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宁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合集下载

西宁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西宁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西宁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作者:苏尔力克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25期摘要生态旅游是在大众旅游市场接近饱和的今天,应运而生的新兴旅游形态。

本文对西宁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西宁生态旅游现状问题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

生态旅游区别于普通旅游,它立足于自然,发展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好自然生态环境,并且通过这样的保护对人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性旅游,不仅在环境方面,对旅游周边也能起到有利促进作用。

然而,国内大部分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并不成熟,受传统旅游业发展约束,思维局限,导致生态旅游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西宁市作为西北中心城市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

西宁市生态旅游发展也已经有几个年头,故本文针对西宁市目前生态旅游发展的状况,结合生态脆弱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西宁市生态旅游发展做出调查研究,希望能够使西宁市旅游业开发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弥补大众旅游过度发展带来的损失。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西宁市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从而提供适合西宁市旅游资源特色和条件的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西宁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政府对于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对青海省的“高原生态名省”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更可能扩展到整个青藏高原地区,为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建设作出理论贡献。

西宁市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拥有自然及人文环境优势,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高原生态风貌、神秘的民族文化生态对游客具有极大影响力;在政治社会环境上,受“西部大开发”的影响,能够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但由于地处西部,经济情况不佳,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旅游受气候季节的约束较强,生态旅游管理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不够高等问题制约着西宁市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西宁景区发展现状

西宁景区发展现状

西宁景区发展现状西宁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城市,拥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资源。

近年来,西宁景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首先,西宁的人文历史景观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开发。

西宁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城市中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文物和传统民俗等都成为了景区的重要景点。

比如,湟八美术馆是一座庄严肃穆的藏传佛教寺庙,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同时,西宁市区内的老城区保留着古老的建筑风貌,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传统的西宁文化。

其次,西宁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收。

西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拥有着壮丽的山水风光。

比如,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水碧蓝而美丽,周围的湖滩沙地上绿草如茵,是很多游客向往的目的地;而南山是西宁的著名风景区之一,这里有秀丽的山峦和峡谷,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

同时,西宁的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体验。

城市内的交通网络发达,可以轻松到达各个景区;大型的酒店和旅游住宿设施不断增加,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旅游服务业也日益专业化和规范化,为游客提供了一系列的导游和旅游咨询服务。

然而,西宁景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环境保护问题。

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宁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湿地、林地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面临严重的威胁。

这就需要加大对景区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修复工作,减少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其次是景区的品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虽然西宁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设施老化、服务水平不高、旅游价格不透明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综上所述,西宁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旅游城市,景区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多样化和独特性。

西宁的人文历史景观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基础设施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然而,西宁的景区发展仍然面临着环境保护和服务质量提升的问题。

西宁市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西宁市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工 作 研 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年第1期西宁市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张海霞(西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青海西宁 810002)摘要: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为抓手,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体系逐步形成,规模层次不断提升。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建议1 基本情况1.1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495家,从业人数1.02万人,年接待游客135.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

三县均入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市创建省级以上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40个、休闲农业观光园94个、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3个,城北区晋家湾村、湟源县前沟村、湟中县卡阳村获农业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边麻沟”“卡阳”“树莓山庄”等模式在全省推广。

1.2 发展类型日趋丰富各县区根据自然生态、农牧业资源、区位交通、民俗文化、客源规模及市场容量等因素,在城镇郊区、重点景区周边等适宜区域,探索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类型,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观光型”、以城郊设施农业为主的“设施农业休闲型”、以民俗文化为主的“民俗文化体验型”、以旅游景点为主的“风景名胜依托型”等发展类型,并且逐步向主题化、产业化、区域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1.3 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8—2019年,落实省市专项资金600万元,在全市创建休闲农业示范点,并开展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促进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围绕旅游扶贫,整合各类资金2.41亿元,在三县19个乡镇的30个贫困村实施了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直接带动1 349户贫困户、4 811人经营农家乐,旅游扶贫产业户户均增收3 000元以上。

1.4 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关联产业多、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面广,依托农牧业重点工程和项目,修建乡村旅游公路、新建扩建停车场、改造旱厕等基础设施,推广太阳能、风能及低碳环保设备,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农牧区三次产业融合统筹发展[2]。

浅谈西宁野生动物园生态环境的改造与发展

浅谈西宁野生动物园生态环境的改造与发展
1 . 5 植被 西 宁野 生 动 物 园所 在 的西 宁 南 山 区 域 属 于温性 草原 植 物 区 , 植 被 类 型 主要 是 温 性 草 原植被 和人 工林 植 被 。 区 内植 物种 类 较 少 , 有 种 子 植物 4 1科 1 3 1属 1 8 4种 。其 中最 大 的科 为 菊 科 和禾 本科 , 前 者含 2 6属 3 6种 , 后 者含 1 5属 2 4 种, 其 次 为 豆科 、 藜 科 和 毛 莨 科 等 。最 大 的 属 为
c i e n c y h a s a p o s i t i v e r o l e i n p r o mo t i n g .
Ke y wo r d s :Xi n i n g ;W i l d Z O O ;Ec o l o g i c l a e n v i r o n me n t ;G r e e n c o n s e va r t i o n
f a r mi n g a r e a a n d t o u r i s t s v i s i t c h a n n e l g r e e n l a n ds c a pe a n d re g e n i n g s i t ua t i o n,p r o p o s e d t h e i mp r o v e me n t s ug — g e s t i o n o n i mp ov r e me n t o f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e n t o f t he s c e n i c s p o t ,g re e n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me a s u r e s ,i m—
( X i n i n g Wi l d Z o o , X i n i n g Q i n g h a i , 8 1 0 0 0 8 , C h i n a )

西宁考察总结报告

西宁考察总结报告

西宁考察总结报告西宁考察总结报告自2021年5月1日至5月7日,我们一行五人代表团前往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会城市西宁进行考察。

此次考察旨在调研西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并进一步寻找与西宁市的企业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在此期间,我们参观了多个景点、企业和机构,并与当地政府官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以下是对此次考察的总结:一、经济发展状况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特别是在能源、冶金、化工、新材料等工业领域,西宁市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此外,当地政府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发挥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然而,在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因此,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于西宁市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二、旅游资源西宁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如青海湖、塔尔寺、茶卡盐湖等。

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尤其是青海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拥有迷人的湖光山色和丰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

然而,目前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质量不高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提升水平。

三、生态环境保护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

在过去几年中,西宁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保护。

例如,推行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土地利用管理等。

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和保护。

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如增加了旅游收入和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西宁市在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机会。

西宁城市滨水游憩区的旅游开发

西宁城市滨水游憩区的旅游开发

Tourism旅游经济 2012年9月183西宁城市滨水游憩区的旅游开发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李永翎摘 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充分发挥城市滨水区的游憩功能将有助于满足民众的亲水需要。

本文针对西宁在滨水区的建设状况,提出了滨水区开发的思路和策略,以适应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开发 滨水区 西宁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9(a)-183-03水与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依托水资源,或滨河,或傍海,凭借天然、便捷的水上交通,城市成为了人类主要的居住群落。

一个城市的滨水地带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滨水区具有丰富的景观要素、复杂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浓厚的人文气息,是城市文明的缩影。

[1]一个成功的滨水城市的规划总是强调了水的特色。

[2]在城市旅游和旅游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有效开发和利用城市滨水地区,可以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提振城市发展信心,改善城市形象。

1 滨水区及其影响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

[3]城市滨水区既是陆地的边缘,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敞开空间。

[4]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里,滨水区被视作非常珍贵的资源,并被视为城市形象提升,甚至发展的挑战新机会。

[5]城市滨水区的研究与开发,最早是在西方付诸实践的,出现了一些成功的开发案例,如伦敦港区、纽约炮台公园、多伦多海军码头、巴尔的摩内港区等,其中巴尔的摩港区无论是在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城市形象提升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是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典范。

巴尔的摩港区的开发构思是:以商业、旅游为核心,吸引旅游者和本地居民,在商业中心布置住宅、旅馆和办公楼。

在项目安排上,最接近水面的是商业(大型购物中心)、休憩(绿地、广场)和旅游设施(海洋馆、战舰展览、游艇中心、音乐厅)。

西宁城市旅游功能及其优化途径浅析

西宁城市旅游功能及其优化途径浅析

西宁城市旅游功能及其优化途径浅析发表时间:2011-03-15T14:14:17.67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2期供稿作者:赵婷赵筱[导读] 依据此理论,旅游功能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系统中各组成要素相互依赖,共同作用。

赵婷赵筱(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青海西宁810016)摘要:本文以旅游功能系统为理论依据,对西宁的城市旅游功能,包括吸引、服务、交通联动、宣传及信息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宁的城市旅游功能优化的途径,为西宁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旅游功能;分析;提升;西宁市一、城市旅游功能城市旅游功能是指,在旅游业发展区域环境及自身拥有资源的基础上所确定的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作为城市基本功能,其地位不断强化,己成为城市功能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美国著名旅游规划专家甘恩(Gunn),在2002 年提出旅游功能系统模型。

在该模型中,旅游吸引物、服务、信息与促销、交通和旅游者5 个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旅游功能系统(Tourism Functional System ),如图1所示。

依据此理论,旅游功能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系统中各组成要素相互依赖,共同作用。

供给和需求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匹配构成了旅游系统的基本结构,在供给子系统里,吸引物、促销、交通、信息和服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从供给方面而言,城市旅游功能可从吸引功能、服务功能、交通联动功能、宣传及信息引导功能等角度,对其进行识别和考察。

二、西宁城市旅游功能分析1.吸引功能旅游资源在一定空间上集中形成吸引物集聚体,并作为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向游客出售。

自然风景和人文古迹、人工游乐景观和康体休闲项目都是旅游吸引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西宁作为青海旅游中心枢纽城市,本身具备有发展城市旅游的良好条件,根据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内容,西宁市旅游资源涵盖了8 大主类,22 个亚类、49 个基本类型,目前已开发的景点涉及32 个景型,拥有山地、河流、峡谷、湖泊、人文、古城等各类旅游资源。

加快西宁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加快西宁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加快西宁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二、主要对策(一)强化旅游产业意识,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现代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它已发展成由直接旅游企业、间接旅游企业、旅游支持系统共同组成的社会“大旅游”产业体系。

中国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接待服务体系,已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

作为起步晚、基础差、总量规模相对小的西宁旅游业,一要上上下下充分认识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把旅游业放在应有的位置。

在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关心支持旅游业发展,要广泛发动、通力协作,形成“百业助一业、一业带百业”的发展氛围,实现我市旅游业的新跨越;二要以省委、省政府“着眼全局、当好全省的龙头”和建设高原旅游名省为工作总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旅游工作方针和《西宁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要求,全面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思想观念,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的“龙头”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培育特色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植开发,使其快速成为全市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促进相关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三要实施政府主导、适度超前、集约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行业界限,加快开发步伐,实施区域联合、客源互用、资源共享的“双赢”发展模式;五要加强部门协调,统一思想认识,转变各部门、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传统认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以产业化、市场化的经营运作理念,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二)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区域联合,做好旅游业发展的各项管理和协作工作加快西宁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吴梅英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810003西宁旅游业以2001年西宁市旅游局成立为标记。

据统计2001年西宁的各类住宿场所不到200家,星级饭店只有10几家。

旅行社70多家,接待境内外游客不足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3.8%。

西宁景区发展现状

西宁景区发展现状

西宁景区发展现状
西宁作为中国青海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正致力于发展旅游业。

目前,西宁的景区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西宁的自然景观得天独厚。

其中,青海湖是西宁最著名的景区之一,拥有广袤的湖泊和壮观的湖光山色。

除此之外,祁连山、安多藏族自治县等自然景观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这些景区的发展为西宁的旅游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西宁的人文景观同样具有吸引力。

西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保留了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产。

塔尔寺、南山草原、香格里拉大观园等景点都展示了西宁独特的藏族文化和宗教氛围。

这些景区不仅吸引了国内游客,也吸引了一些外国游客的关注。

然而,西宁的景区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景区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平衡尚未实现。

一些景区因过度开发而失去了原有的自然风貌,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其次,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有些景区的交通不便利,餐饮和住宿等配套设施也相对简陋。

这些问题对游客的体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西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景区管理,加大对景区环境的保护力度。

同时,加强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此外,西宁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旅游节庆,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总而言之,西宁作为一个具有丰富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城市,正致力于发展旅游业。

虽然在景区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加强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西宁有望进一步发展其旅游业,并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西宁市介绍(中国青海省的一个地级市)

西宁市介绍(中国青海省的一个地级市)

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网络。市内有西宁火车站和西宁曹 家堡机场,方便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和商务人士前来访问。
经济方面,西宁市以农牧业为主导,特色产业包括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和羊绒纺织等。此 外,西宁市也发展了一些现代化的产业,如能源、化工和制造业。
总体而言,西宁市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 件。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了许多游客,同时其交通便利和经济发展也为 城市带来了活力。
西宁市介绍(中国青海省的一个地级市)
西宁市位于中国青海省的东部,是青海省的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宁市总面积 约为7,665平方公里,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
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是一个高原气候城市,夏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干燥。市内有 许多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著名的景点包括青海湖、塔尔寺、茶卡盐湖等。青海湖是中国最 大的内陆湖泊,拥有壮丽的湖光山色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是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的热门目的 地。塔尔寺是一个重要的藏传佛教寺庙,保存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佛教艺术品。茶卡盐 湖则是中国最大的盐湖之一,湖水呈现出迷人的粉红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青海生态旅游调研报告

青海生态旅游调研报告

青海生态旅游调研报告青海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这里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因此成为一个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本次调研旨在探索青海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以下是该调研的报告。

一、青海生态旅游的现状1.资源优势:青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大片的草原、湖泊,以及高原雪山等。

这些自然景观成为了青海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2.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青海各地的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改善和建设,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旅游产品开发:青海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如草原马术、湖泊游船、登山探险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二、青海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1.环境保护: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青海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些景区的环境破坏问题凸显,需要加强保护措施。

2.服务水平:一些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平不高,导致游客的体验感不佳,影响了青海生态旅游的形象和发展。

3.宣传推广:青海的生态旅游还存在宣传推广不足的问题,很多潜在游客对青海的生态旅游产品了解不多,缺乏相关的信息。

三、青海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方向1.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对生态旅游景区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监管和执法,确保游客能够在环境友好的环境中享受旅游。

2.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使游客能够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

3.拓宽宣传渠道:增加对青海的生态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宽宣传渠道,如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推广,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和参与。

4.加强合作与创新:与周边省份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同时推进旅游产品的创新,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和项目。

综上所述,青海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地区,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潜力。

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并加强宣传推广。

只有这样,青海的生态旅游才能得到长期发展和成功。

西宁地区夏季旅游气候资源探析

西宁地区夏季旅游气候资源探析

西宁地区夏季旅游气候资源探析冯蜀青1王海娥1柳艳香2戴至修2李蔼恂2(1.西宁市气象局,西宁810000;2.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北京100081)摘要:本文利用(1954耀2014年)资料,对西宁地区夏季旅游气候资源进行探析,结果表明,随着西宁地区气候变暖变湿、风力减弱,气象灾害风险较低,当地的消暑条件会越来越好,更适宜建设成有西域特色的高原型凉爽城市。

对西宁“凉爽城市”城市品牌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建议:1.探寻适合高原型城市发展的生态资源评价体系,准确、客观、合理地进行各类资源评价;2.整合西宁游憩资源,大规模种植耐寒植物和优势花卉,烘托恢弘壮观的旅游特色;3.依托周边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三江溯源之旅,展现青海高原神秘而神圣的天然魅力。

关键词:凉爽城市;气象资源;丝绸之路;清洁能源;生态旅游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2173);西宁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凉爽城市———西宁”评估论证项目。

作者简介:冯蜀青(1965 ),女,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气候与生态。

E m a il :f s q 6594 163.c o m 通迅作者:王海娥,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气象学。

E m a il :35641090 q q .c o m引言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居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扼青藏高原东方门户,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这里临近三江源头,拥有独特的奇石资源,承载古老悠久的宗教文明;集雪山、峡谷、丹霞地貌、奇峰、草地为一体,组成令人神往的天然森林公园。

作为青海省省会,西宁具有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依山傍水,是一个天然的避暑胜地。

依仗多年上榜“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中外避暑旅游口碑金榜”,“昆仑夏都”的知名度享誉世界。

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GN 国际合作委员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机构联合主持评比,主要通过八项基本指标衡量:1.具有人文与生态旅游产品或资源特色优势;2.具有夏季特别是最热月平均气温舒适度优势;3.城市绿化率较高;4.城市主要景观水体水质较好或治理较好;5.城市空气质量较好;6.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较好;7.城市夏季生活与休闲低耗能、注意节能;8.旅游者通过亲身感受对当地夏季旅游舒适状况给予好评。

青海省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青海省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青海省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通过分析青海省的生态及旅游现状、青海省发展生态旅游所具有的优势,提出该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经济模式——生态旅游及其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和对策,以期对该省发展生态旅游有所裨益。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优势;遵循的原则;发展对策人类经济经历了渔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的历程,发展到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生态经济。

这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也是社会发展的合理趋势,是人类文明的理性选择。

新型的生态旅游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典范,它是旅游事业的新领域、新天地,它的经营管理也是当前生态和旅游共同涉及的新课题。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业得到了新的发展。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态旅游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回归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领略自然景观,了解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这对于青海省生态旅游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如何把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这个独有的新型旅游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如何把现有的旅游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当前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新课题。

1青海省生态及旅游现状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有世界第3级之称,由于受气温逐年升高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因素综合影响,青海省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整体已呈逐年恶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水土流失严重。

据资料表明,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 3 340hm2。

二是沙漠化土地日趋增大。

目前,沙漠化土地在继续发展之中,并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扩大。

三是草地退化形势严峻。

全省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达726.7hm2,占草地面积的20.1%,沙化草地193万公顷,“黑土滩”面积已达300hm2。

四是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由于自然及人为的影响,每年向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河流注入的水量逐年下降,给中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五是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特别是1992年以来,其西部地区的野生动物资源破坏触目惊心,成百上千的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被猎杀,如藏羚羊、野牦牛、猎豹、雪豹等,有的物种面临灭绝,如普氏原羚,全省已不足300只;沙生植物破坏也非常严重,大面积的植物被用作烧柴。

对加快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

对加快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

对加快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增加,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青海省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文化的地区,具备了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加快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

优化旅游资源管理青海省作为一个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拥有壮丽的景观和独特的文化,但这些资源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为了加快青海省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优化旅游资源管理。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资源评估和规划机制。

通过对青海省境内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的评估,形成全面的资源清单,并根据资源的特点和可持续利用性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

其次,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青海省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这些资源对于生态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严禁非法开发和破坏行为,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需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和教育机会,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同时,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建立健全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提高整个旅游业的竞争力。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青海省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文化传统,但目前的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首先,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品牌形象。

通过设计一个独特的品牌标识和宣传口号,提升青海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要加强对品牌形象的管理和推广,确保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和持久性。

其次,要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广告宣传。

通过建设一个专业的旅游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精美照片和详细介绍,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访问。

同时,要利用搜索引擎优化技术,提高网站的搜索排名,增加曝光率。

最后,要加强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宣传推广。

通过参加国内外的旅游展览和活动,向游客和投资者展示青海省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同时,要与旅行社和景区合作,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活动和套餐,吸引更多的游客来青海省旅游。

说明西宁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

说明西宁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

说明西宁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
西宁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 生态农业:西宁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如有机蔬菜、水果、中草药等。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打造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品牌。

2. 旅游业:西宁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可以发展旅游业。

例如,可以利用当地的山水、草原等自然资源,开发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

同时,也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体验、民俗风情等旅游产品。

3. 清洁能源:西宁市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资源,可以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例如,可以利用当地的风能资源,建设风力发电站;利用太阳能资源,建设太阳能发电站。

这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缓解能源短缺的问题,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4. 环保产业: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环保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西宁市可以依托当地的环保技术和服务资源,发展环保产业。

例如,可以提供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服务。

5. 特色手工艺:西宁市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可以发展特色手工艺产业。

例如,藏族刺绣、唐卡、黑陶等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和销售。

通过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总之,西宁市依托自然资源发展非农产业的潜力巨大,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品牌。

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思考【摘要】青海是我国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生态环境的地区之一,发展生态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青海生态旅游业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快发展。

为此,我们需要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水平,加强生态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协调性,推动生态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将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展望未来,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将为青海打造出更美好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

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不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为青海带来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必要性、资源配置、服务水平、生态保护、协调性、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重要意义、美好未来、加快、展望1. 引言1.1 青海生态旅游业的重要性青海生态旅游业的重要性无疑在于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青海拥有高原湖泊、雪山草原、湿地风光等多样化的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青海的生态环境长期以来都备受关注,其纯净的空气和清澈的水源被誉为“天然氧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放松身心,体验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青海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对当地经济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吸引游客,促进当地消费和就业,推动当地旅游从业者和企业的发展壮大,为青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青海的生态旅游业不仅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还能够更好地保护青海的生态环境,让更多人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在未来的发展中,青海生态旅游业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繁荣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引擎。

1.2 青海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青海生态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分析

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分析

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分析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青海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利用。

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下面就几点思考分析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一、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地区,有藏族、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十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遗产。

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要从保护和传承做起,对青海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不断丰富文化内涵。

还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做到“保护得住、传承得活”。

二、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上,旅游产品和服务必要具有多元化。

如,开设藏式家庭旅馆、蒙古包民宿等特色住宿;在传统歌舞、民俗表演等方面,开展深度体验式旅游活动。

同时,旅游服务也要贴心周到,提供定制化的行程方案、导游服务、特色美食等,打造更具吸引力、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三、建立标准化的管理规范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管理规范。

要建立起全方位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旅游景区的管控,严格执行旅游标准化管理,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监测体系。

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于旅游企业和从业者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帮助他们做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四、加强旅游宣传和推广旅游宣传和推广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比如,推出各种宣传媒介,包括旅游网站、微信公号、抖音、短视频等,加强推介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最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一个持久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政府、旅游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尽力,积极探索创新。

只有把握住机遇,切实做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服务,才能让青海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做大、做强。

西宁南北山主要生态景观林土壤渗透功能的分析与评价

西宁南北山主要生态景观林土壤渗透功能的分析与评价

西宁南北山主要生态景观林土壤渗透功能的分析与评价
一、西宁南北山的生态景观
西宁南北山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是西宁市的重要自然保护区,也是西宁市的重要生态景观。

西宁南北山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包括珍稀植物、经济植物、药用植物、观赏植物等。

西宁南北山的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其中包括野生动物、珍稀动物、经济动物等。

二、林土壤渗透功能的分析
1、林土壤渗透功能的分析:西宁南北山的林土壤渗透功能主要受植被覆盖率、土壤结构、土壤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越高,林土壤渗透功能越强;土壤结构越好,林土壤渗透功能越强;土壤质量越好,林土壤渗透功能越强。

2、林土壤渗透功能的评价:西宁南北山的林土壤渗透功能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实验室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

实地调查可以了解植被覆盖率、土壤结构、土壤质量等情况;实验室分析可以测定林土壤渗透功能的强弱。

三、结论
西宁南北山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林土壤渗透功能受植被覆盖率、土壤结构、土壤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思考(精)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思考(精)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思考【摘要】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因其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

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青海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海;生态旅游;思考一、生态旅游及其特征“生态旅游”一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环境研讨会上得到正式承认。

按照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该术语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动;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局限于区域的景观、景物(如山、水、生物资源等) ,也包括区域的人类遗产、人文景观等(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 ;三是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

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1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41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51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 61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 /4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毕业生:存档号:毕业论文题目浅析青海乡村旅游的发展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班级:景区09(01)班学生姓名:布音白力格指导教师:张晓兰完成时间: 2012年5月浅析西宁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摘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

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物、文化传统、风情风俗、体育娱乐等四大类型。

生态旅游资源是:以生态美吸引游客,为旅游业所利用。

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具有较高观光,欣赏价值的生态旅游活动对物,可供生态旅游者感知、享受、体验自然生态功能与价值的资源。

Abstract: tourism resources is the prerequisit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tourism. Tourism resources mainly include natural tourist resources and tourist resources of the human landscape. Natural tourist resources including mountains, canyons, lakes, rivers, forests, volcano, beach, hot spring, wildlife, climate, landform, hydrolog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biological climate. Tourist resources of the human landscape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achievements, eating, shopping, arts and culture,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can be summarized as humanitarian scenery, cultural traditions, customs,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in four categories.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 taking ecological beauty attracts tourists, tourism industry by. In the premise of protection, can produce sustainable ecological tourism integrated benefit, have a high appreciation of the value of tourism, ecological tourism activities on the matter, for ecological tourist perception, experience, enjoy the natural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values of the resources.(把底纹去掉)【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resources【引言】生态旅游,就是让游人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或旅游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科学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方式,它同传统旅游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

因此,生态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质量,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其根本宗旨就是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平衡。

生态旅游必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旅游,生态旅游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因此,必须要保持旅游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保持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保持好优异的自然环境。

目录摘要........................................第一章:青海省旅游资源的概况................... 1.1青海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1.2青海省的旅游资源......................... 第二章:西宁市旅游资源的概况................2.1西宁市的地理位置.........................2.2西宁市生态旅游资源....................... 第三章:生态旅游资源概述.....................3.1生态旅游的定义...........................3.2生态旅游的特性...........................3.3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第四章:西宁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发展............4.1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优势.........4.2加快我市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五章:生态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致谢:....................................... 参考文献:...................................第一章:青海省旅游资源的概况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周边分别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四省毗邻。

总面积72.12万平方千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5%,居全国第四位。

因境内全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省会西宁市。

青海作为“世界屋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雄浑奇异的安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著称于世,其阳刚气势和恢弘壮美与南国风光迥然不同,但其旅游景点保留了经雕饰的原始风貌,给人以神秘、纯正的感觉。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这里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实为人们旅游和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之地,素有“三江源”之称。

风光旖旎的青海湖,闻名的青海湖鸟岛,黑颈鹤的栖息之地隆宝滩自然保护区,高原野生动物的王国可可西里,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青海高原西双版纳”美称的循化孟达国家植物自然保护区,以察尔汗盐湖为主的盐湖群以及广阔的草原牧场和洁白的雪山高峰,形成了青海高原独特的自然风光。

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有青海“小故宫”美誉的瞿昙寺,乐都柳湾古墓群,集彩绘、砖雕、石刻、油塑、图案、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热贡艺术”,以及丛多的藏传佛教寺院和嘛呢石刻、岩画等,构造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青海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土族和撒拉族风情尤为独特。

此外,西王母神话传说,日月山与文成公主,骆驼泉与撒拉族的由来等青海独有的历史典故,形成了神奇的文化旅游胜境。

1.1青海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地貌】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均海拔3500米,绝大部分为高原山地,地势起伏,山峰高俊,呈现西南高原而东北低。

北部是阿尔金山祁连山脉,南部有唐古拉山脉,著名的东昆仑山脉横贯中部。

这些高大的山脉将青海分割为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河湟谷地和青南高原四大块。

青南高原处在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带,平均海拔4200米。

东昆仑山主峰布喀达坂峰、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峰、啊呢玛卿山主峰啊呢柳峰、祁连山主峰岗则吾结峰以及横断山峰贡嘎山峰,在青藏高原北部群峰中,称青藏高原“五岳”,它以雄伟挺拔、壁立千仞、冰川倒悬而著称于世,形成了一幅奇特壮美的高原自然景观。

【气候】青海省境内气候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气候:低温,干燥,多风,缺氧,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空气密度度小。

年平均气温-5.7℃~8.5℃,七月份平均气温为5~20℃,是一年之中的最热季节。

东部河湟谷地,年平均气温3~9℃,为全省的暖区;青南高原,年平均气温-6~-4℃,为全省的冷区。

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占全省面积的1/3,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最为干旱的地区。

青海的气候特点是;冬长无夏,春秋相连。

1.2青海省的旅游资源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与风情万种的人文景观令四方游客心醉神迷,流连忘返。

这里既有坦然无限的高原,又有巍峨的高山和起伏的丘陵;既有奔腾交错的江河,又有星罗棋布的河泊。

奇山秀水纵横分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一幅幅奇异壮观的高原美景。

青海山多、水多、动物多,得天独厚的壮丽风光赢来了世人的惊叹和赞颂,观山望水,让人魂牵梦萦。

省内的三江源、昆仑山,祁连山、阿呢玛卿山、青海湖、塔尔寺等地都蕴涵着许多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带着远古的记忆纯粹的自然本色,展现出卓然于世的风采。

【中华水塔---三江源】生命来自海洋,文明源于水滨。

河流作为陆地上主要的淡水资源,是陆地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占全国水量0.01%的淡水支持了全球6%的生命。

青南高原发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这三条河流哺育了中华民族及中南半岛数千年的文明史,以母亲河享誉海内外。

从东海之滨及湄公河平原仰望世界屋脊,三条江河宛如一座水塔以巨大的落差奔流而下,所以三江源有“中华水塔”、“东亚水塔”之美称。

三江源区,因自然条件特殊,使高原特有生物种类丰富。

这里有高等植物近千种,有动物270余种,成为高寒地区的生物研究基地。

然而,三江源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现在已经出现了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现象,使三江源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形势。

2000年8月由江泽民同志亲笔标写得“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在三江源中心地带的玉树结古镇附近的通天河畔,碑体顶端两只巨手,象征着人类要用勤劳的双手保护“三江源”。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地区。

【中华万山之祖---昆仑山】昆仑山东西长约2500米,海拔为2500~6000米,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亚洲脊柱”、“龙脉之祖”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