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教学设计完美版
《商鞅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商鞅变法》是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为日后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此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能力目标:学生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和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从小立志、追求理想、勇于改革、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2)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
3、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成效。
4、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对其评价。
二、教学过程【导课环节】教师导入:公元前361年,年仅21岁的秦孝公继位。
由于长期以来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感到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于是颁发求贤令,并因此结识了魏国落魄失意的商鞅,二人相见恨晚,在商鞅辅佐下,雄心勃勃的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商鞅是怎样帮秦孝公完成霸业,使秦走向富强并最终统一六国的呢?让我们的思绪一起回到公元前四世纪(1分钟)【新课学习】一•商鞅其人与变法准备(4分钟)探究一、简介商鞅,讲述他是怎样在秦国政坛崭露头角的?(学生阅读导学材料《商鞅传》,归纳展讲简介:公元前395年,商鞅出生于卫国没落贵族家庭,原姓,名鞅,也叫卫鞅。
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故史称商鞅。
商鞅尊崇,少年时就有强烈的愿望。
公元前361年,商鞅看到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只身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先后于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实行变法,使秦国很快实现富国强兵,傲视群雄。
前338年,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
高二历史复习学案(2)商鞅变法(人民版选修1)
高二历史复习学案(2):商鞅变法 (人民版选修1)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B.杜绝贵族晋爵的机会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D.确立地主的政治优势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触动当时社会最深刻的措施是
B.什伍制度
D.建立县制
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其中主要的体现是
“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③法律严酷
B.②④
五、商鞅变法的评价:
、商鞅变法的性质:
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
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
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
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
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僇力本业,。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影响;(3)认识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2)运用比较法,分析商鞅变法前后的变化;(3)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2)树立学生改革创新的意识;(3)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2)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影响;(3)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难点:(1)商鞅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分析;(2)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商鞅能够成功地进行变法?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影响;(3)引导学生讨论商鞅变法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商鞅变法前后的变化,分享讨论成果;(2)全班交流,总结商鞅变法的作用和影响;(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2. 让学生思考:商鞅变法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了解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掌握程度;(2)评价学生对商鞅变法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考察学生对商鞅变法前后秦国变化的认知。
2. 评价方法:(1)课堂提问、回答问题;(2)小组讨论、分享观点;(3)课后作业、总结报告。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3)了解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2)运用比较法,分析商鞅变法前后的变化;(3)学会运用历史观点,评价商鞅变法的成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3)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教学难点:(1)商鞅变法背后的历史背景;(2)商鞅变法在实施过程中的曲折历程;(3)商鞅变法的成败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国需要进行变法?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的成败;(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4. 案例分析:(1)选取商鞅变法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影响;(2)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商鞅变法的特点。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商鞅变法中汲取启示,培养创新精神;(2)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2. 结合现实生活,思考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商鞅变法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3. 学生对改革和创新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时期的社会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变法的必要性。
2020-2021年高二历史《商鞅变法》学案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商鞅变法》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知识构成: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三、学法和自检1.2.四、达标检测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铁制农具的使用B、牛耕的运用C、水利工程的兴修D、二牛一人犁耕法的发明2、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的是A、铁农具的使用B、牛耕的运用C、水利的兴修D、曲辕犁的发明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①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②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③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④封建制度得到确立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4、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A、学在官府B、私学为主C、官学、私学并重D、私熟为主5、我国古代的“私学”兴起于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6、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D、道家最受欢迎7、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①适应了当时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政权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9、据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这说明当时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10、《诗经·大田》诗的大意是:“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旱的甘霖啊!多多洒上我的私田。
商鞅变法(学案)
县 制
(三)军事方面:
根本目的:实现强兵。 内容:
(1)建立军功二十级爵制。(以军功行赏为中心) (2)废除“世卿世禄制”。(无军功不能享受贵族待 遇) (3)实行什伍制度。(满足征兵的需要)
作用:
(1)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要将秦国的血统贵族体制,改造成早 在秦孝公父祖辈已在局部实施的军功贵族体制。所以他取消的 贵族特权,只是秦国传统那种凭借“龙生龙,凤生凤”的血亲 关系就生而富贵的寄生性世袭特权,而代之以军功“明尊卑爵 秩等级”的特权体制。——朱维铮《重考商鞅变法》 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体现了 这一核心观点?这一措施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观点:商鞅变法用军功贵族体制取代血统贵族体制。 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 社会结构:传统贵族没落,军功地主崛起。 社会风气:礼崩乐坏进一步加速,尚武的社会风气形成。
政策: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意义: 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 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国力。
3、军事上: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王安 石 政策:奖励军功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 基础。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谏逐客书》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 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 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 食货志》 (1)材料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都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 (2)材料二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 事实:“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作者持否定态度。 评价: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发 展了生产力,是历史的进步。
商鞅变法(学案)[新人教]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学习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探究分析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2.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学习方法】采取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网络上也有很多相关的图文资料,学生可以搜集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
【知识导学】一、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分析理解社会变化新气象中的“新”字,归纳时代特征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军事(大动荡)思想——(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1)齐国的管仲改革主要内容:,作用:(2)鲁国的初税亩:主要内容:,作用:(3)商鞅变法: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性质:。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不利形势:偏居,比中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都要落后;的改革,使得秦国的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变。
2、有利条件:权力集中,旧贵族势力相对减弱;被秦国公众认同;民风质朴,精神充斥。
3、历史机遇: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势力削弱;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追求建功立业的机会。
二、“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 ______________ 生于贵族家庭,热忠于学说,有强烈的愿望。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投魏国: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国,得到了赏识,但没有被重用。
3. ____________________ 弃魏奔秦:求贤若渴,提出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得到秦的重用。
对于商鞅在秦国变法的认识:2、商鞅变法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3、如何看待商鞅的“燔诗书”?5、分析商鞅变法的核心、性质、成功原因三、富国强兵的秦国(一)商鞅之死原因:(1)根本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的利益,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2)加深了旧贵族对商鞅的仇恨;(3)直接原因: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商鞅的成长历程;初涉政坛;秦国政坛上的主角;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2)理解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3)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商鞅在秦国从政的史实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目的、经济措施、作用的学习,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措施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时势造英雄。
杰出人物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2)“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
商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商鞅“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国家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引用历代名人、学者对商鞅的评价来导入本课的学习:☆《战国策·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高二历史学案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人教版选修1)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一、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重难点解析1、商鞅变法面临的时代特征及其改革必然性是什么?这一考点实际上就是需要我们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
首先总体上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大变革时代,然后从经济、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几方面具体阐述,具体内容如下:①经济领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变法的根本原因)②政治领域: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领域: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变法的直接推动力)④思想文化领域: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解这是个形成“百家争鸣”的时代。
2、如何评价商鞅变法?(1)引导学生从变法的内容,尤其是“废井田,开阡陌”中分析变法的性质: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引导学生从内容中归纳变法所带来的影响:①积极性(历史作用):A、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从“废井田,开阡陌”的影响分析)B、政治上: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军功地主大量涌现,并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
(从“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爵制”的影响分析)C、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也可从“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爵制”的影响分析)②局限性: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A、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如:刑法严酷B、加重剥削压迫:如:连坐法总之,商鞅变法虽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商鞅变法》教案:解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变法,它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商鞅变法是由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发起并推行的一系列变法。
它让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国家之一,并为秦朝后来的统一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商鞅变法的背景在战国时期,中国是一个分裂的国家,不同国家之间经常互相攻伐,国家间威胁相互影响,让不同的国家之间彼此憎恨并互不信任。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农民起义和贵族地主的斗争也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
商鞅面对这种局面,他认识到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完善国家的行政机构:商鞅设立了三公九卿制,所有的官员都奉行从中央政府传达下来的政策进行管理。
(2)改变国家土地制度:商鞅实行了均田制,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改善军事制度:商鞅组建了一个新军队,用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4)扩大国家的版图:商鞅实行了征服政策,积极扩大秦国的版图,最终实现了统一中国。
3.商鞅变法的影响商鞅变法让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国家之一,并为秦朝后来的统一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改变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并为中国的统一之路铺平了道路。
商鞅变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
4.商鞅变法的启示商鞅变法给我们提供了几个启示。
一个国家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政治家需要深刻地认识国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政策。
此外,一个国家需要善于不断变革和吸收新的思想和技术。
商鞅变法也教给我们,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顽强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它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石。
商鞅变法的成功启示了我们,在时代变迁中,每个国家和人民都需要积极适应变化,不断变革,才能不断前进。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一、教案概述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从商鞅变法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深入理解和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短视频或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实施过程及其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商鞅变法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6. 总结评价:对商鞅变法进行总结,强调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商鞅变法背景1. 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尖锐,诸侯割据,战乱不断。
2. 秦国的崛起:秦国地处西部边陲,经济落后,但在崛起过程中,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3. 秦孝公的雄心:秦孝公为了实现秦国崛起,积极寻求变革,以求国家富强。
三、商鞅变法内容1. 土地改革: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鼓励农民开荒种地。
2. 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生产,限制商人地位,禁止商人买卖粮食。
3. 法治建设:制定《秦律》,实行法治,强化中央集权。
4. 军制改革:实行军功爵位制,激发士兵战斗力。
5.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四、商鞅变法影响1. 经济发展: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2. 政治变革:商鞅变法强化了中央集权,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 社会进步:商鞅变法推动了社会制度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4. 军事优势: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最强国家。
五、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1. 勇于改革:商鞅变法体现了改革者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
2. 实事求是:商鞅变法立足国情,注重实效,为我国发展提供了借鉴。
《商鞅变法》教案最全版
《商鞅变法》教案最全版专题二《商鞅变法》教案课题:“治国不一世,便国不必法古”[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通过¥对商鞅变法前的争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运用了解——理解——见解三步法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加深对商鞅变法认识,并通过历史小话剧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取得成功的原因,运用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2、教学难点:结合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这是我们熟悉的战国七雄,战国也是由于它们之间连年不断的战争而得名,在这些连年战争中,最终一个国家脱颖而出,完成了统一,这就秦国,那么为什么最后是由秦国来完成了统一,谁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生答:商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商鞅到底做了些什么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二、新授:、1、了解历史:师:请大家浏览教材,结合学案,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试将其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风俗四个方面进行归纳)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对商鞅变法进行适当归纳。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推广县制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的大小给予授爵思想文化风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2、理解历史:师:我们知道,要把历史事件放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考察,请大家进一步阅读教材,思考商鞅变法是发生在怎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结合学案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三方面考虑)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
高二历史教案-商鞅变法教学案
商鞅变法教学案商鞅变法2课时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12">标纲释读课标要求高考命题分析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史论结合,简要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简要认识各国改革反映的社会问题。
2、从秦国、历史发展角度透视各项改革措施。
3、结合措施重点从历史发展角度评价商鞅变法。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12"> 网观全局上层建筑的变化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争霸兼并战争秦国强大生产力的发展旧贵族抵制顺应潮流实现强兵的军事改革商鞅之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社会习俗改革统一基础影响后世百家争鸣局面改革变法风潮秦法未亡考点释读与探究考点一、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知识梳理】1、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具体特征和表现(1)经济:①耕作方式变革: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②土地制度变革: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③生产经营方式变革: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形成)④政府垄断手工业、商业局面被打破。
(2)政治:①政治制度变革:分封制、宗法制瓦解,中央集权制度萌芽: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②阶级结构变动: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等新阶层的出现。
士阶层活跃。
(3)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特别提示1】生产力提高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特别提示2】结合历史必修模块相关内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对点训练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 c. 思想文化繁荣 d. 社会动荡变革【对点训练2】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 (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相地而衰征” c.生产力的提高 d.井田制瓦解【对点训练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高二历史下册《商鞅变法》导学习型教学案
高二历史下册《商鞅变法》导学案高二历史《商鞅变法》导学案《商鞅变法》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设计的问题应该既考虑趣味性,也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既要结合他们的经验,也要把握重点难点。
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完全脱离教材并不是明智之举,应该尽可能利用教科书,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避免死记硬背。
这个教学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所需课时有待教学实践。
一、过程设计导入:请一学生阅读上节课课文的倒数两个自然段:“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辅佐雄心勃勃的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
”通常课堂教学的导人新课,是注意本节课与上节课的衔接,没有必要就不必使用电化教学手段。
这段课文阐述了秦孝公急于变法的细节,完全可以做开场白。
问题1:秦国变法的决心来自哪里?学生能想到决心来自国君秦孝公。
教师要进一步说明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成败决定于国君,成果能否延续则要看变法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是卫国公子的儿子,他姓公孙,应该叫他公孙鞅,或卫鞅,后来他率秦国军队打败了魏国,秦孝公把商这个地方赐给他,封号“商君”,《史记》中有一篇他的传记,司马迁按封号取名“商君列传”,后人习惯上叫他“商鞅”。
小小的卫国实际上是大魏国的附庸,地域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因此,商鞅应该算是河南人。
他起初投身于魏国丞相的门下。
故事1:魏国丞相公叔痤非常赏识商鞅的才干,公叔痤病危时,魏惠王亲自来探望,问:“您要有个三长两短的,谁能接替您呢?”公叔痤说:“商鞅虽然年轻,但是个难得的人才,可以把全部政务交给他。
”魏惠王沉默不语。
公叔痤让左右的人都出去,又对魏惠王说:“大王不用他,一定要杀了他,不能让他去别的国。
”事后,公叔痤本着先国君后臣子的原则,把原话又告诉了商鞅,让他赶紧逃走。
商鞅却不以为然,说“魏王不听你的话起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结果正如商鞅所料,魏惠王认为公叔痤的建议很荒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复习一、背景(一)历史大环境:1、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经济:(1)发展,(2)瓦解,(3)确立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4)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总结:中国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趋向统一)2、各国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二)秦国小环境:1、不利状况:政治、经济、文化落后;BC4世纪初秦国开始改革,但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2、有利条件:(5)、(6)学说、(7)精神3、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要求”4、主观因素:(8)雄心、商鞅来秦二、措施、性质、特点:1、措施:经济:为田(9);(10),(11);统一度量衡。
军事:(12),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13)。
政治:普遍推行(14);建立户籍制度,制定(15);制定秦律。
文化:(16)而明法令。
习俗:改革(17)。
2、性质:(18)。
3、特点: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19)”和“(20)”。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三、历史作用积极影响:①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消极影响: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课堂训练一、选择题1.《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土地可以买卖B.土地禁止买卖C.土地私有出现D.农业水平提高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垦荒地的第一个高峰到来,其最大后果是A.加速井田制瓦解B.促进封建生产关系形成C.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3.商鞅把礼乐、孝悌、仁义等看做亡国之俗,将其统称为“六虱”,因“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燔诗书而明法令”,从“六虱”内容看出其所焚诗书应多为A.道家学说B.儒家学说C.墨家学说D.诸子百家学说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A.阶级立场不同B.政治主张的分歧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D.社会性质的差异5.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发展农业生产6.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实行县制C.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D.限制工商业者活动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其中涉及商鞅改革的措施有①废井田②奖励耕织③废分封,行县制④统一度量衡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8.《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三》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三:(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自秦孝公用商鞅计,乃隳(毁)经界,立阡陌。
虽获一时之利,而兼并愈僭兴矣。
——《通典·食货一》 请完成:(1)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刑”,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
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
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
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
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杀掉,这也是一种“连坐”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
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请完成:(1)韩非子对商鞅的“轻罪重刑”持何种态度?(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论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古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三(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材料四戊戌变法,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梦蕉亭杂记》(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两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4)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
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期末复习学案参考答案一、背景(一)历史大环境:1、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总结:中国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趋向统一)2、各国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二)秦国小环境:1、不利状况:政治、经济、文化落后;BC4世纪初秦国开始改革,但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2、有利条件: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3、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要求”4、主观因素:孝公雄心、商鞅来秦二、措施、性质、特点:1、措施:经济:为田开阡陌封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政治:普遍推行郡县制;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习俗: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2、性质: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化改革。
3、特点: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三、历史作用积极影响:①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消极影响: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选择题:1——8 CBBC BADB非选择题:9.解析: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一、二在赞扬商鞅变法,而材料三、四在批评商鞅变法参考答案:(1)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
(2)积极作用:促进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并为秦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消极作用:造成土地兼并现象,使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10.解析:第(2)(3)两问实质上是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第(1)(4)两问应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史实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1)赞扬态度。
(2)“连坐”与什伍相结合。
直接目的是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
(3)商鞅认为“六虱”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4)使秦朝法律严苛、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亡的重要原因。
11.(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
(2)原因: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
康有为认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
(3)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作用: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
(4)原因:梭伦: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支持;康有为:过于激进,激化矛盾。
启示:注意改革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