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声声慢·征埃成阵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赏析第一篇:《声声慢》赏析导语:《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声慢宋代: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

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

“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

“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

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

“将息”,调养。

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原文、赏析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原文、赏析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原文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三十三岁,在知滁州任上。

辛弃疾到滁州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经过一番努力,不到半年的时间,各方面都取得好的效果。

为了与人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声声慢》全词翻译赏析

《声声慢》全词翻译赏析

《声声慢》全词翻译赏析《声声慢》全词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全词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声声慢》全词翻译赏析1出自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参考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赏析《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

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

声声慢评析及译文赏析

声声慢评析及译文赏析

声声慢评析及译文赏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声声慢评析及译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声慢评析及译文赏析一、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意象化的程度体现着诗词审美程度的高低。

声声慢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的深秋景物来书写愁情,意象联翩而情致充盈。

但意象化的程度,主要不是看诗词中描述了多少景物、而是看这些景物中究竟包含了多少东西,或者说看它们究竟能生发出多少东西。

说得更明确一些,就是要看这些景物中究竟有多少象外之象,有多少言外之意。

这是诗词审美特征的集中体现。

古人特别崇尚”象外多象”,”言外无穷”,”在有限中见出无限”,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方面,《声声慢》是相当出色的。

先以“过雁”这个意象为例。

“雁过也,正伤心”,为什么?首先是由于大雁是候鸟,北雁南飞,宣告了秋天的到来,于是一派万木凋零的残秋景象和一缕悲凉的秋愁袭上心头。

但这不是伤心的主要原因。

大雁从哪里来?北方。

这“北方”二字一跳出来,词人的心思就飞向了北方的故国、家园。

这是心之所向,情之所至。

然而故国已沦陷,家园已败毁,于是她的脑海里就会映现出一片故国家园的伤残景象,乃至举家南逃的惨状。

同时,那往昔家园的亭台楼阁、赏心乐事也会在脑屏幕上不断闪现,使她陷入一阵阵美好的回忆之中。

然而当她的思绪再回到眼前来时,那孤身漂泊、晚境悲凉的现实,却使她更加感到凄凄惨惨了。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大雁的“信使“身份又引发了词人一连串更痛切的思念。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感情深笃,往昔常两地诗词赠答,传情寄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就是当时李清照词中的名句。

所谓“旧时相识”,当然只是心神恍惚中的错觉闪念,但这一闪念却恰恰刺中了词人当时最痛楚的神经:勾起了她对丈夫丧情景的记忆,同时也引发了她对往昔夫妻恩爱生活的追怀;而最对比眼下空房冷寂、孤苦无依的情景,那就难免苦上加霜、痛上加痛了。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南宋李清照《声声慢》全文翻译赏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南宋李清照《声声慢》全文翻译赏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南宋李清照《声声慢》全文翻译赏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出自南宋诗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1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

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

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

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

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

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

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

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

【优质文档】声声慢全文赏析-精选word文档 (8页)

【优质文档】声声慢全文赏析-精选word文档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声声慢全文赏析篇一:《声声慢》赏析《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内容赏析】:从词的调名即可知,这是一首慢词。

原来的《声声慢》曲调,押平声韵,调子相应地比较徐缓,这首词押入声韵,并多用叠字和双声字,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

(略)前面说过,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作品,在这首词里,词人运用不同寻常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悲怆之情怀抒发得既淋漓尽致,又不失分寸之感,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这一词调的代表作品,历来传诵不衰。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增加了思乡念旧的伤痛。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天气一忽儿暖,一忽儿冷的时候,人最难保养。

——承上三句而来,本来就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乍暖还寒”,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这里的“最难将息”已不单单指身体上的难于保养,更有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之意。

于是词人像其他许多文人一样,想借酒遣怀。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淡”的,秋日的晚风又是急骤的,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夫亡国破,文物丧尽,飘荡流离,身遭诬陷,暮年孤单,所有种种,怎是“三杯两盏淡酒”所能排解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词人仰天长叹,这时看到北雁南来,不禁忆起旧事。

——有人认为这三句有表示悼亡之意。

词人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声声慢》此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词人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下面是关于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声声慢——[宋]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声声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

有平韵仄韵二体,本篇是仄韵体。

寻寻觅觅:若有所失,想把它寻找回来而不可得的心理状态。

形容内心空虚,心神无主的样子。

寻,寻思。

觅,搜索。

冷冷清清:既是指环境的冷清,也指心情的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描绘内心孤独痛苦的感觉。

凄凄,凄苦寒冷悲伤的样子。

惨惨,悲惨,内心忧郁的状态。

语出《诗经·小雅·正月》:“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虚。

”戚戚,忧愁,心有所动的样子。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于我心有戚戚焉。

”形容心情极度忧伤。

乍暖还寒时候:指深秋天气变化无常,由暖而变寒,忽暖忽寒。

语出张先《青门引》“乍暖还清冷。

”乍,刚,初。

还,旋即。

最难将息:很难调养自己。

将息,休养,调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无限伤心的时候,偏偏又认出它们是我旧时相识。

此句是见景生情,回忆早年寄给丈夫的《一剪梅》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来时,月门西楼。

”因此这里称雁为旧时相识。

憔悴损:枯萎凋零。

如今有谁堪摘:如今有谁还会有兴致采摘呢独自怎生得黑:独自一人,怎么才能挨到天黑呢怎生,怎么。

黑,天黑。

梧桐更兼细雨:再加上细雨打到梧桐树叶上。

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

这次第:这种情况,或这般光景(宋时的口语)。

次地,有一系列、一连串的意思。

怎一个愁字了得:怎能是一个愁字概括的了得呢!【翻译】一个人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可是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呈现在眼前的和滞留于心的只有孤寂和冷清;这怎能不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上心头,令人难以忍受。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的意思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的意思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的意思“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声声慢·征埃成阵》,其古诗全文如下: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注释】(7)佳气:吉祥的气象。

(8)神州:泛指中国。

(9)怀嵩:怀嵩楼。

怀嵩楼即今北楼,唐李德裕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嵩洛之意。

(《舆地纪胜·滁州景物下》)(10)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

,故可称“楚尾吴头”。

(11)陌上:田野小道。

(12)华胥(xū):人名。

传说是伏羲氏的母亲。

﹝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

【翻译】路上行人,踏起的阵阵尘埃四处飞扬,行客相逢的时候,都交口称道:这座大楼像幻觉中出现的奇景。

他们指点着最高处的檐牙,称赞它建筑的奇异雄伟,像波浪起涌,浮云飘动。

今年这一带有万里长的地方,金兵没有来侵犯,人们过着太平的日子。

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废除长淮的界限,恢复原来宋朝的版图。

我们要建立一支有千骑的地方军,用以保卫地方上的安宁。

登上高楼,凭靠着栏干观望,东南临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气象,这可能是皇帝下决心要发兵打过长淮去,收复西北的神州。

有很长的时间了,怀念嵩洛的李德裕早已去世了;有人笑我,为什么在这个楚尾吴头的地方不走?看吧!像刀弓一样的田中小道上,往来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

从现在起,我们要尽情地享受这赏心乐事的快乐,要尽快安排酒令诗筹等娱乐器具,以供应人们来这里饮酒赋诗的时候用,我们要把这里建设成华胥国,虽然这是个梦,但是,我们祝愿人们年年来这里象旧地重游一样。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声声慢)(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声声慢)(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声声慢)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嘲红木犀①辛弃疾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

②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

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

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依。

翠华③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

只为天姿冷淡,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

枉学丹蕉,叶底偷染妖红。

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④。

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

【注】①木犀、金粟:皆为桂花别名。

下文“江南草木”亦指桂花。

②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被迫担任金朝的开封知府。

故其少年时能有机会进入北宋旧宫观赏。

后追记当日印象而作此词。

③翠华:皇帝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亦指皇帝。

该句指北宋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

④释晓莹《罗湖野录》载晦堂禅师为黄庭坚说法:“当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乃曰:‘闻木犀香乎?’公曰:‘闻。

’晦堂曰:‘吾无隐乎尔。

’公欣然领解。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借唐喻宋,追忆了儿时所见北宋旧宫中高大的桂树,桂影重重,芬芳香浓。

B.词人用“十里芬芳”写桂花之多、之香;用“一枝金粟”写红木犀的耀眼出众。

C.词人认为桂花虽有彻骨的浓香,但因开在秋风萧瑟的季节,也难免受到世人冷落。

D.词人处处写花,却只出现一次本体“桂”字,表现出词人的丰富学识和表现技巧。

2.词人表面在写红木犀,实则是另有深意,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作于秋天,“乍暖还寒”既体现了天气逐渐变冷,也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B.词人在痛苦中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只能借酒浇愁,风送雁声反而更增添了自己的悲愁。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愁而作。

是在国破家亡的时候,一个孀妇的痛苦呻吟,肺腑之真情的发露。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可。

⑻著: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参考翻译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声声慢赵佶翻译及其赏析

声声慢赵佶翻译及其赏析

声声慢赵佶翻译及其赏析声声慢是宋朝皇帝赵佶所写的一首诗。

大家是否有学习过的呢。

声声慢赵佶翻译及其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声声慢(梅)宋代:赵佶欺寒冲暖,占早争春,江梅已破南枝。

向晚阴凝,偏宜映月临池。

天然莹肌秀骨,笑等闲、桃李芳菲。

劳梦想,似玉人羞懒,弄粉妆迟。

长记行歌声断,犹堪恨,无情塞管频吹。

寄远丁宁,折赠陇首相思。

前村夜来雪里,殢东君、须索饶伊。

烂漫也,算百花、犹自未知。

赵佶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

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

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

介绍宋徽宗赵佶(1082.05.05-1135.06.05),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

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

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后经蔡京等大臣的诱导,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后来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匆匆禅让给太子赵桓,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

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

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

并还说如"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声声慢诗文赏析和诗意解释

声声慢诗文赏析和诗意解释

声声慢诗文赏析和诗意解释(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声声慢诗文赏析和诗意解释《声声慢》李清照【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哀婉悲凉 愁字难当——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哀婉悲凉 愁字难当——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 1 】孔 德 军 ,刘庆 香 ,王 广鹏 . 板 栗栽 培 与病 虫害 防 治
简 单 易行 ,成本 低廉 ,无 公害 ,效 果好 ,便 于 应用 推 广 。萌 芽 前 喷 5波 美度 石 硫 合 剂 ,其病 株 率 为 1 0 %,
而对照为 9 8 . 9 %,杀 菌 效 果 明显 。4~5月发 病初 期 , 树 冠喷 7 0 % 甲基 托 布 津 可湿 性 粉剂 1 0 0 0倍 液 , 5 0 %
下 阙直 呈 上 阙而 来 ,仰 望雁 过 天 际 ,俯视 则 残菊 堆积 。 曾经 的繁花 茂 盛 ,却 要堆 积 枝 头 ,词 人再 无 当 年那种 “ 东篱 把 酒 黄 昏后 , 有 暗香 盈 袖 ” 的雅 致 了 。 正 所谓 故物 依 然 ,人 面 全非 。 “ 守着 窗儿 ”两句 ,是 说 守 窗独坐 ,时 间难 捱 ,刹 那 的哀 愁似 乎 在 、哀 婉情 愁 ,千
明 。端 着一 杯 淡 酒 ,听 到征 雁 悲 鸣 ,打破 当前孤 零 的
死 寂 ,也 再次 划破 了词 人未 愈 的伤 口。秋 令 时节 ,北
雁 南 飞 ,作者 也 为北 方 人 ,避 乱 南下 ,似 乎 是 “ 旧时
怎一个 愁 字 了得 ! ”词人 的亡 国恨 ,丧 夫 痛 , 离乱 苦 ,
能承载 !全 词 至此戛 然而 止 。
处 境 悲 ,万千 思 绪 ,满 腹 心酸 , 岂是一 个 “ 愁 ”字所
仅以 “ 愁 ”字 画龙 点 睛 ,总 揽 全局 ,让一 曲 《 声 载 之 后 ,余 音 不绝 。

【 2 ]孙 智 ,李和 帮. 板 栗 病 害周 年 综 合 防 治技 术 [ I ].
时 也兼 用温 庭 筠 《 更 漏 子》 “ 梧 桐 树 ,三 更 雨 ,不 道

《声声慢》译文赏析

《声声慢》译文赏析

On Translating Shengshengman --A case study of
TC
作者: 孙丰田
作者机构: 北京联合大学外语部,北京100101
出版物刊名: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页码: 78-81页
主题词: 《声声慢》;李清照;诗歌翻译;对等
摘要:由于诗歌语言的微妙性以及源语与目标语的差异,诗歌翻译一直是翻译中的一个难题。

本文将对我国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声声慢”的两个译本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探究在将宋词英译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传达原词的意境。

通过分析,认为诗歌虽然难译,但诗歌具有可译性,只是程度不同。

译文中融合原作中的要素越多,则越接近原文。

声声慢的精彩赏析_0

声声慢的精彩赏析_0
上片从一个人寻找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添了
思乡的悲伤。于是下片由秋天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
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聚积”是指菊花绽放,而非残英满地。“憔
悴损”是指自己因悲伤而憔倅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败凋零。正因为
自己没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此刻有谁堪摘”确实解。但是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没心摘花的愁闷,又流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
这首词起句便不平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只在填词方面,即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利处不单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所以音调解睦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乐律有极进修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往返频频吟唱,彷徨低迷,委婉凄楚,犹如听到一个悲伤之极的人在低声倾吐,但是她还未张口已感觉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悲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仍是没有散去。一种无缘无故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洋溢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量。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类乍暖还冷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假如能沉熟睡去,那么还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悲伤,但是越想入睡就越难以入睡,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
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路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含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以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但是止,忧如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质上已倾注无遗,酣畅淋漓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一直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怀小赋之神髓。而以靠近口语的朴实清爽的语言谱入新声,又却表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怀名作。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平常的凄凉忧虑,风格看起来虽显低落,但剖析此词不可以离开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受,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忧虑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领土沦丧、人民流浪失所、朝政的腐败这样一个社

声声慢的精彩赏析

声声慢的精彩赏析

声声慢的精彩赏析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

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

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

清照无儿无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

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

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

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原文、赏析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原文、赏析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原文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三十三岁,在知滁州任上。

辛弃疾到滁州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经过一番努力,不到半年的时间,各方面都取得好的效果。

为了与人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声声慢·征埃成阵翻译赏析
《声声慢·征埃成阵》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前言】《声声慢·征埃成阵》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作于干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三十三岁,在知滁州任上。

这首词抒发登楼之感,词人登高远望,胸怀天下,所不能忘怀的,仍然是沦陷于金人手中的中原大地,但是作者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

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报效祖国的感情。

全诗语言含蓄深沉,也有着辛弃疾一贯的豪迈风格。

【注释】(1)征埃:行路人走起来的尘埃。

(2)幻出:虚构的意思。

(3)檐牙:古代建筑屋檐上翘的叫飞檐,沿着屋檐的边沿下垂的叫檐牙。

(4)长淮:指淮河之长。

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经河南、安徽,注入江苏的洪泽湖而入长江。

全长约二千公里。

金兵侵略时,宋室南逃,双方议定,以淮河为界。

“罢长淮”,就是不承认以淮河为界。

(5)千骑:辛弃疾在滁州建立了一支地方武装。

农忙时生产,闲时训练,战时打仗。

(6)凭栏:倚着栏干。

(7)佳气:吉祥的气象。

(8)神州:泛指中国。

(9)怀嵩:怀嵩楼。

怀嵩楼即今北楼,唐李德裕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嵩洛之意。

(《舆地纪胜·滁州景物下》)(10)
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

,故可称“楚尾吴头”。

(11)陌上:田野小道。

(12)华胥(xū):人名。

传说是伏羲氏的母亲。

﹝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

【翻译】路上行人,踏起的阵阵尘埃四处飞扬,行客相逢的时候,都交口称道:这座大楼像幻觉中出现的奇景。

他们指点着最高处的檐牙,称赞它建筑的奇异雄伟,像波浪起涌,浮云飘动。

今年这一带有万里长的地方,金兵没有来侵犯,人们过着太平的日子。

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废除长淮的界限,恢复原来宋朝的版图。

我们要建立一支有千骑的地方军,用以保卫地方上的安宁。

登上高楼,凭靠着栏干观望,东南临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气象,这可能是皇帝下决心要发兵打过长淮去,收复西北的神州。

有很长的时间了,怀念嵩洛的李德裕早已去世了;有人笑我,为什么在这个楚尾吴头的地方不走?看吧!像刀弓一样的田中小道上,往来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

从现在起,我们要尽情地享受这赏心乐事的快乐,要尽快安排酒令诗筹等娱乐器具,以供应人们来这里饮酒赋诗的时候用,我们要把这里建设成华胥国,虽然这是个梦,但是,我们祝愿人们年年来这里象旧地重游一样。

【赏析】辛弃疾的这首词由登楼而有感,登高远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作者胸怀天下,仍不能忘怀的是还在沦陷的中原大地,但作者同样对失地的收复充满希望。

上片描写奠枕楼的宏伟气势以及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征埃成阵,行客相
逢,都道幻出层楼。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来描述高楼的气势,一是奠枕楼建设速度之快,如同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二是奠枕楼高耸入云,气势非凡。

“征埃成阵”,“今年太平万里”是人民安乐的根本条件,点出了行客如云,市场繁茂,以前的饥荒凄凉的景象,已经绝迹。

接下来写的是登上楼以后的感受。

首先,作者感到欣喜,因为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今年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

作者的思路沿着滁州这一个地区扩展到全国,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最后把矛头直接刺向南宋当朝:“东南佳所,西北神州。

”弓刀陌上,车马如流是作者把思路从广阔的视野又收回到奠枕楼周围的实景中去。

在楼上远眺,一是寄希望于南宋朝廷,二是面对中原感到痛心不已,东南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了北伐中原的大业。

下片头三句“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是由古人联想到自己。

当年李德裕在滁州修建了怀嵩楼,最后终于回到故乡嵩山。

但是作者自己处于这个南北分裂的时代,祖国不能统一,故土难回,肯定会让李德裕笑话自己。

这里已经道出了词人心中的悲痛,但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作者又有了信心。

辛弃疾初到滁州,见到的人民是:“方苦于饥,商旅不行,市场翔贵,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

(见《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而现在完全换了另一种景象,这是他初现身手的政绩,也是他的骄傲。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喜悦的心情,感到自己即将有所作为,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

这首词豪放雄
伟,起伏跌宕,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是辛弃疾南渡后,在抗金前哨的一首重要的词作。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