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高一地理必修_第一册_拓展素材:植物群落的外貌
植物群落的外貌植被并不是各种植物杂乱无章的聚合体,而是在自然环境下,由不同种的植物在一定地段形成的有规律的组合。
这种一定地段上植物群的组合,称为植物群落。
因此,也可以说,植被是由不同的植物群落组成的。
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结构和生产量,其中植物之间,以及植物和环境之间,构成一定的相互关系。
植物群落的外貌是植物群落与环境长期适应的反映,是认识植物群落的基础,也是区分植被的主要标志。
植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包括生活型、叶的性质和周期性三个方面。
生活型是指植物对其生态环境长期适应而具有的相似的形态外貌、结构和习性。
草本、灌木与乔木,常绿与落叶,芽发的位置,花开的位置等,都是植物生活型的表现。
生活型分类标准有多种。
常用的有两种,一是根据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着生部位来划分,将陆生植物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和隐芽植物。
二是以植物营养器官(茎和叶)的多方面形态特征来划分,将植物分为木本植物(又细分为乔木、灌木、竹类、藤本植物、附生木本植物、寄生植物)、半木本植物(又细分为半灌木、小半灌木)、草本植物(又细分为陆生草本植物和水生草本植物)、叶状体植物(包括苔藓及地衣、藻菌植物)。
不同种的植物可能具有相同的生活型,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呈现不同的生活型。
一定的植被类型,一般都以某一两种生活型占优势。
叶的性质一般包括叶级(叶的面积)、叶型(单叶或复叶)、叶质(叶的质地)和叶缘等。
例如,热带雨林植物以中叶和大叶占比例最高,而我国南方的常绿阔叶林则以小叶和中叶占比例最高。
又如,落叶阔叶林的叶质为草质的,而常绿阔叶林的叶质多为革质。
植物群落外貌的周期性是指随季节更替而发生相应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变化。
这种因季节更替而出现的外貌变化,称为季相。
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植物群落的周期性外貌变化最为明显。
在温带草原上,有时因种类组成复杂,或降水较少,往往出现更为复杂的季相更替。
相对而言,在亚热带特别是热带森林里,季相的变化不如温带显著,常以乔木花期或果期显出季相的差异。
福建竹林群落特征
竹林群落特征竹林是由某种竹类构成优势种的群落。
竹林的群落结构、植物种类组成、外貌和地理分布等特征都很特殊,形成一种木本状多年生常绿植物群落类型。
竹林是我国重要森林资源之一,我国有竹林面积5500万亩,为全世界竹林面积1/5,是全世界竹类分布中心之一。
本省地处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位于东南季风地带,竹类植物资源丰富,全省有竹林面积1027万亩,占全国竹林面积18.67%,居全国第一位,其中毛竹林面积948.9万亩,毛竹株数9.438亿株,占本省竹林总株数的60%左右。
(一)种类组成竹类属禾本科的竹亚科(Bambusoideae),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全世界约有60~70属,1000种以上,以亚洲最多,拉丁美洲、非洲次之,北美洲及大洋洲较少,欧洲没有野生的竹种。
我国是世界竹类最多国家之一,全国约有40多属500多种,多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
福建省是全国重点竹林区之一,竹种资源丰富,本省野生竹种及一些引种成功并有一定栽培面积的竹种,计有17属114种17变种和10变型,为全国种数的1/5。
其中刚竹属种类最多,约有27种1变种6变型,占全国种数的51.92%,为全世界种数的31.76%;竹属21种,占世界种数的26.25%,为全国种数的35%;特别是倭竹属有5种,占世界种数的50%,为全国种数的62.5%。
苦竹属有12种,占世界种数的16.1%,为全国种数的60%,酸竹属有4种,为世界种数和全国种数的50%,少穗竹属有7种,为世界和全国种数之43.7%。
(见表2-2-7)福建省竹类植物属、种数量分析表表2-2-7(二)外貌与结构竹林多为单优势种组成的群落,尤以人工竹林常为纯林,其外貌整齐,竹秆高度及直径大小一致,整个群落结构一般多有二层,乔木层为某一种竹组成,高3~15米左右,成单层水平郁闭,林下灌木稀少,多不成层次,下面仅有草本层,如常见的毛竹林、篓竹林、绿竹林及麻竹林等;天然竹林多呈混交林,乔木层中除某种竹外,尚混生有针叶树或常绿阔叶树,常见的有杉竹、松竹或阔竹混交林;另有一些中小型竹种,常混生在针叶林或常绿阔叶林下,在灌木层中形成一个层片,如倭竹属、玉山竹属等一些竹种。
第三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第三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一、植物群落结构相关概念1、自然植物群落与人工植物群落植物群落指在某一地段内全部植物在时空分布上的综合,在一定的生境条件下,具有相对的种类组成与数量比例和特定的结构与外貌,发挥着一定的功能。
植物群落按照其形成可分为自然植物群落和人工植物群落。
自然植物群落指植物在长期的历史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群落。
人工植物群落是指通过人为干涉,按照人们意愿与功能需求,在模拟与借鉴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植物进行选择、配置、营造与管理而形成的植物群落,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是人工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学者王伯荪将城市植被定义为城市里覆盖的生活植物,是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点、性质以及生境的植物群落。
通过概念的解析,城市绿地植物群落与自然植物群落两者之间的异同在于:首先,植物群落所处生境不同;“城市”为人工植物群落限定了范畴,是以城市环境为背景,伴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人工化典型特征的群落。
所涉及的城市环境包含有城市的建筑,小气候、地形、土壤等综合因素,这些都有别于自然植物群落所具有的特征。
其次,植物群落生长发育过程存在一定差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多是出自多元化的功能与服务等方面考虑,按照人们意愿进行的植物配置,人为选择决定了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2、植物种植设计与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种植设计,与之含义相近的概念有植物配置、植物造景、植物景观设计。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植物种植设计:从美学角度出发,植物种植设计是利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来营造景观空间,使其充分发挥植物群落或个体的形态、色彩、线条等方面的自然美。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植物种植设计是依据立地条件与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而营造的植物群落,使其满足植物最佳生长状态所需的环境资源,从而很好地发挥生态效益与服务功能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植物种植设计是通过植物的巧妙组合来满足城市中的人们不同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需求。
由此可见,植物种植设计是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不同植物种类在空间上的布置。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ppt(共50张PPT)
4.高度(height) 概念:是测量植物体体长的指标 (1)自然高度与绝对高度
(2)高度比:某植物种高度与最高种高度之比
5.重量(weight) 概念:是衡量种群的生物量(biomass)或现存量(standing crop)多少的
指标。重量在草本群落研究中非常重要。 (1)鲜重和干重
木本植物
半木本植物
草本植物
叶状体植物
(二)层片(synusia)
❖概念:指群落中同一生活型不同植物种的组合,是群落的三维生态结构。由法 瑞学派提出。
❖层片的特征:
③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 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2.密度(density) ➢概念: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株数,d=N/S.
➢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 :某个种的密度占总密度的百分比 ➢密度比(density ratio) :某一物种密度与群落中最高种密度之比
3. 盖度(coverage)
(1)投影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2)相对盖度:某种的盖度占所有植物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3)盖度比:某种的盖度与最大种盖度之比
4.形成一定的群落内部环境:植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 群落环境。
如森林与其周围的裸地不同,各种生态因子都经过了森林群落的改造,即使荒漠 群落,对土壤环境也有明显改造作用。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包括群落外貌、组成、结构、环境等的季节动态、 年际波动、中等时间尺度的演替和大时间尺度的演化
6 1
0
2
4
6
8
10
12
14
16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四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一、森林植物群落概念(一)群落概念群落的概念很模糊,没有一个概念能让所有生态家都满意的定义。
群落或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是指特定空间或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生活在同一生境而彼此相互作用的各种植物有规律的组合。
森林群落(forest community)指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植被(vegetation):某一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全部植物群落总和称为植被。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2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等3具有一定的外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并具有不同密度,从而决定了群落外部形态。
如森林、灌丛或草丛等。
4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包括光照、温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生物群落的改造。
5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
生物群落并非种群的简单集合。
种群组合成群落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第二,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平衡。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群落运动形式为季节、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一群落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
(三)群落的性质机体论(离散论):以美国的Clements(1916,1928)为代表。
群落是高度有组织的物种组合,边界清楚,可象物种那样进行自然分类;高度强调种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演替被类比为个体发育。
树木群落知识点总结
树木群落知识点总结一、树木群落的构成1. 树木种类树木群落具有物种多样性,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生境条件下,树木群落的构成会有所不同。
树木种类可以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其中乔木是树木群落的主要构成部分,常见的包括桦木、松树、柏树、柳树等。
2. 群落结构树木群落的结构包括植被层次和物种组成等方面。
植被层次可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不同层次的植被对光照和水分的利用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空间结构。
不同树木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树木群落的结构。
3. 功能组成树木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功能角色,包括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生态景观等。
不同种类的树木具有不同的生长特点和生态功能,它们共同构成了树木群落的功能组成。
二、树木群落的生态功能1. 气候调节树木群落的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起到了气候调节的作用。
树木的树冠和树干能够对阳光进行反射和吸收,降低了地表温度和空气温度,形成了微气候,有利于保持地区气候的稳定性。
2. 水土保持树木的根系可以牢固地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并且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对于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3. 生态景观树木群落对于地形地貌的塑造和自然景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种类的树木在不同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姿态,为人们提供了美丽的自然景观。
4. 生物多样性保护树木群落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动植物物种。
通过维持树木群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有利于维护和保护各种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树木群落的动态过程树木群落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其内部的树木种类和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开始时,树种的数量较少,树木群落的生态结构相对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树木群落的植被结构逐渐变得复杂,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2. 竞争与协同树木群落中的不同树木种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协同的关系,它们通过对光照、水分、营养物质等方面的竞争与协同,共同构成了树木群落的结构和动态过程。
植物群落特征
植物群落特征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植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内,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外貌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植物群体组合单元。
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的植物覆被层构成植被,植物群落是植被的结构单元。
植物群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群落外貌群落外貌即群落的外部形态。
由于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不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的高度和密度,群落反映到人们眼中的样子也不同。
人们到野外观察的时候,很容易辨认出来,这是森林、那是草原,就是由于群落的外貌不同。
植物群落的外貌通常由构成群落的植物的生活型组成所决定。
2.具有一定群落结构植物群落是植被的结构单元,具有一系列的结构特点。
例如,形态结构上,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成层性、种的分布格局等。
3.具有一定种类组成每个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
种类组成是区分不同植物群落的首要特征。
一个植物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4.形成一定的群落内部环境植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内部特有的环境。
例如,森林中的环境与周围的裸地就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光照、温度、湿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植物群落的改造。
即使植物非常稀疏的荒漠群落,土壤等环境条件也有明显改变。
5.具有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命的特征是不停地运动。
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括波动和演替等。
6.可以对群落进行分类与排序群落因种类组成、外貌与结构、生态环境、演替特点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进行群落的分类。
把一个地区内调查的植物群落样地,按相似度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周围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植物群落的排序。
1.整体性说(有机体学派、准有机体学派)在植物生态学发展的早期,美国生态学家克莱门茨(1916;1928)认为,植物群落类似一个有机体:其理论根据是: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森林区的一片沼泽最终会演替为森林植被。
植物地理学 植物群落外貌和结构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第三节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第四节 植物群落功能 第五节 植物群落动态 第六节 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 第七节 植被图 第八节 植物和植物群落对环境指示作用
一.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植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 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 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 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集合体。
群落内的温度、 湿度、CO2浓度、群 落截留降水的能力 等的变化在植物群 落中都呈现出一定 的规律性。
指群落的配 置状况或水平 格局,有人称 之为群落的二 维结构。
图 陆地生物群落中水平格局的主要决定因素(Smith, 1980)
层片的特征
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生活型类别。 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有一定小环境,不同层 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其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片与层的区别
层可能属于一个层片,也可能属于不同的层 片;由于一个层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 所组成,因此,层片的范围比层的窄。
季相-定义
群落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
外貌 。
季相-分类
昼夜相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 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 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
群落的结构 (第2课时)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三五 、生生态态位位
四大家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布—混合养殖
0 浮 种群数量
游 植
鲢
物
鱼
品种 鲢鱼
栖息水层 水体上层
食性 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浮
游 动
鳙
物
鱼
池
底
草
水 草
鱼
螺 丝 等
青 鱼
鳙鱼
水体的中上 层
主要为浮游动物为食, 也食用部分浮游植物
水体的中下
草鱼 层或水草多 的地方
主要以水草为食
青鱼 水体的中下 以水底的螺、蚌及水
觅食生境出现率/%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67
0
33
98
1
1
64
0
36
29 28 43
小坚果
52.8 78.3
0 0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16.7 0 12.0 13.0
0 5.5
0.8 0
7.1 5.6
1.1 7.1
0 50.0 25.0 25.0
0
0
0 33.3 33.3 0
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4.原因:
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 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5.意义: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 境资源。
思考·讨论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物种
绿翅鸭 绿头鸭
鹤鹬 青脚鹬
观察 数量
2120 1513 1678 1517
觅食生境出现率/%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67
0
33
98 1
易错提醒
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 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第一节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一、生活型组成特征人们观察和区别植物群落时,首先关注的是群落中占优势的生活型,正是它赋予该群落一定的外貌形象,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植物群落生活型的组成特征是当地各类植物与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反映。
研究表明,一个大地域的典型植被,均有一定的生活型谱(表4-1),而且一定的植被类型,一般都以某一两种生活型为主,各拥有较丰富的植物种类。
表4-1 不同群落类型的生活型谱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森林均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如对高位芽植物作进一步划分即可比较出差异。
对每一群落,均可作叶级的分析,并作出叶级谱。
不同植被类型的叶级谱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往往以某一叶级占优势,并以此与其他类型相区别(表4-2)。
叶面积的大小,与气候带有某种相关性。
在热带地区,大叶的比例最高,随着逐渐离开赤道,叶面积较小的类型亦渐增多,而大叶的比例逐渐减少。
表4-2 不同群落类型叶级的比较表4-3 贝加尔针茅草原生物学类群与生态类群综合分析表(据内蒙古植被,1985,简化)对生活型与生态类群组成的综合分析,能够更好地反映群落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对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草原作此类分析(内蒙古植被,1985)可显示出它的群落重要属性,即中旱生和旱中生的杂类草(双子叶植物)占有很大比重,也表明它的所在地环境并非十分干旱。
以上只涉及生活型内所含种数的多少,进一步分析还需考虑它们在群落中的各种数量特征,才能判别其所起的作用。
二、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群落中的各种植物,在群落内占据一定的生存空间,而全部植物(按所属生活型)的分布状况,构成了植物群落垂直的和水平的结构,并将原有生境改变为特殊的群落内部环境(植物环境)。
(一)垂直结构大多数的群落都有高度上的分化或成层现象,这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特殊形式。
无论是木本群落或是草本群落,都可看到垂直分化。
在森林群落内,不同种类植物的植冠(叶层)分布在不同的或是相同的高度范围内,它们在群落内沿着垂直高度的梯度及光照强度的梯度,占有不同的位置。
植物的群落特征与生态位
生态位定义及内涵阐述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 互关系等。
生态位的内涵包括物种的空间分布、数量特征、生理生态特征、营养关系、繁殖特性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多个方面。
资源利用谱和生态位宽度测定方法
资源利用谱是指一个物种能够利用的 资源种类和范围,可以通过测定物种 的食物种类、栖息地类型、水分利用 等方式来评估。
02
植物群落分类及分布规律
按生活型分类法
灌木群落
以灌木为主,层次结构相对简单 ,优势种不明显。
藤本植物群落
以攀援植物为主,依附于其他植 物或物体生长。
01
02
乔木群落
以高大的木本植物为主,具有明 显的层次结构和优势种。
03
04
草本群落
以草本植物为主,生长周期短, 群落结构不稳定。
按外貌分类法
常绿阔叶林
无明显优势种群落
没有明显优势种的群落,各物种相对均匀分 布。
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纬度地带性
植物群落的分布随纬度变化而呈现一定的规 律性,如从赤道到两极的植被变化。
经度地带性
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群落的类型和分布也 会发生变化。
垂直地带性
植物群落的分布也随经度变化而呈现一定的 规律性,如从沿海到内陆的植被变化。
森林植物群落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 化空气等生态功能。
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特征描述
水平结构明显
草原植物群落以草本植物为主,呈现明显的水平 分布格局。
物种多样性适中
草原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但优势种明显,伴生种 丰富。
生态功能独特
草原植物群落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提供牧 草等生态功能。
植物的群落知识
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热带雨林带
植 物 分群 布落 模垂 式直 图
三、小结
1.引起群落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因此, 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在外貌上基本相似,每一 个垂直带都有一个与此相对应的水平带; 2.垂直分布以水平分布为基础,即垂直带不 能超越水平带;
3.由于按经度、纬度和海拔而出现的水热变 化是渐进的,因此,不同分布带间的界限并 非十分明显; 4.海拔由低到高,植物群落由复杂到简单;
理论上,种群数量取决于,出生率、死 亡率和起始数量,即:
Nt=N0+(B-A)
其中:
Nt-----在某时刻T时的个体数量 N0 ------种群起始的个体数量; B------在时间T期间的出生量; A-------在时间T期间的死亡量
在环境资源不受限制下:
种群数量按指数方式变化,即:
Nt=N0.ert
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原有植被基 础上或原有植被被破坏后)上的群落演替 (三)按演替基质的性质分
水生演替与旱生演替 (四)按演替的性质和方向分
顺序(进展)演替与逆行演替 (五)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分
内因演替与外因演替 (六)按演替的延续时间分
1.世纪演替:以地质年代计算,如地质变迁。
自 然 植 物 群 落
(二)人工植物群落
按人为意愿,将同种或不同种植物组合在一 起形成的植物群落。如城市园林中的树丛、 绿篱、花坛等。
人 工 植 物 群 落
人工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发展方向与最终 结果均受人为因素所控制。
要建好人工植物群落就必须向自然植物群落 学习,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可以模拟再现自 然植物群落,如在温室内模拟形成热带雨林、 沙子、莎生植物群落景观等。
5.纬度越低,垂直带越全面、完整;
植物群落特征调查实践报告 植物群落特征
植物群落特征调查实践报告植物群落特征一、前言植物群落是植被的基本单元,植被在地球表面的生物圈中有着特别的重要作用,它能吸收土壤养分转化贮存太阳能,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植物产品,而植物产品是人类和全部动植物生活资料的重要;植物还创造了适于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的生态环境,植物群落特征是人们采取各种经营措施的依据。
因此,了解植物群落特征的重要内容和调查项目以及这些特征在林业生态环境中的地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于xx年4月3日至xx年7月3日进行了植物群落特征调查,初步掌握了植物群落特征的调查方法。
二、调查目的地的基本情况 **所选的调查地区处XX县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光照充足,雨量充**,雨热同季,年均温20.7摄氏度,1月份平均气温在12.6摄氏度左右,年降雨量1722.5mm,雨量以4—8月份最多,个别年份有大风和冰雹。
土壤大部份是由沙页岩发育而成的山地红壤土,土层深厚,疏松肥沃,PH值在6左右,富含有机质,该区域是XX县珠江防护林工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重要的生态意义。
调查区海拔 550m,属于中山。
位于XX县XX林场第XX林班,场内有公路直通该林区,附近有村庄,该区到处绿树成荫,分布着马尾松、杉木、大叶栎、荷木、三杈苦、桃金娘等植物,为当地人民创造一个安静、幽美、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适宜发展林业生产。
三、实践方法调查实践采用的方法是样地调查法,在设置林分调查时,对待测林分总体进行全面深入的踏查,目测林分各主要调查因子,初步掌握林分主要调查因子的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地块作为样地,即样地必须对所预定的要求有充分的代表性;样地必须设置在同一林分内,不能跨越林分;样地不能跨越小河、道路和伐开的调查线,且应离开林缘;样地设在混交林中时,其树种、林木密度分布应均匀。
为了确保样地的位置和面积,需要进行样的境界测量,用罗盘仪测角,皮尺量水平距,为使样地在调查作业时保持有明显的边界,将测线上的灌木和杂草清除测量四边周界时,在边界外缘的树木在面向样地一面的树干上要标出明显标记,以保持周界清晰。
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计算和比较
密度(D)=样方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样方面积 相对密度(RD)=(某种植物的密度/全部植物种的 总密度)×100 频度(F)=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全部样方数 相对频度(RF)=(某种植物的频度/全部植物种的 总频度)×100 优势度或显著度(DE)=样方内某种植物盖度或胸高 断面积 相对优势度或)×100
水平结构
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mosaic)。导致镶 嵌性出现的原因是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 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 落(microcoense)。
在镶嵌群落中,每一个斑块就是一个 小群落,小群落具有一定的种类成份和生 活型组成,它们是整个群落的一小部分。 在森林中,林下阴暗的地点有一些植 物种类形成小型的组合,而在林下较明亮 的地点是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形成的组合。 这些小型的植物组合就是小群落。 内蒙古草原上锦鸡儿灌丛化草原是镶 嵌群落的典型例子。在这些群落中往往形 成1~5米左右的锦鸡儿丛,呈园形或半园 形的丘阜。
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
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的共处,即在有序状 态下共存。一个群落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 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 竞争,形成具有一定外貌、种类组成和结 构的集合体。
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在自然条件下,有的群落有明显的边界, 有的边界不明显。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同 群落间存在过渡带,被称为群落交错区, 并导致明显的边缘效应。
体积(volume:是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 重量weight: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 量占全部物种总重的百分比称为相对重量。 优势度dominance: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 位与作用。 重要值important value: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 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重要值(IV)=相对密度(RD)+相对频度(RF)+相对 优势度(RDE)
高中生物6.3 植物群落的外貌与结构
叶的质地 叶的生活期 叶型和叶缘 叶的大小
叶型主要是指单叶和复叶。 叶缘指叶的边缘,分为全
缘和非全缘两种。
热带和无霜的非热带 地区多为全缘叶
非全缘叶多见于寒冷 地区
叶的性质(leaf form)
叶的质地 叶的生活期 叶型和叶缘 叶的大小
最佳叶子大小模型
4.1 53.5 37.1 5.4
0
温带山地针叶林(中国长白山) 6.5 13.0 39.5 31.8 8.8
0
群落不同层次叶级谱的变化
(引自王伯荪,1987)
群落类型
群落层次
热带雨林 (海南坝王岭)
常绿季节林 (特里尼达)
南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鼎湖山)
第 一层乔木 第二层乔木 第三层乔木 灌木层 突出树冠层的乔
2
微叶nanophyll
25~225
3 小叶microphyll 225~2025
4 中叶mesophyll 2025~18225
5
大叶macrophyll
18225~ 164025
6 巨叶megaphyll ﹥164025
不同群落类型的叶级谱
群落类型
鳞叶
微叶
叶级百分率% 小叶 中叶
大叶
巨叶
热带雨林(巴西)
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 生活型类别。但同一生活型的 植物种只有其个体数量相当多, 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 系时才能组成层片。
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 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 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 境。
季相演替(aspection) 随着季节更替而改变的群落 外貌变化
群落的周期性是适应环境节 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一、生活型组成特征人们观察和区别植物群落时,首先关注的是群落中占优势的生活型,正是它赋予该群落一定的外貌形象,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植物群落生活型的组成特征是当地各类植物与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反映。
研究表明,一个大地域的典型植被,均有一定的生活型谱(表4-1 ),而且一定的植被类型,一般都以某一两种生活型为主,各拥有较丰富的植物种类。
表4-1 不同群落类型的生活型谱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森林均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如对高位芽植物作进一步划分即可比较出差异。
对每一群落,均可作叶级的分析,并作出叶级谱。
不同植被类型的叶级谱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往往以某一叶级占优势,并以此与其他类型相区别(表4-2 )。
叶面积的大小,与气候带有某种相关性。
在热带地区,大叶的比例最高,随着逐渐离开赤道,叶面积较小的类型亦渐增多,而大叶的比例逐渐减少。
表4-2 不同群落类型叶级的比较表4-3 贝加尔针茅草原生物学类群与生态类群综合分析表(据内蒙古植被,1985,简化)对生活型与生态类群组成的综合分析,能够更好地反映群落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对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 )草原作此类分析(内蒙古植被,1985)可显示出它的群落重要属性,即中旱生和旱中生的杂类草(双子叶植物)占有很大比重,也表明它的所在地环境并非十分干旱。
以上只涉及生活型内所含种数的多少,进一步分析还需考虑它们在群落中的各种数量特征,才能判别其所起的作用。
二、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群落中的各种植物,在群落内占据一定的生存空间,而全部植物(按所属生活型)的分布状况,构成了植物群落垂直的和水平的结构,并将原有生境改变为特殊的群落内部环境(植物环境)。
(一)垂直结构大多数的群落都有高度上的分化或成层现象,这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特殊形式。
无论是木本群落或是草本群落,都可看到垂直分化。
在森林群落内,不同种类植物的植冠(叶层)分布在不同的或是相同的高度范围内,它们在群落内沿着垂直高度的梯度及光照强度的梯度,占有不同的位置。
根据它们垂直高度,可划分出一定的层次。
在森林中,一般划分出乔木层,林下的灌木层、草本层以及地被层(贴地的苔藓地衣)。
这种层的分化是群落对环境条件适应的一种表现。
然而在自然界,情况并不是那样简单,就乔木层而言,也不是所有乔木都长到一个几乎接近的高度。
在热带雨林里,乔木层的垂直高度,可以达到30—40m或更高,一般可分出三个亚层,但是由于乔木层组成复杂,高矮参差不齐,三亚层的界限并不是一般目测能分辨出来的。
还有不少灌木也能发育成幼树状态,因而往往与小乔木交错生长在近似的高度内,这样就会产生乔木亚层和灌木层的重叠。
除上述基本层次外,藤本植物和附生、寄生植物,攀援或附着在不同植物的不同高度,往往在整个群落的垂直高度内都有分布,因而并不形成一个层次。
这类植物称之为层间植物。
层间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多少,是和热量、温度的大小密切有关的。
例如在我国的海南岛和滇南的森林中,藤本植物种类繁多,生长奇特,它们的枝叶花果常伸到高达20—30m的林冠层中,下部的藤茎又粗又壮,在这种森林里几乎没有一株树木可幸免于它们的干扰。
群落特别是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一个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这主要是部分光被上层的有机体所吸收或反射。
形成林冠最上层的树木是受到全光照照射的,上层树冠的枝叶可以吸收和散射一半以上的光能。
在乔木的下层,是利用残余光的小树。
下层的灌木层,大约利用全光照的10%而草本层仅利用了1 —5% 的全光照,以维持本身的生长,最后是得到极微弱光照的苔藓地衣层。
由此可见,森林的垂直结构包含一种适应光强梯度的生活型梯度一一几层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地表的苔藓。
生活型的结构沿着这种梯度从一个极端的乔木(上层的林木,其叶能受到全光照,有粗大茎枝的支持结构)转到适应另一极端的草本植物(光合作用处于低水平,地上支持结构的消耗小)。
此外,由于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射入群落内的光量也因季节而异。
在夏绿林内,当夏季枝叶生长达到最大限度时,林内光辐射则达最低值,透入的光不会超过10%在冬季,则有50—70%勺光可通过落叶林冠而到达地面。
在这种因季节引起光照状况变化的情况下,地面植物的变化是明显的。
春季开花植物的生活周期,是在溶雪和树木开始放叶之间的时期。
一些像栋树和山毛榉的幼树,其叶子的掉落要比成年的大树来得晚,便于利用秋季的阳光。
在郁闭常绿林林冠下,光照强度全年是低下的,地面含有稀少的草类和蕨类植物。
叶面积指数(LAI)为单位土地面积内叶片表面(单侧)总面积,即农田中作物密闭时的LAI为3—5,如果枝叶过密常造成下部光照低于补偿点并导致倒伏或结实不良。
所以叶面积指数的高低与群落中植物的耐荫能力关系密切,也反映群落对有效光能的利用程度。
群落内的温度与太阳辐射强度及群落本身的特征密切相关。
其总特点是,变动的程度比较缓和。
森林群落内的温度状况,主要决定于上层乔木的种类、结构、郁闭度等。
空气的流动在群落内发生很大的变化。
群落本身对气流发生摩擦作用,抑制风速,甚至使其完全停止。
这一能力也与群落的结构有关,层次结构复杂和郁闭的热带雨林,可以说林内处在静风状态。
在一个具一定高度的森林内,在近地面处往往呈无风状态,在中部风速变化较大,而在林冠上层变化微弱。
近地面的无风状态,是由于树干粗大、灌木草本密集,造成气流受阻的结果。
群落内的空气成分,由于植物的生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CQ的含量在一天内的变化颇为显著,其吸收量有几个高峰,在最高层处的吸收量最大。
但在夜间,由于光合作用减弱,CQ 含量比较稳定。
群落截留降水的能力,与群落类型以及主要组成种类的生物学特征有关。
一般是针叶林和杜鹃型群落的截水能力最大,草本群落能力较差,而落叶林则要区分出有叶和无叶时的差异。
同样的森林群落由于年龄的不同,其树冠所阻留的降水量也不同。
在寒冷地区,森林群落由于能抵挡一部分风的吹扬,因而雪层要比草本群落中均匀。
同时,由于森林树冠的遮盖,为雪的均匀和缓慢融化创造条件。
因此,渗入到土壤中的雪水量就要多些。
群落内的空气湿度,也与群落的截留水分有关。
一部分群落内的水分是通过植物体的蒸腾和地面蒸发,进入到空气中的。
在结构复杂的森林群落内,日照少,温度变化缓和,又少受风的作用,所以往往在林内形成较为稳定的空气湿度。
据记载,林内的绝对湿度在夏季晴天,可能比群落周围的大气多2—3mm林内的相对湿度一般都比林外高10浓上。
由此可见,植物群落的内部环境与群落的地上结构关系密切,它对各层植物生活的影响至关重要。
所以改变或除掉任何一个连续的层(或层片)时,也都会程度不等地改变群落的内部环境。
完全破坏群落必然造成生境急剧恶化。
大量有关研究报导证实了这点。
群落地下成层现象也较普遍。
植物的地下器官根系、根茎等在地下也是按深度分层分布的。
一般说来,地上分层和地下分层是相对应的。
森林群落中的乔木根系可分布到土壤的深层,灌木根系较浅,草本植物的根系则大多分布在土壤的表层。
植物地下成层现象,也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充分利用水分、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
在栽培群落中,往往根据植物地下分层分布的规律,配置不同深度根系的作物,以充分利用地力、获得高产。
群落地下成层现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形态法和重量法。
形态法是挖掘一定深度的土坑,把坑壁上的根系摄影或描绘下来,这样可获得一部分群落地下部分分布的情况。
重量法是在土坑壁上按一定的深度,取一定体积的土砖,然后分别洗出根系,并按粗、中、细根称重,最后制成地下部分分布图。
在森林群落中,根系的研究要困难得多,很少能得到表示群落特征的地下成层结构,较多的是对某一主要种类根系的形态分布研究。
植物的地下部分,对土壤发生很大的影响。
它的剥落和死亡部分的数量是很大的,有时甚至要超过地上部分枝叶的数量,加上庞大的活的地下部分,对土壤的性质(如结构、质地、水分、温度和养分)能产生良好的作用。
根系还有分泌有机物质的特性。
这些分泌物可能在颇大程度上影响群落的环境。
(二)水平结构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还表现在植物水平分布的特点。
比如,林地的林下植物,它们的分布状况如何?是随机分布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成群分布?为此可以在群落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小样方,对植物种类进行统计。
群落内的种群,在水平分布上有四种方式,这四种方式出现的频度,大致是这样的:有规则的分布,在天然群落中罕见,某些荒漠中的灌木,可能近于这种分布。
随机分布(出现明显的不规则性)也不多见,种群一般趋向成群分布。
在林地中,植物往往成斑点状聚生在一起。
这种聚生的分布可称为蔓延分布。
造成这种聚生的原因,一方面可能由于种子的散落比较集中,萌发时易于簇生生长,或与其他植物构成一定的相关性,如树荫下草本植物的密集生长;另一方面,还与林地中环境的差异有关,透过林冠到达林下的小光斑,往往是形成植物小斑点的一个原因。
引起不同形式水平分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人特别重视生态因素所表现的环境因素的不等性或特殊性。
例如,小地形的差异,土壤性质的不同,光照的强弱等等。
有人则重视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繁殖特征和传播特征(传播能力和数量)。
因此,对某一种群水平分布的分析,要根据具体的生境条件和该种群的生物学特性。
(三)层片层片是植物群落的结构部分,具有一定的生活型组成和空间(或时间)分布特点,形成特殊的小环境。
属于某一生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结构就叫做层片。
层片或者相当于层,即该层由一个或几个相近生活型的植物构成;或者相当于层的一部分,此时该层由若干层片组成,或是由附生植物或藤本植物构成。
例如, 分布于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纯林,兴安落叶松是该群落的落叶针叶乔木层片,同时又是乔木层的建造者,这时,层片和层是一致的。
又如,在常绿阔叶林内,由壳斗科、山茶科、樟科的常绿种类组成的常绿阔叶高位芽植物层片,是森林的建群层片,这个层片相当于乔木层的第一、第二亚层,表现为相当于层的一部分;那里的层间植物一般具有二个藤本植物层片,一是常绿的,一是落叶的。
在欧洲栋林中的草本层,则是由两个层片一一春季草本植物层片和夏秋草本植物层片所组成。
某些由特定生活型构成的灌木和草类层片,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即可参加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
例如我国西南山地亚高山针叶林下的杜鹃( Rhododendron)层片,在上层乔木种类更换时仍然稳定不变,甚至林木采伐后仍能保持并形成亚高山灌丛。
群落中层片类型组成和分布面积所占比例,不仅制约群落的功能,也反映群落环境的基本特征。
(四)季相结构群落中层片结构随时间季节而变化,例如荒漠群落雨后迅速萌发的短生植物层片、落叶阔叶林春季树冠未长满新叶时的早春草本植物层片等,它们与种群物候变化共同决定群落的季相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