。
不讲道德的道德家;第二个形象是经
济学家;第三个形象是社会学家。
主要著作
《有闲阶级论》(1899)、《企业论》 (1904)、《工艺的本能》(1914)、《德意 志帝国和工业革命》(1915)、《和平的本质》 (1917)、《美国的高等教育》(1918)、 《普通人和既得利益》(1919)、《科学在现 代文明中的地位》(1919)、《工程师和价格 体系》(1921)等。
2、在凡勃伦看来,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是建立在 商业和工业、所有制和技术、赢利工作和实业 工作的不可治愈的对立上。
有闲阶级论—凡勃伦
主要章节介绍 • • • • • • • 第十四章《高级学识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 第十四章《高级学识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 训育的目的:满足实际需要, 训育的目的:满足实际需要,树立并维护阶级自有吸引力 学识,尤其是高级学识, 学识,尤其是高级学识,受有闲阶级观念的影响最为明显 早期的学识——超自然服务 早期的学识 超自然服务 秘传知识与公开知识 高级知识——教士职务和有闲阶级的副产物 高级知识 教士职务和有闲阶级的副产物 现代科学——工业操作的副产物 现代科学 工业操作的副产物
主要章节介绍
• 第十三章《非歧视性利益的残存》 第十三章《非歧视性利益的残存》 • 经济要求压迫、身份制衰退→神人同形同性教派 经济要求压迫、身份制衰退 神人同形同性教派 和属于这类教派的宗教信仰礼俗瓦解 • 宗教生活中的非歧视性残余与有闲阶级制度的一 些基本原则是不相容的 • 有闲阶级的利益生活准则吸收了歧视性竞争中的 人们的剩余精力, 人们的剩余精力,使他们没有余力在非歧视性生 活方面有所表现。 活方面有所表现。
另一种前工业社会古代冰岛日本幕府社会存在明显的有闲阶级掠夺性有闲阶级有闲阶级保守性主要章节介绍主要章节介绍有闲阶级的产生主要章节介绍主要章节介绍有闲阶级和财产所有权是同时出现的私有制占有商品的竞赛证明优势地产生阶级主要章节介绍主要章节介绍釐钱竞赛中釐钱占优势的阶级如何力图过有闲的生活不愿参加劳动心理和劳动的阶级不同将参加体力劳动看做是有损体面的事情没有实际作用的脑力劳动学习礼仪讲求修养以显示优越主要章节介绍主要章节介绍富裕的上层阶级奢侈性浪费性消费炫耀财力和荣誉声望名誉显眼的消费装门面的消费摆阔气的消费结果
将参加体力劳动看做是有损体面的 事情 没有实际作用的脑力劳动,学习礼 仪、讲求修养以显示优越
主要章节介绍
凡勃伦(ThorsteinB.Veblen,1857-1929)《营利企业论》_经济学说史
24、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 1857-1929)《营利企业论》1904《营利企业论》(Theory of Business Enterprise ,1904)是凡勃伦在芝加哥大学教学时候的作品,也是他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著作。
本书论述当时的“现代资本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凡勃伦的《资本论》。
本书由第10章结论开始,以下8章分别是:机械过程,营利企业,营利原则,信用放款的用途,现代的企业资本,现代的福利理论,法律与政治上的营利原则,及机械的文化意义。
以第10章营利企业的必然衰退结束。
全书的主题是,产业体制与营利企业的双重性,后者优于前者,这种资本主义矛盾的特质所带来的体制危机,由帝国主义克服危机所暗示的营利企业的衰退。
在分析的过程中,凡勃伦探讨的范围遍及现代社会许多重要现象,如广告、企业联合、景气变动、商业、大众心理乃至文化模式等,他都一一详加分析。
这一综合性,跟产业与企业的矛盾这一基本逻辑,构成了他资本主义论的独特性。
他将现代规范为“信用经济”,批评了使用“货币经济”,这种股份资本论,可以说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产业与企业:资本主义体制有两个侧面,那就是,产业与企业。
产业的目的,在于生产的经济与调整,有用性的获得与同胞的生活提高等。
企业的目的,则在于追求金钱与利润,以及扩大所有权等。
经济论应基于产业与企业这两个范畴的区别。
在资本主义以前及初期,手工业工厂的企业主,身兼生产设备的所有人,既追求企业目的,也追求产业目的。
这时,生产效率是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产业的逻辑与企业的逻辑是协调的。
可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产业与企业都趋于近代化,虽然确立了机械工业,但无关乎生产效率,因企业关系而来的利益与损失的机会,也相对增加了。
产业与企业,于是分离、分化。
在即将进入现代之前,企业家的兴趣,已不再是生产效率,他们专注于投资的再分配,从利润少的事业转移到利润多的事业,或者转向于灵活的投资活动与联合其他企业的景气战略。
凡勃伦的技治主义思想的解读-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凡勃伦的技治主义思想的解读-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人类应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自然,科学技术的崇拜者们又尝试着将科学技术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中。
因此,主张用技术方式来统治和控制社会的技治主义(technocracy)在19世纪末应运而生。
技治主义滥觞于欧陆尤其是法国,却大兴于美国,曾在20世纪30、40年代引发声势浩大的技治主义运动。
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技治主义日趋成熟,对外不断扩散至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影响全球尤其是行政活动的重要。
托斯坦凡勃伦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技治主义的理论奠基人,其着作《工程师与价格体系》被认为是系统地阐述了技治主义的主张,甚至是技治主义的福音书(gospel)。
理解凡勃伦的技治主义思想,对于理解美国技治主义传统及其主流意识形态意义重大。
一、资本主义价格系统终将据凡勃伦观察,在资本主义企业中,一直都存在着资本家指使和操纵的怠工、停工、罢工、小破坏等降低效率的生产破坏行为(sabotage)。
到了19世纪中叶,企业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有意的低效(conscientious withholding of efficiency)即限制企业生产的行为,完全自由竞争的工业生产出现了严重问题。
他将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到资本主义价格系统,认为在任何以价格系统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社会中,在投资和商业事业中,惯常性的工厂停工和工人失业,从整体上或部分上,是维持还过得去的生活状态必不可少的条件。
([3], p.43)当技术进步推动生产率提高,工业产量大幅度提高,商品价格因供给增加而不断降低,利润率因而不断下降,以至于影响了资本家的利润,因此资本家才会有意限制生产。
对于资本家而言,并非生产产品越多获利越大,而是要把产量控制在某个范围之内,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
资本家对生产的抑制行为,导致了四个方面的浪费:(a)物质资源、设备和人力的闲置,整体地或部分地,有意地或无意地;(b)销售(比如,包括不必要的批发商和商店的增加,分店和专卖店的增加);(c)生产和销售过剩产品和假货;(d)出于商业战略考虑的系统性的错误、怠工和重复换言之,企业本来有生产能力进行生产,但在资本主义价格体系中,资本家不让企业充分生产,最终让所有社会成员一起陷入贫困的处境之中。
凡勃仑有着哪些代表作?他有着怎样的理论要点贡献
凡勃仑有着哪些代表作?他有着怎样的理论要点贡献本文导读:作者: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山鼻祖首次出版:1899年全书名:《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有闲阶级论》一问世,立即造成轰动,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人手一册的风行之作,当时的一位社会学家告诉凡勃伦:“这部大作引起了东海岸的震惊。
”这本书引起广泛的震惊与其独特的视角及行文风格有关系,因为过去从未有过一本书以如此尖酸刻薄的用语,对社会作如此冷静的剖析。
他的著述成为经济学内外用于社会批评的学说和警句格言的一个源泉。
凡勃伦在书中力图用进化思想来研究现代经济生活。
认为工业体制要求勤劳、合作、不断改进技术,而统治企业界人士却只追求利益和炫耀财富,这两者的矛盾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但随技术发展、技术人员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一旦这两者相联合,取得管理社会经济的权力,那么追求利润的“企业主制度”就会被摒弃。
这本书曾引起文艺界的广泛兴趣,认为是对社会的一种讽刺。
历史背景凡勃仑的《有闲阶级论》于1899年问世有着特殊的背景。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后的一百二十五年当中,经济学家们几乎探访了所有与经济学有关的领域:这个世界的辉煌壮观与它的污秽贫困,它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就或是它在人性价值上的缺点。
金融界的互相残杀,被描述为“节约与资本累积”的过程;最无耻的骗局被称为“自由企业”,挥霍无度被视为是正当的消费。
而这一时期的经济学著作却根本无法反映美国的经济生活。
约翰·贝茨·克拉克的《财富的分配》根本不能反映美国已成为充斥着许多百万富翁的国度;陶西格的《经济学》也不能让人知晓美国垄断的股票市场;劳芙林在《大西洋月刊》所写的文章告诉人们,当时美国还是以牺牲、努力和技艺作为赚钱的不二途径,“每一个人都有权力去尽情享受其努力的成果”,简言之,这时美国的正统经济学是现状的维护者,因此它们没有发现问题的锐利眼光,对当时美国景况的本质——放纵无度与极度奢华完全熟视无睹,只以形式上的线条与没有光泽的色彩去描绘一种“原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学家们“囿于情势与利益的不自觉偏见”,它需要一种异乡人的眼光,这种眼光有一种独特的清晰性与透视性,而凡勃仑正好具有这种眼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凡勃伦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伟大的美国经济学巨匠、制度经济学鼻祖。
凡勃仑是作为一个辛辣的社会批评家而为一般公众所知的,他这一风格的代表作是《有闲阶级论》一书。
但从职业上说,他是个经济学家,是政治经济学杂志的第一主编,并在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上有广泛著述。
制度经济学——几十年来的一个重要学派,是凡勃仑和约翰·R·康芒斯(John R. Commons)创立的,韦斯利·克莱尔(Wesley Clair)、约翰·莫里斯·克拉克(John Maurice Clark)等后来的凡勃仑追随者们形成了这一学派的特点。
生平托尔斯坦·凡勃仑1857年生于威斯康星州的一个挪威移民的农业社区,从小他一直讲挪威语,直到十几岁才开始讲英语。
在卡尔顿学院,凡勃仑从师于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他是当时新兴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一位一流理论家,而后来凡勃仑正是对这一学派展开最尖锐的抨击。
克拉克只是凡勃仑从师学习,但后来背弃了其理论的第一个当时的知识界巨人。
作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研究生,凡勃仑从师于著名的哲学家查理斯·桑德斯·皮尔斯(Cahrles Sanders Peirce),他是实用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此学说后来经过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努力而更加广为人知,在耶鲁大学,凡勃仑最终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在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指导下学习经济学,此人作为美国的一流“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广为人知。
凡勃仑所受的教育使他与他在其间长大的世界格格不入,在那个环境里,他的父亲是唯一送子女进了大学的人,他与这些学术机构也格格不入,在这里,他要努力弄到钱才能得到个教育机会,并且由于他举止粗鲁,不修边幅,以及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使他难以跟其他学生合群。
他对宗教的怀疑,个人的怪癖,使很多美国的大学和学院不愿聘他为教师,因为在那个时代,这些学术机构往往是由教会资助的,而且这种资助绝非是无足轻重的。
从1884-1891年,在这长达7年当中,凡勃仑一直失业,先是靠家里养活,而后又靠岳父家接济。
直到1891年,34岁的他才在康奈尔大学的经济系谋到一个职位。
后来,新成立的芝加哥大学聘请他当教师了。
劳伦斯·劳克林(J. Laurence Laughlin),他把凡勃仑带去当一名教员。
4年之后,凡勃仑补提升为讲师,并被任命为《政治经济学杂志》的总编辑。
虽然凡勃仑的学术生涯开始得很晚,但他在这之前的那段日子并没有完全枉过,那些年里他博览群书,并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19世纪90年代,他在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很多文章。
1899年,42岁的凡勃仑出版了他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作品《有闲阶级论》。
评价凡勃仑的文章,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通俗的,内容是经济学的还是社会学的,都充满着进化论,特别是思想方式的进化。
不论是他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的关于“所有权的起源”,还是关于“妇女的未开化状态”,或是在《经济学季刊》上刊出的“经济科学的偏见”以及“为何经济学不是一门进化的科学?”凡勃仑的思想充满了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观点。
但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强调这些进化过程给社会带来的好的结果,凡勃仑则强调那些早先时代的时代错误之残余,在那些时代里,由于思想落后于变化中的现实而使生产的发展受到阻碍。
经济学之所以落后于时代而于事无补,正是因为它的分析方法不是进化的。
常规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受到了批评,并非由于他们本身的错误,而是因为他们把注意力囿于一些狭窄的偶然现象,并且拒绝对经济活动发生在其间的广阔文化环境进行理论上的探究。
凡勃仑认为,有些经济学模型考虑的经济调整,是“没有滞后、漏洞和摩擦的”,所以,这些模型是完全不现实的。
不过,这并不是天真的抱怨,后来的制度经济学家们有时也抱怨理论模型并不能完完全全地复制现实世界的所有突出特点。
凡勃仑承认,要使一种理论“有用”,它不必“像真的那样真”。
但是他坚持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某些特殊假设所遗漏的,正是他认为对于研究国民经济怎样和为什么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而是持续不断地发生结构深化这个问题最为重要的东西。
凡勃仑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是无法“解释增长现象的,除非增长只是指大小、体积、质量、数目、频率方面的变化。
”凡勃仑希望经济学所做的那种研究不同于在他之前的任何经济学研究,也不同于他之后的经济学研究。
这种研究是要发现经济模式发展变化的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原因和结果,这种经济模式变化,如从渔猎社会发展到了农业社会,从手工业到工业大生产。
很明显,无论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都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努力。
凡勃仑批评他们提出了种种错误的问题,而不是给出他们所提问题的错误回答。
在这个过程中,他说了不少挖苦话,也提出了很多格言警句,这些后来都被其他人用于对经济学进行更彻底也更天真的攻击。
凡勃仑本人努力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认识经济模式的演进,模糊了经济学同社会学或历史学的界线,并的确模糊了经验研究与自信地揣测之间的界线。
当他写《妇女服饰的经济学理论》或《手艺的本能》时,很显然,他已处于一个模糊地带。
的确,在他的经济学与非经济学著作之间没有一条明显易辩的界线。
凡勃仑所倡导的制度经济学,与它以后的一些变种有很大的不同,这部分地是凡勃仑给制度下的定义所致。
凡勃仑认为制度不是组织结构,而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一些“固定的思维习惯”。
它们是在给定的时间、地点占统治地位的一些“固定做法、习惯、行为准则、权力与财产原则”。
有时候这些原则要与组织实体结合,但仅仅对组织的描述(就像以后的制度经济学家所为)并不是对使它们有意义的一些基本社会和文化形态的进化进行分析。
凡勃仑更倾向于分析,而不是描述。
他还原模仿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他认为,“根本不能称历史学派创造了一门科学,他们的目的不是进行理论研究工作”。
而凡勃仑的目标是理论研究工作,然而,很久以后,制度经济学家们却陷入对某些特定结论的过分描述。
从建立了许多理论来看,虽然凡勃仑是一个理论家,但是他既不是一个系统的分析家,也不是依赖经验证据的系统的理论检验者。
提出一些先入为主判断。
举出了一些有准确的例证,对反对意见做些不痛不痒的反驳,这就是凡勃仑通常的风格。
凡勃仑的著述并不缺乏经验事实,但他缺少经验证据。
在凡勃仑的文章中,可以发展很多描述性的东西,但很少以任何系统的方式把这与从某个一般理论得出的具体假说联系起来。
这成为他留给制度经济学的部分遗产。
凡勃仑早期的一篇关于小麦价格的文章,是乏味地做统计学描述的一个典型,这种风格也成了他的学生威斯利·C·密契尔(Wesley C·Mitchell)创建的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建所初期的标志。
通过密契尔、J·M·克拉克(J.M. Clark)和他的其他门徒,凡勃仑对经济学产生的影响超出了他自己的学术生涯范围和他的寿命。
他的著作成为经济学内外用于社会批评的学说和警句格言的一个源泉。
但是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学技术上的发展使制度经济学远远落后了,甚至连全国经济研究所最终也成了研究新的理论和经济计量学趋势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凡勃仑,很难说当代的经济学能与过去的经济学有所不同。
不过,凡勃仑仍不失为一位领一代风骚的人物。
有闲阶级论》作者: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山鼻祖首次出版:1899年全书名:《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有闲阶级论》一问世,立即造成轰动,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人手一册的风行之作,当时的一位社会学家告诉凡勃伦:“这部大作引起了东海岸的震惊。
”这本书引起广泛的震惊与其独特的视角及行文风格有关系,因为过去从未有过一本书以如此尖酸刻薄的用语,对社会作如此冷静的剖析。
他的著述成为经济学内外用于社会批评的学说和警句格言的一个源泉。
凡勃伦在书中力图用进化思想来研究现代经济生活。
认为工业体制要求勤劳、合作、不断改进技术,而统治企业界人士却只追求利益和炫耀财富,这两者的矛盾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但随技术发展、技术人员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一旦这两者相联合,取得管理社会经济的权力,那么追求利润的“企业主制度”就会被摒弃。
这本书曾引起文艺界的广泛兴趣,认为是对社会的一种讽刺。
《有闲阶级论》内容提要历史背景凡勃仑的《有闲阶级论》于1899年问世有着特殊的背景。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后的一百二十五年当中,经济学家们几乎探访了所有与经济学有关的领域:这个世界的辉煌壮观与它的污秽贫困,它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就或是它在人性价值上的缺点。
金融界的互相残杀,被描述为“节约与资本累积”的过程;最无耻的骗局被称为“自由企业”,挥霍无度被视为是正当的消费。
而这一时期的经济学著作却根本无法反映美国的经济生活。
约翰·贝茨·克拉克的《财富的分配》根本不能反映美国已成为充斥着许多百万富翁的国度;陶西格的《经济学》也不能让人知晓美国垄断的股票市场;劳芙林在《大西洋月刊》所写的文章告诉人们,当时美国还是以牺牲、努力和技艺作为赚钱的不二途径,“每一个人都有权力去尽情享受其努力的成果”,简言之,这时美国的正统经济学是现状的维护者,因此它们没有发现问题的锐利眼光,对当时美国景况的本质——放纵无度与极度奢华完全熟视无睹,只以形式上的线条与没有光泽的色彩去描绘一种“原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学家们“囿于情势与利益的不自觉偏见”,它需要一种异乡人的眼光,这种眼光有一种独特的清晰性与透视性,而凡勃仑正好具有这种眼光。
凡勃仑还注意到另一种前工业社会,即古代冰岛、日本幕府社会。
这种社会中存在一种明显的有闲阶级,但这种阶级却不是无所事事的懒人,而是社会上最为忙碌的人群,但他们的工作却是掠夺性的,他们凭着武力或狡黠地掠夺财富,本身并不靠技艺或劳动从事工作。
虽然这些有闲阶级取之于社会,而且也没有贡献出任何生产性的服务以作回报,但是他们的行径却得到社会默许。
因为这些社会富裕得足以养得起种不事生产的阶级,而习俗中的尚武精神又使一般人格外推崇,因此这种阶级不但未被视为寄生虫,反而被奉为能者与强者。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工作的态度便有极大的改变。
有闲阶级的活动即用武力赢取财富就被视为一种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