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颂》译文评析

合集下载

一曲雄浑壮美的人生礼赞_朗费罗抒情诗_人生颂_简析

一曲雄浑壮美的人生礼赞_朗费罗抒情诗_人生颂_简析

一曲雄浑壮美的人生礼赞X)))朗费罗抒情诗5人生颂6简析任良耀(黄山学院外语系,安徽黄山 245021)[摘 要] 文章根据惠蒂尔的评价,对朗费罗的5人生颂6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层面上做了简要的分析,着重说明的是:5人生颂6是一首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达到完美统一的杰作,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惠蒂尔对作者及作品的赞美并非过誉之辞。

[关键词] 朗费罗;5人生颂6;内容;特色;评价[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03)04-0029-02 亨利#华滋华斯#朗费罗(1807~1882)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数量庞大。

他以娴熟的诗歌技巧,优美的音韵,通俗易懂的遣词造句,总能使自己的诗歌做到雅俗共赏。

特别是在他生活的时代,他的诗歌在全美达到家喻户晓、风靡一时的地步。

应该说,他的起点是较高的。

19世纪30年代末他的第一部诗集5夜籁6一出版,他便广受好评,名振全美,尤其是集子中收入的短诗5人生颂6更是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被誉为/真正的美国心脏的跳动0。

民主诗人惠蒂尔对该诗评论说:/我不知道作者是谁,但他或她绝不是等闲之辈。

这九节单纯的诗比雪莱、济慈和华滋华斯等人所有的梦想加在一起都值得多。

这篇诗是呼吸着,充沛着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它是一个有为的世纪的精神-蒸汽机.。

0一首短短的诗歌为何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它究竟写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色?是否当得起如此高的评价?这些疑问也就是笔者立意要对这首短诗加以简析的缘由,自然也是本文要力加关照的对象。

如前所述,5人生颂6是一首短诗。

它以四行诗的形式写就,总共只有九节。

篇幅虽小,但它的脉络却十分清晰,内容完整且丰富。

细加分析,我们可看出全诗有明显的四个层次:1~3节可视为第一层次。

这一层次的主要内容开宗明义,表明了诗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即什么是人生。

在诗人看来,人生不是虚梦一场,人生是实实在在的,是真挚而热烈的。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探究——以《人生颂》三个汉译本为例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探究——以《人生颂》三个汉译本为例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一、引言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一生著作颇多,尤其是他的抒情诗和歌谣,享有“美国牧歌之花”的美称。

《人生颂》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早传入我国的英语诗歌。

作为同一时期的翻译家,杨德豫、黄新渠、黄杲炘对《人生颂》的翻译各不相同,在译文中体现出了各自的取舍。

比较这三个译本,分析同一时期,不同译者由于审美接受和读者关照的不同,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对译文美学效果和读者接受程度产生的影响,对未来诗歌翻译具有导向作用。

二、接受美学与翻译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它主要研究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接受、反应及读者的审美经验和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杨武能(转自许钧.2000:227—228)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重新解释翻译过程,建立了文学翻译特有的翻译模式:作家——原著——翻译家——译本——读者。

新的翻译模式强调了翻译是再创造的过程,强调了在二度创作中译者应从译入语读者美学接受的层面出发,发挥其主体性,这使得文学翻译进入了另一个更为广阔的视界。

三、《人生颂》的三个译本《人生颂》三个汉译本对原作内容都做到了忠实,但在表层结构的处理上却各不相同,以下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三个汉译本中对原作艺术风格的处理。

3.1 措词诗歌第二节中“grave ” 一词,渠译为“坟场”,炘译为“一抔黄土”,豫译为“荒坟”。

这三种译法中“一抔黄土”虽然改变了原作意象,但在汉语里这一词容易激发读者的联想,创造意境。

这样的译法更富有蕴味,符合译入语读者的审美经验。

此外,“一抔黄土”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这种译法可以弥补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修辞的缺失。

第四节中“beat ”一词一语双关,不仅指敲鼓,也指心脏的跳动。

对于这一词渠译为“敲响”,炘译为“闷响”,豫译为“擂动着”并在后面增译“一下又一下”。

豫的译法映射出了“beat ”的双层意义,同时也增强了译作的节奏感和音响效果。

《人生礼赞》译文对比赏析

《人生礼赞》译文对比赏析

《人生礼赞》译文对比赏析作者:苏虎典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文章对A Psalm of Life(《人生礼赞》)的三个中文译文版本从翻译技巧、韵律结构方面进行对比赏析。

三种翻译版本和原诗歌的韵味虽略有差别,但各有千秋,有效地再现了原诗的特征,有助于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关键词:翻译;技巧;韵律;对比赏析A Psalm of Life(《人生礼赞》)出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杰出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之手。

朗费罗的诗歌在19世纪美国主流诗坛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美国广为传颂,在欧洲亦受赞赏,被译成20多种文字。

而A Psalm of Life的汉语译文,据钱钟书先生考证,是第一首被翻译成中文的西方诗歌。

本文主要对A Psalm of Life三个译文版本进行对比赏析。

汉译文版本分别为黄新渠译本、黄杲炘译本和黄一宁译本(以下分别简称为渠译、炘译和宁译)。

第一部分(1~2节),首先针对人生两种悲观论调,“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grave is its goal”,义正辞言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认为:“life isreal! life is earnest!”诗歌开头就一针见血,发现症结之所在,先从“治标”开始。

第一节,“all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炘、渠分别译成“而事物不是看来那模样”“万物并非他们显示的模样”,意义表达基本相同;宁译为“肉体也不再是原来的姿容”。

其实,“all things”并非只是指的“肉体”,而是指世间万物,因为很多事物表象与实质之间往往并非一致。

第二节,“grave”一词,炘译为“黄土”,将意象做了改变,表达得更委婉一些,很适合我们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因为中国有“魂归故土”“命归黄泉”之说,让人自然产生联想;渠和宁分别译为“坟场”“坟墓”,缺少前者表达的委婉,显得直白一些,但同时也似乎更忠实于原文。

《人生颂》译文评析

《人生颂》译文评析

《人生颂》译文评析
高文莉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卷),期】2007(000)011
【摘要】本文简要的介绍了<人生颂>这篇诗歌作者和其写作的背景,从诗歌鉴赏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了<人生颂>的语言特点,评析了黄果炘、黄新渠及黄一宁等三人的译文,并就翻译措辞和语气上提出了一些看法.
【总页数】1页(P40)
【作者】高文莉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活个轰烈死个安详--朗费罗《人生颂》及《潮起又潮落》评析
2.《西风颂》两篇译文中的意象转换对比研究
3.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关照下的译文评析——简评《红楼梦》中"元春省亲"两种译文
4.东方视野里的西方文化想象——对英诗《人生颂》汉译文的文化阐述
5.民族化与大众化——《人生颂》译文探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生颂》的认知诗学解读分析

《人生颂》的认知诗学解读分析

《人生颂》的认知诗学解读分析作者:黄慧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7期黄慧(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重庆 400031)摘要:认知诗学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全新方式,这种解读方式不仅能够使语言学和文学更为丰富,而且能够让文学赏析更为深刻,更为透亮。

本文介绍了朗费罗及《人生颂》的概况,也陈述了认知诗学的具体内容,然后分别利用概念隐喻理论、焦点/背景理论、脚本理论对《人生颂》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人生颂;认知诗学;解读分析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13-02一、朗费罗及《人生颂》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1807年在缅因州波特兰城一个律师家庭出生。

1822年进入博多因学院,和霍桑是同班同学。

毕业后到过法国、西班牙、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潜心研究这些欧洲国家的语言与文学。

自1836年,在哈佛大学做教授,主讲语言长达18年,全身心投入于对欧洲文化与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解析,逐步成为新英格兰文化中心剑桥文学界与社交界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朗费罗的诗歌数量巨大,题材较为广泛。

在他生活的年代,他的诗以音韵优美、意境丰富、通俗易懂著称,已经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

19世纪30年代,他的诗集《夜籁》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强烈赞誉,特别是诗集中那首《人生颂》更是精品中的精髓,被称为“真正的美国心脏的跳动”。

诗人惠蒂尔对这首《人生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我不熟悉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但我知道他绝不是一般的人。

这首诗中所包含的精神与梦想比济慈、雪莱等人之和还要多。

在诗中诗人号召人们要振作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勇于面对命运中的一切挑战。

在人生路上要学会坚强、学会忍耐,更要学会拼搏,学会追求。

朗费罗的《人生颂》属于说理型的诗歌,但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舆论导向融进富有活力的诗歌中,从而实现了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完美统一。

人生颂朗费罗赏析

人生颂朗费罗赏析

人生颂朗费罗赏析
朗费罗的《人生颂》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感人至深的诗歌,通过对生命的探索和赞美,表达了人生的真实意义和价值。

在这首诗中,朗费罗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强烈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美好。

首先,诗歌通过否定消极的人生态度,强调了生命的真实意义。

诗中说:“不要用哀伤的诗句告诉我:人生只不过是幻梦一场。

”这句话表明了朗费罗对消极人生观的否定。

他认为生命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幻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把握当下。

其次,诗歌通过对生命的赞美,表达了人生的价值。

诗中说:“生命是真切的!生命是严肃的! 它的归宿决不是坟墓;你本是尘土,必归于尘土。

”这句话表明了朗费罗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他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享受生活的美好。

最后,诗歌通过对行动的强调,表达了人生的追求。

诗中说:“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是我们命中注定的目标和道路,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都超越今天。

”这句话表明了朗费罗对人生追求的态度。

他认为人生应该是积极向上的,我们应该通过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总结起来,朗费罗的《人生颂》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感人至深的诗歌。

通过对生命的探索和赞美,表达了人生的真实意义和价值。

诗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强烈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美好。

最后,诗歌通过对行动的强调,表达了人生的追求。

人生颂诗歌鉴赏英文

人生颂诗歌鉴赏英文

人生颂诗歌鉴赏英文
人生颂是一种表达对生活、人生和自然的赞美和颂扬的诗歌形式。

这种诗歌通常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以及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在英文文学中,有许多经典的人生颂诗歌,其中一些被认为是不朽
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和尊重。

首先,约翰·基恩斯的《Ode to a Nightingale》是一首著名
的人生颂诗歌,通过对夜莺的歌声的赞美,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人
生无常的思考。

诗中充满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的
追求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其次,威廉·华兹华斯的《Ode: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也是一首备受推崇的人生颂诗歌。

这首诗歌探讨了童年时光的美好和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永恒的渴望。

此外,弗朗西斯·汤普森的《The Hound of Heaven》也是一首
深具震撼力的人生颂诗歌。

诗中表达了对神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
探寻,描绘了人类对永恒真理的追寻和对内心深处渴望的追求。

总的来说,英文文学中的人生颂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而闻名,这些作品不仅赞美了生命的美好,也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诗歌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给人们带来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人生颂》译文对比赏析

《人生颂》译文对比赏析

《人生颂》是亨利 • 华兹华斯 • 朗费罗所著的一首非常 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
著名的抒情诗。该诗的说话人主题是一位年轻人,阐述了以 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
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对抗消极的虚无思想的人生 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
标题是诗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标题往往包含了时间、
次分明,说理和论述都非常有技巧。全诗共分为四个层次。 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通过阅读标题,读者往往可以从
第一层次包含了诗歌的第一到第三节,阐述了诗人自己的人 标题中得到关于诗歌内容的信息,标题还经常会包含作者的
生观,诗歌的第二层次包含了诗的第四到第六节,承接前三 感情。作为读者阅读诗歌第一个看到的部分,标题也是读者
他深信不疑老人从前的辉煌过往,并对老人现在的处境感到 法延续。捕鱼也是一样。老人在回到岸边后认为自己最终被
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希望通过运用泰特勒翻译 韵主要是抑扬格的四音部。诗歌的选词也非常通俗易懂,采
三原则对译文进行分析,以期展示一种全新的诗歌翻译赏析 用了大量口语化的词语使得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押韵方
角度。
面,本诗采用 a,a-b,c-d-c-d,e-f-e-f 这样的隔行韵形式,
关键词 :对比赏析 ;《人生颂》;泰特勒三原则 ;诗歌翻 而且脚韵还穿插了单韵和双韵的变化,奇数行用双韵,偶数
节的内容继续阐述了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一层次 鉴赏诗歌的钥匙。从内容上的翻译来看,三位译者对于这首
包含了诗人积极的人身观,他觉得人应当珍惜生命,不断进 诗歌的翻译各有见解,在保持同原文在形式和内涵上的表达
取,勇攀高峰,如“Be a hero in the strife”(做一个英 上则各有长短。

爱捣蛋的历史——话说第一首汉译英文诗《人生颂》

爱捣蛋的历史——话说第一首汉译英文诗《人生颂》

爱捣蛋的历史——话说第一首汉译英文诗《人生颂》“西洋的大诗人很多,第一个介绍到中国来的偏偏是郎费罗。

郎费罗的好诗或较好的诗也不少,第一首译为中文的偏偏是《人生颂》。

那可算是文学交流史对文学教授和评论家们的小小嘲讽或挑衅了!历史上很多——现在就也不少一一讴种不很合理的事例,更确切地说,很不合学者们的理想和理论的事例。

这些都显示休谟所指出的,“是这样”(is)和“应该怎样”(ought)两者老合不拢。

在历史过程里,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往往跟我们闹别扭,恶作剧,推翻了我们定下的铁案,涂抹了我们画出的蓝图,给我们的不透风、不漏水的严密理论系统搠上大大小小的窟窿。

通常说“历史的教训”,仿佛历史只是严厉正经的上级领导或老师;其实历史也像淘气捣乱的小孩子,爱开玩笑,捉弄人。

有机会和能力来教训人,笑弄人,这是历史的胜利;很少人听取或听懂它的教训,几乎没有人注意和在意它的笑弄,那也是历史的——失败。

” 这一段话是钱钟书《七缀集》中一篇名为“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研究文章的结束语。

在中西比较文学的研究的同时,钟书先生深深地感慨大抵历史发生发展的原生形态往往并非是我们想象的样子。

朗费罗的这首闻名的《人生颂》最初之汉译历程即是如此。

钱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引证和分析还原了当时的大概情形。

朗费罗这首诗创作于1838年,汉译时间大概是1864年。

是由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译成中文,再由当时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全权大臣董恂裁成七言旧体诗。

可惜的是威妥玛汉语水平一般般,而董恂又全然不懂英文。

董的译诗差不多成了自己创作的旧体诗新作了,与朗费罗的原旨相去自然较远。

连朗费罗(Longfellow )这个名字也被意译为了“长友”,他的国籍也成了“欧罗巴”。

而董恂在那个时代算是洋务泒的开通人士了,然而对西方了解竟也如此浅陋。

于此可见,历史的误解何其深也!我们对于事情真相的认识恐怕是不断去蔽的过程,但深处其间的时候,却不知自身其实是陷入重重迷雾之中。

《人生颂》

《人生颂》

《人生颂》一、《人生颂》人生如顽石,磨砺成宝石。

岁月的风雨,铸就了我们坚韧不拔的品格。

苦难与挫折,是生命中最好的老师,它们教会了我们勇往直前的决心。

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而是一场长跑,我们需要保持持久的耐力和毅力,只有这样,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人生如画,需要用心去观赏。

生活就像一幅画,丰富多彩。

每个人都是画的主角,我们可以选择怎么去描绘自己的人生。

有时候,我们需要勇于冒险,去尝试新的颜色,让画面更加鲜艳多彩。

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让画面更加细腻。

无论何时何地,让我们用心去观赏人生的美好,珍惜每一个瞬间。

人生如乐曲,需要奏出美妙旋律。

人生是一首美妙的乐曲,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旋律。

有时候,我们需要奏出高亢激昂的乐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奏出轻柔温婉的音符,去关怀和陪伴他人。

无论何时何地,让我们用心去奏响人生的旋律,让它充满激情和温暖。

二、《人生颂》人生如航行在大海中的船,需要明确目标和航线。

生活是一条漫长的旅程,我们都需要给自己一个方向,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与目标。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迷茫和挣扎,但只要坚守初心,就能够航行向前,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人生如行走在森林中的旅人,需要勇敢面对各种挑战。

人生的旅程充满了坎坷和困难,但是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智慧。

只有在跌跌撞撞中,我们才能成长为更加坚强和勇敢的人。

无论何时何地,让我们用勇气和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风雨,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人生如登山攀岩,需要坚持和毅力。

生命就像攀登高峰的旅程,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疲惫和无力,但只要放眼远方,我们就能看到那个美丽的山巅。

在攀登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和体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的高度。

三、《人生颂》人生如烟花绽放,需要用心去感受每一刻的美好。

生命是一次奇妙的旅行,我们需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体验每一段人生。

就像绚丽多彩的烟花一样,我们要抓住每一个闪光的瞬间,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光彩。

人生颂诗歌鉴赏

人生颂诗歌鉴赏

人生颂诗歌鉴赏
人生的颂诗是对人生的颂扬和赞美,通过诗歌形式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一首人生颂诗的鉴赏:
《青春颂》
稚嫩如春花初放,
热情似夏日里的阳光。

青春呀,你是一首最美的诗篇,
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岁月流转,时间匆匆,
我们飞翔在你的翅膀之下。

青春呀,你是我们展翅高飞的翅膀,
激励着我们追逐梦想的火光。

荆棘虽多,阻挡我们的脚步,
但我们怀揣希望迈过困难的坎坷。

青春呀,你是我们奋勇向前的力量,
让我们决心去追寻光亮。

遥想当初,追逐梦想的步伐,
我们怀着激情,向前奔跑。

青春呀,你是我们追寻真理的指南,
引领着我们勇往直前的方向。

回首往事,岁月如歌,
我们铭记着每一次的成长。

青春呀,你是我们生命中的底色,
添上了浓烈而绚丽的色彩。

人生啊,你是一首永恒的颂歌,
我们用心灵去鉴赏你的美妙。

青春呀,你是人生最美丽的旋律,
让我们奏响青春的乐章。

这首《青春颂》通过描绘青春时光的美好和力量,表达了对青春岁月的赞美之情。

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赋予了青春无尽的活力和希望,表达了对青春激情和追求梦想的坚定信念。

整体表达了对人生的颂扬,让读者感受到青春年华的美好和重要性。

《人生礼赞》的两种译文对比赏析

《人生礼赞》的两种译文对比赏析

《人生礼赞》的两种译文对比赏析“人生礼赞”是美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的一首著名诗歌,它叙述了有关生活的无穷鼓舞和美好希望。

该诗歌有两种译文,被称为“1905译文”和“1958译文”。

两种译文,从语言上以及翻译文字上,表达出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

首先,1905译文和1958译文的语言风格有明显的不同。

1905译文用语贴近古风,带有高雅的古典色彩,语言流畅,文字精美;而1958译文更具有现代感,讲究英语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在保留威廉华兹华斯的原意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现代性。

其次,在翻译文字上,1905译文和1958译文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对于诗歌最后一段“生活,以你美好的景色迎接我,并用爱温暖我的心!”1905译文用“无穷的景色”来表达“美好的景色”,而1958译文则用“多彩的景色”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更能体现出生活的多姿多彩。

再比如,“动情,激发我的万分活力”,1905译文用“热情地”,而1958译文则用“充满活力地”,旨在强调诗歌所体现出的活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传达出的哲理。

此外,1905译文多用人性化形容词,例如“温柔”、“抚慰”等,使读者在感受到生活的美丽和希望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柔和亲切;而1958译文多用精确的表达,例如“获得新的能量”和“一脉相承的精神”,给人以更深刻的思考。

最后,通过对比,两种译文表现了“人生礼赞”的不同理解,也阐释了诗歌的不同内涵。

1905译文更多是带有古典色彩的抒情性表达,它以“热情”和“温柔”来表现诗歌传达出的崇高理想和振奋人心的希望;而1958译文则更具有现代意义,以“动力”和“精神”来表现诗歌传达出的始终不变的生活动力和正能量。

总之,从语言风格和翻译文字上来看,1905译文和1958译文对于“人生礼赞”的理解和表达都有独特的贡献,作为一首著名的古典诗歌,它所传递的宣泄和情感,在当代读者心中仍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APsalmofLife汉译文的评析7页word

APsalmofLife汉译文的评析7页word

APsalmofLife汉译文的评析一、引言众所周知,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是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

诗人采用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集中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诗歌翻译的要求很高,在如何翻译诗歌的问题上,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例如,郭沫若提了“以诗译诗”,闻一多提出了以“诗笔”译诗等诗歌原则。

而且,诗歌的韵律是读者最为关注,也是译者翻译时最为犯难的问题。

不过,正如李明提到那样,译文再现原文的韵味至关重要。

不能为了一味地追求格律、韵脚,而丧失了诗歌的意境美。

所以,本文抛开韵律问题不谈,只是从四位译者(黄新渠、黄杲?浴⒒埔荒?和杨德豫)的遣词造句上对著名诗歌A Psalm of Life进行赏析一二,简单探讨如何能够通过合理的表达再现原文的韵味。

二、写作背景A Psalm of Life是19世纪美国诗人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

诗人爱妻波特1835 年因流产而病故,他一度陷入悲痛之中,而当他追求阿普尔顿(五年后成为他第二任妻子)时,又遭遇颇多波折。

于是他感到百感交集,内心不免伤感,但在诗文中,他则勉励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懈努力,不断进取、追求。

全诗一气呵成,感情强烈,为世人传诵。

根据钱钟书的观点,1865年这篇“破天荒最早译成汉语的英语诗歌”的译文经时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外交部当家副部长”的董恂剪裁为七言诗被写在一把扇子上,似乎是通过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赠送给了钱钟书本人――A Psalm of Life基本上是英语诗歌中最早被译成汉语的一首。

之后,该诗新的译文相继不绝,有旧体,有新体,有格律体,也有自由体,在中国广为流传。

1.题目翻译评析:A Psalm of Life黄新渠译:生命的礼赞黄杲?砸耄荷?之颂黄一宁译:人生颂杨德豫译:人生颂在评析之前,首先要清楚原文题目的本意是什么。

解读朗费罗的《人生颂》——兼谈修辞在其中的运用

解读朗费罗的《人生颂》——兼谈修辞在其中的运用
7—1 8 是 美 国 浪 漫 w 10 8 2) 主 义 文 学 时 期 杰 出 的 诗 人 。 出 生 于 缅 因 州 波 特 兰 大 的 一个 律 师 家 庭 , 费 罗 曾 就 读 于 鲍 登 学 院 , 朗 他
《 生 颂 》 一 首 短 小 精 悍 而 又 脍 炙 人 口 的 人 是
授 之 一 。后 辞 职 回 家 , 事 写 作 , 出 了 《 吟 》、 专 写 夜
《 谣 及 其 他 》、 伊 凡 杰 林 》、 海 华 沙 之 歌 》 一 系 歌 《 《 等 列 不 朽 的壮 丽 诗 篇 。 去 世 以 后 , 人 以其 对 诗 坛 的 诗 杰 出 贡献 人 住 英 国威 斯 敏 斯 特 教 堂 的 诗 人 之 角 并
浪 漫抒情 诗 , 表百余 年来 , 古流传 , 久不 衰 。 发 千 经 该 诗 一 共 由 9个 诗 节 组 成 , 3 共 6行 。 像 其 他 许 多 诗 歌一 样 , 首 诗 也 采 用 了较 传 统 的抑 扬格 四音 这 步 ( 一 部分 是 三 音 步 ) 四行 诗 节 组 成 。但 就 有 和 音 节 而 论 , 诗 极 有 规 则 : 奇 数 行 8个 音 节 , 该 每 偶 数 行 7个 音 节 , 少 例 外 。 在 韵 律 方 面 也 很 整 齐 。 极 押韵 顺 序依 次为 : a—b—a—b ,c—d—c—d,e—f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维普资讯
第2 卷 第5 1 期
V0 . . 1 21 No 5






20 0 6年 l O月
Oc.. 0 6 t 20
J R L OF QI Z OU NA N HOU U I E ST N V R IY

从阐释学原则看郎费罗《人生颂》的重译

从阐释学原则看郎费罗《人生颂》的重译
二、 阐释 学 对 重 译 现 象 的启 示
十九世纪美 国诗人郎费 罗的《 人生 颂》 钱钟书誉为第 被

首译为中文 的西方诗歌。威 妥玛( ) 英 与董恂 ( 对此诗 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阐释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 主要研 究方向是针对艺术 其
作的两个译本在翻译史上颇具历史地 位。此诗 四句一节 , 共 九节三十六句 , 为“ bb 式 , 1 韵 a a” 为 9世纪诗人郎费罗的代表 作 , 以其表达出的乐观态度为世人所爱。哲学阐释学可用 并 来研读多 门人文社会科学 , 本文拟 用伽达默 尔 ( ea e) G dm r 在 提出的“ 理解 的历史性” 视 阈融合” 和“ 原则解读《 人生颂 》 的
重译 现象 。

作品的理解 和解释 , 而翻译 的实质是 以不 同的语言符号来表
达同一思 想 , 目标 是重现原文 意义 J - 。根据斯坦纳 的观 77 点( 02 , 2 0 ) 解释或翻译 活动始终一 如既往 地贯穿其 中 , 即一
切交际或交流都是 通过解 释或 翻译 来实 现的。译 者从不 同 角度理解原文 , 而后通过不 同的策 略将其表 达 出来 , 这一 活
动的结果——译文的独特性也就显而易见。 事实上 , 译文很难 达到 与原文 完全一致 的境界 。首 先 , 不论理解还是表达 , 都达到完美的境界 , 存在理解 的错 误 , 不 不存在 阐释的空间 , 达方 面不仅在 内容上 与原作等值 , 表 在

阐 释 学 简 述
阐释学是指进行解释的科学或理论 , 是一 种关 于理 解和 理解文本意义的理论 和哲学 。长久以来 , 阐释学就 是用 来解
释《 圣经》 的专有名词 , 在西方社会享有很高的地位。阐释学 历史源远流长 , 可追溯 到古希 腊时代 。“ e nu c” H r ets 一词 me i

朗费罗人生颂 读后感

朗费罗人生颂 读后感

朗费罗人生颂读后感我终于找到了最符合我当下人生哲学的诗歌,朗费罗的《人生颂》。

全诗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人生是什么?如何度过这一生?如何看待生命之肉体和灵魂?如何看待生死?人生的价值在哪里?认识到生命的时间性,能解决人生的很多烦恼。

时间不仅是金钱,时间是生命。

对于个人而言,这是真真切切的。

人的一生太短暂了,我们该如何存在,才是不枉此生?感喟人生,无非是两种主要的倾向:一是悲叹人生的渺茫悲凉,不解人生的奥秘;一是积极入世,高歌人生的伟岸,赞美生命的情怀。

朗费罗是后者。

什么是人生?有一种话,我们听得很多,“人生是一场梦”“人生是虚无”,一些权威人物、权威渠道也发出过类似的声音。

很多人都听信了这样的悲观人生论。

作者认为,说出这种话的人,其灵魂在沉睡,还没有真正悟道。

如果将肉体的必死性作为把人生视为一场幻梦的因由,生命的灵性和人生的现实意义又在何方?当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有同样的悲观人生观,哈姆雷特在挖掘坟墓时,对骷髅的看法表现出了哈姆雷特对生死的看法。

“谁知道我们将来会变成一些什么下贱的东西,霍拉旭!要是我们用想象推测下去,谁知道亚历山大的高贵的尸体,不就是塞在酒桶口上的泥土?”“凯撒死了,他尊严的尸体,也许变了泥把破墙填砌;啊!他从前是何等的英雄,现在只好为人挡风遮雨!”在哈姆雷特的心中,死亡不但意味着什么都会没有的“万事空”,甚至还是对生前的事迹的一种侮辱和反讽。

我个人,不赞同这样的生死观,虽然死去万事空,但生前和死后灵魂绽放的品质有太多太多的区别了。

是的,我们都会死,我们生于尘土,归于尘土,但这仅仅是指人的肉体,人的灵魂在作者看来,才是不朽的。

沉睡的灵魂等同于死亡的灵魂,人生不是虚幻一场,人生不是梦一场,人生是真真切切的,人生是实实在在的。

这让我想起泰戈尔的“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I leave no trace of wings in the air, but I am glad I have had my flight. ) 同理,苏东坡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朗费罗(美)《人生颂》的三种翻译

朗费罗(美)《人生颂》的三种翻译

朗费罗(美)《人生颂》的三种翻译朗费罗(美)《人生颂》的三种翻译郎費羅原作Tell me not, in mournful numbers,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And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Life is real-life is earnest-And the grave is not its goal:Dust thou art, to dust returnest,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Is our destin'd end or way;But to act, that each to-morrowFind us farther than to-day.Art is long, and time is fleeting,And our hearts, though stout and brave,Still, like muffled drums, are beatingFuneral marches to the grave.In the world's broad field of battle,In the bivouac of Life,Be not like dumb, driven cattle!Be a hero in the strife!Trust no Future, howe'er pleasant!Let the dead Past bury its dead:Act-act in the glorious present!Heart within, and Godo'er head! Lives of great men all remind us We can make our lives sublime, And, departing, leave behind us Footsteps on the sands of time. Footsteps, that, perhaps another, Sailingo'er life's solemn main,A forlorn and shipwreck'd brother, Seeing, shall take heart again. Let us then be up and doing, With a heart for any fate;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威妥瑪譯文勿以憂時言人生若虛夢性靈睡即與死無異不僅形骸尚有靈在人生世上行走非虛生也總期有用何謂死埋方至極處聖書所云人身原土終當歸土此言人身非謂靈也其樂其憂均不可專務天之生人別有所命所命者作爲專圖日日長進明日尤要更有進步作事需時惜時飛去人心縱有壯膽遠志仍如喪鼓之敲皆係向墓道去人世如大戰場如衆軍在林下野盤莫如牛羊無言待人驅策爭宜努力作英雄勿言異日有可樂之時既往日亦由已埋已目下努力切切中盡己心上賴天祐著名人傳看則繫念想我們在世亦可置身高處去世時尚有痕迹勢如留在海邊沙面蓋人世如同大海果有他人過海船隻擱淺受難失望見海邊有迹才知有可銷免顧此即應奮起動身心中預定無論如何總期有濟日有成功愈求進功習其用工堅忍不可中止董恂譯詩莫將煩惱著詩篇百歲原如一覺眠夢短夢長同是夢獨留真氣滿乾坤天地生材總不虛由來豹死尚留皮縱然出土仍歸土靈性常存無絕期無端憂樂日相循天命斯人自有真人法天行強不息一時功業一時新無術揮戈學魯陽枉談肝膽異尋常一從薤露歌聲起邱隴無人宿草荒擾擾紅塵聽鼓鼙風吹大漠草萋萋駑駘甘待鞭笞下騏驥誰能轡勒羈休道將來樂有時可憐往事不堪思只今有力均須努人力殫時天祐之千秋萬代遠蜚聲學步金鰲頂上行已去冥鴻亦有迹雪泥爪印認分明茫茫塵世海中漚才過來舟又去舟欲問失帆誰挽救沙洲遺迹可追求一鞭從此躍征鞍不到峯頭心不甘日進日高還日上肯教中道偶停驂朗费罗《人生颂》不要在哀伤的诗句里告诉我:Tell me not, in mornful numbers,“人生不过是一场幻梦!” "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灵魂睡着了,就等于死了, 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事物的真相与外表不同。

高中语文 智慧美文 人生颂──年轻人的心对歌者说的话

高中语文 智慧美文 人生颂──年轻人的心对歌者说的话

人生颂──年轻人的心对歌者说的话朗费罗
不要在哀伤的诗句里告诉我:
“人生不过是一场幻梦!"
灵魂睡着了,就等于死了,
事物的真相与外表不同。

人生是真切的!人生是实在的!
它的归宿绝不是荒坟;
“你本是尘土,必归于尘土,
这是指躯壳,不是指灵魂。

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
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
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
都超越今天,跨出新步.
智艺无穷,时光飞逝;
这颗心,纵然勇敢坚强,也只如鼙鼓,闷声擂动着,一下又一下,向坟地送丧。

世界是一片辽阔的战场,
人生是到处扎寨安营;
莫学那听人驱策的哑畜,
做一个威武善战的英雄!别指靠将来,不管它多可爱!
把已逝的过去永久掩埋!
行动吧──趁着活生生的现在!胸中有赤心,头上有真宰!
伟人的生平启示我们:
我们能够生活得高尚,
而当告别人世的时候,
留下脚印在时间的沙上.
也许我们有一个弟兄
航行在庄严的人生大海,
遇险沉了船,绝望的时刻,
会看到这脚印而振作起来.
那么,让我们起来干吧,
对任何命运要敢于担载;
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
要善于劳动,善于等待。

注:
〔朗费罗(1807—1882)〕美国诗人。

〔你本是尘土,必归于尘土〕这是《圣经》中上帝耶和华对亚当说的话。


〔智艺无穷,时光飞逝〕出自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格言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颂》译文评析
[摘要]本文简要的介绍了《人生颂》这篇诗歌作者和其写作的背景,从诗歌鉴赏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了《人生颂》的语言特点,评析了黄杲炘、黄新渠及黄一宁等三人的译文,并就翻译措辞和语气上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人生颂翻译音象美韵式
一、《人生颂》的创作背景及意图
《人生颂》写于1839年,诗人爱妻波特1835年因流产而病故,他一度陷入悲痛之中,而当他追求阿普尔顿(五年后成为他第二任妻子)时,又遭遇颇多波折。

于是他感到百感交集,觉得人生充满挫折,内心不免伤感,但在诗文中,他则勉励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懈努力,不断进取,不断追求。

全诗一气呵成,感情强烈,为世人传诵。

然而当年脍炙人口,流传遐迩,被誉为“众人之心声首诗”如今却被诗评家们列入“平庸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第一首译为中文的英语诗既不是莎士比亚的,也不是拜伦或雪莱的,而恰恰却是朗费罗的这首“平庸之作”。

根据钱钟书的观点,1865年这篇“破天荒最早译成汉语的英语诗歌”的译文经时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外交部当家副部长”的董恂剪裁为七言诗被写在一把扇子上,似乎是通过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赠送给了钱钟书本人——《人
生颂》基本上是英语诗歌中最早被译成汉语的一首。

二、诗歌鉴赏与译文评析
诗歌的题目应该是短小精悍,同时能起到画龙点睛以及为整首诗歌的文体和风格奠定基调的作用。

从董恂翻译的《人生颂》到今,朗费罗的《人生颂》有着不下十个翻译版本。

而诗歌题目“A Psalm of Life”的翻译也不尽相同:黄杲炘译为《生之颂》,黄新渠译为《生命的礼赞》,黄一宁译为《人生颂》,甚至还有人译为《人生礼赞》、《生活的赞美诗》,等等。

“A Psalm of Life”的中心词是“Life”,文体词是“Psalm”。

通读全诗,可以了解到这首诗是诗人对人生的一番思考,因此“Life”可译为:“生”、“人生”、甚至是“生命”,而“生活”则有失偏颇。

“Psalm”
可译为:“颂”、“赞”、“礼赞”、“赞美诗”、“圣诗(诗)”、“圣歌(歌)”,等等。

“颂”是用以歌颂功德、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赞”原用于赞美,后来也用于评论,常以情调的特别激扬、风格的精炼为标志;“礼赞”是以崇敬的心情称赞表扬;“赞美诗”原指颂扬神、英雄和著名人物的诗歌。

从意义上分析,“诗”和“歌”均未表现出作者极度颂扬的心情,所以不做考虑;从诗歌的音象美角度分析,“诗”为阴性字,其发音拘谨、沉钝、令人产生情绪压抑之感(《生之颂》的“之”同);而“赞”和“颂”均为阳性字,其读音响亮、厚壮、令人心生昂扬奋发之情,符合全文的风格;从文字的精简方面比较,《人生颂》及《人生礼赞》均优于《生命的礼赞》。

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诗歌是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谱之以曲可以为歌者。

诵读《人生颂》全诗,读者很容易产生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

仔细体味,会发现全诗采用了整齐的abab式韵式,严格按照规范的格律,阴韵阳韵交替使用。

韵式的搭配自然协调,无矫揉造作之感,阅读起来有如演奏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交响乐。

由于汉英语言发音及表达方式存在诸多异同,黄杲炘、黄新渠及黄一宁等三人的译文都未能完全按照原诗的韵式组建:黄杲炘的译文严格地采用了典型的汉诗韵式,即,aabb式,因而产生了与原诗风格类似的音乐效果,同时其压韵方式更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黄新渠的译文则采取了abcb的韵式,并且贯穿全文的是统一的ang韵脚(典型的阳性字),其发音时开口度大、读音响亮、声威显赫、其激昂亢奋的音响效果更易鼓起人们的勇气和斗志;黄一宁的译文除第五节为abcd韵式、第九节为abac韵式外,其余的都采取了与原诗相同的abab韵式,因而诵读起来其产生的韵律感觉略逊于原诗。

很明显,三者都采用了不同的韵式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压韵效果,但通篇诵读,总感觉缺少些诗的韵味。

究其原因,译者为了追求整齐的压韵效果不得不部分地放弃了整篇的和谐。

例如黄杲炘将“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 翻译为“这句话所指的并不是灵魂”,黄新渠译为“但这是指肉体,灵魂并未死亡”,黄一宁译为“那不是说灵魂,指的是肉体”。

为了保持全诗的格调,笔者略为修改译文如下:“尘土之躯又岂市同人之灵魂”?“魂”与上句句末的“尘”压韵,译文句式接近文言文,与上句引文风格类同;同时,采用反问的句式起着加强语气的作用,有增强译文的感染力度之功
效。

《人生颂》是一首励志诗。

全诗开门见山地抨击了“人生如梦”的论调,提出“人生是真实的”,需要实干和行动;通过伟人的榜样来激励人们,要有所作为以鼓舞后人;最后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号召人们跨越任何障碍,坚持不懈地探求和积累。

全诗四句一节,共36句,9节。

上一节是下一节内容的铺垫,每一节内容都有层层递进的趋向,向一支无形而又强有力的手,一步步地把我们推向思想的高潮。

黄杲炘、黄新渠及黄一宁等三人的译文都能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及思想脉络,以同样慷慨激昂的笔调,通过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完整地再现了原诗的思想内容,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激情。

下面笔者将从译者对思想内容的传达和具
体细节的处理上简要评析以下两节译文。

第一节:“Tell me not in mournful numbers. 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 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And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根据上下文,笔者认为后三句都是全诗首句“Tell”(告诉)的内容。

其中第二句提出“人生如梦”的论调,三四句则解释该论调的具体内容和依据。

如果译文的引号只标在第二句,即“人生只是虚幻梦一场!”,三四句则变成了解释为什么“别用悲切的诗句对我唱”。

因此,为避免误解,在翻译的时候,引号应覆盖二、三、四句,或采取黄
一宁的译法,即第二、三、四句均不采用引号。

第六节:第二句“Let the dead past bury its dead”. 黄一宁译为“让已逝的岁月去它的蛋吧”。

笔者认为是该译文的最大失误。

因为该表达方式让人留下粗俗,口语化太浓的感觉,偏离原诗语调。

第三句“Heart within,and God o’erhead”。

黄杲炘、黄新渠及黄一宁分别通过给“Heart”增加一个色彩词变成了“赤心”、“红心”和“丹心”,不仅把诗人的潜在意义表露出来,还使行文更流畅,更符合汉语习惯。

值得指出的是黄新渠把“God o’erhead”译为“头顶上苍”从语感上比其他两位译者更顺畅也更符合汉语表达方式,但却明显改变了原诗的语境,即模糊了
“上帝”与“上苍”的区别。

三、结论
上文从诗歌鉴赏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了《人生颂》的语言特点,并评析了黄杲炘、黄新渠及黄一宁等三人的译文。

纵观全诗的翻译,笔者认为三位译者是不分上下,各有千秋。

三者基本上都能很好地体会全诗要旨,再现原诗的美感。

因此,总的说来,三篇译文都是成功的。

至于一些细节上的笔误,笔者提出了些许
个人意见,希望能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37-167.
[2]周仪.《文学翻译面面观》——研究生“文学翻译课”讲义.2002:81.
[3]宗笑飞.《阿拉伯与中国近现代文学翻译及新文学的发展》[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4]辜正昆.《中西诗比较鉴赏于翻译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