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思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西方艺术中的唯美主义思潮
学生:张子鑫学号:0743002032
1.唯美主义运动内容
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 movement)是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反社会的运动,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
西方唯美主义思潮以“为艺术而艺术”为口号。以“追求建议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观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即探求语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为特征。代表人物有济慈、雪莱、戈蒂埃、王尔德、比亚兹莱,而王尔德是其灵魂人物。范围波及欧洲及远东地区,领域波及文学、戏剧、装饰、美术。
通常,人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这场运动是反维多利亚风格风潮的一部分,具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它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英国的颓废派作家们受瓦尔特·佩特的影响非常大。佩特在1867年至1868年之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张人们应该热情的拥抱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颓废主义者们接受了这一观点。法国哲学家维克多-库辛和奥菲尔·戈蒂埃在法国推广了这一观念,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并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关联。
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家和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因此,唯美主义者们拒绝接受约翰·罗斯金和马修·阿诺德提出的“艺术是承载道德的实用之物”的功利主义观点。相反,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他们如痴如醉的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
2. 唯美主义的形成过程
唯美主义思潮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他说:“美的东西就是永久的欢乐。”法国作家戈蒂埃是由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过渡的作家。他反对艺术的功利主义,主张纯艺术,追求形式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戈蒂埃成了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
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形成,具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认为,文艺批评家的职责不在于掌握知识,罗列材料,以满足正确的美的定义,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气质,善于感受美的对象的能力,将自己同书本中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中探讨得到的快感和乐趣,这才是审美批评的根本。莫理思认为,改造社会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艺术化不可。任何文明社会,假如不能对它的成员提供这种环境,那么世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再加上英国诗坛中拉斐尔前派的主
要代表罗塞蒂(1828-1882)以及史文朋(1837-1909)等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唯美主义的真正代表是奥斯卡·王尔德(1856-1900),他是唯美主义创作的实践者,又是唯美主义理论的鼓吹者。就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说,王尔德认为,艺术应该超脱现实,游离人生。“现实的事件都是艺术之敌。一切艺术的坏处都是从实感产生。自然就是明白,明白就不是艺术。”一切拙劣的艺术都是从复归自然的描写和客观地描述人生而产生的。因此,认为凡是“回到生活和自然的艺术都是坏的,艺术越远离现实、超脱现实越妙,唯一美的事物,就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艺术对生活的作用而言,王尔德认为,不是艺术再现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艺术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镜子,生活仅仅是艺术的学生,艺术是至高无上的。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的客观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观点,陷入了本末倒置的认识论。
从文艺创作的目的性上说,他鼓吹“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艺术有独立的生命,正如思想有独立的生活一样”。小说《杜莲格莱的画像》是王尔德的代表作,也是唯美主义的旨在说明人生是艺术的模仿,破坏了艺术,人的生命就不存在了。
3. 唯美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虽然唯美主义运动只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就趋于沉寂,但是并不意味着它就此销声匿迹。事实证明,作为一种文化运动,它已载入史册,但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它超越了时空,至今仍在东西方文化中发生着一定的影响。19世纪40~50年代,俄国的“纯艺术诗派”,20世纪初日本形成的唯美派,“五四”前后中国形成的“王尔德热”,以及现代欧美文坛出现的,如结构主义、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等,它们或在艺术思想方面,或在艺术方法和表现技巧方面,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透露着唯美主义的信息。
4.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内在矛盾
西方唯美主义运动,前期打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旗帜, 把捍卫艺术的独立与自足作为自己的准则, 表现出了对“纯艺术”的执着追求;后期又以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和实现作为目标, 提出了所谓人生艺术化的命题, 表现出了对自我实现方式的积极探索。因此,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是一次对于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的积极尝试。但是, 它毕竟是一种尝试, 是近现代文化转型阵痛期所产的第一代婴孩, 因而, 其思想体系不可避免地具有许多相互矛盾、相互抵处, 具有某些畸形的特征。
首先,从其理论体系的内部建构来看, 作为一种文化思想, 唯美主义存在着几个方面的矛盾。1.肯定现世人生与主张“无为”的矛盾。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矛盾。3.实证原则与人本原则的对立。4.对于希腊文化精神的误解。其次,从整个思潮的发展脉络来看,唯美主义文艺思潮从从艺术的独立走向人的独立这一历程中,暗含了或者说本质上就是从艺术的独立到艺术的消失,或者说是以人本取消了文本。
5.唯美主义思潮在西方文艺史上的地位
唯美主义思想体系,确实是一座高大的建筑,但不能不说是一座类似于比萨斜塔式的建筑;唯美主义文艺思潮不能不说是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建构历程,但确确实实只能说是一次西西弗斯式的历程。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毕竟是西方近现代文化转型期阵痛所产的第一代婴儿,因而它又无论是在题材的开拓方面,还是在文学观念的建构面,都具有着一定的先导性质,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和西方现当代文学观念的源头之一。概括地讲,