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

合集下载

包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诗词

包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诗词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诗词一、冯唐易老1.1 冯唐,原名冯楚老,是一位著名的当代诗人和作家。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易逝的感慨,其中“易老”成为了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1.2 冯唐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和感叹,比如《易老》中写道:“谁也不曾被流年磨平,最后叫人遗憾的,不是老,是不甘心。

”1.3 他写了很多关于易老的诗歌,反映出了他对于时间流逝和岁月易逝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深沉,触动人心,深受读者喜爱。

1.4 冯唐的诗歌不仅仅停留在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感伤,更多的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揭示出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引起读者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间的珍惜。

1.5 冯唐易老的诗歌深刻而真挚,让人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无情,也让人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价值。

二、李广难封2.1 赞美唐代名将李广的诗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凸显了李广的豪情壮志和忠诚爱国之心。

2.2 李广作为唐代名将,其军事才能和忠诚爱国精神都为后人所称道。

然而,虽有如此功绩,却因为著名的不合时宜之战,与李靖相比,却难以获封。

2.3 对李广的追忆与赞美一直都是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钟爱的题材,他们通过诗词对李广的事迹和人格进行赞美。

2.4 李广难封的诗词体现了古人对于英雄和忠臣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诗词中描绘了李广的形象和事迹,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思念之情。

2.5 李广难封的诗词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赞美,更多的是体现了古人对忠臣的崇敬和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功臣不被封赏的叹息和惋惜。

结语以上就是关于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的诗词的一些简要介绍。

通过诗词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时间流逝和英雄人物的深切思考,也可以了解到他们对生命和价值的追求。

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的诗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人们对生命和价值的思考和反思,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思考。

很抱歉,我之前提供的续写部分似乎出现了重复,我将继续为您撰写新的续写部分来扩展文章的内容。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难封一:[李广难封]滕王阁序典故(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有才而得不到重用,文帝时被委派为特使赦免了轻罪重罚的云中郡守(亦是《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由来),景帝时拜楚相不就又被免,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飞将军李广本人亦为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元老,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多为后世称颂在此不赘述,缺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故后世多把李广作为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贾谊洛阳人,18岁就以文才著称,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倚重,于是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

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转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恨失职,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贾谊的典故作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后汉书•梁鸿传》。

梁鸿,东汉文学家。

东汉初年,梁鸿入太学受业,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受业期间曾遍览古今典籍,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汉章帝时,梁鸿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经过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诗,每句后面有一个“噫”字。

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览脚下的帝京城,宫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劳苦,却远远地没有尽头。

这首诗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鸿。

梁鸿闻讯后改名换姓,携妻儿逃到了吴地(今苏州一带)后,在富商门下做雇工,全家三口总算有了个安身的栖所(后来每当他拖着白天干活的疲惫身躯回家时,非常敬重丈夫的妻子由于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历经三朝都未能封侯?“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历经三朝都未能封侯?“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历经三朝都未能封侯?“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

人称“飞将军”。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军功卓著,却一直未能封侯。

汉文帝时期:1、主要经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李广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

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汉文帝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2、原因分析汉文帝时期,国家实力有限,只能对匈奴实行被迫的和亲政策,与匈奴作战会破坏和亲政策,会引起更大规模的战争,而汉朝的实力不如匈奴。

汉朝抗击匈奴入侵也只是小规模战争,不足以让李广取得军功,实现封侯的愿望。

所以,汉文帝说李广“生不逢时”。

汉景帝时期1、主要经历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

吴楚七国之乱时,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叛军。

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远扬。

但是因为接受了梁王授给他将军印,班师后,汉景帝没有给予封赏。

2、原因分析汉景帝时期,窦太后一直希望汉景帝能立梁王为储君,以后继承皇位。

梁王也因为有窦太后的宠爱而骄横,汉景帝表面上对梁王关爱有加,实际上一直防备梁王。

李广跟梁王亲近,必然引起汉景帝的猜忌。

另外,汉景帝时期,对匈奴也是采取和亲政策,李广没有太多立功的机会实现封侯。

汉武帝时期1、主要经历先为未央宫卫尉。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期间,李广属护军将军,因此无功而返。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李广几次请求,汉武帝同意他出任前将军。

后来因为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2、原因分析汉武帝时期,经过几十年的“文景之治”,汉朝国力强盛,扭转了与匈奴的实力对比。

汉武帝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主动出击,北击匈奴。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导读: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

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

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

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

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

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

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

王勃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怎样的一种“不得已”?

王勃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怎样的一种“不得已”?

王勃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怎样的一种“不得已”?前言前几天遇到了一个问题:《兰亭集序》中有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还没有回答就看到不少人炮轰题主张冠李戴,题主说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于王勃《滕王阁序》并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估计题主一时短路写出了这个问题,可惜发出后就改不了,只好挂在那里天天被人骂。

老街写东西也经常犯这一类错误,不过粉丝们比较宽容,大多会善意地提醒,我也及时更正或者标注,避免误人子弟。

一、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读清词学家况周颐的《蕙风词话》时,印象最深的是这一段:“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

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这一段话也可以解释诗心与文心,同样可以用于诗歌和文章的创作中。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时不我与,怀才不遇的意思,也都有这种“万不得已”的感受。

读书人都有理想有抱负,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如果一个人叹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话,一定是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差距。

二、王勃的不得已王勃(约650年-约676年)乾封元年(666年)及第仅仅十几岁。

本来少年成名前途光大,他却因为不谨慎,作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触怒皇帝被逐出长安。

咸亨二年(671年)又因为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

从此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

此时的王勃前途暗淡,因此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这一段话中列举的人物有: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君、阮嗣宗六个人,每一位都是不世出的人才。

但是贾谊因谗言被贬于长沙、梁鸿因讽刺朝廷逃匿到我们山东海滨,这两个人在政治清明时都得不到重用。

孟尝君还算不错,立了一番功业,但是也经历过一段郁郁不得志的时期。

生不逢时的阮籍处于魏晋交替的政治动荡之中,好友嵇康性格过于刚强而死于非命,阮籍内心的矛盾让他也充满了痛苦,因此会有穷途之哭。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在唐代的文学圈里,王勃是真正的少年天才,他天聪早慧,六岁能文,九岁时读颜师古所注《汉书》,即能发现其中谬误,并写出《汉书注指瑕》十卷。

据《唐摭言》记载,王勃写出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时,年仅十四岁。

可惜的是据《旧唐书》所载,王勃“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新唐书》又说他“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估计后者是虚岁,古人算虚风时,把十月怀胎也算作一岁,据现代学者的最新研究结论则是:王勃生于公元650年,664年写《滕王阁序》,卒于676年,他在人世间只匆匆度过了26个春秋,当唐高宗看到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赞叹不已,要亲自召见王勃时,王勃已经落水而死了……不管是对谁来说,王勃的生平都让人唏嘘不已。

(王勃画像)王勃的《腾王阁序》里有一段经典的段落: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冯唐像)这里提到了一大堆人生无奈的事,在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后,王勃提到了冯唐,并说“冯唐易老”,王勃为什么这样说呢?冯唐是汉代将领,身历三朝,汉文帝时,冯唐因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但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啥话都直说,因此时时被人排挤,连见汉文帝时,他也是直话直说,《史记》里这样记载:冯唐是代郡人。

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就问冯唐:“我在代郡时,我的下人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作战的情形。

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

你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提起这个李齐,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

”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

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

李广难封【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李广难封【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李广难封【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李广难封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自己怀才不遇,不被别人看重,它出自于唐·王勃《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成语的具体的用法吧。

【注音】lǐ guǎng nán fēng
【典故】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唐·王勃《滕王阁序》
【释义】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同“李广未封”。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李广难封
【同韵词】正正经经、知出乎争、板上钉钉、遣将调兵、一路福星、阒无人声、寂然无声、一口一声、江湖医生、寥若晨星、......
【年代】古代
【教学同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藤王阁序》高中四册·课文·22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

他一生不被重用,没有受到封侯的奖赏,最后被逼自杀。

他的部将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他的堂兄弟李蔡才能不如他却官至丞相。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本文是关于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

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

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

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

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

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

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历来公认是抒发命运乖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青春易逝之情的名句。

那么,冯唐为何易老?李广为何难封?王勃此句,究竟表达什么情怀?先说冯唐易老。

冯唐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

在二十四史中,以官员身份入史的,算是级别很低的一个人。

一生主要的职位是“中郎署长”,做过约十年的“车骑都尉”,很短时间的“楚相”。

一生事迹也不多,亮点就是为魏尚辨冤,并持节云中,让魏尚官复原职。

司马迁之所以专门为他立传(《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是因为他“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

然而真正让冯唐声名显赫的原因,却是他的“易老”。

冯唐为何易老呢?分析起来有如下一些原因。

冯唐易老的原因首先是汉代的“举孝廉”选官制度。

西汉强调以“孝”治国,其中一个主要的证据是,西汉的皇帝,除了高祖刘邦外,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

在家孝父母的人,做官一定忠君。

当然,这是皇帝们的逻辑,也是他们的梦想。

在汉代,想做官,途径倒是很多。

首先当然是皇亲国戚,皇帝老儿想让你做个什么官,说句话就行了。

再有就是达官贵人、豪强士族的后人,有人推荐,做官也容易。

如果你舍得银子,捐钱捐粮买个官做,不仅理所应当,而且还正大光明。

这些条件都没有的贫民百姓呢,武可以从军,积累军功,做官封侯也非难事;文可以成大儒,经学研究透彻,先做“博士”后做高官,甚至可以做到丞相,比如匡衡,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

如果你文武双不全,也还有一条路,就是“举孝廉”。

这“举孝廉”,顾名思义,当然是重在品德。

要孝顺父母、为人清廉。

学问也要考虑的,不过,这倒是其次。

若有特别“孝”或者特别“廉”的,学问倒不在乎。

这“举孝廉”其实是一种推荐制度,汉代要求地方官、中央官二千石以上的,每年都要推荐这样的人才。

若是推荐出特别优秀的人才,推荐者要受到奖赏。

当然,若是推荐出来的人犯了事,也要受到牵连。

冯唐就属于这类人。

李广难封【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李广难封【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李广难封【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李广难封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自己怀才不遇,不被别人看重,它出自于唐·王勃《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成语的具体的用法吧。

【注音】lǐ guǎng nán fēng
【典故】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唐·王勃《滕王阁序》
【释义】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同“李广未封”。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李广难封
【同韵词】正正经经、知出乎争、板上钉钉、遣将调兵、一路福星、阒无人声、寂然无声、一口一声、江湖医生、寥若晨星、......
【年代】古代
【教学同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藤王阁序》高中四册·课文·22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

他一生不被重用,没有受到封侯的奖赏,最后被逼自杀。

他的部将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他的堂兄弟李蔡才能不如他却官至丞相。

藤王阁序中的典故

藤王阁序中的典故

《滕王阁序里的有趣典故》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滕王阁序》里的一些好玩的典故。

有一个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

冯唐这个人呀,很有才能,可是年纪大了才被重用。

李广呢,打仗特别厉害,可就是没得到封侯的赏赐。

就好像咱们班的小明,学习很努力,可是这次考试没考好,有点可惜呢。

还有“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孟尝品行高洁,可就是没人赏识他。

这就像我们学校的小红,画画特别棒,但是没被选去参加比赛。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个也很有意思。

阮籍有时候很任性,走到没路的地方就大哭。

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能像他这样遇到困难就哭鼻子哟。

这些典故是不是很有趣呀?《说说滕王阁序中的典故》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滕王阁序》里的典故。

“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这个人很有学问,陈蕃专门给他准备了一个床。

这就像我们的好朋友来家里玩,我们会把最好的玩具拿出来给他玩一样。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杨意是个能推荐人才的人,如果遇不到他,有才能也发挥不出来。

就像我们在学校,如果老师没发现我们的优点,我们也会有点失落呢。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钟子期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这是多么难得的知音呀。

就像我们找到一个特别懂自己的好朋友,是不是很开心?小朋友们,这些典故是不是很有意思?《滕王阁序里的典故故事》小朋友们,咱们再来听听《滕王阁序》里的典故。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贾谊很有才华,却被贬到长沙。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明明做得很好,但是还是被误解了。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梁鸿被迫跑到海边,不是没有好的时候。

这就像我们在玩游戏,有时候运气不好输了,但不代表一直会输。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喝了贪泉的水也能保持清醒,在困境中也能开心。

小朋友们,我们遇到困难也要像这样保持乐观哟。

这些典故就像一个个小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呀?。

《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

《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

《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滕王阁序》原文唐代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古代记载人才不被重用典故文言文

古代记载人才不被重用典故文言文

古代记载人才不被重用典故文言文1. 人才不被重用的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

嗟乎!时运不齐,鸣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注一】冯唐,西汉人,以孝闻名,文帝、景帝时得不到重用,武帝求贤良,受人举荐,但冯唐时已九十多岁,终因年老不得为官。

【注二】李广,汉武帝时明将,屡立战功,却未能得到封爵。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冯唐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汉文帝时年龄已经较大了,但官职卑微,不受重用。

到景帝时,略有升迁,但不久被免官闲居,后来汉武帝寻求贤才,听到人们盛赞冯唐,就召见了他,但这时冯唐已九十余,不能复为官,这就是“冯唐易老”的故事。

冯唐青壮年正逢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时期,政治上还较清明,两位皇帝还比较励精图治,但冯唐一直没得到重用,空有满腹经纶,难遂报国之心,直到白发皓首,也没得到施展的机会,难怪事隔700多年王勃年纪轻轻就发出“冯唐易老”的感叹。

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大小七十余仗,他都参加了,而且英勇善战,匈奴闻风丧胆,称他为“飞将军”。

唐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千古绝唱,可谓妇孺皆知。

但就是这么一位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名将,最终也不得封侯之赏,而和他同时参加对匈奴作战的将领中,才能和声望远远比不上他却被封侯的达数十人。

“飞将军”李广最后在一次追击匈奴的战斗中迷失道路,引咎自杀。

全军将士痛哭失声,“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这就是“李广难封”的悲剧。

“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这两件史实,都发生在汉朝,都和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有关。

前者是他想用冯唐而为时巳晚,后者的赏罚不明他是难辞其咎的。

这两件令人叹惋的故事,反映了“家天下”的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才、浪费人才和用人的主观随意性。

他们的“求贤”“访贤”是出于“权欲”的需要,他们的“论功行赏”只不过是施展“权术”的一个虚伪口号,而“圣心好恶”才是对臣下行赏贬谪的标准。

也说“李广难封”

也说“李广难封”

也说“李广难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常被人们用来感叹生不逢时,或人才不被重用。

尤其是李广,其传奇而悲剧的一生更为后人无限同情。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中所赞叹的正是汉朝飞将军李广。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人,西汉著名军事家。

做过骑郎将、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多年不敢犯,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很多人包括一些平民子弟都可以凭借战功位列将,爵通侯,但大小战役参加七十余次的李广却一直未能被封侯。

对此,司马迁在传记中含含糊糊将其归结为一个宿命论的观点。

后人则把原因归咎于汉武帝和卫青的任人唯亲,排斥异己,这一说法,基成定调,其实这一观点值得推敲。

首先,在武帝上台伊始就把李广从边境调到中央,其缘由是周围的人都称赞李广的才气,刘彻这么做就是对李广有意加以保护。

其次,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武帝分遣四将各率军一万出塞,这是汉军第一次主动出击,李广也在其中。

这是汉武帝有意挑选未来最高军事统帅的“测试”。

每人一万,机会均等。

至于之后李广生擒被捉,侥幸得脱,当和汉武帝无关。

也许是《史记》中“天子以为老,弗许”这句话,让我们更容易相信是汉武帝的君主独断而使李广未能在最后一次战役中有所作为。

其实细析之不难看出,汉武帝这一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李广此时大概50岁左右,而卫青才20多岁,加之前几次战役中李广并没有太多的战功。

这样安排也是未尝不可的。

我倒是觉得司马迁所说的“数奇”更能解释李广未能得以封侯的原因,当然在这里我们不是继续沿着司马迁宿命论的老路子,而是认为李广确实不走运,他生不逢时,这让他很难有机会封侯。

李广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

高祖刘邦在白登被匈奴人给打怕了,便接受大臣刘敬的主张,使之“往结和亲约”。

至此,文帝、景帝忠实地执行这一路线,不敢越雷池半步。

文帝所下的诏书,更强调如果坚持和亲,称其可以让老百姓如何的丰衣足食、世代如何的昌盛云云。

“李广难封”的深层原因剖析

“李广难封”的深层原因剖析
神州文学
对州
“ 李广难封" 的深层 原因剖析
张成 才
河南护理职业学 院 4 5 5 0 0 0
“ 但 使龙 城飞将在 , 不教胡马度 阴山” ——王 昌龄 , 这里的 行封赏。 梁孝王是汉景帝 的政治竞争对手 , 此举不过是希望李 飞将指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飞将军李广 ,这里勾勒 了李 广的 广能支持他争夺帝位 , 李广竞糊涂到接受他的将军印信, 汉景 英雄形象 , 然而王勃又感 叹“ 冯唐易老 , 李广难封 。” 这又是 为 帝 不处 罚他 实已十分 仁慈了。
三、 皇帝 喜好 : 汉武帝希 望开疆拓土 , 本身更 喜爱青年 将 领担 当大任 。汉武帝前 中期很喜欢卫青 , 封他做大将军 , 为军 政最高统帅 ,而 当霍去病涌现 出来后 ,卫青就被汉武帝冷 落 了。 而李广多次出战匈奴无 有胜 绩 , 还有全军覆没被生擒 的历 史, 以至于最后 每次有人 向汉武帝举荐李广 , 汉武帝都不确信 李广的能力 。 四、 生不逢 时 , 命运 多舛 : 从 汉文帝 十四年至汉武 帝元狩 四年 , 李广历 经三朝 , 从军 四十七 年 , 大小七十余 战。文帝 曾 日: “ 惜乎 , 子不遇 时! 如令子 当高帝时 , 万户侯 岂足道哉 ! ” , 景 帝朝因私受梁孝王的将军印信 而受 到景帝 怀疑 、 打压 , 武帝时 多次出击匈奴而无功有过 , 不得封侯 。 五、 心胸狭窄 , 不 能容人 : 李广在家 闲居时 , 曾有一天外出 打猎 , 和别人一起在 田野 间饮酒 。回来时走到霸陵亭 , 霸陵尉 喝醉了 , 禁止李广通行 。 李广的随从说 : “ 这是前任李将军 。 ” 亭 尉说 : “ 现任将军 尚且不许通行 , 何况是前任呢 !” 便扣 留了李 广, 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 。 没过多久 , 匈奴入侵。 于是天子就 召 见李广 ,任他为右北平太守 。李广 随即请求派霸 陵尉一起赴 任, 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我们 与汉初 名将 韩信 对 比一下 , 韩 信落魄时 ,淮阴屠户 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 : “ 你虽然长 的 高大 , 喜欢 带刀佩剑 , 其实是个 胆小鬼罢 了。” 又 当众侮辱他 说: “ 你要不怕死 ,就拿剑刺我 ;如果怕死 ,就从我胯下爬过 去。’ , .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 低下身去, 趴在地上 , 从 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 认为他胆小。 后来 韩信召见曾经让 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年轻人 , 任用他做 了中尉 。 比较之下可见 李广心胸狭窄。 六、 不 善用兵 , 容易 冲动 : 李广武 艺超群 , 英勇过人 , 却爱 逞匹夫之勇 , 做为将 军 , 经 常一个人 冲上 去与敌人拼 杀 , 置大 军于不顾 , 经常 与部 下失去联络 , 另外 , 李广带 兵习惯率性 而 戴 他。 为, 军纪不严 , 对作 战没有策 略和部署 , 只是一味冲杀 , 所 以在 那 么李广如此优秀为什么不能封侯 呢 ,笔者认为有 以下 《 史记 . 李将 军列传 》 中多次看 到李广在 战役 中凭借 自身 的好 几 点原因 : 武艺 和好箭法击退敌人 ,却看不到他统领军 队集体作 战的描 白马之盟 : 汉高祖 刘邦曾与群 臣杀 白马盟 誓 “ 非刘不 述 。 王, 非功不侯 ” , 这对整个汉朝历史 的约束是极大 的 , 司马迁 与 七、 无法适应从 被动 防御 到主动进攻 的转变 : 文景时期 , 李广生 于陇西成纪 , 自 幼苦 练射箭 , 打仗英 勇无 比 , 从不 畏 惧。 汉文帝 十四年参军 , 在文景 时期 , 历任陇西 、 北地 、 雁 门、 代郡、 云 中等地太 守 , 多次与匈奴 交战 , 汉 武帝时期 又多次带 兵 出击匈 奴 , 在 匈奴军 中赢得 了 “ 飞将 军 ” 的称 号 , 然无 有大 功, 在最后一次漠北大战中 因为迷路而错失战机 , 最终拔刀 自 刎, 结束 了他悲壮的一生。 那 么李广有什么优点 而被称为 “ 飞将 军” 呢? 善射力 强 , 有 勇有谋 : 李广之善 射实 已达 到 出神 人化 的境界 , 史 载有李广射 石的故事 , 李广外 出打猎 , 看见草 里的 块石 头 , 以为是老虎 就向它射去 , 射 中了石头 , 箭头都射 进 去 了, 过 去一 看 , 原来是石头 。 接着重新再射 , 始终不能再射进 石头 了。李广做上郡太守时 , 一次 出城追击 三个 匈奴人 , 射 死 了两个 , 活捉 了一个 , 这时突然 出现 了几千名匈奴骑兵 。李 广 的百名骑兵都大为惊恐 , 想 回马飞奔逃跑 。 李广说 : “ 我们离开 大军几 十里 ,照现在这样 的情 况 ,我们这一百名骑兵 只要 一 跑, 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 , 我们 会立 刻被杀光 的。现在我们停 留不走 , 匈奴一定 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 的, 必定不敢攻击我 们 。” 李广 向骑兵下令 : “ 前进 ! ” 骑兵 向前进发 , 到 了离匈奴 阵 地还有 大约二里 的地方 , 停下来 , 下令说 : “ 全体下马解下 马 鞍! ” 骑兵们说 : “ 敌人那么多, 并且又离得近, 如果有了紧急情 况, 怎么办? ” 李广说 : “ 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 逃跑 , 现在我们 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 , 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 诱敌之兵 。” 于是匈奴骑兵始终不敢来 攻击 。 二、 身先士卒, 爱兵如子: 史载李广与士兵同甘共苦、 同进 同退 , 每战必身先 士卒 , 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 , 见到水 , 士兵还 没有完 全喝到水 , 李广不 去靠近水 ; 士兵还 没有完全 吃上 饭 , 李 广一 口饭也不尝。 因此 , 士兵们都愿 意追 随他 , 百姓也很 拥

李广难封的原因

李广难封的原因

一起唠唠命运的标签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两个典故古往今来被多少文人墨客用来慨叹:命运多舛,时不我与的人生困境。

李广是汉朝的一元猛将,而且从汉文帝开始,辅佐了三朝皇帝,跟匈奴大大小小打了七十多场战争,为什么到了汉武帝时期,依然没有被封侯呢?海富天下的小编就跟大家一起唠唠李广难封的原因。

话说,在汉文帝的时候,文帝就慨叹李广的命不好,要是李广能早生几年,凭借着李广的一身本领,跟着汉高祖刘邦打江山,封个万户侯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被汉文帝贴上“命不好”的标签以后,李广带兵出去打仗冥冥之中就被命数所困,不是这出问题,就是那有纰漏,最终李广没能封上万户侯。

要是评论李广的人品,那是好得没得说,一辈子勤勤恳恳、廉洁奉公。

对待士兵也是关爱有加,每次都是士兵吃饱了他才吃,士兵喝足了他才喝,是出了名的“爱兵如子”,他的人缘也是不错的,在他自杀之后,很多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痛哭流涕。

这样看来,李广是一个人品好、劳苦功高的老将,可就是到死也没有给封侯,这样的事实实在难以让人接受。

但是,回过头来分析,李广难封也是有他的原因的。

一个人被皇帝贴上“命不好”的标签,不管自己信不信,反正别人是相信他注定这一本子都不顺了,不然汉武帝也不会在漠北之战临行前特意地嘱咐卫青:别让李广打头阵,嫌他“晦气”。

人这一本子身上很容易被贴上标签,关键不在于自己信不信,别人如果相信了,那将会影响你一辈子。

也许世间本无命数可言,但是一旦被贴上“世俗的标签”,要想改变命运就不容易了。

李广将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警示这后人。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意思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意思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意思
【意思】
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

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

【原文出处】
《滕王阁序》(节选)
(唐代)王勃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节选译文】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

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

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

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
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
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
凌云壮志。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详解二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详解二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详解二1、奉宣室以何年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一个宫室。

是皇帝办公之处。

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汉文帝曾把他召回,在宣室接见了他。

(指自己不知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召见。

)2、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见于《史记》。

冯唐:西汉人,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曾当过官,后被罢免。

汉武帝时求取贤良,他被举荐,可是当时已经年过九十,无法任职;李广:西汉名将,在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多次征战,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但始终未获封侯。

(借冯唐、李广的遭遇,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感。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汉文帝时,贾谊因有才华,被召为博士,一年内被提拔为太中大夫,又准备任为公卿,后来听信朝中元老的谗言,贬贾谊为长沙王太傅;梁鸿之典见于《后汉书》。

梁鸿,东汉人。

曾隐居山中。

他有一次路过京师时,写过一首对现实有所批评的诗。

皇帝听后,深为不满,派人找他。

他于是改变姓名,与妻子逃到齐鲁间,后来又逃到吴地。

(用贾谊和梁鸿为例,说明在贤明君主的统治下,贤能之士也难免遭遇不幸。

)4、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贪泉”之典见《晋书•吴隐之》。

传说广州北20里的石门有水叫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

有个叫吴隐之的广州刺史,听了传说后就去喝了贪泉的水,并赋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表明自己清廉的决心。

果真,他上任后,是一个人人称颂的清官。

(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不受污染。

)涸辙:水干涸了的车辙沟。

见于《庄子•外物》:庄周到监河侯家借粮食,他不借,庄周便给他讲了一个寓言:我来的途中听到有人叫我,我环顾四周,发现是一条掉在车辙沟里的鲋鱼。

我问他:“你叫我干什么?”鱼说:“我本来是生活在东海里的,但是现在流落到这里,你可以找来一斗的水救我吗?”我说:“可以,让我到越国去游说越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水,现在只要有一斗一升的水我就可以活下去。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意思是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

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出自唐·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一句。

意思是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

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典故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冯唐是一位大臣,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早在汉文帝时,就做上郎官的位置了。

但是因为其性格太耿直,说话直来直去,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一直得不到升迁的机会。

冯唐抗击匈奴有功,但是因为多上报了6个首级的斩获,而获罪改任。

后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代,他非常欣赏冯唐的才华,于是就派人召冯唐进宫准备授予官职。

可是当时的冯唐已经九十岁的高龄了,再也没有精力为国效力,这就是冯唐易老的典故。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文帝时,面对匈奴的进攻,李广就展现了其勇猛的一面,获封郎官。

汉文帝称赞他说:你呀,就是错生了时代。

如果在高祖时代,你一定能封个万户侯。

后来到汉景帝时代,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立有大功。

却因为不识时务,私自接受梁王刘武授予的“大将军印”。

引起汉景帝的不满,所以没有封赐李广。

汉武帝时,李广虽多次攻击匈奴有功,但是在汉武帝眼里他一直都是“功过相抵”。

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到其至死也没有封侯。

经方才叔: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经方才叔: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经方才叔: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高山流水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说的是有一次,音乐家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

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触景生情,琴兴大发。

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路过的砍柴夫钟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那是老泪纵横啊,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这就是“知音”的由来,这个故事源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兮若江河。

’钟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

”《吕氏春秋》同样有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俞伯牙用琴声表达了他高山一样的志念、情操和江河一样的智慧、涵养,而且表达得十分精确、生动和感人,而钟子期也一样具有同样的志念、情操、智慧和德性,两心相同,两个人精神世界的高度惊人的一致,因而琴声一起,便引起钟子期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使两颗心相融合相沟通。

但,地球上人与人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两个精神世界的高度同一是极其难能而可遇不可求的,这就是“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根本原因。

还有庄周,更是怀大忧愤为人类的盲目争夺及生存的无意义而悲哀,总觉得地球人难得有人与他共鸣,只有惠子,可是,偏偏惠子死得早,所以,庄子说惠施一死,世无可与语者,世界上没有说话的人了。

关于知音,南朝刘勰先生的《文心雕龙》有一篇专论,写得特别好,文章题目就叫《知音》。

刘勰在文中提到的“志在山水,琴表其情”指的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

文章一开始,刘勰就指出“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要遇到知音是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啊,千年碰一回啊!自古以来,大多是看轻同时代的人而怀念古代的人,与自己经常相见的人自然是不会信任的,老是思念遥远的那些有名气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历来公认是抒发命运乖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青春易逝之情的名句。

那么,冯唐为何易老?李广为何难封?王勃此句,究竟表达什么情怀?先说冯唐易老。

冯唐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

在二十四史中,以官员身份入史的,算是级别很低的一个人。

一生主要的职位是“中郎署长”,做过约十年的“车骑都尉”,很短时间的“楚相”。

一生事迹也不多,亮点就是为魏尚辨冤,并持节云中,让魏尚官复原职。

司马迁之所以专门为他立传(《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是因为他“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

然而真正让冯唐声名显赫的原因,却是他的“易老”。

冯唐为何易老呢?分析起来有如下一些原因。

冯唐易老的原因首先是汉代的“举孝廉”选官制度。

西汉强调以“孝”治国,其中一个主要的证据是,西汉的皇帝,除了高祖刘邦外,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

在家孝父母的人,做官一定忠君。

当然,这是皇帝们的逻辑,也是他们的梦想。

在汉代,想做官,途径倒是很多。

首先当然是皇亲国戚,皇帝老儿想让你做个什么官,说句话就行了。

再有就是达官贵人、豪强士族的后人,有人推荐,做官也容易。

如果你舍得银子,捐钱捐粮买个官做,不仅理所应当,而且还正大光明。

这些条件都没有的贫民百姓呢,武可以从军,积累军功,做官封侯也非难事;文可以成大儒,经学研究透彻,先做“博士”后做高官,甚至可以做到丞相,比如匡衡,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

如果你文武双不全,也还有一条路,就是“举孝廉”。

这“举孝廉”,顾名思义,当然是重在品德。

要孝顺父母、为人清廉。

学问也要考虑的,不过,这倒是其次。

若有特别“孝”或者特别“廉”的,学问倒不在乎。

这“举孝廉”其实是一种推荐制度,汉代要求地方官、中央官二千石以上的,每年都要推荐这样的人才。

若是推荐出特别优秀的人才,推荐者要受到奖赏。

当然,若是推荐出来的人犯了事,也要受到牵连。

冯唐就属于这类人。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史记》),所谓“以孝著”,即“以至孝闻也”,那是当时因为最孝顺而闻名的。

这“举孝廉”若是“假孝廉”,若是因为王公贵族达官贵人豪门世族之后而举出来,也许十多岁二十几岁就行了。

若是真孝廉,而且以“至孝”而闻名,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可以得名的吧?可以想想,因孝顺父母而出名,一般要等到父母年长,而要熬出个全国第一这样的名声,应该要三、二十载吧?冯唐出生不在达官贵人名门望族,不会有人给他“假孝廉”的机会,应该是个“真孝廉”。

所以,我们估计冯唐被举孝廉时年龄就比较大了。

司马迁没有去考证,也没有记载,后来的班固和司马光就更无从查考。

其它的不说,汉文帝跟他聊天的那天,他的年龄就比较大了,估计65岁以上了吧?因为据《资治通鉴》,此事发生在孝文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而“武帝立(前141),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

这一估算,冯唐老先生第一次出场,已经65岁以上了。

怪不得汉文帝都惊诧,这么老了还只做个“郎”(掌管宫门,皇帝出行时随驾充任车骑官)的官职!至于他这个“郎”官做了多少年,多大年龄开始做的,这就无从考证了。

这么老了才做官,当然“易老”了。

其次,冯唐易老还因为他自身的性格缺陷。

冯唐的才能不用说,堪称一流。

他对将帅之才的认识和评价,思想意识独特,“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司马迁之所以为冯唐作传,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有味,值得品味,值得深思。

李牧和魏尚是冯唐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将帅,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特征。

不贪财,“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有主见,“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善征战,“西抑彊秦,南支韩魏”,“是以匈奴远避”。

兼之还有爱士卒,有胆识,善谋略等等。

冯唐还特别地认为,不能因为将帅有小过失而掩大功劳,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种观点是辩证的、客观公正的。

冯唐的才能还表现出他独特的口才。

一个“中郎署长”,也就是正科级干部吧,能见着皇帝的面,而且还能聊上天,实是千载难逢。

机会是难得的,冯唐把握得很好。

而且,他的口才为展示他的才华提供了条件。

也因此,他才青史留名。

“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文帝一时好奇,这么个老头,不在家抱孙子,干嘛还在这做这么个小官?当时,文帝是“辇过”,坐着辇车从那儿经过。

的的确确的一面之缘,如果把握不好,这样的机会永远不会再有。

“家安在”三字让冯唐有了跟文帝套近乎的机会。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

”冯唐以此为契机,用“代人”的资格跟曾经的“代王”攀上了同乡;其次,文帝赞李齐之贤,冯唐又以父亲与李齐交往甚密拉关系;再次,冯唐揣测到文帝渴望贤能的武将的心理,又用廉颇、李牧之流来吊文帝的胃口。

由此可见,冯唐确实是难得的辩才。

而这样的才华,却被自身的性格缺陷毁了。

“陛下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

”这是当面批评文帝了。

你口口声声说希望得到贤才,而你却是一个即使得到贤才也不会用的人。

不会用人的皇帝是什么皇帝?昏君!这无异于当面骂文帝是昏君!所以文帝“上怒,起入禁中”。

在历史上,怎么说文帝也算不上是个昏君,所以他勃然大怒也是可以理解的。

冯唐的缺陷是,太不给人面子。

幸好文帝是个明君,对这个当众“辱”他的人不怪罪,反而召见他,让他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机会为魏尚辩冤。

再次,与景帝重武轻文思想有关。

冯唐在文帝朝是比较受重用的,在景帝朝,被任为楚相,不久被免。

在景帝16年中,无所事事。

景帝朝国力逐渐恢复,但内忧外患不绝,内有七国之乱,外有匈奴边患,使景帝更加重视能立马横戈为他分忧的武将。

像冯唐之流的文臣,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自然被晾在一边了。

最后,当然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官场了。

在封建社会,官官相卫,互相捧场,结党营私。

官员之间的关系为互相利用的关系,像冯唐之流,皇帝面前尚敢当面“辱”之,如此耿介的个性,眼里怎能装得下沙子?可想而知,这种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的人,肯定时时遭打压、处处受排挤。

所以,他的下场只能是被排挤出局。

提拔重用,做梦吧!再说李广难封。

李广名气很大,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戎马一生,跟匈奴人血战四十多年,战功卓著,可是,一生未得封侯。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一,时代的原因。

李广可谓“生不逢时”。

最早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汉文帝:“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李广这类人,出身将门、武艺高强,却又不是皇亲国戚、不是功臣后嗣,只能企求以军功换爵位,当然渴求生活在刘邦打天下的时代,积累军功求得爵位。

所谓“乱世出英雄”,就是这个意思。

李广出生在汉初,天下初定,国力衰微,西汉政权不足与匈奴抗衡。

所以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对内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对外采用和亲政策,笼络匈奴人以安边。

遇到匈奴人攻击,也仅仅是防御为主,不敢进行反击,更不用说发动大规模的决战。

这样,李广建功立业就难了,想得到皇帝的侯爵谈何容易。

于是,在文帝、景帝两朝,近三十年的时间,李广青壮年时代的美好时光,湮没在守御匈奴人进攻的小打小闹中。

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战,也就没有凑足封侯的功绩。

当然,文帝、景帝两朝也并非没有封侯事。

那么,他们都封了哪些人为侯呢?文帝朝有28人被封为侯,统计如下:皇亲13人:管侯刘罢军、瓜丘侯刘宁国、营侯刘信都、杨虚侯刘将庐、朸侯刘辟光、安都侯刘志、平昌侯刘卬、武城侯刘贤、白石侯刘雄渠、阜陵侯刘安、安阳侯刘勃、阳周侯刘赐、东城侯刘良。

国戚5人:轵侯薄昭、章武侯窦广国、南皮侯窦彭祖、清都侯驷钧、周阳侯赵兼。

刘邦时代或拥立文帝的功臣4人:故安侯申屠嘉、樊侯蔡兼、阳信侯刘揭、壮武侯宋昌。

功臣子孙4人:犂侯召奴、缾侯孙单、弓高侯韩颓当(匈奴降将)、襄成侯韩婴(匈奴降将)。

显赫世家,今不可考其贡献的2人:波陵侯魏驷、南X(貞阝)侯X起。

景帝朝有31人封侯,统计如下:皇亲10人,国戚3人,平定“七国之乱”功臣(或其子孙)10人,匈奴降将8人。

可见,文、景二朝,李广之流的企图以军功封侯的人,唯一的机会是平定“七国之乱”。

可惜,李广没有把握好这唯一的机会(后文详述),封侯榜上无名。

武帝继位后,国力强盛起来,西汉政府开始着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先后发动几次大战,军人建功立业的时代到来。

武帝朝一共封侯239人,似乎封侯的黄金时代到来。

统计如下:皇亲162人,国戚3人(也有军功),少数民族降将41人,建功军人23人,功臣后人5人,功劳显赫的文官(恩泽侯)3人,周朝后人1人,方术1人。

可是,不难看出,李广之流欲建功以封侯的想法不易实现,军功侯23人的名额,不足封侯总数的10%。

况且李广已经过了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四十多岁了,希望通过建立军功实现封侯的愿望,就更难了。

其二,皇帝“任人唯亲”。

在万恶的封建社会,皇帝对军权是非常非常在意的,因为这关系到他的江山社稷甚至身家性命。

因此,选择将领时,首先考虑的是“忠”,其次才是“才”。

相比之下,跟他有血缘关系或者姻亲关系的人,忠诚度要高一些。

当然,这只是皇帝们一厢情愿的逻辑。

事实上,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夺江山的何其多!甚至比没有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还多!但是,皇帝还是常常会犯任人唯亲的错误。

从表面上看,从汉文帝、汉景帝至汉武帝,对将领都同等地重用和信任,赏罚公平。

但是,“平等”中有不平等。

众所周知,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不仅仅是将领的素质和军队的战斗力,影响军队战斗力的因素也不仅仅是军队的数量。

皇帝要让你立功,就会给你更多的立功机会,就会给你创造更多的立功条件。

即使军队数量一样,战斗力悬殊也是很大的。

士兵的素质不一样,武器装备不一样,后勤保障不一样,而封侯的标准一样。

何况,军队数量也未必一样呢!“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将军),骠骑所将常选”,“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去病所领的兵,是精锐中的精锐,常常挑选。

这是李广之流的将领无法享受的待遇。

与匈奴人作战,最重要的是军队的机动性。

机动性越强,战胜的可能性就越大,被抽去精锐的李广等人,带领着普通的骑兵,要跟卫青、霍去病之类的精兵比赛,结果不言而喻,所以,“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也就不奇怪了。

其三,李广的军功不足。

在万恶的封建社会,皇帝将土地分封给臣下,其实是极不情愿的。

这就好比把自己的一大块蛋糕切一小块给别人。

但是,皇帝们又是需要有人给他们卖命的,不把蛋糕切一块出去实在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呢,军人舍弃老婆孩子热炕头来给你卖命,是需要代价的,“封侯非我愿”这样高尚品德的人才,是比较少的。

冒着生命危险在刀口上舔饭吃,多半是为了一点风险收入:军饷、军功、官职、爵位等这些实际的利益。

于是,双方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你给我卖命,我给你利益。

而且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公平。

标价一:俘斩敌方的将领、重臣、皇亲国戚等重要人物。

比如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时,给各地诸侯的信中明确标明了军功封侯的标准:“能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裨将,二千斤,封二千户;二千石,千斤,封千户;千石,五百斤,封五百户:皆为列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