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衬托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十种衬托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十种衬托手法作者:张坤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09年第05期衬托是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一个常考内容。
如2008年高考湖南卷的第15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考生要想做好这道题,就要掌握衬托这种艺术手法。
第一首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第二首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衬托又叫映衬,是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地显现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
常见的衬托手法有以下几种类型。
1冷暖相衬这种手法是用冷色调与暖色调相互映衬,在相衬中收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如“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里以天门打开为界,冷与暖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诗歌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虚实相衬虚实相衬就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联想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某种情感。
如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后四句实写楼中所见所感,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引发乡愁。
这样以虚衬实,文势因此而有波澜。
3明暗相衬所谓明暗相衬,是指明写与暗写相互映衬,巧妙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衬托手法的常见类型
衬托手法的常见类型“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具体来说,“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灭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通常有以乐景反衬哀情,哀景衬乐情,以动衬静等等。
为了使大家有章可依,现将古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归纳如下:一、用哀景衬托愁苦之情诗人借用衰败、萧条冷落、色彩暗淡之景烘托人的愁苦、伤感之情。
如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这首诗写了诗人到了渡口,天已晚,只有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行而踟蹰的情态,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
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沧凉黯淡的傍晚景色衬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之情;最后诗人用了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的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越近;而诗人离家愈远,这更引起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二、用乐景衬托欣喜之情乐景,指美好之景,它通常给人愉悦的感受,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
西湖水涨,春水满湖、水色天光,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
黄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一展它圆润的歌喉,燕子啄泥衔草筑新巢。
西湖边到处是绿毯似的嫩草,平坦修长的白沙堤两边垂杨拂堤。
人们在大好春光中骑马游玩。
当时作者在杭州任刺史做了一些足以自慰的政绩,在政事之余常到西湖一带游赏,面对早春的西湖,作者的欣喜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正衬手法,正衬也称烘托。
诗词中的常见衬托艺术手法与详解
诗词中的常见衬托艺术手法与详解在诗词创作中,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一、冷暖相衬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是李白的一首古体诗。
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虽离奇,但不做作。
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这一部分内容,描写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
乌云滚滚,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
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
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动静相衬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其中,“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
诗词衬托举例 诗词中的衬托手法
诗词衬托举例诗词中的衬托手法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衬托举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诗词中的衬托手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古诗中的几种衬托手法古诗中的几种衬托手法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声寂相衬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动静相衬。
它是指两种“动”的景或境况和“静”的景或境况相互衬托,目的上是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景或境况。
其形式可分为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其中以动衬静是诗人常用的手法。
衬托,在古诗词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起到“烘云托月”作用的表现手法。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有如下几种。
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情随事迁、情随景迁,面对衰败、萧飒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伤感愁绪。
诗词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这些:【渲染】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也经常能看到。
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哪部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反衬法举个例子?哪部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反衬法举个例子?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美好之景通常给人愉悦诗词衬托举例的感受诗词衬托举例,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
诗词衬托举例我们来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词衬托举例:孤山寺北贾亭西诗词衬托举例,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以衰衬兴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
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反衬是古诗常用的写作反法之一。
所谓反衬,就是运用某些意象从反面来衬托意境,并揭示主旨的一种技法。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烘托手法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烘托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1、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这三章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诗人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诗人写道: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2、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人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3、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其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古诗词中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转)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古诗词中的烘托】一、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二、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诗歌鉴赏中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1.衬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可以是人衬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可以是物衬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可以是物衬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3.虚实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初中古诗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运用对比,把初春草色和暮春
最是一年春好处,
对比 该手法能使事物特点突出,形
满城“烟柳”进行对比,突出
绝胜烟柳满皇都。
象鲜明;能强烈地表现作者的
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
以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
这两句诗运用象征手法,用
形象,代表某种概念、思想和 欲渡黄河冰塞川,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 象征
语言精练,内容 春风十里,尽荠麦
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丰富;可以借古 青青。
用典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
喻今、咏史言志,
的感慨。
还可自比。能鲜
运用历史故事:怀 运用典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
明强烈或含蓄曲
旧空吟闻笛赋,到 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表
折地抒发情感。
初中古诗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表现 手法
含义/作用
举例
具体分析
正衬:利用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 事物做陪衬。 衬托 反衬: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 异的事物做陪衬,或以好衬坏, 或以优衬劣,或以喜衬悲等。
寒鸦数声起,窗外月如 霜。
蛾儿雪柳黄金缕……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寒鸦”“霜”烘托 出诗人孤寂、悲凉的 思想感情。
结合 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 怜夜半虚前 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
分。其作用是在变化的反 席,不问苍生 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而是为了“问鬼
差中突出事物,形成起伏 问鬼神。 神”,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
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
不能达到此效果。
表现 手法
含义/作用
举例
从古诗词中学习运用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希望别人间接了解某件物品有多长或多大,我们常常借助自己的手掌或拳头比对着说明,让别人立刻大致判断出这件物品的长度或体积。
这时,我们的手掌或拳头就成了参照物。
老子说:“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很多事物就在这种相互比较中彰显了特点。
这种比较的手法在写作中常常用到,被称为衬托。
衬托的手法不是现在才发明的,古人早已运用,尤其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比如我们常说的“以声衬静”“以动衬静”等,都是常见的衬托手法的运用。
但这次我们不讲这些常见的衬托手法,遴选一个有点儿难度的,即古诗词中如何运用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为什么说有点儿难度呢?因为古诗词大多篇幅短小,偏于写景抒情,用来刻画人物的不多,而应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的诗句更少。
不过,其中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诗词恰恰就是写人的,又恰好采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不妨慢慢品读这首词,在品读中学习衬托的写作手法。
词的上阕极力渲染元宵夜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句说的不是春风中树木开花,星星被风吹落,而是在描摹“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况。
那一簇簇烟花仿佛东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花朵,烟花纷纷,又像星星,如雨般坠落。
有这样的美景,自然少不了欣赏美景的人们。
“宝马雕车香满路”,是说那些达官贵人携带家眷游玩观灯。
所观之灯是什么样的呢?“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在各种乐器的伴奏下,各式各样的灯笼,有鱼形的,有龙形的,都舞动起来了。
这一切笼罩在月华之下,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人们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如果说这首词的上阕偏重写场景,那下阕则偏重写人。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这句总写观灯的众女子。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是节日期间古代妇女在头上佩戴的装饰品。
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诗词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这些:【渲染】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
【烘托】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
【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
【化动为静】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相同的情感。
【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抑扬】对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
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
【白描与工笔】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启知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意象组合】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
古诗中的“衬托"手法
鸟鸣 涧 王 维 人 闲桂 花 落 . 夜 静春 山 空 月 出惊 山鸟 , 时 鸣春 涧 中 这 首 诗 主 要 写 春 山 夜静 。 花落 、 月出 、 鸟呜都是动的 , 同时 又 通 过 这 些 动 景 显 示 了 春 涧 的 幽 静 。 作 者 用 的是 以 动 衬 静 的手法 , 以 声 音 衬 托 山涧 的 幽 静 . 收 到 了 独 特 的艺 术 效 果 。 动 中 见静 , 愈见其静 , 这不仅是生活体验 , 更包 含朴 素 的辩 证 法 。 又如 : 题破 山寺 后 禅 院 常建 清晨 入 古 寺 , 初 目照 高林 。 曲 径通 幽处 . 禅 房 花 木深 山光 悦 鸟性 . 潭 影 空 人心 万 籁 此俱 寂 , 但余钟磬音。 本 诗 自始 至 终 静 得 让 人 掩 卷 之 余 , 也受 到禅 心 的 洗礼 . 特 别 是 末 句 以钟 声 写 幽静 , 与“ 时 鸣春 涧 中” 可谓 异 曲 同工 。 2 . 化静为动( 生机 ) 。 化静 为动 , 对 本 来 静 止 的 景 物 加 以刻 画 , 使之具有动感 , 静物写活 , 从 而使 作 品富 有 生 机 , 充满活力 , 情趣盎然 。 如 王安 石 的名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何 时照我还 ” , 一 个“ 绿” 字, 将静 态的视觉形象动态化 , 写 出了春风 的气势 、 力量和作用 , 境界开阔 , 色彩 鲜 明 , 给 人 以 春意 盎 然 、 生 机勃 勃 的美 感 。如 : 与 夏 十 二 登 岳 阳楼 李 白 楼观 岳 阳尽 , 川 迥 洞庭 开 。雁 引愁 心 去 , 山衔 好 月 来 。 云 间连 下榻 , 天 上接 行 杯 。醉 后 凉 风 起 , 吹 人 舞 袖 回。 “ 山衔好月来 ” 一句 。 十分 巧 妙 . 它运用拟 人手法 , 写 出了 李 白流 放 遇 赦 的 高 兴 心 情 。这 句 诗 写 君 山有 情 为 诗 人 衔 来 好 月, 化 静为动, 与上句大雁带走愁心 , 相 互 映衬 , 使 诗 人 的喜 悦 心情 表 现 得 更 加 突 出 , 且富有新意 , 耐人寻味 。 3 . 化动为静( 形 象) 。 化动为静 , 是将 动态 之 景 转 化 为静 止 状 态 . 从 而 收到 出人 意 料 的新 奇 效 果 。 如 : 望庐 山瀑 布 李 白 日照香 炉 生 紫烟 , 遥 看瀑 布 挂 前 川 。 飞 流 直 下 三 千尺 , 疑 是 银 河 落九 天 。 个“ 挂” 字, 化动为静 , 描 绘 出 遥 看 瀑 布 飞 泻 时 的景 象 。 突 出水 势 之 大 , 犹 如 白练 , 没有 间 隙 。 在李 白 的另 一 首 诗 歌 《 访
衬托的诗词 衬托的诗句有哪些
衬托的诗词衬托的诗句有哪些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衬托的诗词,以及衬托的诗句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句有哪些?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句有哪些?1、此诗第二句作者用“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三个意象具体渲染了“谷口”(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的凋零气氛,然作者写此诗是为了抒发自己的伤春思绪吗?非也。
2、弃我去者,乱我心者,和抽刀断水几句都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来烘托作者的对生命和世间的忧思。
如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a。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4、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中学语文古诗词中能表现正衬手法的名句有哪些?请举例中学语文古诗词中能表现正衬手法的名句有哪些?请举例古诗中常见衬托的诗词的正衬形式有衬托的诗词:美景衬欢情新城道中(山水田园诗)苏轼东风知衬托的诗词我欲山行衬托的诗词,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树晴云披絮帽衬托的诗词,树头初日挂铜钲(喻太阳)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流自摇沙水清。
西崦(地名)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中学语文古诗词中能表现反衬手法的名句有哪些以衰衬兴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
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赋比兴:是《诗经》创作的表现手法,赋为铺陈,比为比喻、比拟。
兴为起兴。
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如: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佳句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佳句1、此诗第二句作者用“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三个意象具体渲染了“谷口”(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的凋零气氛,然作者写此诗是为了抒发自己的伤春思绪吗?非也。
古诗手法之“衬托”
古诗手法之“衬托”1、冷暖相衬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3、乐哀相衬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前两句春天的绚烂春光,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愁恨。
4、大小相衬杜甫的《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在现实与长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5、声寂相衬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写的是“寂”,第二句,空山并非一片静默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这是写“声”。
这两句,声寂相衬,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6、正反相衬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
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鉴赏)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及例题
(鉴赏)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及例题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或者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反衬,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衬托,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以声衬静,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2、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用“混芳尘”的桃李反衬“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衬托出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
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无尽的情味。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问】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古诗词六种常见描写手法
古诗词六种常见描写手法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1)侧面描写———衬托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
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古诗词中“衬”趣例说(一).
古诗词中“衬”趣例说(一)摘要:衬托手法,内容纷繁,形式多样。
所未尽者,尚有万千。
此处粗陈几例,以对古诗词爱好者起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含蓄蕴藉正衬和反衬衬托,作为一种比较间接委婉的文学表现手法,历来为诗词文人所钟爱。
他们运用这种手法,于含蓄蕴藉中泼墨挥洒自己的酣畅情感;后人品读这些作品,于含英咀华中领悟共鸣个中的妙语真谛,享受到无穷的情趣与韵致。
衬托,是一种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手法,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的不同关系,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用成语说即“水涨船高”;反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不同的方向变化,用成语说即“水落石出”。
先来品赏一下“水涨船高”的正衬。
说到这种手法,不觉想起一个笑话。
清朝状元王尔烈在给别人改字时说道:“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
”看后让人忍俊不禁,恭维了半天,原来最“能”的是自己。
笑过之后,让人感叹,这里正是巧用了正面衬托手法,才收到了幽默风趣而不令人生厌的自夸效果。
好了,下面我们来欣赏古诗词中这种手法的巧妙运用。
(一)以景衬情,情因景浓。
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用夜雨、昏灯、黄叶树等意象,点染了浓重的悲凉氛围,倍添“白头人”的愁苦哀伤,以景衬情,情更浓烈。
(二)烘云托月,形象丰满。
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开头先用风呼、弦鸣引出射猎主角——将军,次用“鹰眼疾”、“马蹄轻”细节点染将军射猎英勇,再用“新丰出产美酒”和“周亚夫屯军细柳营”的典故来烘托将军勇武豪爽的性格。
至此,将军的形象呼之欲出,不得不令人叹服诗人层层烘托手法的高妙。
(三)同样品格,相得益彰。
郑域《昭君怨·梅花》:“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的诗句
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的诗句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中,衬托这种手法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情感和意境的大门。
不管是正面衬托还是反面衬托,诗人们都运用得炉火纯青,让我们这些后人读来,不禁拍案叫绝。
先来说说正面衬托吧。
就像一群好朋友里总有那个最耀眼的存在,正面衬托就是用美好的事物来让另一个美好的事物更加出众。
我记得读杜甫的,“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里啊,那美妙的乐曲仿佛已经不是人间之物了,“此曲只应天上有”,这是用天上的仙乐来正面衬托花卿府上音乐的美妙。
我就想啊,杜甫当时听到那曲子,肯定是被震撼到了,才会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
要是我在现场,估计也会像个小粉丝一样,眼睛放光,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哇塞,这曲子也太好听了吧”。
这就是正面衬托的魅力,它把音乐的美妙抬高到了一个近乎神话的境界。
还有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啊,他可真是个浪漫的家伙。
他把杨贵妃的美貌用云、花、群玉山、瑶台这些美好的意象来正面衬托。
云都想成为她的衣裳,花都想拥有她的容貌,这得是多美啊!我仿佛能看到李白在宫廷里,眼睛里满是惊叹地看着杨贵妃,心里想着“这天底下怎么会有如此美貌的女子呢”。
这时候,正面衬托就像给杨贵妃的美貌加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让我们隔着千年的时光,都能感受到那种倾国倾城的美。
反面衬托呢,就有点像先给你看一个很糟糕的东西,然后再让你看到好的东西,这样你就会觉得那个好的东西更好了。
比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你看啊,本来蝉噪和鸟鸣都是很吵闹的声音,可在诗人笔下呢,这吵闹的声音反而衬托出了树林的幽静和山谷的深邃。
这就好比在一个很安静的房间里,突然有一点小动静,你就会觉得这个安静更加明显了。
我有一次和朋友去山里玩,本来山里很安静,突然听到几声鸟叫,我朋友就说“哎,你听这鸟叫,这山显得更静了呢”。
这时候,反面衬托就像一个巧妙的魔术师,把安静这种感觉变得更加生动可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示例: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开篇点题,表达了南唐后主李煜心中之“恨”,即
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作者梦回故国,重现游上苑
的欢乐情景。春风微拂,花好月圆,人头攒动,车
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 闻名。
思考: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案示例: 楼上玉笛引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不禁远眺,看 到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作者心情黯淡,想 起自己犹如远处的燕子一般飘零千里之外,雨打过后
稀疏的梨花更显得作者孤苦无依。
作者借助春水、暝云、燕子、梨花、落雨正面衬
古诗词中衬托手法的运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琵琶行》白居易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的特质或特点,用类似的事 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 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水马龙。这些美景反面衬托了作者日夜思念、悲愤 交加、郁愁难解的情绪,乐景衬哀情,将作者的 “恨”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 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 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
托自己阴郁、孤寂的情绪,哀景衬哀情,更加凸显作
者浓厚的思乡情。
图片来源——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正面衬托: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反面衬托: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望江南
【南唐】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