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 “衬托”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十种衬托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十种衬托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cf48f795f121dd36a32d8293.png)
古诗中常见的十种衬托手法作者:张坤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09年第05期衬托是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一个常考内容。
如2008年高考湖南卷的第15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考生要想做好这道题,就要掌握衬托这种艺术手法。
第一首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第二首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衬托又叫映衬,是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地显现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
常见的衬托手法有以下几种类型。
1冷暖相衬这种手法是用冷色调与暖色调相互映衬,在相衬中收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如“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里以天门打开为界,冷与暖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诗歌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虚实相衬虚实相衬就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联想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某种情感。
如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后四句实写楼中所见所感,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引发乡愁。
这样以虚衬实,文势因此而有波澜。
3明暗相衬所谓明暗相衬,是指明写与暗写相互映衬,巧妙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初中古诗衬托手法教案
![初中古诗衬托手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53ad2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c.png)
教案:初中古诗衬托手法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古诗中的衬托手法及其作用。
2. 分析并欣赏古诗中衬托手法的运用。
3. 学会运用衬托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 衬托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2. 分析古诗中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衬托手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古诗文选材:《登鹳雀楼》、《夜泊牛渚怀古》、《江雪》等。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思考其中哪些诗句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诗句背后的写作手法吗?二、讲解衬托手法(15分钟)1. 介绍衬托手法的定义:衬托手法是一种通过对比、映衬来突出主题或情感的写作手法。
2. 讲解衬托手法的目的: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的主题或情感。
3. 举例说明衬托手法在古诗中的应用,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三、分析古诗中的衬托手法(15分钟)1. 分析《夜泊牛渚怀古》中的衬托手法,如“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通过对比牛渚的宁静与江水的宽广,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2. 分析《江雪》中的衬托手法,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通过描绘雪中的荒凉景象,突出了诗人对世事的超然。
四、欣赏古诗中的衬托手法(5分钟)1. 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中的古诗,欣赏其中衬托手法的运用。
2. 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及其中衬托手法的例子。
五、创作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衬托手法进行创作,可以是一句诗、一首小诗或一段文字。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衬托手法在古诗中的重要作用。
2. 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多欣赏、分析、运用衬托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古诗中的衬托手法,使学生了解了衬托手法的定义、作用及运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欣赏古诗中的衬托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之衬托手法
![诗歌鉴赏之衬托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b571a4aeb9d528ea81c77961.png)
• 烘托是一种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 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 出。
• 烘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写对象, 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衬托是有近似条件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 主体。
衬托与烘托之间,相同点在于都是一方的 出现是为了表现另一方;不同点在于烘托 所要借助的那个甲或乙暗示出所要表现的 事物或人,这样一来,所要表现的事物就 不会出现在句子当中了;而衬托却是使用 的双方,即甲乙都将出现在原句中,只是 二者一个是主要表现的事物,另一个是次 要的陪衬而已。
正衬:用类似的东西(有近似的条件的事物) 来衬托。 反衬: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 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包括:以动衬静 以美衬丑 以乐衬苦 以声 衬寂(以闹衬静)乐哀相衬 对比: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
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 效果。
• ①从甲、乙两者的地位来讲,甲、乙对比,一般 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得益 彰,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甲乙衬托,有主次之 分,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通过衬托, 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 • ②从甲、乙两者的隐现来说,凡甲乙对比,两者 必须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 果;而甲、乙衬托,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 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 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 ③从甲、乙两者的类属来讲,凡甲、乙对比,两 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 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 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此而意彼。
• 托物起兴的方法:
• 借景以引事:文章开篇就给读者展现一幅大自然 的迤俪风景,以此吸引读者,调动起读者的审美情 趣,兴味盎然地阅读. • 如冰心的《笑》开头这样写:“雨声渐渐地住了,窗 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 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荧光千点,闪闪烁 烁的动着.--真没有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 一幅清美的图画!”这个开头,用简洁传神的笔触, 勾画出作者眼中的独特画面,把读者带进清幽的 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诗词衬托举例 诗词中的衬托手法
![诗词衬托举例 诗词中的衬托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fade20c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c.png)
诗词衬托举例诗词中的衬托手法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衬托举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诗词中的衬托手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古诗中的几种衬托手法古诗中的几种衬托手法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声寂相衬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动静相衬。
它是指两种“动”的景或境况和“静”的景或境况相互衬托,目的上是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景或境况。
其形式可分为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其中以动衬静是诗人常用的手法。
衬托,在古诗词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起到“烘云托月”作用的表现手法。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有如下几种。
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情随事迁、情随景迁,面对衰败、萧飒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伤感愁绪。
诗词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这些:【渲染】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也经常能看到。
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哪部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反衬法举个例子?哪部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反衬法举个例子?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美好之景通常给人愉悦诗词衬托举例的感受诗词衬托举例,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
诗词衬托举例我们来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词衬托举例:孤山寺北贾亭西诗词衬托举例,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以衰衬兴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
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反衬是古诗常用的写作反法之一。
所谓反衬,就是运用某些意象从反面来衬托意境,并揭示主旨的一种技法。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古诗衬托手法的十二种形式
![古诗衬托手法的十二种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9d2aac3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c.png)
古诗衬托手法的十二种形式新教材中古代诗词篇目大幅度增加,高考古代诗词试题也要求学生真正进入到鉴赏(包括内容和形式)的状态,因此我们有必要给学生提供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然而诗歌作为一门唯美的艺术形式,无论是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语言,还是诗歌的艺术技巧,都是十分讲究的。
尤其是诗歌的艺术技巧,经过历代大师的尝试、积累和丰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在众多的表现手法中,衬托尤其受到诗人的青睐,也留下众多的名篇经典。
为了使被描述的对象更具特色,诗歌中常常用另类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或对照,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这就是衬托手法。
在具体的运用中,或写景、或状物、或抒情,诗人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使其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如冷暖相衬、动静相衬、乐哀相衬、大小相衬、声寂相衬、收放衬托、正反相衬、明暗相衬、虚实相衬、以景衬境、以景衬情、侧面烘托等等。
本文试着对新教材诗词单元的相关篇目作了一个分类,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以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一、冷暖相衬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
乌云滚滚,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
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
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动静相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两次衬托手法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两次衬托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05033dc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3.png)
以下是古诗《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中的衬托手法分析: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两次衬托的手法。
首先,诗人通过对潮水的描绘,将人间的荣华富贵与自然的天河波浪相对照,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这不仅使得潮水显得更为神秘壮观,也传达出诗人对世俗荣华的淡泊之情。
其次,诗人通过对周围的景物的描绘,将他们与潮水相比,进一步衬托出潮水的壮观。
诗中提到“江涛汹涌堆山来,渔浦浪花拍天外”,这里用山和天的外来形容江涛的汹涌和浪花的壮观,实际上是在以静景来衬托动景,以平凡的浪花和渔浦浪花来衬托出潮水的巨大力量。
这种手法不仅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潮水的壮观,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此外,诗人还通过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进一步衬托潮水的力量和神秘。
比如“鱼龙欲雨争澎湃,鸥鹭惊弓飞上下”,这里用鱼龙欲雨的场景来象征潮水的汹涌澎湃,同时又用鸥鹭惊弓的细节来形容潮水声音之大,动静之间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潮水的惊人气势。
这样的手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深远,增添了诗人的情感色彩。
总体来看,这首诗中的衬托手法使得诗歌的描绘更为丰富、立体和生动,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这些手法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艺术的高度追求。
同时,这样的手法也启示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恰当运用衬托手法可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总之,《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这首诗中的两次衬托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比、象征、隐喻等手法,诗人成功地描绘出了潮水的神秘壮观,传达出了对世俗荣华的淡泊之情和对自然景象的独特感受。
这些手法也为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古诗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有什么特点
![古诗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有什么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41d865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c.png)
1古诗的表现手法有哪些有什么特点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介绍1、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相互衬托,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虚实结合,古诗中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2、衬托,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比。
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古诗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3、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
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对比,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4、以景结情,诗歌在谈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王勃的古诗《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1飞。
”最终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衬托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5、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古诗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我国古代古诗的特点1、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动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2、意境美,是指古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选取最富有特征的详细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绽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浅谈古诗鉴赏中“衬托”与“烘托”表现手法
![浅谈古诗鉴赏中“衬托”与“烘托”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6c9af5a5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29.png)
知识文库 第10期160浅谈古诗鉴赏中“衬托”与“烘托”表现手法熊继文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概念艰涩难懂并且有交叉现象使得表现手法成为很多同学高考语文复习的难点。
基于此,掌握一些重要的鉴赏术语很有必要。
衬托、烘托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两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弄不清它们之间的异同。
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对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
衬托又叫映衬,是为使所表现的主体事物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而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表现手法。
衬托的运用在古诗词乃至古诗文中都很常见,关于其作用,清代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批语中说道:“文有正衬,有反衬。
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
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
譬喻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
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
”衬托的具体形式相当广泛,包括动静相衬、虚实、大小、明暗、抑扬、哀乐、有声无声相衬等。
按照主体事物与陪衬事物间的关系可把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
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多么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乐哀相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和以哀景衬哀情都属于正衬。
反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反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
比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虽然写的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但却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使整首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
动静、虚实、大小、明暗、抑扬、哀乐相衬中的乐景衬哀情和哀景衬乐情都属于反衬。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从古诗词中学习运用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从古诗词中学习运用衬托手法塑造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02af6cd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1.png)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希望别人间接了解某件物品有多长或多大,我们常常借助自己的手掌或拳头比对着说明,让别人立刻大致判断出这件物品的长度或体积。
这时,我们的手掌或拳头就成了参照物。
老子说:“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很多事物就在这种相互比较中彰显了特点。
这种比较的手法在写作中常常用到,被称为衬托。
衬托的手法不是现在才发明的,古人早已运用,尤其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比如我们常说的“以声衬静”“以动衬静”等,都是常见的衬托手法的运用。
但这次我们不讲这些常见的衬托手法,遴选一个有点儿难度的,即古诗词中如何运用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为什么说有点儿难度呢?因为古诗词大多篇幅短小,偏于写景抒情,用来刻画人物的不多,而应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的诗句更少。
不过,其中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诗词恰恰就是写人的,又恰好采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不妨慢慢品读这首词,在品读中学习衬托的写作手法。
词的上阕极力渲染元宵夜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句说的不是春风中树木开花,星星被风吹落,而是在描摹“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况。
那一簇簇烟花仿佛东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花朵,烟花纷纷,又像星星,如雨般坠落。
有这样的美景,自然少不了欣赏美景的人们。
“宝马雕车香满路”,是说那些达官贵人携带家眷游玩观灯。
所观之灯是什么样的呢?“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在各种乐器的伴奏下,各式各样的灯笼,有鱼形的,有龙形的,都舞动起来了。
这一切笼罩在月华之下,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人们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如果说这首词的上阕偏重写场景,那下阕则偏重写人。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这句总写观灯的众女子。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是节日期间古代妇女在头上佩戴的装饰品。
衬托
![衬托](https://img.taocdn.com/s3/m/b34411e5856a561252d36f75.png)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宾) 配衬乙事物(主) ,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分类: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3):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用另外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以形成对照,使事物的特色更突出方法1、衬"景"托"景"。
《日月潭》一文在对台中附近的群山、树木及周围的名胜古迹等大的"背景"作了描写和介绍以后,再介绍"日潭"与"月潭",这样日月潭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更深更美了。
2、衬"人"托"人"。
《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作者在写了"茶室后院的金鱼缸旁"聚着许多爱鱼的老人、孩子、青年以后,引出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用众多的人托出的某一个人物,会给读者留下"鹤立鸡群"的感觉。
3、衬"物"托"物"。
小鱼在水里是非常机灵的,但是翠鸟能"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的诗句
![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e5268eb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40.png)
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的诗句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中,衬托这种手法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情感和意境的大门。
不管是正面衬托还是反面衬托,诗人们都运用得炉火纯青,让我们这些后人读来,不禁拍案叫绝。
先来说说正面衬托吧。
就像一群好朋友里总有那个最耀眼的存在,正面衬托就是用美好的事物来让另一个美好的事物更加出众。
我记得读杜甫的,“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里啊,那美妙的乐曲仿佛已经不是人间之物了,“此曲只应天上有”,这是用天上的仙乐来正面衬托花卿府上音乐的美妙。
我就想啊,杜甫当时听到那曲子,肯定是被震撼到了,才会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
要是我在现场,估计也会像个小粉丝一样,眼睛放光,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哇塞,这曲子也太好听了吧”。
这就是正面衬托的魅力,它把音乐的美妙抬高到了一个近乎神话的境界。
还有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啊,他可真是个浪漫的家伙。
他把杨贵妃的美貌用云、花、群玉山、瑶台这些美好的意象来正面衬托。
云都想成为她的衣裳,花都想拥有她的容貌,这得是多美啊!我仿佛能看到李白在宫廷里,眼睛里满是惊叹地看着杨贵妃,心里想着“这天底下怎么会有如此美貌的女子呢”。
这时候,正面衬托就像给杨贵妃的美貌加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让我们隔着千年的时光,都能感受到那种倾国倾城的美。
反面衬托呢,就有点像先给你看一个很糟糕的东西,然后再让你看到好的东西,这样你就会觉得那个好的东西更好了。
比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你看啊,本来蝉噪和鸟鸣都是很吵闹的声音,可在诗人笔下呢,这吵闹的声音反而衬托出了树林的幽静和山谷的深邃。
这就好比在一个很安静的房间里,突然有一点小动静,你就会觉得这个安静更加明显了。
我有一次和朋友去山里玩,本来山里很安静,突然听到几声鸟叫,我朋友就说“哎,你听这鸟叫,这山显得更静了呢”。
这时候,反面衬托就像一个巧妙的魔术师,把安静这种感觉变得更加生动可感了。
古诗衬托手法的例子(一)
![古诗衬托手法的例子(一)](https://img.taocdn.com/s3/m/96f905c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2.png)
古诗衬托手法的例子(一)古诗衬托手法什么是古诗衬托手法?古诗衬托手法是指在古诗创作中,作者通过对比、对照或者衬托的手法,突出诗中某一事物或某一情感。
通过对不同事物的相互映衬,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表达力。
例子及详细讲解•衬托对比法古诗中经常使用衬托对比法来突出诗歌中某个主题或情感。
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差异,衬托出其中一个事物的特点。
例子:《登鹳雀楼》 - 王之涣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比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衬托出楼的高度,突出了登楼的壮丽景色。
•衬托烘托法古诗中的衬托烘托法通过对比烘托出诗中某个事物的情感或意义。
通过将事物与其背景相对比,突出事物的重要性或独特性。
例子:《劝君更尽一杯酒》 - 李白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通过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景色与孤城万仞山进行对比,突出了孤城的孤独、高峻与壮美。
•衬托象征法古诗中的衬托象征法通过对比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衬托出诗中某个主题的重要性或意义。
例子:《鹿柴》 - 王之涣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通过将空山、深林、青苔等描绘出来的景象与人的活动进行对比,衬托出人类活动带来的繁忙与喧嚣与自然的宁静与安宁。
•衬托夸张法古诗中的衬托夸张法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或夸张的描写,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例子:《望岳》 - 杜甫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中通过将登山的高度进行夸大描写,衬托出登山者所能获得的视角和情感上的升华。
通过以上的例子和详细讲解,我们可以看到古诗中的衬托手法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无论是衬托对比法、衬托烘托法、衬托象征法还是衬托夸张法,都能有效地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表达力。
这些手法在古诗的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诗歌更加生动、深入人心。
•衬托对照法古诗中的衬托对照法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相似或相反之处来突出其中一个事物的特点。
衬托的诗词 衬托的诗句有哪些
![衬托的诗词 衬托的诗句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37f3b6a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33.png)
衬托的诗词衬托的诗句有哪些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衬托的诗词,以及衬托的诗句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句有哪些?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句有哪些?1、此诗第二句作者用“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三个意象具体渲染了“谷口”(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的凋零气氛,然作者写此诗是为了抒发自己的伤春思绪吗?非也。
2、弃我去者,乱我心者,和抽刀断水几句都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来烘托作者的对生命和世间的忧思。
如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a。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4、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中学语文古诗词中能表现正衬手法的名句有哪些?请举例中学语文古诗词中能表现正衬手法的名句有哪些?请举例古诗中常见衬托的诗词的正衬形式有衬托的诗词:美景衬欢情新城道中(山水田园诗)苏轼东风知衬托的诗词我欲山行衬托的诗词,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树晴云披絮帽衬托的诗词,树头初日挂铜钲(喻太阳)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流自摇沙水清。
西崦(地名)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中学语文古诗词中能表现反衬手法的名句有哪些以衰衬兴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
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赋比兴:是《诗经》创作的表现手法,赋为铺陈,比为比喻、比拟。
兴为起兴。
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如: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佳句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佳句1、此诗第二句作者用“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三个意象具体渲染了“谷口”(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的凋零气氛,然作者写此诗是为了抒发自己的伤春思绪吗?非也。
古诗手法之“衬托”
![古诗手法之“衬托”](https://img.taocdn.com/s3/m/513f9f28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6d.png)
古诗手法之“衬托”1、冷暖相衬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3、乐哀相衬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前两句春天的绚烂春光,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愁恨。
4、大小相衬杜甫的《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在现实与长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5、声寂相衬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写的是“寂”,第二句,空山并非一片静默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这是写“声”。
这两句,声寂相衬,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6、正反相衬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
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古诗词中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古诗词中烘托与衬托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cf4df935240c844768eaee0a.png)
衬托与衬托的区别〔转〕衬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古诗词中的衬托】一、以物衬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衬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非常清冷,心境非常寂寞。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衬托出离愁别恨的消沉气氛。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衬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二、以人衬托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响,衬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泼的视觉艺术效果。
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衬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三、以物衬托物。
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衬托”手法
摘要: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是难点与重点,其中概念名目繁多,容易混淆,给准确答题设置了障碍。
作者就古诗词中最常见的衬托手法进行了归纳概括,旨在细化复习,强化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动静结合虚实相衬
一、情景关系
1.以景衬情。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蜜意时,往往通过写景来衬托。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一一对应,人之常情。
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通过景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实现情景交融,最佳妙境在于“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如:
绝句?摇?摇?摇?摇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以眼见之美景引发对家的回忆,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以景衬景。
诗歌离不开景物描写,同为写景,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
次要之景在行文中是用来衬托服务于主要之景的。
“万绿丛中一点红”,
使用“绿”就是为了衬托“红”,突出“万绿丛中”的一点“红”。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诗人写景时用“星垂”衬“平野阔”,“月涌”衬“大江流”,使得写景雄浑扩大,“开襟旷远”。
这种以景衬景的写法使主要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活。
如:
宿建德江?摇?摇?摇?摇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以情衬情。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摇?摇?摇?摇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此诗以水的自然流淌的无情反衬人的无比情思,同时又以自己被贬的苦闷写友人被贬之地的遥远和途中孤寂的担忧,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牵挂和别时的恋恋不舍,达到了以情衬情的艺术效果,不仅显示了情之真,而且流露了情之浓。
又如:
壬戌清明作?摇?摇?摇?摇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颔联以落花与啼鸟各自情感的对比,凸显受到打击的抗清志士的
伤感,极言清廷帮腔的小人的麻木不仁,感情表达得含蓄委婉。
二、动静结合
1.以声衬静(幽静)。
钱钟书先生说:“寂静之幽深者,每得一声音衬托则愈加其静。
”如:
鸟鸣涧?摇?摇?摇?摇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声音衬托山涧的幽静,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不仅是生活体验,更包含朴素的辩证法。
又如:
题破山寺后禅院?摇?摇?摇?摇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本诗自始至终静得让人掩卷之余,也受到禅心的洗礼,特别是末句以钟声写幽静,与“时鸣春涧中”可谓异曲同工。
2.化静为动(生机)。
化静为动,对本来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感,静物写活,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机,充满活力,情趣盎然。
如王安石的名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将静态的视觉形象动态化,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摇?摇?摇?摇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山衔好月来”一句,十分巧妙,它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句诗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化静为动,与上句大雁带走愁心,相互映衬,使诗人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更加突出,且富有新意,耐人寻味。
3.化动为静(形象)。
化动为静,是将动态之景转化为静止状态,从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新奇效果。
如:
望庐山瀑布?摇?摇?摇?摇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突出水势之大,犹如白练,没有间隙。
在李白的另一首诗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也有类似的意境。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前一句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山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
后一句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景象。
三、虚实相衬
1.按虚景与实景的关系,虚实结合手法可分为虚实对比和虚实衬托。
虚实对比是虚景和实景相反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主旨,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常运用虚实对比手法。
如:
越中览古?摇?摇?摇?摇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写越王破吴后富贵威武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的无常之感。
2.虚实衬托是虚景和实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委婉含蓄抒情。
如《陌上桑》中“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帽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借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的失常反应(实写)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虚写),虚实相生,突出了罗敷的美艳绝伦。
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摇?摇?摇?摇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实写作者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情,后两句虚写家人围灯夜谈远行的自己,由实入虚,以虚衬实,充分反映作者孤寂思家的心情。
又如:
除夜作?摇?摇?摇?摇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
总之,掌握了诗歌当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有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所写对象的侧重点,全面把握所绘之景的特征,进而通过二者的关系揣摩作者创作的目的及传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