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古诗衬托手法复习指津
高中语文复习指津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专题辅导
![高中语文复习指津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专题辅导](https://img.taocdn.com/s3/m/05ba6b6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20.png)
高中语文复习指津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一、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对比、反问等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2、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借代)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偶)5、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使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使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
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二、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表现手法)、借古喻今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1.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①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能够是景物,也能够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征意义;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②托物言志的“志”能够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绝句二首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古诗歌手法赏析之衬托专题练习及解答分析
![古诗歌手法赏析之衬托专题练习及解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2360dd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6.png)
古诗歌手法赏析之衬托专题练习及解答分析衬托一、什么叫衬托所谓衬托,也叫映衬。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二、衬托的类型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三、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
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1、冷暖相衬。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用“挂”字化动为静。
3、乐哀相衬。
如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
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鄰,荒居旧业贫。
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方法指津
![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方法指津](https://img.taocdn.com/s3/m/56f5e83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4.png)
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方法指津一、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考情探究1.含义: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近几年来高考诗歌鉴赏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常见的有:对比、衬托、虚实、象征、借古讽今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考查中,当题目问及表现手法时,往往把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
2.常见命题方式(1)试简析这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这首诗(诗的第×联)。
(二)考题引路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未展芭蕉【唐】钱王羽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诗的表现手法。
【读懂大意】第一首标题:未展芭蕉第一句:把未展的芭蕉比作绿色蜡烛。
第二句: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卷缩不舒。
第三句:未展芭蕉好象未拆封的书札,深藏着美好情愫。
第四句:随着寒气的消逝,芳春的到来,和煦的东风总会暗暗拆开“书札”,使美好的情愫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之中。
第二首标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第一句: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
第二句: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
第三句: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
第四句: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审题要点】两首诗 表现手法【考题解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第三、四句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语文:高考复习教案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
![语文:高考复习教案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2f5c78d2ad02de80d4d8409d.png)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有如下几种:一、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情随事迁、情随景迁,面对衰败、萧飒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伤感愁绪。
诗词中常用衰败、萧飒之景来烘托人的这种愁苦、伤感之情,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
我们来看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四年,友人去世、四川内乱,社会一片黑暗。
杜甫沿江东下,到达夔州。
为排遣郁闷,杜甫抱病登高,吟得此诗。
首联写了急风在高天中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不停哀号;深了,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一只鸟或许是因食物少或许是跟鸟群失散,在急风中不停地盘旋。
颔联写森林茫无边际,落叶在风中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奔流不息。
作者写出了夔州满目苍凉的恢廓景,衬托出作者的羁旅之愁、孤独之感。
这种愁苦像落叶、流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为下文作者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流落他乡的伤感作了铺垫。
二、用美好之景反衬愁苦之情诗词中为了突出人的痛苦、哀愁,有时也用令人愉悦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反差,达到强化人的愁苦之情的意图,以欢悦之景写愁苦之情更加凸显人之愁苦。
我们来看李煜的词《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风。
这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所作。
字面上写了往昔的繁华:游上苑时的浩大声势,和煦的风,皎洁的月光,鲜艳的花朵。
作者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过去繁华生活的梦境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悲哀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
三、用衰败之景衬托人的昂扬、欣喜之情衰败之景通常引起人的愁苦之情,但诗词中也时常有写面对这样的景引起与愁苦相反的心情,通过景情的反差来达到强化昂扬、欣喜之情的目的的诗词。
我们来看陈羽的《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古诗中 “衬托”手法
![古诗中 “衬托”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a11da90990c69ec3d5bb75a9.png)
古诗中的“衬托”手法摘要: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是难点与重点,其中概念名目繁多,容易混淆,给准确答题设置了障碍。
作者就古诗词中最常见的衬托手法进行了归纳概括,旨在细化复习,强化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动静结合虚实相衬一、情景关系1.以景衬情。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蜜意时,往往通过写景来衬托。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一一对应,人之常情。
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通过景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实现情景交融,最佳妙境在于“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如:绝句?摇?摇?摇?摇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以眼见之美景引发对家的回忆,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以景衬景。
诗歌离不开景物描写,同为写景,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
次要之景在行文中是用来衬托服务于主要之景的。
“万绿丛中一点红”,使用“绿”就是为了衬托“红”,突出“万绿丛中”的一点“红”。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诗人写景时用“星垂”衬“平野阔”,“月涌”衬“大江流”,使得写景雄浑扩大,“开襟旷远”。
这种以景衬景的写法使主要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活。
如:宿建德江?摇?摇?摇?摇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以情衬情。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摇?摇?摇?摇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此诗以水的自然流淌的无情反衬人的无比情思,同时又以自己被贬的苦闷写友人被贬之地的遥远和途中孤寂的担忧,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牵挂和别时的恋恋不舍,达到了以情衬情的艺术效果,不仅显示了情之真,而且流露了情之浓。
又如:壬戌清明作?摇?摇?摇?摇屈大均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高考古诗虚实结合手法复习指津
![高考古诗虚实结合手法复习指津](https://img.taocdn.com/s3/m/43aed41accbff121dd368343.png)
高考古诗虚实结合手法复习指津,虚实结合手法可分为虚实对比和虚实衬托。
(1)虚实对比是虚景和实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主旨。
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常运用虚实对比手法。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富贵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无常之感。
(2)虚实衬托也叫虚实反衬,是虚景和实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委婉含蓄抒情。
一类是以虚衬实,也叫“对写法”,是在思乡诗词中诗人从描写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抒发深挚的思亲怀人之情。
如高适《除夜作》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实写自己除夕之夜在清冷旅馆中寒灯下影只形单凄寂难眠,第三句“故乡(借指亲人)今夜思千里(借指自己)”从对面虚写,想象故乡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
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含蓄。
一类是以实衬虚,也叫侧面描写,如《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的失常反应(实写)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虚象),以实衬虚,虚实相生,突出了罗敷的美艳绝伦。
解题指导【例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高考全国卷Ⅱ)邯郸冬至【注】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解析】解答分析虚实结合手法试题可运用“指→析→点”三步法。
“指”是用“虚实衬托、以虚衬实、以实衬虚、虚实对比”等术语准确判定诗句用了何种虚实结合手法。
当不能准确判定虚实衬托、虚实对比等具体衬托类型时,最好用模糊的属概念“虚实结合”。
例题答案的第一步拟为:运用了虚实衬托手法。
“析”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分别是什么,还要指出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间的关系(“以虚衬实、虚实对比”等术语本身已含有这层意思)。
衬托手法
![衬托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7252db412e3f5727a5e96277.png)
2.第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见本期中缝)
【模拟演练】
1.“漫”字写绿树如海水般将要漫溢出整个长沙城(1分),突出了人置身无边浓绿中的感觉(1分)。“沉”字写远水浩茫仿佛将要淹没那些山峦似的(1分),突出了水势之盛(1分)。2.运用衬托手法(或“以动衬静”)(1分),用“鸟行”缓慢消失“没草”的动态过程来衬托“天阔”(2分),让读者从时间推移来感受空间的苍茫无垠(1分)。
2.虚实衬托是虚景和实景相辅相成互为渲染烘托。一类是以虚衬实,也叫“对写法”,是指在思乡诗中诗人以描写家人思念自己的情形来抒发深挚思亲怀人之情。如李商隐《夜雨寄北》首句点明当前滞留巴山思家盼归的苦况,次句实写秋雨连绵之夜池塘涨满了水的情景,最后两句虚写未来同妻子团聚剪烛夜话“巴山夜雨”的幸福憧憬。以虚衬实,虚实相生,形成了时空回环往复的意境美,把深沉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深婉含蓄。一类是以实衬虚,也叫侧面描写,是用与所表现的事物有关的人、事、物、景的描述来从侧面突出其特征的写法,如《蜀道难》借写“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烘托、突出蜀道山势之高危险峻。
3.以动衬静是以动态景物(包括声音)描写来衬托出静态景物特征的写法,其中以声衬静能营造出“有闻无声”的清幽静谧意境。“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钱钟书《管锥篇》)。如王维《鸟鸣涧》以桂花飘落、明月高升、鸟鸣深涧之动景衬静,营造出春山月夜幽美静谧的氛围。
4.抑扬是以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的反衬来突出主题的表现手法,“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赞扬、肯定。按抑扬目的不同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欲抑先扬是指为贬抑、否定某人、事、物、景,先以尽力赞美、肯定它作为铺垫的表现手法。如李商隐《贾生》前三句以“求”、“访”和“虚前席”等行为极力渲染称颂孝文帝求贤若渴的美德,最后一句点明“求贤”的真正目的是“问鬼神”,而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先扬后抑,欲抑先扬,辛辣地讽刺了不顾民生的昏聩统治者,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欲扬先抑是为赞扬、肯定某人、事、物、景,先以尽力贬抑、否定它作为铺垫的表现方法。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5)衬托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5)衬托](https://img.taocdn.com/s3/m/82038b5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69.png)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5)衬托衬托也叫映衬,为了突出真正要表现的主要事物,而用一些相似、相关、相反的次要事物作为背景加以烘托。
被烘托的事物叫主体,用来作背景的事物叫衬体。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一、衬托的分类按照衬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的性质相异或相反,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同类事物或相似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以动衬动,以哀衬哀等。
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等。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2)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藉《入若耶溪》)(1)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是正衬手法。
(2)用“蝉噪”“鸟鸣”的动态描写来反衬“林静”和“山幽”,是典型的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
按照衬体与主体的事物的不同,衬托分哀乐衬托、动静衬托、明暗衬托、大小衬托、虚实衬托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5)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王实甫《长亭送别》)(6)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7)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3)的前两句用春风骀荡、杨柳披拂的美景来写出征前别妻离家的悲哀,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后两句以雪花纷飞、风雪载途的凄苦寒冬之景来写还乡归家的快乐,正所谓“以哀景写乐”,这种哀乐反衬手法产生了“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效果,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得以凸现,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第(4)句以明衬暗的名句,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团漆黑,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以明衬暗的环境描写正说明春夜雨意正浓。
第(5)句以声衬寂,莺莺送别张生,听到马鸣之声却不见马上之人,以“有声”衬“无声”,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高考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28c3d5c271fe910ef12df8e9.png)
高考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手法解析】1、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公子家聂夷中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注释] ①公子:封建贵族家的子弟。
②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
③青楼:泛指华美的楼房。
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
④恶草:杂草。
[翻译]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
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
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古典诗词的十种衬托艺术手法
![古典诗词的十种衬托艺术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f6bf4826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d.png)
古典诗词的十种衬托艺术手法在诗词创作中,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一、冷暖相衬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是李白的一首古体诗。
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虽离奇,但不做作。
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这一部分内容,描写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
乌云滚滚,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
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
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动静相衬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其中,“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
古诗中的衬托手法
![古诗中的衬托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4a8e30053169a4517723a3fa.png)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析:桃花开得很红很艳,少女面庞红若桃 花,故以桃花正面衬托少女之美。
5、以人物衬人物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 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析:梅子黄了的五月,天气晴朗,小船划到尽头,又漫步山路上,山 路两旁,绿树成阴,还和来的时候一样,只是现在听到了黄鹂的叫 声——静中见动,愈见其静了。
综合练习:(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衬托手法)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霄佳节,融和天 气,次第几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 他酒朋诗侣。
析:诗人借助联想——用“洞庭春水色” 衬托咸阳雨景(以虚拟之景衬托现实之 景)。
反衬:在古典诗歌中,为了突出正面的人物或事物, 常以其反面的人物或事物作陪衬,借助二者的不协调 性以形成鲜明的对照,造成巨大反差,给人留下深刻 的印象。
反衬的形式有:
a) 情景反衬
如:
临江仙 北宋 晏几道
不为写景,也不在抒情,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
这个人,而这个人正是受到朝庭冷落,不肯趋炎附势,不 愿同流合污的诗人自己。
c) 今昔反衬(时空反衬)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鹧鸪飞。
析: 越王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吴,胜
利归来,复仇义士得到官爵赏赐,艳丽如花的宫
b) 景人反衬(以景反衬人)
辛弃疾《青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修辞技巧导练:对比衬托手法(附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修辞技巧导练:对比衬托手法(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fb2df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76.png)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修辞技巧导练:对比衬托手法(附参考答案)一、知识梳理在古典诗歌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对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对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二、方法归纳1、诗(词)中将XXX(事物或内容)与XXX(事物或内容)对比2、突出强调了XXX(内容),表达了XXX(感情)。
三、课堂精讲例题【例题一】(2012年宝山二模)五洲夜发(南朝)阴铿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
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
【题目】最后两句采用的手法,简析其作用。
(4分)【答案示例】对比,用船工不时的优游自在的歌唱与“愁人”的内心急切、焦灼不安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愁人”想家的强烈,归家的心切。
【例题二】(2013年普陀区二模)【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
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
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
光景蹉跎,人物消磨。
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题目】这首小令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简析其作用。
(4分)【答案示例】这首元曲将昔日西湖繁华安逸的生活场景和今日破败荒凉的景象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连年战乱带来的剧变和危害,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的心境。
四、课堂训练题【例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途中见杏花吴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高考复习必备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高考复习必备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26be45499b6648d7c1c7469e.png)
诗词鉴赏:高考复习必备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3)今天讲表达技巧里的另一部分——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讲解。
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1.对比和衬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反衬有主次之分。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
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
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3.象征:就是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们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用典:指诗歌中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用典根据用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
明用就是直接援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010年高考天津卷语文复习精品课件系列(17):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部分(共78张课件)
![2010年高考天津卷语文复习精品课件系列(17):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部分(共78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8be5946bec0975f465e2ce.png)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 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 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 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 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 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 体描绘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 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 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 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 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 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 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 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 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 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 到极点。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 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 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 外。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 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 慢》) •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 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 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 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 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 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完整版)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手法
![(完整版)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7e5477bce2bd960591c6774c.png)
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手法
“衬托” 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再如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这篇小说中写小芹的美貌就用了这种方式。
“小芹今年十八了。
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
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
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去采。
”这里没有直接写小芹,但通过别人把她和她娘相比,和对青年人的吸引,就从侧面衬托出小芹的可爱与美丽。
反衬采取与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对的客体事物作陪衬,用以突出主题事物。
例如“鸟鸣山更幽”,就是用鸟的鸣叫声,来突出山的幽静。
再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其中的“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车夫是一个劳动人民的形象,鲁迅先生在描写两人对待老妇人的不同看法和作法上,就是用“我”的“小”,来衬托车夫思想境界的高大。
以乐景衬哀情:
山房春事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发旧时花。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再如,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也是以乐景衬哀情。
高考总复习之古诗鉴赏手法——衬托
![高考总复习之古诗鉴赏手法——衬托](https://img.taocdn.com/s3/m/d2c9995bbe1e650e52ea99e2.png)
• 韦诗用“晴烟”“垂柳”“江南春色”等意象构成了一幅 色调鲜明、诗意盎然的美景,以此来反衬离愁别绪,即以 乐景写哀情。
衬托通常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
衬托通常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
• 反衬通常有以乐景反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动衬静等 等具体类别。
• 一、用乐景反衬人的离别愁苦哀情
• 诗词中为了突出人的痛苦、哀愁,有时也用令人愉悦的情 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反差,达到强 化人的愁苦之情的意图,以欢悦之景写愁苦之情更加凸显 人之愁苦。
衬托通常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
• 正衬通常有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衬乐情等等具体类别。
• 一、用哀景衬托愁苦之情
• 诗人借用衰败、萧条冷落、色彩暗淡之景烘托人的愁苦、 伤感之情。
• 如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பைடு நூலகம்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衬托通常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
• 正衬通常有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衬乐情等等具体类别。 • 二、用乐景衬托欣喜之情 • 乐景,指美好之景,它通常给人愉悦的感受,诗词中也常
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 •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
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 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 堤。 • 这首诗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春水满湖、水色 天光,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黄莺抢着向阳的暖树 来一展它圆润的歌喉,燕子啄泥衔草筑新巢。西湖边到处 是绿毯似的嫩草,平坦修长的白沙堤两边垂杨拂堤。人们 在大好春光中骑马游玩。当时作者在杭州任刺史做了一些 足以自慰的政绩,在政事之余常到西湖一带游赏,面对早 春的西湖,作者的欣喜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西湖勃勃生 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高考古诗衬托手法复习指津
知识梳理
1.衬托又叫映衬,为使所表现的主体事物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而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衬体)作为陪衬的表现手法。
按主体事物与衬体事物间的关系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
以乐景衬乐情和以哀景衬哀情都属于正衬,以哀景衬哀情在古诗中较为常见,如“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诗人借秋夜将晓时星光寥落、归雁避寒、笛声哀婉和人倚危楼的凄清景象抒发了孤寂怅惘情怀。
反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反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都属于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在古诗中较为常见,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诗人因“感时”、“恨别”见了鲜花鸟儿之美景却反而落泪惊心。
2.虚实衬托是虚景和实景相辅相成互为渲染烘托。
一类是以虚衬实,也叫“对写法” ,是指在思乡诗中诗人以描写家人思念自己的情形来抒发深挚思亲怀人之情。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首句点明当前滞留巴山思家盼归的苦况,次句实写秋雨连绵之夜池塘涨满了水的情景,最后两句虚写未来同妻子团聚剪烛夜话“巴山夜雨”的幸福憧憬。
以虚衬实,虚实相生,形成了时空回环往复的意境美,把深沉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深婉含蓄。
一类是以实衬虚,也叫侧面描写,是用与所表现的事物有关的人、事、物、景的描述来从侧面突出其特征的写法,如《蜀道难》借写“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烘托、突出蜀道山势之高危险峻。
3.以动衬静是以动态景物(包括声音)描写来衬托出静态景物特征的写法,其中以声衬静能营造出“有闻无声”的清幽静谧意境。
“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钱钟书《管锥篇》)。
如王维《鸟鸣涧》以桂花飘落、明月高升、鸟鸣深涧之动景衬静,营造出春山月夜幽美静谧的氛围。
4.抑扬是以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的反衬来突出主题的表现手法,“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赞扬、肯定。
按抑扬目的不同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是指为贬抑、否定某人、事、物、景,先以尽力赞美、肯定它作为铺垫的表现手法。
如李商隐《贾生》前三句以“求”、“访”和“虚前席”等行为极力渲染称颂孝文帝求贤若渴的美德,最后一句点明“求贤”的真正目的是“问鬼神”,而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先扬后抑,欲抑先扬,辛辣地讽刺了不顾民生的昏聩统治者,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欲扬先抑是为赞扬、肯定某人、事、物、景,先以尽力贬抑、否定它作为铺垫的表现方法。
5.衬托与烘托主要有两点区别:(1)用作烘托的次要事物与主要事物是相关的,而用作衬托的次要事物与主要事物是相似或相反的;(2)用作衬托的事物可以不写,写了可增强表达效果;而用作烘托的事物与主要事物是一个整体,是非写不可的。
6.有些诗常运用明暗、动静、虚实、哀乐等多组衬托写景抒情,如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以明亮纵横的星斗反衬夜色黑暗(以明衬暗),以稻田深处的虫鸣反衬环境寂静(以声衬静),这两组反衬有力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达了飘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题指导
【例题】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上刘攽
(2005年高考全国卷川)雨后池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解析】解答分析衬托手法试题可运用“指一析一点”三步法。
“指”是用“正衬、反衬、虚实衬托、以声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术语准确判定诗句用了何种衬托手法。
当不能准确判定正衬、反衬等具体衬托类型时,最好用模糊的属概念“衬托”。
例题答案的第一步拟为:运用了以动衬静手法。
“析”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用什么衬托什么,既要指出衬体与主体分别是什么,还要指出衬体与主体间是谁衬谁(“以动衬静、以虚衬实”等术语本身已含有这层意思)。
针对含多组衬托的古诗而设计的试题一定要分析出所有的衬托例题答案的第二步拟为:前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后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落到池中舒展荷叶上而发出清脆细密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动态美。
由静而动,以动衬静。
“点”是用“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激愤憎恶、孤寂惆怅、凄苦烦闷、豁达乐观、建功立业、壮志未酬、忧国忧民、时光易逝、盛年难再、怀古伤今、物是人非” 等术语,指出衬托手法所表达出的情感。
例题答案的第三步拟为:寄寓了作者欣赏到雨后池塘春景的欣喜愉悦之情。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碧湘门① 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①碧湘门:湖南长沙城门。
②行(h印g):行列。
1.诗中“漫”和“沉”两字描摹景色精妙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 4 分)
2.第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4 分)(答案见本期中缝)
【模拟演练】
1 .“漫”字写绿树如海水般将要漫溢出整个长沙城(1 分),突出了人置身无边浓绿中的感觉(1 分)。
“沉”字写远水浩茫仿佛将要淹没那些山峦似的(1 分),突出了水势之盛(1 分)。
2.运用衬托手法(或“以动衬静”)(1 分),用“鸟行”缓慢消失“没草” 的动态过程来衬托“天阔”(2分),让读者从时间推移来感受空间的苍茫无垠(1 分)。
【周周练】
(1)作者写“砌下落梅”是眼前所见之景,“拂了一身还满”是自己所做之事,但全句着一“乱”字,表面写“落梅”,实际写心情,表明了自己心情的烦乱。
(2)作者用古代鸿雁传书的故事,来说家人也想念自己,会给自己来信,只不过是大雁没有把书信带给自己罢了,所以作者认为鸿雁传书的说法是“无凭”的。
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极度思念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