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诗中的衬托手法
衬托手法在古诗词鉴赏中的运用
衬托手法在古诗词鉴赏中的运用衬托手法在古诗词鉴赏中的运用衬托手法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某种特质。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①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释: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本题的参考答案为:诗人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笔者依据现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多年来对学生在古诗词做题方面情况的了解,认为这个题目学生想答得很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道题能力层级较高,考生能答出“衬托”手法的应该是凤毛麟角。
就着这个问题,笔者想从几个方面用宏观的角度对答案中的“衬托”法做一下厘清。
衬托作为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属于描写手法的一种,因而诗词鉴赏上对它的概念界定为“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这个概念中,要注意“描写”这个中心词,也就是说,衬托就是一种描写。
而且广义而言,衬托也就是烘托,本身包含着正衬和反衬两种方式,属于描写手法的一部分。
这里面又产生了一个二级概念,就是什么是描写,怎么判断一段话是描写,描写和叙述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因为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不作展开叙述,只提纲挈领地就描写和叙述提三点判断方法。
1.叙述的语言朴实简练,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只做简单准确的说明交代,而描写则语言鲜明形象生动,对人和事摹写刻画。
2.叙述不用修辞,而描写则广泛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
3.叙述的目的是推动情节发展,而描写的目的是增强形象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因此,在使用衬托这种艺术手法时,必须首先弄清楚诗词的语言是叙述的'还是描写的。
只有作者在诗词文学中首先使用了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才可能会有衬托这种表现手法。
诗词衬托举例 诗词中的衬托手法
诗词衬托举例诗词中的衬托手法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衬托举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诗词中的衬托手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古诗中的几种衬托手法古诗中的几种衬托手法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声寂相衬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动静相衬。
它是指两种“动”的景或境况和“静”的景或境况相互衬托,目的上是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景或境况。
其形式可分为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其中以动衬静是诗人常用的手法。
衬托,在古诗词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起到“烘云托月”作用的表现手法。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有如下几种。
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情随事迁、情随景迁,面对衰败、萧飒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伤感愁绪。
诗词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这些:【渲染】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也经常能看到。
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哪部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反衬法举个例子?哪部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反衬法举个例子?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美好之景通常给人愉悦诗词衬托举例的感受诗词衬托举例,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
诗词衬托举例我们来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词衬托举例:孤山寺北贾亭西诗词衬托举例,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以衰衬兴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
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反衬是古诗常用的写作反法之一。
所谓反衬,就是运用某些意象从反面来衬托意境,并揭示主旨的一种技法。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歌中的衬托
诗歌中的衬托前言诗歌是一门古老而又美丽的艺术形式,通过其独特的语言和意象,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在诗歌中,衬托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对立等手段,突出诗歌中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就诗歌中的衬托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一、对比衬托1.主题对比在诗歌中,通过对比不同的主题,可以达到突出某一主题的效果。
例如,诗人可以通过对比春天和冬天的景象来表达生命的短暂和变幻莫测。
这种对比衬托的手法,使得诗歌在表达主题上更加深刻。
2.形象对比形象对比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衬托手法,通过对比不同的形象来达到强调和凸显的效果。
例如,在一首描述自然之美的诗中,诗人可以通过将太阳和月亮进行对比,从而突出太阳的明亮和温暖。
二、对立衬托1.情感对立对立衬托也常用于表达情感的复杂性。
诗人可以通过对立不同的情感,来渲染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氛围。
例如,在一首表达爱情的诗中,诗人可以通过对比欢乐和悲伤的情感,表现出爱情的喜怒哀乐。
2.意象对立意象对立是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达手法,通过对立不同的意象,来突出诗歌中的主题或情感。
例如,在表现战争的诗中,诗人可以通过对比鲜花和血液的意象,来凸显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悲伤。
三、衬托的作用与表现手法1.凸显主题衬托是一种突出主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比、对立等手法,将主题衬托出来,使之更加醒目和深入人心。
2.增强表现力衬托可以增加诗歌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生动丰富。
通过对比和对立,诗歌的形象和意境更加饱满,使读者产生更强烈的感受。
3.追求审美效果衬托也是一种追求审美效果的手段,通过对比和对立的形式,营造出独特而美妙的诗意。
四、经典案例欣赏1.《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山川的宏伟壮丽作为衬托,表达了对壮丽胜景的赞叹和对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的追求。
2.《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对比明月和故乡的意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古典诗词衬托手法辩证
古典诗词衬托手法辩证衬托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相似或对立的关系,用次要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
简言之,就是以宾衬主。
内容上可以以物衬物、以人衬人、以物衬人、以景衬情。
包括正衬、反衬和互衬。
一、正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近似关系来衬托主要事物。
1.以人衬人“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这里借六宫的嫔妃来衬托杨贵妃的美丽。
2.以物衬物“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一句直接写天姥山的高峻,后两句用五岳和天台来衬托,从而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峻非凡。
3.以景衬情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利用与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观感情相类似的自然景物作陪衬,即“思与境谐”。
如“以哀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乐情”。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的月是一轮寒月,此景写出了寒江秋月之孤单、清冷,衬托了年长色衰、委身商人又遭离弃的琵琶女内心的孤寂、凄凉之情。
景是凄清彻骨、寒气逼人之景,情是“凄凄惨惨戚戚”之情。
(以哀衬哀)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时来时去的燕子也罢,相伴相随的鸥鸟也罢,都有一种乐群适性、逍遥自在的意趣,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满,其乐融融。
物情如此,人事的清幽更令人惬意。
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
村居乐事件件称心,家室团聚事事如意。
颔联对燕子、鸥鸟自由安然的物性的描写,都融入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以乐衬乐)二、反衬反衬,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来突出主要事物。
1.以动衬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王维在他的诗歌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烘托手法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烘托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1、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这三章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诗人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诗人写道: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2、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人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3、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其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的诗句
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的诗句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中,衬托这种手法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情感和意境的大门。
不管是正面衬托还是反面衬托,诗人们都运用得炉火纯青,让我们这些后人读来,不禁拍案叫绝。
先来说说正面衬托吧。
就像一群好朋友里总有那个最耀眼的存在,正面衬托就是用美好的事物来让另一个美好的事物更加出众。
我记得读杜甫的,“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里啊,那美妙的乐曲仿佛已经不是人间之物了,“此曲只应天上有”,这是用天上的仙乐来正面衬托花卿府上音乐的美妙。
我就想啊,杜甫当时听到那曲子,肯定是被震撼到了,才会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
要是我在现场,估计也会像个小粉丝一样,眼睛放光,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哇塞,这曲子也太好听了吧”。
这就是正面衬托的魅力,它把音乐的美妙抬高到了一个近乎神话的境界。
还有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啊,他可真是个浪漫的家伙。
他把杨贵妃的美貌用云、花、群玉山、瑶台这些美好的意象来正面衬托。
云都想成为她的衣裳,花都想拥有她的容貌,这得是多美啊!我仿佛能看到李白在宫廷里,眼睛里满是惊叹地看着杨贵妃,心里想着“这天底下怎么会有如此美貌的女子呢”。
这时候,正面衬托就像给杨贵妃的美貌加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让我们隔着千年的时光,都能感受到那种倾国倾城的美。
反面衬托呢,就有点像先给你看一个很糟糕的东西,然后再让你看到好的东西,这样你就会觉得那个好的东西更好了。
比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你看啊,本来蝉噪和鸟鸣都是很吵闹的声音,可在诗人笔下呢,这吵闹的声音反而衬托出了树林的幽静和山谷的深邃。
这就好比在一个很安静的房间里,突然有一点小动静,你就会觉得这个安静更加明显了。
我有一次和朋友去山里玩,本来山里很安静,突然听到几声鸟叫,我朋友就说“哎,你听这鸟叫,这山显得更静了呢”。
这时候,反面衬托就像一个巧妙的魔术师,把安静这种感觉变得更加生动可感了。
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佳句
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佳句1. 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句有哪些送友人年代:【唐】作者:【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
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
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古诗衬托手法的例子(一)
古诗衬托手法的例子(一)古诗衬托手法什么是古诗衬托手法?古诗衬托手法是指在古诗创作中,作者通过对比、对照或者衬托的手法,突出诗中某一事物或某一情感。
通过对不同事物的相互映衬,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表达力。
例子及详细讲解•衬托对比法古诗中经常使用衬托对比法来突出诗歌中某个主题或情感。
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差异,衬托出其中一个事物的特点。
例子:《登鹳雀楼》 - 王之涣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比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衬托出楼的高度,突出了登楼的壮丽景色。
•衬托烘托法古诗中的衬托烘托法通过对比烘托出诗中某个事物的情感或意义。
通过将事物与其背景相对比,突出事物的重要性或独特性。
例子:《劝君更尽一杯酒》 - 李白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通过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景色与孤城万仞山进行对比,突出了孤城的孤独、高峻与壮美。
•衬托象征法古诗中的衬托象征法通过对比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衬托出诗中某个主题的重要性或意义。
例子:《鹿柴》 - 王之涣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通过将空山、深林、青苔等描绘出来的景象与人的活动进行对比,衬托出人类活动带来的繁忙与喧嚣与自然的宁静与安宁。
•衬托夸张法古诗中的衬托夸张法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或夸张的描写,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例子:《望岳》 - 杜甫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中通过将登山的高度进行夸大描写,衬托出登山者所能获得的视角和情感上的升华。
通过以上的例子和详细讲解,我们可以看到古诗中的衬托手法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无论是衬托对比法、衬托烘托法、衬托象征法还是衬托夸张法,都能有效地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表达力。
这些手法在古诗的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诗歌更加生动、深入人心。
•衬托对照法古诗中的衬托对照法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相似或相反之处来突出其中一个事物的特点。
古诗中的衬托手法
衬托:即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的一 种方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一) 正衬:即运用同类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从正面来陪衬,即以正衬正,以反衬反,以美 衬美,以丑衬丑,以喜衬喜,以悲衬悲。
古诗中常见的正衬形式有:
1、 美景衬欢情
新城道中(山水田园诗)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树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喻太阳)
女布满春殿,前三句写古人之壮之美,正是为了
反衬“只今唯有鹧鸪飞”的当前之景的凄凉,往
事历历,前程好梦,封建帝王的荣华富贵难于久 驻,抒发了吊古之情,伤今之感。
d) 数量反衬
主要是通过大小数额的事物之间形成鲜明对照和 巨大反差来反衬、强调某种情思。
万曲不关心,一曲动情多。 析:听过极多的曲子都无动于衷,唯有这一首曲
析:诗人借助联想——用“洞庭春水色” 衬托咸阳雨景(以虚拟之景衬托现实之 景)。
反衬:在古典诗歌中,为了突出正面的人物或事物, 常以其反面的人物或事物作陪衬,借助二者的不协调 性以形成鲜明的对照,造成巨大反差,给人留下深刻 的印象。
反衬的形式有:
a) 情景反衬
如:
临江仙 北宋 晏几道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析:桃花开得很红很艳,少女面庞红若桃 花,故以桃花正面衬托少女之美。
5、以人物衬人物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 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立阶前已很久了,由此哀景衬托出诗人“触目愁肠”。
3、 以景物衬景物
诗词中的十种衬托艺术手法
诗词中的十种衬托艺术手法古典诗词中的十种衬托艺术手法在诗词创作中,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一、冷暖相衬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是李白的一首古体诗。
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虽离奇,但不做作。
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这一部分内容,描写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
乌云滚滚,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
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
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动静相衬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其中,“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
古诗中的“衬托"手法
鸟鸣 涧 王 维 人 闲桂 花 落 . 夜 静春 山 空 月 出惊 山鸟 , 时 鸣春 涧 中 这 首 诗 主 要 写 春 山 夜静 。 花落 、 月出 、 鸟呜都是动的 , 同时 又 通 过 这 些 动 景 显 示 了 春 涧 的 幽 静 。 作 者 用 的是 以 动 衬 静 的手法 , 以 声 音 衬 托 山涧 的 幽 静 . 收 到 了 独 特 的艺 术 效 果 。 动 中 见静 , 愈见其静 , 这不仅是生活体验 , 更包 含朴 素 的辩 证 法 。 又如 : 题破 山寺 后 禅 院 常建 清晨 入 古 寺 , 初 目照 高林 。 曲 径通 幽处 . 禅 房 花 木深 山光 悦 鸟性 . 潭 影 空 人心 万 籁 此俱 寂 , 但余钟磬音。 本 诗 自始 至 终 静 得 让 人 掩 卷 之 余 , 也受 到禅 心 的 洗礼 . 特 别 是 末 句 以钟 声 写 幽静 , 与“ 时 鸣春 涧 中” 可谓 异 曲 同工 。 2 . 化静为动( 生机 ) 。 化静 为动 , 对 本 来 静 止 的 景 物 加 以刻 画 , 使之具有动感 , 静物写活 , 从 而使 作 品富 有 生 机 , 充满活力 , 情趣盎然 。 如 王安 石 的名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何 时照我还 ” , 一 个“ 绿” 字, 将静 态的视觉形象动态化 , 写 出了春风 的气势 、 力量和作用 , 境界开阔 , 色彩 鲜 明 , 给 人 以 春意 盎 然 、 生 机勃 勃 的美 感 。如 : 与 夏 十 二 登 岳 阳楼 李 白 楼观 岳 阳尽 , 川 迥 洞庭 开 。雁 引愁 心 去 , 山衔 好 月 来 。 云 间连 下榻 , 天 上接 行 杯 。醉 后 凉 风 起 , 吹 人 舞 袖 回。 “ 山衔好月来 ” 一句 。 十分 巧 妙 . 它运用拟 人手法 , 写 出了 李 白流 放 遇 赦 的 高 兴 心 情 。这 句 诗 写 君 山有 情 为 诗 人 衔 来 好 月, 化 静为动, 与上句大雁带走愁心 , 相 互 映衬 , 使 诗 人 的喜 悦 心情 表 现 得 更 加 突 出 , 且富有新意 , 耐人寻味 。 3 . 化动为静( 形 象) 。 化动为静 , 是将 动态 之 景 转 化 为静 止 状 态 . 从 而 收到 出人 意 料 的新 奇 效 果 。 如 : 望庐 山瀑 布 李 白 日照香 炉 生 紫烟 , 遥 看瀑 布 挂 前 川 。 飞 流 直 下 三 千尺 , 疑 是 银 河 落九 天 。 个“ 挂” 字, 化动为静 , 描 绘 出 遥 看 瀑 布 飞 泻 时 的景 象 。 突 出水 势 之 大 , 犹 如 白练 , 没有 间 隙 。 在李 白 的另 一 首 诗 歌 《 访
古诗手法之“衬托”
古诗手法之“衬托”1、冷暖相衬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3、乐哀相衬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前两句春天的绚烂春光,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愁恨。
4、大小相衬杜甫的《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在现实与长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5、声寂相衬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写的是“寂”,第二句,空山并非一片静默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这是写“声”。
这两句,声寂相衬,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6、正反相衬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
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完整版)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手法
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手法
“衬托” 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再如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这篇小说中写小芹的美貌就用了这种方式。
“小芹今年十八了。
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
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
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去采。
”这里没有直接写小芹,但通过别人把她和她娘相比,和对青年人的吸引,就从侧面衬托出小芹的可爱与美丽。
反衬采取与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对的客体事物作陪衬,用以突出主题事物。
例如“鸟鸣山更幽”,就是用鸟的鸣叫声,来突出山的幽静。
再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其中的“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车夫是一个劳动人民的形象,鲁迅先生在描写两人对待老妇人的不同看法和作法上,就是用“我”的“小”,来衬托车夫思想境界的高大。
以乐景衬哀情:
山房春事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发旧时花。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再如,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也是以乐景衬哀情。
古典诗词中衬托手法的运用
古典诗词中衬托手法的运用古典诗词中衬托手法的运用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叫衬托。
它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技巧之一,有正衬、反衬两种形式。
一、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美好之景通常给人愉悦的感受,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
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
西湖水涨,春水满湖、水色天光,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
黄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一展它圆润的歌喉,燕子啄泥衔草筑新巢。
西湖边到处是绿毯似的嫩草,平坦修长的白沙堤两边垂杨拂堤。
人们在大好春光中骑马游玩。
当时作者在杭州任刺史时做了一些足以自慰的政绩,在处理政事之余常到西湖一带游赏,面对早春的西湖,作者的欣喜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二、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情随事迁、情随景迁,面对衰败、萧飒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伤感愁绪。
诗词中常用衰败、萧飒之景来烘托人的这种愁苦、伤感之情,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
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四年,友人去世、四川内乱,社会一片黑暗。
杜甫沿江东下,到达夔州。
为排遣郁闷,杜甫抱病登高,吟得此诗。
首联写了急风在高天中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不停哀号;深秋了,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一只鸟或许是因食物少或许是跟鸟群失散,在急风中不停地盘旋。
颔联写森林茫无边际,落叶在秋风中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奔流不息。
作者写出了夔州满目苍凉的恢廓秋景,衬托出作者的羁旅之愁、孤独之感。
这种愁苦像落叶、流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为下文作者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流落他乡的伤感作了铺垫。
三、用动态之景衬托闲适、旷达之情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诗人常常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常见的正衬形式有:
1、 美景衬欢情
新城道中(山水田园诗)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树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喻太阳)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流自摇沙水清。 西崦(地名)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景人反衬(以景反衬人)
▪ 辛弃疾《青案元夕》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
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以人物衬人物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 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析:这首词为了烘托英雄人物周瑜不仅用滚滚长江、 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来衬托,而且用英雄群像及小
乔这样的美人来突出他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以虚衬实
▪ 咸阳值雨 温庭筠 ▪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鱼船。 ▪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 析:诗人借助联想——用“洞庭春水色” 衬托咸阳雨景(以虚拟之景衬托现实之 景)。
▪ 析: 元宵之夜,京城千家万户红灯高挂,灿如晨星,彻 夜的唱戏(鱼龙即戏中一种),娓娓引人的风箫声,明光 夺目的玉壶,贵家公子——宝马雕车,漂亮女子——蛾儿 雪柳黄金缕(女子首饰),极写京城元宵之夜热闹繁华。
不为写景,也不在抒情,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
这个人,而这个人正是受到朝庭冷落,不肯趋炎附势,不 愿同流合污的诗人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今昔反衬(时空反衬)
▪ 越中览古
李白
▪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 析: 越王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吴,胜
利归来,复仇义士得到官爵赏赐,艳丽如花的宫
女布满春殿,前三句写古人之壮之美,正是为了
反衬“只今唯有鹧鸪飞”的当前之景的凄凉,往
事历历,前程好梦,封建帝王的荣华富贵难于久 驻,抒发了吊古之情,伤今之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数量反衬
▪ 主要是通过大小数额的事物之间形成鲜明对照和 巨大反差来反衬、强调某种情思。
析:雨后初晴,东风吹拂,白云似绒帽,太阳似铜钲,桃花含笑,溪流 澄清,农家春忙——一幅“山乡早春图”。一路上,富有特色的景物正 面衬托出诗人欣喜之情,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厌弃俗务,向往田园,热爱 大自然的情趣。 说明:古诗“以美景衬喜情”的诗很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万曲不关心,一曲动情多。 ▪ 析:听过极多的曲子都无动于衷,唯有这一首曲
子才会这样激起人的强烈共鸣。 ▪ 君莫问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 析:“一将”与“万骨”反衬。 ▪ 一行书不读,身封万户侯。 ▪ 析:“一行书”与“万户侯”反衬。
临江仙 北宋 晏几道
▪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析: “落花人独立”为正衬,即以哀景写哀情,凋花之景衬诗人落寞哀伤 之情。“微雨燕双飞”——反衬,用燕子的成双成对反衬诗人独住的孤独凄 苦之情。
▪ 诗经 小雅 采薇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雨雪霏霏。
▪ 前两句以春天美景反衬战士被迫出征的凄苦悲愁的心情。 ▪ 后两句句以冬天风雪交加的哀景反衬战士踏上归途时以苦为乐的喜悦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以景物衬人物
▪ 题都城南庄
崔护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析:桃花开得很红很艳,少女面庞红若桃 花,故以桃花正面衬托少女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以衰景衬哀情(以哀景衬愁情)
1. 天净沙 秋思 2. 马致远
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4. 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5. 析:这十八个字,接连九个名词,串联九种景物,且景物萧 条寂寞悲凉之极,衬托出诗人心情之苦——断肠。
6. 清 平 乐 7. 李煜
8.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9. 析:梅花飘落纷纷如雪,竟落满了一身,由此可见,此人伫
立阶前已很久了,由此哀景衬托出诗人“触目愁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以景物衬景物
▪ 如:杜甫《旅夜书怀》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析:一写陆地,一写江水,两相辉映,伟 岸雄奇,气象万千。以星光遥挂如垂手来 衬托,便愈见出平野的茫无际涯;用月光 似奔涌倾泻来衬托,就愈见出磊江的浩瀚 渺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衬:在古典诗歌中,为了突出正面的人物或事物, 常以其反面的人物或事物作陪衬,借助二者的不协调 性以形成鲜明的对照,造成巨大反差,给人留下深刻 的印象。
▪ 反衬的形式有:
▪ a) 情景反衬
▪ 如:
古诗的衬托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衬托:即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的一 种方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 (一) 正衬:即运用同类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从正面来陪衬,即以正衬正,以反衬反,以美 衬美,以丑衬丑,以喜衬喜,以悲衬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