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研发管理模式分析

合集下载

集团公司科技研发体系管控模式优化研究——以M集团为例

集团公司科技研发体系管控模式优化研究——以M集团为例

助 业务 板块 , 包 括 了一 百 多家 子公 司 , 除 了 物 流 和 建立 自己的管 理架 构 ,并制定 了相应 的管 理 制度 ,
金 融服 务 之 外 ,大部 分 公 司或 多或 少 都 有研 发 活 但是 在 职 能部 门的设 置 和 分 工 、 项 目的 管 理 、 人 员 动, 而相 同板 块 内的企 业 , 其 技 术 需 求在 某 些领 域 的激 励 方面还 存在 一定 的问题 , 尚未形 成合 理 的制 是相 同或近似 的 , 但 这些 企业 的研 发活 动 基本 上是 度框 架。 各 自作 战 , 缺乏 交流 与合 作 , 导致 项 目重 复 、 资源 浪 5 . 核心研 发优势 尚未确立。研究院尚未确定 自己
业升级 和企业发展 , 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 科技研发 框 架 和 制 度 , 不 同层 次 的 研 发 管 理 缺 乏 明确 的 定
能力不 断增强。 通过调研发现 , M 集团的科技研发体系 位 与分 工 。 主 要 表 现 在 : 集 团 母 公 司 和 集 团 研 究 具有 以下特征 : ( 一) 研发领域 多元化 院 的研 发 管理 职 能 分 工 不 是 十 分 合 理 ; 集 团 研 究 院在 集 团 内部 的 研 发 管 理 职 能 定 位 模 糊 ; 由 于 制
பைடு நூலகம்
基金项 目: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 究项 目( 编号 : 1 2 2 4 0 0 4 3 0 0 3 8 ) 的阶段性研 究成果。

F A
( 三) 研发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首先 , M 集 团下属 四个 主 要产 业板 块 和 三个 辅
方面无法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
4 . 管控制度有待优化。研究院成立以来 , 正在逐步

集团管控下的科研管理模式探析

集团管控下的科研管理模式探析

集团管控下的科研管理模式探析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小小的企业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层出不穷。

这些集团由于规模庞大、业务繁多,需要进行科研项目的管理以保持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而集团管控下的科研管理模式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集团管控下的科研管理模式进行探析,分析其特点和优势,并给出相关建议。

1. 统一规划和布局集团管控下的科研管理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统一规划和布局。

由于集团内部涉及的科研项目众多,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集团需要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

通过对各个子公司或单位的科研项目进行整合和协同,集团可以形成科研资源的整合优势,提高科研效率。

2. 专业化和分工在集团管控下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由于集团内部拥有各类专业化的子公司或单位,可以实现科研的专业化和分工。

不同子公司或单位可以按照自身的专长和优势进行科研项目的承担和开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率,也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研发竞争力。

3. 风险可控在集团管控下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由于集团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和风险承担能力,可以对科研项目的风险进行更好的管控。

一旦某个科研项目出现问题,集团可以通过内部资源的调配和风险分担的方式,更好地应对和化解风险,降低集团整体的风险。

二、集团管控下的科研管理模式优势1. 资源整合效益高在集团管控下,科研管理模式可以实现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通过对各类子公司或单位的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和协同,可以充分利用集团内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实现资源整合效益的最大化。

2. 研发成果转化速度快在集团管控下,科研管理模式可以实现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

由于集团内部具备较强的产业化条件和市场资源,可以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研发成果的快速产业化和商业化。

3. 创新动力强在集团管控下,科研管理模式可以激发创新动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管理学原理——海尔集团PEST模型、五力模型、SWOT模型分析

管理学原理——海尔集团PEST模型、五力模型、SWOT模型分析

管理学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这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竞争将空间激烈。

为了提高我国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科学有效的分析这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为其提出在竞争环境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下面我将对海尔集团进行PEST模型、五力模型、SWOT模型分析。

一.PEST模型。

所谓“PEST”分析是指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进行分析,来确定这些因素的变化对海尔集团发展战略管理过程的影响。

1.政治法律环境1984年12月26日,张瑞敏带领新的领导班子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这便有了海尔集团的前身.在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招标中,海尔冰箱战胜十多个国家的冰箱产品,第一次在国际招标中中标!海尔的发展逐渐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7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达到25%以上,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海尔市场份额高达30%以上,其中,海尔在白色家电市场上仍然遥遥领先。

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而现在,海尔集团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

海尔集团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在海尔发展的将近30年来,一直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秉持着遵纪守法的理念,进行企业管理,企业发展.在国内,也是守法企业的代表。

2.经济环境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49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8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9年,海尔冰箱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冰箱销量第一,创造了新的世界之最。

科技服务细分市场---研发设计服务业(上海环盟)

科技服务细分市场---研发设计服务业(上海环盟)

科技服务细分市场---研发设计服务业 (3)第一节研发服务业发展模式分析 (3)一、研发服务业组织模式分析 (3)二、研发服务业业务模式分析 (3)三、研发服务业企业集团研发管理模式分析 (3)1、单一中心式研发管理模式 (4)2、多中心式分散化研发管理模式 (5)3、轴心式研究开发管理模式 (7)第二节研发服务业总体发展分析 (9)一、研发服务业的内涵与构成 (9)二、研发服务业形成原因 (9)1、市场需求 (9)2、市场竞争 (10)3、技术革命 (11)4、科技政策 (11)三、研发服务的演化形态 (12)1、制造业与研发服务能力相连结 (12)2、通路商转型升级 (14)3、专业研发扩大服务内涵 (15)第三节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分析 (16)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概况 (16)二、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模式 (17)三、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战略 (17)第四节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分析 (19)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概况 (19)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模式 (19)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战略 (19)科技服务细分市场---研发设计服务业第一节研发服务业发展模式分析一、研发服务业组织模式分析研究发展性质可概分为:学术研究机构从事之基础研究、财团法人研究机构从事之应用研究、产业界研发部门进行之技术研发及生产制造阶段之改良研发,以及经营模式等之研究发展活动。

以往我国产业之研发工作多为组织内之活动,仅少部分透过市场机制,委由具备专门知识或技能之研发服务业者提供。

二、研发服务业业务模式分析1、研发服务业系以领域技术及知识,提供异质性极高之客制化服务,且提供之服务内函,包括提供研发策略之规划服务、提供专门技术之服务及提供研发成果运用之规划服务等三大活动,涉及科技、管理、法律等专业领域,属于技术密集度高、风险性高之新兴产业。

2、研发服务业之资产多为无形智能型资产,包括专技人才、专利权著作权等,迥异于制造业之有形生产资产,是以难以呈现其资产价值,导致筹措资金不易,影响产业的发展。

集团化管理模式及组织架构

集团化管理模式及组织架构
矩阵式管理模式:资源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在设计组织架构时,应考虑到各活动(职能)的地域特点、专业特点等;
*
集团化管理与资源优化配置
自建必要的生产线,其它委托制药业务板块进行生产
标提
*
集团架构调整优化总体思路
目前某某集团的业务方向很明确,也很好的在各法人实体间进行了分配,今后集团基于各种目的还会成立其它的法人实体。如果各法人均完全独立运作,有可能会出现集团控制力下降、总体战略不能很好实施、事业重复、经营资源分散、内部竞争等问题。
营销监审中心
法律事务中心
安全保卫中心
*
某某集团组织架构(二级架构)
某某集团
制药业务板块
*
某某集团组织架构(二级架构)
医药流通业务板块
某某集团
江西科研营销
行政管理部
深圳健美医药
医药流通事业部
XX医药公司
经营发展中心
市场拓展中心
采购中心
采购供应部
OTC销售部
专业产品销售部
医疗器械销售部
财务管理部
集团最高决策机构: 董事局 集团日常决策机构: 总裁办公会 董事局负责对集团重大 经营问题进行最终的决 策。包括:集团战略规 划、经营目标、年度预 算、重大投资等。 总裁办公会由集团决策 层人员组成,负责企业 日常经营决策。 专业性强的决策组成临 时专业委员会进行决策。
*
各事业部(部)的核心任务
研发事业部:负责某某集团制药、植物药业GAP业务板块中相关新产品的选择、购买、研究、二次开发、临床试验、中试、工艺改进、证照报批等工作,为集团制药和植物药业业务板块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采购部:负责某某集团制药、植物药业业务板块中所有物资(包括原材料、辅料、包装材料、零配件、办公用品等)的采购、仓储与运输,产成品的仓储与运输,保证集团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并降低成本。 制造事业部:负责某某集团制药业务板块所有产品的生产制造工作并接受其它业务板块产品的委托生产,保证集团产品按质按量低成本的生产,为企业发展服务。 OTC营销部:负责某某集团制药业务板块OTC产品、保健品、卫生用口等相关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同时接受植物药业业务板块的委托进行部分饮片、标提的市场营销工作,为集团发展提供充足的现金保证。 处方药营销部:负责某某集团制药业务板块专业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为集团发展提供充足的现金保证。 医药流通事业部:全面负责某某集团医药流通业务的发展与经营,保证医药流通业务在2005年前成为集团的支柱业务之一。 植物药业公司:全面负责某某集团中药材种植、饮片、中药标准提取物、成品、中药材贸易等业务的培育和开展,使植物药业业务在2010年前成为集团支柱业务之一。

海尔集团管理模式

海尔集团管理模式

海尔集团管理模式
1、OEC管理模式
海尔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创造了
OEC(OverallEveryControlandClear)模式,即目标系统、日清系统和激励机制共同组成的管理模式,称之为海尔的管理模式。

2、“市场链”负债机制
从1999年开始,海尔又创新管理模式:实行“市场链”SST负债机制。

3、80/20责任原则
海尔集团灵活地将“马特莱法则”,又称80:20法则运用于干部管理。

即从管理学角度,把80:20作为确定比值,要侧重抓关键的人、关键的环节、关键的项目,即20%,以带动80%。

扩展资料
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4月28日,它是在对原青岛电冰箱总厂改组的基础上,以定向募集资金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于1993年10月12日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于11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简称:青岛海尔,股票代码为:600690。

上市十多年来,公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海尔简介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海尔在全球
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尔集团。

企业集团研发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集团研发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集团研发管理模式分析研究与开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初始阶段,也是技术创新能否实现最为关键的阶段。

企业集团研发管理的组织结构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模式:单一中心式研发管理模式、多中心式研发管理模式和轴心式管理模式。

研究研发管理组织结构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分析不同组织结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发掘不同结构形式的优点和劣势,为企业集团的研究活动提供更有利的组织保障。

对下属企业不同形式的联系方式可以获得不同的协同效应,如何从集团整体利益出发,采用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对这些研发单位进行整体协调管理,是企业集团必须面对的重要抉择。

研究企业集团研发管理模式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为企业集团的研发活动创造有利的组织保障,合理配置资源,缩短开发周期,节省资源消耗,提高研发的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说,企业集团的研究与开发管理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独立自主研发阶段、过程管理阶段和战略管理阶段。

相对于这三个阶段,大致可以归纳三种管理模式,即单一式研发管理模式、多中心式管理模式和轴心式管理模式。

一、单一中心式研发管理模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企业集团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处于一种相对离散、孤立的状态。

决策者虽然重视研究开发活动,但是研发活动一般仅仅留给技术专家来解决,技术研究活动和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是两套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这时的企业集团多采用单一中心式研究与开发管理模式。

单一中心式研发管理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研究与开发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把研究与开发活动集中在企业集团总部的技术中心进行统一管理。

尤其是对那些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上,通常都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图1,单一中心式研发管理模式)。

一般而言,企业集团的技术中心都集中设立在本土。

人们假定本土的技术优于其他地区。

该观点也界定了本国基地同边缘地点不对称的信息和决策结构。

中央的研究开发受到保护,技术中心在企业集团研究开发网络中居中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牵头作用,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公司的“思想库”创造新的产品或产品概念,这些产品随后在其他地方生产,并销售到世界各地(比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和耐克)。

集团化管控模式设计方案和对策

集团化管控模式设计方案和对策

集团化管控模式设计方案和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集团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企业集团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提升市场竞争力。

然而,集团化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信息传递不畅、资源配置不合理、决策效率低下等。

因此,设计一套科学、高效的集团化管控模式,对提升集团整体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集团化管控模式概述集团化管控模式是指企业集团对下属子公司实施的管理和控制方式。

根据管控力度和重点的不同,集团化管控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1. 财务管控型:以追求资本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总部作为投资决策中心,主要关注财务指标(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等)的考核和控制。

2. 战略管控型:总部对下属子公司实施战略管理,关注各子公司的战略方向、业务布局和协同发展,确保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3. 运营管控型:总部对下属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较为深入的管理和控制,关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确保集团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4. 混合型:根据集团业务特点和子公司发展阶段,采用多种管控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子公司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二、集团化管控模式设计原则1. 适应性:管控模式应与企业集团的业务特点、发展战略和内部管理水平相适应,确保管控措施的有效性。

2. 系统性:管控模式应考虑集团整体利益,实现对各子公司的协同管理和控制,提高集团整体运营效率。

3. 灵活性:管控模式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市场环境和内部管理的变化,实现对子公司的动态调整。

4. 激励与约束:管控模式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子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确保集团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集团化管控模式设计方案1. 明确集团战略目标:集团应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优势,明确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子公司的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

2. 优化组织架构:根据集团战略目标和业务特点,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各层级的管理职责和权限,确保管控措施的落实。

大企业集团管理模式

大企业集团管理模式

大企业集团管理模式1. 引言大企业集团作为现代商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庞大的规模和复杂的管理需求。

为了有效地管理这些企业集团,各大企业集团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管理模式。

本文将介绍大企业集团的管理模式,包括组织架构、决策制度、资源整合和文化建设等方面。

2. 组织架构大企业集团的组织架构是基础和框架,用于协调各个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和合作。

通常,大企业集团采用分公司制度,将总部与各个子公司相连接。

在总部层面,通常设立有战略管理、财务控制、人力资源等职能部门,负责全局的决策和管理。

而各个子公司则负责执行总部的决策,并根据本地市场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此外,大企业集团还会设立一些专门的部门,如研发部门、销售部门等,以满足集团整体业务的需求。

这些部门通常负责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策略,并与总部和子公司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3. 决策制度大企业集团的决策制度通常是复杂而严格的。

在总部层面,高层管理人员通常负责制定集团的战略规划和决策,而各个子公司的管理层则负责执行这些决策。

同时,大企业集团还会建立各种委员会和会议制度,以确保集团的决策能够得到多个层面的讨论和确认。

此外,大企业集团还注重信息的共享和协调。

集团内部通常会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

这样可以保证各个子公司之间的决策能够更好地协调和配合。

4. 资源整合大企业集团在资源整合方面通常具有一定的优势。

通过整合集团内部的各种资源,包括技术、资金、市场等,大企业集团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在资金方面,大企业集团通常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债务融资等方式来获取更多的资金,以支持集团的扩张和创新。

在技术方面,大企业集团会建立起自己的研发中心或实验室,以集中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

在市场方面,大企业集团会通过整合市场渠道和品牌形象,以获取更多的销售机会和市场份额。

5. 文化建设大企业集团还注重文化建设,以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和使命感。

大企业集团的文化通常体现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鼓励员工追求卓越、创新和团队合作。

格力企业管理模式简析

格力企业管理模式简析

格力企业管理模式简析一、企业概要(一)企业简介格力集团成立于1985年3月,经过28年的发展,成为珠海市目前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企业集团之一,形成了工业、房地产、石化三大板块综合发展的格局。

全集团拥有“格力”、“罗西尼”两个中国驰名商标,“MMC”广东省著名商标,格力空调和罗西尼手表双双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二)企业规模作为一家专注于空调产品的大型电器制造商,格力电器致力于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技术领先、品质卓越的空调产品。

在全球拥有珠海、重庆、合肥、芜湖、郑州、武汉、石家庄、巴西、巴基斯坦、越南10大生产基地,8万多名员工,已开发出包括家用空调、商用空调在内的20大类、400个系列、70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能充分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各种需求;拥有技术专利14000项,其中发明专利1300项。

(三)企业文化格力文化是以“实、信、廉、新、礼”为核心价值观,以“忠诚、友善、勤奋、进取”为企业精神,以“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为务实的工作态度,做世界一流产品,服务于全世界,公司以人为本,尊重员工。

建立全程式培养、锻炼、任用、提拔“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的人力资源体系;要求员工对待同事、顾客、相关方人员要以礼相待;尊重领导;令行禁止;团结同事;精诚协作;平等处事、友好待人。

(四)企业发展史1985年,珠海市政府决定以公司为主体开发北岭工业区,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珠海格力集团公司的前身诞生了,它的使命,是发展特区的工业,壮大珠海的经济实力。

1990年,董明珠加入海利,成为公司的一名业务员。

1991年,珠海海利空调器厂和珠海经济特区冠雄塑胶有限公司合并,成立了“格力空调器厂”,自此,格力电器诞生。

2001年,董总升任为格力电器总经理,与朱总联手合作,开始真正进入格力“朱董配”时代。

这时格力确立了“打造百年企业”的目标,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十年时期。

2002年3月,珠海市政府对格力集团实施授权经营。

到了2005年,空调产销量就突破了1000万台,跃居全球第一。

企业集团研发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企业集团研发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Su yo d l f td n Mo e o R&D P oet n gme t f nep i o p rjc Ma a e n tr r eGru oE s
S HENG a pig, YANG ha g o g Xio n S ndn
( teGi E e yR sac ntu ,B in 00 2 hn ) Sa r n r eerhIstt t d g i e e ig10 5 ,C ia j A src:L g a ycos g rj t aae n m dlsh 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ue netrr e ru ces sR Def — b t t oi l hoi oe n gmet oe i te yt esr a nep s opt i r ei & f c a cl n p cm k o i g on a t e t ees h ae xaie ntr id fyia R D po c m ngm n m dl, i e ,cnr i tnm e, i ns.T i ppr pt t o e knso pcl & r et aae et oes . . e t z i o l v s e as he t j l a ao d
cn et na o gR r et aae et dl,ptrso R yt n oe f a ae et ot l yt on co m n &D po c m ngm n moe i j s a e f &D ss m ad m dso ngm n cnr s m. tn e m os e T epp r s ec bs rci ae aot & r et a ae et oe o EG op D r p hn ao a h a odsr e at eess bu R Dpo c m ngm n m dl f ru ,E FG o ,C i N tn e a l i p c j G u a il

集团化管理模式及优势

集团化管理模式及优势

集团化管理模式及优势(图)集团化管理的核心是确立集团管理总部与下属公司的责权分工,通过对管理总部的功能定位和职能共享来推动集团业务战略的实施.集团管理控制模式的选择将成为集团化管理所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集团管控模式的内涵集团管控模式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有机体系,其确定过程需要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狭义的管理模式的确定,即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其次是广义的管控模式,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具体的管控模式,而且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的确定、总部及各下属公司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公司组织架构的具体形式选择(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子公司制、及多中心网络式)、对集团重要资源的管控方式(如对人、财、物的管控体系)以及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第三个层面是对与管控模式相关的一些重要外界因素的考虑,涉及到业务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体系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二、三种具体管控模式根据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可以把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而划分成“操作管理型”、“战略管理型”和“财务管理型"三种管控模式。

这三种模式各具特点:1.操作管理型:总部通过总部职能管理部门对下属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进行管理.为了保证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集团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深入。

总部保留的核心职能包括财务控制/战略、营销/销售、新业务开发、人力资源等。

如人事管理不仅负责全集团的人事制度政策的制定,而且负责管理各下属公司二级管理团队及业务骨干人员的选拔、任免。

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很高。

为了保证总部能够正确决策并能应付解决各种问题,总部的职能人员的人数会很多,规模会很庞大。

2.战略管理型:集团总部负责集团的财务、资产运营和集团整体的战略规划,各下属企业(或事业部)同时也要制定自己的业务战略规划,并提出达成规划目标所需投入的资源预算。

总部负责审批下属企业的计划并给予有附加价值的建议,批准其预算,再交由下属企业执行.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也要求很高。

企业集团研发协同机制——以海信集团为例

企业集团研发协同机制——以海信集团为例
2011 年第 12 期 总第 196 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No. 12 General No. 196
企业集团研发协同机制研究
———以“海信集团南 250100)
[摘要] 我国企业集团的研发管理实践还处在探索与发展阶段,研发模式还是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集 中研发管理模式为主,研发独立于生产、营销活动之外,不同类型的产品研发难以产生整合效应。重构企业 集团母子公司的研发主体,实现母子公司研发的内部协同,是提升母子公司整体研发能力和提高集团竞争能 力的有效措施。我们以海信集团的研发为案例研究对象,系统揭示企业集团研发协同保障机制与层面架构。 研究表明,企业集团研发协同保障因素包括战略导向、文化理念、信息沟通、激励考核与创新意识,企业集团 的研发协同应充分体现母子公司间协同、子公司间协同、职能部门协同和研发团队协同等四个层面。
[关键词] 企业集团; 研发协同; 海信集团;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4145[2011]12 - 0114 - 04
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的研发管理模式几 经演 变,从 直 觉 型、目 标 型、战 略 规 划 型,到 目 前 的 技 术 创 新 与市场需求互动型,① 研发管理模式的变革推动了发达国家 的技术创新,并 促 进 其 产 业 不 断 升 级。目 前,我 国 企 业 集 团 的研发管理实践还处在探索与发展阶段,研发模式还是以技 术中心为核心的 集 中 研 发 管 理 模 式 为 主 ,研 发 独 立 于 生 产、 营销活动之外,不同类型的产品研发难以产生整合效应。重 构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的研发主体,实现母子公司研发的内部 协同,是提升母子公司整体研发能力和提高集团竞争能力的 有效措施。

企业集团化管理

企业集团化管理

浅谈企业集团化管理一、企业为何要进行集团化管理1.什么是集团化管理集团化管理,英文叫做CollectivizeManagement,所谓集团即是以母公司为基础,以产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或股权投资等方式把三个及三个以上的独立企业法人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集团。

什么是集团化管理?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在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管理等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协同运作的方式叫集团化运作。

像联想、TCL、中石油、中石化等几乎所有大企业无不采用集团化管理。

2.未进行集团化管理的企业在发展壮大中凸显的问题3.集团化管理的特点(一)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为了降低企业的成本和费用,集团化管理执行统一采购的方法;企业集团化后为了攻克高难度的技术或者挑战,不仅共享资源统一技术,而且建造了公共的研发平台;为了降低营销开支,可以采用统一销售的方式;为了降低财务费用以及攻克融资的难题采用统一结算的方式等等。

(二)取其精华,提高企业的运行和管理效率集团化运作可以充分的吸收众多企业的优点,并将其充分利用,以弥补其它企业的缺点,强化企业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企业运作和管理的效率。

比如销售方式的组合、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借鉴等等。

(三)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能力的提高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以及成本和费用的降低等,使企业及集团综合实力得到提高。

二、如何进行集团化管理如何使各子公司“既有小公司的灵活、又有大公司的体力”,同时避免对子公司管得太松被束之高阁、变成瞎子聋子,管得太严形成越俎代庖、捆住总经理的手脚等弊端的出现,是集团母公司管理层极力寻找地管理手段和追求的管理目标。

经过实践,“1、2、3、2、3”管理模式是集团化管理的有效的管理手段,即:即抓好一个人——总经理、管好两个要素——人和钱、建设和完善三个体系——业务经营管理体系和财务审计管理体系以及行政人事管理体系、明确集团和子公司两个经营分工——集团负责资产经营和子公司负责产品经营、解决子公司三大模式——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以及管理模式。

公司研究开发组织管理制度

公司研究开发组织管理制度

公司研究开发组织管理制度一、组织结构设定企业应明确设立研发部门,该部门直接受最高管理层领导,并与其他部门如市场部、生产部等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

研发部门内部根据研究方向和项目需求设置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项目负责人带领,下设研究人员和支持人员。

二、项目管理流程1. 项目立项:所有研发项目必须经过严格的评审流程才能立项,包括市场需求分析、技术可行性评估、成本预算和预期收益估算等。

2. 项目执行:项目一旦立项,需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包括时间节点、资源分配、里程碑目标等,并定期进行进度审核。

3. 成果评估:项目完成后,应对研发成果进行评估,包括技术创新性、市场应用前景、知识产权情况等,并据此决定是否进入下一阶段或进行调整。

三、资金管理机制研发资金的管理应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监控。

同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对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项目给予支持。

四、人才培养与激励1. 人才引进:积极引进具有创新能力和项目经验的研发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2. 培训提升: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研发团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 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奖励制度,对研发成果突出的个人或团队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五、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对所有研发成果进行专利申请和版权登记,保护企业的技术秘密和商业利益。

同时,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知识产权的日常管理和侵权诉讼。

六、合作与交流鼓励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同行业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共同进步。

通过产学研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七、环境与文化营造营造开放包容的研发环境,鼓励创新思维和容错失败。

建立平等沟通机制,让每位研发人员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八、持续改进定期对研发管理体系进行审查和评估,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制度,确保研发活动的高效性和适应性。

对集团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

对集团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

对集团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全球化的加速,企业集团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以下是对集团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从创新管理模式、加强人才培养、拓展业务领域、强化品牌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数字化转型、完善激励机制、强化风险防控等方面提出建议。

一、创新管理模式企业集团应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需求。

建议采用敏捷管理、精益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和灵活性。

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调整,优化管理流程,降低管理成本。

二、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企业集团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

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培训、激励和评价机制,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同时,加强内部人才梯队建设,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

三、拓展业务领域企业集团应紧跟市场需求,不断拓展业务领域,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建议通过兼并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快速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

同时,加强对新兴市场的调研和分析,发掘潜在的市场机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

四、强化品牌建设品牌是企业形象和价值的体现,企业集团应加强品牌建设和管理,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议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明确品牌定位和传播策略,加强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推广。

同时,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五、优化资源配置企业集团应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建议加强对内部资源的梳理和分析,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采购成本。

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业务发展需要,动态调整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六、推进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企业集团应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提高数字化水平和应用能力。

建议加大数字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投入,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实现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

集团管理模式有哪些

集团管理模式有哪些

集团管理模式有哪些以下是关于集团管理模式有哪些介绍,欢迎大家的借鉴参考!集团管控模式,是指企业集团总部在管理下属企业中的定位,其具体体现在通过管控部门的设置、管控流程设计以及集团文化的传播来影响下属经营单位的战略、营销、财务、经营运作等方面的内容。

集团管理模式有哪些第一种、财务管控型。

这是最典型的集团公司管理控制的模式,它主要是对财务决策、资金运作进行全程严格的监控,最终目标是评价企业运营是否能达到制订的财务指标。

而对企业的具体的运营及操作过程关注较小。

此类集团管控模式在中国私营企业里最常用,也是针对中国特有国情、人情、人性进行分析的最终择选结果。

同行业中多数如此。

优点:集中、严格管理资金,掌握企业的经济命脉。

缺点:缺少对其他管理环节的监控,容易产生管理上的短板现象。

第二种、运营管控型。

运营管控型是集团公司对所有资料进行运营的全程关注,从产供销到人财物进行统一的安排与分配,以达到最优资源配置,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具体的模式分为:财务中心(部)、采购中心(部)、销售中心(部)、生产技术(部)、物流中心(部)等等,具体的决策权力全部上收,各分公司分部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

它的管理模型就像一幢垂直高楼。

优点:控制力强,掌握集团的各项业务,权力高度集中。

决策快速,执行快捷。

缺点:管理维度广,缺乏主动性,难于发挥创新精神及业务上的突破能力。

第三种、战略管控型战略管控型是集团公司只对公司的战略进行决策,主要工作是主要集中在进行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上做工作,如协调各下属单位之间的矛盾、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高级主管的培育、经验的分享等等。

它的管理模型就是金字塔,上尖下大。

在现有集团公司的成功案例中,有管理较好的A公司,发展迅猛,增值极快,在短短十年间,做到行业第一,成功主要原因得益于其战略管控管理模式。

他们主控产量,采用目标增效制,即是达到总部制定的目标就有奖,超过按大比例进行奖励。

资金的处置由各分公司进行分配,总部不干涉,极大的发挥了各分公司的主动权。

企业集团研发费用集中管理模式

企业集团研发费用集中管理模式

二、企业集团研发资金集中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集团对研发资金实行集中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集团的整体研发优势,促进研发活动的 开展,提高集团研发能力和水平。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研发资金集中管理有利于整合集团的技术优势 从成员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系来看,企业集团大体有三种类型:即单一业务的企业集团、相关 多元化的企业集团和无关多元化的企业集团。不论是哪一种类型,集团内各成员企业或分属于一 个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或属于不同产业的不同领域,各成员企业既有一定的产业关联度又有各自 的关键技术。
研发用的软件、专利、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中试阶段或产品试制阶段用的模具、工艺装备的试制、调试费及样品、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 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等; 以外包及合作形式委托其他单位、个人或者与之合作进行研发而支付的费用; 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二岛资料费、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培训费、专家 咨询费、保险费等。 对企业集团来说,其研发费用包括其各成员企业上述各方面的费用。同时,根据新的企业会 计准则,上述研发费Jjj在具体处理时应按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和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分别进行费 用化和资本化。
则中,就有很多(如无形资产关于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费用化和资本化的规范等)是从这一出发点
来修改制订的。这一切努力,都是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考虑,促使我国逐步从世界加工厂向世 界研发中心转变。 然而,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调查,我们发现,不论是研发的积极性,研发的实际投入, 还是研发的成果,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是:大企业(尤 其是企业集团,如美的集团、华为集团等)都有一定的研发积极性,并没有研发机构,中小企业 则普遍缺乏研发的动力,更没有长期研发投入的资金保证;研发效果不尽人意, 很多企业的研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集团研发管理模式分析更新时间:2008-5-13研究与开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初始阶段,也是技术创新能否实现最为关键的阶段。

企业集团研发管理的组织结构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模式:单一中心式研发管理模式、多中心式研发管理模式和轴心式管理模式。

研究研发管理组织结构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分析不同组织结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发掘不同结构形式的优点和劣势,为企业集团的研究活动提供更有利的组织保障。

对下属企业不同形式的联系方式可以获得不同的协同效应,如何从集团整体利益出发,采用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对这些研发单位进行整体协调管理,是企业集团必须面对的重要抉择。

研究企业集团研发管理模式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为企业集团的研发活动创造有利的组织保障,合理配置资源,缩短开发周期,节省资源消耗,提高研发的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说,企业集团的研究与开发管理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独立自主研发阶段、过程管理阶段和战略管理阶段。

相对于这三个阶段,大致可以归纳三种管理模式,即单一式研发管理模式、多中心式管理模式和轴心式管理模式。

一、单一中心式研发管理模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企业集团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处于一种相对离散、孤立的状态。

决策者虽然重视研究开发活动,但是研发活动一般仅仅留给技术专家来解决,技术研究活动和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是两套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这时的企业集团多采用单一中心式研究与开发管理模式。

单一中心式研发管理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研究与开发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把研究与开发活动集中在企业集团总部的技术中心进行统一管理。

尤其是对那些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上,通常都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图1,单一中心式研发管理模式)。

一般而言,企业集团的技术中心都集中设立在本土。

人们假定本土的技术优于其他地区。

该观点也界定了本国基地同边缘地点不对称的信息和决策结构。

中央的研究开发受到保护,技术中心在企业集团研究开发网络中居中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牵头作用,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公司的“思想库”创造新的产品或产品概念,这些产品随后在其他地方生产,并销售到世界各地(比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和耐克)。

单一中心式研发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防止技术外滥,并能显示出规模和专业化带来的高效率。

特别是在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过程中,往往需要大型装备,单一中心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资金和研发设备的集中和高效利用。

规模效益递增的结果是带来更低的研发成本和更短的开发时间。

研究开发人员在地理位置上的相对集中,标准化的管理系统和对研究开发远景的价值观的共同认识,促进了信息在研发中心的研究人员间的传播。

这种研发形式的主要弱点是:缺乏对来自海外市场和外国技术趋势的敏感性;对当地市场需求缺乏足够的考虑;容易忽视其他公司的研究开发成果;倾向于发展一个僵化的组织结构。

这种研发管理模式与传统的U型组织结构相匹配。

u型组织,也就是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是一种按照职能设立部门的组织建制,在企业的早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集中,没有中间层或者中间层极少,信息以纵向传递为主,缺乏升迁制度,以控制企业为组织目标。

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上层容易管理各职能部门,最高管理层比较容易实施创新战略。

但是,往往在这种管理结构中,长官意志比较严重,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横向信息交流和联系,部门协作较为困难。

当集团产业多元化后,面对己有的多种产品和市场。

难以顾及所有的产品开发、试制和生产。

跨国企业集团只有在开发全球产品,不考虑地区市场差异的情况下才能够选择这种结构。

微软公司的成功显示,如果国内能力和资源丰富,一种真正的全球产品被顾客所接受,那么,集中研究开发可以在国内外市场获得成功并具有很高的竞争力。

如果一个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主导性设计,那么,研究开发强调国际导向似乎已没有必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立公司己将大部分录像机生产转移到马来西亚,但其关键技术的研发仍在日本本土进行。

随着公司发展,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会增强.单一中心式模式可以通过多元化和多国籍人员加人来克服国内基地导向的倾向,同时又保留集中化的效率优势。

这需要通过对研究开发人员的大量投资以增加他们的国际意识。

二、多中心式分散化研发管理模式多中心式分散化研发模式在那些以地区市场为导向的公司中比较常见,其组织结构特点见图2,多中心分散化研发管理模式。

在多中心分散化研发管理模式中,企业集团采用的组织方式是在集团战略的同一规划下,建立若干海外研究开发实验室,分别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

这种模式的组织结构特征是分散的研究开发地点结成联盟,没有负责监管的公司研究开发中心。

国外的研究开发地点同国内基地之间的信息交流有限,对正在进行的研究开发活动的报告经常很迟才到。

日本部分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的研发活动主要是按照行业进行管理,每一个事业部一般都有自己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它们主要进行应用研究和长期产品开发工作。

下面的分支机构也有相应的R&D组织,其任务是根据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要求调整和改进产品特性,监督和控制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

日本电气公司(NEC)是一家从事通讯设备、计算机、电子器件及家电产品的大型企业集团。

在该集团中,从事研发工作的职员占职工总人数的30%左右,每年投人研究开发活动的经费占年销售额的110.6。

这些经费分散在各个事业部,以确保研究开发活动能够紧密围绕着市场和生产、销售活动展开。

集团仅保留10%左右的人员和资金进行基础研究工作。

欧洲由于地缘因素,很多无明显国籍属性的跨国企业集团也采用了按子集团公司地理分布或产品市场,构成多中心式研究开发管理模式。

多中心式研发组织结构的特征是高度自主,它与传统的M型管理组织相匹配。

M型管理组织的特点是:设立了专业性强的分部,分部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避免了多种业务的互相干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单个企业的灵活性,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

在项目建立早期阶段,研发组织中的子公司研发主任仅向所在地管理层汇报工作进展,而缺乏同中心研发机构分享信息的动力。

这种研究过程的独立性和显著的地域特征妨碍了国际间协调的通畅,从而导致研究开发活动的重复和公司层次缺乏效率,也不容易建立技术上的趋同性。

这种研发组织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在保持现有研发组织独特能力的同时,克服独立研发单位之间的独立性,最终整合为一个更广泛的研发网络,实现全公司性的技术战略,因此,必须保持集团高层(总部)对各中心的协调管理,发挥集团整体势力优势。

皇家荷兰2壳牌石油公司每年对分布在全世界的12个研究机构的研发活动经费达7亿美元之多。

“壳牌研究”的主要工作是对在伦敦和海牙、壳牌集团实验室、壳牌石油研究组织以及经营作业公司实验室这四大块的研究协调。

集团的所有实验室都直接向‘.壳牌集团”研究协调员报告工作。

1984-1997年间,壳牌的阿姆斯特丹研发中心、休斯顿的韦斯特哈罗研究中心以及在比利时的一个研发中心先后重复开发出一种叫做"Cuilon”的多用途聚合物。

这种产品的最终市场在美国,在如何将这种产品的研发转移集中到休斯顿研究中心时,壳牌遭遇到由于研发体制带来的结构问题。

最终企业家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这个被视为壳牌历史上“管理最差的项目”反而成为壳牌第一个跨国产品开发项目。

这次教训也使得壳牌开始改变它的研发结构。

三、轴心式研究开发管理模式前巴塞尔一盖吉的研究开发主任佛朗索瓦认为,“只有知道如何从本国基地控制研究开发活动的人,才知道如何从战略上管理国际公司”。

轴心式研究开发模式有严格的控制中心,从而降低了资源分配不合理和研究开发重复的问题(图3,轴心式研发管理模式)。

在这种研发模式中,集团总部的研发中心在大多数核心技术领域都站在世界领先地位,是集团所有研究和高级开发活动的主要实验室。

海外的研究开发地点的活动仅限于事先规定的技术领域,开始时仅充当技术监侧点的作用。

研发中心通过研究开发框架项目和资源分配,严格协调分散化的研究开发活动。

研发中心可以是一个法律实体,拥有所有的技术知识和技术产权,因此,这一模式有助于保证技术的有效转移和地区间长期的技术支持。

轴心式研发模式通常体现为公司总部对国际化研发资源作出的回应。

当分散的研发机构产生并获得所在技术领域的专向技能后,轴心研发模式就被网络型组织取代。

轴心式研发模式现在正被很多国际化企业集团所采用,如花王,富士通,松下,西门子,索尼,夏普,联合技术,NEC等等。

戴姆勒--奔驰在国外的研究机构一个是靠近美国硅谷的博罗阿尔塔研究与技术中心。

利用靠近美国,也就是全球主要信息技术发源地的优势,他们早在1997年就投放了一种称为“在车轮上的互联网多媒体1,原型车。

这种概念车整合了当时最新的通讯技术,把汽车同互联网联结在一起,可以象操作互联网络上的一个环节那样操作汽车,并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

与寻找创新机会同样重要的就是接近目标市场。

戴姆勒一奔驰公司在上海建立联合研究实验室的目的是为了支持电子封装的微电子子公司特米克公司(Temic)而其在波兰的车辆系统技术中心则一直支持美国一美洲货物快运子公司,目的在于在产品开发过程的早期便将当地市场的特殊需求纳入研发系统。

海外研发机构的另一个任务是了解和监测当地的技术发展。

戴姆勒一奔驰在俄罗斯和日本设立了监测点,其任务包括技术监侧、发起和协调研究合作,以及建立和维护科技人员网络。

轴心式研发模式的优势在于,它能迅速发现目标市场的需求,保持全球研究开发投入的一体化,提高集团公司的整体创新能力。

瑞士/瑞典的电子工程集团公司(ABB)是一个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它的研究开发模式与AT&T的贝尔实验室和海尔集团技术中心的集中开发模式有很大差异,它有90%以上的研究开发工作分布在位于不同国家的不同实验室中进行,以保证和目标市场及科技前沿的完全贴近。

它的6个研究室分别位于奥斯陆、瓦斯特罗斯(位于斯德哥尔摩附近)、芬兰、海德堡(德国)、苏黎克以及米兰。

为了将这些分散的工作整合起来,实现新技术在集团内部的快速扩散,ABB 建立了一种名叫‘"A CentralInfluence”的机制,用以保证不同研究组织的文化协同性。

每年,集团总部科研总管都协调组织各研究开发组织中的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制定集团战略性技术发展规划。

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集团高层共同分析各专业领域的工艺发展、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状况,提出必要的技术应对方案。

这些工作将最终影响集团的资金、人事等资源安排。

轴心式研发模式也面临一些问题,其中关键的两点是如何控制海外研究开发单位的规模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研发地点。

一方面,每一个研发单位必须有足够规模,才能达到临界效应;而另一方面,它又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增加中心协调的困难性,导致重复研发,徒增成本。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公司运用在协调工作上的成本和时间不断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