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
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的同和异
2017.0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都是元朝著名的散曲小令,千百年来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赞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秋思之祖”。
而贺新辉先生在他主编的《元曲鉴赏辞典》中,则称誉白朴的《天净沙·秋》“可与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相媲美”。
但是,在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册中,只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提白朴的《天净沙·秋》,于非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下册也是这样。
都具有重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而轻视白朴《天净沙·秋》的倾向。
笔者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固然具有许多优点,但白朴的《天净沙·秋》的创作时间早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因此,白朴的《天净沙·秋》有开创之功,功不可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后来居上,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它们一脉相承,各有千秋,二者之间具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相同点(一)标题相同从标题来看,两首散曲用了相同的宫调,都是“越调”。
“越调”是南北曲所用的十三种宫调之一。
曲牌也相同,都是“天净沙”又名“塞上秋”。
题目都有一个“秋”字。
(二)体裁相同两首散曲都是散曲小令中的“寻常小令”,单支曲子,共计五句,二十八字。
句式相同,都以六言句式为主,作“六六六四六”的格式。
押韵方式也相同,一韵到底,不换韵,都按照元人周德清编订的《中原音韵》,押第十三韵部“家麻”韵。
都没有衬字。
(三)景物相近两首散曲所描写的时令相同,都是描写秋景,开头两句都呈现出一幅萧瑟凄清的秋日黄昏山村羁旅图。
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或有相同之物,或有相近之物。
相同的如“老树”;相近的如“昏鸦”与“寒鸦”,“夕阳”与“落日”。
(四)手法类似在表现手法上,两首散曲都运用了意象叠加法来写景。
《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和马致远》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 (白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有什么异同不同点:1、秋思作为描绘秋天的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词,开篇连着三句,通过每句三个名词,即每行三个简单的事物描绘,最后点出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内,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转情转换的流畅,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确实是一篇难得的好词;秋也是写物但是通篇没有一句写情,只是播放风景优美的秋天的画面,但是没有象秋思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的配音,只是通过画面人观众自己去体会。
2、秋在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上也和秋思有很大不同。
同样是写秋景,秋思是从一开始通过几个微事物的描写,感受作者内心的那份惆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近景,但是秋则是从远景“孤村落日残霞”到近景:“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然后又是远景“青山绿水”,然后又是近景“白草红叶黄花”。
显示出秋的作者心情和秋思作者的心情还是有差别的。
3、色彩感的不同。
秋思整首词里没有一个颜色的词,但是整体看确是灰色的;但是秋里面却有“青、绿、白、红、黄”等色彩,同样说明了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样。
4、情感宣泄的程度不同。
秋思和秋相比,知道秋思的人是占多数的,这也说明了秋思这首词更被大家认同,其主要原因就是这首词通过白描的方式,描绘那些让人感觉昏冷幽暗的事物,来点出作者心里(其实也是所有普通人)对秋天的那种肃杀的悲冷,而情感上要欢快多的秋,在人带来的情感宣泄的撞击力上,要比秋思稍逊,所以大家更容易记住秋思。
一种吟唱,两处秋景——马致远和白朴的《天净沙》近似赏析
一种吟唱,两处秋景——马致远和白朴的《天净沙》近似赏析摘要: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和白朴都以《天净沙》为曲牌分别创作了《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
本文从作者生平、“言”、“象”、“意”四个方面对两首小令进行异同点的对读赏析,探寻两者的文学魅力。
关键词:白朴;马致远;天净沙秋天,总是能引起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有人悲秋,有人赞秋,情从心生,心境不同,而文风迥异。
相同的题材,同一种曲牌,甚至连用的词语也相似的情况下,不同的诗人又会写出怎样不同的心境?本文试以元代作家马致远和白朴分别创作同曲牌的《天净沙》为例,对此作一探讨。
作品如下: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一、知其人马致远、白朴与关汉卿、郑光祖四人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原名白恒,字仁甫,号兰谷。
白朴以杂剧的创作而闻名于世。
白朴现存杂剧有《东墙记》、《梧桐雨》、《墙头马上》。
白朴晚年自己修订词集《天籁集》,收录的词大约有一百多首。
在白朴七岁的时候遭兵荒马乱的金亡之变,蒙古军队在城内劫掠,他与父母走散,幸得父亲好友元好问相救,带他与姐姐渡河北上避难。
白朴幼年经历动乱,蒙古统治者的残暴对他身心都有极大的影响,故放弃了官场之上的追名逐利,而寄情于山水,纵情诗酒,借词曲、杂剧表达自己的意志情怀,并不是真正的遁世消沉,不问世事。
白朴所作的《天净沙》有春、夏、秋、冬四首。
白朴的词风婉约清丽,在《天净沙·秋》中表现出的开朗平和“诗酒乐天真”都是受到他早年人生际遇的影响。
马致远,生年约晚于白朴二十余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撰写有《青衫泪》、《汉宫秋》等杂剧。
马致远与白朴不同,他没有经历过亡国之痛,家破之恨,他一出生就已经是元朝的天下。
蒙古人统一中国之时,马致远才二十多岁。
他和当时许多的文人一样想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巧用对比法 赏析古诗词
巧用对比法赏析古诗词作者:马昭蕊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93-01在教学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第4课《天净沙秋》时,由于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征了解的不是太清楚,课外知识量少的现状,因而出现了教师费力讲,学生茫然听,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局面。
在第一节语文课上,当我满怀激情的讲解元代曲作家白朴的《天净沙秋》时,多部分学生一脸茫然,少部分课外阅读量丰富点的同学还和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混为一谈。
根本就品味不出在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中,作者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同学们无意之间的提醒,我在第二节课上大胆创新,首先讲清楚元曲四大家的问题后,我将黑板一分为二,在左边书写了白朴的《天净沙秋》,在右边书写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白朴(元)马致远(元)孤村落日残霞,枯藤老树昏鸦,轻烟老树寒鸦,小桥流水人家,一点飞鸿影下。
古道西风瘦马。
青山绿水,夕阳西下,白草红叶黄花。
断肠人在天涯。
然后从词人的年代、曲的字数、出现的景物、作者的心情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性的讲解,学生们一下子反应过来,开心的投入到了课堂中。
通过本节课的尝试,我得出了一个巧用对比法来赏析古诗词的创新,通过对两个几乎接近的元曲(字数都为28字,景物差不多、格式一模一样,都在写秋却不见一个"秋"字)的对比赏析,让学生从最初的茫然、一头雾水,到后来的理解一动一静、一喜一忧的作者心情。
还有几个同学跃跃欲试,在练习本上开始仿写,当小作家了。
感慨:教无定法,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墨守成规,要适时创新,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马致远《秋思》与白朴《秋》比较鉴赏
马致远《秋思》与白朴的《秋》比较赏析白朴这支题作“秋”的[越调·天净沙]在中国文学史、散曲史上评价很高。
一向同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相提并论。
萧善因先生认为:“如《秋》这一首写得清丽隽永,可以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相媲关,但又不像它那么萧瑟和孤寂。
”笔者很赞同萧先生的意见,并同意贺新辉先生的赏评。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白朴描写村、日、霞,烟、树、鸦六种秋日的景物,在其前分别缀以孤、落、残,轻、老、寒六字加以定性,立即给秋景渲染和笼罩了一层萧疏、肃杀的氛围。
那孤村、落日、残霞,活画出一帧萧瑟、暗淡的远景;那轻烟、老树、寒鸦,又呈现出一幅凄凉、冷落的近景。
这些秋景何以在曲家眼中如是暗淡、凄冷呢?“一点飞鸿影下”便点明了这一问题。
“一点飞鸿”,在一片沉寂静谧的景物中,化静为动,给人以生机盎然、生气勃勃之感。
这一点晴之笔,幻化之妙,使全曲立即活了起来,而且似乎皴染上怀念、相思的色调。
结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五种景物,着以青、绿、白、红、黄,不仅色彩斑斓,景象明丽,而且给人以温暖、协谐的感觉,使肃杀、凄冷的秋景立即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气,同时为离别、相思注入了一点慰藉与开朗。
如果同马致远的《秋思》曲相比,同系秋日风景图,却别具情味、各有千秋。
就画面色调而言,白曲色彩艳丽,冷暖相间,一派明丽喜人;马曲暮色苍茫,水墨皴染,一片萧瑟气象。
就作者视角而论,白曲似散点透视,依次绘景,铺排有序,给人以静谧和谐之感;马曲以“断肠人”为焦点,渐次收拢景物,纳入人的视线,是一瞬间的速写画幅。
就作品情调讲,白曲闲适安逸,情调开朗,令人赏心悦目;马曲凄苦孤寂,格调低沉,使人倍增乡思。
就画面构图看,白曲俨然一幅纯粹的山水画,人物隐而不出,乃“无我之境,以物思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合一;马曲煞似一帧山水人物图,人物了然可见,是“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对比阅读 天净沙秋(完美版)
《天净沙· 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有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
两首小令的共同点: 1、都是描绘秋天; 2、都运用了白描写实的手法 ; 3、都通过秋天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两首小令的不同点:
3、色彩感的不同:秋思整首词里没有一个颜色的词,但是 整体看确是灰色的;但是秋里面却有“青、绿、白、红、 黄”等色彩,同样说明了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样!
想一想: 除了描写有着明显秋意景物外, 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思考
• 这些景物描写体现出秋的什么特点? •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这些景物中透着秋日黄昏孤寂萧瑟的氛围, 有一点暗淡和冷清。 •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青绿白红黄 五种颜色,山水草叶花五种景物,五彩缤 纷,鲜艳明丽,开阔明朗,充满活力生机。
明确
• 作者眼中的秋景是萧瑟、冷清、孤寂的, 这份感受与其说是在写秋日倒不如说是在 写当时的社会环境。 • 可是摆脱当时的社会环境再看这明朗的秋 日又分明有着无限美好与活力。 • 以此可以感受作者所追求的远离仕宦、悠 游于山水的理想生活。
理解难点
• 这些景物中“飞鸿”是比较特别的? • 画面中的“一点飞鸿”暗喻作者本人。 • 白朴不愿意在朝廷中谋职,只希望自己像 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 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 意、有生机的乐土.
•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 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 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 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 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 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 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学习元曲小知识:
大家都知道,古诗词有词牌名。那么 元曲有什么呢? 答:是有曲牌名。 那么曲牌名是哪个呢?题目是什么 呢? 答:天净沙:曲牌名 秋:题目 这首元曲属于小令
《天净沙秋思》对比阅读练习题精选7篇(含答案)
《天净沙·秋思》对比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0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对比阅读诗歌赏析(4分)【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甲】中描述的季节是,【乙】中最能体现秋季特征的事物是“”。
(2分)9.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中的“子规”即叫天子,又称“杜鹃”。
B.【乙】中的“天涯”此处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C.【甲】中两处加点的“龙标”所指内容相同。
D.【乙】中“天净沙”一词是这首元曲的题目。
答案:8.春季/暮春西风9.B02《天净沙·秋思》《枫桥夜泊》对比阅读阅读《天净沙·秋思》和《枫桥夜泊》,完成8-9题。
(共6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枫桥夜泊①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8.两首诗均为诗人身处人生困境时的作品,都刻画了(1)的游子形象,并通过多个意象渲染出一种(2)的气氛。
(2分)9.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各有妙处,请结合画线诗句分别加以赏析。
(4分)答案:8.(1)漂泊孤独(2)凄清伤感9.示例:《天净沙•秋思》中画线句借“夕阳”这一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断肠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枫桥夜泊》中“夜半钟声”以声写静,暗示诗人因愁绪满怀而难以入眠,含蓄表达出诗人的羁旅之思。
(4分。
手法2分,情感2分)03《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春》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4-15题。
(共4分)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春(元)马致远(元)白朴枯藤老树昏鸦,春山暖日和风,小桥流水人家,阑干楼阁帘栊①,古道西风瘦马。
从审美角度分析马致远与白朴
从审美角度分析马致远与白朴《天净沙》的异同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天净沙·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艾布拉姆斯说过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是世界、艺术家、作品和读者,如果从审美角度来说,那便是审美背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接受。
而如果赏析文学作品,则着重从前面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白朴和马致远是当时元散曲创作的佼佼者,有趣的是,他们都创作有一首关于秋天的《天净沙》,可谓是不相上下。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的《天净沙》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一·从审美背景来看历史的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功不可没,什么样的历史造就了什么样的文学成就。
例如纷乱的魏晋南北朝,就有王粲的《哀歌》以及乐府的《战城南》等感叹人民水深火热的作品出现,而盛世的大唐,却出了像李白那样的飘逸、歌颂太平的诗人。
而马致远和白朴则同是在元代那个令人幻灭的朝代。
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卷》有这样一段话:“···平民及胥吏作家···在他们内心深处,倒是不甘仕途失落,并向往实现传统文人价值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屡屡碰壁,理想归于幻灭,因而叹世归隐就成了这类作家创作的主旋律。
他们一方面悲愤地感叹世道的不平和个人悲剧的命运,进而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另一方面又希冀以精神上的遁隐作为消解痛苦疗治创伤的药方。
元代全真教的流行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这一行为和精神的取向。
显然,这类作家对人生所抱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但其中也蕴含着对封建政治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反省。
这类作家以白朴、马致远等人为代表。
因此,从这样来看,白朴和马致远所处的历史背景大致相同,且有着相似的身份和精神取向。
二·从审美主体来看所谓的审美主体,也就是进行审美创作的文学主体。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赏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赏析1. 天净沙秋思赏析《天净沙·秋思》赏析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断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对这一断言是否过于绝对我们姑且不论,但用来观照这首小令却是非常恰切的。
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在马致远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来就是一些易于让人愁思一触即发的秋色,加之时值黄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这种满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羁旅的愁苦而在心头蔓上愁思万缕,进而结晶出这样一首蕴藉着游子绵绵不绝的愁绪,且格调苍凉、笼罩着愁云惨雾的《天净沙·秋思》也就不足为怪了。
可以说,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生活真实而又生动的写照。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
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对比阅读
《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是两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词。
下面是两者的对比阅读:首先,让我们看看《天净沙·秋》。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时的景色,语言简洁,色彩明丽,通过对秋天的鸟、山、水、村庄、落日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整体上,这首诗给人一种宁静、优美、明快的感觉。
再来看《天净沙·秋思》。
这首诗与《天净沙·秋》完全不同,它描绘的是秋天时一个游子在异乡的景象,充满了哀伤和思乡之情。
诗人以秋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表达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整体上,这首诗给人一种凄凉、哀伤的感觉。
从语言风格上看,《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也有很大的差异。
《天净沙·秋》的语言简洁明快,色彩鲜明,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而《天净沙·秋思》则更加含蓄内敛,语言凝练,充满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再来看看主题,《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也有很大的不同。
《天净沙·秋》的主题主要是赞美秋天和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天净沙·秋思》则表达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具有更深的情感内涵。
至于韵律和节奏,《天净沙·秋》采用的是一种比较规整的曲牌格式,节奏明快,韵律优美;而《天净沙·秋思》则更加自由和散文化,没有明显的曲牌格式和韵律。
最后,从艺术手法上看,《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也有很大的不同。
《天净沙·秋》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表现出秋天的美丽和自然的魅力;而《天净沙·秋思》则运用了象征、暗示等手法,通过意象的组合和诗人的情感表达,表现出游子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总的来说,《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是两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词,一首明快优美,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一首凄凉哀伤,表达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2023中考语文古诗文《天净沙 秋》《天净沙秋
2023中考语文古诗文《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理解性默写强化训练一.天净沙秋1.白朴的《天净沙秋》,点题并描绘出一幅晚秋风景图句子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2.白朴的《天净沙秋》,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的句子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3.白朴的《天净沙秋》,以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运用写实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的句子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4.白朴的《天净沙秋》,在曲中其实暗喻作者本人的句子是:一点飞鸿影下。
5.白朴的《天净沙秋》,描写了活动的生命,给人以恬静、美好之感的句子是:一点飞鸿影下。
6.白朴的《天净沙秋》,用五色描绘出秋日的美丽与心中之景的句子是: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7.白朴的《天净沙秋》,从远到近地表现了秋天的景物的句子是: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二.天净沙秋思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既描写了哀景也描写了乐景,词中的乐景并非自己的家乡,因此以乐景衬哀情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农村旁晚景色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小桥流水人家。
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
5.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点明主旨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表明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心情,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羁旅之人,每当孤独愁苦时,用来抒发自己的愁思的往往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写景名句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绘萧瑟荒凉的深秋景色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绘了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的冰雪世界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从形合和意合的角度对《天净沙·秋思》三译本的比较
从形合和意合的角度对《天净沙·秋思》三译本的比较《天净沙·秋思》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下面是其赏析,欢迎阅读: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到枯藤织成的老树上,收到雨声的呻吟。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困地前进。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寂寞的旅人飘泊在荒凉的地方。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悲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精确地表达出来旅人凄惨的心境。
被誉为秋思之祖这首顺利的曲作,从多方面彰显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缔造。
意境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关键范畴,它的本质特征是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若想妙合,沦为若想形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叫二,而虚不容距。
神于诗者,妙合浩瀚。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下景色,这些景语都就是情语,“枯”“旧”“晕”“胖”等字眼并使浓烈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穷悲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做为曲眼更具备画龙点睛之精,并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沦为人活动的环境,做为天涯断肠人内心伤感情感的引爆物。
曲上的景物既就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到,实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就是其情感载体,实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存有景,情景妙合,形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就是表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来表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备采用意象繁琐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密切地排序众多的意象去表情言之有物。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请赏析一下?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请赏析一下?秋天已到,写这样的问答正当时。
元曲以“天净沙”曲牌名写景,成为千古绝唱者莫过于元曲大师马致远的“秋思”与白朴的“秋”了。
王国维先生分析认为:“白曲属于‘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马曲由于构图简洁,意境幽深,语言明白如画,言外有无穷之意。
‘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成为散曲中的绝唱”。
1.《秋思》与《秋》的艺术手法先原汁原味欣赏一下两个小曲的内容:《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马致远的《秋思》,把秋天苍凉迟暮的九种自然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巧妙地传达出天涯游子寂寞孤苦的情思,简捷的几笔便把一幅苍茫萧瑟,感怀悲秋夕照图,立体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白朴的《秋》,把秋天12种自然景物: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铺陈给读者一幅美丽辽阔、丰富多彩的画卷,达到一种无我之境。
两位元曲大家都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写出了秋景的苍凉和丰富多彩的深刻内涵。
他们以不同的心境写出了大自然的秋色、秋景和秋意,把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水彩泼墨般地飨现给了读者。
如果说白朴的小令宛若一幅山水风景画,人物隐而不见;那么,马致远的小令就如同一幅山水人物画,人物跃然纸上。
如果说白朴的小令是工笔艺术,充满了情趣;那么,马致远的则是水墨技法,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两首元曲都是采用白描艺术手法,不事雕饰,自然纯朴,雅俗共赏,虽都是写秋,但情致却不相同:一个是心灰意冷的悲愁,一个是充满清新和明朗;一个是悲秋,一个是赏秋;一个是借景抒情、思绪万千、情景交融,一个是以景为由、置身景中、自然天成;一个落笔“断肠”,一个突出“情趣”。
同写秋色别样风情——比较白朴的《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同写秋色别样风情——比较白朴的《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
崔巍
【期刊名称】《初中数语外辅导》
【年(卷),期】2004(000)009
【摘要】白朴,字仁甫,号兰谷,金枢密院判官白华之子,曾师从元好问,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的作品多写隐逸叹世、男女恋情和自然风光,语言质朴,风格清丽,这首《天净沙·秋》为其名篇。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崔巍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从《天净沙·秋》细读《天净沙·秋思》的意境美
2."以乐写哀"不足取--兼及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版本问题
3.秋思之祖纯是天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解读
4.谈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几点原因
5.庞德的“地铁车站”:意象主义的终点——兼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朴《天净沙·秋》赏析天净沙 春 赏析 白朴
《白朴《天净沙·秋》赏析:天净沙春赏析白朴》摘要:提到秋人们反应便是那首喻户晓、脍炙人口《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写到关秋作品甚多传神当属白朴《天净沙秋》,近处是秋天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幅美丽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秋提到秋人们反应便是那首喻户晓、脍炙人口《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写到关秋作品甚多传神当属白朴《天净沙秋》如说马致远被称秋思祖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秋圣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笔不着谓词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描摹了幅地面与天空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二句则是前两句描摹围角特景这片宁静秋景当突然掠只雁飞下地面这动态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观感使人心动说明飞鸿距离远影下更显速快三句是能传秋神句子首先是视角上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幅美丽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秋其次全句著秋而处处见秋正所谓不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高明处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而不呆板;其次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说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三句则境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高超炼领和构思技巧(七)艾青《太阳话》赏析这是首起让人感到温暖、明媚和亮堂抒情诗诗歌题目是《太阳话》其实是借太阳口表达了热爱光明、追新生活心声全诗共节节开始作者就用富有激情呼唤表达出太阳渴望走进屋急切心情你们指人类、人们我指太阳因人们居住房屋门窗紧闭终日看不到阳光所以太阳才急切地呼唤打开你们窗子吧打开你们板门吧祈使句让我进让我进反复出现表达了太阳急走进屋心情二节作者用四句式相排比句写出太阳所给予人们美事物花束香气亮光温暖露水这些都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露水可以滋润万物花束和香气能使人神清气爽亮光能让人感受到光明温暖可以使人驱除寒冷三节再次运用祈使句表达了太阳盼望人们醒看到光明看到美事物急切心情四节三节基础上语义进步深化太阳不仅要唤醒人们沉睡双眼还要打开人们关闭心灵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到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空是说太阳通不断地给予人们花束、香气、亮光、温暖和露水让人们每天生活从身体到心感受到生活美从而唤起人们追光明热爱生活焕发积极向上乐观精神。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朴》比较阅读答案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朴)》比较阅读答案《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朴)》比较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3)题(10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清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8.(1)白朴这首小令的众多意象中:“一点飞鸿影下”显得比较独特,请分析这一句在曲子的画面营造与组合中起什么作用。
(2分)答:(2)《天净沙·秋》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作品内容作简要赏析。
(5分)答:(3)两首同调同题的小令在观景视点,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方面均有相似处,但在意境方面却不同,请辨析其不同。
(3分)答:参考答案:8.(1)(2分)小令中的众多意象均为静态,而"飞鸿影下"为动态,"静"中穿插"动",使得画面更加活跃生动。
(2)主要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1分)以秋天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的萧瑟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明丽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愉悦;哀景与乐景的对比,刻画出作者情感由低沉到愉悦的过程。
(4分)如答成"对比映衬"或"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3)(3分)白曲中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等意象,使曲中画面透出些许朦胧感和暖意.末两句五种景物五种色彩,渲染了秋日大自然的绚丽;马曲中色彩较少,且不明亮,故显得清冷,压抑,悲凉。
6.两首元曲表现了不同的心境,《天净沙秋》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则是________________。
赏析《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
赏析《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
枯藤:干枯的藤条。
昏鸦:黄昏的乌鸦。
断肠人:极度悲哀的人,此指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游子。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
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马致远,(1250-1324),是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txt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用情浅的会先放弃。
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用情深的会先放弃。
╰︶ ̄—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男女授受不亲,中国哪来13亿人口。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
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
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
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
《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
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
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
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
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
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
“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
《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天净沙·秋》白朴白朴的《秋》以写景为主,突出色彩,略带悲凉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
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
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
“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
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
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
明白了。
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
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
”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
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
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
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