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练习:第八单元 8 《天工开物》两则 (2份打包)
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下载18
8 《天工开物》两则
(教学提纲)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 选修《 中国文 化经典 研读》- ppt下 载18【 优质公 开课推 荐】
(教学提纲)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 选修《 中国文 化经典 研读》- ppt下 载18【 优质公 开课推 荐】
《天工开物》一书表现出了近代科学文化启蒙学派的优秀精神。 它重实践而轻空谈,提倡观察试验而反对烦琐考证,重实用技术而 批判神仙方术。《稻》《治铁》两则短文,涉及中国古代的农业文 明与工业文明,表现了作者追求实学、期于实用的科学精神。学习 本文,需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古代说明文的能力,了解封 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 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教学提纲)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 选修《 中国文 化经典 研读》- ppt下 载18【 优质公 开课推 荐】
(教学提纲)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 选修《 中国文 化经典 研读》- ppt下 载18【 优质公 开课推 荐】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凡稻种最多。……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 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Hale Waihona Puke 课标定位 学习建议1.从科学史的角度看问题。一方面要看到这些科技著作在当时 世界范围内的领先之处,另一方面要学习科学家在艰苦恶劣的社会 环境或自然环境当中勇于求索的精神。要加强“科学人文”的探 求,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及其永不磨灭的 文化价值。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天工开物》两则 课件(30张PPT)
分秧插秧
稻
第二段:水稻的育种分秧 湿种-----播种------栽秧
第一段说明对象 稻的种类
第二段说明对象 育秧分秧
说明内容
说明方法
不粘:秔;粳
粘性
粘着:稌、糯
分
稻谷的功用
类 说
稻谷的形态
明
稻谷的色泽
说明内容
说明顺序、方法
第一步:湿种 第二步:播种 第三步:分栽
顺序:以时间为顺序 方法:分类、列数据
Hale Waihona Puke 2017科技成就歼-20入列、“复兴号”运营 首艘国产航母下水、“中国天眼”发现新星 “深海勇士”海试 、C919试飞成功 “天舟一号”升空、可燃冰试采成功 “慧眼”成功发射、“墨子号”新成果
结束语
航母已下海,“嫦娥”已飞天,中国“天眼”正含情脉脉地凝 望着宇宙。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正成为我国 发展的新引擎,我国正在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中国制造 、中国智造,每一个年轻人铭记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增强文 化自信,更要勇担重任,继往开来。
8 《天工开物》两则
第八单元—科技之光 单元总览
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 物》和《徐霞客游记》。这两部著作,都产生 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 ,一个堪称地学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 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是曾经闪耀在我们这个古 老民族历史上的“科技之光”。
关于《天工开物》 (一)
古代科技成就回顾
宋元:活字印刷术。火药和火药武器。郭守 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明代:《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本 草纲目》、《农政全书》、《乐律全书》
了解我们的过去,展望我们的未
来。当代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世 界瞩目的成就。正因为有了这些成就 ,我们为之骄傲,世界为之喝彩。让 我们重温那些振奋人心的时刻吧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科学之光相关读物麻叶洞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 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 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 事情,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 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 奇文字”。
四、识记字音
使得本文的结构安排更加独具匠心。从内容上而言, 这也与作者无所畏惧的探险行为构成对比,从而突出作者 献身科学的无畏精神。当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真实地反 映了当时当地的民俗风情。特别是迷信思想在当地土人头 脑中根深蒂固,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还保有万物有灵的“泛 灵”痕迹,神秘事物对他们仍具有极大的威慑力。
主要内容
第一段
简述麻叶洞周边的地理形势、山脉 走向、水流方向等,在群山之中, 标记出洞之所在
第二段
由写景转为叙事,谈到了一件极为 有趣的事:找火炬容易,找向导难
全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按照行程依 第三、四段 次记述游洞经过,描述所见所感所
思
第五段 写出作者在洞中的所见所感
1.《麻叶洞天》一文,作者在开篇主要记叙了哪些 内容?你认为它多余吗?
初 觅 炬倩 导,亦俱以 炬应, 而无 开始寻找火炬请向导,也都答应给提供火炬,而没有
敢导者。 曰:“此中 有神龙。”或曰:“此中 有精 敢做向导的。说:“这里面有神龙。”有的说:“这里面有妖精
怪。 非 有法术 者,不能慑服。” 最后以重资 鬼怪。若不是有法术的人,不能震住(它们)。”最后用重金
答案:1.名词作动词 向东流 2.名词作动词 腰间插着 3.名词作状语 向下 4.名词作状语 像蛇一样 5.名词作状语 向北
八、古今异义
束涧下.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卑鄙龌龊。 答案:向下流。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8单元 8 《天工开物》两则 课件(共44页)
十止.耗去其一也(
止,通“只”,仅仅
)
3.一词多义
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
命名,称名
名名 西.门 曰豹劳为铁邺(令,名.名闻称天,下名(字
) 名声,名望
一生好入名.山游( 有名的,著名的
)
) )
先 众以 数.稻 虽、 多麦 ,稿 甚包 未浸足畏 数.( 日(
几,几个 ) 数目,数量
)
则 蒙胜 冲负 斗之 舰数 乃., 以千 存亡 数.之(理计(算命运) )
)
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 )
俟其.发芽(
代词,它
)
其.名曰秧( 代词,它的 )
受锻之时,十耗其.三( 代词,其中的 )
其而 其.余为亦惑悔也其 ,.随 终之不而解不矣得(极夫游代之词乐,也那(
第一人称代词,我 ) )
其 其. .孰 皆能 出讥 于之 此乎 乎? ((副副词词,,表表揣反测问语语气气))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宋应星(1587—?),字长庚,奉新(今属 江西)人。明代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中举人, 但五次会试均告失败。仕途的失意,使他目 睹了官场弊端丛生的黑暗现象,最终与科举 仕途决裂,转向实学,尤其是研究农业和手 工业生产技术,他在田间、作坊作了多年考 察和广泛的社会调查,获得极珍贵的科学技
数数 天.有 吕师 常孟 道叔 矣侄 ,为 地逆 有(常数.列矣举(
) 法则,规律
)
今 不夫 得弈 也之 (为技数.艺,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
范 数.增 罟数 不.目 入项 洿王 池( (
屡次 细密的
) )
改造.他器与本器( 制作 )
造径 怀不王 造 知.使 庐 便访 屈 可成 原 登, 造 峰.视 为造.成宪极所令不蓄(((制到到定达…某…一)去)境界
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麻叶洞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一、多维探究 激活你的思维
1.文章第二段不是写景而是叙事,叙述这件事有什么作 用?这段文字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这段文字写自己寻求向导之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人们对神秘事物十分惧怕,甚至“重资”都不能打动他们,从 而反映出迷信思想在当地的根深蒂固,为下文写麻叶洞的奇异 景物作了铺垫。而作者是信仰科学的无神论者,根本不相信有 什么神怪,所以他能冷眼旁观整个事件,注意到洞口来看热闹 的村民有几十个之多了,他们之中,有樵者、耕者、炊者、织 者、牧者、行者,这些魃人等都仿佛被什么巨大的魔力吸引过 来,放下了他们的本职工作,来看一场惊心动魄的探险。作者 的叙述语言舒缓有致,引述语言原汁原味,加之故事有起有伏, 及今读之,仍能引人入胜。
3.《徐霞客游记》既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又是一部文学 名著。它在文学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 感;(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 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 套语,落入窠臼;(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 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此外,在记 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 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 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
胜臣 终吾 童不 不守 子胜 能吾 何.加犬常 知马胜, ,.怖于吾 躬惧赵探 逢之吾胜.名情胜 饯.词耳动,形词胜容名,利词词禁,,受美声好望的
乃问 余余 乃.乃 过.前儒村者, ,非 寄羽 行士 李于动其词家,是副词,就 乃.始以炬前向 副词,才
3.辨用法 涧西有石崖南向 “南”名,词__作__状__语__,__面__向__南__________ 自西而东,经崖前入于大涧 “东”名,词_活__用__为__动__词__,__向__东_ 流
最新人教选修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第8课《天工开物》两则.PPT课件
⒋作者简介
宋应星(1587-1666?) ,字 长庚,江西奉新县人。他和他 的哥哥宋应升同时考中举人, 以后屡试不第。崇祯七年任江 西分宜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 股文不感兴趣,因而把主要精 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在当时被 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并着 手撰写《天工开物》一书,花 了整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 (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 的科技史名作。
大凡水稻的品种最多。不粘的禾稻叫秔(粳稻),米 叫粳米;粘的稻叫稌稻,米叫糯米(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 是用糯米酿的)。质地本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粘性的米 (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酿酒,只可以煮粥, 这又是一种性质的水稻。大凡稻谷的外形有长芒、短芒 (江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 长粒、尖粒以及圆顶、扁粒的不同。其中稻米的颜色有雪
人教选修之《中国文化经 典研读》第八单元第8课
《天工开物》两则.
教学内容
一、单元解说
二、课文内容讲解分析
稻
治铁
一、单元解说
⒈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 能说出哪些?
❖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 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 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 《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无,不值得崇尚。
第四段介绍南方两季稻的栽种, 及水稻的一些特殊品种。
治铁
❖ 《治铁》选自《天工开物》中卷第 十篇《锤锻》,是宋应星论述冶金工艺 的重要篇章,从中可以见出他对传统锻 造业的重视。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巩固提升案:第八单元 经典原文 《天工开物》两则
一、基础考查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俟.其生芽,撒于田中 俟:等到 B .秧过期老.而长节 老:变老 C .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 绝:断绝 D .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 幻:想象解析:选D 。
“幻”的意思是“培育”。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②酒皆糯米所为.B.⎩⎪⎨⎪⎧①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②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C.⎩⎪⎨⎪⎧①其.谷种亦耐久②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D.⎩⎪⎨⎪⎧①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②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解析:选A 。
A 项,“为”,都是动词,制造。
B 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指代铁器。
C 项,“其”,①代词,那些;②代词,它的。
D 项,“以”,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早者七十日即收获..B .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 .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D .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解析:选C 。
“十七”“十三”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十分之七”和“十分之三”。
4.与“最迟者后于清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B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其炎更烈于煤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解析:选C。
C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A.判断句;B.被动句;D.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
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句子时需分析句子结构,将状语调整到动词前。
状语后置句的形式一般有三种:状语后置句的形式例句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赋》)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练习:第八单元 麻叶洞天 (2份打包)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 苏)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散文家。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 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2.识通假
(1)峡之东南尽处,乱石轰驾.(“驾”通“架”)
(2)于是辟成一衖.(“衖”同“巷”,小胡同)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解多义 乃度此内洞之一关(过)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1)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气度,风度) 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水穷于下,窍启于上(介词结构后置) (2)时村民之随至洞口数十人(定语后置) (3)妇之炊者停爂(定语后置) (4)童子之牧者,行人之负载者(定语后置) (5)此必前通洞外,涧所从入者(判断句)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麻叶洞天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本文选自《徐霞客游记》,记载了他在湖南茶陵探访麻叶洞的事, 不仅表现了麻叶洞景致的与众不同,更表现出他在困难面前永不低 头、永不气馁的惊人毅力。这则日记告诉我们做事只有“吾守吾 常,吾探吾胜”,才能达到目的,才能收获与众不同的果实。
如(解救、消除) 余各谢之(感谢) 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3)谢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2020-2021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八单元经典原文8《日知录》三则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八单元经典原文8《日知录》三则含解析第八单元经世致用经典原文8《日知录》三则责任,是一朵灿烂无比的花,开在每个人的心中;责任,是一道辉煌耀眼的光,照亮每个人的心底。
责任是永远推动人类历史、开创人类文明的车轮.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细观河边的沙石,每颗沙石上都镌刻着责任的印痕,每一个印痕都闪耀着责任的光芒.责任,也许是自己对自己的规定,也许是别人交给你的任务,也许是自己的工作……文之有物可传世,器识为先方足观.美字体赏美文顾炎武:文化人的楷模古人画的标准像,看上去都差不多,远没有文字生动。
说某个男人漂亮,文字描述可以一长串四字成语,玉树临风粉面含春,清新俊逸顾盼生神.说长得难看,也有不少现成,尖嘴猴腮面目可憎,形容猥琐其貌不扬。
用今天时髦的话,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绝对不是帅哥。
好友归庄推荐他去扬州见位高人,特地写了一封介绍信,强调他相貌十分“寝陋”。
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归庄这个招呼有点意思,他希望高人不要以貌取人,而是要听其高论,要听其言信其行,又强调顾炎武不只是个独行侠,同时又是家风古谊、学问极其精到、识见非常卓绝的大家.梁启超先生说起顾炎武一往情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赞他“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在学问方面,顾炎武达到前无古人的最高境界,头顶上可以有许多光环,他是地理学家,是历史学家,是哲学家,是经济学家,更是地道的国学大师,在经学和音韵学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成就。
顾炎武被誉为大清王朝“开国儒师”,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乾嘉学派的祖师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能够成为一代宗师,必然货真价实。
顾炎武的学问后人十分推崇,首先是因为独创。
所谓独创,就是我手写我心,无一语蹈袭古人。
顾炎武一直认为模仿是文章之大病,“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其次是博征。
融会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抵牾者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点评:“稻”的栽种共有三步。“湿种”是第一步,“最早者春分以 前”,“最迟者后于清明”。对此,作者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不过联系 前一段的交代,不难看出这与南北地域气候、稻种的品质是密切相 关的。“播种”是第二步,其中以稻秆、麦秸包浸至为重要,这样,既 可以防冻,又可以增加养分。第三步是“分栽”,这是水稻种植较为独 特、关键的步骤,对农田的湿度要求很高,干旱、洪涝都不宜栽种。 但也不能无限期地等下去,如果秧苗过老拔节,就是栽到地里,也结 不出多少稻粒了。可见,除了避免水旱之灾,不误农时也是至关重 要的。这段文字说的是第二、三步。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记述的 一些水稻栽培技术,如水稻育秧后30天拔起分栽,以及一亩秧田可 移栽25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是来自生产实践的科学数据, 几个世纪以来对水稻种植具有指导作用。
译文:水稻的品种最多。不粘的稻叫秔,米叫粳米;粘的稻叫稌稻, 米叫糯米(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造的)。本来属于粳稻但 晚熟而带粘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造酒,而只可 以煮粥,这又是一种稻。稻谷从外形来看,有长芒、短芒(江南将长 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和长粒、尖粒以及圆顶、扁 粒的不同。其中稻米的颜色还有雪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 等。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改造他器与本器(制作) (3)造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到……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 小子有造(培养,造就) 西洋诸国别有奇药(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 (4)奇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适宜,适合) 奇货可居(珍贵的)
经典原文 8 《天工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宋应星(1587—?),字长庚,奉新人。明代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 (1615)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 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 到许多生产知识,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 士之家”。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期间(1638~1654)写成了《天工 开物》。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本单元所选的是古代科技方面的经典。“经典原文”《稻》《治 铁》两篇选自《天工开物》,分别涉及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工业文 明,语言简洁直白;“相关读物”《麻叶洞天》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既是一篇介绍地理风貌的说明文,又可看作是一篇优秀的记游散文, 文章视野开阔,文笔优美,富有情趣,与《天工开物》的质朴无文相 映成趣。这些古代科技著作,反映了明代以前中国在农学、手工技 术和地理学上的科学成就。学习这些作品,要注意在了解我国古代 科技成就的同时,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科学人文”的探求上,真正了 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以及它永不磨灭的文化 价值。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点评:第一段先从稻的种类谈起,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 接着,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几个方面加以 说明。作者在分类说明时,非常注意进行细致的区分。比如,同为 粘者或不粘者,禾苗与稻米都有不同的名称;同一稻种因为晚收可 以改变粘性,功用也随之不同;有代表性的稻种,如长芒、短芒,都分 别冠以著名产地的称号。经过这样的介绍,让读者对稻的种类、形 态、功用在总体上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稌,米曰糯(南方 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 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 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 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秔.(jīng) 稌.(tú) 婺.源(wù) 潦.水(lǎo) 成砧.(zhēn)
粳.(jīng) 糯.米(nuò) 俟.(sì) 刈.(yì) 泥滓.成枵.(zǐ xiāo)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国与西方在铁器的接合上存在“铸成”与“锻成”的区别,同时也表现
出作者对冶金方面西学知识的熟悉,具有开阔的视野。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通过两则短文,分析《天工开物》中所反映的科学思想。 参考答案:
《天工开物》 科学思想
从《稻》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应星继承了中国古代
传统农学中的“三才”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中国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取其神.气.为媒合 古义:自然的元气。今义:精神饱满。 (7)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 古义:已经经过。今义: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析活用 (1)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名词作动词,称为) (2)非无稽之说.也(动词作名词,说法) (3)其炎.更烈于煤(形容词作名词,火焰) (4)取其火性内.攻(名词作状语,向内) (5)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名词作状语,用斧子) (6)中国则惟事.冶铸也(名词作动词,依靠) 5.明句式 (1)最迟者后于清明(介词结构后置) (2)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判断句) (3)其炎更烈于煤(介词结构后置) (4)以为受锤之地(省略句)
古代的农学,历来强调天、地、人三种因素的协调。
如,《管子》的《牧民》《权修》等篇提出了务天
时、务地利、用民力等思想,《吕氏春秋·审时》
“三才”思想
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贾思勰《齐民要术》说:“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 而成功多。”《稻》中对天时、地利在农业生产中 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同时更强调人的作用: 通过科学育种、合理分秧、培育新品种,就可以达 到丰收的目的。
2.学习《麻叶洞天》,可以和以前学过的山水游记(如魏晋时期王 羲之的《兰亭集序》,如唐宋时期王维、柳宗元、王安石、苏轼等 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看看各个时期的游记散文在写作风格上有 什么不同,从而真切体会《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
3.学习本单元,如果条件许可,同学之间可以组成科技小组,结合所 学内容,做一些社会调查或实地考察:调查一下《天工开物》中所记 述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哪些至今仍活跃在民间;游历一下徐霞客曾经 走过的山川名胜,做一些地理(或地质)考察。最后把这些调查或考察 的结果总结出来,形成文字,激发自己对科学文化的热爱和对语文学 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切实从科学史的角度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进步, 学习科学家在艰苦恶劣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中勇于求索的精神。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分古今 (1)凡治铁成.器. 古义:成为器物。今义:比喻成为有用的人。 (2)以.为.受锤之地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3)改.造.他器与本器 古义:改制成。 今义: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 (4)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古义:十分之七、十分之三。今义:数字 17、13。 (5)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古义:种类不同。今义: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农作 物的耕种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提 供了一多半的全国口粮。其他油料作物、经济作物也普遍推广,桑蚕 养殖、甘蔗加工、棉花生产都空前繁盛,万历以后从国外引进的玉米、 甘薯、花生、西红柿等农作物新品种,增强了对气候、地况的适应性, 扩大了食物种类。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市 场,江、浙、皖一带的纺织业、印染业非常发达,松江的织造、芜湖的 浆染,闻名全国。另外,南北方的瓷器生产也盛况空前,特别是江西景 德镇,连绵十几里,烟火十万家,雇工数万人,形成了大规模工场手工业 的格局。明代的造纸业也进入了集约化生产阶段,从造纸原料到名牌 产品都越来越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其他,如采矿、冶金及金属加工 工业也快速发展,永乐年间河北遵化的官营铁厂,工人就有2 500人之 多;广东佛山的民营铁厂,“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屈大均《广东新 语》卷十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宋应星的著述提供了条件。
2.解多义 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几,几个)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
(1)数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法则、规律) 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细密的) 撒于田中,生出寸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2)许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答应,允许)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期望) 不知何许人也(处所)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稻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种类 育种分秧 收获及成熟期 两季稻的栽种及特殊品种
治铁
第一段 方法
第二段 用料
第三段 工艺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稻》中主要谈了水稻的种植过程。这些记述对农业生产有指 导作用,是育秧、插秧、灌溉的理论基础,在以前的农书中没有记 载过。这种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的解说,同时提出一系列理论概念, 记述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科技成果的方法,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治铁》中主要介绍了铁器的锻造工艺。文章详细介绍了铁器 在锻造过程中的损耗、所需炭种以及如何使铁器更为坚固地结合 在一起的方法。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 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逢旱干、水溢,不可插 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 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