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亚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模式

合集下载

十种亚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模式

十种亚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模式

十种亚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模式亚热带是地理上介于热带和温带之间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温暖潮湿,年降水量较高。

亚热带植物群落中垂直结构模式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生境特点和植物种类来划分。

下面是对十种亚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模式的简要介绍。

1.亚热带森林: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植物群落类型之一,林冠较为发达,大部分植物属于乔木,生长高度一般在20米以上,下层植物分布较稀疏。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种植物群落主要由常绿阔叶乔木构成,林冠较为密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垂直结构。

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较潮湿的山地地区。

3.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林冠中主要由落叶乔木组成,生长高度较高,常见的树种有樟树、榄仁树等。

这种植物群落在冬季会落叶,初春时叶片再生,因此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垂直结构。

4.亚热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山地,以松树居多。

这种植物群落的针叶乔木不落叶,形成一个相对稠密的林冠层,属于典型的垂直结构模式。

5.亚热带草原:这种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比较简单,主要由草本植物构成,没有形成明显的林冠层。

常见的植物有高粱、梭梭等,适应干旱和高温的环境。

6.亚热带湿地植被:亚热带湿地是一个特殊的生境类型,植被主要由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组成。

在湿地垂直结构中,水生植物可以分为浮叶植物、潜叶植物和湿地边缘植物等。

7.亚热带河流植被:亚热带地区的河流植被形成了特殊的垂直结构模式。

河流附近主要分布着沿岸潮湿带的植物,包括河流岸边的树木和水生植物。

8.亚热带人工林:这种植物群落由人工种植的树木组成,不同树种的生长高度和空间分布可以形成不同的垂直结构。

在林冠下部还可以种植一些耐荫的灌木和草本植物。

9.亚热带沙漠:在亚热带地区的干旱地带,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植物群落类型。

沙漠中的植物主要由耐旱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组成,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垂直结构。

10.亚热带山地植被:亚热带地区的山地植被具有明显的高度分层特点,不同高度的植物在山坡上形成了不同的垂直结构。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四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四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一、森林植物群落概念(一)群落概念群落的概念很模糊,没有一个概念能让所有生态家都满意的定义。

群落或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是指特定空间或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生活在同一生境而彼此相互作用的各种植物有规律的组合。

森林群落(forest community)指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植被(vegetation):某一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全部植物群落总和称为植被。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2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等3具有一定的外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并具有不同密度,从而决定了群落外部形态。

如森林、灌丛或草丛等。

4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包括光照、温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生物群落的改造。

5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

生物群落并非种群的简单集合。

种群组合成群落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第二,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平衡。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群落运动形式为季节、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一群落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

(三)群落的性质机体论(离散论):以美国的Clements(1916,1928)为代表。

群落是高度有组织的物种组合,边界清楚,可象物种那样进行自然分类;高度强调种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演替被类比为个体发育。

植物群落特征

植物群落特征

植物群落特征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植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内,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外貌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植物群体组合单元。

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的植物覆被层构成植被,植物群落是植被的结构单元。

植物群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群落外貌群落外貌即群落的外部形态。

由于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不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的高度和密度,群落反映到人们眼中的样子也不同。

人们到野外观察的时候,很容易辨认出来,这是森林、那是草原,就是由于群落的外貌不同。

植物群落的外貌通常由构成群落的植物的生活型组成所决定。

2.具有一定群落结构植物群落是植被的结构单元,具有一系列的结构特点。

例如,形态结构上,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成层性、种的分布格局等。

3.具有一定种类组成每个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

种类组成是区分不同植物群落的首要特征。

一个植物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4.形成一定的群落内部环境植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内部特有的环境。

例如,森林中的环境与周围的裸地就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光照、温度、湿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植物群落的改造。

即使植物非常稀疏的荒漠群落,土壤等环境条件也有明显改变。

5.具有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命的特征是不停地运动。

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括波动和演替等。

6.可以对群落进行分类与排序群落因种类组成、外貌与结构、生态环境、演替特点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进行群落的分类。

把一个地区内调查的植物群落样地,按相似度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周围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植物群落的排序。

1.整体性说(有机体学派、准有机体学派)在植物生态学发展的早期,美国生态学家克莱门茨(1916;1928)认为,植物群落类似一个有机体:其理论根据是: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森林区的一片沼泽最终会演替为森林植被。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群落的主要类型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群落的主要类型
2. 物种组成: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 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针叶林
(1) 丰富度: 群落中的物种数量。 (2) 占优势的物种: 不仅在群落中数 量多,更重要的是对群落的影响大。
建构群落的主要类型的概念模型
生物群落
自然生物群落
陆地生物群落
水生生物群落
荒漠生物群落
森林生物群落
淡水生物群落
人工生物群落
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如长臂猿、松鼠、蜂猴、犀鸟、避役和树蛙等。
三种生物群落的比较
群落类型
分布
荒漠生物群落 干旱区
草原生物群落 半干旱区
森林生物群落 湿润区
群落外貌
物种组成
沙砾裸露,植 物种少,群落结构非 被极度稀疏。 常简单。
草本植物像地毯 动植物种类较少, 般铺向天边。 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3.在两类群落内,阳光、通风等条件有哪些不同?林下的各类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各 自群落内环境的?
在热带雨林内,由于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气流通不畅,因此,林下植物多具有 很大的叶片, 能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风媒花少,虫媒花多。
而落叶阔叶林内,在乔木展叶前或落叶后,林下阳光充足,因此很多林下植物 借此机会迅速生长、开花、结果。落叶阔叶林内通风好,多数是风媒花。
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1.在荒漠群落中生活的生物,具有哪些适应群落环境的共同特征? 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例如:植物的叶不发达,以减少蒸腾作用;根
发达,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动物皮肤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大多数动物是夜行 性的,在白天炎热时不活动;一些动物的排泄方式可以减少水分的丢失。
在草原群落中生活的生物又有哪些适应群落环境的共同特征呢? 草原上植物的叶片比较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动物大都

群落生态学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群落生态学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苇莺
丘鹬
榛鸡
水生植物群落的成层性
主要与光照、 温度、食物和 溶氧量有关
– 挺水草本层、 飘浮草本层、 水面高草层、 沉水漂草层、 沉水矮草层、 水底层
漂浮动物 浮游动物、 游泳动物、 底栖动物、 附底动物、 底内动物
60
三、 群落的水平结构
• 概念:群落中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不均匀 配置,使群落表现出斑块相间的外形。
D=1-ΣPi2
– Shannon-Weiner指数
H =-ΣPilnPi
– Pielou均匀度指数:E=H/Hmax Hmax为群落可能的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LnS
39
0(0.00) 50(0.50) 1(0.01)
100(1.00) 50(0.50) 99(0.99)
多样性指数计算 ln2=0.69 ln0.01=-4.605
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
– 指示种、特征种
26
阔叶红松林混交林群落的物种(乔木层): 优势种:红松、紫椴 亚优势种: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榆 伴生种:槭、云冷杉 偶见种:落叶松、山杨
群落成员型的确定--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 多度 (abundance):物种个体数目的多少 • 密度 (density):物种在单位面积或空间上
D(61-80%)
E(81-100%)
• 重要值 (important value)
– 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 相对盖度
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 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 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和系统,包括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2019(秋)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新教材)】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2019(秋)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新教材)】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1.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

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

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2.植被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天然植被可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而森林、草原、荒漠又可分为多种类型。

不同的植被,组成和特点不同,通常可根据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加以识别。

3.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可从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方面观察和识别。

土壤的形成因素主要有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野外观察、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土壤、植被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1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及名校《中国大学及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大学专业排名相关专业开设该专业学校名称排名相关专业开设该专业学校名称排名生物地理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土壤地理学西北大学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兰州大学 2 北京大学 3 南京大学 3 西北大学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4 成都理工大学 5 北京大学 5 吉林大学 6 北京师范大学 6 中山大学7 北京林业大学7 长安大学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82合肥工业大学9 河南大学9兰州大学10 中山大学10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34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第一节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一、生活型组成特征人们观察和区别植物群落时,首先关注的是群落中占优势的生活型,正是它赋予该群落一定的外貌形象,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植物群落生活型的组成特征是当地各类植物与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反映。

研究表明,一个大地域的典型植被,均有一定的生活型谱(表4-1),而且一定的植被类型,一般都以某一两种生活型为主,各拥有较丰富的植物种类。

表4-1 不同群落类型的生活型谱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森林均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如对高位芽植物作进一步划分即可比较出差异。

对每一群落,均可作叶级的分析,并作出叶级谱。

不同植被类型的叶级谱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往往以某一叶级占优势,并以此与其他类型相区别(表4-2)。

叶面积的大小,与气候带有某种相关性。

在热带地区,大叶的比例最高,随着逐渐离开赤道,叶面积较小的类型亦渐增多,而大叶的比例逐渐减少。

表4-2 不同群落类型叶级的比较表4-3 贝加尔针茅草原生物学类群与生态类群综合分析表(据内蒙古植被,1985,简化)对生活型与生态类群组成的综合分析,能够更好地反映群落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对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草原作此类分析(内蒙古植被,1985)可显示出它的群落重要属性,即中旱生和旱中生的杂类草(双子叶植物)占有很大比重,也表明它的所在地环境并非十分干旱。

以上只涉及生活型内所含种数的多少,进一步分析还需考虑它们在群落中的各种数量特征,才能判别其所起的作用。

二、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群落中的各种植物,在群落内占据一定的生存空间,而全部植物(按所属生活型)的分布状况,构成了植物群落垂直的和水平的结构,并将原有生境改变为特殊的群落内部环境(植物环境)。

(一)垂直结构大多数的群落都有高度上的分化或成层现象,这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特殊形式。

无论是木本群落或是草本群落,都可看到垂直分化。

在森林群落内,不同种类植物的植冠(叶层)分布在不同的或是相同的高度范围内,它们在群落内沿着垂直高度的梯度及光照强度的梯度,占有不同的位置。

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植物群落成层分布的原因主要在于植物种群在空间高度或土壤深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垂直配置。这种配置使得不同的植物种类能够聚集生长在一起,形成有规律的生态结合体,即植物群落。在植物群落中,各物种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成层现象在森林群落中表现最为明显,尤其是温带阔叶林和针叶林。这些森林群落通常被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四个基本层次,每个层次中又根据植株高度进一步划分亚层。这种分层结构使得植物能够充分利用光能、水分和矿物质等资源,从而提高整个群落的生产力和稳定性。此外,不同层次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生态平衡。因此,植物群落的成层分布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生态现象,它反映了植物种群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简述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简述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简述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植物群落中不同植物种类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高度层次上植物种类的分布情况。

在一个植物群落中,通常可以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不同层次。

乔木层是群落中最高的层次,通常由高大的树木组成,它们的树冠可以提供遮荫和栖息场所。

灌木层则是由较矮小的灌木组成,它们的高度通常在乔木层和草本层之间。

草本层是由草本植物组成的层次,它们的高度通常较低,生长在地面上。

地被层则是由矮小的草本植物、苔藓和地衣等组成的层次,它们覆盖在地面上,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

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则是指不同植物种类在群落内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情况。

在一个植物群落中,不同植物种类通常会占据不同的空间位置,形成一定的分布格局。

例如,一些喜光的植物可能会分布在群落的空旷地带,而一些耐阴的植物则可能会分布在群落的树荫下。

此外,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还可能受到土壤质地、水分和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

这种空间格局对于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垂直结构的存在可以提供不同层次的生态位,促进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平结构的存在则可以提高植物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南京林业大学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模式

南京林业大学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模式

南京林业大学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模式《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群落的概念,举例说明物种种间关系的种类。

之前已经有种群相关知识作基础,学习群落概念相对容易,同时也有弊端,就是容易将种群与群落的概念混淆,为帮助分清两者的区别,仍然是比较两者概念的区别,同时加以举例,如种群是同一区域同种所有个体,而群落强调的是同一区域所有个体,如一片森林中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范围比种群要广。

本节另一个重要知识点是生物间的关系,补充说明生物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包括种内斗争(如同种生物个体争夺食物、空间资源等)和种内互助(如蜜蜂发现盗蜜者会飞舞告知同伴支援,蚂蚁巢穴中的分工,蚂蚁搬家等)。

强调种内关系是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间。

种间关系主要包含互利共生、竞争、猎食、真菌四种,建议能够恰当推论出来生物处在何种种间关系,能够依据有关曲线图推论,例如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整体表现为同步变化(同甘共苦)。

学习目标中提到要能举例说明四种种间关系,自然举例是必要的,如人与其肠道内德大肠杆菌、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反刍动物与其胃中的细菌和原生动物等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同一片草原上的牛和羊、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为竞争关系,但同一草原上的牛虽然也争夺食物与空间资源,却属于种内斗争。

狼吃羊、羊吃草为捕食关系,但食仔行为(如大鲈鱼吃小鲈鱼为种内斗争)。

病毒与其侵染的宿主细胞(噬菌体与细菌、hiv与t淋巴细胞)为真菌关系等。

这里的互利共生。

真菌中的两种生物都生活在一起,但互利共生对两者都不利,而真菌只对真菌者不利。

在教学的过程中贯彻学校的定向-活动-结构的教学模式,如课前示标并告知学生学习要点,四种关系举例时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常识来举例,如寄生时学生举例说狗与跳蚤,本人顺势告知学生寄生可以在体内也可以在体外,讲捕食时学生举例说大鱼吃小鱼,我强调了如果是肉食鱼吃草食鱼(如青鱼吃草鱼)确实是捕食关系,但如果是大鲈鱼吃小鲈鱼却是种内斗争,借此也将种内斗争与捕食关系作了比较。

植物群落的垂直带谱

植物群落的垂直带谱

植物群落的垂直带谱
植物群落的垂直带谱是指植物群落在海拔高度或垂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不同植物物种适应这些环境条件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会随之改变。

这种变化在垂直带谱中可以观察到。

垂直带谱可以分为不同的垂直植被带,每个带内的植物物种组成和数量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常见的垂直植被带包括温带、寒带、高山带等。

在低海拔地区,常见的植被带是温带植被带。

这个带位于较低的海拔高度,气温适宜,日照时间充足,植物种类较多且生长茁壮。

常见的温带植物有树木和灌木,如松树、冷杉等。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增加。

这时,温带植被逐渐过渡到寒带植被带。

寒带植被带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植物体型较小且生长缓慢,如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等。

当海拔高度进一步升高,到达较高的山地或高原地区,就进入了高山带。

高山带的气温低,气候恶劣,植物数量和种类进一步减少,为了适应恶劣环境条件,植物通常生长缓慢,个体矮小,形成了典型的高山植物群落,如高山草甸、高山石漠等。

总之,植物群落的垂直带谱是植物群落在海拔高度或垂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条件逐渐改变,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群落的垂直分布与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分布与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分布与垂直结构关于“⾼⼭植物群落因为海拔⾼度⽽呈现群落的垂直结构”这句话的正误问题,对学⽣理解来讲有⼀定的难度。

实际上这⾥涉及到⼀个群落的垂直分布于垂直结构的区别问题。

影响陆地群落分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的是⽔陆分布和由于各种太阳⾼度⾓的差异所导致的太阳辐射的多少及其季节分配,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热状况。

1、纬度太阳⾼度⾓及其季节变化因纬度⽽不同,太阳辐射量也因纬度⽽异。

为此北半球的天⽂辐射量与可能辐射量沿纬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辐射量的不同引起热量的差异,从⾚道往两极,每移动⼀个纬度(平均约111km)⽓温平均降低0.5~0.7℃。

由于热量沿纬度的变化,出现群落类型有规律的更替,如从⾚道向北极依次出现热带⾬林、常绿阔叶林、北⽅针叶林与苔原,即所谓纬向地带性。

2、经度在北美⼤陆和欧亚⼤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环流特点,⽔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因此导致⽣态系统的经向分异,即由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旱的草原到⼲旱区的荒漠。

有⼈把这种变化与纬度地带性并列,称为经度地带性。

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种严格的⾃然地理规律,后者是在局部⼤陆上的⼀种⾃然地理现象,⽽在其他⼤陆如在澳⼤利亚,这种经向就⼤不相同。

3、海拔海拔⾼度每升⾼100⽶,⽓温下降0.6℃,或每升⾼180⽶,⽓温下降1℃上下。

⽽降⽔最初随⾼度的增加⽽增加,但达到⼀定界线后,降⽔量⼜开始降低。

由于海拔⾼度的变化,常引起⾃然⽣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更替,有⼈称之为垂直地带性。

此外,地形与岩⽯性质对⽣态系统的分布也有重⼤影响。

如我国青藏⾼原的隆起,改变了⼤⽓环流,使我国亚热带出现了⼤⾯积常绿阔叶林;在同⼀地区范围内,酸性岩⽯与碱性岩⽯地区分布了不同性质的群落。

由上述因素造成了陆地群落的⽔平分布格局。

陆地群落的垂直分布格局:⼭地随海拔的升⾼,环境梯度发⽣有规律的变化,引起⼭地垂直带的出现。

⼭地群落的带状排列是按⼀定秩序出现的,沿⼭地形成⼀定的体系,被称为⼭地垂直带谱。

高中生物6.3 植物群落的外貌与结构

高中生物6.3 植物群落的外貌与结构

叶的质地 叶的生活期 叶型和叶缘 叶的大小
叶型主要是指单叶和复叶。 叶缘指叶的边缘,分为全
缘和非全缘两种。
热带和无霜的非热带 地区多为全缘叶
非全缘叶多见于寒冷 地区
叶的性质(leaf form)
叶的质地 叶的生活期 叶型和叶缘 叶的大小
最佳叶子大小模型
4.1 53.5 37.1 5.4
0
温带山地针叶林(中国长白山) 6.5 13.0 39.5 31.8 8.8
0
群落不同层次叶级谱的变化
(引自王伯荪,1987)
群落类型
群落层次
热带雨林 (海南坝王岭)
常绿季节林 (特里尼达)
南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鼎湖山)
第 一层乔木 第二层乔木 第三层乔木 灌木层 突出树冠层的乔
2
微叶nanophyll
25~225
3 小叶microphyll 225~2025
4 中叶mesophyll 2025~18225
5
大叶macrophyll
18225~ 164025
6 巨叶megaphyll ﹥164025
不同群落类型的叶级谱
群落类型
鳞叶
微叶
叶级百分率% 小叶 中叶
大叶
巨叶
热带雨林(巴西)
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 生活型类别。但同一生活型的 植物种只有其个体数量相当多, 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 系时才能组成层片。
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 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 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 境。
季相演替(aspection) 随着季节更替而改变的群落 外貌变化
群落的周期性是适应环境节 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十种亚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模式

十种亚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模式

十种亚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模式、
太子湾公园:
1、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枫杨、无患子;中层:腊梅,小蜡;下层:常春藤,山麦冬,沿阶草。

2、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松树;中层:鸡爪槭;下层:二月兰、玉簪、地钱、红花酢浆草、矮麦冬。

3、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池杉;中层:紫叶李、桂花、吉祥草;下层:常春藤、沿阶草。

西湖花港观鱼景区:
4、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朴树;中层:油茶、桂花、有刺枸骨、罗汉松;下层:扶芳藤、乌敛梅。

5、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鹅掌楸;中层:含笑、小叶冬青、红花檵木;下层:沿阶草。

杭州植物园南门入口处:
6、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黑松、雪松、鹅掌楸、七叶树;中层:罗汉松、桂花、红枫;下层:沿阶草
7、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雪松、七叶树;中层:杜鹃、南天竺;下层:扶芳藤、球迷草、金边阔叶麦冬。

杭州植物园双子叶园:
8、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香樟、红楠、浙江楠;中层:月桂;下层:沿阶草。

杭州植物园单子叶植物园:
9、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乌桕;中层:粽叶草、美人蕉;下层:红花酢浆草。

杭州植物园山茶园:
10、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水杉;中层:山茶、异色猕猴桃、中华猕猴桃;下层:沿阶草。

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是属于垂直结构还是水平结构?

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是属于垂直结构还是水平结构?

⾼⼭植物的垂直分布是属于垂直结构还是⽔平结构?⽣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所发⽣的过程,即⽣物群落的成层现象。

群落的成层现象是⽣物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表征。

即是说不同⽣活型的物种在地⾯以上不同⾼度和地⾯(或⽔⾯)以下不同深⼊分层排列结果,形成了群落的垂直成层现象。

陆地⽣物群落的成层结构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

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湿度和空⽓等;⽽决定地下分层的主要环境原因是⼟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特别是⽔分和养分。

可见,成层现象实际上是⽣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种特殊形式。

在优越的环境条件下,⽣物的种类多,群落的层次多,成层结构就复杂;反之,则层次少,成层结构就简单。

在发育成熟的森林群落中,分层现象⼗分明显,典型的情况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地下层、地被层、草本层、灌⽊层和乔⽊层。

⼆、群落的⽔平结构⽣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向上的分层现象,⽽且也表现在⽔平⽅向上。

群落内由于环境和⽣物本⾝特性的差异,⽽在⽔平⽅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物⼩型组合,叫做群落的⽔平结构。

造成群落不同⽔平分布型的主要原因是:1.物种亲代的散布习性2.对环境的选择3.种间相互关系的⾓⽤三、群落的时间结构(略)四、环境梯度与群落分布当环境的⼀个或多个主导因⼦发⽣渐变,形成环境梯度时,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也发⽣相应的变化,出现不同的⽣物群落。

环境梯度⼀般包括海拔、温度、湿度、⼟壤、风与光等因素,就动物群落来讲还包括植被梯度因素。

群落和⽣境是⼀个辨证统⼀体,相互作⽤,不可分割。

随着⽣境的梯度变化,⽣物群落呈现出多种渐变分布系列。

如主要受温度因⼦的梯度变化影响⽽成的植被分布,在北半球欧亚⼤陆从南向北依次出现热带⾬林⼀亚热带常绿林⼀常绿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北⽅针叶林⼀冻原。

除南北不同纬度地区形成不同的热量带,植被分布类型不同外。

同⼀热量带内,受⽔分的主导影响,植被类型也不同,沿海地区空⽓湿润,降⽔量⼤,森林植被占优势;距海洋较远处,降⽔量少,⼲旱季节长,主要分布着草原植被;⼤陆中⼼降⾬量最少,地⾯蒸发量⼤,⽓候极为⼲旱,则分布着荒漠植物群落。

生物群落垂直结构的意义

生物群落垂直结构的意义

生物群落垂直结构的意义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的空间和食物条件。

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深刻的生态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群落重要的形态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又可称为形态结构。

多层次结构的群落中,各层次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各层中植物种类的生态习性也是不同的。

如以一个郁闭森林群落来说,最高的那一层既是接触外界大气候变化的“作用面”,又因其遮蔽阳光强烈照射,而保持林内温度和湿度不致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也就是说,这一层在创造群落内特殊的小气候环境中起着主要作用,它是群落的主要层。

植物群落中,有一些植物,如藤本植物和附、寄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于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称为层间植物。

随着水、热、光条件愈加丰富,层间植物发育愈加繁茂。

粗大木质的藤木植物是热带雨林特征之一。

附生植物更是多种多样。

层间植物主要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生长发育,而不是普遍于所有群落之中,但它们也是群落结构的一部分。

地下(根系)的成层现象和层次之间的关系和地上部分是相应的。

一般在森林群落中,草本植物的根系分布在土壤的最浅层,灌木及小树根系分布较深,乔木的根系则深入到地下更深处。

地下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主要围绕着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而实现。

在群落的每一层次中,往往栖息着一些不同程度上可作为各层特征的动物。

在群落中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有7种昆虫分布在不同垂直高度上,每一物种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围之内。

一般说来,群落的垂直分层越多,动物种类也越多。

陆地群落中动物种类的多样性,往往是植被层次发育程度的函数。

(1)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同一竖直平面上的分层分布现象。

譬如:麻雀分布在乔木的较低处(高度较低的树丫)或灌木林中,而白鸽则分布在乔木林的最上层。

这样,想象一下:较低处分布的全部都是麻雀,较高处分布的全部都是白鸽;上面是白鸽层,下面是麻雀层,这就是分层现象,是竖直方向上的;(2)水平结构则是指群落在同一水平面上的镶嵌分布或方块分布。

例如:在一块荒地上,这边长着一堆狼尾草,那边长了一堆车前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种亚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模式、太子湾公园:
1、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枫杨、无患子;中层:腊梅,小蜡;下层:常春藤,山麦冬,沿阶草。

2、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松树;中层:鸡爪槭;下层:二月兰、玉簪、地钱、红花酢浆草、矮麦冬。

3、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池杉;中层:紫叶李、桂花、吉祥草;下层:常春藤、沿阶草。

西湖花港观鱼景区:
4、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朴树;中层:油茶、桂花、有刺枸骨、罗汉松;下层:扶芳藤、乌敛梅。

5、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鹅掌楸;中层:含笑、小叶冬青、红花檵木;下层:沿阶草。

杭州植物园南门入口处:
6、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黑松、雪松、鹅掌楸、七叶树;中层:罗汉松、桂花、红枫;下层:沿阶草
7、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雪松、七叶树;中层:杜鹃、南天竺;下层:扶芳藤、球迷草、金边阔叶麦冬。

杭州植物园双子叶园:
8、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香樟、红楠、浙江楠;中层:月桂;下层:沿阶草。

杭州植物园单子叶植物园:
9、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乌桕;中层:粽叶草、美人蕉;下层:红花酢浆草。

杭州植物园山茶园:
10、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水杉;中层:山茶、异色猕猴桃、中华猕猴桃;下层:沿阶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