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环境管理支撑技术体系研究(骆永明,李广贺,李发生,林玉锁,涂晨)PPT模板

合集下载

中国污染场地修复的研究进展_问题与展望_骆永明

中国污染场地修复的研究进展_问题与展望_骆永明

中国污染场地修复的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骆永明1,2(1.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8;2.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 烟台 264003)摘 要:随着城市化和产业转移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镇工业企业搬迁或遗留的污染场地数量与日俱增,亟须开展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工作,以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国民健康和社会稳定。

综述了我国污染场地及其产生、状态和风险,污染场地管理、修复技术及工程实践进展,污染场地管理和修复的主要问题,场地污染防治与修复政策、技术和融资机制需求,旨在推进污染场地环境管理与修复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环境管理;环保产业;融资机制中图分类号:X 5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2009(2011)03-0001-06C o n t a m i n a t e dS i t e R e m e d i a t i o n i n C h i n a :P r o g r e s s e s ,P r o b l e m s a n d P r o s p e c t sL U OY o n g -m i n g1,2(1.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S o i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P o l l u t i o n R e m e d i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i l S c i e n c e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N a n j i n g ,J i a n g s u 210008,C h i n a ;2.Y a n t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o a s t a l Z o n e R e s e a r c h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Y a n t a i ,S h a n d o n g 26400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l o n g w i t h r a p i d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a n d i n d u s t r i a l t r a n s f e r i n C h i n a ,q u a n t i t i e s o f t h e l e f t c o n t a m i n a t e d s i t e s h a v e b e e n i n c r e a s i n g f r o mr e l o c a t i o n o f i n d u s t r i e s a n d e n t e r p r i s e s i n t h e n a t i o n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r e m e d i a -t i o n o f t h e s i t e s r e q u i r e u r g e n t l y f o r a s a f e r e s i d e n c e ,h u m a nh e a l t h a n d s o c i a l s t a b i l i t y .T h i s p a p e r r e v i e w s i n g e n e r a l c o n t a m i n a t e d s i t e o c c u r r e n c e s ,s t a t u s a n d r i s k s ,p r o g r e s s e s a n d r e m a i n e d p r o b l e m s i n s i t e m a n a g e m e n t ,r e m e d i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a n d n e e d s f o r p o l i c i e s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a n d f i -n a n c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s i n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r e m e d i a t i o n o f t h e c o n t a m i n a t e d s i t e s ,a i m i n g a t a b e s t m a n a g e m e n t p r a c -t i c e s a n d r e m e d i a t i o n i n d u s t r y p r o m o t i o n f o r c o n t a m i n a t e d l a n d .K e yw o r d s :C o n t a m i n a t e ds i t e ;S o i l r e m e d i a t i 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i n d u s t r y ;F i n a n c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s收稿日期:2011-04-25基金项目: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基金资助项目(2010467016)作者简介:骆永明(1962—),男,浙江义乌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土壤环境和土壤修复研究。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丁克强 骆永明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丁克强 骆永明

2001年第4期土壤・179・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1丁克强骆永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摘要本文概述了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降解机制,分析了生物修复土壤污染技术及其影响因子,提出了强化生物修复的措施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1],是指利用微生物及其他生物,将存在于土壤的石油污染物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或转化成为无害物质的工程技术系统。

生物修复技术是传统的生物处理方法的发展,与物理、化学修复污染土壤技术相比,具有多种优点[2]:①成本低于热处理及物理化学方法;②不破坏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环境;③污染物氧化完全,没有二次污染;④处理效果好,对低分子量的污染物去除率非常高;⑤可原位处理,操作简单。

本文结合近年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生物修复技术在处理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1 石油烃生物学降解的机理 1.1 微生物对烃的吸收 Bringman[3]等认为,分解烃微生物是吸附在土粒上的。

它们和烃液滴的相互作用是在土壤孔隙里的油水界面上进行的。

有的烃能直接溶于细胞膜的亲脂区而进入膜内;另一些则是微生物在油滴界面处先生成表面活性剂使之溶解后吸收,气态烃要溶于水后才能被吸收[4]。

1.2 烷、烯、炔烃的生物降解烷烃降解的生化机理是β-氧化和充氧作用[5]。

研究最多的正烷烃的降解途径如图1。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正烷烃的生物降解最初是由与甲烷一氧化酶类似的复杂的一氧化酶系统酶促进行的。

在此过程中,烷烃氧化成相应的伯醇[6]。

后者在β-氧化酶、丁基脱氧酶和硫酸酯酶的作用下,经由醛而转化成羧酸。

Mckenna等人[7]认为,羧酸很容易通过β-氧化,降解成少两个碳链长度的乙酰基CoA。

后者再进入三羧循环,分解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或再进入其它生化过程。

关于烷烃降解过程中链烯是不是中间产物的问题仍存在着争论[8]。

Pareck[9]等人发现,正十六碳烷嫌气细菌能将十六烷转化成相应的醇和烯。

土壤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基线确定方法讨论

土壤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基线确定方法讨论

土壤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基线确定方法讨论发布时间:2021-11-08T01:03:09.106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10月下30期作者:叶燕玲刘子君通讯作者:罗家琪[导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环境改善,随着地方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情况愈加严重,尤其是与土壤环境污染有关的案例数量增加。

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便是评估鉴定土壤环境污染损害情况,将生态环境部门发布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和关键环节第一部分》中提及的技术规范为依据,明确提出4种基线确定方法,分别为专项研究、标准基准对照数据以及历史数据法。

通过对有关力进行分析,本文对对照数据法应用在土壤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与指导。

单位:中山市中能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叶燕玲刘子君通讯作者:罗家琪邮编528402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环境改善,随着地方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情况愈加严重,尤其是与土壤环境污染有关的案例数量增加。

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便是评估鉴定土壤环境污染损害情况,将生态环境部门发布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和关键环节第一部分》中提及的技术规范为依据,明确提出4种基线确定方法,分别为专项研究、标准基准对照数据以及历史数据法。

通过对有关力进行分析,本文对对照数据法应用在土壤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土壤生态环损害;鉴定评估系统;基线确定对有关技术规定规范进行分析,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开展包括损害调查确认、工作方案制定、因果关系分析、评估报告编制、损害事物量化、恢复效果评估等,损害调查确认的工作内容是了解污染环境以及生态破坏行为这一事实,对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现状以及极限进行调查,并比对明确环境损害的类型以及事实。

由此可知,在生态环境损害评估鉴定工作过程中,其服务功能基线价值确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基线值的确定环境环境部公布的《总纲》两版中都规定,优先使用评估区域的历史数据作为评估工作的基准。

杜鹃花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可行性研究

杜鹃花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可行性研究

杜鹃花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可行性研究作者:骆燕婷罗莹华李境利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8年第10期摘要为探明杜鹃花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可行性,采用盆栽杜鹃花试验,将种植5个月后的杜鹃花植株进行焚烧处理制成灰分,将种植杜鹃花前后的土壤制成样品,参照GB/T 17138—1997、GB/T 22105—2008、GB/T 17141—1997分别测定土壤和植株灰分中重金属Zn、As、Pb和Cd的含量。

结果表明,杜鹃花能够吸收土壤中的Zn、Pb、Cd和As,尤其是对Zn 和Pb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说明杜鹃花能够修复重金属Zn和Pb污染的土壤。

关键词杜鹃花;土壤修复;重金属污染中图分类号 X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198-02Feasibility Analysis on 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 by 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LUO Yan-ting LUO Ying-hua * LI Jing-li LIANG Hai-fa ZHENG Lai-yu(Department of Geography,Tour and Geography College,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Guangdong 512005)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remediation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 by 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the experiment of potted 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was conducted. After planting for five months,the plants of 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were incinerated to form ash,the soil before and after the planting of 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was made into the sample. 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s such as Zn,As,Pb and Cd in soil and the plant ash was determined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GB/T 17138-1997,GB/T 22105-2008 and GB/T 17141-1997.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could adsorption Zn Pb,Cd and As in soil,especially had a strong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Zn and Pb,and indicated that 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could remediate the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s by Zn and Pb.Key words 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soil remediation;heavy metal contaminated当前,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原因有多方面,交通方面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工业方面主要是“三废”问题,农业上主要是农药以及污水灌溉农田等问题[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污染修复等相关领域的技术成果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污染修复等相关领域的技术成果

土壤所概况、有关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工作介绍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概况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为1930年创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

自成立以来,土壤研究所一直肩负着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任,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面向全国的土壤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荣获级科技奖励5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0余项,已成为在土壤科学领域研究实力雄厚、分支学科齐全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级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乃至世界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土壤研究所的发展目标是面向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需求,以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为核心研究领域,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生态与环境科技创新基地的组织下,推动系列重大科研计划的实施,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为我国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土壤研究所现有在编在职30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7人。

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研究员45人,副高级研究人员69人,中初级研究人员131人。

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百人计划”及“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1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团队各1个。

作为首批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目前拥有1个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生态学和环境学2个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遥感信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7个硕士授予点,并建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

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20多人,硕士研究生126人。

已累计培养研究生800多名。

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4大重点领域,拥有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研究室、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土壤化学与环境保护研究室、土壤物理与盐渍土研究室、土壤生物与生化研究室、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农业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红壤生态实验站(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秭归实验站、CERN土壤分中心、土壤所、香港浸会大学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土壤的自净作用
➢ 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群落的降解、转化及生 物固定作用; ➢ 植物根系的吸收、转化、降解与合成; ➢ 土壤中有机、无机胶体的吸附、配位和沉淀作用; ➢ 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 ➢ 土壤的机械阻留作用; ➢ 土壤的气体扩散作用。
两个基本概念
土壤退化:土壤沙化、盐渍化、沼泽化和土壤侵蚀等引起 的土壤肥力下降的现象。
⑤ 根据污染物的数量、性质、环境特点、土壤性质、环境标准, 以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积累的规律,分析污染物积累趋势、 估算土壤容量、预测土壤质量变化及规律;
⑥ 给出明确结论和污染防治措施
6-1 土壤特征和影响土壤环境质量 的主要因素
土壤的主要特征
在人类环境系统中占据着特有的空间地位:处于大气圈、 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的交接地带;
不均匀的水型污染土壤的田块,一般取10个以上样点; ▪ 蛇型取样和随机取样: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平坦地块,采样
点较多; ▪ 扇型采样:适宜于在工厂周围的大气型污染的田块。
(3)样品制备: 土样运回实验室,摊在塑料薄膜或搪瓷盘内,风干后,去
除杂物,用木棍在木板上碾细,过10目尼龙筛。将过筛样品 用四分法取100g左右,用玻璃研钵研磨,再过100目尼龙筛, 然后分装,备用。
占用土地资源; 采用被石油烃污染的水源灌溉农田,挥发进入大气的
石油烃通过沉降作用进入土壤等造成土壤的污染。
END
Thank you!
6-3 土壤及其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现状调查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 土壤退化现状评价
现状调查 1、土壤环境调查的范围 ▪ 包括水、大气等污染源可能污染的范围,一般包括水、
农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污染修复等相关领域的技术成果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污染修复等相关领域的技术成果

土壤所概况、有关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工作介绍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概况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为1930年创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

自成立以来,土壤研究所一直肩负着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任,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面向全国的土壤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荣获级科技奖励5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0余项,已成为在土壤科学领域研究实力雄厚、分支学科齐全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级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乃至世界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土壤研究所的发展目标是面向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需求,以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为核心研究领域,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生态与环境科技创新基地的组织下,推动系列重大科研计划的实施,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为我国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土壤研究所现有在编在职30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7人。

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研究员45人,副高级研究人员69人,中初级研究人员131人。

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百人计划”及“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1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团队各1个。

作为首批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目前拥有1个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生态学和环境学2个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遥感信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7个硕士授予点,并建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

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20多人,硕士研究生126人。

已累计培养研究生800多名。

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4大重点领域,拥有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研究室、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土壤化学与环境保护研究室、土壤物理与盐渍土研究室、土壤生物与生化研究室、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农业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红壤生态实验站(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秭归实验站、CERN土壤分中心、土壤所、浸会大学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

土壤环境调控的PPT课件

土壤环境调控的PPT课件

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
加强土壤监测和评估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不合 理利用,保护和恢复受损的土地。
建立完善的土壤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 握土壤环境状况,为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促进土壤保护和修复技术研发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土壤污染风 险,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品质。
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土壤保护和修复技术 的研发和应用,修复受损的土壤。
土壤环境调控
目录
• 土壤环境调控概述 • 土壤环境调控技术 • 土壤环境调控的应用 • 土壤环境调控的未来发展 • 案例分析
01
土壤环境调控概述
土壤环境调控的定义
土壤环境调控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 对土壤环境进行管理和改善,以实现 土壤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这些措施包括土壤改良、土壤污染治 理、土壤保护和恢复等,旨在维护土 壤健康、提高土壤生产力,并保障食 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植被恢复也是城市土壤环境调 控的重要手段,通过种植适应 性强的植物和进行植被恢复, 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改善 城市生态环境。
森林土壤环境调控
森林土壤环境调控是针对森林生态系 统中的土壤质量下降问题而提出的, 主要目的是保护和恢复森林土壤质量 、维护森林生态平衡。
植被恢复是森林土壤环境调控的重要 措施之一,通过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 和进行植被恢复,可以增加森林覆盖 率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
森林土壤环境调控的方法包括植被恢 复、水土保持、施肥和污染治理等。
水土保持也是森林土壤环境调控的重 要手段,通过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可 以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护森林土壤质量 。
04
土壤环境调控的未来发展
土壤环境调控的新技术
土壤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_新兴的土壤科学分支学科_骆永明

土壤修复_新兴的土壤科学分支学科_骆永明

土 壤(Soils), 2005, 37 (3): 230~235土壤修复—新兴的土壤科学分支学科骆永明 滕 应 过 园(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中心南京 210008;2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210008)摘 要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土壤修复研究与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土壤修复是一门新兴的土壤科学分支学科,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土壤修复学科的研究任务和战略定位,并针对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了近期土壤修复学科研究的重要方向与科学问题。

关键词 土壤修复;分支学科;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S15土壤修复是由土壤化学、土壤生物、植物营养、化学地理、农业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环境信息等多分支学科交叉、综合、集成发展而来的。

土壤修复涉及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植物学、水文学、农学、矿物学、工程学、信息学、计算机及管理学等科学。

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全球范围土壤污染的普遍性、严峻性和复杂性不无关系。

土壤是地球上各种人为的和自然的污染物的“汇”,世界上大部分的污染物最终滞留在土壤中,同时也是污染物扩散进入相邻水、气、生环境介质的“源”,可使地表水、地下水、空气和生物体污染,进而导致人类疾病。

近10年来,土壤修复在传统土壤化学等分支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借鉴汲取了大量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以污染场地/土壤特征、污染风险评估与预测、污染土壤控制与修复原理及技术研发应用、土壤修复效率及功能指示与标准、修复后土壤保育、综合管理和生物资源处理处置等为核心研究内容,并且具有鲜明学科交叉特点的土壤学分支学科。

2001年3月在由国家基金委地学部组织在南京召开的“十五”全国土壤科学前沿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第一作者就以土壤修复(学)命题,作了学术报告。

在过去的4年多时间内,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等多部委支持,开展了重金属、石油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土壤的生物和化学修复研究工作,在这期间骆永明等曾多次作为大会主席组织召开了国内外以污染土壤修复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例如SOILREM 2000[1]、SOILREM 2004[2]和2004年在海口召开的中国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和修复战略研讨会。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研究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研究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研究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夏家淇;骆永明
【期刊名称】《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年(卷),期】2007(023)001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土壤环境工作情况,讨论了土壤环境质量研究中3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土壤污染定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关于土壤污染的定义,目前尚无一致的认识.笔者在综合国内外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污染的定义,并建议建立基于风险评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认为目前宜制订土壤环境质量目标值、土壤(分别有农业、居住、工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和土壤污染危害临界值3类标准值,同时分别提出了初步的制订方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是我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壤环境管理体系的需要,笔者在技术层面上讨论了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制定问题.
【总页数】6页(P1-6)
【作者】夏家淇;骆永明
【作者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2
【相关文献】
1.我国新一代低压电器发展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J], 何瑞华;
2.我国新一代低压电器发展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J], 何瑞华
3.关于我国经纪人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J], 彭本胜
4.我国土壤环境质量重金属影响研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J], 王玉军;陈怀满
5.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J], 张淑英;蓝光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壤环境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战略思考

土壤环境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战略思考

土壤环境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战略思考
王红旗;刁硕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管理》
【年(卷),期】2016(008)005
【摘要】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管理体系正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偏到正,在国家环境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

在土壤环境质量管理体系中,土壤环境质量是体系的决策核心和实现目标,是衡量实施力度和保障措施的直接标尺;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市场调节是土壤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执行主体,共同开启了“四元共治”的局面;法律完善、风险管控、高效实施、强力监管、科技应用是实现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体系完善的保障手段。

本文旨在根据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历程和基础理论,从决策核心、执行主体、保障手段三个层面提出了土壤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构想,在新的形势下,土壤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更需要统筹规划和创新设计。

【总页数】5页(P26-30)
【作者】王红旗;刁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875;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
究院,北京 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土壤调理剂标准体系现状研究

我国土壤调理剂标准体系现状研究

我国土壤调理剂标准体系现状研究
赖金丽;尹朋建;王晓燕;李海青;田光;任晓灵
【期刊名称】《中国标准化》
【年(卷),期】2024()12
【摘要】本文通过综述土壤调理剂标准制定现状,分析标准体系框架、标准分布、指导内容,提出现行土壤调理剂标准在系统性、协调性、适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未来可从健全土壤调理剂基础类型、完善应用效果评估、重视检测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切实为标准制定和优化体系提供有效支撑。

【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赖金丽;尹朋建;王晓燕;李海青;田光;任晓灵
【作者单位】北京市城市管理研究院;生活垃圾检测分析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我国土壤调理剂市场潜力分析(三)我国土壤调理剂的市场潜力巨大
2.现状:我国土壤在不断酸化——土壤酸化及酸性土壤调理剂(一)
3.中国肥料标准:从籍籍无名到万人瞩目——访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化工研究院检测中心主任刘刚
4.我国钾长石土壤调理剂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5.我国土壤调理剂市场潜力分析(二) 土壤调理剂可修复退化土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我国土壤环境污染检测质量管理核心探索_1

浅议我国土壤环境污染检测质量管理核心探索_1

浅议我国土壤环境污染检测质量管理核心探索发布时间:2021-07-09T06:42:59.71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1期作者:兰煜鹏林莹莹[导读] 当前我国如此之快的发展形势,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影响,比如我们赖以的生存的环境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这严重威胁到我国可持续发展。

山东天弘质量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山东省威海市 264200摘要:近几年,在农业发展体系中,大众逐渐关注到农药使用过量产生的危害,不仅会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也会使得植被内留存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农药,土壤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在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背景下,要积极落实绿色环保理念,推广正确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建立健全有效地控制机制和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更加有价值的绿色土壤环保理念,从而有效的建设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技术能发挥其自身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土壤污染;环境污染检测质量;探讨;对策引言当前我国如此之快的发展形势,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影响,比如我们赖以的生存的环境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这严重威胁到我国可持续发展。

因此,通过对这些污染来源及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很有必要。

在基于这些事实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来保证环境的治理,把有害物对土壤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值,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保障人们生活的正常要求。

1土壤污染的现状土地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地方,近年来由于土地污染问题的愈发严重,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工业建设的推进,土壤污染问题现已成为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工厂、企业废弃固体垃圾随意堆放、重金属含量超标、废弃化学物品的排放没有达到相关标准,在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对现代化工业的未来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特别是在一些工厂较多的地区,土壤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不仅仅对附近的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影响,更是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

土壤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土壤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土壤质量标准研究现状发布时间:2022-10-19T06:50:18.385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9期作者:缑丽娜[导读] 土壤质量标准是反应土壤质量的重要依据,其科学性和系统性将会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直接影响缑丽娜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咸阳分公司陕西咸阳 712023摘要:土壤质量标准是反应土壤质量的重要依据,其科学性和系统性将会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直接影响。

构建完善的土壤质量标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全面分析国内土壤质量标准研究现状,参考国际上与土壤质量有关的标准,有计划地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质量标准有助于改善我国对土壤质量的重视程度,促进土壤保护的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壤质量,标准,研究现状土壤是人类的重要资源之一,既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也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质量的不仅与农产品的产量产生安全息息相关,还会间接的影响人类的健康以及社会的发展。

由于我国对土壤质量重视程度不足,长期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壤质量退化较为严重,给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l-2]。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约有40%以上的土壤质量在不断退化,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完善的土壤质量标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全面分析国内土壤质量标准研究现状,参考国际上与土壤质量有关的标准,有计划地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质量标准,为土壤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壤保护和培育的依据。

1.土壤质量标准概念由于土壤质量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土壤质量问题正在不断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共同关注。

土壤质量标准是土壤质量领域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是农业领域标准的基础。

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土壤质量标准涵盖的内容,我国土壤质量标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壤质量标准、术语的评审和整理、土壤采样方法、土壤分析的化学方法和土壤特性、土壤分析的生物方法、土壤分析的物理方法、土壤质量评价和土壤修复与培育等。

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思考

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思考

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思考陈卫平;谢天;李笑诺;王若丹【期刊名称】《土壤学报》【年(卷),期】2018(055)003【摘要】长期以来,中国土壤资源面临着过度开发、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巨大的发展压力,土壤污染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已经严重影响到土壤的生态功能、人体健康和土地可持续利用.2016年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壤保护的高度重视,从顶层设计的战略角度对更好地推进中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作了系统部署.为探索能快速、有效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用地生产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的土壤污染防治新模式,本文紧密围绕"土十条"的总体思路和核心理念,立足中国基本国情,通过纲领性文件的深入解读,剖析中国土壤污染防治体系的五大指导思想和五大基本原则,系统构建不同土地用途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通过对中国土壤污染防治建设主题、建设目标和支撑体系的深入解读,指出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应涵盖预防技术、监管技术、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等四个方面,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应涵盖污染预防、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修复、全过程监管和可持续再利用等六个方面.中国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以法律体系研究为主,忽视了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系统研究.以"土十条"为思想指导,一套系统有效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应:(1)从"治"的角度对污染土壤开展治理修复和风险管控;(2)从"防"的角度预防新增污染和现存污染的迁移扩散,重视对污染源头的严格监管;(3)形成以融资机制、公众参与等保障机制配套支撑的土壤污染全过程防治体系;(4)在摸清土壤污染状况的基础上,突出土地功能的个性差异,建设用地以人居环境安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农用地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为目的.%For long the soil resources of China have been confronted with over-exploitation, severe pollution and ever-increasing development pressures. The adverse impacts of soil pollution are subtle and escalating slowly, but already to such an extent that they have gravely affected human health,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nd fundamental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soil in modulating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nutrients, supporting plant growth, and sustaining healthy human habitation.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Action Plan for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2016 reflects great atten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ays to the issue of soil protection. The plan laid down a systematic arrangement from the strategic point designed at the summit level to further promote development of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ject in China. To rapidly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oil environment, and guarantee safety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s well as human living habitats, centered around the general course and the core concepts of the plan, the paper has brought forth five guiding ideas and five basic principles for construction of a China-specific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New modes of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ere explored through in-depth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grammatic docu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land-use specific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The paper elaborated the theme, targets and support system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ystem should encompass prevention technology, monitoring technology,remediation technology and technology for safe exploitation of farmland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following aspects,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nvironment investigation, risk assessment, management and remediation, end-to-end monitoring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studies on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in China were centered mainly on studies of the legal system, neglecting system research on technical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Guided by the core idea of the "Action Plan for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 a systematic and effective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should: (1) unfold management, remediation and risk control of contaminated soi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rnessing"; (2) prevent emerging of new pollution and migration and diffusion of existing pollution and enforce rigid supervision of pollution 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vention"; (3) form an end-to-end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supported by financing mechanism,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other accessorial mechanisms; and (4) pay attention to uniqueness of each tract of land individually in fun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lear knowledge of status of soil pollution, e.g.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aimed at a healthy inhabitant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land use for construction land, and at ensuring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e and human health for farmlands.【总页数】12页(P557-568)【作者】陈卫平;谢天;李笑诺;王若丹【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X53【相关文献】1.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二、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J],2.农用土壤污染的“三位一体”防治技术体系 [J], 贺成龙;虞锡君3.欧美发达国家场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概述 [J], 陈卫平;谢天;李笑诺;王若丹4.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依法遏制土壤污染 [J], ;5.土壤污染防治时期背景下的《土壤污染与防治技术》课程改革研究 [J], 孟凡德;黄秋香;肖新;蔡永兵;谢越;裴文霞;马万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土壤环境管理支撑技术体系研究(骆 永明,李广贺,李发生,林玉锁,涂晨)
演讲人
202X-11-11
01
封面
封面
02
中国土壤环境管理支撑技术体系研究
中国土壤环境管理支撑技术 体系研究
03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04
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系列丛书编著委员会
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系列丛书编 著委员会
05
《中国土壤环境管理支撑技术体系研究》著者名单
《中国土壤环境管理支撑技术体系研究》著者 名单
06
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系列丛书序言
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系列丛书序 言
07
序言
序言
08
前言
前言
09
第一章中国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中长期战略研究
第一章中国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防 治中长期战略研究
16
结语
结语
1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8
封底
封底
2
0
2
0
感谢聆听
第二节中国污染场地档案建设的 基本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污染场地修复决策支持系 统的构建方法
15
第七章中国土壤环境政策机制与监管技术框架体系研究
第七章中国土壤环境政策机制与监 管技术框架体系研究
第一节中国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法规 框架研究
第二节中国土壤环境监管与能力建 设体系研究
第三节土壤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的 建立方法研究
第一节中国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第二节国外士壤污染控制修复技 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第三节中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 设各研发状况分析
第四节中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 设备框架分析
14
第六章中国土壤环境信息与应用技术框架体系研究
第六章中国土壤环境信息与应 用技术框架体系研究
第一节土壤环境质量信息系统的 结构与功能研究
第一节中国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中长期战略的总体思 路 第二节中国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战略研究发展路线图 第三节中国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战略主要任务 第四节中国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战略重点研究领域 第五节中国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战略的行动与实施
10
第二章中国土壤环境分析方法与标准物质技术框架体系研究
第四章中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方法与设备框架体系研究
第一节国外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方法现状分析 第二节中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方法研究现状 第三节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总体进展 第四节中国需重点研发的士壤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
13
第五章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控制、修复技术与设备框架体系研究
第五章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控制、 修复技术与设备框架体系研究
第二章中国土壤环境分析方法 与标准物质技术框架体系研究
第一节国外土壤环境分析方法与标 准物质研究概况
第二节中国土壤环境分析方法与标 准物质研究现状
第三节土壤样品采集制备与质量控 制
第四节中国士壤环境分析方法与标 准物质体系框架建议
11
第三章中国土壤环境污染凤险评估与标准技术框架研究
第一节国外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土 壤污染风险评估与标准概况
第二节中国大陆地区土壤环境保护标 准研究现状
第三节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方 法
第四节居住商业工业类土壤污染风险 评估方法
第五节基于保护地下水的风险评估方 法
第六节中国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标准 框架体系建议
12
第四章中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方法与设备框架体系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