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混悬剂的制备及稳定剂的选择方法.

合集下载

混悬剂的制备及稳定剂的选择

混悬剂的制备及稳定剂的选择
3)将以上6个处方的洗剂,分别倒入6个有刻度的量筒或试管中,塞住管口同时振摇相同次数,分别放置10-120min,记录各个时间的沉降体积H(H
0为初始总高度),计算各个放置时间的沉降体积比F=H/H
0,结果填在表2—1中。
4)实验最后将试管倒置翻转(±180为1次),记录放置几小时后,使管底沉降物分散完全o
混悬剂一般制备方法有分散法、凝聚法。
混悬剂的成品包装后,在标签上注明“用时摇匀”。为安全起见,剧、毒药不应制成混悬剂。
三、实验内容
不同处方炉甘石洗剂的制备及其稳定性比较
1.处方
处方号
炉甘石(g)
氧化锌(g)
甘油(g)
xx蓍胶1
3.0
1.5
1.5
0.152
3.0
1.5
1.5
0.153
3.0
1.5
1.54
的翻转次数。
注:
刻度试管或量筒应粗细均匀。
四、实验结果
(一)炉甘石洗剂的制备
(二)炉甘石洗剂质量检查结果。根据表中数据,以沉降体积比F为纵坐标,沉降时间t为横坐标,分别绘制6个处方的沉降曲线。比较6个处方的稳定程度及质量。
表2—1炉甘石洗剂的稳定性比较
时间
min 010
20
30
60
120
翻转次
五、思考题
3.0
1.5
1.55
3.0
1.5
1.56
3.0
1.5
1.5稳定剂()羧甲基纤
维素钠
吐温-80
三氯化铝
枸橼酸钠0.6
0.036
0.15g蒸馏水加至25.0 ml25.0 ml25.0 ml25.0 ml25.0 ml25.0 ml

《药剂学》混悬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混悬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混悬剂的制备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混悬剂的制备方法2.解释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的作用。

3.熟悉混悬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4.掌握如下基本操作技能:乳钵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概念: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细小微粒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属于粗分散体系,可供内服、外用、注射用。

配制环境要求:内服、外用混悬剂(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在D 级下配制;注射用混悬剂(只能肌注)属于无菌药品中的最终灭菌产品,如曲安奈德注射液其配制、灌装须在C 级背景下,压盖须在D 级背景下。

特性:分散相的微粒大小0.5~10μm ,有时可达50μm (注射剂的微粒大小),非均相分散体系,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有界面,扩散很慢,显微镜下可见。

制法:1.分散法------ ①研磨粉碎法;②加液研磨法;③水飞法 。

2.凝聚法------ ①化学凝聚法;②微粒结晶法剂型质量要求:微粒细腻均匀,沉降缓慢,下沉后微粒不结块,稍加振摇即能均匀分散,贮存期间微粒大小保持不变,粘稠度适宜,易倾倒,外用制剂易涂布,不宜流散,快干燥,不宜被擦掉。

稳定性:混悬剂中的微粒在静置时可发生沉淀降,沉降速度,符合Stokes 定律: ()ηρρgr V 2122-=公式说明:微粒的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大小(r 2)以及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ρ1-ρ2)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粘度(η)成反比。

(即微粒越小,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越大,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大,微粒的沉降速度越慢,混悬剂越稳定)。

所以,增加混悬剂稳定性可采取如下措施:1.减小微粒的半径;2.加入离子型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3.加入亲水胶体,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并形成带电的水化膜包裹在微粒的表面,防止微粒聚集。

4.加入适量的与微粒表面带相反电荷的电解质(絮凝剂),适当降低ζ电位,使微粒发生絮凝,形成振摇时易分散的网状疏松聚集体,从而避免在放置过程中微粒自然沉降易形成致密的不易分散的沉淀结块现象。

混悬剂实验报告

混悬剂实验报告

混悬剂实验报告混悬剂实验报告引言:混悬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由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介质中而形成的制剂。

它具有许多优点,如易于服用、吸收迅速等,因此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篇实验报告将介绍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

一、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混悬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悬浮剂的选择、固体颗粒的制备和悬浮剂的配制。

首先,选择合适的悬浮剂是制备混悬剂的关键。

悬浮剂应具有适当的粘度、稳定性和可重分散性,以保持颗粒的悬浮状态。

其次,固体颗粒的制备是制备混悬剂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方法包括湿法制粒、干法制粒和晶体分散法。

最后,将悬浮剂与固体颗粒混合,并通过适当的搅拌和分散方法得到混悬剂的最终制剂。

二、混悬剂的性质混悬剂具有一系列特殊的性质,这些性质不仅与悬浮剂和固体颗粒的选择有关,还与制剂过程中的工艺条件和药物本身的性质密切相关。

首先,混悬剂具有较高的粘度,这有助于固体颗粒的悬浮和分散。

其次,混悬剂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指标,它衡量了制剂中颗粒的稳定性和可重分散性。

此外,混悬剂的流变性质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释放速率。

三、混悬剂的应用混悬剂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混悬剂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由于固体颗粒的悬浮状态,药物可以更快地被吸收和利用,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其次,混悬剂适用于儿童、老年人和吞咽困难的患者。

由于混悬剂易于服用和吸收,可以方便地调整剂量和给药方式,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此外,混悬剂还可以用于控释制剂的制备。

通过调整悬浮剂的性质和固体颗粒的特性,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和延时释放,从而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结论:混悬剂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选择合适的悬浮剂和制备固体颗粒,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性质和应用效果的混悬剂。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深入了解混悬剂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药物剂型,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混悬剂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制备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掌握混悬剂制备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混悬剂的性质和应用。

一、实验原理
混悬剂是将粉末固体药物悬浮于液体中,制成可搅拌的均匀分散液体剂型。

通过增加粉末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粉末与液体之间的传质速度,增加药物的渗透性,从而提高药物的活性和溶解速率。

二、实验步骤
1. 准备所需材料和仪器:粉末固体药物、混悬剂基础液体(如纯净水、溶液)、测量容器(如比色皿、烧杯)、搅拌器等。

2. 根据所需剂量,量取相应的粉末固体药物。

3. 逐渐向烧杯中加入基础液体,同时不断搅拌,直至溶解完全。

4. 调整混悬剂的浓度和pH值,可以根据需要添加适量的溶剂、调节剂等。

5. 将混悬剂倒入适当的容器中,密封保存。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
1. 成功制备出了混悬剂,颜色均匀,溶解度较高。

2. 混悬剂的浓度和pH值符合要求,可以满足使用需要。

3. 经过实验,混悬剂的制备过程中应注意搅拌均匀,控制药物
的剂量和溶解度。

实验讨论:混悬剂的制备过程中,搅拌均匀是关键。

如果不搅拌均匀,可能导致药物悬浮不均匀,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和活性。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和技巧,了解了混悬剂的性质和应用。

混悬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速率,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活性。

在日常应用中,混悬剂常用于口服液剂、外用液剂等药物制剂中。

试验一混悬剂的制备及稳定剂的选择方法

试验一混悬剂的制备及稳定剂的选择方法

1实验一 混悬剂的制备及稳定剂的选择方法一、 实验目的1. 掌握混悬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 掌握沉降容积比的概念并熟悉测定方法。

3. 熟悉根据药物的性质选用适宜的稳定剂,用以制备稳定混悬剂的方法。

二、 实验指导混悬剂(又称混悬液,悬浊液)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0.5μm)形式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一个优良的混悬剂应具有下列特征:其药物微粒细小,粒径分布范围窄,在液体分散介质中能均匀分散,微粒沉降速度慢,沉降微粒不结块,沉降物再分散性好。

混悬剂的沉降速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可用Stoke 定律表示:ηρρ9)(r 2V 212g −=式中V-沉降速度,r-粒子半径,ρ1-粒子密度,ρ2-介质密度,η-混悬剂的粘度,g-重力加速度。

混悬剂微粒的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混悬剂粘度的关系最大。

通常用减小微粒半径,并加入助悬剂如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半合成纤维素衍生物等,以增加介质粘度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

混悬剂中微粒分散度高,具有较大的表面自由能,故体系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微粒有聚集的趋势,可加入表面活性剂等用以降低固液之间介面张力,使体系稳定。

表面活性剂又可作润湿剂,改善疏水性药物的润湿性。

从而克服疏水微粒(质轻)因吸附空气而造成上浮现象。

向混悬液中加入絮凝剂,使微粒的ζ电位降低至一定值,微粒间发生絮凝,形成网状疏松的聚集体。

其特点是沉降速度快,沉降物体积大,沉降物易再分散,其物理稳定性好,此种混悬剂称絮凝混悬剂。

向混悬剂中加入反絮凝剂,使其ζ电位增大,减少微粒间的聚集,沉降速度慢,沉降物体积小,沉降物结块,不宜再分散,其物理稳定性差,此种混悬剂称反絮凝混悬剂。

但这种混悬剂由于微粒小,混悬液流动性好,易于倾倒,是适于在短时间内应用的混悬剂。

混悬剂的配制方法有分散法与凝聚法。

分散法:将固体药物粉碎成微粒,再根据主药性质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加入适宜的稳定剂。

亲水性药物先干研至一定细度,再加液研磨(通常一份固体药物,加0.4~0.6份液体为宜);疏水性药物则先用润湿剂或高分子溶液研磨,使药物颗粒润湿,最后加分散介质稀释至总量。

药剂实验

药剂实验

混悬剂的制备原理: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

混悬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分散体系,所用分散介质大多数为水,也可用植物油。

一般,难溶性药物、药物剂量超过溶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形式存在、两溶液混合时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需产生缓释作用时常制成混悬剂。

常见的配置方法有分散法和凝聚法。

一、炉甘石洗剂的制备与评价1、步骤:(1)稳定剂的制备:①称取CMC-Na粉末7.0g,加蒸馏水20mL,加热制成7.0%的CMC-Na溶液备用。

②用移液器量取0.25mL吐温-80,加蒸馏水4.75mL溶解,配成5%吐温-80溶液(总体积5.0mL)备用。

③称取三氯化铝0.048g,加蒸馏水20mL溶解,配成0.24%三氯化铝溶液(总体积20mL)备用。

④称取枸橼酸钠0.20g,加蒸馏水20mL溶解,配成10.0%枸橼酸钠溶液(总体积20mL)备用。

(2)炉甘石洗剂的制备:①称取炉甘石1.0g、氧化锌0.5g,量取液化酚和甘油各0.5mL至于乳钵中进行研磨,研磨时间为20min,直至炉甘石、氧化锌、液化酚和甘油混合均匀。

②将研磨好的分别用少量多次的7.0%的CMC-Na溶液、5%吐温-80溶液、0.24%三氯化铝水溶液和10.0%枸橼酸钠溶液继续研磨10min,然后转移至5mL的玻璃试管中,最后用相应的溶液分别定容至10.0mL。

③塞住管口,振摇相同时间和次数后,分别放置,记录放置0、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20min后的沉降体积,计算各个放置时间点的沉降体积比(F=H/H0, %)2、注意:(1)炉甘石、氧化锌,液化酚和甘油要在乳钵研磨充分(20min),前提是颜色均一、混合均匀。

(2)转移至试管过程中一定要用少量的相应溶液多次转移,首次加入少许稳定剂后要研磨10min后再进行转移,力争将乳钵中研磨物全部转移到相应试管中。

(3)实验比较用的试管或量筒应粗细大小一致。

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混悬剂的制备方法,了解其原理及应用。

实验原理,混悬剂是一种将粉末状药物悬浮于液体中的制剂,通常用于口服给药。

混悬剂的制备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悬浮剂、分散剂和稳定剂,将药物粉末与这些辅料充分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溶剂,最终得到悬浮稳定的药物制剂。

实验材料,所需材料包括粉末状药物、悬浮剂、分散剂、稳定剂、溶剂等。

实验步骤:1. 将粉末状药物与悬浮剂、分散剂、稳定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2. 逐步加入适量的溶剂,同时搅拌均匀,直至形成悬浮液。

3. 对悬浮液进行物理性质测试,包括悬浮性、粒径分布、稳定性等。

4. 对悬浮液进行药物性质测试,包括药物含量、释放度、溶解度等。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一定比例的混悬剂。

悬浮液具有良好的悬浮性,粒径分布均匀,稳定性较好。

药物含量符合要求,释放度和溶解度良好。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制备混悬剂,使我们对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混悬剂作为一种常见的口服制剂,在药物给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混悬剂的制备技术,也对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验注意事项:1. 在制备混悬剂时,应严格按照配方比例进行配制,避免加入过多或过少的辅料。

2. 在加入溶剂时,应逐步加入并充分搅拌,以确保悬浮液的均匀性。

3. 制备完成的混悬剂应进行相关性质测试,确保其符合要求。

4. 实验结束后,实验器材应进行清洗和消毒,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混悬剂的制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口服给药制剂的研究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希望本实验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实验报告混悬剂的制备

实验报告混悬剂的制备

实验一混悬剂的制备【实验目的】1.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的一般制备方法;2.熟悉混悬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实验原理】混悬型液体制剂(简称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细小的微粒分散在适宜的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匀相分散体系。

适合药物:难溶性需制成液体制剂的药物;剂量超过了溶解度的药物;需要产生缓释作用的药物。

质量要求:外观细腻,微粒分散均匀;微粒沉降较慢,下沉的微粒经振摇能迅速再均匀分散,不应结成饼块;外用混悬型液体制剂应易于涂展在皮肤患处,且不易被擦掉或流失。

制备方法:①分散法:将固体药物粉碎成微粒,再根据主药的性质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并加入适量的稳定剂。

②凝聚法:将离子或分子状态的药物借助物理或化学方法在分散介质中聚集形成微粒的方法。

炉甘石洗剂配制不当或助悬剂使用不当,不易保持良好的悬浮状态,重分散性差,且涂用时会有砂砾感。

改进措施有:加入高分子物质(如纤维素类衍生物等)作助悬剂;控制絮凝,炉甘石洗剂中的炉甘石和氧化锌带负电,加入少量三氯化铝中和部分电荷,使炉甘石、氧化锌絮凝沉降,从而防止结块,改善分散性;或采用枸橼酸钠作为反絮凝剂。

炉甘石、氧化锌为亲水性药物,可被水润湿,先加入适量甘油研磨成糊状,使粉末在水中分散,可防止颗粒聚集,振摇时易于悬浮。

【实验材料和设备】实验材料:乳钵、50mL带塞比色管、炉甘石、氧化锌、枸橼酸钠、三氯化铝、羧甲基纤维素钠等。

【处方】【实验方法】(1)羧甲基纤维素钠0.25g,加约30mL蒸馏水,加热溶解而成胶浆。

(2)枸橼酸钠0.25g,加蒸馏水10mL溶解。

(3)三氯化铝0.15g,加蒸馏水10mL溶解。

(4)按上述处方,分别称取炉甘石、氧化锌于乳钵中,加甘油研匀后,加适量水共研成糊状,再加入处方中其他成分,随加随搅拌,最后加蒸馏水至全量,搅匀,即得。

【质量评价】(1)外观观察上述各混悬剂的外观,并记录结果。

(2)沉降容积比的测定:量取供试品25mL,置具塞试管中,盖塞,用力振摇1分钟,记下混悬物的开始高度H0,分别记录5分钟、10分钟、20分钟、30分钟、45分钟、60分钟时混悬物的高度H,计算不同时刻的沉降体积比。

药剂学实验一 混悬剂、乳剂的制备

药剂学实验一 混悬剂、乳剂的制备

实验一 混悬剂、乳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掌握混悬剂、乳剂的一般制备方法及2. 掌握乳剂类型的鉴别方法及测定油乳化所需HLB 值的方法。

3. 熟悉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及反絮凝剂等在混悬液中的应用,并了解混悬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4. 比较不同乳剂及不同乳化方法制得乳剂的分散相粒度及其稳定性。

二、基本概念和原理1. 混悬剂:混悬液为不溶性固体药物微粒分散在液体分散媒中形成的非均相体系,可供口服、局部外用和注射。

因重力作用,混悬液中微粒在静置时会发生沉降,微粒沉降速度符合斯托克斯定律:混悬剂的配制方法有分散法和凝聚法,一般配制原则为加液研磨、改变溶媒或采用高分子助悬剂作稳定剂。

混悬剂的稳定剂一般分为三类: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混悬剂的质量要求为:①粒子应细腻,分散均匀,不结块;②沉降应缓慢,或颗粒沉降后一经振摇易再分散,便于准确量取剂量。

2. 乳剂:两种互不混溶的液体经乳化而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称为乳剂(也称乳浊液),可分为水包油(O/W )型或油包水(W/O )型,常采用稀释法和染色镜检法鉴别。

乳浊剂是一种动力学及热力学不稳定的分散体系,需加入乳化剂使乳剂稳定,并且一般需在一定的机械力作用下进行分散。

一般根据HLB 值来选择乳化剂,当选用的乳化剂的HLB 值符合油乳化所需HLB 值时,制得的乳剂比较稳定。

通常将两种以上的乳化剂混合使用,混合乳化剂的HLB 值可按下式计算:nn n W W W W HLB W HLB W HLB HLB +++⋅++⋅+⋅= 212211混合三、实验内容v r d d g=-29212()η1. 制备炉甘石洗剂【处方】按下表配制炉甘石洗剂。

表1不同炉甘石洗剂的处方组成处方组成 1 2 3 4 炉甘石(120目),g 3.01 3.00 3.02 3.00氧化锌(120目),g 1.50 1.49 1.50 1.51甘油,ml 1.5 1.5 1.5 1.5 羧甲基纤维素钠,g 0.15吐温-80,g 0.60三氯化铝,g 0.036蒸馏水加至,ml 50 50 50 50 【制法】上表中的4个处方均采用加液研磨制备。

试验一 混悬剂的制备

试验一  混悬剂的制备

处方一 H( cm) F (%)
处方二 H (cm) F (%)
处方三 H (cm) F (%)
处方四 H( cm) F (%)
处方五 H( cm) F (%)
(2)复方硫磺洗剂与磺胺嘧啶合剂质量检查结果记录于表 (30min)
制剂
Ho(cm)
H (cm*)
F (%)
再分散性 翻转次数
复方硫磺洗剂
(—) 炉 甘 石 洗 枸橼酸钠 剂 的 聚山梨酯80 制 三氯化铝 备
蒸馏水
炉甘石 氧化锌 甘油 羧甲基纤维素钠
3.0g 1.5 g 1.5 g
3.0 g 1.5 g 1.5 g
3.0 g 1.5 g 1.5 g
3.0 g 1.5 g 1.5 g
3.0 g 1.5 g 1.5 g
0.15 g
0.15g 0.6g 0.1g
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混悬剂中微粒大
小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其微粒应均匀分散,贮存期间粒子大小保持不变,不太粘稠
易倾倒,外用混悬剂应易于涂布,不易流散,能快
速干燥,且不易被擦掉。
混悬剂的稳定剂 :
①助悬剂;②润湿剂;③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助悬剂可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故能降低颗粒的 沉降速度,制成稳定的混悬剂。但用量不宜过大, 否则将影响制品的倾倒,还会增加不良味道在口 中滞留的时间。 润湿剂通常是一些表面活性剂,如吐温80等。它 们降低固相与液相的界面张力,故能改善药物的 润湿与分散。但用量应适当,否则使颗粒下沉结 块,不易混匀。
(四) 质量检查 和实验结果
沉降体积比(F)
F=VU/VO = HU/HO
沉降后的再分散性
(1) 将炉甘石洗剂质量检查结果记录于表1-1。根据表中数据,以沉降体积 比(F) 为纵座标、沉降时间为横座标,分别绘制5个处方的沉降曲线图,并比 较5个处方的稳定程度及质量。

混悬液制备及质量评价

混悬液制备及质量评价

混悬液制备及质量评价实验目的1.掌握混悬液体制剂一般制备方法。

2.熟悉按药物性质选用合合适的稳定剂。

3.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质量评价方法。

4.实验原理:混悬液为不溶性固体药物微粒分散在液体分散媒中形成的非均相体系,可供口服、局部外用和注射。

优良的混悬剂应符合一定的质量要求(1)外观粒子应细腻,分散均匀、不结块。

(2)粒子的沉降速度慢,沉降容积比F(V/V0)愈大,混悬剂愈稳定。

(3)颗粒沉降后,经振摇易再分散,以保证均匀,分剂量准确。

由于在重力作用,混悬液中微粒在静置时会发生沉降,其沉降速度遵循stokes定律。

减少颗粒半径,增加分散的粘度可降低颗粒的沉降速度。

在实际工作中,常用中液研磨法制备悬浊液以减小固体分散相粒径,并加入助悬剂等稳定剂以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降低沉降速度和增加稳定性。

混悬剂的质量评价沉降容积比的测定:沉降容积比的定义指沉降物的容积与沉降前混悬剂的容积之比,用F表示即:F=Vu/V0=Hu/H0将混悬剂放入量筒中,混匀,测定混悬剂的总体积为V0,静置一定时间后,观察沉降面不再改变时,沉降物的容积为V.沉降容积比也可用高度表示,H0为沉降前混悬液的高度,H 为沉降后沉降面的高度。

实验药品与器材药品:炉甘石、氧化锌、甘油、CMC-Na、三氯化铝、枸橼酸钠、纯化水器材:上皿天平、乳钵、烧杯、量筒、试管、直尺、玻璃棒等。

三、实验内容(一)、处方组成将上述配制好的炉甘石洗剂分别装4个带有刻度量瓶中,塞住瓶口同时振摇15次,静置,分别记录放置5min、15min和30min、60min、90min、的沉降容积比H/H0。

H0为原混悬剂在沉降前原始高度,H为静置一定时间观察沉降面不再改变时沉降物的高度,实验结果见表二。

四、实验结果表二炉甘石洗剂各处方沉降容积比H/H0六、参考文献(1).炉甘石处方筛选及制备.大理学院学报.2005(2)炉甘石洗剂制备工艺的改进.黑龙江医学科学.2007。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六、思考题
1 分析炉甘石洗剂与硫磺洗剂制备 方法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2.樟脑醑加入到水中,注意有什么 现象发生,如何使产品微粒不致太粗?
3. 分析在实验中加入絮凝剂与反絮 凝剂的意义。
处方2:制法同处方1(加甘油后加5%新洁尔灭)
处方3:制法同处方1(加甘油后加吐温)
【操作注意】 (1)用同样操作配制,观察疏水性药物中加入润湿剂的作用。 (2)樟脑醑为樟脑的乙醇溶液,应以细流缓缓加入,并急速搅拌,使樟脑不
致析出大颗粒。
【质量检查】 外观、沉降稳定性。
五、实验结果 六、结论与讨论
系。 混悬型液体制剂一般配制方法有分散法与凝聚法。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
仪器:乳钵、量筒或有刻度试管。 材料:氧化锌、硫酸铜、硫磺、炉
甘石、樟脑、三氧化铝、枸橼酸钠、 沉降硫磺、硫酸锌、樟脑醑、甘油、 5%新洁尔灭溶液、吐温80。
四、实验内容
(一)加液研磨法制氧化锌混悬剂
【处方】
12
34
氧化锌 0.5g 0.5g 0.5g 0.5g
【操作注意】 (1)各处方配制时注意同法操作,与第一次加液量及研磨力尽可能一致。 (2)比较刻度试管或量筒,尽可能大小、粗细一致。 【质量检查】 外观、沉降稳定性。
(二) 电解质对混悬液的影响
【处方】 1
氧化锌 0.5g 三氯化铝 0.12% 枸橼酸钠 蒸馏水加至 10ml
2 0.5g
实验二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基本型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一般制备方法。
。 2.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质量评定方法 。 3.熟悉按药物性质选用合适的稳定剂
二、实验原理
混悬型液体制剂(简称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细小颗粒

药剂实验讲义

药剂实验讲义

实验一 混悬剂的制备及稳定剂的选择方法一、 实验目的1. 掌握混悬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 掌握沉降容积比的概念并熟悉测定方法。

3. 熟悉根据药物的性质选用适宜的稳定剂,用以制备稳定混悬剂的方法。

二、 实验指导混悬剂(又称混悬液,悬浊液)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0.5μm )形式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一个优良的混悬剂应具有下列特征:其药物微粒细小,粒径分布范围窄,在液体分散介质中能均匀分散,微粒沉降速度慢,沉降微粒不结块,沉降物再分散性好。

混悬剂的沉降速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可用Stoke 定律表示:ηρρ9)(r 2V 212g-=式中V-沉降速度,r-粒子半径,ρ1-粒子密度,ρ2-介质密度,η-混悬剂的粘度,g-重力加速度。

混悬剂微粒的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混悬剂粘度的关系最大。

通常用减小微粒半径,并加入助悬剂如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半合成纤维素衍生物等,以增加介质粘度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

混悬剂中微粒分散度高,具有较大的表面自由能,故体系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微粒有聚集的趋势,可加入表面活性剂等用以降低固液之间介面张力,使体系稳定。

表面活性剂又可作润湿剂,改善疏水性药物的润湿性。

从而克服疏水微粒(质轻)因吸附空气而造成上浮现象。

向混悬液中加入絮凝剂,使微粒的ζ电位降低至一定值,微粒间发生絮凝,形成网状疏松的聚集体。

其特点是沉降速度快,沉降物体积大,沉降物易再分散,其物理稳定性好,此种混悬剂称絮凝混悬剂。

向混悬剂中加入反絮凝剂,使其ζ电位增大,减少微粒间的聚集,沉降速度慢,沉降物体积小,沉降物结块,不宜再分散,其物理稳定性差,此种混悬剂称反絮凝混悬剂。

但这种混悬剂由于微粒小,混悬液流动性好,易于倾倒,是适于在短时间内应用的混悬剂。

混悬剂的配制方法有分散法与凝聚法。

分散法:将固体药物粉碎成微粒,再根据主药性质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加入适宜的稳定剂。

亲水性药物先干研至一定细度,再加液研磨(通常一份固体药物,加0.4~0.6份液体为宜);疏水性药物则先用润湿剂或高分子溶液研磨,使药物颗粒润湿,最后加分散介质稀释至总量。

混悬剂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制备实验报告混悬剂制备实验报告引言:混悬剂是一种常见的药剂制备形式,其可以将不溶性药物悬浮于液体中,方便患者服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混悬剂的制备方法以及影响其质量的因素。

实验目的:1. 理解混悬剂的定义和制备原理;2. 掌握混悬剂的制备方法;3. 研究混悬剂质量受到的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1. 药品:氧化铁红、聚乙烯醇(PVA);2. 仪器:磁力搅拌器、滤纸、容量瓶、玻璃棒。

实验步骤:1. 取适量聚乙烯醇(PVA)溶液,加入容量瓶中;2. 使用磁力搅拌器将PVA溶液搅拌均匀;3. 将适量的氧化铁红加入PVA溶液中;4. 继续使用磁力搅拌器搅拌混合物,直至氧化铁红均匀分散于PVA溶液中;5. 将混合物过滤,滤去未溶解的氧化铁红颗粒;6. 收集滤液,即得到混悬剂。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制备了一种氧化铁红的混悬剂。

通过观察混悬剂的外观和性质,可以发现混悬剂呈现均匀的红色悬浮液,没有明显的颗粒沉淀。

这表明我们的制备方法较为成功。

混悬剂的制备原理是利用聚乙烯醇(PVA)作为分散剂,将不溶性药物颗粒分散于溶剂中。

PVA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黏附性,可以有效防止药物颗粒聚集和沉淀。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磁力搅拌器将PVA溶液和氧化铁红充分混合,使药物颗粒均匀分散于溶液中。

然而,混悬剂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药物的颗粒大小和形状会影响混悬剂的稳定性。

颗粒过大或不规则会导致颗粒沉淀,影响混悬剂的均匀性。

其次,搅拌速度和时间也是影响混悬剂质量的重要因素。

搅拌不充分会导致药物颗粒未能均匀分散于溶液中。

此外,分散剂的种类和浓度也会对混悬剂的质量产生影响。

不同的分散剂对不同药物颗粒有不同的分散效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散剂。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一种氧化铁红的混悬剂。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是将药物颗粒分散于溶剂中,利用分散剂防止颗粒聚集和沉淀。

混悬剂的质量受到药物颗粒大小、形状、搅拌速度和时间以及分散剂种类和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引言:混悬剂是一种常见的制剂形式,常用于药品、化妆品和食品等领域。

混悬剂由固体颗粒和液体组成,通过适当的悬浮剂和稳定剂保持颗粒的均匀分散状态。

本实验旨在探究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1. 固体颗粒:选择了维生素C作为固体颗粒,因其溶解度较高。

2. 液体:选择了纯净水作为溶剂。

3. 悬浮剂:选择了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作为悬浮剂。

4. 稳定剂:选择了甘油作为稳定剂。

实验步骤:1. 固体颗粒的制备:将适量的维生素C粉末称取到容器中,加入少量纯净水,搅拌均匀,使其形成均匀的颗粒悬浮液。

2. 悬浮剂的制备:将适量的CMC-Na加入一定量的纯净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悬浮剂。

3. 混悬剂的制备:将固体颗粒悬浮液缓慢加入悬浮剂中,同时不断搅拌,使颗粒均匀分散在悬浮剂中。

4. 稳定剂的添加:在混悬剂中加入适量的甘油,搅拌均匀,以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及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混悬剂的制备过程中涉及到多个因素,如固体颗粒的大小、悬浮剂的浓度、搅拌速度等,这些因素对混悬剂的质量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首先,固体颗粒的大小对混悬剂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较小的颗粒更容易均匀分散在悬浮剂中,但过小的颗粒会增加混悬剂的黏稠度,影响使用体验。

因此,在制备混悬剂时,应选择合适的颗粒大小。

其次,悬浮剂的浓度也是影响混悬剂质量的关键因素。

适当增加悬浮剂的浓度可以提高混悬剂的稳定性,防止颗粒沉积。

然而,过高的悬浮剂浓度可能导致混悬剂黏稠度增加,不便于使用。

因此,需要在实验中进行浓度的优化。

另外,搅拌速度对混悬剂的制备也有一定影响。

适当的搅拌速度可以使颗粒均匀分散在悬浮剂中,但过高的搅拌速度可能导致颗粒破碎或聚集,影响混悬剂的质量。

因此,在实验中需要控制搅拌速度,以获得较好的混悬剂品质。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一种混悬剂,并研究了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固体颗粒的大小、悬浮剂的浓度和搅拌速度都对混悬剂的质量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目录1. 实验背景1.1 目的1.2 原理1.3 材料和仪器2. 实验步骤2.1 准备工作2.2 混悬剂的制备2.3 结果观察2.4 结果分析3. 实验总结3.1 结论3.2 实验心得实验背景目的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旨在通过将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制备出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混悬液,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条件。

原理混悬剂的制备原理主要是利用胶体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和排斥作用,使颗粒在溶液中呈现悬浮状态,以达到实验要求。

材料和仪器- 蒸馏水- 玻璃瓶- 琼脂糖- 蒸馏棉实验步骤准备工作1. 准备所需材料和仪器。

2. 用蒸馏水清洗玻璃瓶,保持干净。

3. 测量适量的琼脂糖。

混悬剂的制备1. 在干净的玻璃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使容器充分湿润。

2. 将事先称好的琼脂糖逐渐加入到玻璃瓶中,同时充分搅拌。

3. 混合液体和固体颗粒,使颗粒悬浮于溶液中,并达到均匀混合的状态。

4. 加入适量的蒸馏棉覆盖瓶口,避免外界污染。

结果观察观察混悬液的状态,记录颗粒是否均匀悬浮于溶液中,以及悬浮的稳定性。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混悬液的制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并提出改进方法。

实验总结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成功制备出一定稳定性的混悬剂,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基础条件。

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过程中,需要仔细控制颗粒与溶液的搅拌比例,以保证混悬液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细节,避免外界污染影响实验结果。

高中物理实验一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及稳定性观察

高中物理实验一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及稳定性观察

Tween-80
0.13ml
蒸馏水加至
50ml
50ml
50ml
2、制法: 将升华硫磺置乳钵中加甘油研匀(2号),再加
5%新洁尔灭溶液研匀,3号处方再加吐温80研匀,
缓缓加入硫酸锌水溶液(将硫酸锌溶于10ml水中过
滤)研匀,然后缓缓加入樟,随加随研至混悬状,
最后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成全量,研匀即得。将以上
三、实验内容
(一)不同助悬剂对炉甘石洗剂稳定作用的比较 1.处方
1 炉甘石 氧化锌 液化酚 甘油 助悬剂 水加至 30ml 3.0g 1.5g 0.15ml 1.5g 2 3.0g 1.5g 0.15ml 1.5g 西黄蓍胶 0.5% 30ml 3 3.0g 1.5g 0.15ml 1.5g CMC-Na0. 5% 30ml 4 3.0g 1.5g 0.15ml 1.5g 吐温 30 2% 30ml 5 3.0g 1.5g 0.15ml 1.5g 6 3.0g 1.5g 0.15ml 1.5g
实验一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及稳定性观察
一、实验要求 1、掌握混悬型液体药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掌握混悬型液体药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3、了解影响混悬型液体药剂质量的因素 4、了解各种附加剂对混悬剂稳定性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优良的混悬型液体药剂应使药物颗粒细微,并 分散均匀,颗粒下沉较慢,下沉的颗粒不应结块, 经振摇仍能均匀分散,颗粒大小及液体的粘稠度均 应符合用药要求,为达此目的常需加入各种稳定剂 如保护胶体、表面活性剂、絮凝剂、反絮凝剂等。 从而增加混悬液的稳定性
三氧化铝 枸橼酸钠 0.12% 0.5% 30ml 30ml
2.操作 (1)取120目筛的炉甘石、氧化锌于乳钵中,用少 量的水加液研磨成糊状,将液化酚、甘油一起加入 其中研磨均匀,加水至30ml研匀即为对照管1 (2)将各稳定剂按处方量配成的胶浆或溶液 (10ml),以此作为加液研磨,余按(1)法操作, 即得2-6号处方洗剂,注意各处方配置时应力求平 行操作。 (3)以上6个洗剂混匀后均分别倒入6个带塞有刻 度的量筒中加水至30ml,塞住管口同时振摇相同的 次数,分别记下放置5΄、10΄、30΄、60΄、90΄、 120΄后的沉降容积比Hu/Ho(Hu为沉降高度,Ho初 高度),以Hu/Ho对时间作图。

氢氧化铝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氢氧化铝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氢氧化铝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氢氧化铝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掌握溶液制备中的常用技能并进行实践,加深对混悬剂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氢氧化铝混悬剂是一种稳定的悬浮液,通常用于涂料、化妆品、医药等领域。

它通常是由氢氧化铝和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混合而成。

在制备混悬剂时,正确地选择和掌握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和类型,是保证混悬液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烧杯、试管等常用玻璃器皿;2、蒸馏水、氢氧化铝、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试剂;3、滴定管、天平等辅助仪器。

四、实验步骤:1、将蒸馏水倒入烧杯中,并在搅拌下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铝;2、加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并充分混合搅拌;3、将混合物转移至试管中,并利用滴定管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慢慢地滴入,并不断搅拌;4、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到混合液中出现明显的沉淀;5、用滴定管加入较少的氢氧化铝溶液,使得沉淀重新悬浮在溶液中;6、根据需要可以调整混合液的pH值,在调制过程中注意加入的酸碱度量不能过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混悬剂的颜色和透明度;2、混悬剂在不同 pH 值下的悬浮稳定性;3、混悬剂的粒径分布及分散性。

六、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涉及到化学试剂的使用,工作要穿戴实验服和手套,并进行良好的通风;2、溶液的制备需要控制好试剂的用量和添加顺序,避免溶液出现不均匀和析出等问题;3、进行混悬剂的制备时,应仔细控制 pH 值,混悬剂的稳定性与 pH 值有很大关系。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主要是对氢氧化铝混悬剂的制备进行了一次探究,通过实验深入了解混悬剂的构成和制备方法,也认识到安全和精确控制试剂量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在实验中掌握好技巧和方法,可以使制备出来的混悬剂效果更佳,应用范围更广。

氢氧化铝混悬剂具有多种应用,如在医药领域中可用于口腔溃疡和消炎等,它的稳定性和分散性对于应用效果的影响很大。

制备氢氧化铝混悬剂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会对混悬液的稳定产生影响。

混悬剂的制备

混悬剂的制备

混悬剂的制备以混悬剂的制备为标题,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混悬剂的制备过程吧。

混悬剂是一种将固体药物悬浮于液体中的制剂形式,常用于儿童、老年人或者吞咽困难的患者。

混悬剂具有易于服用、药物释放快、药效稳定等特点,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使用。

混悬剂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选材、研磨、悬浮剂的选择、悬浮液的制备和调整等步骤。

在制备混悬剂时需要选取合适的药物作为主要成分。

一般来说,混悬剂适用于颗粒较细、不易溶解的药物,如悬浮粉末、颗粒或微粒。

药物的选择应该根据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适应症来确定。

接下来,选取合适的悬浮剂也是十分重要的。

悬浮剂的主要作用是使药物均匀地悬浮在液体中,防止药物颗粒沉淀。

常用的悬浮剂有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等。

悬浮剂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特性以及患者的特殊需求来确定。

然后,进行药物的研磨处理。

药物的颗粒大小直接影响药物的溶解性和悬浮性。

因此,在制备混悬剂前,常常需要将药物进行研磨,使药物颗粒细小均匀。

研磨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手工研磨、机械研磨等,具体方法可以根据药物的性质以及实际需要来选择。

接下来,制备悬浮液。

悬浮液的制备主要是将药物颗粒悬浮于溶剂中。

在制备悬浮液时,需要将一定量的溶剂倒入容器中,然后将研磨后的药物颗粒加入其中,并充分搅拌。

搅拌的目的是使药物颗粒均匀分散在溶剂中,防止颗粒沉淀。

在制备悬浮液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以达到理想的药物悬浮状态。

例如,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悬浮液的pH值、温度、浓度等参数,以提高药物的悬浮性和稳定性。

将制备好的混悬剂进行包装和贮存。

混悬剂一般采用瓶装或袋装形式,以便于患者服用。

在包装过程中,需要注意密封性和可操作性,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同时,混悬剂也需要妥善贮存,避免受潮、受热和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总结起来,混悬剂的制备过程包括选材、研磨、悬浮剂的选择、悬浮液的制备和调整、包装和贮存等步骤。

制备混悬剂需要仔细选择药物和悬浮剂,进行适当的研磨处理,制备均匀的悬浮液,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北中大中药药剂学实验指导06混悬型液体药剂的制备

北中大中药药剂学实验指导06混悬型液体药剂的制备

实验六 混悬型液体药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混悬型液体药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熟悉按药物性质选用合适稳定剂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混悬剂应符合以下质量要求: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外观微粒细腻,分散均匀;微粒沉降速度应很慢,沉降后经振摇能迅速再均匀分散,不应有结块现象;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

外用混悬剂应易于涂布。

根据stokes 定律:ηρρ9)(2212gr v -=欲制备沉降缓慢的混悬液,可采取:1)减小微粒半径(r );2)减小微粒与液体介质密度差 (ρ1-ρ2);3)增加介质粘度(η)等措施。

应将药物研细,并选择适宜的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反絮凝剂等稳定剂。

混悬剂的配制方法有分散法与凝聚法。

分散法:将固体药物粉碎成微粒,根据主药的性质选择适宜的分散介质和附加剂。

亲水性药物可先研磨至一定的细度,加入液体介质研磨至适宜的分散度;疏水性药物可加入适量润湿剂研磨,润湿后的药物颗粒表面可形成带电的吸附膜,最后加分散介质至足量,混匀即得。

凝聚法:将呈离子或分子状态的药物借物理或化学方法分散在介质中凝聚成微粒而形成混悬液的方法。

另外,可通过改变溶剂或浓度配制成混悬剂,如将酊剂、醑剂加到水性混合液时,缓缓加入并伴快速搅拌而制成混悬液,使微粒细腻,沉降缓慢。

混悬剂的成品包装后,在标签上注明“用时摇匀”。

为安全起见,剧、毒药不应制成混悬剂。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一)炉甘石洗剂的制备称取过120目筛的炉甘石、氧化锌于研钵中,按表6-1所示加入稳定剂和蒸馏水研成糊状,分别转移至6个具塞刻度试管中,加入蒸馏水至全量。

观察1~6号处方(1号为对照管)洗剂的沉降速度,比较不同稳定剂的作用。

1.处方表6-1 炉甘石洗剂处方[附] 各种稳定剂的配制方法:1)称取甲基纤维素(MC)适量,加蒸馏水采用胶溶法使其慢慢溶胀,逐渐溶解,添加蒸馏水至全量,制成0.5%胶浆,备用。

2)称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适量,加蒸馏水采用胶溶法使其慢慢溶胀,逐渐溶解,添加蒸馏水至全量,制成0.5%胶浆,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实验一 混悬剂的制备及稳定剂的选择方法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混悬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 掌握沉降容积比的概念并熟悉测定方法。

3. 熟悉根据药物的性质选用适宜的稳定剂,用以制备稳定混悬剂的方法。

二、 实验指导
混悬剂(又称混悬液,悬浊液)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0.5μm)形式分
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一个优良的混悬剂应具有下列特征:其药物微
粒细小,粒径分布范围窄,在液体分散介质中能均匀分散,微粒沉降速度慢,沉降
微粒不结块,沉降物再分散性好。

混悬剂的沉降速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可用Stoke 定律表示:
ηρρ9)(r 2V 212g −=
式中V-沉降速度,r-粒子半径,ρ1-粒子密度,ρ2-介质密度,η-混悬剂的粘度,
g-重力加速度。

混悬剂微粒的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混悬剂粘度的关系最大。

通常用减小微粒
半径,并加入助悬剂如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半合成纤维素衍生物等,以增加介质粘
度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

混悬剂中微粒分散度高,具有较大的表面自由能,故体系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系
统。

微粒有聚集的趋势,可加入表面活性剂等用以降低固液之间介面张力,使体系
稳定。

表面活性剂又可作润湿剂,改善疏水性药物的润湿性。

从而克服疏水微粒(质
轻)因吸附空气而造成上浮现象。

向混悬液中加入絮凝剂,使微粒的ζ电位降低至一定值,微粒间发生絮凝,形
成网状疏松的聚集体。

其特点是沉降速度快,沉降物体积大,沉降物易再分散,其
物理稳定性好,此种混悬剂称絮凝混悬剂。

向混悬剂中加入反絮凝剂,使其ζ电位
增大,减少微粒间的聚集,沉降速度慢,沉降物体积小,沉降物结块,不宜再分散,
其物理稳定性差,此种混悬剂称反絮凝混悬剂。

但这种混悬剂由于微粒小,混悬液
流动性好,易于倾倒,是适于在短时间内应用的混悬剂。

混悬剂的配制方法有分散法与凝聚法。

分散法:将固体药物粉碎成微粒,再根据主药性质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加入适宜的稳定剂。

亲水性药物先干研至一定细度,再加液研磨(通常一份固体药物,加0.4~0.6份液体为宜);疏水性药物则先用润湿剂或高分子溶液研磨,使药物颗粒润湿,最后加分散介质稀释至总量。

凝聚法:将离子或分子状态的药物借助物理或化学方法凝聚成微粒,再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形成混悬剂。

混悬剂成品的标签上应注明“用时摇匀”。

为安全起见,剧、毒药不应制成混悬剂。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亲水性药物混悬剂的制备及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1.处方
表1 氧化锌混悬剂各处方
处方号 1 2 3 4 氧化锌(g)0.5 0.5 0.5 0.5
50%甘油(ml)— 6.0 ——
甲基纤维素(g)—— 0.1 —
西黄蓍胶(g)——— 0.1
蒸馏水加至(ml)10 10 10 10
2. 操作
(1)处方1、2的配制:称取氧化锌细粉(过120目筛),置乳钵中,分别加0.3ml 蒸馏水或甘油研成糊状,再各加少量蒸馏水或余下甘油研磨均匀,最后加蒸馏水稀释并转移至10ml刻度试管中,加蒸馏水至刻度。

(2)处方3的配制:称取甲基纤维素0.1g,加入蒸馏水研成溶液后,加入氧化锌细粉,研成糊状,再加蒸馏水研匀,稀释并转移至10ml刻度试管中,加蒸馏水至刻度。

(3)处方4配制:称取西黄蓍胶0.1g,置乳钵中,加乙醇几滴润湿均匀,加少量蒸馏水研成胶浆,加入氧化锌细粉,以下操作同处方3配制。

(4)沉降容积比测定:将上述4个装混悬液的试管,塞住管口,同时振摇相同次
2
数(或时间)后放置,分别记录0、5、10、30、60、90、120min沉降物的高度(ml),计算沉降容积比,结果填入表3。

根据表3数据,绘制各处方的沉降曲线。

(加甘油做助悬剂,会出现两个沉降面,为是因为甘油对小粒子的助悬效果好,而对大粒子助悬效果差造成的,观察时应同时记录两个沉降体积)。

3.操作注意
(1)各处方配制时,加液量、研磨时间及研磨用力应尽可能一致。

(2)用于测定沉降容积比的试管,直径应一致。

(3)由于甘油为低分子助悬剂,助悬效果不很理想,研时力度、时间应保持一致,否不易观察。

(4)各处方在定量转移时要完全。

(二)絮凝剂对混悬剂再分散性的影响
1.处方
(1)碱式硝酸铋 1.0g
蒸馏水适量
共制成10ml
(2)碱式硝酸铋 1.0g
1%枸橼酸钠溶液 1.0ml
蒸馏水适量
共制成10ml
操作
(1)取碱式硝酸铋2.0g置乳钵中,加0.5ml蒸馏水研磨,加蒸馏水分次转移至10ml 试管中,摇匀,分成2等份,一份加水至10ml,为处方(1);另一份蒸馏水至9ml,再加1%枸橼酸钠溶液1.0ml。

两试管振摇后放置2h。

(2)首先观察试管中沉降物状态,然后再将试管上下翻转,观察沉降物再分散状况,记录翻转次数与现象。

2.操作注意
用上下翻转试管的方式振摇沉降物,两管用力要一致,用力不要过大,切勿横向用力振摇。

(三)疏水性药物混悬剂的制备,比较几种润湿剂的作用
3
1.处方
硫磺洗剂的处方组成见表2。

表2 硫磺洗剂处方组成
处方号 1 2 3 4
精制硫磺(g)0.2 0.2 0.2 0.2
乙醇(ml) — 2.0 ——
50%甘油(ml) — 2.0 ——
软皂液(ml) —— 1 —
聚山梨酯-80(g) ——— 0.03
蒸馏水加至(ml) 10 10 10 10
2.操作
称取精制硫磺置乳钵中,各处方分别按加液研磨法依次加入少量蒸馏水、乙醇、
甘油、软皂液或聚山梨酯-80(加少量蒸馏水)研磨,再向各处方中缓缓加入蒸馏水
至全量。

振摇,观察硫磺微粒的混悬状态,记录。

2.操作注意
(1) 为保证结果观察准确,硫磺称量要准确。

(2) 转移要完全
(四)凝聚法制备硫磺洗剂
取4%盐酸(W/V)与20%硫代硫酸钠(W/V)溶液各5ml,置10ml具塞试管中,
振摇,观察硫磺存在的状态,记录。

四、实验结果和讨论
1.将沉降容积比测定结果填入表3。

表3 沉降容积比与时间的关系
时间
处方号
(min) 1 2 3 4
H u H u/H0H u H u/H0H u H u/H0H u H u/H0
5
10
30
4
60
90
120
注:H0为混悬液的高度;H u 为沉降物的高度。

3.根据表3数据,以H u/H0(沉降容积比)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各处方沉降曲线,比较几种助悬剂的助悬能力。

4.记录碱式硝酸铋混悬剂2h沉降物状态及再分散翻转次数,沉降物的状态。

3.记录硫磺洗剂各处方的混悬情况,讨论不同润湿剂的稳定作用。

4.记录分散法与凝聚法制备硫磺洗剂的混悬情况,讨论不同制备方法对制剂稳定性及分散状况的影响。

五、思考题
1.解释氧化锌混悬剂与硫磺洗剂在处方及工艺上的差异?
2.将下述处方制成稳定混悬剂,应选择何种稳定剂。

简述处方中各成分作用及制备工艺。

处方氧化锌 6.0 g
液体酚 1.0 ml
甘油 2.0 ml
石灰水适量
共制成100ml
3.分散法与凝聚法制备的混悬剂在质量上和稳定性上有何差异?
(何仲贵)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