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要求1.学科基础:学生应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西医临床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技术。

2.临床技能: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临床技能,能够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并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3.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有一定的学术交流和创新能力。

4.人文素养: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具备良好的医学伦理道德素质,尊重患者的权益,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5.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共同工作,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1.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西医临床知识、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技术、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技能等方面的课程。

其中,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经典著作解读、中医理论体系等;西医临床知识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学科知识;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技术包括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等;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技能包括临床操作、病例分析等。

2.实践教学:研究生实践教学包括临床实习和科研实践两个方面。

临床实习是学生在医院实际工作中进行的临床技能培训和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医疗团队的工作,掌握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技能;科研实践是学生在科研项目中进行的实际研究工作,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学位论文:学生在学期末需要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并符合学术规范。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与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关,可以是其中一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的研究,也可以是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的研究等。

4.学术交流和进修:学生被鼓励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创新能力。

学生还可以有选择性地参加境内外的中西医结合培训班、进修班等,以获取更广泛的学术信息和专业知识。

四、评价标准1.学术成绩:学生在课程考核和学位论文评审中的学术表现将被综合评价。

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复习课程

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复习课程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00602 )一、培养目标1、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专业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能够从事本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2、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注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掌握一门外语,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2.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研究3.中西医结合肿瘤病研究4.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研究5.中西医结合妇科疾病研究6.中西医结合儿科疾病研究二、培养万式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实行导师负责和导师组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指导小组由本专业及相关专业3-5名具有讲师以上职称人员组成。

鼓励“三种经历”,即社会实践经历、第二校园经历和海外经历。

研究生在第二校园经历和海外经历中取得的学分,与培养计划内必修课内容及要求基本相同的,经导师认定后,提交医学院学位分委员会讨论认定,可以作为必修课成绩,取得相应学分,培养计划以外的课程可作为选修课学分认定四、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

五、 应修总学与课程设置应修总学分:30,其中必修20学分(含培养环节学分)。

1. 必修课(学位课)思想政治理论,3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

专业外语,2学分。

(修读培养方案中1门及以上全英语教学必修课程并通过课程考 核的,可免修专业外语。

)学位基础课:(2-3门) 学位专业课:(2-3门) 2. 选修课(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至少修读不少于 2门的专业选修课。

最新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最新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5709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概况: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在校、院领导的重视培植及老一辈中西医结合专家带领下,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良好的学术积淀。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于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近三年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63项,获科研经费661万元,并获得多项省部级成果及专利。

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脾胃病科、神志病科、护理学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及培育项目)6个:脾胃病科、神志病科、肾病科、肛肠科、护理学科、中医预防保健科;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3个:针灸学、脾胃学、中医预防医学(培育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2个: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势病种“胃缓(胃下垂)”牵头单位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9个:脾胃病科、中医康复科、中西医结合肾病专科、中医脑血管病专科、中西医结合心力衰竭专病、中医妇科、呼吸科、中医肛肠科、乳腺科。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硕士生导师达120人,其中有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同领域中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形成了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

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三所临床医学院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首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单位作为教学基地,临床及科研能力强。

二、培养目标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同时掌握必要的现代医疗技术,具有较强的传承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临床研究能力,身心健康,善于沟通,能够独立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政治方面: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医药事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

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

热爱中医药事业,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中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中医学理论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门知识、具备职业道德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培养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门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2.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教学科研与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3.培养具备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4.培养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内容1.中医学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医学理论方法论、中医学研究方法论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包括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病例分析与诊断、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和治疗方法的能力。

3.科研方法与实践:包括医学统计学、科研伦理学、医学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4.临床技能培训:包括中医学临床技能、西医学临床技能、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等课程和实习,重点培养学生临床技能和实践能力。

5.科研课程:包括中医学研究进展、中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中医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方法。

四、培养方式1.课堂教学:通过系统的理论课程,培养学生对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2.实践教学:通过临床技能培训、实习和科研课程,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和经验。

3.科研导师指导:每位学生将有一名科研导师进行学术指导和研究项目的指导。

五、培养过程1.前期课程学习:学生将在前期学习中系统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知识。

2.实践实习:学生将在临床医院进行实践课程和实习,通过临床技能培训和临床实习,提高自己的临床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中医学1057第一条培养目标与要求一、培养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中医临床医师。

二、掌握坚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现代诊疗技术,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疾病诊治工作。

三、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传承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并有一定的临床教学能力。

四、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第二条招生对象与入学方式一、招生对象。

为符合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的专业要求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原则上不得报考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入学方式。

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并达到规定要求,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第三条学习年限与培养原则一、学习年限。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3年。

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期学习年限1年。

二、培养原则。

培养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

培养过程应涵盖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内容与要求,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同时注重中医学传统经典的学习传承。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和临床指导教师组共同负责制,临床指导教师组由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教师组成。

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临床指导教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

第四条课程学习与考核一、课程学分及设置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按照每18学时1学分计算。

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修满20个学分。

根据研究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开设课程,课程应满足学位授予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突出中医学传承、实用、创新的特点。

课程设置应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限选课。

二、教学方式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以面授和网络教学为主,自学为辅,每门课程集中授课的课时应不少于总课时的1/2。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理论学习:深入理解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了解中西医融合的理论和实践。

2.临床实践:通过实习和临床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和病例分析能力,为将来独立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科学研究:具备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

二、培养计划硕士阶段培养时间为3年,博士阶段培养时间为4年。

1.前两年(硕士阶段):1.1.课程学习:研究生接受包括中西医结合临床理论、医学基础、中西药学、中医诊断、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同时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1.2.实习实践:研究生在校内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参与病例讨论和诊疗方案制定。

1.3.学术研究: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展,学习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写作技巧,撰写科研论文。

2.后两年(博士阶段):2.1.专业课程学习:在硕士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关的课程学习,包括研究生课程和研讨会。

2.2.临床实践:进一步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的高级诊疗技术,独立承担一些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参与多学科团队的临床研究。

2.3.科学研究:开展独立的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于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三、评估和考核1.学期评估:根据学生的课程成绩、实习情况、科研进展等进行学期评估。

2.毕业论文及答辩:研究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并开展答辩。

3.科研成果:研究生在培养期间需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

4.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习和临床能力考核,评估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水平。

四、师资力量和资源1.专业导师:硕士和博士阶段均配备专业导师,具有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2.校内医院:学校配备带有临床医师执业资格的校内医院,为研究生提供临床实践和实习机会。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4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
类别
学 位 公 共 课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思想政治理论(理
1 MP1209002
工医)
1
2 MP0891001 第一外国语
1-2
3 M08060002 专业外语
2-4
总学 时数 54
108
32

授课单位

3 马列部
3 大外部
2 导师组
考核 方式 考试
在省级以上学会做综述或报告
0.6 学分/次
6、临床实践 2 学分。
临床实践阶段按课程形式进行设置,由导师组负责安排在内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及
相关科室轮转,轮转时间不少于 6 个月,其中包括门诊、病房二部分。要求在上级医师的
指导下书写各种医疗文件。参加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讨论。
临床实践安排(时间、科室)确定后需提交各培养单位教育处备案。临床实践由轮转
1
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3 学分
2. 第一外国语 3 学分、专业外语 2 学分。
3. 学位基础课 1 门以上
4. 学位专业课 1 门以上
硕士生在第一学期集中上课,第二学期起跟随导师组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
导师组开设的专业课和相关专业基础课,可采取多种形式:①经典著作或文献阅读 :写出
读书报告 2 篇,由导师或导师小组评定成绩,每篇为 1 学分。②由本专业组织统一授课,
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著作
1、 中医四部经典著作 2、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3、 《中医内科学》 4、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5、 《中医儿科学》 6、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7、 《中医妇科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保证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依据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校发【2011】3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科学严谨,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发展而奋斗。

(二)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临床实践能力强并具有进行临床应用研究和一定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层次医疗人才。

(三)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了解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临床综合分析和思维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领域的科技资料与文献;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二、学制与培养阶段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

其中,基础理论课学习时间半年,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关临床专业理论及诊疗技能训练为一年半,培养方向专门研修(含论文工作)为一年。

三、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妇科四、课程设置:(一)公共必修课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1.自然辩证法 18 1.5 社会科学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3 社会科学部3.英语 144 12 外国语言学系4.统计学及SPSS软件应用 70 5 公共卫生学系(二)核心课程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1.中西医结合导论 30 2 第一临床学院2.神经病学 30 2 第一临床学院3.中医经方研究 24 2 第一临床学院(三)专门课程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1.中医内科 20 2 第一临床学院2.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学 20 2 第一临床学院(四)选修课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1.科研方法 15 1 公共卫生学系2.文献检索 15 1 图书馆3.医学行为学 15 1 心理学系五、培养要求(一)临床专业理论与诊疗技能训练(一年半)1.核心课程、专业英语学习及要求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核心课程中西医结合导论,由本培养单位统一组织实施。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临床医学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人才。

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西医学知识,掌握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方法,具备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能力,能够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

二、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1)必修课程1)医学统计学2)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3)医学伦理学(2)选修课程1)基础医学相关课程2)医学影像学3)流行病学2.专业课程(1)必修课程1)中医学基础理论2)中医诊断学3)中西医结合临床4)中西医结合治疗学(2)选修课程1)中医内科学2)中医外科学3)中医妇科学4)中医儿科学5)中医针灸学6)药物学3.临床实践(1)实习岗位将学生分配到临床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习,通过与临床医生合作,深入了解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的实际操作,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4.学位论文学生需要选择一个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课题,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并撰写一篇学位论文。

三、培养模式和要求1.全日制学习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指导教师制度每个学生设置一名专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和学位论文等。

4.考核制度学生需通过课程考试、临床实习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四、培养效果评估1.掌握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掌握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3.具备独立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的能力;4.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参与医学科研工作;5.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以上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和要求,该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能力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于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的需求,推动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2024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中医和西医综合知识与技能的临床专业人才,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熟悉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方法,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与治疗技术,具备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进行医学研究和开展临床教学的能力,为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养内容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医学英语、医学科研方法学、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等,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等,提供中医和西医结合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

3.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提供相关领域的选修课程,如中医药学、中医针灸学、中医推拿学、中医养生等。

4.临床实践:通过在医院实习,学生将参与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并实际操作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技术,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5.科研与创新:培养学生具备进行中西医结合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论文撰写、学术报告等,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三、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病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师制度:为每个学生分配一位具有丰富临床和研究经验的导师,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中的发展。

3.实践教学:通过在临床教学医院的实践,学生将结合理论与实践,加强临床技能与创新能力。

4.学术活动:学院将定期组织各类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学生可以参与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等,扩展学术视野。

5.评估与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研究成果进行定期考核,包括课程考试、临床实践评价、学术论文评审等。

四、培养要求1.基本技能:学生需掌握基本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辨证施治等。

2.独立思考: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并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

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

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一、培养目标培养既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又具备较好的临床应用研究能力、既具有良好的学术资质又具有合格的临床实践从业资质的高层次医学适用型人才。

1.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

2.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

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诊治工作。

3.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

4.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二、培养对象被我校录取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期一年。

四、课程培养与考核所修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6.0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6.0学分,专业必修课不低于8.0学分,必修课学分可以替代选修课学分。

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评分,必修课70分及格,选修课60分及格。

1.公共必修课:共6.0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0学分外语(英语):3.0学分2.专业必修课:不低于8.0学分医学科研中的统计学方法:3.0学分医学科研方法学(专业型)(或临床研究方法类课程):1.0-2.0学分临床岗位综合素质训练:1.0学分临床通用技能训练与实践:3.0学分3.选修课:不低于1.0学分医学信息检索:1.0学分或依据导师及专科学院系要求选择指定课程五、临床实践培养与考核按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在所学学科及相关学科范围内进行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的临床轮转培养。

临床轮转在学校具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资格的附属(教学)医院研究生培养点进行。

临床能力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1.出科考核: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进行出科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科室轮转。

2.医师资格考试:于第一学年由学校按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报名的有关规定组织报考“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毕业前需取得《医师资格证书》。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标准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标准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标准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质量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标准进行探讨。

二、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标准概述1.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理论、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他们应具备较强的临床诊疗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跨学科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2.培养要求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应系统掌握中医、西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医学伦理素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

3.培养内容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内容包括专业理论、临床技能、科研能力、公共卫生知识、跨学科交流等。

4.培养方式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等多种方式,注重中西医结合、中西方医学优势互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

三、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培养1.中医技能培养通过系统的中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使研究生掌握中医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2.西医技能培养通过系统的西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使研究生掌握西医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开展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培养研究生在多学科领域中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1.思想道德素质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研究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医学信仰。

2.专业素质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实践教学等途径,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

3.创新素质加强科研训练,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人文素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沟通协作能力。

五、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索1.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2.国际化培养模式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3.个性化培养模式根据研究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发挥其特长。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标准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标准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标准为了促进中西医结合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出具有综合医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医学研究生,制定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标准》。

该标准的出台旨在提高我国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培养质量与水平,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出能够在中西医结合领域从事创新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优秀医学人才。

一、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掌握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开展临床研究和创新医学实践的能力。

培养出的研究生应具备综合医学知识,理解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从整体和细胞水平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应用,以及通过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内容研究生的培养内容包括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和西医的基本原理、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

实践技能方面,研究生需要熟悉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操作技巧,掌握合理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的临床实践技能。

科学研究能力方面,研究生要具备扎实的科研基础,能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具备科学研究所需的文献综述和论文撰写能力。

三、培养模式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研究生要参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课程学习,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临床实践。

同时,还需进行科研训练,参与科研课题的立项和实施。

研究生还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例如学术会议、学术报告等,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四、培养评估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评估主要包括课程考核、实践技能测试和科研成果评价。

课程考核是对研究生在理论学习方面的评估,包括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

实践技能测试是对研究生在临床操作和技能应用方面的评估,包括技能考核和病例分析。

科研成果评价则对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科研报告和论文撰写。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标准》旨在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医学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基础医学专业).doc

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基础医学专业).doc

学号:硕士生姓名导师专业培养环节课程名称学时数学分考核方式公思想政治理论课 4 考试共英语 4 考试课医学统计学 3 考试医学进展 2生物信息学 3 考试SPSS软件应用 2 考试学医学信息检索 2 考试位课程基础与专业课专业()专业()专业()专业英语 1教学实践 (2 学分 )研究方向各学期工作内容及安排一二三四五六阅读文献、撰写综述、预备试验、开题报告、撰写学位论文,学进行课题研究研究计划、教位论文答辩学实践姓名职称培养任务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导师签名教研室意见主管部门审批意见入学时间学制说明:1.本计划在硕士生入学一个月内,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总体要求和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结合硕士生的具体情况制订。

2.指导小组成员由2-3 名副教授及讲师担任(根据工作的需要,可跨学科、跨部门聘请)。

3.本计划一式四份(用 A4 纸打印):硕士生、导师、教研室、研究生主管部门各一份。

学术活动 (1 学分 )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30 次,英语作报告 1 次学位论文 (3 学分 )学位论文答辩 (1 学分 )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学号:硕士生姓名导师培养环节课程名称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英语课医学统计学医学进展生物信息学学SPSS软件应用医学信息检索位课基程础与专业课专业()专业()专业()专业英语轮转专科时间专业研究方向学时数学分考核各学期工作内容及安排方式一二三四五六4 撰写学位论文,学考试位论文答辩4考试3临床技能轮科训练 , 招生专科定考试2向培养;结合进行文献阅读和综述、预备实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与课题3 考试研究。

同时进行临床教学能力培养。

2考试2考试姓名职称培养任务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导师签名附院科教科主管部门审批意见轮转专科时间入学时间学制说明:1.本计划在硕士生入学一个月内,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 , 根据培养方案总体要求和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结合硕士生的具体情况制订。

2.指导小组成员由 2-3 名副主任医师及主治医师担任(根据工作的需要,可跨学科、跨部门聘请)。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健全的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旨在培养能够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理论和技术,准确判断疾病并确定治疗方案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人才。

二、培养要求1.具备扎实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基础知识;2.具备深入理解临床医学的整体规律和临床诊疗的基本原理;3.具备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能力;4.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5.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6.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意识。

三、培养内容1.必修课程:1.1中西医结合理论基础1.2中西医结合诊断学1.3中西医结合治疗学1.4中西医结合病案分析1.5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1.6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导2.选修课程:2.1中西医结合药物学2.2中西医结合针灸学2.3中西医结合康复学2.4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2.5中西医结合心理学2.6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四、培养方法1.理论学习: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独立学习,学习中西医结合理论和临床知识。

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实践训练:学生通过实习和临床实践,提升中西医结合临床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独立诊断和治疗能力。

3.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并有机会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会议。

五、学制与学位授予六、评估与考核1.课程考核:学生需完成所有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参加相应的考试或评估。

2.实习考核:学生的实习成绩将根据实习单位的评估进行考核。

3.论文评审:学生在完成研究课题后,需准备学术论文并进行答辩,通过评审后方可获得学位。

七、招生要求1.本科学历:具备医学、中医、药学等相关专业本科学历;2.语言能力:具备良好的中文和英文读写能力;3.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考试要求:根据学校的招生政策及规定进行口试、笔试等考核。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课程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课程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课程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中西医结合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置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课程通常包括基础理论、疾病诊断与治疗、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技能等模块。

基础理论模块主要介绍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经典理论、现代医学理论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

疾病诊断与治疗模块侧重于中西医结合在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涉及中药、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技术的结合。

实践技能模块则通过临床实践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

在基础理论模块中,学生将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同时也会接触到现代医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在疾病诊断与治疗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断和治疗常见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

在实践技能模块中,学生将通过临床实践和操作训练,掌握中药配方、针灸技术、推拿手法等中西医结合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学习方法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结合。

在理论学习方面,学生需要仔细阅读相关教材和文献,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同时,学生还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术研讨,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

在实践操作方面,学生需要参与临床实践和操作训练,通过亲身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会议等方式,加深对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了解和认识。

四、未来发展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课程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中西医结合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006)
(一级学科:中西医结合)
我校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点于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授权为我校首批设立的医学硕士点。

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沈阳药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以期保证培养研究生的质量。

一、培养目标
1、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素质。

2、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掌握中西医结合基础各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发展趋势,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熟练地查阅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较强的外文写作能力。

4、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技能,能独立的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具有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开发研究能力,毕业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其他单位的教学、科研、技术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1、中医药对超敏反应影响的基础与临床应用;
2、药用真菌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及治疗超敏反应的物质基础。

三、学制
全日制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论文时间不少于2年,入学半年后应及时进入科学研究工作。

四、培养原则
1、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加强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积极参加班级及所在教研室和学院组织的公益劳动等活动。

2、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包
括教学实践),其中须完成规定必修课。

除外语课外,一般规定20课内学时(实验课40学时)为一学分,教学实践为2学分。

3、课程设置分必修课及选修课两大类,凡考试有两门(含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或一门课补考仍不及格,不得申请学位。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1、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研实践为主,同时注重课程的学习。

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科研工作的训练,掌握实验技能,熟练应用现代测试技术,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具有后续可持续发展的素质。

2、课程设置应贯彻少而精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既注重本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同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

研究生培养强调自学为主,授课方法应主要以讨论或布置自学,定期辅导,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

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束应进行考试考核,评定出成绩。

一般必修课应进行考试,若属于专论或其他不适合考试的课程应进行适当的考核,类似于写综述的考核方式最后应集中以报告的形式给予评定成绩。

3、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研究方向和科研手段方面要有一定的新意,要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上至少发表一篇论文,或其开发项目通过省级及以上部门的技术鉴定,或申请发明专利,方可提交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硕士学位。

4、硕士研究生入学第3学期,要进行中期考核,全面考察其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论文的开题报告及身体状况等。

考核不合格者,应终止其学业,并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处理。

考核合格者,继续进行科研技能训练,以达到培养要求。

六、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学位论文应体现出作者掌握了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一年内,导师应及早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及调查研究,硕士生应于第三学期内提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经导师所在教研室教师及有关专业教师讨论。

审查确定之后,制订科研方案和计划。

在导师指导下,硕士研究生进入研究实践阶段,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
文的书写格式必须按学校的统一要求进行。

七、答辩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的申请与授予等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办法》和《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进行。

硕士学位论文经答辩委员会通过后,由分科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者,授予硕士学位。

课程设置
必修课
编码必修课名称学时(上课/实验)学分
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0 1.5
2 自然辩证法40 2.0
3 英语216 6.0
4 专业英语30 2.0
5 教学实践40 2.0
选修课
选修课的开课原则采取自由竞争的原则,原则上少于10人选课的课程将不予开课。

所有课程在开课之前必须提出课程大纲、课程简介、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

1、过去已开课程且评价较高、适用面较宽的课程继续开课。

2、教师经过进修学习,有新理论新方法者可开设新课。

3、可以外聘教授、专家学者来校开设新课。

4、课程开设主要面对大范围研究生,凡是涉及到某一研究方向的课程,原则上不再开课。

主要选修课:
编码选修课名称学时(上课/实验)学分1日语100 3.0 2德语100 3.0 3origin 应用16/16 1.0 4医药学文献方法学20 1.0 5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30/20 2.0 6中药资源学30 1.5 7中药成分代谢化学20 1.0 8中药新药研究与法规30 1.5 9中药细胞工程学20 1.0 10分子遗传学40 2.0 11免疫学基础40 2.0 12药学分子生物学40 2.0 13药剂学专论40 2.0 14药物动力学40/20 2.5 15分散系物理化学30 1.5 16物理药学30/60 3.0 17试验与最优化40/10 2.0 18多元数据分析40 2.0 19体内药物分析20/40 2.0 20有机化合物光谱解析50 2.5 21药物分析专论30 1.5 22药物代谢30 1.5 23化学统计学基础30/20 2.0 24高等药理学40 2.0 25高等生理学40 2.0 26数学药理学20 1.5 27临床药理学30 1.5
编码选修课名称学时(上课/实验)学分28分子药理学20 1.0 29新药药理与毒理20/16 1.5 30高等有机化学40 2.0 31近代有机合成基础30 1.5 32药物化学专论40 2.0 33植化方法学10/70 2.0 34天然化合物结构研究法50 2.5 35组合化学20 1.0 36不对称合成20 1.0 37绿色化学20 1.0 38生合成概论20 1.0 39天然产物全合成20 1.0 40生物分子分离纯化及检测40/40 3.0 41微生物药学专论20 1.0 42生物转化20 1.0 43基因工程20 1.0 44生物信息学基础与应用20/10 1.0 45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与应用38/4 2.0 46粉体工程20/12 1.0 47药事管理法规20 1.0 48药品知识产权与WTO规则20 1.0 49项目管理20 1.0 50博弈论20 1.0 51高等生物化学20 1.0 52生药学专论30 1.5
53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20 1.0
54 中西医结合基础现代研究进展20 1.0
55 病理生理学20 1.0
56 中药药效毒理学20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