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比较诗学本质论解读PPT课件
合集下载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https://img.taocdn.com/s3/m/10ebe5e7524de518964b7d32.png)
第七章 比较诗学
“诗学”与“比较诗学”的界定
1、诗学的传统涵义 “诗学”是属于西方文论范畴的一个概念, 最早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一书, 《诗学》既有对诗的理论探讨,也包括其 它艺术理论。因而,“诗学”作为一般文 学理论范畴,在西方一直沿用下来。自此, 诗学的传统涵义即文艺理论。
2、近代诗学的分野——艺术哲学和文学理论 到了19世纪,诗学出现了分野,一种是由先 验的美学体系建立起来的诗学理论,它倾向于 加强诗学的理论色彩,以取代文艺创作法规。 它被称为艺术哲学(或美学)。其代表人物有 鲍姆嘉通、黑格尔、叔本华、克罗齐等人。另 一种是用历史主义观点来处理的诗学,即文学 理论。
3、对话法
对话法在第三章也已经论述,这里补充强调 一个原则,即平等对话原则。它要求参与对 话的各民族诗学都具有平等的参与权,为世 界诗学体系的贡献的机会均等。它主要是针 对“西方中心主义”而提出来的。 对话实际上就是以话语的形式进行交流,只 有用自己的话语方式阐述自己,才能真正地 达到平等对话,因此,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 问题是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话语系统。
中西文学的差异植根于中西社会不同形态的 文化土壤中。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言说方 式,只有找到形成这些不同文化的根源,才 能找到中西诗学比较的基点,否则中西诗学 的比较就会落入泛泛而谈的俗套,流于表面。 “文化探源的基础工作,无疑是通过对不同 文化模式的寻根式研究,把不同文化模式的 逻辑结构还原到其元结构中,进而清晰地获 得文学或文化立场在逻辑上普遍有效的结构 原则”。所以对中西文论中的范畴、文本、 现象和理论进行梳理和比较,都应从其形成、 发展的历史的追溯中寻找相互的可比性、理 论的兼容性。
所谓话语就是人类在把握世界时用以表述自 己的情感、观念或理论的一种抽象的观念性 的物质媒介。话语和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 语言所关注的是“说什么”,而话语关注的 则是“怎么说”和“如何叙述”。话语系统 则是特定话语的不同的构成模式。无论是一 个理论家还是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其各自独特 的话语系统。也就是说,话语系统是区别一 种学说、一个学派或一个文化体系的最为关 键最具标志性的特征
“诗学”与“比较诗学”的界定
1、诗学的传统涵义 “诗学”是属于西方文论范畴的一个概念, 最早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一书, 《诗学》既有对诗的理论探讨,也包括其 它艺术理论。因而,“诗学”作为一般文 学理论范畴,在西方一直沿用下来。自此, 诗学的传统涵义即文艺理论。
2、近代诗学的分野——艺术哲学和文学理论 到了19世纪,诗学出现了分野,一种是由先 验的美学体系建立起来的诗学理论,它倾向于 加强诗学的理论色彩,以取代文艺创作法规。 它被称为艺术哲学(或美学)。其代表人物有 鲍姆嘉通、黑格尔、叔本华、克罗齐等人。另 一种是用历史主义观点来处理的诗学,即文学 理论。
3、对话法
对话法在第三章也已经论述,这里补充强调 一个原则,即平等对话原则。它要求参与对 话的各民族诗学都具有平等的参与权,为世 界诗学体系的贡献的机会均等。它主要是针 对“西方中心主义”而提出来的。 对话实际上就是以话语的形式进行交流,只 有用自己的话语方式阐述自己,才能真正地 达到平等对话,因此,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 问题是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话语系统。
中西文学的差异植根于中西社会不同形态的 文化土壤中。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言说方 式,只有找到形成这些不同文化的根源,才 能找到中西诗学比较的基点,否则中西诗学 的比较就会落入泛泛而谈的俗套,流于表面。 “文化探源的基础工作,无疑是通过对不同 文化模式的寻根式研究,把不同文化模式的 逻辑结构还原到其元结构中,进而清晰地获 得文学或文化立场在逻辑上普遍有效的结构 原则”。所以对中西文论中的范畴、文本、 现象和理论进行梳理和比较,都应从其形成、 发展的历史的追溯中寻找相互的可比性、理 论的兼容性。
所谓话语就是人类在把握世界时用以表述自 己的情感、观念或理论的一种抽象的观念性 的物质媒介。话语和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 语言所关注的是“说什么”,而话语关注的 则是“怎么说”和“如何叙述”。话语系统 则是特定话语的不同的构成模式。无论是一 个理论家还是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其各自独特 的话语系统。也就是说,话语系统是区别一 种学说、一个学派或一个文化体系的最为关 键最具标志性的特征
39比较诗学PPT课件
![39比较诗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47b59cf705cc17552709fc.png)
(一)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 季羡林:中国古代术语“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 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人 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深度; 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让人不得要领。”
• 西方文论持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其概念和术语
尽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文论家的阐述中其内涵会 有所不同或变化,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却易于限 定。
• 比较文学中“诗学”一般指的就是文艺理论
2.比较诗学
定义: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 学批评的比较研究。
3.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诗学和比较诗学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 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
区别:研究对象的不同(文学实践—各 文明的诗学)
研究范围(文化内部—两种或以上的 文化与文明)
(五)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
基于文化精神分析的方法,把诗学放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背景中, 追求的是返本开新、融贯中外的理论超 越。
第七章
比较诗学
一、诗学和比较诗学
• 1、诗学 • “诗学” (Poetics)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
学》,包含“诗”和“技艺”两个方面,现在在 西方泛指文学理论。 • 在中国,指《诗经》之学。在先秦时期《诗经》 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诗经》在汉代又 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诗经》之 学称为“诗学”。
• 故,风骨与崇高同属于一种以力为其基本特 质的阳刚之美,同属于一个审美范畴。
• 此外,崇高主要有五种来源:庄严伟 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运用 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整个结构 的堂皇卓越;
• 风骨构成因素与崇高相对应的为“志 气”、“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铺辞、结言、捶字”(刘勰并不认 为文采是风骨的构成要素)、“沉吟 铺辞,莫先于骨”。
比较诗学-精品课件
![比较诗学-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af4736ddccda38376bafe6.png)
• “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 我们必须要以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 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和对比,始 可以得到两者的面貌。”
东方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 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 规律的共同认识。
比较诗学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 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 文艺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 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 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 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 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 通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 文学研究(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 握住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比较诗学
综上所述,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诗学”一词在亚里斯多德那里是指 文学理论;
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它被用于指称 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 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叶维廉的《比较诗学》一书, 是又一里程碑式的著述。尤其在《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 应用》一文中,提出不同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感运 思及结构行为”,形成不同的文学“模子”理论,不应该 用一方既定的文学模子去硬套在另一方上,必须采用两种 模子同时进行的方法。
第三是综合的比较。
东方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 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 规律的共同认识。
比较诗学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 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 文艺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 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 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 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 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 通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 文学研究(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 握住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比较诗学
综上所述,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诗学”一词在亚里斯多德那里是指 文学理论;
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它被用于指称 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 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叶维廉的《比较诗学》一书, 是又一里程碑式的著述。尤其在《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 应用》一文中,提出不同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感运 思及结构行为”,形成不同的文学“模子”理论,不应该 用一方既定的文学模子去硬套在另一方上,必须采用两种 模子同时进行的方法。
第三是综合的比较。
比较诗学PPT课件
![比较诗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eb102b998fcc22bdd10d8f.png)
3、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 王建元《雄浑观念:东西美学立场的比较》 古添洪《记号诗学》 郑树森《现象学与文学批评》 张汉良《读者反映理论》
大陆早期的中西比较诗学
王国维
1904,《红楼梦评论》 1908,《人间词话》 “写实的”与“理想的”、“优美”与
“宏壮”等西方诗学概念与范畴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 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 邻于理想故也。”
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
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派生的文学
理论,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他传统理论的比较成为可
能,从而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
成有所贡献。
——刘若愚
二、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比较文学三个阶段: 1、法国学派阶段;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鲁迅
1908年,《摩罗诗力说》 “摩罗诗派”其实就是浪漫派,
十九世纪初期盛行于西欧和东 欧,是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或革 命的浪漫主义流派。
• 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 生自觉。
•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 • 宗白华《美学散步》 •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 金克木《比较文学论文集》 • 杨周翰《攻玉集》 • 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
• 80年代初,比较诗学再呈新貌。《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
• 大陆第一本系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是曹顺庆《中西比较诗 学》:
一、注重中西比较诗学的文化探源; 二、注重中西诗学范畴比较研究; 三、将中西诗学归为五大类,即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思 维、艺术风格、艺术鉴赏等基本问题。 • 80-90年代,繁荣兴旺。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比较诗学PPT
![比较诗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28c5a5fa9e314332396893c4.png)
二、历史类型学研究和阐发研究
(一)历史类型学研究 1、历史类型学的产生 19世纪末俄罗斯的“历史比较学派”创始人 维谢洛夫斯基提出要在“一系列平行的相似事实” 中进行对比,探求它们之间的规律性。 20世纪30年代,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继承和 发展了维谢洛夫斯基的学说,提出“历史类型学” 研究的观点。
代表人物:叶维廉——文化模子寻根
3、原型与原型批评代表人物:台湾学者黄维梁 Nhomakorabea
1976年由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陈鹏翔)首 先提出“阐发研究” 。 “阐发研究”过于强调用西方理论对中国文学与 文论的阐发,因而又有不少学者提出“双向阐发” 的问题。 异同比较、文化模子寻根,都是在寻求一种中 西诗学间的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对方,阐明对方, 同时也实现互证互补。 ——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东西方文论的重新整合、 建构。
二、中西诗学的逻辑起点
从诗学在整个人与世界的体系中来看,诗学是 对具体文艺实践的理论抽象,但它同时又是以哲学 为依托。 哲学→诗学→文学 ↘ ↓ ↙ 世界与人
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存在”;中国哲学的 核心概念则是“道”。它们代表了中国和西方各自 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同时也构成了中西诗学的逻 辑起点。
四、中西诗学的理论形态
其一,西方诗学尚形式,中国诗学尚整体。 其二,西方诗学偏重于分析和综合,中国诗学偏重于直 观和体悟。 其三,中西诗学的言意之辨。西方诗学不断陷于困惑和 矛盾之中,并且着力探索诗学体系的建构,而中国诗学则强 调领悟和体验,却无意于理论体系。 西方:向太阳,我向太阳把双手伸出, 我看见苍白的云织成帐幕„„ 我觉得我已经知道真理, 却不知用什么词句把它说出。 ——(俄)吉皮乌斯《无力》 中国:“得意忘言”、“不落言荃”、“言有尽而意 无穷”——“道”是不可言说的。
比较诗学本质论解读
![比较诗学本质论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e5d3ae0f705cc17552709ae.png)
德谟克利特:“在许多重要事情上,我们是摹访禽兽,做禽 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纫,从燕子学会了 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托马斯•阿奎那:“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美包含三个要 素:“完整、和谐、鲜明。” 笛卡尔:“美不在某一特殊部分的闪烁,而在所有部分总起 来看,彼此之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没有一部分 突出到压倒其他部分,以至失去其余部分的比例,损害全体 结构的完美。”
(2)典型说
文化基础:商业化社会中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模仿再现的叙 事文学传统。 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的“摹访说”。 如:莎士比亚:“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 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 模型。”(《哈姆雷特》) 巴尔扎克:“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 只要严格模仿现实,一个作家可以成为或多或少的忠实的, 后多或少成功的,耐心的或勇敢的描绘人类典型的画家。” (《人间喜剧•前言》) 恩格斯:“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 见而行动;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 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
意境说
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 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 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 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夫之《姜斋诗话》:“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 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 “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 也,而情寓其中矣。” 欧阳修《六一诗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 语工,得前人所示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2)典型说
文化基础:商业化社会中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模仿再现的叙 事文学传统。 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的“摹访说”。 如:莎士比亚:“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 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 模型。”(《哈姆雷特》) 巴尔扎克:“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 只要严格模仿现实,一个作家可以成为或多或少的忠实的, 后多或少成功的,耐心的或勇敢的描绘人类典型的画家。” (《人间喜剧•前言》) 恩格斯:“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 见而行动;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 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
意境说
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 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 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 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夫之《姜斋诗话》:“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 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 “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 也,而情寓其中矣。” 欧阳修《六一诗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 语工,得前人所示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4.比较诗学思维论解读
![4.比较诗学思维论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f2fd8db2cc58bd63186bd60.png)
(2)迷狂说是一种激动而热烈的灵感状态, 是对于创作源泉的神秘论。
柏拉图:“现在我们可以得到关于这种迷狂的结论了, 就是在各种神灵凭附之中,这是最好的一种,无论就性质 还是根源来说,无论就迷狂者本人还是就他的知交来说, 钟爱美少年的人有了这种迷狂,就叫做爱情的迷狂。” 西塞罗:“我曾经常听人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心灵的 火花,没有一种近似狂热的所指,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 诗人。” 康德《优美的感觉与崇高的感觉》:“狂热的人只谈 论直接的灵感和直观的生活。” 巴尔扎克:“我所有的最好的灵感往往都是来自最为 忧愁最为悲惨的时刻。”
2、心游万仞与神奇之思
(1)想象的自由性;
(2)想象与形象密切相关; (3)神思与想象通过主客观互相作用而产生; (4)神思与想象的产生都源于艺术家的创造力。
(1)想象的自由性;
《文心雕龙· 神思篇》:“文之思也,其神 远矣。” 《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黑格尔《美学》:“艺术作品的源泉是想象 的自由活动,而想象就连在随意创造形象时也比 较自由。
3、神用象通与文思泉涌
陆机《文赋》:“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 《文心雕龙· 神思》:“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枢机 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养气》: “夫思有利钝,时有通塞,沐则心覆,且或反常;神之方 昏,再三愈黩。”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 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 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 无穷。” 黑格尔《美学》:“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暮躺在青草地 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 他。”
(2)想象与形象密切相关;
《文心雕龙·神思》:“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 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文赋》:“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 ”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https://img.taocdn.com/s3/m/52530e03daef5ef7bb0d3c35.png)
4在1963年,艾田伯发表《比较不是理由》提出了“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的设想。他认为,对于具体文学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而归纳出“一个由诸多不变因素构成的系统”,这样的系统与那些从形而上的原理中演绎也来的理论不同,是“真正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美提出的将东西方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称为“共同诗学”的说法提出意见,认为不如叫“比较诗学”。
A认为中国文艺理论的总特点是“表现”:
(1)东西方都以古典的和谐美作为美的理想:西方偏重形式的和谐,而东方偏重伦再内容的和谐。
(2)东西方都强调再现与表现的结合,但西方更偏重再现,摹仿,写实;东方则侧重表现,抒情言志。
(3)东西方都强调类型性的典型化原则,但西方再现艺术特别发达,相应发展了艺术典型的理论;我国由于表现艺术的繁荣,发展了艺术意境的理论。
1由于中西理论体系和术语上的差别,使有些学者对这种研究的可行性产生怀疑。韦斯坦因对把文学研究扩大到两个文明现象的平行研究中依然迟疑不绝。认为在西方和远东或中东诗歌之间发现相似很困难。
2中西文学理论都是人类社会意识活动的结果。它们必然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中西方有共同的审美爱好,有共同的艺术实践,当然,它们的文学理论方面也必然存在共同的规律,也会存在差异。通过比较才会认识这些。
怎样进行中西诗学比较研究?
1钱种书说:“如何把中国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
一般做法是:找出对应的范畴和术语,比较它们含义上的异同,
总结这些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上升为理论,
得出一种综合性的结论
A例子:在《管锥篇》中,“神韵”说意为含蕴不露。钱钟书列举了画论,诗论中有关论述。外国:淑本华“作文的妙处在说而不在说”及法国诗人“详尽是使人厌倦之秘诀。”
叶维廉反复论述的观点就是:
A认为中国文艺理论的总特点是“表现”:
(1)东西方都以古典的和谐美作为美的理想:西方偏重形式的和谐,而东方偏重伦再内容的和谐。
(2)东西方都强调再现与表现的结合,但西方更偏重再现,摹仿,写实;东方则侧重表现,抒情言志。
(3)东西方都强调类型性的典型化原则,但西方再现艺术特别发达,相应发展了艺术典型的理论;我国由于表现艺术的繁荣,发展了艺术意境的理论。
1由于中西理论体系和术语上的差别,使有些学者对这种研究的可行性产生怀疑。韦斯坦因对把文学研究扩大到两个文明现象的平行研究中依然迟疑不绝。认为在西方和远东或中东诗歌之间发现相似很困难。
2中西文学理论都是人类社会意识活动的结果。它们必然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中西方有共同的审美爱好,有共同的艺术实践,当然,它们的文学理论方面也必然存在共同的规律,也会存在差异。通过比较才会认识这些。
怎样进行中西诗学比较研究?
1钱种书说:“如何把中国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
一般做法是:找出对应的范畴和术语,比较它们含义上的异同,
总结这些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上升为理论,
得出一种综合性的结论
A例子:在《管锥篇》中,“神韵”说意为含蕴不露。钱钟书列举了画论,诗论中有关论述。外国:淑本华“作文的妙处在说而不在说”及法国诗人“详尽是使人厌倦之秘诀。”
叶维廉反复论述的观点就是:
中西比较诗学 ppt课件
![中西比较诗学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2216bee53a580216fcfe7a.png)
客观形象的神韵意味,将自然形象当作表现内在神情气韵的媒介。曹顺 庆首先试图通过典型论与意境说之比较来辨析中国古代文艺本质论—— 意境说的基本内涵。其次通过对西方“和谐说”与中国“文采论”的比 较,从形式美的角度辨析了中西文论对于文艺的本质特征之一——形式 文采美的不同看法。最后比较了柏拉图与老子的“美本身”与“大音、 大象”,指出它们的重要性,并分析了他们理论中的合理内核,指出了 他们对后世文艺本质论的重大影响。 1、意境与典型 意境与典型说的异同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PPT课件
1
本书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西古典文艺理论而对中国 古典文艺理论略有侧重。
全书六部分: 一、绪论:从社会环境、心理形态、历史传统三个方面论述 中西文艺理论异同的根源。 二、艺术本质论 三、艺术起源论 四、艺术思维论 五、艺术风格论 六、艺术鉴赏论
从以上六部分,曹顺庆具体论述了中西艺术的共同规律而着 重中西古典文艺理论的不同特色
学的需求也不像西方商业经济那么迫切,多是为了搞“天人感应”的迷信
服务。取而代之的是与农业经济和宗法制相适应的儒家的“孝悌”、“课件
4
3、中西思维、语言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商业社会的天人对立,又造成了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人们
最关心的是外在世界的构成,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形式,事物的
PPT课件
13
2)抒情与叙事
“物感说”要抒情,而“模仿说”则要叙事;“物感说”讲赋、比、 兴, 而“摹仿说”则讲情节、结构、性格;“物感说”导致了意境这一重要美 学概念,而“摹仿说”则导致了“典型”这一重要美学概念。
3)节制与宣泄
“物感说”虽重表现,重抒情言志,但却并没有使中国文学走上“惊 心动魄”的浪漫主义道路,这是因为,“物感说”既强调抒发感情,又强 调节制情感的结果。这种“中和”的美学思想导致了中国既以抒情言志为 其基本特征而浪漫主义文学又不很发达的独特传统。同样,“模仿说”虽 然强调再现,强调叙事,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却十分兴盛,这是因为“摹 仿说”既强调要客观地“惟妙惟肖”的摹仿事物,又主张作家创作要有激 情,摹仿之作要能感动人们,要使人们“惊心动魄”以达到宣泄情感的目 的。这种既要真切地摹仿客观事物又要宣泄情感的美学理论,正是形成西 方文学艺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之一。
PPT课件
1
本书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西古典文艺理论而对中国 古典文艺理论略有侧重。
全书六部分: 一、绪论:从社会环境、心理形态、历史传统三个方面论述 中西文艺理论异同的根源。 二、艺术本质论 三、艺术起源论 四、艺术思维论 五、艺术风格论 六、艺术鉴赏论
从以上六部分,曹顺庆具体论述了中西艺术的共同规律而着 重中西古典文艺理论的不同特色
学的需求也不像西方商业经济那么迫切,多是为了搞“天人感应”的迷信
服务。取而代之的是与农业经济和宗法制相适应的儒家的“孝悌”、“课件
4
3、中西思维、语言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商业社会的天人对立,又造成了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人们
最关心的是外在世界的构成,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形式,事物的
PPT课件
13
2)抒情与叙事
“物感说”要抒情,而“模仿说”则要叙事;“物感说”讲赋、比、 兴, 而“摹仿说”则讲情节、结构、性格;“物感说”导致了意境这一重要美 学概念,而“摹仿说”则导致了“典型”这一重要美学概念。
3)节制与宣泄
“物感说”虽重表现,重抒情言志,但却并没有使中国文学走上“惊 心动魄”的浪漫主义道路,这是因为,“物感说”既强调抒发感情,又强 调节制情感的结果。这种“中和”的美学思想导致了中国既以抒情言志为 其基本特征而浪漫主义文学又不很发达的独特传统。同样,“模仿说”虽 然强调再现,强调叙事,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却十分兴盛,这是因为“摹 仿说”既强调要客观地“惟妙惟肖”的摹仿事物,又主张作家创作要有激 情,摹仿之作要能感动人们,要使人们“惊心动魄”以达到宣泄情感的目 的。这种既要真切地摹仿客观事物又要宣泄情感的美学理论,正是形成西 方文学艺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较诗学(课堂PPT)
![比较诗学(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258e2ef5e2bd960591c6773f.png)
2、宗白华的《美学散步》 3、朱光潜的《诗论》 4、钱锺书的《谈艺录》、《管锥编》 5、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 (三)中西比较诗学的创立(1987-2000) 1、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 2、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 3、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4、乐黛云及其《世界诗学大辞典》 5、饶芃子的《比较诗学》 6、狄兆俊、张法等人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四)台港中西比较诗学:黄维梁及其“中西互释” (五)海外汉学界的中西比较诗学 1、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 2、施友忠等人的《文心雕龙》研究及西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3、叶维廉及其比较诗学 4、张隆溪、赵毅衡的中西诗学研究
究中西方比较诗学的基础。
2021/3/29
10
表述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术语
•中国:道、物等
•西方:模仿、理念等
表达文学与作者关系的术语
•中国:神思、妙悟、感兴等
•西方:灵感、迷狂、直觉等
表述作品内在关系的术语
•中国:文、意、真幻、气韵等
•西方: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表述文学与读者关系的范畴
•中国:兴观群怨等
“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 我们必须要以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
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和对比,始 可以得到两者的面貌。”
2021/3/29
6
东方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 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 规律的共同认识。
2021/3/29
4
2021/3/29
5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叶维廉的《比较诗学》一书, 是又一里程碑式的著述。尤其在《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 应用》一文中,提出不同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感运 思及结构行为”,形成不同的文学“模子”理论,不应该 用一方既定的文学模子去硬套在另一方上,必须采用两种 模子同时进行的方法。
究中西方比较诗学的基础。
2021/3/29
10
表述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术语
•中国:道、物等
•西方:模仿、理念等
表达文学与作者关系的术语
•中国:神思、妙悟、感兴等
•西方:灵感、迷狂、直觉等
表述作品内在关系的术语
•中国:文、意、真幻、气韵等
•西方: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表述文学与读者关系的范畴
•中国:兴观群怨等
“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 我们必须要以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
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和对比,始 可以得到两者的面貌。”
2021/3/29
6
东方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 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 规律的共同认识。
2021/3/29
4
2021/3/29
5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叶维廉的《比较诗学》一书, 是又一里程碑式的著述。尤其在《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 应用》一文中,提出不同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感运 思及结构行为”,形成不同的文学“模子”理论,不应该 用一方既定的文学模子去硬套在另一方上,必须采用两种 模子同时进行的方法。
比较诗学鉴赏论PPT课件
![比较诗学鉴赏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87b00649649b6648d747dd.png)
2021/3/7
CHENLI
13
西方
柏拉图:“凡是美的人,颜色,图画和雕塑都经过 视觉产生快感,而美的声音,各种音乐,诗文和故 事也产生类似的快感,这是无可辩驳的。美就是有 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文艺对话录》)
托马斯•阿奎那:“通过嗅觉,人欣赏莲花和玫瑰花 的芳香,感觉到这些花本身就可喜。因为我们如果 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 柄。”“与美关系最密切的感官是视觉与听觉” (《圣托马斯的哲学文选》)
狄德罗:“美不是全部感官的对象。就嗅觉和味觉 来说,就既无美也无丑。”(《美的根源及性质的 哲学的研究》)
黑格尔:“艺术的感性事物之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
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
202无1/3/7关。”(《美学》)CHENLI
14
二、出入说与移情说
(一)“移情说”与“入乎其内” (二)“距离说”与“出于其外” (三)“出”与“入”的矛盾统一 (四) 心物移情与审美感应
孔子:“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荀子:“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 为之文。”
贺拉斯:“寓教于乐”←→“诗歌又传达神谕,指 示人生的道路。”(《诗艺》)
布劳:“是距离把艺术提高到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 范围之外。”“距离提供了审美价值的一个特殊标 准,以区别于实用的(功利的),科学的,或社会 的(伦理的)价值。”(《心理距离》)
黑格尔:“艺术作品当然是诉之于感性掌握的。它 是诉之于外来的或内部的感觉,诉之于感性的知觉 和想象的,正如我们周围的外在自然,或是我们自 己的内在的情感生活诉之于感性知觉和想象那样。” (《美学》)
2021/3/7
CHENLI
12
(三)言美称味与言味论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典型论偏重真实,有两个特点: (1)强调严格地摹写现实 (2)要求描写(情节、结构、时间、空间、人物性格) 必须符合逻辑
❖ 亚里斯多德:“诗是比历史更哲学的,更严肃的,因为诗所 说的多半带有普遍性。”(《诗学》)
❖ 贺拉斯:“虚构的目的在引人喜欢,因此必须切近真 实。”“你必须注意到不同年龄的习性,给不同的性格和年 龄以恰如其分的修饰。”(《诗艺》)
比较诗学本质论解读
一、意境说与典型说
❖ 1、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 ❖ 2、情境之人与物境之物 ❖ 3、万取一收与形神虚物 ❖ 4、真情实感与摹写真实 ❖ 5、酝酿感悟与分析综合
1、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
❖ 典型说与意境说的异同 同:倡导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与境的交融。 异:典型说偏重于客观,意境说偏重于主观。 典型说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意境说注重 主观情感的抒发。
也不要把儿童写成个成年人的性格。” ❖ 布瓦洛《诗的艺术》:“写阿伽门农就该写他的骄
蹇与自私;写伊尼就该写他对天神的敬畏之情。” ❖ 黑格尔《美学》:“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
是寻求引人入胜的情景。”“有定性的环境和情况 就形成情景。”所谓“有定性”是“就它对人的关 系来看”的,即它对人物形象有“实现的推动 力。”“外在环境基本上应该从这种对人的关系来 了解。” ❖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每个典型都是一 个熟识的陌生人。” ❖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真实地再现典型 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欧阳修《六一诗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 语工,得前人所示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典型说 ❖ 亚里斯多德《诗学》:“模仿者所模仿的对象既然
是在行动中的人,而这种人又必然是好人或坏人。” ❖ 贺拉斯《诗艺》:“不要把青年写成个老年的性格,
4、真情实感与摹写真实
❖ 意境说偏重于美,特点如下: (1)着意追求内在的情感,神韵之美,而不求外在的似。 例如: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 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谢榛《四溟诗话》:“盛唐人突然而起,以韵为主,意到 辞工,不假雕饰;或命意得句,以韵发端,浑成无迹,此所以为 盛唐也。” (2)经常打破时空限制,不按自然本身的规律去描绘。 例如:清代画家金农《冬心• 集拾遗•杂画题记》指出: “王左丞画雪中芭蕉为画苑奇构,芭蕉乃商飚速朽之物,岂 能凌冬不凋乎?” 对此,王士祯《池北偶谈》认为:“世谓左丞画雪中芭 蕉,其诗亦然。如:‘九江枫叶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 下连用兰陵镇、富春郭、石头城诸地名,皆寥远不相属。大 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指矣。” 此外,苏轼曾表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 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
意境说
❖ 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 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 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 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 王夫之《姜斋诗话》:“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 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 “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 也,而情寓其中矣。”
意境说
❖ 王夫之:“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极写大景, 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 (《姜斋诗话》)
❖ 郑板桥:“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 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突然兴至风雨来,笔飞墨走精灵 出。”《郑板桥集•又赠牧山》
3、万取一收与形神虚物
❖ 典型说与意境说的异同 ❖ 同: 对生活予以高度概括。
以少总多,寓无限于有限。 ❖ 异:概括的方式不同。
意境说
意境说:倡导情物相关,以境寓情;主张进行言意形神之辩, 追求言外之意,以形求神。
司空图: “长于思与境谐乃诗家之所尚”(《与王驾评诗
书》);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与极浦
典型说
❖ 典型说:在某一人物形象上寓共性于个性,寓必然 于偶然。
❖ 巴尔扎克:“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 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 有那些在某种程度上跟他相似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 特征。”
❖ 别林斯基:“把现实理想化,意味着通过个别的, 有限的现象来表现普遍的,有限的事物,不是从现 实中摹写某些偶然现象,而是创造典型的形 象。”“他们的面貌、声音、举止和思想方式一一 宣传呈现在你的面前,他们永远不可磨灭地印在你 的记忆中,使你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他们。”
❖ 布瓦洛:“阿什尔不急不躁便不能得人欣喜;我倒很爱看见 他受了气眼泪汪汪,人们在他的肖像里发现了这种微疵,便 感到自然本色,转觉其别饶风致。”(《诗的艺术》)
5、酝酿感悟与分析综合
❖ 典型说: 观察体验——分析综合——典型诞生
❖ 意境说: 观察体验——酝酿蓄积——意境从感
悟中诞生
典型说
❖ 布瓦洛:“谁能善于观察人,并且能监识精审,对种种人情 衷曲能一眼洞彻幽深,谁能知道什么是风流浪子、守财奴, 什么是老实、荒唐,什么是糊涂、吃醋,则他就能成功地把 他们搬上剧场。”(《诗的艺术》)
书》);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二十四诗品•洗炼》);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二十四诗品•含蓄》); “离形得似”(《二十四诗品•形容》)
严羽: “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沧浪诗话
• 诗法》) 况周颐:
“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 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 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所有而不能夺。”(《蕙 风词话》)
❖ 巴尔扎克:作家的使命,“就是把一些同类的事实融成一个 整体,加以概括地描写,…所以他是对事件作综合的处理, 为了塑造一个人物,往往必须掌握几个相似的人物。 …文 学采用的也是绘画的方法,它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 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的胸,那 个的肩。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这个人 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