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效应 环境对人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群体效应
以前看过一段文字,现在把他给找了出来:
个人独处时候的思想,跟处于群体时候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个人独处的时候,认为日光灯是白的,但处于群体的时候,就可以认为是黑的。法国革命时候的激进分子,很多都是老实的裁缝、面包师,他可以7月13号烤面包,14号就去攻巴士底狱;攻下之后,把人家人头一砍,长矛戳起来示众;15号,又回去烤面包。
一直都以为这句话只是戏谑,但最近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发现——事实上这正太正常了。
人在独处的时候能够反思,但一旦处在群体当中,头脑一热就身不由己。这不同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后者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前者乃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对后者我们抱无奈的态度,对前者我们只能无解了。
文化大革命何其壮观,何其荒唐。但事实上就是发生了,发生的还轰轰烈烈,发生得还空前绝后。事实上只要有人愿意反思,愿意摆脱别人的控制,拿出半点主见,悲剧不会演到这个程度,但整个社会被催眠了。连巴金也不得不承认,那时候的他,也被催眠了。这就是群体的力量。
说爱因斯坦是伟人,不仅仅是他的科学成果,更是因为他的哲学思想。我想加的一点是他对独立思考的尊敬。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能明智的跳出狂热的德国,这就是他的独到之处。当时很多德国科学家都投身到大战当中,甚至盲目的在《告文明世界书》上联名签字,惟独爱因斯坦特立独行,联合几位未被狂热吞噬的科学家写下《告欧洲文明书》和德国抗争,然而这最终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狂热的群体失去了理智,苦口婆心和高深的分析和逻辑已经被其所排斥。群体一旦作出荒唐的决定,再明智的个人也只能是悲剧。爱因斯坦最终逃到美国避难。
法国革命是个典型,狂热的人们在演说家的鼓动下,可以指鹿为马,继而又可以指马为鹿。也就是说,当人群聚集在一起时,全都白痴了。
巨大的力量往往掌握在白痴手里,这就要求民主必须要具有相对性。
中国古代有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历史总在上演着一个人说真话,两个人说白话,三个人说乱话的轮回。如今媒体多了,说话的人多了,说话又升级了,叫炒作了。总有一天,摊子烂掉了,水也要没得喝了。
今天看前几年的一个节目《对话》,讲的内容是韩寒现象。韩寒也是嘉宾。对亲友团和其他嘉宾提问,韩寒很少是认同的,基本上都要带点刺的顶回去。从整个节目来说,这就是反思,我觉得很好。韩寒有一个我很欣赏的地方:他是明星,但他从不煽动群众。这是我
欣赏他的地方,也正是他聪明的地方,因为群众只能是愚昧的,单个的个体才能是理智的。学者为什么往往是特立独行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2.环境对人的影响
现实中,人与人的交往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受到种种环境的影响。谈到这一问题,我们自然会想起西晋思想家傅玄曾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生活中,我们都会在不经意间接受来自环境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知不觉地使自己的品行发生变化。决定近墨者变黑的不可避免的有自身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外界的影响,出淤泥而不染者又有多少呢?
不同的环境陶冶不同的性情,造就不同的人生。南山的幽静给予陶渊明的淡泊,瓦尔登湖的清澈给予梭罗静谧,陋室的简朴给予刘禹锡高洁傲岸,《童年》中阿廖莎的兄弟也在大人影响下,尖酸刻薄;《骆驼祥子》中主人公也在社会阴冷的暗流中陷入麻木不仁……肮脏的环境常常是个大染缸,使人不知不觉腐化变质。解放前有个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以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南北极》轰动文坛,但他到了十里洋场后,受那种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竟也歌颂起纸醉金迷的生活来了。环境如同一双无形的浆,在我们的心湖上划播出涟漪,翻腾起浪潮,在一点一滴中改变着我们,影响一生。
但是,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的,需要朋友的帮助,如果一个人周围都是一些道德高尚的人,给予自己的将是一种向上的冲动,蓬勃的希望,是一种竞争的自信;同样地,如果一个人与一些道德素质低下的人交朋友,久而久之他的品性也会变得恶劣。这告诉我们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
同学们,“与君子交友,犹如身披月光;与小人交友,犹如身进毒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我们要多与“赤者”交往,拒绝“墨者”的无理、违背原则的要求。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的我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容易被着色。所以我们更要提高警惕,争取多接触一些美的事物,使自己得到熏陶,且防微杜渐,对丑恶的东西坚决摒弃。使心灵的种子在光明中吐绿,变化成长为伟大的灵魂。
2.2
环境对人的影响(2009-03-10 23:06:03)标签:杂谈
以前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两群鸭子,其中一群特别会下蛋,每天可以下一只大大的蛋;而另外一群则非常懒下蛋,两天或三天才下一只普通大的蛋。
这两群鸭子各自生活互不干扰,各有各的池塘和草地,各下各的蛋。
在猴年马月鸡日,懒鸭子群
当中的一只鸭子来到了勤奋鸭子群当中,这里的一切让它非常惊奇,鸭子们竞争下蛋的场面非常热烈,每只鸭子对下蛋都非常有激情,非常有积极主动性,恨不得生出一个吉尼斯纪录的鸭蛋或者生下TWINS蛋来好让人刮目相看赞不绝口。这给新来的鸭子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于是它决定留下来,也决心像别的鸭子一样天天勤快的生蛋。
一个月以后,它成功了。它每天也可以生下一个又大又白的鸭蛋来。
世界一天一天在变,但勤奋鸭子与懒惰鸭子们的生活没有改变。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勤奋鸭子群里的一只鸭子出来散步时不小心走失了,却意外碰上了那群懒鸭子。这里的鸭子对生活没有什么向往,不会去勤快地寻找食物,对下蛋也没有什么兴趣,如果吃得不好或者没找到食物就根本不下蛋,懒懒散散的,高兴的时候今天下一个蛋,不高兴时过几天才下一个蛋。所以这群鸭子的鸭蛋产量非常的低。
看到这一切,那只勤奋鸭子心凉了,可是它一时还找不回原来的集体,于是它暂时留了下来,和这群懒鸭子们住在了一起,时间久了,也就渐渐地习惯了它们的生活。
可是一个月以后,曾经每天能下一个大鸭蛋的鸭子居然不会下蛋了。
这个故事说明:人是同样的人,但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结果。
如果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里,受到周围的人感染,他也会努力勤奋起来,并且做得到自己的最好,成功的人或许成了这个群体的领导者,或者开创了他自己的新事业,或者在某一方面他是专家,是权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但如果呆在一个散漫懒惰的群体里,同样也会让一个优秀的人变成懒汉。如果他不能改变这个群体,那么就要被这个群体给同化。人总是有惰性的,当周围的人都不思进取沉迷于安乐,对工作得过且过,没有计划性,没有长远性,没有良好的执行力,组织框架松散无序,在这种环境感染下,再勤快的人也会变成一个庸碌无为的人。
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力。通常说:人不能改变环境,但环境可以改变人。
但仅仅是个外因。
决定人的是他的内因,在于个人的进取与思考以及能挖掘的潜能,以及如何去实现价值。
一个人,如果自己不想进取,那么受到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懒惰环境的影响是最容易的。这时候的他不想主动地改变他自己的什么,他只会随波逐流。或许即使在一个勤奋的群体里他也跟得上,但这样的鸭子不会生出最好的蛋来,或者生出更多的蛋来。他的水平仅仅是在平均线以下,是属于随时可被淘汰的那一等人。
有进
取心的人必然会对自己及周围的环境仔细思考,思考之后他懂得他要做什么和要做到什么。他懂得分析环境和分析自己,通过对比发现差距然后进行改进。他做事的时候,对自己的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定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科学的制订工作计划,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能够从容不迫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应付额外的工作,而且他做事情积极主动,在小的方面不去浪费时间计较,做事严谨务实,此外还有良好的执行力,计划好的事情一定要完成,尽力做得完美。眼光还要放得长远,做一件事情并不只到此为止,还有更高的追求更高的目标要达到。
肯用心做事的人都会积极地利用周围的有利环境对他的影响而实现他的目标,在完成他的工作之内,他会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理论上来说,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在合适的机会之下一定可以转变为真正的工作力。比如,某个人在某项工作当中表现平平,并不是他最好的状态;但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从事另一项工作,或许缘于平时的积累,或者在这方面找到了他工作的潜力,因此便能比以前做得更好,做得更大,做得更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肯去挖掘。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生的需求分为五种,最高一种是实现自我的价值与对社会创造价值。当你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时,这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当你的工作为更多人创造了更多的价值时,这时体现的是人对社会或某一群体的价值。个人的价值一般来说是满足对个人的一些收入、名誉等方面的需求,但社会价值则在于可以给周围的人带来一种向上的、正面的影响。
环境与个人的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变的,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微观,但反过来,人也可以改变环境的微观。其中关键的是人的主动性,如果自己把握了主动性,则可以改变自己的环境,如果自己放弃了主动性,则必然会被环境改变。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勤奋向上、相互关心,有高效的工作成绩。相反的,没有朝气、散漫懒惰、喜欢计较得失、人与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激励的环境,这样的群体势必永远处在被淘汰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