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历来公认是抒发命运乖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青春易逝之情的名句。那么,冯唐为何易老?李广为何难封?王勃此句,究竟表达什么情怀?
先说冯唐易老。
冯唐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在二十四史中,以官员身份入史的,算是级别很低的一个人。一生主要的职位是“中郎署长”,做过约十年的“车骑都尉”,很短时间的“楚相”。一生事迹也不多,亮点就是为魏尚辨冤,并持节云中,让魏尚官复原职。司马迁之所以专门为他立传(《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是因为他“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然而真正让冯唐声名显赫的原因,却是他的“易老”。冯唐为何易老呢?分析起来有如下一些原因。
冯唐易老的原因首先是汉代的“举孝廉”选官制度。西汉强调以“孝”治国,其中一个主要的证据是,西汉的皇帝,除了高祖刘邦外,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在家孝父母的人,做官一定忠君。当然,这是皇帝们的逻辑,也是他们的梦想。
在汉代,想做官,途径倒是很多。首先当然是皇亲国戚,皇帝老儿想让你做个什么官,说句话就行了。再有就是达官贵人、豪强士族的后人,有人推荐,做官也容易。如果你舍得银子,捐钱捐粮买个官做,不仅理所应当,而且还正大光明。这些条件都没有的贫民百姓呢,
武可以从军,积累军功,做官封侯也非难事;文可以成大儒,经学研究透彻,先做“博士”后做高官,甚至可以做到丞相,比如匡衡,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如果你文武双不全,也还有一条路,就是“举孝廉”。这“举孝廉”,顾名思义,当然是重在品德。要孝顺父母、为人清廉。学问也要考虑的,不过,这倒是其次。若有特别“孝”或者特别“廉”的,学问倒不在乎。这“举孝廉”其实是一种推荐制度,汉代要求地方官、中央官二千石以上的,每年都要推荐这样的人才。若是推荐出特别优秀的人才,推荐者要受到奖赏。当然,若是推荐出来的人犯了事,也要受到牵连。
冯唐就属于这类人。“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史记》),所谓“以孝著”,即“以至孝闻也”,那是当时因为最孝顺而闻名的。这“举孝廉”若是“假孝廉”,若是因为王公贵族达官贵人豪门世族之后而举出来,也许十多岁二十几岁就行了。若是真孝廉,而且以“至孝”而闻名,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可以得名的吧?可以想想,因孝顺父母而出名,一般要等到父母年长,而要熬出个全国第一这样的名声,应该要三、二十载吧?冯唐出生不在达官贵人名门望族,不会有人给他“假孝廉”的机会,应该是个“真孝廉”。所以,我们估计冯唐被举孝廉时年龄就比较大了。司马迁没有去考证,也没有记载,后来的班固和司马光就更无从查考。其它的不说,汉文帝跟他聊天的那天,他的年龄就比较大了,估计65岁以上了吧?因为据《资治通鉴》,此事发生在孝文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而“武帝立(前141),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这一估算,冯唐老先生第一次出场,
已经65岁以上了。怪不得汉文帝都惊诧,这么老了还只做个“郎”(掌管宫门,皇帝出行时随驾充任车骑官)的官职!至于他这个“郎”官做了多少年,多大年龄开始做的,这就无从考证了。
这么老了才做官,当然“易老”了。
其次,冯唐易老还因为他自身的性格缺陷。
冯唐的才能不用说,堪称一流。他对将帅之才的认识和评价,思想意识独特,“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司马迁之所以为冯唐作传,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有味,值得品味,值得深思。李牧和魏尚是冯唐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将帅,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特征。不贪财,“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有主见,“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善征战,“西抑彊秦,南支韩魏”,“是以匈奴远避”。兼之还有爱士卒,有胆识,善谋略等等。冯唐还特别地认为,不能因为将帅有小过失而掩大功劳,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种观点是辩证的、客观公正的。
冯唐的才能还表现出他独特的口才。一个“中郎署长”,也就是正科级干部吧,能见着皇帝的面,而且还能聊上天,实是千载难逢。机会是难得的,冯唐把握得很好。而且,他的口才为展示他的才华提供了条件。也因此,他才青史留名。“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文帝一时好奇,这么个老头,不在家抱孙子,干嘛还在这做这么个小官?
当时,文帝是“辇过”,坐着辇车从那儿经过。的的确确的一面之缘,如果把握不好,这样的机会永远不会再有。“家安在”三字让冯唐有了跟文帝套近乎的机会。“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冯
唐以此为契机,用“代人”的资格跟曾经的“代王”攀上了同乡;其次,文帝赞李齐之贤,冯唐又以父亲与李齐交往甚密拉关系;再次,冯唐揣测到文帝渴望贤能的武将的心理,又用廉颇、李牧之流来吊文帝的胃口。由此可见,冯唐确实是难得的辩才。
而这样的才华,却被自身的性格缺陷毁了。
“陛下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这是当面批评文帝了。你口口声声说希望得到贤才,而你却是一个即使得到贤才也不会用的人。不会用人的皇帝是什么皇帝?昏君!这无异于当面骂文帝是昏君!所以文帝“上怒,起入禁中”。在历史上,怎么说文帝也算不上是个昏君,所以他勃然大怒也是可以理解的。
冯唐的缺陷是,太不给人面子。
幸好文帝是个明君,对这个当众“辱”他的人不怪罪,反而召见他,让他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机会为魏尚辩冤。
再次,与景帝重武轻文思想有关。
冯唐在文帝朝是比较受重用的,在景帝朝,被任为楚相,不久被免。在景帝16年中,无所事事。
景帝朝国力逐渐恢复,但内忧外患不绝,内有七国之乱,外有匈奴边患,使景帝更加重视能立马横戈为他分忧的武将。像冯唐之流的文臣,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自然被晾在一边了。
最后,当然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官场了。
在封建社会,官官相卫,互相捧场,结党营私。官员之间的关系为互相利用的关系,像冯唐之流,皇帝面前尚敢当面“辱”之,如此
耿介的个性,眼里怎能装得下沙子?可想而知,这种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的人,肯定时时遭打压、处处受排挤。所以,他的下场只能是被排挤出局。提拔重用,做梦吧!
再说李广难封。
李广名气很大,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戎马一生,跟匈奴人血战四十多年,战功卓著,可是,一生未得封侯。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其一,时代的原因。李广可谓“生不逢时”。最早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汉文帝:“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李广这类人,出身将门、武艺高强,却又不是皇亲国戚、不是功臣后嗣,只能企求以军功换爵位,当然渴求生活在刘邦打天下的时代,积累军功求得爵位。所谓“乱世出英雄”,就是这个意思。
李广出生在汉初,天下初定,国力衰微,西汉政权不足与匈奴抗衡。所以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对内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对外采用和亲政策,笼络匈奴人以安边。遇到匈奴人攻击,也仅仅是防御为主,不敢进行反击,更不用说发动大规模的决战。这样,李广建功立业就难了,想得到皇帝的侯爵谈何容易。
于是,在文帝、景帝两朝,近三十年的时间,李广青壮年时代的美好时光,湮没在守御匈奴人进攻的小打小闹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战,也就没有凑足封侯的功绩。
当然,文帝、景帝两朝也并非没有封侯事。那么,他们都封了哪些人为侯呢?文帝朝有28人被封为侯,统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