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择题设题陷阱及解题技巧
论述类选择题陷阱类型及对策
一、试卷中现代文分类
现代文文本,是信息、思维的载体,就其形 式和体裁来说,在考场上一般有下面三类别:
1.论述类:哲学、文学、美学、法学、政治学等方面理论
性文章;
2.文学类:散文、小说、诗歌、戏剧。文学类阅读题中,
常考散文、短篇小说、戏剧选段阅读等。
3.实用类:新闻、人/事通讯、传记、访谈、调查报告;说
4.因果错乱
两种情况: A.因果颠倒,把“因”错断为“果”,“果”错为“因”; B.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硬说成是因果关系。
例8【对应文段】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 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 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 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 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 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 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 间贸易更加繁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B.玉礼器系统在金属冶炼技术支持的青铜时代之后出现, 说明文化的象征符号体系也与人类的技术发展有关。
例13【对应文段】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 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 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 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 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 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 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 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 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 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对于高三同学来说,想要提高语文成果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把握一些语文答题技巧。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期望对您有所帮忙!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择题方法一、合理支配挨次,把握题目关联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角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在高考考场上,同学担忧时间不够用,压力会很大,因此不能像平常训练时那样从容淡定,经常会消失对文章理解不透彻,甚至误会的状况,这也是阅读的大忌。
二、利用主旨句,找准突破口一篇文章的关键词通常消失在标题、开头句、结尾句、比方句、连问句、过渡句、反问句等处,文章的主旨句恰恰就隐蔽在这些包含关键词的句子里。
所以,同学阅读时必需高度重视,尤其是体现观点和文章中心的词语。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有时候会消失推断正误,这样的题看似简洁,其实很难。
命题者通常会跟同学玩文字嬉戏,转变句中的定语或者状语,从而转变句意,消失以偏概全、正话反说、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现象。
当做这类题型的时候,同学首先要找准答题的突破口,也就是找到备选答案中哪个地方是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相符的,从而快速地选出答案。
三、理解字词意义,明确解题思路一般来说,高考语文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表面意思,往往会考查更深层次的引申义,这样才能符合考纲的要求,更好地拓宽高中生的学问面。
在现代文阅读题中,常常会消失“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某句话的深刻含义”等类型试题,同学感到无从下手。
对此,同学要找到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明确解题思路,透过表面的意义去体会深刻的内涵,然后联系详细语境和上下文,做出正确的解答。
同学要谨记命题者既然出了这道题,那么答案就肯定会在文中。
四、弄清文章结构,理清答题要点弄清结构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从结构和形式入手比较简单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同学把文章结构层次弄清了,就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高考现代文客观题常见陷阱
高考现代文客观题常见陷阱01 以偏概全命题者设置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者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
02 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定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指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指事物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定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03 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04 混淆是非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05 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章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
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致,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06 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07 张冠李戴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类事物表述成彼类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是乙方的。
08 指代有误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阐述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范围上的。
如:“这些”、“这”等等。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01 不识命题陷阱【易错点】不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解决对策】精准定位十大雷区1.以偏概全(绝对化)。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2023年高考语文全题型满分答题套路(新高考地区)
第Ⅰ卷阅读题70分(70分钟);第Ⅱ卷表达题80分(语言运用20分钟,作文55分钟)。
全卷检查5分钟。
Part 1现代文阅读1(信息类文本阅读):(1-5题,17分,力争14分以上)一种概念、两种心态、六个步骤1.树立一种概念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社科论述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时,要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
如“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中的“文中”即指具体的语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词句的上下文。
即使“推断和想象”试题的答案也同样在原文中。
2.具备两种心态①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
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②一定要认真仔细。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
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
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找不到与选项“酷似”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句子,由这个相关的句子去作出推断,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3.明确六个步骤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1) 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②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关联词。
④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⑤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2) 审(题干、选项),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①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现代文阅读之选择题设误方法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 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设误方法
4、因果混乱
【对应文段】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 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 ,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 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 的。……比如在月球上行走。登月航天员的经验告诉我们 ,由于月面没有空气,因而没有空气阻力,加上重力只有 地球重力的1/6,如果像在地球上那样双脚轮流迈步,走 起来会轻飘飘的,一蹬地身体就会弹得老高,一步能跨出 老远,感觉很别扭,还不如像袋鼠一样双脚并齐、向前蹦 前提正确,,结论错 跳感到舒适。
例9.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 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 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 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D.“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 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
误,二者不存在因果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湖北卷第10题) C、航天员在月球上行走,由于没有空气阻力,重力也只有地 球重力的1/6,所以与地面行走一样,而且是“健步如飞”。
设误方法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 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 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高考现代文阅读设题思路及解题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设题思路及解题技巧未2008-03-23 0009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设题及解题思路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要点:(1)理解: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筛选信息(2)分析: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理清思路(3)鉴赏: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一、语言修辞题型1、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操作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
具体来说,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答题步骤:动词类: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类: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类(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思路: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1解题技巧与八大陷阱+课件
原文: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 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 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命题陷阱三: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 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要特别 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 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关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
晷 一个参数。
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
[命题陷阱八:曲解文意
● 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 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 要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 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 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 条件,或者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意思,
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它所回答的是
“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的问题。一个论证过程可以 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二)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
● ①引论,引论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问题。好的引论简 明新颖。
指代,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进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 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原环性的参 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 学会观信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 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guǐ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 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备考方法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备考方法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也是能力考查的关键点。
其难度大,分值高,成为高考语文考测之鼎言。
因此,考生格外重视,“寸土必争。
”但让考生备感困惑的是—科学类文章与文学作品的阅读究竟有什么差异,如何解题。
一、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备考一般来说,科学文章的设题采用的是选择题,分值为12分,侧重对信息的把握和准确理解,然后提取和概括重要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推断,由已知事物来判定未知事物,因而对抽象思维能力地考查更深入了。
备考中,考生出错的老出错,满分的回回是满分,究其原因,存在两个“过多”:一是过多地与作者的观点较劲;二是过多地与文章的表达较劲。
忽略了题干的“根据文意”、“依据作者的观点”、强词夺理地要融入“小我”。
从根本上混淆了科学文章与文学作品的阅读区分。
复课中,我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易忽视的问题,总结了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方法。
(一)、设题特点:高考科学类文章阅读常在以下敏感点上设“陷阱”:范围的大小(要注意整体或部分)、数量的多少、程度的高低、可能与必然、肯定与否定、已然与未然(尤其是设想与现实)、时间上的先与后,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
其设置“陷阱”的方法有: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因果颠倒等。
(二)解题策略;在比较中,要注意一些关键词,尤其是一些限制性词语。
1、凡、一切、全、都等词语出现时,要看是否夸大范围或以篇概全。
2、已经、正在、将要、也许、可能等词语出现时,要看是否犯了已然、未然、或然、必然混淆的毛病,即要注意是已经发生的还是没有发生的;是可能发生的还是必然发生的。
3、所以、而、导致、引发等词出现时,要看是否乱用因果,违背逻辑。
4出现了只要……就……时,要看是否把必要条件变成了充要条件。
另外,作为考生,面对此类习题时还需要细心的心理品质,少问为什么,多问是什么。
平时训练,就应从上述角度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这样,才能在高考实战演练中稳操胜券。
二、文学作品的阅读备考在文学作品鉴赏方面,散文当仁不让成为历年高考取材的主力军。
高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Ⅰ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
论述类文本: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一、常见设误方法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或题干要求)的选项。
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一般不会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原文语句或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进行一番改造,改造的方式有“删”“添”“调”“改”“漏”“凑”。
经过这些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而改变了原文的二、常见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选项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导致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以次要代主要(或相反)等错误。
【判定技巧】①注意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②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针对部分,是全称还是特称。
【对点练1】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原文】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解题思路】由原文“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的一面,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的一面,因而选项B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对点练2】(2021·新高考卷Ⅱ·T1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原文】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的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
现代文阅读选择项设错手法列举
高考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三篇现代文阅读文字量大,材料涉及面广,在此基础上命制的选择题数量多,辨析甄别工作量很大。
答题时,考生既需要整体感知探明大意,又要找准信息区,找全信息点,提要勾选、联系比较、排除确认,每一个阅读过程都不能省略。
需要注意的是,试题中的选项一般不是照搬抄录原文语句,大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进行转述,主要的方式有“删”“添”“调”“改”“漏”“凑”,因而是否改变原意,需要我们仔细比对。
而设题者往往会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迷惑性的干扰点和雷区,以此来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因而,只有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拨开迷障,准确地识破选题陷阱,得出正确的选项。
选择项常见的设错手法及应对策略1.以偏概全选择项增删、改动了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以部分代整体、一般代全部,或特殊代普遍。
所以阅读时要特别关注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语与限制词,如表示数量多少、程度轻重和频率高低的词。
例1:面对前代的文学作品,如果缺少了翻译的牵线搭桥,后代读者必然会感到难以理解。
(南京市2021届高三学情调研考试第1题B 选项)原文:所以,如果不加注释和翻译,大概会有不少读者被语言障碍拒之门外,不能进入古代人的心灵世界,就好像面对粮仓却没有钥匙的人一样,空守着粮食却饿肚子。
解析:以偏概全,原文是“大概会有不少读者……”选项忽略了“大概会有”这个限定词。
2.偷换概念选择项将两个概念的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混淆起来,使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信息比对时,务必注意关键词语、特定词语在原文中的信息表达,谨防命题人偷换概念。
现代文阅读选择项设错手法列举张建霞实战演练S考点突破例2:“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如东中学2020年第一学期期初学情检测考试第1题A 选项)原文: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设题10大陷阱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设题10大陷阱高考新课标卷语文开门见山就是一道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
如何做好此道题至关重要,因为“万事开头难”,它关系到考生心理的稳定,思维的清晰,可以为后面顺利解题打好基础。
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主要取材于社科类或科技类文章,它以选择题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稍不加注意就会使考生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
而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选择题所设置的干扰项辨析不清。
现结合近年高考题型和练习,就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归类辨析,以便考生理解掌握。
1、偷换概念这种干扰项就是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的内容,故意变换成其它内容,达到迷惑人的目的。
当考生在辨析此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等,有无漏掉或变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例1.阅读下文,分析E项从中得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
E.创造能力最容易受文化水平的影响。
【简析】不正确。
E项中用“文化水平”偷换了文中“文化”一词,用“文化”这样相同的字眼迷惑考生,往往使不够细心的人误认为正确。
2、无中生有例2.阅读下文,判断B、D两项说法是否符合文意。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
他们以波长21厘迷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
B.“三次和两次”是指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D.“三次和两次”是指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简析】均不符合文意。
B项中的“分片调查”、D项中的“按照时间的长短”在原文中都没有提到,所以B、D两项判断有误,属无中生有。
3、强加因果/因果倒置例3.阅读例6第一段,判断下面说法是否准确。
D.太空帆船的航速,在月球轨道上比在地球轨道上更大,所以必须在地球轨道上加速。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2)
高考论述文阅读选择题陷阱设置方法及答题技巧一、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原文: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选项:B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施行图腾制度。
原文: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
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选项:从艰苦困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2024年高考备考: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者挖的“十大陷阱”及规避技巧-2024年高考
8.曲解文意 设错方式: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误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 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解题要点:要判断“曲解文意”干扰项,一定要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 文意。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 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 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 条件,或者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意思,等等。
边练边悟2 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审选项] (2021·浙江卷,T7-A)散文家和小说家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 作的技术手段,他们可以带领读者在仿真的叙述情境中体验丰富、复杂、紧 张、多变的逼真效果。 [找原文] 正在进行时的好处是什么?把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 境中。即使是回忆体小说,也强调情节和细节带来的效果逼真的还原体验。 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仿真景况中做出临场反应。 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为散文所遗忘。也许散文更多跟个人经验相关,经验 都是过去的,而我们又急于把经验中的“道”提炼出来。
边练边悟7 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审选项] (2023·新高考Ⅰ卷,T1-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 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 [找 原 文 ] “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 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 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 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
解析 选项偷换概念。“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错误, 根据原文“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 《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 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可知,“原物”是指 画家在创作画作时的原始状态,而非“艺术品的真实性”。选项“偷换概念 的内涵”了。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之错误类型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之错误类型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主要取材于社科类或科技类文章,它以选择题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稍不加注意就会使考生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
而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选择题所设置的干扰项辨析不清。
现结合近年高考题型和练习,就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归类辨析,以便考生理解掌握。
一、扩大〔或缩小〕围这种干扰项就是把阅读材料中*些容的一局部扩大到全部,成心扩大判断对象的围,形成以偏概全的错误,其主要的特征是常出现围的副词,如“全部、任何、凡、都、普遍、一切〞等等。
如原材料:“利用超声清洗,不必将物件拆开和刷洗,省时省力,速度快,效率高。
它可清洗构造复杂的零件、深孔、空穴、凹槽、暗洞、盲孔及狭缝中的污物,清洗质量高。
超声波清洗机自1951年在日本问世以来,开展迅速,并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
〞干扰项设置为:“与传统清洗方式比,超声波清洗更加清洁、高效、平安、经济,自问世以来迅速在世界各行各业得到普遍应用。
〞把干扰项与原材料对照可以看出:原材料是“开展迅速,并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而干扰项却设置为了“迅速在世界各行各业得到普遍应用〞围被扩大了。
再比方原材料“消息一传出,一些工业界人士甚是喜欢这个假说,因为它似乎暗示地球即使继续受到工业污染,仍能靠自我调节生存下去。
但环境保护主义者反对‘盖亚假说’。
科学家对‘盖亚假说’也褒贬不一。
〞干扰项设置为“‘盖亚假说’虽然受到了一些工业界人士的支持,但是遭到了环境保护主义者以及科学家的一致反对。
〞把干扰项和原材料对照可以看出:原材料是“科学家对‘盖亚假说’也褒贬不一〞,而干扰项却设置成了“遭到了环境保护主义者以及科学家的一致反对〞,围被扩大了。
二、偷换概念这种干扰项就是把原材料中*个名词的容,成心变换成其它容,到达迷惑人的目的。
当考生在辨析此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等,有无漏掉或变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如原材料“专家担忧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方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步骤及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步骤及技巧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步骤及技巧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2、步骤:(读*共两遍)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
[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的哪些东西呢?1、了解*的大致内容。
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
了解*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是怎样过渡的?弄清*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了解*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一、抓住*中关键的词句。
*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注意*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
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的中心思想。
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高考实用类现代文小阅读选择题解题技巧
10、有据与凭空。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 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 出这种说法。
10、有据与凭空。
【有效阅读信息】目前,我国的这种“煤 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 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 【 试题】下列对煤的“间接液化技术”的 “大约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并不表明 分析和概括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煤变成石油”的“损耗实际上大约四 (四川卷 7题) 分之三”,煤和石油并不等价,“损耗” 之说没有可比性。 D .在目前我国的技术条件下,煤在变成 石油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 有四分之三。
4、先期与后期。
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 的时间上设置干扰,他们有时将 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 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 述为“先期和后期”。
4、先期与后期。
【有效阅读信息】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 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 周 髀算经》 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 【 试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 可推断,“盖天说”诞生时间的上限 不早于《周髀算经》一书的成书。 思的一项是( )(全国Ⅰ卷6题) 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 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 周髀算经》中就 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
选用教材一致 9、客观与夸大(或缩小)。
【有效阅读信息】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 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 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 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 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 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试题】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 程度缩 不正确的一项是( )(辽宁卷 5题) 小 C.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 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信息类文本阅读题解答技巧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信息类文本阅读题解答技巧信息类文本阅读-------单文本(一)信息理解与推断客观题常见的设误陷阱:信息遗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先后倒置、表述绝对、答非所问、指代有误、观点混淆、主次混淆、或然必然混淆、未然已然混淆、因果关系错乱、忽略条件或加强条件造成判断错误与推理牵强等。
主观题常见考法:概括侧重点、寻找原因、说明表现、梳理过程、提出对策、总结特点、比较异同等。
解决方法:①摘取、加工文中的关键词句;②独立概括文意。
(二)分析论证相关(三)分析论证特点1.论证方法论证方法表达效果链接教材比喻论证生动形象,使论证更加浅显易懂《劝学》《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对比论证正反对比,突出观点《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举例论证有代表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趣味性《谏逐客书》《六国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文采《说“木叶”》《六国论》《改造我们的学习》道理论证增强说服力和权威性《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改造我们的学习》类比论证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容易为读者接受《邹忌讽齐王纳谏》2.论证结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结构、分总式结构、总分总式结构、正反对比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和并列式结构等。
分析文本的论证结构:重在分析文章外显的结构特征。
答题时首先应指出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总分式等),然后阐释每部分是怎样体现这样的结构的,比如每部分之间如何体现递进、如何体现对照、如何体现总分关系。
3.论证方式论证方式内涵链接教材立论针对论题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开宗明义,点出时代需要工匠精神,确立自己的观点。
驳论先摆出别人的观点,通过驳斥论点、驳斥论据、驳斥论证来证明别人观点的错误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部分: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驳斥对方的论证。
最后一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从古至今都有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立论驳论相结合针对论题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拿来主义》:将不同现象进行归类,直接予以批驳,确立自己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选择题设题陷阱及解题技巧例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章(统称科学文章)阅读题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其选项无论正确还是错误一般不会照搬原文,而是对原文作适当的改写,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
考生如能了解其设题陷阱,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必能使自己如虎添翼,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现结合2005年高考科学文章阅读题,对其设题陷阱一一解读,并提出相应的解题对策。
科学文章阅读题一般有4种题:词句理解,信息筛选,文意理解及推断题。
下面按照这四种题的先后顺序加以例析。
一、词句理解题这种题往往设在对文中某一重要概念的理解上,其陷阱常常有:1、偷换概念,张冠李戴,即在选项表述中暗暗地改换了概念,将说明甲概念的用在了说明乙概念上。
例如天津卷第5题C项:[试题]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原文有关信息]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分析]原文说的是“显形文化”,而选项却偷换为“文化的浅显层次”,这显然是偷换了概念。
2、以偏盖全,扩大概念,即在选项表述中把对某一事物、某一现象的说明扩大为对这类事物、这类现象的全部的概括。
例如全国卷II第5题A项、C项、D项:[试题] 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绳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原文有关信息]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
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分析]原文说“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只是表明含羞草、合欢等属于豆科植物,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豆科植物,更不意味所有“植物”,所以C、D两项说“所有豆科植物”、A项说“植物”,显然是以偏盖全,扩大了概念的范围。
再如全国卷III第5题C项、D项(第二例后一般不作详述,请读者自己剖析,下同)。
3、故意混淆。
科学文章讲究准确严谨,常有一些修饰语,表示可能、推测、希望、约数、条件等等,或者有一些形象含蓄的说明,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歪曲颠倒,混淆视听。
例如天津卷第8题A项:[试题]克拉通分裂常伴随着陨石撞击地球的发生[原文有关信息]摩根提出,假如某种大陆洪流玄武岩是由克拉通下面的地幔热柱(即地球深处涌起的熔岩流)形成的,那么,就能够制造出类似于陨石撞击地球所产生的各种标记。
[分析]注意文中“陨石撞击地球”前面“类似于”三个字,说明文章是用“陨石撞击地球”来对“克拉通”“撞击地球”的“各种标记”作比较说明的,并不意味着“克拉通分裂常伴随着陨石撞击地球的发生”。
再如江苏卷第5题C项。
二、信息筛选题这种题一般考查选项是否与题干中提出的某一概念、某一判断构成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常见的表述是:选出(不)能作为……论据(原因、根据)的一项,不能证明……的一项,(不)属于……的一项。
这类题的选项一般都与原文意思相符,只是不一定与题干的概念或观点构成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因此解题时一般不要管选项表述的正与错,而要将精力放在对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的判断上。
其设题陷阱一般有:1、强拉因果。
例如全国卷I第5题A项:[试题]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原文有关信息]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
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
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
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华”字得自华山。
“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
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
[分析]文中画线句提出了“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的判断,下文即紧扣“文明起源”,联系古代的习称“华夏”来论述,B项总说,C项承“华”分说,D项承“夏”分说,都是正确的;而A项只是说明中条山的地理位置和山脉特点,所以是错误的。
再如浙江卷第7题。
2、因果倒置,即把结果当作原因。
例如湖北卷第7题的ABC三项:[试题]七音十二律长期以来被默认为是西方创建的。
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西方学者始终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西方,故而极力排斥传教士钱德明提出的古希腊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观点。
B、法国人沙宛认为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C、李约瑟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
D、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图刻上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弦乐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中国缺乏考古的直接证据。
[分析]很明显,ABC三项表述的都是西方人的观点,都是结果,并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只有D项解释的是“根本原因”。
3、鱼目混珠,即将文中位置相近、表述近似或意思有关的句子拿来冒充有用信息,以假乱真。
例如湖北卷第8题A项:[试题]原文以对中国古代乐器的研究为依据,倾向于否定七音十二律是从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
下列表述不属于原文推论依据的一项是:A、与古巴比伦音乐文物所属年代同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
B、曾侯乙双音编钟证实中国的音律知识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古希腊,这是短时期内不可能达到的成就。
C、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弦乐器都很先进,说明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应该更早。
D、李纯一先生对商代多种乐器的系统研究表明,那时中国可能已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原文有关信息]而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
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
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弦乐器的出现。
最早的弦乐器,出土于曾侯乙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
这些很先进的弦乐器,不是短时期内能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可能会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种发音的乐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测量与分析的。
李纯一先生曾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编磬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分析]A项所说固然是原文信息,但在它之前,原文有一个前提,“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而A项所说的“笛、陶钟和陶埙”并不是弦乐;而在它之后,原文又有“但”表示意思的转折,总之瞻前顾后,都可以排除A项。
再如湖南卷第8题D项。
三、文意理解题这种题常常是对一段文字或全文意思理解的正与误的考查。
其设题陷阱常有:1、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例如福建卷第3题C项:[试题]“深部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可以拓宽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深海海底和地层深处[原文有关信息]“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
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
[分析]很明显,原文说明的是“生物圈”的分布范围,而选项却暗中换成了“深部生物圈”的分布范围,概念变了。
再如全国卷II第7题B项、浙江卷第10题B项、湖南卷第9题B项和江西卷第9题B项。
2、时间错误有两种情况:(1)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
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例如例如全国卷II第7题D项:[试题]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原文有关信息]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
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植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
[分析]文中“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说明这种农药的生产是未来时,而选项却说成“已经研制出来”,显然把时态搞错了。
其实,文中所说的“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只是在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
(2)前后颠倒,即把有先后顺序的事件故意颠倒,以混淆视听。
例如广东卷第7题A项、B项:[试题]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
[原文有关信息]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
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
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C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
(有删节)[分析]这是原文第2-第4段文字。
A项的有关信息在第一段,注意“早期”和“1977年”这两个时间概念,说明科学家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在前,“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在后,A项将两件事的先后颠倒了。
B项的有关信息在后两段,注意“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这一交代,说明科学家“发现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在前,提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在后,B项也犯了时间先后颠倒的毛病。
再如全国卷III第6题A项。
3、把或然当作必然事物从发展趋势上看,有两种情况:或然和必然。
前者指“有可能而不一定发生”,后者指“必定发生”。
命题者设计陷阱时,常将“或然”表述成“必然”。
例如全国卷I第6题D项:[试题] 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原文有关信息]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
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