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人物分析——李广难封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飞将军”李广难封 汉代苛刻的军功制度

历史趣谈:“飞将军”李广难封 汉代苛刻的军功制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飞将军”李广难封汉代苛刻的军功制度导语:李广曾感叹,自己抗击匈奴无役不与,但是才能不及自己的人都已经纷纷封侯赐爵,自己却只混到了九卿,还没有获得爵位。

差哪儿了呢?后来经过李广曾感叹,自己抗击匈奴无役不与,但是才能不及自己的人都已经纷纷封侯赐爵,自己却只混到了九卿,还没有获得爵位。

差哪儿了呢?后来经过与风水先生王朔一番讨论,总结出,原因是当年曾经杀降,王朔还特意解释:“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杀降无疑是不对的,以前虽没有日内瓦公约,但是杀降卒会令敌人誓死反抗,令敌方民众怀恨,损害自己的名声。

所以,通常情况下,这样做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在政治和军事上都不利。

不过古人喜欢故弄玄虚,不愿多讲大道理(讲道理也永远不可能说服所有的人,有杀降不好的道理,也有杀降好的道理),所以干脆用一个“祸”字定论。

不过古代诸将不信邪,就是要杀降的也一直有,也没听说有谁仅仅因为杀降就倒霉的。

那么李广为什么就这样倒霉呢?(对他运气确实不好这一点,大家还是普遍承认的)(一)首先看一下李广的个人情况,“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广家世世受射……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史记》)。

他是出身军人世家,身怀绝技,英勇善战!从这方面来看,没有什么不利的因素,不出意外,是可以功成名就的。

从李广的战斗生涯来看,他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就是“勇”和“善射”。

刚出道时,他就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说他:“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为什么子不遇时呢?因为那时没有大规模战争,作为军人,李广没有发挥的空间。

既然当时没大规模战争,生活常识分享。

西汉李广难封

西汉李广难封

西汉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是一句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意思是说李广虽然勇猛善战,但却一直未能被封侯。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曾多次率军与匈奴作战,作战勇猛,深得士兵爱戴。

但由于他的性格和政治原因,一直未能被封侯。

据《史记》记载,李广曾因为接受梁王刘武的将军印,被汉武帝认为有谋反之心,从而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此外,李广在政治上也不够圆滑,不善于与权贵交往,因此也失去了一些机会。

尽管李广一生未能被封侯,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后人所称道。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被后人传颂不衰。

李广难封:罪魁不是汉武帝,而是李广自己

李广难封:罪魁不是汉武帝,而是李广自己

李广难封:罪魁不是汉武帝,而是李广自己李广夺马“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诗中盛赞的“飞将”,就是汉武帝时期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

“飞将军”的名号,不是汉朝人给的,而是李广的死对头匈奴人叫响的。

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李广的一举成名,源自于他当俘虏的一次传奇经历。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李广带兵出击匈奴,大败。

匈奴单于下令活捉李广带回军营。

当时李广受伤,匈奴兵就用绳索结成罗网绑在两匹马之间,叫李广躺在罗网上带着走。

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了,眯缝着眼瞅见旁边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李广突然纵身一跃跨上匈奴少年的马背,一把推下少年,夺了他的弓箭,纵马向南飞驰,匈奴出动几百名骑兵紧紧追赶。

李广一边催马奔逃一边弯弓搭箭射杀追兵。

就这样跑了数十里,才甩掉追兵,逃回汉营。

受伤的李广,一跃而起夺马成功逃脱,令匈奴人大为佩服,遂送了他一个“飞将军”的名号。

然而,如此神勇的李广,一生身经七十余战,却一直到死未能封侯,留下了“李广难封”的历史遗憾。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生不逢时,时运不济。

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将军,李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

李广作为将门虎子,弓马娴熟,箭术高超。

但他生活的年代,是文景之治的盛世,70多年无战事,作为武将的李广,真是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

汉文帝曾不无惋惜地说,你生不逢时啊,如果你生在高帝打天下的时代,封个万户侯也不算什么。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历史也给过李广封侯的机会,可是由于李广政治幼稚,错过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那是汉景帝时,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

李广跟着周亚夫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了大功。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2)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2)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2)李广人物形象分析2.1勇武的英雄形象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位英武神勇的武将形象。

他有别人没有的胆量和气魄独自领着百余骑兵去追赶单于,并且一个人拿着大弓-弩抵挡住匈奴几千人的围攻,从而士气大振。

同时,这位叱咤疆场的将军除了勇猛还很机智,他灵活而矫健的身手,能在有伤在身,孤身陷入敌军中,能夺来胡儿之马,飞奔千里回营。

司马迁在描绘那一段的`时候,运用了一种类似电影快镜头似的写作方法,几个动作连贯潇洒,直接表现了李广干净利落的不凡身手,让后世历代多少读者为之惊叹神往。

还有著名一段李广射虎入石的故事,其文笔的简练传神一直为后世赞颂。

李广也因此被称为神射手,成为一个传奇般的人物。

2.2理想的人格魅力李广不仅有传奇般的经历和超群出众的武艺,更有一种理想化的人格魅力,首先表现在李广治军风格上,书上说,李广平时对士兵很好,士兵很自由少有约束,但是,都很乐于为李广效劳,这是一种人格魅力。

李广带兵,士兵不饮水自己也不饮水,士兵不吃饭自己也不吃饭,并且在历次的打仗中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李广一生两千石的俸禄一直到老,和李蔡不同,他不善于整治家业,不积累余财。

平时也沉默寡言,只是喜欢以射为戏,一直到老。

这是一个心思单纯的让人觉得有点心酸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他功利心很强,一直对封侯之事耿耿于心不能忘怀。

我认为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封侯意味着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意味着对自己忠心的肯定。

2.3命运的悲情-色彩李广不封,从一开始汉文帝的赞赏中就透出了一种怀才不展不得封侯的遗憾,在此后一段事实的叙述,一段李广性格语言的描写中,被反复渲染着,就像一唱三叹的哀伤一样的悲情,最后,这种悲剧气氛在李广被-迫出任右将军,不愿受辱而自杀的结局中浓重渲染。

《史记》了运用了夹叙夹议和细节刻画语言动作描写不断地渲染着悲剧气氛。

让人思索李广数十载征战不得封侯的原因在哪里。

3、从文学角度看李广形象的被寄托性质李广在《史记》中被细节化文学化为一种具有感情-色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诗人以李广为题,吟咏胸中壮烈情怀和一些悲愤情绪。

《从“李广难封”透析其悲剧性》

《从“李广难封”透析其悲剧性》

但使龙城飞将在——从“李广难封”透析其悲剧性《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备受关注的篇章之一,也是《史记》中描写最精彩的人物传记之一。

司马迁精心选取了一系列典型事件,着力为读者塑造了一位机智、勇猛的“飞将军”形象,对李广的悲剧人生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李广出生习武世家,他那祖传的射技,帮助他屡建奇功,无疑,司马迁为我们刻画的是一位有体魄又勇敢的将军,但是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却不得封侯,最后落得个自杀的结局,这期间事情发展的情节变化,寄托了司马迁对于悲剧人物的悲剧关怀,也显示出了《史记》一书的悲剧色调。

李广的悲剧性首先体现在他奇特的射技上。

司马迁在开端写李广世世受射,后又记叙李广射匈奴,射雕,射白马将,射追骑,射猎蓝山中,射石,射虎,射阔喜悦狭以饮,射猛兽射裨将,都是写李广善射之事实。

李广喜悦射箭,不仅功业都是靠射出来的而且还“居则画地为军阵,射阔狭以饮。

专以射为戏,竟死。

”司马迁在文中不断揭示李广善于悦于射箭的事实,是为衬托后期李广自刭的荒谬性,荒谬就是不合理,不合理的事物就隐藏着巨大的悲剧性。

李广的另一个“独至”是数奇不遇,命运坎坷,但又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绝不屈服。

李广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出生入死,杀敌无数,但他在多次大战后,不仅没有得到封赏,反而常常受到责罚,终其一生,都未能封侯,这是命运与他开的玩笑。

司马迁为了凸显这位不被封候将军的悲剧性,还拿李广与李蔡作比较,李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也得了到侯位。

这不是悲剧,是什么?特别是当我们看到,李广无奈的说难道我的面相长的不当被封候吗?我们就深刻的体味了其中的悲剧意味。

司马迁通过具体的描写,写出了李广自强不息、刚毅有为的精神,也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像李广这样一个发奋图强,忠心为国的名将,命运却如此多舛坎坷,人们在感叹之余,不免会生出许多不平和同情。

作为有勇有谋且身怀绝技、屡立战功、令敌人肃然起敬的将军只落得了政治利益角逐的牺牲品。

最后的一次出征作战也为他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史记》和《汉书》的记载竟然大不相同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史记》和《汉书》的记载竟然大不相同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史记》和《汉书》的记载竟然大不相同李广,西汉时期的名将,才气无双,作战风格英勇顽强,屡次大败敌将,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

对李将军英勇战斗的记载是《史记》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汉书》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史记》中的名篇是《李将军列传》,而在在《汉书》中是《李广苏建传》。

自《史记》和《汉书》分别创纪传体通史和纪传体断代史以后,它们一直是人们学习和谈论的对象。

《史》、《汉》异同的比较,几乎成为我国传统史传文学的一条显眼的支流。

在阅读两部史书对李将军事迹的不同记录时,笔者觉得,在记载同一历史事件时,虽然存在着很大篇幅的重叠部分,但两篇文章运用的词句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细节语句尤为明显。

细节的不同,使得我们不难发现其人其文语意和色彩也稍有不同。

一、《史记·李将军列传》重在传情,《汉书·李广苏建传》主在传事《史记》、《汉书》皆传其性情,传其事迹。

然相比之下,《史记》更重传情,其笔下人物,多有情有性,有声有泪,而于其事,大多从简,《汉书》更重传事,每传一人,则特功德言语,了了无遗。

《史记》中,李广虽然身经七十余战,但司马迁仅取其两三战事,然李广精于骑射,长于治军的胆略神勇和正直廉洁,轻财爱士的高尚情操,却表现淋漓尽致。

《李将军列传》更是英雄之气, 把英雄失路之情状写得冷慨悲凉,可歌可泣。

李广从卫青出兵,失道受责,愤而自杀一段,真令人愤愤不平!明代茅坤曾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力摹写,琳漓悲咽可涕。

”相比之下,《汉书·李广苏建传》比《史记·李将军列传》更近于纯史,所以不甚动情。

相对于《汉书》中的其他篇目,此篇记载已将算是比较富于情感的了,相对于《史记·李将军列传》仍然显得在叙事修辞等文学性方面略显苍白无力。

在这方面我们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就能很好的进行比较。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所述:“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李广为何难封的名人故事

李广为何难封的名人故事

李广为何难封的名人故事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曾随皇帝出行,冲锋陷阵抵御敌寇,深得文帝赏识。

文帝曾言:“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候岂足道哉!”在文帝看来,若生在高祖时代,李广当个万户候不在话下,可事实是:李广难封。

这就不免有些奇怪了,一个才气无双、能搏虎射石的将才怎么就终未封侯却含恨而死了呢?细观史书,便可瞧出些端倪。

文帝文治,景帝倡和,直至武帝,汉军才能酣畅淋漓地与匈奴打几场。

可是汉军的作战策略经年不变,长久下来连匈奴人也能估摸到几分,若想打几个漂亮的胜仗,靠蛮力是不行的。

可要命的是,一腔热血的李广仍是囿于俗招,没有多少变通。

与整日草场驰骋、与马为伍的匈奴军队硬碰硬,结果可想而知。

若有当年上郡追击匈奴射雕人偶遇敌军数千骑兵之时的机敏,有当年下马解鞍骗得匈奴兵撤走时的冷静沉着,又怎至于接连失利,履战败北?自恃勇猛不知变通,这是其一。

其二,性格所致,李广的性格算不上轻狂,也算不上放旷,有种武夫的`倔劲,越老越倔。

虽两鬓斑白,仍再三请求随卫青、霍去病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

经不起请求,武帝同意他出任前将军,可这一去,有去无回。

顾其年老,大将军卫青命令李广与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可李广不干,先是要求改调令,后满心恼怒地带兵出发,因迷路导致计划落空,回到军中以自刎谢罪。

迷路并没有错,可试问——一个恼怒的将军能对寻路抱有多大的认真?一个临死仍怪天意却从未发现自己不是的人竟也值得老少,不论识与不识都为此落泪吗?将失败归咎于天意,便是其三。

李广如此认为,后世亦如此认为。

王维就曾言:“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缘身数奇。

”可是打仗靠的是实力,有没有运气是次要的,有没有胆谋才是重中之重。

后世文人多以李广自喻,这真是大错特错。

李广之所以难封,其四,便是无才。

对此惟有少数人看得最清,黄淳耀便是其中之一。

他说:“李广非大将之才,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王夫之也说:“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文。

《史记》李广难封之性格决定命运

《史记》李广难封之性格决定命运

《史记》李广难封之性格决定命运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其一篇著名的骈文《滕王阁序》中写有这么几句“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现在“李广难封”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专门用来形容那些功高不爵、命运多舛的人物。

那么李广为什么终其一生都未能封侯?这其中到底有哪些隐情呢?李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抗击匈奴的名将,他是陇西成纪,就是今天甘肃省天水市一带的人。

那里可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传说女娲伏羲就出生在那里,后来的大诗人李白,唐皇室李氏一脉均出自那里。

李广的祖上李信在战国时期就是秦国的名将,后来生擒太子丹,立下功勋,所以李家世世代代都要学习一个本领——射箭技术,他们家的箭法可以说举世无双。

传至李广,其箭法更是精妙绝伦,无人能及,我们下面可以看到。

以至于在《水浒传》中有一位百步穿杨的神射手花荣,人送外号就叫“小李广”,可见一斑。

那么说了半天,李广的骑射技术真有那么好么?会不会有被夸大的意味?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看。

说有一次李广出门打猎,忽听得草丛中有声音,以为是猛虎,于是搭弓上箭,只见在分秒之间一支箭如闪电般直蹿草丛,众人扒开茂盛的荒草,哪里有什么猛虎,原来只不过是一块顽石。

但是让手下感到震惊的是,那只箭的箭头竟然已经射进了顽石之中,不能拔出。

这样的神力和手法世上能有几人?李广只要听说自己所居住的郡县有猛虎出没,都亲自前去射杀。

有一次在射杀猛虎的过程中,那老虎肯定没有死透,竟然站起来还把李广抓伤,在这种情况下李广依然将老虎射杀。

还有一次,汉景帝派自己宠幸的宦官太监前往李广的军营监军,那帮监军尤其是太监监军是非常容易惹事生非的,这不一天这位太监就带着人马去散步去了,途中遇到三个匈奴人,这位太监大人自不量力,觉得我手下这么多人马他们就三人,于是下令攻击。

谁知那三人都是匈奴有名的射雕手,三下五除二,将这位中贵人所带领的人马全部射杀,中贵人自己溜得快,逃回帐中,向李广求救。

李广马上意识到这三人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他点了百骑,亲自出马,因为匈奴人没有骑马,所以很快李广就追上他们,李广叫手下从两面包抄,将三人团团围住,自己又拿出看家本领,搭弓上箭,射死两人,生擒一人。

从《史记》中看李广

从《史记》中看李广

从《李将军列传》中想到的李广,陇西成纪人,西汉著名军事家。

做过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不敢犯多年,被称为“飞将军”。

一说起李广,就想到了他那百步穿杨的好箭法,据记载李广出猎,将石头屋以为老虎儿把箭射入其中,当他射杀敌人时,也往往是箭无虚发,从无畏惧。

而通过《史记》的阅读中,更进一步地了解到了李将军的人物特点。

从《李将军列传》中,我们看到了李广的一生,那是领兵与匈奴抗争的一生,他这一生平凡而又伟大。

李广与匈奴战斗时间长达45年,将近半个世纪,他的一生始终与匈奴战争相伴,他的荣辱也与匈奴战争息息相关,太史公司马迁曾这样评价他: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

他死的时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

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

纵观李将军一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是幸运的,毕竟能够为国效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已经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又发现李将军是孤独而又寂寞的,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诗词中我们了解到李将军一生没有被汉武帝册封,因为曾经一时的冲动而杀降,导致了其一生的遗憾和悔恨。

从《史记》的安排上来看,在汉武帝时期闻名的将领众多,而卫青的众多副将中惟独给李将军设有专传,可见太史公对李广的重视。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曾说过为何要写《李将军列传》的原因: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故作《李将军列传》,这既体现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体现了李将军的那种与其他将领不同的对待士兵的仁爱精神,深得士兵的爱戴。

纵观全传,通过太史公的着重刻画,突出了李将军各种各样的性格特点。

首先是他的英勇善战,极富谋略。

当年李将军以自己的一百名骑兵以类似“空城计”的谋略抵御了匈奴数千骑兵的进攻。

后来李将军率军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围住后被俘,李将军又心生一计,通过装死跳上战马逃回京师,成功地躲掉一劫,匈奴称其为“飞将军”正是由此而来。

《史记》人物分析——李广难封

《史记》人物分析——李广难封

《史记》人物分析——李广难封<史记>人物欣赏——李广难封李广他号称飞将军在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重将,但是他也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一场,他终其一生为了封侯,以自刎的方式向人生做了写故,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感慨。

在汉武帝与匈奴作战的四十四年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将领,像卫青,霍去病,他们可以说是绝代双骄,他们的战功,成就了他们的一世英名,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但同时还有一个人打了一辈子的仗,却终其一生未得封侯,这个人就是李广,李广从文帝朝一直打到汉武帝时期,几乎打了半个世纪,最后却自刎于疆场,那么李广为什么自杀呢,他又为什么终其一生不得封侯呢。

引刀一绝平生梦。

李广自身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汉文帝当时就有一个评价“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到汉景帝时期,李广担任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打仗,天天作战,到最后汉景帝旁的一个官叫典属国,对汉景帝说了非常有名的八个字“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可以看出李广确实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他的才能,第一,智勇神射之才,第二,奇特带兵之才。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情理之中事。

而李广终生未封,千载以下,文人武夫,无不扼腕。

庙堂江湖,纷纷叹息。

既然天降奇才,为何又如此不公?李广难封,是不是机遇未到?第一次机遇: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时,李广是太尉周亚夫的部将,他夺得叛军军旗,战功赫赫。

但就在此时,李广接受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汉景帝因此没有给李广封侯。

因为梁孝王一直觊觎储君之位,汉景帝对此芥蒂颇深。

李广公开接受梁孝王的将军印,无疑犯了汉景帝的大忌。

所以,尽管李广刚立大功,汉景帝必然对他采取冷冻政策,不予封侯。

李广不自觉地卷入宫廷斗争,成为汉景帝和梁孝王斗法的牺牲品。

第二次机遇:元狩四年(前119)漠北决战。

这是李广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征,也是他第一次被授前将军。

前将军是部队先锋,最有可能立功封侯。

浅析李广为什么难封 (2)

浅析李广为什么难封 (2)

浅析李广为什么难封摘要:读史可以使人明智,知古可以鉴今,了解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审视现实,把握未来。

古往今来,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我们可以从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了解李广坎坷的一生。

“飞将军”李广名扬天下,立下赫赫战功的他却一生未能封侯,他的悲剧命运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

在此,我想就李广所处的时代背景、封建制度及其个性等诸多因素来浅析李广为什么难封。

关键词:李广难封原因悲剧命运在中国历史上,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曾令匈奴闻风丧胆,被称为“飞将军”。

李广本人由于其勇而无当、不畏权贵、简单易从的作风、仁爱士卒的品德,在当时及后世都有广泛的影响,成为历代文学作品歌颂的对象,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和无限景仰。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就是在呼唤李广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诗人杜甫也曾有诗“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2]表示对李广爱国精神的追随。

而李广将军的宽仁和英武也流传于后世中,高适在《燕歌行》中写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3]也是通过对李广善待士卒宽仁襟怀的歌咏,而从反面抨击当时统治者穷兵黩武践踏生命的罪恶。

卢纶的《塞下曲》更是以简练的五言绝句描写了李广射石虎的英雄风采。

李广一直是作为一种抵御外寇的英雄形象存在,由于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的矛盾一直存在,李广就成为了一种历代爱国士大夫心中的寄托。

这些诗人把才气天下无双的“飞将军”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不惊为他的胆识和才气所折服,但是至死未能封侯,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他无疑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一生不逢时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功臣们都参加过秦末的农民战争,很注意吸收秦朝灭亡的教训。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恢复社会经济的发展,汉高祖推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以后的几代的皇帝特别是文帝和景帝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对来犯的匈奴人除了用和亲的手段笼络和在边境囤积重兵加强防备之外,并没有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决策,作为将军的李广空有一身本领亦无发挥的舞台,而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国力的日渐强盛,武帝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一改汉高祖以来在匈奴和亲和战略问题上的消极防御国策,对匈奴的侵扰,汉武帝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运用骑兵集团纵身突击的作战方式,对匈奴贵族势力实行歼灭性打击,而此时的李广年纪又大,一直以来习惯用保守的防御作战方式,而还不太适应武帝时期对匈奴的作战方式,因此在与匈奴的几次作战中要不被俘虏,要么损兵折将乃至全军覆没,要么迷路而延误军队回合的有利时间,军功对他来说可望不可即。

《史记》中李广形象研究

《史记》中李广形象研究

《史记》中李广形象研究一、李广形象的分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

《史记》的安排上,卫青的诸多副将中只有李广设有专传,就连功名显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传也是附在卫青传之后,可以想见司马迁对李广的重视程度,这既是司马迁的思想感情的价值取向,也是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才思想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司马迁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挑重担而毫不推辞的先秦士风的留恋、推崇和效尤,具有司马迁特有的理想色彩。

纵观全传,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刻画了李广这个人物形象,并寄予了深厚的情感:1、勇而过人,才气无双李将军的英勇在当时及后世都是有口皆碑的,其人武功精湛、作战勇敢、潇洒随意、放情任物,为司马迁所称道与赞赏。

全传写李广之勇的地方相当多,几乎充斥全篇。

李广之勇,渊源有自:“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家世世受射”。

(按:以下引文凡未标明出处者,皆引自《李将军列传》)李广一出道,就表现出非凡的武功而博得汉文帝的称赞:“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在以后的无数次征战中,李广都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大智大勇。

司马迁选写了几个典型事例: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

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之,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李广为何“难封”] 李广难封之我见

[李广为何“难封”] 李广难封之我见

[李广为何“难封”] 李广难封之我见西汉的“飞将军”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纵横沙场约40年,最终不但没有封侯,反而含恨自杀。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就连王勃在他的传世名篇《滕王阁序》中也慨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的命运为什么如此悲惨,一代名将为什么难以封侯呢? 平心而论,李广确有封侯拜将的实力。

他骁勇善战,箭法尤其出众,有著名的射箭入石故事和战斗实例为证。

一次,他率领四千骑兵出战,被匈奴左贤王的四万骑兵包围,李广毫无惧色,以大黄连弩射死好几个匈奴将军,使敌军不敢近前。

大黄连弩是一种需要很大力量才可扳动的强弓……然而,李广虽身经百战,却并不曾取得过什么决定性或者说是关键性的胜利,这恐怕是他没能封侯的最主要原因。

不妨看看《史记》、《汉书》所载车广几次主要的作战记录。

一次。

他带百骑去追3个匈奴神射手,凭一己之力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但随后落入匈奴数千骑包围圈中。

李广使出险着,令部下下马解鞍,胡兵疑心有伏军,解围而去。

这只是侥幸脱险,并未建功。

以四千骑对抗四万骑那一次,几乎全军覆没,虽然没有获罪,也未赢得封赏。

另一次更悬,他率军出雁门关击匈奴,大败。

后因匈奴单干赏识他的才能和神勇,下令“得李广必生致之”,才没有被杀死,而是被活捉。

李广乘其不备夺马而逃,匈奴人追来,被他连连射杀,以此脱困。

显然,这一恶战过大于功,部下伤亡惨重,李广自己又被活捉,按律当斩,贬为庶人。

西汉是一个执法很严的朝代,如果没有立下突出的战功或者功过相抵,是不可能封侯的。

骁勇如李广,率领的军队为何会“无功”呢?唐代诗人王维感叹“李广无功缘数奇”,认为他未能成就大功乃是命运不好。

这话有个典故。

李广最后一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已经60多岁,汉武帝本不打算派他,李广几次主动请战,最终才获准许,但武帝私下对卫青说,李广年纪大,运气也不好,几次关键机会都没能把握住,别让他直接迎战单于。

卫青便让李广与另一将军赵食其绕远路出东道。

浅析李广为何难封

浅析李广为何难封

浅析李广为何难封李广和袁崇焕一样也是个悲情将军,元狩四年,与匈奴的漠北决战中,任前将军本来有机会与匈奴决战的李广被调到了右路,结果‚军亡导,或失道‛‚大将军使长史……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司马迁在写李广的时候,掺杂了很多自己的感情,对李广是赞叹有加。

然而读遍《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李广一生虽然对匈奴大小交战七十余次,但是胜仗却屈指可数,史书记载的更多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如夺马出逃、神弓怯敌、力射石虎等等),而损兵折将、兵败不敌的次数却也不少。

李广自己也承认‚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从不落在别人后面,却没有半点够封侯资格的军功)。

宋人黄震《史记评林》说:‚李广每战辄北,因踬终身。

‛司马光也认为:‚效不识(即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

‛李广最有可能封侯的一次是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可惜李广私下接受了汉景帝弟弟的将军印,‚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当然漠北决战中,卫青如果不把李广调开,李广也有可能立功封侯,可惜汉武帝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卫青按照汉武帝的旨意调离了李广,‚数奇‛的李广在沙漠中迷了路,延误了战斗时机,导致单于突围逃走,大战结束后李广部才和主力部队会合。

最后的结果是李广自杀,李广为什么自杀?很难说清楚,或许不愿受军法的审判,或许对自己数奇的绝望……后世的文人对李广青睐有加,卢纶在《塞下曲》中描写了一个传奇故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历史趣谈:探飞将军李广从军数十载为何一直难封侯?

历史趣谈:探飞将军李广从军数十载为何一直难封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探飞将军李广从军数十载为何一直难封侯?
导语:《史记李将军列传》上记载,李广在孝文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就从军击胡,依靠骑射无双的技术,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军旅生涯。

李广一生与匈奴作
《史记李将军列传》上记载,李广在孝文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就从军击胡,依靠骑射无双的技术,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军旅生涯。

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威震塞外,号称飞将军。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李广都是武帝时代除了卫青和霍去病以外最知名的汉朝将军。

可是耐人寻味的是李广跟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少年得志的将军相比,实在是命运坎坷,勤勤恳恳拼杀了四十年到死都没有封侯。

于是就有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名句,成了后来中国式人才感叹生不逢时的公式和典故。

有关李广难封的分析有很多版本。

有研究管理学的学者说,跟汉朝的考核制度有关。

据考证,汉朝封侯的标准是按照斩首匈奴的数量,也就是按人头的数量封侯。

奖勤罚懒,多劳多得,这样的考核其实是因袭了秦朝的制度,听起来似乎是对大多数人都公平的制度。

如果一个人养了一群猫来抓耗子,大概也只能用这种办法考核、奖励猫们。

可是李广不是大多数,他名气太大,以剽疾迅猛、骑射精绝著称,所以匈奴怕了他,听到他的名号就望风而逃,不给他砍脑袋的机会。

没有匈奴的脑袋就没有侯。

这样看,李广大概太张扬,在没有砍够脑袋的时候,在匈奴的江湖上名气太大。

李广如果成熟一点,完全可以先韬光养晦、扮猪吃虎,等砍够了脑袋封侯了以后再出名。

毕竟当官不是当明星,在那个年代名气再大也没有人请他拍广告或者代言减肥茶,人红戏不红得不到任何好处。

生活常识分享。

李广为何难封

李广为何难封

李广为何难封千百年来,李广成为怀才不遇的典型,他一生与匈奴70余战,为二千石吏40余年,但却至死未得封侯,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

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萧条异代不同时”之热泪。

而王维更是以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作为这场两千年前的封侯之争的结论.李广为何难封?一、身世背景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史记:李将军列传》).从《史记》的记载不难看出,李广出身高贵,名门之后,资历也非浅,军旅出身,对敌经验丰富.但正因为其出身、名望、经验的累赘,使得李广出身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自以为是的泥潭.李广最大的缺点在于自负,当然,李广的自负是有底气的,其骑术和箭术在那个时代独步天下,几次与匈奴的交战为他树立了孤胆英雄的形象,也让他养成了好斗的性格.早在汉景帝时期,典属国公孙昆邪就曾经对景帝说李广的勇武天下无双,但总是轻易和匈奴战斗,恐怕白白折损了这么一个栋梁,于是李广被调到中央,不再驻守边地.二、治军作战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韂,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忧,然虏卒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李将军列传》).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李广治军简易,人人自便,士兵轻松自在,但是如果匈奴突然攻击他,士兵会因松懈丧失了战斗力.从军事角度看,这样的做法有一得一失,得在李广能让士兵乐意为他效力,失在降低了部队的警惕性与战斗力.相较而言,失大于得,为名将所不取.不过李广一生驰骋沙场,都靠着远远派出侦察兵,并未遇到这样的情况.看来说李广数奇,还真不那么严谨.还有一处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爱惜士卒,人所共知.只有身先士卒,才能让部下人人争先.《史记》中还用大量篇幅记载了李广深夜射石,孤身脱险的精彩故事.三、性格品质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布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虽然兵不厌诈,但李广杀了手无寸铁的降兵,就如当年项羽坑杀秦军一样,有违道德.汉景帝时爆发的七国之乱,李广随周亚夫平乱,李广在关键性战役中表现英勇,乱军中夺得敌军军旗,这兴许应是他封侯的绝佳机会.但“以梁王受广将军印,还,赏不行”错过了这次机会,按照汉律,中央官员如果私下接触诸侯王是要严惩的,李广当时虽不像周亚夫般位高权重,但他早已名声在外,接触汉景帝最不喜欢的梁王刘武,无疑是给本来还很看好他的汉景帝心中添堵.李广的政治头脑实在是相当拙劣.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李广的心胸不够开阔.“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史记:李将军列传》),霸陵尉不让李广过关本来是照章办事,而且霸陵尉当时醉酒,就算语气冲撞也只是无心之失,可就为了这件小事,李广竟然在国家任用他的时候,利用职权将霸陵尉斩了.李将军心胸狭隘,可见一斑.四、时代变化无论怎样,在冷兵器时代,将领能否封侯,主要还是看他的战绩.军功奖励制度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实行,而到了汉代,高祖刘邦更是确立了“无功不得侯”的祖制.况且李广与卫青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汉王朝由“无为而治”转向“有为进取”的时代,在军事上,被动防御也随即转变为主动出击,千里奔袭,强化主力兵种的建设,大规模发展骑兵,运用骑兵军团纵深突袭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点上,卫青可谓是开创了骑兵千里奔袭战法.而同为名将的李广,在运用骑兵方面,则远远逊色于被动防守打遭遇战.李广虽然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余战,然而进攻战绩乏善可陈,五次大战,三次无功而返,两次全军覆没. 作为对付像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的有效战法,长途奔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如何避免在茫茫草原迷路,寻找到匈奴的主力,以运动战歼灭之.然而李广出塞最后一次因失道误期,最后含恨自刎.虽然现在无从知晓卫青是怎样避免在茫茫草原千里奔袭而能准确找到匈奴主力,迅速给予打击,但是在战役开始前的侦查和谋划一定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加之卫青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采用正确有效的战略战术,这才铸就了七战七捷的奇迹.反观李广,则只能称其为勇将但是作为大运动战的将领,李广则不可谓合格.主观方面的原因则主要源于李广自身了,其主要有三大弱点,都是很致命的.首先,自负是李广的第一大弱点.在“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之后还有两句是这么说的“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李广自负其才天下无双,所以行军打仗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要求,就图便利,随水草丰茂处扎营,尤其对于军务文书更是能省则省.而当时的另一位名将程不识则行事十分认真、严格,与李广截然不同,因而其军队从未遇到过大的危险.程不识也说过,“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事实也如此,李广为此打了不少败仗.还有,李广自恃才气出众,作战勇猛便产生极大的自负心理,行风散漫,甚至私下接受梁王的封印,这也犯了严重的过错,给自己带来极坏的影响.其次,心胸狭隘是其第二大弱点.李广平时的为人心胸狭隘,毫无大将风度,甚至会为一点小事怨恨别人并伺机报复.譬如,霸陵尉本是按军令执行,做法并无太过之处.然而李广却始终记下这一“仇”并寻机报复,甚至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也不忘公报私仇,设计杀害得罪过自己的人,可谓睚眦必报.这种狭隘的心胸也给别人尤其是当时的汉武帝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试想,无论任何时代,一个心胸如此狭隘的人领导会重用吗,即使用了会放心吗?第三,“言而无信”是李广的第三大弱点.他在镇守陇西时,有羌人造反.他使用诈术,诱使羌兵八百多人投降,最后却全部加以坑杀.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兵”.用计策劝降敌人,以不损一兵一卒的方式取得战争的胜利,绝对是值得称道的行为.但是,出尔反尔、坑杀降将的做法,又怎能获得皇上的信任?无论敌友,谁都不敢相信一个言而无信、背信弃义之人,而这一行为也给李广带来了无穷的后患.可见,李广的悲剧,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自身弱点。

《史记》导读

《史记》导读
从《史记》看“李广难封”
李广,西汉陇西成纪人,出身于军事世家,他的祖上是战国时秦国的将领李信。李广历西汉文帝、景帝、武帝三朝,自结发之年,为汉家流血沙场,纵横驰骋四十七年,最终英雄末路,自刎而死。
提起李广,我们想到最多一句话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为什么难封呢,不妨从《李将军列传》中,考察一下其难封的原因。
从元光时期起,汉武帝决定大规模与匈奴决战,元光二年,汉军在马邑设伏诱击匈奴,李广为骁骑将军,以护军将军的身份参战,但因为泄密,匈奴有所警惕,马邑之战汉军无功而返。
元光六年,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人各带一万兵马出征。其中,卫青是第一次任将出征。其实对李广这是一次证明自己的很好的机会,结果,公孙贺没有遇到敌人,白忙活一场;卫青杀入龙城,杀敌七百;公孙敖损兵七千;李广最惨,全军覆灭,自己被俘,后逃回。按律李广、公孙敖应该被处死,但两人花了一笔钱,赎为庶人了。
李广行军打仗拘泥常法,不会灵活变通。譬如李广行军,往往都选择水草丰美的地方扎营,但他的对手是匈奴,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水草之于匈奴,犹如水之于鱼,所以李广老是遭遇数倍于己的大军。
李广对士兵过于宽松,导致部队纪律性差。李广治军宽松,行军不按建制,不成行列;驻扎不按建制,各随其便;夜间也不打更巡逻;大帐很少使用文书。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的:“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的记载,我们可以看看,李广一生都经过了哪些战斗,取得了什么战功。
李广崭露头角是在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的身份从军,在这一战中作战勇敢,“(广)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尝从行,有所旻陷折关及格猛兽,”汉文帝曾对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但文皇帝如此称赞李广,只是因为他箭法准,力气大,鼓励他而已。

李广难封:血性一男儿命蹇时乖-中国网

李广难封:血性一男儿命蹇时乖-中国网

李广难封:血性一男儿命蹇时乖-中国网------------------------------------------------------------------在汉匈作战史上,卫青、霍去病可以称之为绝代双骄,他们共同完成了武帝讨伐匈奴的主要战役,基本消灭了匈奴军队的主力,同时,也成就了各自的一世英名。

但是,汉匈战争史上还有一些将军,他们一生与匈奴作战,命运之神似乎总和他们开玩笑,连一次封侯的机会都没有得到。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飞将军李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名将李广终生未得封侯?引刀一绝平生梦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为了歼灭匈奴主力,决定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大胆制订了深入漠北、犁廷扫穴、寻歼主力的战略方针,集中十万精锐骑兵,组成两大兵团,分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领。

卫青从定襄出兵,令李广做前将军,公孙贺任左将军,赵食其任右将军,曹襄任后将军,大军越过沙漠,于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

恰在此时,卫青从一个匈奴俘虏口中,得知匈奴单于的具体位置。

对于远涉沙漠作战的汉军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情报。

随后,卫青突然下令前将军李广,率部合并到右将军的部队中,走东路,合围单于。

东边道路迂回,水草稀少,不利于大部队行进。

前将军李广与匈奴作战,到此时已历文、景、武三朝近半个世纪,好不容易有了打先锋的机会,还是直接面对匈奴单于,突然调到右将军赵食其军中,自然心有不甘。

根据情报提供的具体位置,卫青决定正面迎击单于军队。

汉军用战车排成环形营垒,阻止匈奴骑兵突袭,然后以左右两翼急驰向前,包围单于军队。

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装备精良,作战进退有序,自己绝难取胜。

因此,傍晚时率领几百名骑兵,突围而去。

汉军轻骑兵连夜追击,匈奴兵士四散奔逃。

天快亮时,汉军追出二百余里,没有追上单于,俘获、斩杀敌兵一万多人。

同时,霍去病重创匈奴左贤王军队。

这就是著名的漠北决战。

卫青漠北胜利归来时,李广和原任右路军指挥的赵食其才姗姗来迟。

读《史记》之李广难封还是不能封

读《史记》之李广难封还是不能封

读《史记》之李广难封还是不能封李广难封。

功高却不能够封侯封官,命运多舛。

不能封?还是难封?汉朝的匈奴之患。

中原被匈奴所逼。

匈奴属于游牧民族对战农耕文化。

一旦出现了天灾人祸,匈奴就要过来抢,抢女人,抢粮食。

不仅抢,还要杀人。

自刘邦开始,中原和匈奴和亲。

但无效果。

故汉武帝怒了,开始着手打击匈奴。

1.皇帝的明褒暗贬李广,就是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较为出名的一个。

李广是李信的子孙后代,而李信则是秦始皇时期著名的将领。

也就是说,李广是名将世家。

所以,家族家庭的氛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在这一点上也要特别注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定要营造一个健康、有追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时时刻刻得到熏陶。

在汉文帝时期,李广就开始从军,并因为箭术高明,射杀了多个匈奴,因此被封为中郎,开始当上了一个小领导。

后来,被汉文帝赏识,又提升到了汉文帝的骑兵侍从。

汉文帝对李广的评价很高:“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就是说,你小子要是生在刘邦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万户侯,是大将军的级别了。

但是,汉文帝这句话,仔细读的话,会发现是明褒暗贬。

为什么呢?汉文帝时期,并非和平时期,匈奴也是每年都要来例行抢劫几次。

那么,对于有才能的大将,必然是十分需要的。

讲道理,如果汉文帝这么看重李广,应该是要让他带兵打仗,而不是说他生不逢时。

如此说来,就只有一个可能的,汉文帝是在提醒李广,你这个人有些飞扬跋扈了,要是在刘邦时期,就像是英布、彭越哪些人一样的下场。

那就是说,你要明白自己的位置,不要有过多的非分之想。

所以,无论是官场上,还是职场上,对于别人的话,一定要掰碎了分析,不要总觉得自己多么厉害。

2.攻心计等到了汉景帝时期,李广为上郡的太守。

所谓太守,就是掌管上郡的一切事务。

而李广之所以会来上郡当太守,原因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

有一个大臣对皇帝说,李广是个人才呀,老是让他去打仗,要是伤到了,对于国家来说可以极大的损失,还是把他调往战事没那么多的上郡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人物欣赏——李广难封李广他号称飞将军在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重将,但是他也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一场,他终其一生为了封侯,以自刎的方式向人生做了写故,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感慨。

在汉武帝与匈奴作战的四十四年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将领,像卫青,霍去病,他们可以说是绝代双骄,他们的战功,成就了他们的一世英名,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但同时还有一个人打了一辈子的仗,却终其一生未得封侯,这个人就是李广,李广从文帝朝一直打到汉武帝时期,几乎打了半个世纪,最后却自刎于疆场,那么李广为什么自杀呢,他又为什么终其一生不得封侯呢。

引刀一绝平生梦。

李广自身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汉文帝当时就有一个评价“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到汉景帝时期,李广担任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打仗,天天作战,到最后汉景帝旁的一个官叫典属国,对汉景帝说了非常有名的八个字“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可以看出李广确实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他的才能,第一,智勇神射之才,第二,奇特带兵之才。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情理之中事。

而李广终生未封,千载以下,文人武夫,无不扼腕。

庙堂江湖,纷纷叹息。

既然天降奇才,为何又如此不公?李广难封,是不是机遇未到?第一次机遇: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时,李广是太尉周亚夫的部将,他夺得叛军军旗,战功赫赫。

但就在此时,
李广接受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汉景帝因此没有给李广封侯。

因为梁孝王一直觊觎储君之位,汉景帝对此芥蒂颇深。

李广公开接受梁孝王的将军印,无疑犯了汉景帝的大忌。

所以,尽管李广刚立大功,汉景帝必然对他采取冷冻政策,不予封侯。

李广不自觉地卷入宫廷斗争,成为汉景帝和梁孝王斗法的牺牲品。

第二次机遇:元狩四年(前119)漠北决战。

这是李广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征,也是他第一次被授前将军。

前将军是部队先锋,最有可能立功封侯。

但是,大将军卫青得知匈奴大单于的具体位置后,将李广强行调往右将军赵食其部,逼迫他走右路。

同时,卫青却安排新近失侯的公孙敖为前锋,将立功封侯的机会双手奉送公孙敖。

漠北决战,汉武帝本不想让李广参战,李广年龄大了,自己对李广早有看法。

在李广执意要求下,汉武帝勉强同意让他担任前将军。

但是,临行前汉武帝却暗中告诫卫青:李广年迈,命不好,不要让他与匈奴单于对阵,以免误事。

李广错过这两次机遇是难封侯的原因之一,但是汉景帝和汉武帝对李广的排斥和压抑,才是李广终身难以封侯的重要原因。

李广难封也有一定的自身原因。

第一,恃才而骄。

李广确实有才,但是,他自负其才,不讲谋略。

公孙昆邪评价李广: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战。

自负其才,对一个军事统帅来说,无疑是一处致命伤。

第二,铤而走险。

追杀三位匈奴射雕手,李广大展神勇,但并非良将所应为。

一不和军中商议;大军根本不知道统帅李广去哪儿了,因此,无法组织接应。

二不该亲自追杀;李广判明三名匈奴人是射雕手后,派人追击即可,不应撂下大军,亲率一百骑兵前往。

“兵不可一时无将”,这种兵家常识,对李广这个“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的老将来说,是不应该违逆的。

如果匈奴识破李广的圈套,或者也冒险赌一把,这一百名骑兵包括李广本人,能够逃此一劫吗?绝难。

李广作战时,惯用近距离射击。

敌人未接近,他从不发箭;一旦出手,敌人应声而倒。

但李广也因此多次在战斗中受困,射猎时常为猛兽所伤。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用此,其将兵数困辱。

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李广只求百发百中,反而将风险控制放在其次了。

第三,适应能力。

李广于文帝时从军,至景帝朝,一直是在防御战中与匈奴对阵。

这种防御战,李广打了多年,他的才干、勇气得到充分发挥,声名显赫。

但是,到了武帝朝,汉匈作战发生很大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由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进攻,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

汉军要深入匈奴腹地,长途奔袭。

这种运动战,要求指挥员敢于深入敌后,善于在运动中歼敌。

卫青用此法首战龙城告捷,霍去病更是将这种战法发挥到极致。

第四,武帝之虑。

李广恃才而骄、多次失败,对此,指挥全军作战的汉武帝不得不有所顾虑。

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汉武帝在漠北之战中对李广的处理不公,又要看到汉武帝着眼全局的负责态度。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胜固可喜,败亦犹荣。

李广以死向命运、向不公抗争;光焰炫目,千古留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