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气碳酸丙烯酯脱碳技术

合集下载

碳酸丙烯酯脱碳工艺优化运行总结

碳酸丙烯酯脱碳工艺优化运行总结

化 炉耐 火砖 的 冲刷 ,从 而 有效 地延 长 了耐火砖 的 使 用寿命 。 自超 细磨 机投 用 以来 ,气 化 炉耐火 砖 运 行周 期 纪 录 也 不 断 刷 新 ,D 筒 体 砖 最 长 使 用 周 期达 1 5 0 0 0 h以上 。
4 . 7 对煤 浆 气化 效 率的影 响
此停 运 了 1台 西 3 . 2 m× 4 . 5 1 1 3 小棒 磨机 ,除去超 细磨 机系统 的电耗 ,年 节 电效 益 为 1 2 6万 元 。
煤 浆 的粒度 级配 趋 于合理 ,煤 粒 的平均 粒径
减 小 ,入炉 煤浆 雾化 性能 明显 提高 ,燃 烧室 内的 反 应更 加充 分 ,煤浆 的气 化效 率提 高 , , 分析 数据
煤 浆浓 度 由 5 9 %提高至 6 2 % ,提 高 了 3个 百 分 点 ,生 产 1 i n 合成 气 ( C O+H : ) 氧耗 减少
明专利 1 项 ,实用新型专利 2 项 ,有效提高了装 置 的科技 含量 和技 术水 平 。

1 6・
中 氮 肥
第 5期
热效率 。
他一 些 工 艺 气 体 在 碳 酸 丙 烯 酯 溶 液 ( 简 称 碳 丙 液 ) 中的溶解 度来 确 定 的 。在 压力 一 定 时 ,C O 气体 在碳 丙液 中的溶解 度 随溶液 温度 的降低 而增 大 ,但 主要 的工 艺气 体 N : 、H: 在 碳丙 液 中 的溶 解度 却 随溶 液温 度 的升高 而增 大 。因此 ,工艺 操
采用煤 浆 提 浓技 术 后 ,节能 减 排 效 果 明显 , 不仅 节约 了能 源 、增加 了经 济效 益 ,而且 减轻 了
对环 境 的污染 ,环保 效 益显 著 。 另外 ,该 项 目实施 后 ,我们 对工 艺流 程及装 置进 行 了改造 ,实 现 了集 中控制 ,并 总结 提炼发

脱碳方法介绍

脱碳方法介绍

工业上采用的气体吸收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及膜分离法等。

物理吸收物理吸收是利用原料气中的溶质(CO2)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较大而除去的方法。

一般吸收采用高压及低温,解吸时采用减压或升温,减压解吸所需再生能量相当少。

该法的关键是选择优良的吸收剂。

所选的吸收剂必须对CO2的溶解度大、选择性好、沸点高、无腐蚀、无毒性、性能稳定。

典型的物理吸收法有加压水洗法、N-甲基吡咯烷酮法、Selexol法、低温甲醇法(Rectisol法)、碳酸丙烯酯法(Flour法)等。

早期的合成氨厂中的脱碳多采用加压水洗法。

加压水洗脱碳常在填料塔或筛板塔中进行,此法设备简单,但CO2的净化度差,且水洗的喷淋密度大,动力消耗高,因此近年来合成氨厂的新建脱碳工艺已为其他方法所取代。

以N-甲基吡咯烷酮为吸收剂的方法称为吡咯烷酮法。

吡咯烷酮具有对CO2溶解度高、粘度较小、沸点较高、蒸汽压较低等优点。

该法特别适应气体压力大于7MPa的场合,但由于N-甲基吡咯烷酮较贵,因此应用受到限制。

以聚乙二醇二甲醚为吸收剂的脱碳过程称为Selexol法。

聚乙二醇二甲醚是一种淡黄色透明的有机液体,无毒、无特殊气味、冰点低、沸点高、化学性质稳定、腐蚀性低,是一理想的物理溶剂。

但由于聚乙二醇二甲醚价格昂贵,投资及操作费用均较高,因此该法在国内实际应用较少。

低温甲醇法是由德国林德和鲁奇公司联合开发的,吸收剂是甲醇,在1~2MPa,温度为-75~0℃范围内可同时脱除CO2和H2S。

CO2可脱至1~2E-5,H2S可脱至0.1E-6。

该法的特点是不会加湿原料气,并且再生能耗低。

此法在国内外均有较广泛的应用。

碳酸丙烯酯法是碳酸丙烯酯为吸收剂的脱碳方法。

碳酸丙烯酯对CO2、H2S的溶解度较大,具有溶解热低、粘度小、蒸汽压低、无毒、化学性质稳定、无腐蚀等优点。

该法CO2的回收率较高,能耗较低,但投资费用较高。

此法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应用。

化学吸收法化学吸收法主要有热钾碱法(苯菲尔法、砷碱法及空间位阻法等)和烷基醇胺法(MEA法、DEA法、MDEA法等),其中苯菲尔法和活性MDEA 法应用最多。

脱碳装置碳酸丙烯酯的回收与改进

脱碳装置碳酸丙烯酯的回收与改进
( 1 0 m ×1 0 0m 4 12 0mm) 。
() 1 没有 回收 净化 气 、 闪蒸 气 中 的 P P C, C消
12 P . C二级 回收 工艺
耗仍较 高 。要将 吨 氨 P c消 耗 降 到 0 5k 下 , . g以
不 回收净化 气 、 闪蒸气 中的 P C是 难 以实现 的 。
1 几种 P C回收 工艺的分析与 比较
11 P . C一级 回收工 艺
常解气夹带的稀液使去二氧化碳压缩机的管道腐
蚀严 重 。
( ) 入洗 涤塔 的 常解 气 体 积 流量 约 占气 提 7进 气体 积流 量 的 5 % ~ 5 , 洗 涤塔 上 下段 的直 0 5% 而
通 用设 计 的 是 P C一 级 回 收 工 艺 , 1台 常 用 压洗 涤塔 回收气 提气 、 常解 气 中的 P 。通用 设 计 C
降低 了 P C回收率 。
() 6 出洗 涤 塔 的气 提 气 、 解 气 中夹 带 有 较 常 多 的稀液 。气 提气 夹带 的稀 液 排 到 大气 后 , 致 导
管道 的腐蚀 , 当前 合 成 氨 生 产 的 节 能 降耗 具 有 对
十分 重要 的意义 。
脱碳 系统 室外设 备 的表 面和 平 台 、 梯子 腐蚀严 重 ;
() 3 由于仅 是 P C一级 回收 , 了保 证 相对 高 为 些 的 P 回收 率 , c 回收 的稀 P C液 质 量 分 数 仅 为 8 ~1% , % 2 由稀 液 带 人脱 碳 系 统 的水 量 多 , 脱 对
碳 的吸收 和运行 产 生不利 影 响 。
() 4 当循 环 的稀 P c液质 量分 数提 高到 8 一 %
1 % 时 , 取 出一部 分稀 液补人 脱碳 系 统 , 补人 2 要 再

项目四 脱碳

项目四  脱碳
12
⑶工艺流程与主要设备
1—油水分离器;2—脱碳塔;3—碳丙分离器;4、11—泵;5—冷却器;6—闪蒸槽; 7—常压再生塔;8—气提鼓风机;9—中间贮槽;10—洗涤塔;12—罗茨鼓风机 13
4.改良热钾碱法
• ⑴基本原理 • 也称本菲尔特法,其脱碳反应式为:
CO2 (g)
• K2CO3+CO2(l) +H2 O 2KHCO3 • • 体积缩小、气液相放热反应;加压、降温操作有利于脱碳反应向右边移动, 有利于提高溶液中碳酸钾的转化率。 • 实际生产中,为了降低再生能耗,吸收温度和再生温度相近,但单纯的热碳酸 钾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很慢、净化度不佳、腐蚀性很大,尤其是吸收了二 氧化碳后的富液对碳钢的腐蚀性更大。 • 添加活化剂以加快吸收反应、加入缓蚀剂以降低溶液对设备的腐蚀。
23
提高吸收温度 提高吸收反应的速度系数 吸收的推动力系数降低
吸收温度 分析
降低再生过程的能耗
吸收温度提高到与 再生温度相近
24
3.脱碳工艺的选择
• ⑴氨加工的产品种类是选择脱碳方法最重要的限制条件。如:碳铵、纯碱、 尿素,不同的脱碳方法。在生产尿素时有不同的脱碳方法,如联产尿素法、水 溶液全循环法、二氧化碳气提法、氨气提法等。 • ⑵脱碳方法的选择与后续气体精制工序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如甲烷化、铜洗、 联醇、液氮洗涤等。 • ⑶脱碳方法的选择最终取决于技术经济指标,即取决于投资和操作费用的高 低。
14
以碳酸钾为吸收剂的主要脱碳方法
15
• 本菲尔特法的活化剂为DEA。DEA的化学名称为2,2二羟基二乙胺, 简写为R2NH。其氨基与液相中的CO2进行反应,当碳酸钾溶液中 含有少量DEA时,其吸收反应过程如下: •

湿法脱碳技术

湿法脱碳技术
பைடு நூலகம்
碳酸丙烯酯脱碳法
工艺流程与主要设备
思考题
回收碳酸丙烯酯的洗涤塔为什么要用不锈钢 制作?
谢谢
物理吸收法
湿法脱碳技术
碳酸丙烯酯脱碳法 NHD脱硫脱碳 NHD脱硫脱碳 改良热碱法
碳酸丙烯酯脱碳法
基本原理 碳酸丙烯酯是一种极性溶剂,溶于水和四氯 化碳,能与乙醚、丙酮、苯等混溶。性质稳 定,无毒,对碳钢设备无腐蚀,能选择性脱 除合成氨原料气中CO2、硫化氢和有机硫,而 对氢、氮、CO等有效奇特的溶解度甚微,因 此效果特别显著。
碳酸丙烯酯脱碳法
工艺条件
温度:夏季 温度:夏季40OC左右 左右 冬季25 左右 冬季 OC左右 压力:1.2~2.8MPa 压力: 溶剂贫度:( 溶剂贫度:(m3co2/m3) :( 铜洗流程: 铜洗流程:0.1~0.2 联醇工艺: 联醇工艺:0.3~0.5 吸收气液比: 吸收气液比:单位时间内进吸收塔的原料气体积与进塔贫液体积之比 6~12 水分含量: 水分含量:1%~2%
湿法脱碳技 术
主讲:吴菲 组员:张利 邓桂林 张璇 卢丽叶 胡幸 尧颖敏 段若晖 钟雨
湿法脱碳技术
原理 化学吸收法
碱性溶液 常温常压 发生化学反 应 水和有机溶 剂 加压吸收 不发生化学 反应
特点
分类
吸收效果好 热钾碱法 再生容易 醇铵法 能脱硫化氢 氨水法 等 能得到高纯度 CO2 能耗低 净化度低 加压水洗法 低温甲醇洗涤 法 碳酸丙烯酯法 NHD法

(完整版)年产30万吨合成氨原料气脱碳工段工艺设计毕业论文

(完整版)年产30万吨合成氨原料气脱碳工段工艺设计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设计年产30万吨合成氨原料气脱碳工段工艺设计Decarbonization Process design on synthetic ammonia目录摘要 ............................................................................................................................................................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引言 ............................................................................................................................................................第一章总论 ....................................................................................................................................1.1 概述..........................................................................................................................1.1.1 氨的性质...................................................................................................................1.1.2 氨的用途及在化工生产中的地位 ..........................................................................1.2 合成氨的发展历史......................................................................................................1.2.1 氨气的发现...............................................................................................................1.2.2 合成氨的发现及其发展 ..........................................................................................1.2.3 世界合成氨工业发展 ..............................................................................................1.3 文献综述......................................................................................................................1.3.1合成氨脱碳................................................................................................................1.3.2合成氨脱碳的方法概述 ...........................................................................................1.4 设计的依据..................................................................................................................第二章流程方案的确定 ...............................................................................................................2.1各脱碳方法对比...........................................................................................................2.1.1化学吸收法................................................................................................................2.1.2物理吸收法................................................................................................................2.1.3物理化学吸收法........................................................................................................2.2碳酸丙烯酯(PC)法脱碳工艺基本原理 .................................................................2.2.1 PC法脱碳技术国内外现状 .....................................................................................2.2.2发展过程....................................................................................................................2.2.3技术经济....................................................................................................................第三章生产流程的简述 ...............................................................................................................3.1 气体流程......................................................................................................................3.1.1 原料气流程...............................................................................................................3.1.2 解吸气体回收流程...................................................................................................3.2液体流程.......................................................................................................................3.2.1 碳酸丙烯酯脱碳流程简述 ......................................................................................3.2.2 稀液流程循环...........................................................................................................3.3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3.3.1综合分析PC法脱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3.3.2解决办法....................................................................................................................第四章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4.1工艺参数及指标...........................................................................................................4.1.1计算依据CO2在PC中的溶解度关系 ...................................................................4.1.2 PC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4.1.3 PC的蒸汽压 .............................................................................................................4.1.4 PC的黏度 .................................................................................................................4.2物料衡算.......................................................................................................................4.2.1各组分在PC中的溶解量 ........................................................................................4.2.2溶剂夹带量................................................................................................................4.2.3溶液带出的气量........................................................................................................4.2.4出脱碳塔净化气量....................................................................................................4.2.6 入塔液中CO2夹带量..............................................................................................4.2.7 带出气体的质量流量 ..............................................................................................4.2.8 验算吸收液中净化气中CO2的含量 .....................................................................4.2.9出塔气的组成............................................................................................................4.3热量衡算.......................................................................................................................第五章吸收塔的结构设计..........................................................................................................5.1确定吸收塔塔径及相关参数 ......................................................................................5.1.1基础数据....................................................................................................................5.1.2求取塔径....................................................................................................................5.1.3核算数据....................................................................................................................5.1.4填料层高度的计算....................................................................................................5.1.5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5.1.6塔附属高度................................................................................................................第六章塔零部件和辅助设备的设计与选取.....................................................................6.1 吸收塔零部件的选取..................................................................................................6.1.1筒体、封头等部件的尺寸选取 ...............................................................................6.1.2防涡流挡板的选取....................................................................................................6.1.3液体初始分布器........................................................................................................6.1.4 液体再分布器...........................................................................................................6.1.5 填料支撑装置...........................................................................................................6.1.6接管管径的确定........................................................................................................6.2 解吸塔的选取..............................................................................................................6.3贮槽的选择...................................................................................................................结论..........................................................................................................................................................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参考文献 ...............................................................................................................................................年产30万吨合成氨原料气脱碳工段工艺设计摘要:本设计为年产30万吨合成氨原料气脱碳工段工艺设计,是由指导老师指定的产量和生产规模,结合生产实习中收集的各类生产技术指标以及参考文献所提供的数据为依据而设计的。

碳酸丙烯酯法与变压吸附法脱碳工艺的考察

碳酸丙烯酯法与变压吸附法脱碳工艺的考察

出来,其优点是在常压下即可完成,不再增加任 得的净化气送至下一工序,部分顺放气返回到
何设备,但缺点是会损失产品气体,降低产品气PSA—l提纯段进行升压,解吸放空气送出界外。
的收率。
抽真空法变压吸附脱碳工艺流程框图见图2。
顺放气返回l段
图2抽真空法变压吸附工艺流程框图
1.2.2吹扫法变压吸附脱碳工艺流程
天泽集团煤气化厂脱碳工艺采用中海油 山东化学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的3.3MPa碳酸 丙烯酯脱碳工艺,运行温度34℃,出口净化气中 CO:的体积分数<0.2%。CO:供尿素生产用。闪蒸
一132一
采用两级减压,一级闪蒸压力0.9MPa,二级闪蒸 压力0.45MPa。
变脱气进量159 120Nm3/h,其中C02的体积 分数为26%~28%;
部分放空气回收,一部分气放空,当吸附床为常
将吸附床层内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富集到98.5% 压时,由吹扫气置换出吸附剂吸附的二氧化碳。
以上,作为CO:产品送出界区。提纯段每个吸附 塔依次经历吸附、均压降、逆放、吹扫、二段升压、 均压升、最终升压的过程。
净化段每个吸附塔依次经历吸附、均压降、顺放、 逆放一、逆放二、吹扫、均压升、最终升压的过程。
2011年7月6日至13 13,宁夏丰友化工有
限公司联合中海油山东化学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到山西兰花田悦化肥有限公司、河南心连心集团 及山西天泽集团煤气化厂现场考察变压吸附脱 碳装置及碳酸丙烯酯法脱碳装置的运行情况,现 将考察情况总结如下。 1变压吸附技术 1.1变压吸附技术的基本原理
变压吸附技术是以吸附剂(多孔固体物质) 内部表面对气体分子的物理吸附为基础,利用吸 附剂在相同压力下易吸附高沸点组份、不易吸附 低沸点组份和高压下吸附量增加(吸附组份)、减 压下吸附量减少(解吸组份)的特性,将原料气在 高压力下通过吸附剂床层,相对于氢的高沸点杂 质组份被选择性吸附,低沸点组份的氢不易吸附 而通过吸附剂床层,达到氢和杂质组份的分离, 然后在减压下解吸被吸附的杂质组份使吸附剂 获得再生。以便再次进行吸附分离杂质。这种高 压力下吸附杂质组份提纯氢气、减压下解吸杂质 组份使吸附剂再生的循环过程便是变压吸附过 程。各组份在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图见图l。

碳酸丙烯酯脱碳填料塔的工艺设计

碳酸丙烯酯脱碳填料塔的工艺设计

碳酸丙烯酯脱碳填料塔的工艺设计引言碳酸丙烯酯(PMMA)是一种常见的工程塑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电子设备等行业。

脱碳过程是生产PMMA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用于去除PMMA中残留的溶剂和有机杂质,提高PMMA的纯度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碳酸丙烯酯脱碳填料塔的工艺设计,包括脱碳原理、填料塔结构、操作参数等内容。

脱碳原理碳酸丙烯酯脱碳是利用物料之间的物理性质差异,通过气体-液体相接触和传质的方式实现的。

主要通过将有机溶剂和有机杂质从气相吸附到液相来实现脱碳效果。

脱碳填料塔是实现该过程的核心设备。

填料塔结构脱碳填料塔是由塔壳、填料层、液泵、气动装置、仪表控制等组成。

下面将对每个组成部分进行介绍:1.塔壳:塔壳是填料塔的主体结构,通常由碳钢或不锈钢制成。

塔壳内部应有适当的液位控制装置。

2.填料层:填料层是用于增大气液接触面积的部分,常用的填料材料有球状填料、环状填料等。

填料层的设计应确保充分的接触面积和适宜的液相停留时间,以达到较好的脱碳效果。

3.液泵:液泵被用于将脱碳剂从塔底送至填料层顶部,以维持一定的液位和液流速度。

液泵的选型需考虑到流量、压力及介质特性等因素。

4.气动装置:气动装置通常包括气体供应系统、排气系统等,用于输送气体并控制填料塔内的气流速度。

5.仪表控制:仪表控制用于监测和调节填料塔的操作参数,例如液位、流量、温度等,以保证脱碳过程的稳定运行。

操作参数在设计填料塔的过程中,需要确定一些重要的操作参数来保证脱碳过程的效果和安全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操作参数:1.液流速度:液体在填料层中的流速是决定脱碳效果的重要参数之一。

通常,较高的液流速度有助于增加液相与气相的接触面积,但太高的液流速度可能导致过分剧烈的波动和失效。

2.气流速度:气体在填料层中的流速也是影响脱碳效果的关键参数。

合适的气流速度能够帮助提高气液传质速率,但过高的气流速度可能导致床层液流动失稳和填料塔压降的增加。

3.温度:温度是影响脱碳速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酸丙烯酯脱碳技术
脱除合成变换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吸收法、化学吸
收法和物理化学吸收法。

碳酸丙烯酯这一物理吸收法脱除变换气中的二氧化碳。

现将其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碳酸丙烯酯脱碳的原理
利用在同样压力、温度下,二氧化碳、硫化氢等酸性气体在碳酸丙烯酯中的溶解度比氢、氮气在碳酸丙烯酯中的溶解度大得多来脱除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而且二氧化碳在碳酸丙烯酯中溶解度是随压力升高和温度的降低而增加的,所以,在较高的压力下,碳酸丙烯酯吸收了变换气中的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在较低的压力下二氧化碳能从碳酸丙烯酯溶液中解吸出来,使碳酸丙烯酯溶液再生,重新
恢复吸收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的能力。

2工艺流程
2.11气体流程
2.1.1原料气流程
由压缩机三段送来2.3MPa1的变换气首先进入水洗塔底部与水洗泵送来的水在塔内逆流接触,洗去变换气中的大部分油污及部分硫化物,并将气体温度降到30℃以下,同时降低变换气中饱和水蒸汽含量。

气体自水洗塔塔顶出来进入分离器,自分离器出来的气体进入二氧化碳吸收塔底部,与塔顶喷淋下来的碳酸丙烯酯溶液逆流接触,将二氧化碳脱至工艺指标内。

净化气由吸收塔顶部出来进入净化气洗涤塔底部,与自上而下的稀液(或脱盐水)逆流接触,将净化气中夹带的碳酸丙烯酯液滴与蒸气洗涤下来,净化气由塔顶出来后进入净化气分离器,将净化气夹带的碳酸丙烯酯雾沫进一步分离,净化气由分离器顶部出11来回压缩机四段入口总管。

2.1.12解吸气体回收流程
由闪蒸槽解吸出来的闪蒸气进入闪蒸气洗涤塔,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稀液逆流接触,将闪蒸气夹带的液滴回收下来。

闪蒸气自闪蒸气洗涤段出来后进入闪蒸气分离器,将闪蒸气夹带的碳酸丙烯酯液滴进一步分离下来,闪蒸气自分离器顶部出来送碳化,脱除二氧化碳并副产碳酸氢铵后,闪蒸气回压缩机一段入口总管。

由常解塔解吸出来的常解气进入常解-汽提气洗涤塔的常解气洗涤段,与自上而下的稀液逆流接触,将常解气中夹带的碳酸丙烯酯液滴与饱和于常解气中的
碳酸丙烯酯蒸气回收下来,常解气自常解气洗涤段出来后进入常解气分离器,将
常解气中夹带的碳酸丙烯酯液滴进一步分离,常解气自分离器顶部出来送食品二氧化碳工段。

汽提气由汽提塔出来后进入常解-汽提气洗涤塔的汽提气洗涤段,与自上而下的稀液逆流接触,将汽提气中夹带的碳酸丙烯酯液滴和饱和汽提气中的碳酸丙烯酯蒸气回收下来,经洗涤后汽提气由塔顶放空。

2.2液体流程
2.2.1碳酸丙烯酯流程贫碳酸丙烯酯溶液从二氧化碳吸收塔塔顶喷淋下来,由塔底排出称为富液。

富液经自调阀进入溶液泵-涡轮机组的涡轮,减压后进入闪蒸槽,自闪蒸槽出来的碳酸丙烯酯液一部分进入过滤器,大部分不经过过滤器,二者混合过后进入常解-汽提塔的常解段,碳酸丙烯酯液自常解段底部出来经过两液封槽进入汽提塔顶部,与自下而上的空气逆流接触,将碳酸丙烯酯溶液中的二氧化碳进一步汽提出来,经汽提后的碳酸丙烯酯溶液为贫液,贫液由汽提塔出来进入循环槽,再由循环槽进入溶液泵-涡轮机组的溶液泵,由泵加压后经碳酸丙烯酯溶液冷却器降温,进入二氧化碳吸收塔,从而完成了碳酸丙烯酯溶液的整个循环。

2.2.2 稀液流程稀液(或软水)由常解-汽提气洗涤塔的常解段出来,经稀液泵加压后送往净化气洗涤塔上部自上而下。

由塔底出来经自调阀进入闪蒸气洗涤塔的上部自上而下,由底部出来经自调阀进入常解-汽提气洗涤塔的汽提气洗
涤段自上而下,由底部出来经一U1型液封管进入常解气洗涤段继续循环。

3运行主要工艺参数
变换气流量321000~501000Nm3/h
溶液循环量880~940m3/h
净化气中CO21的体积分数≤2.0%(开甲醇),≤1.0%(不开甲醇)
吸收压力1.7~2.2MPa
碳酸丙烯酯溶液中水的质量分数<2%
吸收塔进气温度<30℃
吸收塔进液温度<35℃
4主要设备碳酸丙烯酯脱碳装置的主要设备见表1。

5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5.1二氧化碳吸收塔塔堵、压差超高
15.1.2在碳酸丙烯酯溶液循环槽设旁滤系统碳酸丙烯酯溶液在汽提塔中汽提时,溶解在溶液中的H2S1被空气中的O21氧化析出单质硫,它以悬浮物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它将与系统中的铁锈等杂质聚集,一部分浪费。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成功将不停车降低脱碳吸收塔压差变成了现实,其具体做法如下。

设立了旁滤系统,碳酸丙烯酯溶液经氨冷降温,再经过板框过滤机,将碳酸丙烯酯溶液中的悬浮物控制在11100mg/m31以下,收到较好的效果。

5.1.3提温降压差我公司一直探索如何能不停车将吸收塔的脱碳吸收塔填料,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大量获得成功。

其具体做法如下。

(1)在各压缩机三段水冷器上水管线上安装J41-1.0、DN801阀门一个;(2)调节各三段水冷后气体温度至90~96℃;(3)脱碳水洗塔停止加水,保持正常液位;(4)停冷却水泵,将碳酸丙烯酯溶液冷却器停水;(5)稀液系统加大循环量,加强回收净化气、汽提气、闪蒸气、常解气中饱和或夹带的碳酸丙烯酯。

当入吸收塔的碳酸丙烯酯溶液温度达到65~75℃,经过6h,脱碳吸收塔压差由提温前的85kPa1降至30kPa,效果非常好。

5.2脱碳净化度不理想
净化气中CO21的体积分数经常超过2.0%,影响后续工序联醇的合成炉温控制,也给铜洗增加了负荷。

经过分析,最后判断为当时生产负荷481000Nm3/h1
超过设计能力441000Nm3/h,而硫磺等杂质又造成汽提塔阻力增大,致使汽提塔
汽提空气量不足,贫液中二氧化碳含量为1.0m3/m31碳酸丙烯酯溶液,超过工艺
指标要求的<0.1m3/m311碳酸丙烯酯溶液。

我公司在汽提气入汽提气洗涤塔管线
上新上了一台引风机,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5.3闪蒸气送碳化回收
1碳酸丙烯酯脱碳装置原设计将闪蒸气直接排入大气,为充分利用碳酸氢铵装置产能过剩的有利条件,将闪蒸气送碳化生产碳酸氢铵,并将尾气回收入压缩机一段入口总管,不仅解决了环保污染问题,而且回收了闪蒸气中的H2、CO1等气体,降低了合成氨的消耗。

5.4加强管理,合理控制,降低碳丙消耗1
(1)将碳酸丙烯酯溶液管线的低点均设置导淋,如果需要检修时,可以将
管线中的碳酸丙烯酯溶液放入地下槽,避免浪费;(2)在汽提气、常解气管线低
点设置自动液封,使分离下来的碳酸丙烯酯溶液流入地下槽;(3)完善碳酸丙烯
酯回收装置,最大限度降低气相夹带的溶剂量,减少溶剂的消耗。

碳酸丙烯酯溶
液的质量不仅关系到气体的净化度,而碳酸丙烯酯的水溶液对碳钢设备、管道具
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因此确立适宜的稀液补入量至关重要。

我公司根据入吸收塔
的变换气以及汽提气、常解气、闪蒸气、净化气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等条件进行
水平衡计算,确定以下稀液补入原则。

①当碳酸丙烯酯溶液中H2O1的质量分数
<2%时,每天白班补入汽提塔碳酸丙烯酯稀液1m3;②当碳酸丙烯酯溶液中H2O1
的质量分数<1.5%时,每天白班、中班各补入汽提塔碳酸丙烯酯稀液1m3;③当
碳酸丙烯酯溶液中H2O1的质量分数<1%时,每天白班、中班、夜班各补入汽提
塔碳酸丙烯酯稀液1m3。

采取以上的措施后,自20041年以来,碳酸丙烯酯的消
耗始终控制在0.5kg/t1NH31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